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诚达文秘网 > 心得体会 > 援鄂医疗队奉献精神心得体会12篇

援鄂医疗队奉献精神心得体会12篇

来源:心得体会 时间:2023-07-29 13:05:04

援鄂医疗队奉献精神心得体会12篇

援鄂医疗队奉献精神心得体会篇1

春节,应是阖家团圆的日子,一场疫情,像一个巨石砸入我们原本平静有序的生活,一时间,巨浪翻涌。

为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而使火神山医院的建设者各自带着合作伙伴赶往施工现场。火神山医院施工现场灯火通明,工地的战士们放弃与家人团聚的时光与陌生的伙伴们只能在堆满方便面、矿泉水、杂物的“小盒房”中各司其职。看着那潮湿且沾满泥土的泡沫纸盒中已稍微冷硬的“年夜饭”,脸上有说不尽的疲倦,头盔都还没来得及脱,脚上染着土黄色的是泥,但为了工程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工,他们只能匆匆忙忙,狼吞虎咽,以最快的速度填饱饥肠咕噜的肚子,这应该是世界上最迅速的年夜饭了。

为了和疫情赛跑,自火神山医院开工以来,还有很多叫不出名字的建筑工人,她们是建设者、组织者、协调者、指挥者……7天建成一座医院,速度奇迹里有她们的功劳。向你致敬,逆行者!

为了为祖国抗击新型冠状病毒出一份力,感谢一线的“战斗者”。河南退伍老兵王国辉,将自己种的九千多斤新鲜蔬菜带领村里人连夜拔起,年三十自驾300多公里,载着5吨多的新鲜蔬菜,不管道路的泥泞,路途的艰辛,只身从河南沈丘赶到武汉火神山医院施工现场,全部免费捐给项目部,到时已是凌晨,疲倦的他说:“自己曾在武汉服役17年,武汉就是自己的第二故乡。看到武汉人民众志成城,攻坚克难,也想尽一份绵薄之力。”王国辉驾车回到河南,并将自己隔离了起来。致敬,逆行者!

在危难中,总是有这样善良的人来温暖我们的心。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全国一线战士们奋力前行,一方受难,八方支援,让大家看到疫情之下的希望与阳光,让所有人都相信,这样的中国,一定能赢,致敬,逆行者!

援鄂医疗队奉献精神心得体会篇2

2020年寒假,在我们欢庆春节之际,有一种病毒悄悄袭来,并迅速崛起,传播。它就是新型冠状病毒,这种病毒的传染力很强,尤其是在人群聚集的时候。此时恰逢我们春运高峰期,探亲返乡和旅游人群浩荡。病毒这一肆虐,竟然造成了近万例确诊感染病患,超过二百例。一时间,我们都手足无措了。

这时,一个特殊的群体站了出来了。他们就是抗击病毒的医生们。大批大批的人,都躲在家里,小心翼翼地躲避病毒。而他们却毅然决然地踏着坚定的步伐,逆流而上,走向病毒爆发的心脏区域――武汉。他们是一群拿着注射器与手术刀的战士,舍生忘我,就想尽己所能,抵御病毒,挽救患者。而他们当中,最首当其冲的,竟然是已至耄耋之年的呼吸道专家――钟南山院士!他今年已经是84岁高龄,这个年龄绝大部分的老人都该是颐养天年的时候,可他却在祖国需要他的时候,挺身而出,第一时间逆行奔赴到武汉,科学专业地给出指导建议。很快,全国都行动起来了,各地大力驰援武汉,同时做好本地隔离防护。面对疫情,我们团结有信心打胜仗。因为我们背后相信钟爷爷,正如17年前面临“非典”疫情时,他就一直在非典的最前沿工作。大家都怕和不敢接近的患者,是钟爷爷一句话“把重病人都送到我这里来!”给了大家太多的信心。17年后,他老人家又一次冲在了前线!这一次,他再三地告诫大家远离武汉,远离湖北,他自己和其他医生却毅然前往,直击一线战场。

随着一例例康复的好消息传出,我更加相信,真正的春天很快就会来临,那时,病毒隐匿、大地复苏,而我们医者伟大的“逆行”精神将永存!

援鄂医疗队奉献精神心得体会篇3

有人说,青春是歌,演绎着欢乐美妙的旋律。有人呢说,青春是画,镶嵌着瑰丽浪漫的色彩。人最宝贵的是生命,而一个人生命中最宝贵的就是青春,不同时代的人,有着不一样的精神信念,有着不一样的精神信念的人,就必定有着不一样的青春年华。

公元20世纪20年代,为了驱逐黑暗,争取光明,为了祖国的独立和自由,意气风发的一代青年,用热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以“五·四”运动为主旋律的最壮丽的青春之歌,留下了中华历光辉灿烂的一页。

“江山代有人才出”。刘胡兰、董存瑞、邱少云、黄继光、雷锋……他们都是昔日不同时代的英雄人物和青春偶像。他们用自己的信念和精神,唱响了一个时代青春旋律,他们用自己的思想和灵魂,高扬起一个时代的青春旗帜。

当到了改革开放的今天,当我们跟着父母前辈唱着《东方红》走进又一个新时代的时候,我们竟突然发现这个时代似乎已经淡漠了青春的英雄和英雄的青春。看看我们的周围吧,看看很多同龄的和中学生。不务正业、游手好闲者有之。沉迷网络、不思进取者有之。盲目崇拜、随波逐流者有之。自甘堕落无病呻吟有之……人生的学习榜样没有了,他们不会去崇拜周__,却知道追棒周杰伦。不知道怎样热爱中华,却爱死刘德华。不清楚谁是刘胡兰、桑兰,却天天想着李宇春、周笔畅。没有心情学雷锋,却可以为谢霆锋去发疯……人生的信仰、信念没有了,什么爱党爱国,对他们来说是句笑话、空话,什么“为人民服务”那是政府和警察叔叔解放军叔叔去做的事情……能剩下的只是“人不为已,天诛地灭”的名利思想。甚至是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我们的社会究竟怎么啦?我们这代究竟又怎么啦?像一声春雷,是久违的春雨。像深夜的北斗,是大海的航灯,更是一剂对民族的猛药。______总书记在两会期间提出的“八荣八耻”让我们在迷茫和困惑的挣扎中,看到了希望,及时找准了方向,滋润着我们干涸的心灵。它是全体公民包括我们青年学生为人处世做事立身的行为准则,是我们青年学生辩是非、明耻辱、分善恶、识美丑的指南法宝,是引领当代社会风尚的一面鲜明的旗帜!

“我们是五月的花海,用青春拥抱时代:我们是初升的太阳,用生命点燃未来……”同学们、朋友们,让我们高唱《共青团团歌》下定决心,鉴定表信念,共同学习理解并深入开展吧“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全面提高我们青年学生整体素质和道德不修养,振精神,高扬“五·四”青春旗帜。树新风,争做时代优秀青年!那么我们辉煌灿烂的和谐社会,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强盛就一定会早日到来。

援鄂医疗队奉献精神心得体会篇4

有一座城市,叫众志成城;有一批战士,叫白衣天使;有一种精神,叫逆流而上;有一种信心,叫万众一心。——题记

不同于往年的爆竹声声、亲戚家人们欢聚一堂,四面八方都反射出只有春节特有的光芒。今年的城里乡村,街道上鲜有人来,空城般的死寂让人心生寒意。这一切的一切,都源自一场不见硝烟的“战争”。

由于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本该过年的人们无法踏上回家的路,这种病毒从武汉出发,在短短的一个月之内就迅速扩散至全国各地,国家以及各地政府都采取措施来遏制病毒的扩散,一时间人心惶惶。

然而却有这样一群人,除夕夜,千家万户还沉浸在节日的喜悦和团聚的温馨中,他们舍小家顾大家,主动请战,一时间多路医疗大军迅速集结,他们的目的地指向同一个地方——武汉,正因为他们的出现,让我们每个人吃了一颗定心丸。同时来自全国各地人民自主捐赠的生活用品和医用品也通过各种形式运往武汉。病人数量的增加,使医院床位紧缺,我们国家工程队用世人不可思议的速度,建成雷神山、火神山两座医院,这两座医院的建成,让人们彻底感受到了中国力量。除了那些奋战在一线的战士,还有许多默默无闻的奉献者,由于疫情的影响,学生无法正常返校上课,网课就成了老师传授知识的一种途径,然而上网课也不是嘴上说的那么简单,为了使上课质量更佳,老师们更是“十八般武艺”齐上阵,衣架、胶带等成了上网课的“神器”,为了让学生们学得更好,“备课一整天,授课一小时”成了一些老师的常态;还有农民们自愿将自家种的水果、蔬菜捐献给武汉……

这次新冠疫情虽然隔离了人,但隔离不了爱。“战场”上的英雄们,我不知道你们的名字,但我记得你们的模样;我不知道你们是谁,但我知道你们是为了春回大雁归。有你们,我坚信,我们一定能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援鄂医疗队奉献精神心得体会篇5

“身为党员,身为医生,疫情面前,我更应该化身为战士,冲向一线,我有信心和大家一起打赢这场战役,不辜负家乡领导和人民的期望。”这是克山县援鄂医疗队领队王然在临行前说的话。

疫情爆发后,齐齐哈尔市克山县人民医院肾内科责任主治医师王然主动请缨,申请到医院传染科隔离病房及发热门诊工作,并成为县人民医院重症救治小组成员之一。

2月23日早上克山县接到上级通知,紧急组建医疗队援助湖北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电话就是集结号,正在本县疫情防控一线隔离病房连续工作了18天的王然得知后,第一时间报名参战。王然的妻子李冰冰是县人民医院的一名护士,她也主动报名参战。由于高龄的爷爷奶奶双双患病卧床,一直由他和爱人在照料,医院领导考虑到他家庭负担重,只批准了王然。

离开家乡后,到达湖北省孝感市,王然按照组织安排,到应城市中医院,与哈尔滨、牡丹江和齐齐哈尔的专家及克东的医疗队组成63人的团队,承担起治疗重症和危重症的任务,在重症区开展工作,真正投入到抗击疫情的最前沿。

身在湖北一线的王然仍然惦记着家乡的父老乡亲,通过视频连线,他嘱托家乡人,“在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千万不能掉以轻心,减少外出,避免聚餐,外出要戴口罩,保持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在1米以上,勤洗手、多通风,不要随地吐痰,要多运动,保证良好的休息和睡眠。”一句句质朴而又发自肺腑的话语,让人感受到王然对家乡人民无尽的牵挂之情。

作为一名党员,王然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雷锋精神”。湖北省政府、孝感市政府以慰问金的形式为我县援鄂医疗队员每人打卡发放6500元人民币。他援鄂不忘献爱心,认为接受慰问金违背了无条件支援湖北的初心和使命,且湖北孝感更需要支持和帮助,决定将慰问金捐献孝感市,与李绍华、孔佳宁将慰问金19500元已由县红十字会转入孝感市红十字会账户。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在这场只能赢不能输的战争中,王然与他的同伴们用爱岗敬业、勇于担当的精神,在平凡的岗位上成就不平凡的自己,他们是人民群众心中可靠的“隔离墙”,用自己行动书写着人生中最精彩的,也是最美的韶华篇章。

援鄂医疗队奉献精神心得体会篇6

春节,应是阖家团圆的日子,一场疫情,像一个巨石砸入我们原本平静有序的生活,一时间,巨浪翻涌。

为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而使火神山医院的建设者各自带着合作伙伴赶往施工现场。火神山医院施工现场灯火通明,工地的战士们放弃与家人团聚的时光与陌生的伙伴们只能在堆满方便面、矿泉水、杂物的“小盒房”中各司其职。看着那潮湿且沾满泥土的泡沫纸盒中已稍微冷硬的“年夜饭”,脸上有说不尽的疲倦,头盔都还没来得及脱,脚上染着土黄色的是泥,但为了工程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工,他们只能匆匆忙忙,狼吞虎咽,以最快的速度填饱饥肠咕噜的肚子,这应该是世界上最迅速的年夜饭了。

为了和疫情赛跑,自火神山医院开工以来,还有很多叫不出名字的建筑工人,她们是建设者、组织者、协调者、指挥者……7天建成一座医院,速度奇迹里有她们的功劳。向你致敬,逆行者!

为了为祖国抗击新型冠状病毒出一份力,感谢一线的“战斗者”。河南退伍老兵王国辉,将自己种的九千多斤新鲜蔬菜带领村里人连夜拔起,年三十自驾300多公里,载着5吨多的新鲜蔬菜,不管道路的泥泞,路途的艰辛,只身从河南沈丘赶到武汉火神山医院施工现场,全部免费捐给项目部,到时已是凌晨,疲倦的他说:“自己曾在武汉服役17年,武汉就是自己的第二故乡。看到武汉人民众志成城,攻坚克难,也想尽一份绵薄之力。”王国辉驾车回到河南,并将自己隔离了起来。致敬,逆行者!

在危难中,总是有这样善良的人来温暖我们的心。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全国一线战士们奋力前行,一方受难,八方支援,让大家看到疫情之下的希望与阳光,让所有人都相信,这样的中国,一定能赢,致敬,逆行者!

援鄂医疗队奉献精神心得体会篇7

2月3日10点,山东省立第三医院第一批进驻发热门诊的四名医护人员,陆续从发热门诊的员工通道走出。他们刚刚结束14天的轮值,虽然有些疲惫,但看到在外面等候的同事,还是微微露出了笑容。

为做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工作,山东省立第三医院在全院范围内抽调骨干人员,实行“两医两护”制度。1月22日,第一批进驻发热门诊的医护人员在开始轮值。第一梯队的孟凡鲁是第一个进入发热门诊的医师。

“大年三十是我的第一个班,值了24小时。当时正好是全国的疫情处于严重的时候,发热门诊白天的接诊数量在20多个,晚上也有十几个。”孟凡鲁告诉记者,因为要穿防护服工作,穿脱困难,同时为了节约医疗资源,他们一般只吃主食,不喝水、不喝粥。

“第一天值班,我们是一个医生、一个护士和一个检验科的人员,三个人。我们早上8点进入发热门诊,中午轮换着吃饭,轮到检验科大夫的时候都到了下午4点。从下午进去到晚上10点,才吃上第二顿饭,中间隔了得10个小时。”虽然防护服很闷也很热,但是孟凡鲁认为这就是医护人员的责任和使命。“从高三毕业前,报志愿选择医生这个行业就决定了,我们的使命和责任。我们有义务而且我们相信,这次疫情一定能过去。”孟凡鲁的妻子在医院的心脏彩超室工作,年初四就恢复了正常上班。春节期间,夫妻两人坚守抗疫一线,一直都是24小时待命的状态。

当被问到在发热门诊工作,每天都接触高危群体,是否也有担心时。孟凡鲁却说,“我们相信我们的防护能力,相信在科学防护下,我们能保护好自己,也能为患者服好务。担心肯定会有。但是我们还是那句话,这是我们的使命和责任,我们肯定会一往无前、勇敢前进。全国已经派出了6000多名医护人员支援湖北,他们接触的全是新型冠状病毒的肺炎。他们都不恐惧,我们何来恐惧?”

援鄂医疗队奉献精神心得体会篇8

2020年,是个一开始就挺难的年度。它考验人性,考验医疗技术,更考验国家应对突发卫生事件的实力。但是,我们国家的医疗人员以及千千万万的逆行者都在尽自己所能护我们周全。自从新型冠状病毒大范围爆发之后,很多家庭破灭,妻离子散,一个个被确诊的名字慢慢增加,一个个死亡的病例更是刺痛了我们的心。我们慌张,害怕,不知所措,普通老百姓响应国家“待在家,不出门,不聚会”号召的同时,逆行者们却选择赶往重灾区——武汉。在武汉发生医疗事件以来,我国四面八方的医护人员选择援助武汉。

舍小家,保大家!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敬佩,值得我们骄傲。华夏逆行者,是国人的英雄。钟南山院士,我们80多岁的逆行者。在疫情爆发之后,毅然决然去往武汉研究疫苗,以及团队的其它成员,不顾自身,为了武汉人民,为了国家,赶往一个未知的“炼狱区”。钟南山院士看到受难中的病人,每天休息不够,眼睛血红,那张眼中含泪的图片看哭了多少国人。

2020年那一句“所有重病患者都往我这里送!”又被国人想起来了。非典的时候您选择逆行,在2020年这场无硝烟的战争中您仍然选择逆行,这种大无畏的精神值得我们骄傲,值得我们自豪!果真是民族脊梁,国士无双!岁月静好,是有人在替我们负重前行!在国家出令援助之后,大大小小的医院都派医疗人员前去援助。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一时间内国家各地的医护人员都去往武汉援助。在病情还没得到有效控制,病源并未完全得知,传播途径并未完全肯定的时候,他们没有任何犹豫便选择了援鄂这条道路。一边是家里人的提心吊胆,一边是国家的强力召唤。他们!伟大的逆行者们,毅然选择响应国家的召唤,去到水深火热之中,把受苦的人们解救出来!逆行者们,你们辛苦了!现在,我们国家的疫情得到有效的控制,得益于逆行者们的辛苦付出。

很多逆行者都已安全回到家中,但是...一部分勇士永远停留在了2020年的某一天,他们再也回不到自己熟悉的家中了,再也不能抱抱自己的孩子,亲亲自己的妈妈了,他们为了国之大家而牺牲了自己,他们是拥有大无畏精神的美丽逆行者。我相信世上是有从天而降的英雄的。医护人员、警察、外卖员、志愿者……所有逆行者们都是上天给予我们的最伟大的英雄!最美逆行者们,你们辛苦了,谢谢你们! 中国有你们,真好。

援鄂医疗队奉献精神心得体会篇9

“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是好样的,是堪当大任的!”3月1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给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回信,向他们和奋斗在疫情防控各条战线上的广大青年致以诚挚的问候,鼓舞和激励广大青年不惧风雨、勇挑重担,为党和人民事业贡献青春力量。

电信学部研究生认真学习回信精神,发挥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总书记的回信温暖亲切、语重心长、催人奋进,殷切期望为广大青年指引了人生航向,在学生中引起强烈反响。电信学部学子纷纷表示,一定牢记嘱托,在为人民服务中茁壮成长,在艰苦奋斗中砥砺意志品质,在实践中增长工作本领,争做堪当大任的时代新人。

电子学院研究生标兵钟华博士:“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更多的90后选择挺身而出,义无反顾地奋斗在抗疫工作中。从前线治疗到基层防控,90后的身影无处不在,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我们。在习近平主席的回信中,我们看到了90后的责任与担当,也看到了祖国的希望与未来。病毒无情人有情,隔离病毒不隔离爱,致敬最美逆行者。

电信学部研究生会主席张紫阳:在这场党和国家领导的全民抗“疫”中,成千上万的同辈榜样走上前线。他们中有在疫情一线的90后医生、护士,有参与社区防疫工作的志愿者,也有更多人在自己岗位上为疫情工作保驾护航。在他们身上涌现着90后的责任与担当。中国的崛起,民族的强大,离不开每个人的付出与奉献。作为90后的我们,正逐渐担负起建设祖国繁荣富强的历史重任。我们要把自己的梦同国家的梦联系在一起。在学习和实践中增长本领,努力做一个能担当时代大任的好青年,在党和人民需要的地方绽放青春之花。

电信学部团工委兼职副书记李小轩: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的回信后,作为一名“90”后的我,深受振奋和鼓舞。曾几何时,“90”后还是“不懂事”的代名词,现在,“90”后已经可以奋战在抗疫一线,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了。习近平总书记说:“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在援鄂医疗队的这群同龄人中,我看到了这样的本领和担当。而我,也将向他们学习,牢记_总书记的教导,认真科研、学好专业知识、练就专业技能,时刻准备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电信学部研究生会秘书长田博文: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2003年非典爆发,当年坐在课堂读书的孩子如今换了一身衣服,学着前辈的样子,不惧艰险、勇往直前。这次疫情让我真切地感受到,我们青年一代绝不仅仅是以个人的身份生活,而是与所处的时代同呼吸、共命运。在积极应对挑战的同时,我们需要正视这样的磨练,需要反思诸多问题,汲取经验教训,真正在努力为人民服务中思考与成长。

电信学部兼职辅导员、硕9071党支部书记郝梓棋:昔日的少年已成长为今日的青年,“90后”逐渐成为了国家青年力量的主力军,在这场抗击疫情的战斗中,广大的“90后”党员也不辱使命,不怕危险,奋斗在医疗防控的第一线,在他们的身上彰显了青年人的责任与担当,也肩负起了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使命,这种勇气和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青年一代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让我们担负起这一重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硕9066党支部书记白燕飞:疫情期间,每每在新闻里看到对奋战在防疫一线工作人员的报道,我都感到无比钦佩与感恩,这其中又有很多90后甚至00后党员的身影,他们是青年党员,也是伟大的逆行者,更是我们的榜样,他们在防疫一线勇担使命、舍生忘死、救死扶伤,以大无畏的精神充分展现了我们中国青年的力量与担当。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说:“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让我更加明白了新时代青年人的责任与使命,作为一名90后党员,我一定会时刻牢记_总书记教导,学好专业知识,练就扎实本领,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

电信学部兼职辅导员李思婕:自疫情爆发以来,全国四万余医护人员响应号召奔赴武汉。在援鄂医疗团队中,涌现出大批“90”后。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国新一代的青年在疫情大考中破茧成蝶,展现出新青年的责任与担当。疫中有情,疫中见义。作为新青年、作为党员看到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让我对于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更有信心,对国家的发展更加有信心。

硕9060党支部书记苗鸿易: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提到,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我们90后已经逐渐走上社会舞台承担社会责任,作为一个党员应当以什么样的信念与姿态融入社会,是每个青年人都要思考的问题。而疫情中每一个冲锋在前的90后都给出了自己的答卷:那就是牢记_总书记的教诲,不断坚定理想、磨练本领、勇于担当。我们90后越是怀着一颗为人民服务的心,就越是有不惧风雨、勇挑重担的进步动力,越是能发挥好党员作用,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力量。

硕9072团支部书记李珍: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在与疫情的激战中,我看到了很多年轻的身影,他们有一个共同的标签——“90后”。这群曾经大家眼里的“孩子”冲上了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面对这场时间紧迫、任务繁重且充满危险的疫情,他们义无反顾、坚定勇敢,亮出的正是新时代青年人敢于担当的底色。当初在长辈们庇护之下的幼苗,如今已成长为参天大树,他们展现出了应有的责任与担当;他们正用自己的热血和生命捍卫着人民的生命与健康;他们成为了保卫国家、守护人民的中坚力量;他们用行动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当年的“90”后,如今已经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成为抗击疫情的主力军。我相信每一位“90后”都将学用所用,为党和国家,为民族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向负重前行的“90后”致敬!希望如约而至的不只是春天,还有灾难过后平安无损的你们。冬将尽,春可期。愿山河无恙,人间皆安。

硕9077团支部书记杨尧尧:最近看到一个句话,“17年前你们保护我们,现在我们来保护你们。”疫情之下,一个年轻的群体始终活跃在抗疫一线,他们就是“90后”等新生代力量。“非典”期间他们多是懵懂的见证者,如今却已然成为战“疫”的主力军之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历史也好,现实也好,未来更需要我们青少年去努力奋斗。作为一名交大学子,我们一定要传承发扬好西迁精神,在实现中国梦的征途上,主动将青春汇入时代发展的滚滚洪流中去,将个人的理想信念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用奋斗的青春书写人生华章,描绘民族的未来,时刻绽放光芒。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愿我们时刻绽放光芒,愿我们勇担责任奉献自我。相信在我们所有人的努力下,疫情终将过去,阳光终将驱散阴霾。

电信学部兼职辅导员王雅雯:读完回信,我激动万分。我深知这封回信不仅仅是给北大学生的,更是给所有的中国青年的,是对这群有抱负有理想敢担当的青年们的充分肯定,饱含着对新一代青年的殷切希望。一场疫情,一次考验,一堂大课。在这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斗中,一群90后白衣战士夜以继日地奋战在抗“疫”前线,接过前辈手中的接力棒,成为守护人民健康的生力军。同样的,身为一名青年学生党员,我也会练就过硬本领,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疫情终将过去,但过去之后,有人依然停留在原地,有人已经迭代升级。通过这次战疫教育,我一定会更加有责任、有担当,做胸有大志、心有大我、肩有大任、行有大德的青年,树立爱国心、报国志,让爱国成为破茧成蝶的不竭动力,让青春绽放光彩,做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硕8064班孙天旭: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体现了90后的时代担当,90后已经逐渐肩负起这个时代所赋予的责任与使命,疫情面前我们虽不能像医护人员工作在战“疫”一线,但我们同样可以用我们力所能及的方式为战“疫”助力,不随意外出,在公众场所佩戴口罩,对互联网上的各种信息进行判断,不造谣,不传谣,为身边的亲朋好友普及相关的疫情防控知识等,用科学和理性面对疫情,相信在所有人民群众和党员的努力下我们一定会迎来最后的胜利。

援鄂医疗队奉献精神心得体会篇10

2020年,一场疫情在全国传播,他们不顾自身安危,主动请战逆流而上。而在这群“最可爱的人”中,女性又占据“半壁江山”。她们在疫情的面前变成了力量和温暖的源泉,变成了一种蓬勃向上的生命力,护佑着生命。阳春三月,万物复苏,在三八“女神”节到来之际,万家热线推出系列策划“致敬巾帼天使”,感谢她们的付出与努力。

1月27日晚,由50名重症监护护士、135名医务人员以及2名工作人员组成的安徽省首批支援湖北医疗队抵达武汉,安医大一附院心脏外科ICU副主任护师、护士长陈红临危受命担任队长,驻扎在金银潭医院。挺身战疫、救死扶伤,陈红让那一抹“天使白”在“红区”熠熠生辉。

临危受命,率队出征援鄂

“真是临危受命,但我们也是毫不犹豫接下了重任。”3月4日,回忆起当初的情景,陈红说道。

她清楚地记得,那是1月26日深夜,医院领导打来电话,让她带队援鄂,抗击疫情。这个消息让她既紧张又激动,待反应过来后,她连声应允。“我时刻做好准备奔赴疫区,无惧无畏,勇往直前!”在当天日记中,陈红写下了这样一句话。

1月27日,陈红率队出征,在誓师大会上,她留下了“一定牢记使命、不负重托”的誓言。抵达武汉后,陈红带队进驻最早接诊新冠肺炎患者,且主要收治重症患者的定点医院——金银潭医院。

陈红介绍,来之前,她也曾想象过情况的复杂程度,但是当到达目的地后,她发现,实际情况比她想象的更要严重,任务也更为艰巨。

“那时候我们既当护士,又当保洁员,每天工作将近十一二个小时。”陈红介绍,尽管条件艰苦,但医疗队的队员们没人叫苦叫累,都是以最快的速度进入工作状态,眼神坚定,毅然“逆行”,直奔被称为“红区”的重症隔离区。

肩负重托,挺身抗疫

疫情无情人有情,在疫情阴霾下的“红区”,医护人员的义无反顾,患者自身的坚强勇敢,让陈红这个有着26年重症护理工作经验的医疗队队长感受到了别样的生机。

身处抗疫一线,陈红和队友们每天要面对不同的重症患者,也要经历各种悲欢离合,队员们都深知每一位患者背后都有着一个家庭的期盼,她们的肩上也担负着这些家庭的重托,为此,每个人都不敢马虎,都是一头扎进护理工作中,一丝不苟。

陈红介绍,虽然工作时间长、任务重,但队员们都很认真,冲在一线加班加点,互相照顾,互相加油打气。

“在这段日子里,在这片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我们携手抗疫,苦过累过笑过也哭过,一切都充满人生的意义……厚重的防护服让你们行动受碍,汗流浃背,但那认真、勇敢的眼神,让我觉得你们是最可爱的人!”2月26日,陈红在《致战友的一封信》中这般评价她的队友们。

援鄂医疗队奉献精神心得体会篇11

春节,应是阖家团圆的日子,一场疫情,像一个巨石砸入我们原本平静有序的生活,一时间,巨浪翻涌。

为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而使火神山医院的建设者各自带着合作伙伴赶往施工现场。火神山医院施工现场灯火通明,工地的战士们放弃与家人团聚的时光与陌生的伙伴们只能在堆满方便面、矿泉水、杂物的“小盒房”中各司其职。看着那潮湿且沾满泥土的泡沫纸盒中已稍微冷硬的“年夜饭”,脸上有说不尽的疲倦,头盔都还没来得及脱,脚上染着土黄色的是泥,但为了工程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工,他们只能匆匆忙忙,狼吞虎咽,以最快的速度填饱饥肠咕噜的肚子,这应该是世界上最迅速的年夜饭了。

为了和疫情赛跑,自火神山医院开工以来,还有很多叫不出名字的建筑工人,她们是建设者、组织者、协调者、指挥者……7天建成一座医院,速度奇迹里有她们的功劳。向你致敬,逆行者!

为了为祖国抗击新型冠状病毒出一份力,感谢一线的“战斗者”。河南退伍老兵王国辉,将自己种的九千多斤新鲜蔬菜带领村里人连夜拔起,年三十自驾300多公里,载着5吨多的新鲜蔬菜,不管道路的泥泞,路途的艰辛,只身从河南沈丘赶到武汉火神山医院施工现场,全部免费捐给项目部,到时已是凌晨,疲倦的他说:“自己曾在武汉服役17年,武汉就是自己的第二故乡。看到武汉人民众志成城,攻坚克难,也想尽一份绵薄之力。”王国辉驾车回到河南,并将自己隔离了起来。致敬,逆行者!

在危难中,总是有这样善良的人来温暖我们的心。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全国一线战士们奋力前行,一方受难,八方支援,让大家看到疫情之下的希望与阳光,让所有人都相信,这样的中国,一定能赢,致敬,逆行者!

援鄂医疗队奉献精神心得体会篇12

“你们在湖北要好好干,多向专家们学习!”“到了哪边,要做好自身防护,有空多联系!”“相信你们是最捧的,我们等你们平安归来!”……赣州市赣县区人民医院在送完李红花、金玉梅作为江西省第二批援鄂医疗队队员出征湖北后,于2月17日上午,在该院门诊大楼门口再次举行欢送仪式,又将送出2名医护人员作为江西省第八批援鄂医疗队队员支援湖北。区领导徐平华、医院院长曾发林及其他院领导班子成员、相关科室医务人员共30余人参加欢送仪式。

此次支援湖北的两名医护人员分别来自区人民医院肾内血液科血透室护师杨晓芙,急诊科主管护师陈英,他们在各自专业领域都有着丰富的经验。当得知此次支援消息后,她们主动请缨,加入湖北抗疫一线的队伍中。

在欢送仪式上,徐平华表示:“现在,我们送别杨晓芙、陈英2位白衣战士,我有6个字三句话要说,第一句是感谢。我代表区委、区政府和全区人民向你们表示衷心感谢并致以崇高敬意!第二句是希望。此次支援湖北对于每一名医务工作者来说是一个考验,也是展示我们赣县区医务工作者良好形象的重要契机。希望我们2位白衣战士到岗后,服从当地疫情防控指挥部统一调配,兢兢业业、无私奉献,让湖北人民感受到我们赣南苏区人民的温暖;希望你们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做好自身防护,确保自身安全。第三句是祝福。祝愿我们的白衣战士能征善战,你们要一个不少的平安归来!

“今天终于要出发湖北了,终于实现了我的愿望,其实我现在的心情是比较平静的,因为我早就做好了准备,因为湖北那边情况也比较严峻,所以我希望能去了以后,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和湖北那边的同胞一起共同的面对这个严峻的时刻,一起共度难关,在那边我会做好防护,尽力保护好自己,也请每一个关心我的朋友和家人,请他们不要过于担心。”杨晓芙对笔者如是说。

“又是离歌,一阕长亭暮”。简短的欢送仪式上,她们告别家乡、告别同事、告别亲人,启程奔赴湖北,同全省其他地区的医护人员一道,将投身战“疫”一线。

在全省第八批援鄂医疗队队员集中赴鄂的飞机上,陈英接受江西卫视记者采访时几次哽咽,感慨万端:“国家有难,匹夫有责。钟南山院士已经都84岁高龄,他都第一时间挺身而出,我们没有什么理由不去前仆后继,已经到了抗疫的攻坚阶段,也是最艰难的时候,我们应该把这个接力棒接过来,因为前面很多同志已经很辛苦了,日夜操劳、没日没夜,所以说到现在我就想流泪,相信我们到了那里,也会用尽我们的全力,支援湖北、支援随州!”

诚达文秘网 https://www.rk1k.cn Copyright © 2019-2025 . 诚达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诚达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浙ICP备19042126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