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县乡村振兴背景下县域移风易俗思考与对策【精选推荐】,供大家参考。
移风易俗是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行动,抵制腐朽落后文化侵蚀”的号召,20**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要做好深入推进农村移风易俗的相关工作。
郡县治,天下安,作为国家行政层级结构中承上启下的重要节点,县域历来是安邦定国的基础。县域治理的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整个国家治理的实际效能,深刻地影响着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的总体格局。
本文依托**县近年来开展“移风易俗”社会治理活动,厚植乡村治理文明新风的治理行动路径思考。以下将从时代背景、现实做法和未来思考三方面展开。
一、移风易俗的新时代背景
1.乡村振兴的时代使命
移风易俗风气兴,乡村振兴动力足,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魂”。党的十九大报告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高度凝练了乡村治理的总要求,而五个维度的协同发展,则决定了乡村振兴的整体性成效。
改革开放以来,百姓借势改革春风,凭借勤劳双手,逐渐走上了富裕的道路。然而由于传统文化当中部分糟粕的影响,农村的乡风建设还面临着紧迫的问题,掣肘着乡村振兴的整体协同发展。
“人情勿算债,尺四镬挈去卖”,正常人情往来被道德绑架,随份子、拼彩礼等现象在农村仍然在一定程度上盛行,令一些农村家庭陷入入不敷出,加剧了农村家庭的贫困现象。风成于上,俗形于下。促进农村移风易俗建设,书写出一幅文明、和谐、幸福的新画卷,是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的时代使命。
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指示
“风俗之变,迁染民志,关之盛衰”,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
辩证唯物主义虽然强调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但并不否认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而是认为这种反作用有时是十分巨大的。良风美俗能够改变群众的生活方式,规范社会生活,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求是》发表文章指出,移风易俗是乡风文明建设的组成部分,是乡村治理的重要内容。为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深入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破旧习、开新风、固机制,疏堵并举力戒“舌尖剩宴”是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命题。
二、**县推进移风易俗工作的主要做法
**县坚持把移风易俗作为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切入点,在对基层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通过宣传教化、全面整治、细化机制、守正出新等四维发力,持续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取得阶段性成效。
从20**年*月开展试点以来,全县共简办丧事****余场、新办婚事****场,少办或简办各类一般喜事****场。20**年*-*月,节约办酒开支****余万元。全县餐厨垃圾同比减少****吨。
总体成效上,村内脏、乱、差的状况得到有效治理,劳动力、金钱和劳动力得到有效节约,县内呈现婚事新办、喜事省办、葬事简办、捐助公益等新风尚。勤俭朴素的乡风民风在全县逐步形成,社会秩序明显改善。
1.加强宣传教化,立好良风美俗“风向标”
一是媒体大张旗鼓“宣”。通过掌心**、文明**公众号、**发布等网络媒体,曝光一批婚丧嫁娶大操大办反面典型,旗帜鲜明地反对和批评高价彩礼、厚葬薄养等陈规陋习。
二是文体活动潜移默化“宣”。创编一批体现移风易俗主题的文艺节目,通过文化下乡和乡村村晚送到广大农村,如原创歌曲《文明新风尚》、相声《今年过年不一样》、小品《取经》等,受到了普遍欢迎。
三是村规民约名正言顺“宣”。各村通过户主大会将移风易俗、酒席餐标、摆酒报备和治理事会纳入本村的村规民约,并纳入一户一档的文明诚信档案建设工作。各村在村文化广场、村民聚集地等显著位置设立移风易俗宣传栏,张贴、发放移风易俗倡议书;
镇村干部一对一的入户宣传移风易俗,形成了浓厚氛围。
四是宣讲队伍有的放矢“宣”。以餐厅酒店、单位食堂为重点,通过组建文明餐桌宣传员队伍,发挥“老施来了”宣讲团及市民督导团等作用,开展“适量点餐、健康饮食”宣传和督导。将违规吃喝纳入巡察范围,同时借助“两代表一委员”等社会力量开展监督。
五是公职人员率先垂范“宣”。倡导党员干部签订移风易俗承诺书,做到带头引领。规范党员干部、公职人员操办婚丧喜庆事宜,提倡党员干部、公职人员一生只办*场酒宴,取消生育、升学、入伍、购车、购房等传统摆酒习俗。在公务接待中倡导和推行“分餐制、公勺公筷制”,确需在包厢就餐的,推行“N-*”点餐模式。并把人员主体扩展至“两代表一委员”和村后备干部。
2.化全面整治,管好协同治理“责任田
一是面上牵头抓总。县文明办对外公布移风易俗监督举报电话*******,县委组织部抽调*名退二线的老同志组成移风易俗督导组,分三组对乡镇(街道、园区)进行督导,并将督导结果每月进行打分晾晒。今年以来共开展了**批次督导,编发专题督查简报*期。
二是农村全面实施。各乡镇成立由副书记牵头的移风易俗工作推进组,每月对辖区内行政村开展专项督查,并将结果按照优秀、一般、相对落后三等次公开晾晒。
各村推选德高望重的乡贤成立“和治理事会”队伍,目前,全县***个行政村(居委会、社区)“和治理事会”队伍全覆盖,共有****余名理事会成员,并相应制定了“和治理事会”章程和奖励办法,由“和治理事会”成员全程指导移风易俗相关工作,只要谁家中有红白事,会员主动上门,把不良苗头遏制在萌芽状态。
实行农村家宴报备制,户主需提前一周报所在村(居)及和治理事会。既要充分发挥党政引领作用,又要充分发挥各种社会力量的作用,形成社会治理合力,加强协同共治。
三是城市重点推进。围绕酒店、婚庆重点行业,出台《关于推进酒店、婚庆企业实施移风易俗工作的通知》,使酒店、婚庆行业移风易俗有章可循。开展“绿色餐厅”创建活动,推行小份菜、半份菜、预定制等,引导客人按需取餐,避免浪费。
围绕丧事简办,**县民政局出台《**县丧事简办实施细则》,联合市场监督管理局、县文明办成立丧葬用品联合督查组开展不定期巡查,通过部门间的横向协同强化行动力度,目前共开展*次专项检查,没收焚烧非法丧葬用品****公斤。
3.细化机制建设,写好长效监管“运算符”
一是“积分制”柔性引导。通过积分奖励、点餐打折、停车优惠等方式对节约消费行为给予激励。如**国际大酒店自助餐厅让消费者在用餐前交20元押金,用餐结束后若满足“节约达人”要求,可退回押金。
各酒店餐厅、行政中心和实验中学食堂力推“你光盘,我赠菜”行动。将制止餐饮浪费纳入村规民约,对节约模范及浪费严重者实行诚信积分加扣分,在季度“红黑榜”及年度“户主大会”上晾晒通报。
由县委宣传部牵头,联合商务、市场监管、文广旅体等部门制订制止餐饮浪费行业规范,在餐前提醒、菜品规格、剩食打包、节约奖励等方面出台指导性规范。如**街道齐北社区实行“商社居”联合模式,社区居民可凭“诚信码”绿码在指定商圈“当钱花”,提高居民不浪费的自觉性。
二是“立规矩”刚性约束。建立由县委常委、宣传部长为总召集人的移风易俗制止餐饮浪费联席会议制度。将制止餐饮浪费纳入各单位每月“文明指数”考评范围,作为全国文明城市常态化管理的重要指标。县纪委监委、县文明办联合制定《关于全县党员干部带头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的指导意见》。
三是“智慧化”集中监管。将各餐饮单位可视化厨房接入“**厨房革命”智慧监管平台,监管人员可随机抽查、实时监督餐饮食品加工处理以及就餐中是否存在浪费行为。与世界自然基金会携手开展减少食物浪费试点,探索“厨余垃圾减量示范”等评价机制,每户每天只发一个厨余垃圾袋,倒逼居民减少浪费。
运用Winnow食物测量技术大数据分析,精确指导酒店餐厅减少食物浪费和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途径。如**紫金大酒店试点三个月已累计节省废食总量****公斤。
4.坚持守正出新,画好新旧文化“同心圆”
一方面,保留传统。移风易俗经过前期的宣传、发动,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得到广大群众的积极响应,在工作推进中,注重对中国传统文化习俗的保护,不搞“一刀切”,注意移风易俗的“姿势”和“尺度”,结合**本土的风土人情,适当保留一些必要的红白喜事项目,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另一方面,用新风代替旧俗。坚持疏堵结合,在全县范围内征集新风优秀案例**个,并将案例拍成视频影像在全县推广,洪桥镇、团县委编印新风画册向全县进行推广。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各地集思广益,敢于向陋俗、封建迷信亮剑,逐渐形成了一村一品,一乡一策的喜人局面。
如:**镇结合红色老区的特色推出“红色家宴”,降低了宴请标准,**街道在孔庙组织“千人成人礼”代替生日宴请,吕山乡雁陶村“重阳敬老”代替“祝寿酒”……如今,在**,“开蒙礼”代替了“书包酒”,“高考经验交流会”代替了“升学酒”,“成人礼”代替了“十六岁生日酒”,农村白事再无出现“道士”、“和尚”等迷信活动。酒席少了,负担轻了、人舒服了、关系也更融洽了。
三、以系统思维提升移风易俗治理成效的路径思考
**实践可以看出,移风易俗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治理过程中也存在如下问题:一是政府主动与群众被动问题;
二是柔性有余与刚性不足的问题;
三是重点突破与整体不调的问题;
四是当前有效与常抓长效的问题;
五是破旧有力与立新不够的问题。
如何避免移风易俗成为落入运动式治理的陷阱?需要对政策逻辑做系统性优化,结合数字化改造提升,注重政策的精细化制定与执行。移风易俗需要政策之间的配合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要求政府政策实施的过程当中,既关注单一方法的有效性,也要关注政策工具间相互协同的系统性与层次性。
1.党政推动与群众自治相结合
一是县乡镇党委政府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将移风易俗当做一项重点工作来抓。群众虽是主体,但其行动面临着“社会失灵”的困境,限于小农意识及其心理惯性,村民在移风易俗中的主观能动性不常发挥,需引导、激发。但政府引导不是替代,而是引领、指导,发挥发起、组织、协助、监控和调整等作用。
在启动过程中,政府应通过成立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对当地群众传统生活中移风易俗具体简化环节进行充分调研,再围绕减轻群众负担这一根本宗旨,编制各项政策措施。
在动员过程中,召开动员大会,把移风易俗写进村规民约,同时会上要细致解读政策措施,会前会后要下发群众易懂、易理解的宣传资料,镇村干部要利用走访农户的机会加强宣讲,以为群众减轻负担为导向,让移风易俗行动深入人心。
在规约制定时,党和政府应该把好“方向之舵”,重视对村规民约的指导工作,制定示范文本,完善备案程序等,防止盲目立规、以约代法,使村规民约合乎实际、具有可操作性。
在政策执行中,以党建统领全局,借助网络问政、“增情解难大走访”、驻村会诊日等制度,倾听百姓声音,实实在在解百姓之困。
二是鼓励村民积极参与村内的自治事务。民众自我意识是社会文化变迁的动力所在,若政府在推动移风易俗的过程中,只注重完成任务,追求可视化效果,而忽视了人民主体地位,加深政府与民众在风俗认知方面的裂痕,那么任何移风易俗都不能成功。
移风易俗应当充分遵循群众路线,既要发挥“一约四会”的作用,也要注重其“本土化整合”。首先,村规民约是村民根据他们的价值认同自己制定的行为规范,具有内生性,应坚持民主化、科学化制定移风易俗村规民约。
其次,重视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和禁毒禁赌会等自治组织的自治作用,发挥家族中的长者、具有威信的能人精英及有群众基础的村干部在“四会”当中的群众凝聚力。
还要利用互联网,提高小微权力运行的效率,引导村民在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约束。此外,还可展开“我者”村志工程建设,动员村民深入梳理“我村”的不良风习,讨论改良方案。令民众从被卷入到移风易俗中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到文化变迁中的主动创造者。
2.柔性治理与强化约束相结合
一是综合运用激励惩罚等市场手段和道德约束等柔性手段寻求社会对于移风易俗的信任、配合和参与。移风易俗改革应以对人民主体地位的尊重和维护为根本价值取向。
一方面顺应市场经济社会的规律,采取市场化手段,将破除陈规陋习行为纳入文明家庭的评分体系中,将文明积分转化为经济激励,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移风易俗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以“活动引领”,发挥家庭的能动性。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只有从家庭这个社会的基本单位出发,才能有效调动移风易俗的家庭内驱力。
首先,倡导通过家规家训来实现教化作用,结合评选“最美家庭”、“德孝之星”的榜样示范和行为示范。进而在敬老孝亲活动中融入党建内容,以倡导孝老敬亲充分调动各种力量。
在家庭美德上不断加入新的元素:不仅涉及仅限于乡贤、家庭和志愿者系列,也要关注涉及红白喜事、宗教迷信、黄赌毒等风俗移易;
既使用宣传、评选、台展等传统方式,也结合墙报、征文、漫画、演讲、竞赛、书法和网络等生动的活动形式,使活动引领常做常新,具有鲜活的生命力。
二是要强化制度约束,以数字化赋能制度执行力,保障机制运转的刚柔相济。首先,要管好党员干部这一“关键少数”,要进一步落实“八项规定”精神和党员干部申报办酒工作制度,将领导干部婚丧事宜纳入数字化审批。强化党章党规的规范约束,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增强纪律意识、规矩意识,带头执行移风易俗相关规定以良好的党风政风促进全社会文明风尚的形成。
将移风易俗纳入年度重要工作及考核内容,引入外部监督机制,新增移风易俗网络举报渠道和投诉热线,为相关信息及时反馈上报开设正规通道。其次,对于企业和个人,建立移风易俗数据库,将数字化与积分制奖惩制度相结合,不仅要有激励引导,也要有惩罚警示,以增强柔性化手段的刚性成分。
完善“一户一档”、“一人一卡”诚信体系,把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纳入村民诚信积分考核,形成家庭及个人的数字化“文明档案”,推广“乡村道德银行”等奖励模式,实行“每周一巡查、每月一整理、每季一亮晒”,对表现突出者实施表彰,对失德者、不文明事件通报批评,形成广泛约束。真正让有德者有得,无德者无所得。
3.重点突破与多点发力相结合
一是通过试点重点突破的形式,鼓励地方创新移风易俗举措的积极性。移风易俗需要认识到其具有特殊文化形态的特性,“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在移风易俗中,移易的对象不同,所采取的措施也应该有所不同,可以以试点先行,实行差异化治理。
政府应调研并数字化整理社会乡镇需“移”和“易”的陋俗恶俗,通过指定或自主申报试点,鼓励乡镇政府结合基层实际,引导地方对本地移风易俗改革中的痛点难点进行攻克。
给予试点乡镇一定的组织支持、资金支持、宣传支持,激励地方深入推进核心价值融入、婚丧礼俗整治、殡葬改革等行动,把丧事大操大办、占道搭棚等行为列入重点整治对象。
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效果导向,对于地方移风易俗当中出现问题和产生较大社会不稳定性风险的做法及时停止,减少改革失败的风险和成本;
对于试点中比较有成效的做法,建立有效的集成和推广机制,通过互联网平台宣传推送与面对面交流会相结合的形式,由点到面,逐步推广,及时将成熟的经验做法上升为长效机制。
二是因势利导开展全面整治行动,注重移风易俗的整体效益,通过重点突破、多点发力的网络效应,最大化发挥移风易俗改革的影响力。鼓励地方创新并不意味着移风易俗工作的非组织化,基层的差异化实践应当保持有序的分工和总体的协同性,是在注重顶层设计的前提下试点先行,从而建立起可预见的改革过程,实现试点改革与全面整治并行不悖的改革秩序。
为了提高群众对政策实施的知晓度、认可度和参与度,建议移风易俗改革连片实施。以“一盘棋”的思想认识,整合各方资源,推出移风易俗“常态版”。建立工商、食药、文化、环保、公安、民政、农业等部门的联动机制,分部门条线制定相应监管措施,形成监管合力。
4.常态建设与渐进治理相结合
一是在制度设计上实现从“运动式”到“常态化”的转变。一方面,为了防止口号式、迎合式的“一阵风”工作,避免政绩取向的“治理剧场化”,移风易俗需要从“政策之治”转向“制度之治”,精细化移风易俗治理格局的总体制度规划。
既宜有《移风易俗指导意见》《村规民约》等综合性规定,也应有《红白喜事章程》《殡葬改革办法》等专题性办法,所定制度均需包含指导思想、目标、内容、方法、步骤、人员、预算等具体内容,确保科学性、可行性。
另一方面,伴随着运动式治理中上级政府行政激励随着时间的不断弱化,应当在制度规范的基础上允许基层多元主体参与,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等理念指引下,培育社会组织发挥社会风习改良政策的传播使者、宣讲人和执行主体功能,以“多元共治”助力良好人文环境的形成。
二是改革举措上考虑移风易俗的长期性和复杂性,细事细治,以渐进治理换治理长效。民俗作为一种大规模的时空文化的连续体,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移风易俗也不可“毕其功于一役”。
用红头文件、行政命令简单地介入,对民风民俗进行“行政格式化”,处理不好极易伤害干群关系。在移风易俗过程中,应注意倾听群众意见,尊重理解和关照个体情感,并允许合理习俗以适当形式存在;
对包含文化遗产内容的移风易俗要选择性治理,留有一定弹性空间。
相关部门应秉持循循善诱的人性化理念,一村一策,梳理出每一个村组应该“移什么风”“易什么俗”,找准问题、抓住重点,理解乡土社会复杂的情感因素,在政策中加入更多人文因素的考量。
积极利用数字平台中的网络问政渠道汲取村民对于移风易俗的意见、建议;
同时,也要重视改革中的舆情反馈,及时捕捉村民网络社群中对改革的意见,细致地做好群众工作,在动态调整的过程中,逐步推进移风易俗。
5.迈向移风易俗*新阶段
文化变迁理论认为,文化变迁机制包括涵化、有指导的变迁等强制性变迁和创新、传播等自主性变迁。为此,应把握移风易俗改革中的阶段性规律,精准施策,推动乡风转变由强制性革陋的*阶段,向政府引导式立新的*阶段,再向村民自主式立新的*阶段“迭代升级”。
具体而言,对于处于移风易俗*阶段的改革初期,政府根据当下的一些陈规陋习出台一些制约手段引导村民不敢去铺张浪费、盲目攀比。以政府强力主导的移风易俗实践因为能最大程度地保障人力、物力、财力及运用多重力量进行动员,但此时可能会面临破旧有力与立新不够的问题。
此时,政府宜引导立新,出台符合当下新时代生活民俗方式代替陈规陋习,形成可替代接续的新风尚,令村民不会去铺张浪费、盲目攀比,推动移风易俗向*升级版转变。
根据习惯理论,“坏习惯”难以直接消除,但可以被“新习惯”替代。在这个过程中,政府要坚持传承与创新并举,充分学习先进地方与典型试点的成功经验,破解其优秀文化基因密码,既维持本土文化主体性又借鉴其它文化形式和风格,为村民立新风出点子、给方案,引导村民融入新的生活民俗方式。
结合各种大数据、信息库给乡风文化俗注入新变迁机制,推广微信朋友圈拜年、网络教育、网上扫墓祭拜等。通过除旧布新,填补人们在旧风俗移去后的心理空白,以巩固移风易俗成果,实现文化的“创造性转型”。
进而,应注重提高群众的精神秩序和精神依靠,让正能量、好风气成为新时尚,令村民能够自主自愿地采取新的生活方式,确保村民不想去铺张浪费、盲目攀比,使移风易俗向*版转型升级。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要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移风易俗归根结底要提高思想觉悟建立良好的精神秩序。唤起民众“文化自觉”的认知要素,有利于提升政策行为转化率。此阶段,政府从“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理念转变,把握移风易俗的大政、方针、政策,为民众守正出新创造良好场所与环境。
在硬环境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文明+’积分超市”、“礼仪堂”、“风俗评议中心”、“文化广场”、“风俗公园”;
在网络空间上搭建数字服务平台,集成移风易俗事项审批、信息查询、服务提供、服务申请等,助力老百姓践行移风易俗的“最后一公里”。在软环境上,以行为认知政策工具“助推”政策转化。
首先,可通过案例宣传、先锋示范、宣讲团、文化墙和乡村春晚等别开生面的宣传方式,突出乡村良风美俗。其次,建立健全基础教育体系,经由学校教育唤起学生移风易俗的文化自觉,并以学生为辐射点,带动家庭、家族、村落参与到移风易俗行动中。
此外,在大数据时代的今天,要充分发挥数字化融媒体优势,通过流量平台向村民定期推送科普移风易俗知识,宣传良风美俗案例,引导民众从“要我做”向“我要做”过渡,共同保护绿水青山。
综合以上手段,令民众由被动文化变迁转向“文化自觉意义上的主体自参与治理”。如此,才能使得移风易俗行动真正实现治理现代化,体现国家战略、促进文化振兴、达致社会善治。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诚达文秘网 https://www.rk1k.cn Copyright © 2019-2025 . 诚达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诚达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浙ICP备1904212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