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诚达文秘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琵琶曲《十面埋伏》的艺术特色研究5篇

琵琶曲《十面埋伏》的艺术特色研究5篇

来源:公文范文 时间:2022-11-02 18:50:07

篇一:琵琶曲《十面埋伏》的艺术特色研究

  琵琶曲《十面埋伏》鉴赏

   琵琶曲《十面埋伏》鉴赏

  激情的诗篇——《十面埋伏》(琵琶曲)赏析 一个久远的声音从历史深处隐然传来。

  琵琶,一件古老而又奇特的乐器,发出琮琮的声音,仿佛阅尽沧 桑、饱经世事的老人,又若热情奔放、慷慨激越的青年。

  它是弹奏乐器。初时,以右手向前弹为琵,向后弹为琶。秦、汉 以来,曾作为多种弹弦乐器的总称。本是一个敏感又多情的尤物,在 别的物只是模糊记着的事情,然而,在它善感的心灵中,已反复而深 深地镂刻在回忆的心版上了。更何况,这不是—个童话、一个故事, 是一段撼天动地的史实。

  也许,沉静的钢琴在弹着巴赫,优雅的长笛在吹着莫扎特,大气 磅礴的交响乐队在合奏着贝多芬,然而,只有它,只有琵琶,依然在 娓娓地叙述着《十面埋伏》这个中国的古老故事…… 《十面埋伏》是我国传统器乐作品中大型琵琶武曲的优秀代表 作。在传统琵琶曲中,文曲一般旋律抒情优美,节奏轻缓,技巧多用 左手推拉吟揉手法,善于描绘优美的自然景色或表达内心细腻的情 感,而武曲则结构精致绵密,旋律层次分明,情绪激烈雄壮,节奏复 杂多变,多用右手力度较大的演奏技巧,擅长于表现强烈的气氛和情 绪,因而,琵琶曲《十面埋伏》气势雄伟激昂,风格旖旎壮美,艺术 形象生动鲜明,是古典音乐的瑰宝。

  时间老人拉开历史的帷幕,月的魔指轻轻触动琴弦,音箱里便有 和弦嗡嗡嘤嘤的攒动,天籁之音缓缓而来。

  走进音乐世界的主人翁是刘邦、项羽。秦朝末年,陈胜、吴广揭

  琵琶曲《十面埋伏》鉴赏 2

   琵琶曲《十面埋伏》鉴赏

  竿而起。在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中,秦王朝宣告灭亡。此时,刘邦的 汉军和项羽的楚军展开了激烈的逐鹿中原、争霸天下的斗争。当以修 筑万里长城而著称的秦始皇的泱泱车队路过时,虽无大名却有大志的 两个人物在赞叹之余,同时发出了不同的豪言。“大丈夫当该如是也!” 刘邦说。“彼可取而代之!”项羽说。说前一句的较工于心计,说后一 句的则多些率直。鸿门宴之时,项羽大军 40 万,刘邦仅有 10 万。当 时,项羽若依范增之计,杀掉狡诈多谋的刘邦,便不会有后面的楚汉 之争,而心高气傲的项羽却犹豫不决,失去了一次重要的机会,以致 放虎归山,使之形成了与自己抗衡的军事阵营。鸿门宴是项羽的一个 败笔,为以后的悲剧留下了伏笔。楚汉交兵争霸天下的战争持续了五 年之久,大大小小打了几十仗。在楚军久攻无果的时候,项羽支起一 口大锅,欲把刘邦的老父煮了,刘邦却说:“我跟你曾结为兄弟,我 的父亲也就是你的父亲,你要是把父亲杀了煮成肉羹,请分给我一碗 尝尝。”看重名声和体面的项羽,不但没有杀掉刘邦的老爹,还和他 在鸿沟平分了天下。鸿沟西侧是刘邦的汉王城,东侧是项羽的霸王城, 沟中滚滚黄河水深不可测,沟的四周万木丛生,百兽哀鸣。两军对垒, 项羽以其势强多次发动主攻,而刘邦则坚持防守,在一次激战中,项 羽射中了刘邦的胸部,可还是让刘邦滑了过去。就这样,由于西楚霸 王项羽一再坐失良机,错过一次次消灭刘邦的机会,致使其从几度面 临全军覆没的绝境中死里逃生,重整旗鼓,为自己留下了终身的遗憾, 最终,导演了这场历史上最有感染力的活剧。

  《十面埋伏》表现的是公元 202 年楚汉两军在垓下(今安徽省灵

  琵琶曲《十面埋伏》鉴赏 3

   琵琶曲《十面埋伏》鉴赏

  壁县东南)大战的情景,这是我国历史上一次著名的战役。据《史记》 载,在垓下大战中,刘邦的汉军以 30 万的大军包围了只剩下 10 万人 马的楚军,并设“十面埋伏”的阵法,将地处四面绝壁的垓下大营团团 包围,使项羽陷入重围。深夜,箫声起处,汉军利用四面的楚歌来瓦 解对方的斗志。楚营的官兵听到熟悉的乡音,思念父母妻儿之情油然 而生,又见内无粮草,外无救兵,于是纷纷逃走。夜半时分,自知败 局已定的项羽与虞姬诀别,仓皇突围。刘邦命数千铁骑穷追不舍,最 后,在乌江边展开了生死决斗,项羽终因寡不敌众,拔剑自刎。

  古往今来,中原多少战事如过眼云烟,惟以此引出的故事而成为 了千古绝唱。

  长歌当哭,琵琶曲《十面埋伏》用写实的手法,以深刻的音乐语 言和演奏技巧,再现了这一战役的全过程,是一幅绘声绘色的古战场 音画。将这湮灭的英雄诗篇,一页一页地掀开,琵琶用它清丽圆润的 声响,含着泪,淌着血,悲壮地、如泣如诉地弹出一节节短歌。琵琶 曲《十面埋伏》采用了我国传统的大型套曲结构形式,全曲有十三个 章节:列营、吹打、点将、排阵、走队、埋伏、鸡鸣山小战、九里山 大战、项王败阵、乌江自刎、众军奏凯、诸将争功、得胜回营。

  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千年前的古 战场。琵琶开始在高音区使用“轮拂”的手法先声夺人,渲染了强烈的 战争气氛。军营垒垒,战旗猎猎,铿锵有力的节奏犹如扣人心弦的战 鼓声,激昂高亢的长音好像撼震山谷的号角声。此后,又用多种手法, 表现了擂鼓三通、人声鼎沸、军炮齐鸣、铁骑奔驰等有声有色的壮观

  琵琶曲《十面埋伏》鉴赏 4

   琵琶曲《十面埋伏》鉴赏

  场面。

  “吹打”是全曲中旋律性较强、气息宽广雄壮的曲调,琵琶用 细腻的“轮指”奏出的长音,模仿古代军中筚篥的吹奏,形象地再现了 汉军由远而近、浩浩荡荡、气壮山河的威武军容。

  点将”、“排阵”和“走队”,以整齐紧凑的节奏,富于弹性跳跃的 音调见长,琵琶用“扣、抹、弹、抹”的组合指法,演奏十六分音符节 奏,又用“摭分”、“摭划”的指法,描绘出调兵遣将的情景和穿着胄甲、 手持剑戟的士兵们在操练中迅速变换队形和矫健有力的步伐。

  “埋伏”是一段内涵深沉的音乐,一张一弛的节奏音型和加以模进 发展的旋律,造成了一种紧张、神秘而又恐惧的氛围。夜幕笼罩着四 野,伏兵神出鬼没地步下了十面埋伏阵。天低云暗,秋风瑟瑟,凄清 的月光黯然失色,只有星星眨着狡黠的眼睛,窥视着静夜中潜伏的杀 机。

  “鸡鸣山小战”旋律的动向是先递升后递降,跌宕起伏,多变的节 拍和连续无间歇的节奏型,既表现了鼓角相闻、金戈铁马的战况,又 刻画了兵士们前赴后继、奋不顾身的情景。琵琶运用了“刹弦”的左手 技法,发出犹如刀枪剑戟交错撞击的声音。

  “九里山大战”是整个乐曲的高潮。琵琶以快速的“夹扫”,表现雄 兵百万席卷之势,铁骑纵横的雷霆万钧之力。在隆隆的炮声和哒哒的 马蹄声中,突然,一声凄厉的、喑哑的箫音传来。幽远,如同哀怨的 呜咽,又如同低沉的歌唱。那是一种绝望而感伤的乡音,那是一声声 苍凉的直入骨髓的楚歌:“十年征战归无期,千里从军几人回?倘若 战死沙场上,白发爹娘依靠谁?”那一夜的楚歌,如潮水般此起彼伏

  

篇二:琵琶曲《十面埋伏》的艺术特色研究

  浅析琵琶古曲《十面埋伏》

   作者单位:山东省临清一中艺体处

  [摘要] 琵琶是中国重要的民族乐器之一。古曲《十面埋伏》 是我国民族器乐曲的优秀代表作,以其悠久的历史、技巧的 丰富而著称,并被选为普通高中新课程教科书的选学内容。

  本文以《十面埋伏》的历史渊源为起点,通过对该曲的技巧 技法的进行细致的分析,探讨其长盛不衰的原因,以更好地 为教学实践服务。

  [关键词] 琵琶 古曲 《十面埋伏》 技巧 改进

  琵琶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民族乐器,也是最富于特点的弹拨乐 器之一,以其丰富的演奏技巧与独特的表现力被誉为“弹拨乐 之王”。琵琶古曲《十面埋伏》以其丰富的演奏技巧和音乐表 现力,流派纷呈而流传于世,至今还深受世人的喜爱。

  一、历史渊源 秦王朝灭亡之后,以项羽和刘邦为代表的两大军事集团,为 了争夺农民起义的胜利果实,进行了殊死搏斗,并于公元前 202 年在垓下(今安徽省境内)进行了一场决战。汉军刘邦 运用“十面埋伏”之阵法围攻以项羽为代表的楚军,项羽兵力 孤弱、迎战不利。《史记.项羽本纪》载:“项王军壁垓下,兵 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

   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1]歌声传入 楚营,营内军心涣散,士兵纷纷投向汉军。项羽收集残部, 星夜突围,麾下壮士只有八百余人。天明,刘邦发现项羽已 逃,令五千兵骑追,至乌江边,展开最后搏斗,项羽遍体鳞 伤,寡不敌众拔剑自刎,刘邦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并建立了 继秦王朝之后的又一封建社会――西汉王朝。琵琶古曲《十 面埋伏》就是人们根据这一历史故事创作的著名乐曲。

  乐曲以小标题的形势如[列营]、[吹打]、[点将]、[排阵]、[埋 伏]、[小战]、[大战]等,对全曲的故事情节起到了一种指向 性的作用。全曲气势宏大,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把千军万马、杀声震天的悲壮古战争场面描绘的有声有色、 淋漓尽致、栩栩如生,使人如身临其境,并集思想性和艺术 性为一体,闪耀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之光。

  二、 演奏技巧 中国古代音乐常以“口传心授”的形式来传播音乐,由此产生 出众多的流派,而各个流派在技巧上均有所不同。仅《十面 埋伏》就分为浦东、崇明、汪派等四个版本。以汪派为例, 全曲共分为九个部分:

  [列营] 全曲从模拟鼓声的手法开始,给人以震撼的感觉。乐 曲采用“半拂轮”的技巧,由慢及快,连续不断,立刻把人带 到了空旷的原野和安营扎寨的战争前奏中,其节奏自由,力 度最强。在演奏时,右手要放松,把力量全放下来、沉下去,

   这样才能呈现出战争场面的气势,使人一下子紧张起来,屏 住呼吸,将人带入一幅壮丽的古战争场面。

  [吹打] 这是一段气息悠长而又稳健庄重的旋律。它模仿了古 代军帐中的军乐器筚篥、胡笳的音色,坚定而又威严,鲜明 的刻画了纪律严明的汉军浩浩荡荡、由远及近、阔步前进的 形象。汪派把这段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以“长轮”为主, 第一拍要重点挑一下,速度不要太快,主要表现大将威风凛 凛出营的场面;第二层次运用“勾轮”的技法,右手要放松, 力量要下放,速度比上一层次要稍快一些,主要表现副将们 出帐的画面;第三层次运用“拂轮”的演奏技巧,力度更强, 速度又比上一层次快一些,主要表现士兵们出征的场面。

  [点将] 主要运用“凤点头”这一富有特色的演奏技巧,柔和而 轻巧,把音符打碎成一拍四个音,这种同音反复的效果,使 音乐连续不断地向前推进,表现了调兵遣将的情景。

  [排阵] 这段的节奏性较强但节奏型较简单,主要以“摭分”及 “摭分剔”的简单指法和稍快的速度来表现汉军的精悍。在演 奏时应注意:前一层次的重拍在前一拍,后一层次的重拍在 后半拍,这也是汪派比较有特色的地方,演奏效果十分逼真。

  [走队] 主要运用了中速“摭扫”的手法,力度由弱渐强,速度 由慢渐快,重拍也是在后半拍,主要表现汉军整齐又有纪律 的行进。在演奏时应注意“扫”这一技巧,要食、中、名、小 四指并齐,一起演奏,这样才能表现出汉军的气势。

   [埋伏] 本段采用了由快及慢的处理方式,长音运用“长轮”的 奏法,节奏比较自由,但要表现出进行埋伏时偃旗息鼓、悄 悄进行的场景。声音要轻但不能散,轻中带紧且速度渐快, 进而渲染了大战前所特有的寂静和紧张的气氛。

  [小战] 采用“煞”中指的指甲声,恰如其分的表现了古代兵器 的撞击声,好似战场上的矛盾相碰,刀枪相击,把听者带入 刀光剑影的形象中。在这段中,其核心音调短而有力,律动 性强且短小精悍,与[埋伏]形成鲜明对比。随着矛盾的进一 步激化,在情绪和气氛上都预示着局部的小战将扩展到全面 的大战。

  [大战] 汪派充分运用“夹扫”“滚奏”“扫轮”等技巧,通过丰富 多变的节奏,层次分明而又生动逼真的描绘了气势磅礴的大 战局面。其中的“萧声”源于[吹打],运用了“长轮”“吟弦”以及 “颤音”的技法使得音调十分凄凉,这是汪派富有特色的另一 方面。[2] [呐喊] 本段是全曲的最高潮乐段,汪派运用琵琶所特有的 “推并弦”“挽”“摇指”“长滚”“长轮”等多种技法表现的呐喊声, 犹如身临“雄师百万,铁骑纵横”的冲杀场面,达到了极为生 动逼真的艺术效果。

  [项王败阵] 运用“扫轮”的技巧,营造出汉军追逐、项王逃跑 的场景。全曲在追捕声中戛然而止,演奏效果非常好。

  三、推陈出新

   琵琶古曲《十面埋伏》历来被人们所赞赏,演奏该曲的音乐 家、艺术家更是层出不穷。这些人在演奏的过程中,形成了 自己独特的风格。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古曲的艺术魅力又 受到当代人的青睐。尤其是进入 19 世纪后电声乐队的风靡 全球,促使一些音乐人把目光也转移到了古曲《十面埋伏》 的身上。在这些“转型”的作品当中,以“女子十二乐坊”的演 奏最为出名。

  “女子十二乐坊”是由十二名女性演奏家组合而成的一种新型 演出形式。在 2002 年的专场音乐会上,以一曲《感谢年华》 介绍其组成成员。其中在介绍其琵琶成员时,演奏的就是改 编后的《十面埋伏》:开始时用电声乐队的架子鼓打出固定 节奏,琵琶演员根据节奏演奏出“列营”中的一部分,继而转 入“小战”乐段,展示琵琶“煞弦”的技巧,最后在“大战”烘托 下,以“追兵”的后半部分果断干练的结束全曲。其演奏技法 跟古曲的演奏技法大致相同,但是传统的演奏形式是以独奏 为主,而“女子十二乐坊”则通过多人齐奏和加入了电声乐队 伴奏的多样化方式,使得原来就很激烈的战争场面变得更有 气势,使人跟着乐曲的节奏走,演出效果极佳。

  综上所述,本文从《十面埋伏》的历史渊源、演奏技巧和乐 曲的推陈出新三方面进行分析,同时这也是本人在演奏中的 一些理解和感受。《十面埋伏》是我国优秀的琵琶古曲,它 以琵琶所特有的左右手技巧圆满的表现了一段真实而又非

   比寻常的历史故事,汇藏着中国古代琵琶艺术的丰富宝藏, 不愧是中国民族器乐的优秀代表作。

  注释:

  [1] 庄永平著 《琵琶手册》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1 年 1 月出 版 [2] 李贵真、赵寒阳著 《民族器乐论文集》 中国音乐学院 出版社 2000 年 10 月出版

  

篇三:琵琶曲《十面埋伏》的艺术特色研究

  浅析琵琶古曲《十面埋伏》

  浅析琵琶古曲《十面埋伏》 琵琶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民族乐器,也是最富于特点的弹 拨乐器之一,以其丰富的演奏技巧与独特的表现力被誉为“弹 拨乐之王”。琵琶古曲《十面埋伏》以其丰富的演奏技巧和音 乐表现力,流派纷呈而流传于世,至今还深受世人的喜爱。

  一、历史渊源 秦王朝灭亡之后,以项羽和刘邦为代表的两大军事集 团,为了争夺农民起义的胜利果实,进行了殊死搏斗,并于 公元前 202 年在垓下(今安徽省境内)进行了一场决战。汉 军刘邦运用“十面埋伏”之阵法围攻以项羽为代表的楚军,项 羽兵力孤弱、迎战不利。《史记.项羽本纪》载:“项王军壁垓 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 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歌 声传入楚营,营内军心涣散,士兵纷纷投向汉军。项羽收集 残部,星夜突围,麾下壮士只有八百余人。天明,刘邦发现 项羽已逃,令五千兵骑追,至乌江边,展开最后搏斗,项羽 遍体鳞伤,寡不敌众拔剑自刎,刘邦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并 建立了继秦王朝之后的又一封建社会——西汉王朝。琵琶古 曲《十面埋伏》就是人们根据这一历史故事创作的著名乐曲。

  乐曲以小标题的形势如[列营]、[吹打]、[点将]、[排阵]、

   [埋伏]、[小战]、[大战]等,对全曲的故事情节起到了一种指 向性的作用。全曲气势宏大,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 融。把千军万马、杀声震天的悲壮古战争场面描绘的有声有 色、淋漓尽致、栩栩如生,使人如身临其境,并集思想性和 艺术性为一体,闪耀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之光。

  二、 演奏技巧 中国古代音乐常以“口传心授”的形式来传播音乐,由此 产生出众多的流派,而各个流派在技巧上均有所不同。仅《十 面埋伏》就分为浦东、崇明、汪派等四个版本。以汪派为例, 全曲共分为九个部分:

  [列营] 全曲从模拟鼓声的手法开始,给人以震撼的感 觉。乐曲采用“半拂轮”的技巧,由慢及快,连续不断,立刻 把人带到了空旷的原野和安营扎寨的战争前奏中,其节奏自 由,力度最强。在演奏时,右手要放松,把力量全放下来、 沉下去,这样才能呈现出战争场面的气势,使人一下子紧张 起来,屏住呼吸,将人带入一幅壮丽的古战争场面。

  [吹打] 这是一段气息悠长而又稳健庄重的旋律。它模仿 了古代军帐中的军乐器筚篥、胡笳的音色,坚定而又威严, 鲜明的刻画了纪律严明的汉军浩浩荡荡、由远及近、阔步前 进的形象。汪派把这段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以“长轮”为 主,第一拍要重点挑一下,速度不要太快,主要表现大将威 风凛凛出营的场面;第二层次运用“勾轮”的技法,右手要放

   松,力量要下放,速度比上一层次要稍快一些,主要表现副 将们出帐的画面;第三层次运用“拂轮”的演奏技巧,力度更 强,速度又比上一层次快一些,主要表现士兵们出征的场面。

  [点将] 主要运用“凤点头”这一富有特色的演奏技巧,柔 和而轻巧,把音符打碎成一拍四个音,这种同音反复的效果, 使音乐连续不断地向前推进,表现了调兵遣将的情景。

  [排阵] 这段的节奏性较强但节奏型较简单,主要以“摭 分”及“摭分剔”的简单指法和稍快的速度来表现汉军的精悍。

  在演奏时应注意:前一层次的重拍在前一拍,后一层次的重 拍在后半拍,这也是汪派比较有特色的地方,演奏效果十分 逼真。

  [走队] 主要运用了中速“摭扫”的手法,力度由弱渐强, 速度由慢渐快,重拍也是在后半拍,主要表现汉军整齐又有 纪律的行进。在演奏时应注意“扫”这一技巧,要食、中、名、 小四指并齐,一起演奏,这样才能表现出汉军的气势。

  [埋伏] 本段采用了由快及慢的处理方式,长音运用“长 轮”的奏法,节奏比较自由,但要表现出进行埋伏时偃旗息鼓、 悄悄进行的场景。声音要轻但不能散,轻中带紧且速度渐快, 进而渲染了大战前所特有的寂静和紧张的气氛。

  [小战] 采用“煞”中指的指甲声,恰如其分的表现了古代 兵器的撞击声,好似战场上的矛盾相碰,刀枪相击,把听者 带入刀光剑影的形象中。在这段中,其核心音调短而有力,

   律动性强且短小精悍,与[埋伏]形成鲜明对比。随着矛盾的 进一步激化,在情绪和气氛上都预示着局部的小战将扩展到 全面的大战。

  [大战] 汪派充分运用“夹扫”“滚奏”“扫轮”等技巧,通过 丰富多变的节奏,层次分明而又生动逼真的描绘了气势磅礴 的大战局面。其中的“萧声”源于[吹打],运用了“长轮”“吟弦” 以及“颤音”的技法使得音调十分凄凉,这是汪派富有特色的 另一方面。

  [呐喊] 本段是全曲的最高潮乐段,汪派运用琵琶所特有 的“推并弦”“挽”“摇指”“长滚”“长轮”等多种技法表现的呐喊 声,犹如身临“雄师百万,铁骑纵横”的冲杀场面,达到了极 为生动逼真的艺术效果。

  [项王败阵] 运用“扫轮”的技巧,营造出汉军追逐、项王 逃跑的场景。全曲在追捕声中戛然而止,演奏效果非常好。

  三、推陈出新 琵琶古曲《十面埋伏》历来被人们所赞赏,演奏该曲的 音乐家、艺术家更是层出不穷。这些人在演奏的过程中,形 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古曲的艺术魅 力又受到当代人的青睐。尤其是进入 19 世纪后电声乐队的 风靡全球,促使一些音乐人把目光也转移到了古曲《十面埋 伏》的身上。在这些“转型”的作品当中,以“女子十二乐坊” 的演奏最为出名。

   “女子十二乐坊”是由十二名女性演奏家组合而成的一种 新型演出形式。在 2002 年的专场音乐会上,以一曲《感谢 年华》介绍其组成成员。其中在介绍其琵琶成员时,演奏的 就是改编后的《十面埋伏》:开始时用电声乐队的架子鼓打 出固定节奏,琵琶演员根据节奏演奏出“列营”中的一部分, 继而转入“小战”乐段,展示琵琶“煞弦”的技巧,最后在“大战” 烘托下,以“追兵”的后半部分果断干练的结束全曲。其演奏 技法跟古曲的演奏技法大致相同,但是传统的演奏形式是以 独奏为主,而“女子十二乐坊”则通过多人齐奏和加入了电声 乐队伴奏的多样化方式,使得原来就很激烈的战争场面变得 更有气势,使人跟着乐曲的节奏走,演出效果极佳。

  综上所述,本文从《十面埋伏》的历史渊源、演奏技巧 和乐曲的推陈出新三方面进行分析,同时这也是本人在演奏 中的一些理解和感受。《十面埋伏》是我国优秀的琵琶古曲, 它以琵琶所特有的左右手技巧圆满的表现了一段真实而又 非比寻常的历史故事,汇藏着中国古代琵琶艺术的丰富宝 藏,不愧是中国民族器乐的优秀代表作。

  

篇四:琵琶曲《十面埋伏》的艺术特色研究

  浅析经典琵琶曲《十面埋伏》

  琵琶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民族乐器,也是最富特点的民族弹拨乐器之一,有 着丰富的演奏技巧和独特的表现力。

  《十面埋伏》是一首著名的大型琵琶曲,具 有较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乐曲的内容壮丽辉煌,风格的雄伟奇特,在古典音乐 中是罕见的。

  它是传统琵琶曲中的代表作品,也是中国音乐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 产。

  《十面埋伏》又名《阳平楚》 ,其曲谱最早见于清代华秋平编译的《南北 二派秘本琵琶谱真传》 (简称华氏《琵琶谱》 。乐曲壮丽辉煌,风格雄伟奇 ) 特,气势雄伟激昂,艺术形象鲜明,生动地描绘了“楚汉之争”的故事情节,着 力刻画了得胜之师的威武雄姿, 《十面埋伏》是以楚汉相争为背景,公元前 202 年,神州原野上爆发一场声势浩大、残酷悲壮的决战,楚霸王项羽和汉王刘邦经 过五年逐鹿中原,双方一决雌雄的战斗最后在垓下展开。拥军 10 万的项羽渴望 绝处求生,统率 10 万大军的刘邦欲置人于死地,在短兵相接的激战中,两军直 杀得天昏地暗、血肉横飞,尸横遍野。尽管项羽勇猛异常,但终究寡不敌众,陷 入四面楚歌的境地。

  最后项羽慷慨悲歌, 身负重伤, 在乌江面对重重包围的敌军, 毅然把剑自刎。

  明王猷定(1598—1662)著《四照堂集·汤琵琶传》一文中记述琵琶家汤 应曾奏《楚汉》“„„楚汉一曲。当其两军决斗时,声动天地,屋瓦若飞坠,徐 :

  而察之,有金声、鼓声、剑弩击声、人马群易声,俄而无声。久之,有怨而难明 者为楚歌声;凄而壮者为项王悲歌慷慨之声、别姬声;陷大泽,有追骑声;至乌 江,有项王自刎声,余骑蹂践项王声。使闻者始而奋,既而悲,终而涕泪之无从 也,其成人如此。

  ”文中所描写的《楚汉》一曲之情景、声色,与今之《十面埋 伏》甚近似。由此可见早在十六世纪之前, 《十面埋伏》已在民间流传。

  《十面埋伏》 采用了我国传统的大型套曲结构的形式。全曲共有十三个小 段落,每段冠以概括性很强的标题。这些标题是:一、列营;二、吹打;三、点 将;四、排阵;五、走队;六、埋伏;七、鸡鸣山小战;八、九里山大战;九、 项王败阵;十、乌江自刎;十一、众军奏凯;十二、诸将争功;十三、得胜回营。

  全曲可分为三大部分 :

   第一部分:描述汉军大战前的准备,着重表现威武雄壮的汉军阵容。共包 括前五个小段。

  "列营"实际上是全曲的引子。节奏比较自由而富于变化。开始就使用"轮 拂"手法先声夺人,渲染了强烈的战争气氛。铿锵有力的节奏犹如扣人心弦的战 鼓声, 激昂高亢的长音好象震憾山谷的号角声,形象地描绘了战场特有的鼓角音 响。此后用种种表现手法表现人声鼎沸、擂鼓三通、军炮齐鸣、铁骑奔驰等壮观 场面,恰如其分地概括了古代战场紧张激烈的典型环境。

  "吹打"是全曲中唯一的旋律性较强、抒情气息浓郁的段落。琵琶用轮指奏 出的长音,模拟了古代管乐器演奏的行进曲音调。

  这段间乐极象古代行军时笙 管齐鸣的壮丽场面,刻画了纪律严明的汉军浩浩荡荡、由远而近、阔步前进的形 象。这段音乐在乐曲艺术形象的塑造上具有高屋建瓴的气魄。

  "点将"、"排阵"、"走队"三个段落在实际演奏中是有所变化和取舍的。它 们的相同特点是节奏整齐紧凑, 音调跳跃富于弹性,表现了刘邦汉军战斗前的高 昂的士气, 操练中队形变换的迅速和士兵步伐矫健的形象。乐曲有条不紊的结构 安排,使得情绪的发展步步进逼,为过渡到激战场面作了充分的铺垫。

  第二部分:包括六、七、八三个小段落,是全曲的中心部分。它形象描绘 了楚汉两军殊死决战的激烈情景。

  "埋伏"这段音乐和它描绘的意境都很有特色, 它利用一张一弛的节奏音型 加以模进发展的旋律,造成了一种紧张、恐怖的气氛。它给人以一种夜幕笼罩下 伏兵四起,神出鬼没地逼近楚军的阴森的感觉。

  "鸡鸣山小战"中琵琶运用了特有的"刹弦"技巧, 形象地表现了双方短兵相 接小规模战斗的情景。"刹弦发出的声响不是纯乐音,而是一种含有金属声响的 效果,犹如刀枪剑戟互相撞击。逐渐加快的速度和旋律的上下行模进,使情绪更 为紧张。

  "九里山大战"是整个乐曲的最高潮。

  这段音乐家中运用了多种琵琶技巧手 法描绘了千军万马声嘶力竭的呐喊和刀光剑影惊天动地的激战。

  琵琶对喧嚣激烈 战斗音响模拟十分出色,使人仿佛身临其境,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整个乐曲描绘 楚汉两军的冲突,发展至此,胜负已定,矛盾已获解决。

  第三部分:包括最后五个小段落,前两段写项羽失败后在乌江边自杀,低

   沉的音乐气氛与前面的高潮形成鲜明的对照。其中"乌江自刎"这须旋律凄切悲 壮, 塑造了项羽慷慨悲歌的艺术形象。后三小段描述汉军以胜利者的姿态出现的 种种情景。但目前演奏一般都作删节,有的省略整个第三部分,有的删节去"众 军奏凯"后三小段,目的是使乐曲情绪集中,避免冗长。

  我们可以知道 《十面埋伏》 是我国传统器乐作品中大型琵琶武曲的代表作。

  传统的琵琶曲中文曲一般旋律抒情优美、 节奏轻缓、 技巧多用左手推拉吟揉手法。

  善于描绘优美的自然景色或表达内心细腻感情。而武曲情绪激烈雄壮,节奏复杂 多变,富于戏剧性,多用右手力度较大的演奏技巧,擅长于表现强烈的气氛和情 绪。因而这首乐曲气势雄伟激昂,艺术形象鲜明。

  而琵琶古曲《十面埋伏》历来被人们所赞赏,演奏该曲的音乐家、艺术家 更是层出不穷。他们在演奏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随着社会的不断发 展,古曲的艺术魅力又受到当代人的青睐。

  《十面埋伏》是我国优秀的传统器乐 作品中大型琵琶武曲的代表作, 以琵琶所特有的左右手技巧圆满地表现了一段真 实而又非比寻常的历史故事。情绪激烈雄壮,节奏复杂多变,富于戏剧性,多用 右手力度较大的演奏技巧, 善于表现强烈的气氛和情绪,因而这首乐曲气势雄伟 激昂,艺术形象鲜明。此曲汇藏着中国古代琵琶艺术的丰富宝藏,不愧为中国民 族器乐的优秀代表作。

  

篇五:琵琶曲《十面埋伏》的艺术特色研究

  琵琶名曲《十面埋伏》赏析 乐曲内容的壮丽辉煌,风格的雄伟奇特,在古典音乐中是罕见的。

  今天为大家带来琵琶曲《十面埋伏》赏析,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十面埋伏出处此曲最早见于 1818 年出版的华秋萍《琵琶谱》,1895 年出版的李芳园编订的《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中将它改名为 《淮阴平楚》。

  乐曲是根据公元前 202 年楚、汉两军在垓下(今安徽省灵壁县东南) 进行决战时,汉军设下十面埋伏的阵法,从而彻底击败楚军,迫使项 羽自刎乌江这一历史事实加以集中概括谱写而成。

  垓下决战是我国历史上一次有名的战役。

  琵琶曲《十面埋伏》出色地运用音乐手段表现了这场古代战争的 激烈战况,向世人展现了一幅生动感人的古战场画面。

  早在十六世纪末,明代王猷定在《四照堂集》一书中就记述了当 时琵琶名手汤应曾演奏《楚汉》一曲的生动状况:“《楚汉一曲》,当 其两军决斗时,声动天地,瓦屋若飞坠。

  徐而察之,有金声、鼓声、剑弩声、人马辟易声,久之,有怨而 难明者为楚歌声;凄而壮者为项王悲歌慷慨之声;陷大泽有追骑声;至乌 江有项王自刎声;余骑争项王声,使闻者始而奋,既而悲,终而落涕之 无从也。

  其感人如此。

  这段文字说明,《十面埋伏》的内容、结构和音乐形象与《楚汉》

   一曲所描述的大体一致,证明它的流传年代是十分悠久的。

  十面埋伏赏析全曲分 13 段:1.烈营(分营、擂鼓、掌号、马蹄声);2.

  吹打;3.点将;4.排阵;5.走队;6.埋伏;7.小战;8.大战;9.项王败阵;10.乌江自 刎;11.从军奏凯;12.诸军争功;13.得胜归营。

  各种乐谱在曲名、段落划分上会有不同,但全曲本身大同小异, 最后的 3 段也常被删除。

  全曲 13 个段落还可分成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描述汉军大战前的准 备,突出表现威武雄壮的汉军阵容,其中包括:“列营、“吹打、“点将、 “排阵、“走队五小段;第二部分为本曲的核心部分,形象地描绘了楚汉 两军殊死决战的战斗场面,包括“埋伏、“小战、“大战三小段。

  第三部分表现战斗结束后的情景,最后的 5 个段落中的前两段旋 律凄切悲壮,音乐气氛异常低沉,塑造了项羽慷慨悲愤的艺术形象, 后三段描述汉军以胜利者姿态出现的各种情景。

  《十面埋伏》是我国传统器乐作品中大型琵琶武曲的代表作。

  传统琵琶曲中的文曲大都旋律抒情优美,节奏轻柔平稳,技巧多 用左手推拉吟揉手法,善于描绘优美的自然景色或表达内心的细腻感 情。

  而武曲则情绪激烈雄壮,节奏复杂多变,富于戏剧性,多用右手 力度较大的演奏技巧,擅长于表现强烈的气氛和情绪。

  因而这首乐曲气势雄伟激昂,艺术形象鲜明突出,既简练,又生 动,情景交融,生动感人。

  

  

诚达文秘网 https://www.rk1k.cn Copyright © 2019-2025 . 诚达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诚达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浙ICP备19042126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