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曲《十面埋伏》鉴赏
琵琶曲《十面埋伏》鉴赏
激情的诗篇——《十面埋伏》(琵琶曲)赏析 一个久远的声音从历史深处隐然传来。
琵琶,一件古老而又奇特的乐器,发出琮琮的声音,仿佛阅尽沧 桑、饱经世事的老人,又若热情奔放、慷慨激越的青年。
它是弹奏乐器。初时,以右手向前弹为琵,向后弹为琶。秦、汉 以来,曾作为多种弹弦乐器的总称。本是一个敏感又多情的尤物,在 别的物只是模糊记着的事情,然而,在它善感的心灵中,已反复而深 深地镂刻在回忆的心版上了。更何况,这不是—个童话、一个故事, 是一段撼天动地的史实。
也许,沉静的钢琴在弹着巴赫,优雅的长笛在吹着莫扎特,大气 磅礴的交响乐队在合奏着贝多芬,然而,只有它,只有琵琶,依然在 娓娓地叙述着《十面埋伏》这个中国的古老故事…… 《十面埋伏》是我国传统器乐作品中大型琵琶武曲的优秀代表 作。在传统琵琶曲中,文曲一般旋律抒情优美,节奏轻缓,技巧多用 左手推拉吟揉手法,善于描绘优美的自然景色或表达内心细腻的情 感,而武曲则结构精致绵密,旋律层次分明,情绪激烈雄壮,节奏复 杂多变,多用右手力度较大的演奏技巧,擅长于表现强烈的气氛和情 绪,因而,琵琶曲《十面埋伏》气势雄伟激昂,风格旖旎壮美,艺术 形象生动鲜明,是古典音乐的瑰宝。
时间老人拉开历史的帷幕,月的魔指轻轻触动琴弦,音箱里便有 和弦嗡嗡嘤嘤的攒动,天籁之音缓缓而来。
走进音乐世界的主人翁是刘邦、项羽。秦朝末年,陈胜、吴广揭
琵琶曲《十面埋伏》鉴赏 2
琵琶曲《十面埋伏》鉴赏
竿而起。在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中,秦王朝宣告灭亡。此时,刘邦的 汉军和项羽的楚军展开了激烈的逐鹿中原、争霸天下的斗争。当以修 筑万里长城而著称的秦始皇的泱泱车队路过时,虽无大名却有大志的 两个人物在赞叹之余,同时发出了不同的豪言。“大丈夫当该如是也!” 刘邦说。“彼可取而代之!”项羽说。说前一句的较工于心计,说后一 句的则多些率直。鸿门宴之时,项羽大军 40 万,刘邦仅有 10 万。当 时,项羽若依范增之计,杀掉狡诈多谋的刘邦,便不会有后面的楚汉 之争,而心高气傲的项羽却犹豫不决,失去了一次重要的机会,以致 放虎归山,使之形成了与自己抗衡的军事阵营。鸿门宴是项羽的一个 败笔,为以后的悲剧留下了伏笔。楚汉交兵争霸天下的战争持续了五 年之久,大大小小打了几十仗。在楚军久攻无果的时候,项羽支起一 口大锅,欲把刘邦的老父煮了,刘邦却说:“我跟你曾结为兄弟,我 的父亲也就是你的父亲,你要是把父亲杀了煮成肉羹,请分给我一碗 尝尝。”看重名声和体面的项羽,不但没有杀掉刘邦的老爹,还和他 在鸿沟平分了天下。鸿沟西侧是刘邦的汉王城,东侧是项羽的霸王城, 沟中滚滚黄河水深不可测,沟的四周万木丛生,百兽哀鸣。两军对垒, 项羽以其势强多次发动主攻,而刘邦则坚持防守,在一次激战中,项 羽射中了刘邦的胸部,可还是让刘邦滑了过去。就这样,由于西楚霸 王项羽一再坐失良机,错过一次次消灭刘邦的机会,致使其从几度面 临全军覆没的绝境中死里逃生,重整旗鼓,为自己留下了终身的遗憾, 最终,导演了这场历史上最有感染力的活剧。
《十面埋伏》表现的是公元 202 年楚汉两军在垓下(今安徽省灵
琵琶曲《十面埋伏》鉴赏 3
琵琶曲《十面埋伏》鉴赏
壁县东南)大战的情景,这是我国历史上一次著名的战役。据《史记》 载,在垓下大战中,刘邦的汉军以 30 万的大军包围了只剩下 10 万人 马的楚军,并设“十面埋伏”的阵法,将地处四面绝壁的垓下大营团团 包围,使项羽陷入重围。深夜,箫声起处,汉军利用四面的楚歌来瓦 解对方的斗志。楚营的官兵听到熟悉的乡音,思念父母妻儿之情油然 而生,又见内无粮草,外无救兵,于是纷纷逃走。夜半时分,自知败 局已定的项羽与虞姬诀别,仓皇突围。刘邦命数千铁骑穷追不舍,最 后,在乌江边展开了生死决斗,项羽终因寡不敌众,拔剑自刎。
古往今来,中原多少战事如过眼云烟,惟以此引出的故事而成为 了千古绝唱。
长歌当哭,琵琶曲《十面埋伏》用写实的手法,以深刻的音乐语 言和演奏技巧,再现了这一战役的全过程,是一幅绘声绘色的古战场 音画。将这湮灭的英雄诗篇,一页一页地掀开,琵琶用它清丽圆润的 声响,含着泪,淌着血,悲壮地、如泣如诉地弹出一节节短歌。琵琶 曲《十面埋伏》采用了我国传统的大型套曲结构形式,全曲有十三个 章节:列营、吹打、点将、排阵、走队、埋伏、鸡鸣山小战、九里山 大战、项王败阵、乌江自刎、众军奏凯、诸将争功、得胜回营。
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千年前的古 战场。琵琶开始在高音区使用“轮拂”的手法先声夺人,渲染了强烈的 战争气氛。军营垒垒,战旗猎猎,铿锵有力的节奏犹如扣人心弦的战 鼓声,激昂高亢的长音好像撼震山谷的号角声。此后,又用多种手法, 表现了擂鼓三通、人声鼎沸、军炮齐鸣、铁骑奔驰等有声有色的壮观
琵琶曲《十面埋伏》鉴赏 4
琵琶曲《十面埋伏》鉴赏
场面。
“吹打”是全曲中旋律性较强、气息宽广雄壮的曲调,琵琶用 细腻的“轮指”奏出的长音,模仿古代军中筚篥的吹奏,形象地再现了 汉军由远而近、浩浩荡荡、气壮山河的威武军容。
点将”、“排阵”和“走队”,以整齐紧凑的节奏,富于弹性跳跃的 音调见长,琵琶用“扣、抹、弹、抹”的组合指法,演奏十六分音符节 奏,又用“摭分”、“摭划”的指法,描绘出调兵遣将的情景和穿着胄甲、 手持剑戟的士兵们在操练中迅速变换队形和矫健有力的步伐。
“埋伏”是一段内涵深沉的音乐,一张一弛的节奏音型和加以模进 发展的旋律,造成了一种紧张、神秘而又恐惧的氛围。夜幕笼罩着四 野,伏兵神出鬼没地步下了十面埋伏阵。天低云暗,秋风瑟瑟,凄清 的月光黯然失色,只有星星眨着狡黠的眼睛,窥视着静夜中潜伏的杀 机。
“鸡鸣山小战”旋律的动向是先递升后递降,跌宕起伏,多变的节 拍和连续无间歇的节奏型,既表现了鼓角相闻、金戈铁马的战况,又 刻画了兵士们前赴后继、奋不顾身的情景。琵琶运用了“刹弦”的左手 技法,发出犹如刀枪剑戟交错撞击的声音。
“九里山大战”是整个乐曲的高潮。琵琶以快速的“夹扫”,表现雄 兵百万席卷之势,铁骑纵横的雷霆万钧之力。在隆隆的炮声和哒哒的 马蹄声中,突然,一声凄厉的、喑哑的箫音传来。幽远,如同哀怨的 呜咽,又如同低沉的歌唱。那是一种绝望而感伤的乡音,那是一声声 苍凉的直入骨髓的楚歌:“十年征战归无期,千里从军几人回?倘若 战死沙场上,白发爹娘依靠谁?”那一夜的楚歌,如潮水般此起彼伏
浅析琵琶古曲《十面埋伏》
作者单位:山东省临清一中艺体处
[摘要] 琵琶是中国重要的民族乐器之一。古曲《十面埋伏》 是我国民族器乐曲的优秀代表作,以其悠久的历史、技巧的 丰富而著称,并被选为普通高中新课程教科书的选学内容。
本文以《十面埋伏》的历史渊源为起点,通过对该曲的技巧 技法的进行细致的分析,探讨其长盛不衰的原因,以更好地 为教学实践服务。
[关键词] 琵琶 古曲 《十面埋伏》 技巧 改进
琵琶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民族乐器,也是最富于特点的弹拨乐 器之一,以其丰富的演奏技巧与独特的表现力被誉为“弹拨乐 之王”。琵琶古曲《十面埋伏》以其丰富的演奏技巧和音乐表 现力,流派纷呈而流传于世,至今还深受世人的喜爱。
一、历史渊源 秦王朝灭亡之后,以项羽和刘邦为代表的两大军事集团,为 了争夺农民起义的胜利果实,进行了殊死搏斗,并于公元前 202 年在垓下(今安徽省境内)进行了一场决战。汉军刘邦 运用“十面埋伏”之阵法围攻以项羽为代表的楚军,项羽兵力 孤弱、迎战不利。《史记.项羽本纪》载:“项王军壁垓下,兵 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
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1]歌声传入 楚营,营内军心涣散,士兵纷纷投向汉军。项羽收集残部, 星夜突围,麾下壮士只有八百余人。天明,刘邦发现项羽已 逃,令五千兵骑追,至乌江边,展开最后搏斗,项羽遍体鳞 伤,寡不敌众拔剑自刎,刘邦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并建立了 继秦王朝之后的又一封建社会――西汉王朝。琵琶古曲《十 面埋伏》就是人们根据这一历史故事创作的著名乐曲。
乐曲以小标题的形势如[列营]、[吹打]、[点将]、[排阵]、[埋 伏]、[小战]、[大战]等,对全曲的故事情节起到了一种指向 性的作用。全曲气势宏大,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把千军万马、杀声震天的悲壮古战争场面描绘的有声有色、 淋漓尽致、栩栩如生,使人如身临其境,并集思想性和艺术 性为一体,闪耀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之光。
二、 演奏技巧 中国古代音乐常以“口传心授”的形式来传播音乐,由此产生 出众多的流派,而各个流派在技巧上均有所不同。仅《十面 埋伏》就分为浦东、崇明、汪派等四个版本。以汪派为例, 全曲共分为九个部分:
[列营] 全曲从模拟鼓声的手法开始,给人以震撼的感觉。乐 曲采用“半拂轮”的技巧,由慢及快,连续不断,立刻把人带 到了空旷的原野和安营扎寨的战争前奏中,其节奏自由,力 度最强。在演奏时,右手要放松,把力量全放下来、沉下去,
这样才能呈现出战争场面的气势,使人一下子紧张起来,屏 住呼吸,将人带入一幅壮丽的古战争场面。
[吹打] 这是一段气息悠长而又稳健庄重的旋律。它模仿了古 代军帐中的军乐器筚篥、胡笳的音色,坚定而又威严,鲜明 的刻画了纪律严明的汉军浩浩荡荡、由远及近、阔步前进的 形象。汪派把这段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以“长轮”为主, 第一拍要重点挑一下,速度不要太快,主要表现大将威风凛 凛出营的场面;第二层次运用“勾轮”的技法,右手要放松, 力量要下放,速度比上一层次要稍快一些,主要表现副将们 出帐的画面;第三层次运用“拂轮”的演奏技巧,力度更强, 速度又比上一层次快一些,主要表现士兵们出征的场面。
[点将] 主要运用“凤点头”这一富有特色的演奏技巧,柔和而 轻巧,把音符打碎成一拍四个音,这种同音反复的效果,使 音乐连续不断地向前推进,表现了调兵遣将的情景。
[排阵] 这段的节奏性较强但节奏型较简单,主要以“摭分”及 “摭分剔”的简单指法和稍快的速度来表现汉军的精悍。在演 奏时应注意:前一层次的重拍在前一拍,后一层次的重拍在 后半拍,这也是汪派比较有特色的地方,演奏效果十分逼真。
[走队] 主要运用了中速“摭扫”的手法,力度由弱渐强,速度 由慢渐快,重拍也是在后半拍,主要表现汉军整齐又有纪律 的行进。在演奏时应注意“扫”这一技巧,要食、中、名、小 四指并齐,一起演奏,这样才能表现出汉军的气势。
[埋伏] 本段采用了由快及慢的处理方式,长音运用“长轮”的 奏法,节奏比较自由,但要表现出进行埋伏时偃旗息鼓、悄 悄进行的场景。声音要轻但不能散,轻中带紧且速度渐快, 进而渲染了大战前所特有的寂静和紧张的气氛。
[小战] 采用“煞”中指的指甲声,恰如其分的表现了古代兵器 的撞击声,好似战场上的矛盾相碰,刀枪相击,把听者带入 刀光剑影的形象中。在这段中,其核心音调短而有力,律动 性强且短小精悍,与[埋伏]形成鲜明对比。随着矛盾的进一 步激化,在情绪和气氛上都预示着局部的小战将扩展到全面 的大战。
[大战] 汪派充分运用“夹扫”“滚奏”“扫轮”等技巧,通过丰富 多变的节奏,层次分明而又生动逼真的描绘了气势磅礴的大 战局面。其中的“萧声”源于[吹打],运用了“长轮”“吟弦”以及 “颤音”的技法使得音调十分凄凉,这是汪派富有特色的另一 方面。[2] [呐喊] 本段是全曲的最高潮乐段,汪派运用琵琶所特有的 “推并弦”“挽”“摇指”“长滚”“长轮”等多种技法表现的呐喊声, 犹如身临“雄师百万,铁骑纵横”的冲杀场面,达到了极为生 动逼真的艺术效果。
[项王败阵] 运用“扫轮”的技巧,营造出汉军追逐、项王逃跑 的场景。全曲在追捕声中戛然而止,演奏效果非常好。
三、推陈出新
琵琶古曲《十面埋伏》历来被人们所赞赏,演奏该曲的音乐 家、艺术家更是层出不穷。这些人在演奏的过程中,形成了 自己独特的风格。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古曲的艺术魅力又 受到当代人的青睐。尤其是进入 19 世纪后电声乐队的风靡 全球,促使一些音乐人把目光也转移到了古曲《十面埋伏》 的身上。在这些“转型”的作品当中,以“女子十二乐坊”的演 奏最为出名。
“女子十二乐坊”是由十二名女性演奏家组合而成的一种新型 演出形式。在 2002 年的专场音乐会上,以一曲《感谢年华》 介绍其组成成员。其中在介绍其琵琶成员时,演奏的就是改 编后的《十面埋伏》:开始时用电声乐队的架子鼓打出固定 节奏,琵琶演员根据节奏演奏出“列营”中的一部分,继而转 入“小战”乐段,展示琵琶“煞弦”的技巧,最后在“大战”烘托 下,以“追兵”的后半部分果断干练的结束全曲。其演奏技法 跟古曲的演奏技法大致相同,但是传统的演奏形式是以独奏 为主,而“女子十二乐坊”则通过多人齐奏和加入了电声乐队 伴奏的多样化方式,使得原来就很激烈的战争场面变得更有 气势,使人跟着乐曲的节奏走,演出效果极佳。
综上所述,本文从《十面埋伏》的历史渊源、演奏技巧和乐 曲的推陈出新三方面进行分析,同时这也是本人在演奏中的 一些理解和感受。《十面埋伏》是我国优秀的琵琶古曲,它 以琵琶所特有的左右手技巧圆满的表现了一段真实而又非
比寻常的历史故事,汇藏着中国古代琵琶艺术的丰富宝藏, 不愧是中国民族器乐的优秀代表作。
注释:
[1] 庄永平著 《琵琶手册》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1 年 1 月出 版 [2] 李贵真、赵寒阳著 《民族器乐论文集》 中国音乐学院 出版社 2000 年 10 月出版
浅析琵琶古曲《十面埋伏》
浅析琵琶古曲《十面埋伏》 琵琶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民族乐器,也是最富于特点的弹 拨乐器之一,以其丰富的演奏技巧与独特的表现力被誉为“弹 拨乐之王”。琵琶古曲《十面埋伏》以其丰富的演奏技巧和音 乐表现力,流派纷呈而流传于世,至今还深受世人的喜爱。
一、历史渊源 秦王朝灭亡之后,以项羽和刘邦为代表的两大军事集 团,为了争夺农民起义的胜利果实,进行了殊死搏斗,并于 公元前 202 年在垓下(今安徽省境内)进行了一场决战。汉 军刘邦运用“十面埋伏”之阵法围攻以项羽为代表的楚军,项 羽兵力孤弱、迎战不利。《史记.项羽本纪》载:“项王军壁垓 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 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歌 声传入楚营,营内军心涣散,士兵纷纷投向汉军。项羽收集 残部,星夜突围,麾下壮士只有八百余人。天明,刘邦发现 项羽已逃,令五千兵骑追,至乌江边,展开最后搏斗,项羽 遍体鳞伤,寡不敌众拔剑自刎,刘邦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并 建立了继秦王朝之后的又一封建社会——西汉王朝。琵琶古 曲《十面埋伏》就是人们根据这一历史故事创作的著名乐曲。
乐曲以小标题的形势如[列营]、[吹打]、[点将]、[排阵]、
[埋伏]、[小战]、[大战]等,对全曲的故事情节起到了一种指 向性的作用。全曲气势宏大,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 融。把千军万马、杀声震天的悲壮古战争场面描绘的有声有 色、淋漓尽致、栩栩如生,使人如身临其境,并集思想性和 艺术性为一体,闪耀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之光。
二、 演奏技巧 中国古代音乐常以“口传心授”的形式来传播音乐,由此 产生出众多的流派,而各个流派在技巧上均有所不同。仅《十 面埋伏》就分为浦东、崇明、汪派等四个版本。以汪派为例, 全曲共分为九个部分:
[列营] 全曲从模拟鼓声的手法开始,给人以震撼的感 觉。乐曲采用“半拂轮”的技巧,由慢及快,连续不断,立刻 把人带到了空旷的原野和安营扎寨的战争前奏中,其节奏自 由,力度最强。在演奏时,右手要放松,把力量全放下来、 沉下去,这样才能呈现出战争场面的气势,使人一下子紧张 起来,屏住呼吸,将人带入一幅壮丽的古战争场面。
[吹打] 这是一段气息悠长而又稳健庄重的旋律。它模仿 了古代军帐中的军乐器筚篥、胡笳的音色,坚定而又威严, 鲜明的刻画了纪律严明的汉军浩浩荡荡、由远及近、阔步前 进的形象。汪派把这段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以“长轮”为 主,第一拍要重点挑一下,速度不要太快,主要表现大将威 风凛凛出营的场面;第二层次运用“勾轮”的技法,右手要放
松,力量要下放,速度比上一层次要稍快一些,主要表现副 将们出帐的画面;第三层次运用“拂轮”的演奏技巧,力度更 强,速度又比上一层次快一些,主要表现士兵们出征的场面。
[点将] 主要运用“凤点头”这一富有特色的演奏技巧,柔 和而轻巧,把音符打碎成一拍四个音,这种同音反复的效果, 使音乐连续不断地向前推进,表现了调兵遣将的情景。
[排阵] 这段的节奏性较强但节奏型较简单,主要以“摭 分”及“摭分剔”的简单指法和稍快的速度来表现汉军的精悍。
在演奏时应注意:前一层次的重拍在前一拍,后一层次的重 拍在后半拍,这也是汪派比较有特色的地方,演奏效果十分 逼真。
[走队] 主要运用了中速“摭扫”的手法,力度由弱渐强, 速度由慢渐快,重拍也是在后半拍,主要表现汉军整齐又有 纪律的行进。在演奏时应注意“扫”这一技巧,要食、中、名、 小四指并齐,一起演奏,这样才能表现出汉军的气势。
[埋伏] 本段采用了由快及慢的处理方式,长音运用“长 轮”的奏法,节奏比较自由,但要表现出进行埋伏时偃旗息鼓、 悄悄进行的场景。声音要轻但不能散,轻中带紧且速度渐快, 进而渲染了大战前所特有的寂静和紧张的气氛。
[小战] 采用“煞”中指的指甲声,恰如其分的表现了古代 兵器的撞击声,好似战场上的矛盾相碰,刀枪相击,把听者 带入刀光剑影的形象中。在这段中,其核心音调短而有力,
律动性强且短小精悍,与[埋伏]形成鲜明对比。随着矛盾的 进一步激化,在情绪和气氛上都预示着局部的小战将扩展到 全面的大战。
[大战] 汪派充分运用“夹扫”“滚奏”“扫轮”等技巧,通过 丰富多变的节奏,层次分明而又生动逼真的描绘了气势磅礴 的大战局面。其中的“萧声”源于[吹打],运用了“长轮”“吟弦” 以及“颤音”的技法使得音调十分凄凉,这是汪派富有特色的 另一方面。
[呐喊] 本段是全曲的最高潮乐段,汪派运用琵琶所特有 的“推并弦”“挽”“摇指”“长滚”“长轮”等多种技法表现的呐喊 声,犹如身临“雄师百万,铁骑纵横”的冲杀场面,达到了极 为生动逼真的艺术效果。
[项王败阵] 运用“扫轮”的技巧,营造出汉军追逐、项王 逃跑的场景。全曲在追捕声中戛然而止,演奏效果非常好。
三、推陈出新 琵琶古曲《十面埋伏》历来被人们所赞赏,演奏该曲的 音乐家、艺术家更是层出不穷。这些人在演奏的过程中,形 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古曲的艺术魅 力又受到当代人的青睐。尤其是进入 19 世纪后电声乐队的 风靡全球,促使一些音乐人把目光也转移到了古曲《十面埋 伏》的身上。在这些“转型”的作品当中,以“女子十二乐坊” 的演奏最为出名。
“女子十二乐坊”是由十二名女性演奏家组合而成的一种 新型演出形式。在 2002 年的专场音乐会上,以一曲《感谢 年华》介绍其组成成员。其中在介绍其琵琶成员时,演奏的 就是改编后的《十面埋伏》:开始时用电声乐队的架子鼓打 出固定节奏,琵琶演员根据节奏演奏出“列营”中的一部分, 继而转入“小战”乐段,展示琵琶“煞弦”的技巧,最后在“大战” 烘托下,以“追兵”的后半部分果断干练的结束全曲。其演奏 技法跟古曲的演奏技法大致相同,但是传统的演奏形式是以 独奏为主,而“女子十二乐坊”则通过多人齐奏和加入了电声 乐队伴奏的多样化方式,使得原来就很激烈的战争场面变得 更有气势,使人跟着乐曲的节奏走,演出效果极佳。
综上所述,本文从《十面埋伏》的历史渊源、演奏技巧 和乐曲的推陈出新三方面进行分析,同时这也是本人在演奏 中的一些理解和感受。《十面埋伏》是我国优秀的琵琶古曲, 它以琵琶所特有的左右手技巧圆满的表现了一段真实而又 非比寻常的历史故事,汇藏着中国古代琵琶艺术的丰富宝 藏,不愧是中国民族器乐的优秀代表作。
浅析经典琵琶曲《十面埋伏》
琵琶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民族乐器,也是最富特点的民族弹拨乐器之一,有 着丰富的演奏技巧和独特的表现力。
《十面埋伏》是一首著名的大型琵琶曲,具 有较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乐曲的内容壮丽辉煌,风格的雄伟奇特,在古典音乐 中是罕见的。
它是传统琵琶曲中的代表作品,也是中国音乐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 产。
《十面埋伏》又名《阳平楚》 ,其曲谱最早见于清代华秋平编译的《南北 二派秘本琵琶谱真传》 (简称华氏《琵琶谱》 。乐曲壮丽辉煌,风格雄伟奇 ) 特,气势雄伟激昂,艺术形象鲜明,生动地描绘了“楚汉之争”的故事情节,着 力刻画了得胜之师的威武雄姿, 《十面埋伏》是以楚汉相争为背景,公元前 202 年,神州原野上爆发一场声势浩大、残酷悲壮的决战,楚霸王项羽和汉王刘邦经 过五年逐鹿中原,双方一决雌雄的战斗最后在垓下展开。拥军 10 万的项羽渴望 绝处求生,统率 10 万大军的刘邦欲置人于死地,在短兵相接的激战中,两军直 杀得天昏地暗、血肉横飞,尸横遍野。尽管项羽勇猛异常,但终究寡不敌众,陷 入四面楚歌的境地。
最后项羽慷慨悲歌, 身负重伤, 在乌江面对重重包围的敌军, 毅然把剑自刎。
明王猷定(1598—1662)著《四照堂集·汤琵琶传》一文中记述琵琶家汤 应曾奏《楚汉》“„„楚汉一曲。当其两军决斗时,声动天地,屋瓦若飞坠,徐 :
而察之,有金声、鼓声、剑弩击声、人马群易声,俄而无声。久之,有怨而难明 者为楚歌声;凄而壮者为项王悲歌慷慨之声、别姬声;陷大泽,有追骑声;至乌 江,有项王自刎声,余骑蹂践项王声。使闻者始而奋,既而悲,终而涕泪之无从 也,其成人如此。
”文中所描写的《楚汉》一曲之情景、声色,与今之《十面埋 伏》甚近似。由此可见早在十六世纪之前, 《十面埋伏》已在民间流传。
《十面埋伏》 采用了我国传统的大型套曲结构的形式。全曲共有十三个小 段落,每段冠以概括性很强的标题。这些标题是:一、列营;二、吹打;三、点 将;四、排阵;五、走队;六、埋伏;七、鸡鸣山小战;八、九里山大战;九、 项王败阵;十、乌江自刎;十一、众军奏凯;十二、诸将争功;十三、得胜回营。
全曲可分为三大部分 :
第一部分:描述汉军大战前的准备,着重表现威武雄壮的汉军阵容。共包 括前五个小段。
"列营"实际上是全曲的引子。节奏比较自由而富于变化。开始就使用"轮 拂"手法先声夺人,渲染了强烈的战争气氛。铿锵有力的节奏犹如扣人心弦的战 鼓声, 激昂高亢的长音好象震憾山谷的号角声,形象地描绘了战场特有的鼓角音 响。此后用种种表现手法表现人声鼎沸、擂鼓三通、军炮齐鸣、铁骑奔驰等壮观 场面,恰如其分地概括了古代战场紧张激烈的典型环境。
"吹打"是全曲中唯一的旋律性较强、抒情气息浓郁的段落。琵琶用轮指奏 出的长音,模拟了古代管乐器演奏的行进曲音调。
这段间乐极象古代行军时笙 管齐鸣的壮丽场面,刻画了纪律严明的汉军浩浩荡荡、由远而近、阔步前进的形 象。这段音乐在乐曲艺术形象的塑造上具有高屋建瓴的气魄。
"点将"、"排阵"、"走队"三个段落在实际演奏中是有所变化和取舍的。它 们的相同特点是节奏整齐紧凑, 音调跳跃富于弹性,表现了刘邦汉军战斗前的高 昂的士气, 操练中队形变换的迅速和士兵步伐矫健的形象。乐曲有条不紊的结构 安排,使得情绪的发展步步进逼,为过渡到激战场面作了充分的铺垫。
第二部分:包括六、七、八三个小段落,是全曲的中心部分。它形象描绘 了楚汉两军殊死决战的激烈情景。
"埋伏"这段音乐和它描绘的意境都很有特色, 它利用一张一弛的节奏音型 加以模进发展的旋律,造成了一种紧张、恐怖的气氛。它给人以一种夜幕笼罩下 伏兵四起,神出鬼没地逼近楚军的阴森的感觉。
"鸡鸣山小战"中琵琶运用了特有的"刹弦"技巧, 形象地表现了双方短兵相 接小规模战斗的情景。"刹弦发出的声响不是纯乐音,而是一种含有金属声响的 效果,犹如刀枪剑戟互相撞击。逐渐加快的速度和旋律的上下行模进,使情绪更 为紧张。
"九里山大战"是整个乐曲的最高潮。
这段音乐家中运用了多种琵琶技巧手 法描绘了千军万马声嘶力竭的呐喊和刀光剑影惊天动地的激战。
琵琶对喧嚣激烈 战斗音响模拟十分出色,使人仿佛身临其境,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整个乐曲描绘 楚汉两军的冲突,发展至此,胜负已定,矛盾已获解决。
第三部分:包括最后五个小段落,前两段写项羽失败后在乌江边自杀,低
沉的音乐气氛与前面的高潮形成鲜明的对照。其中"乌江自刎"这须旋律凄切悲 壮, 塑造了项羽慷慨悲歌的艺术形象。后三小段描述汉军以胜利者的姿态出现的 种种情景。但目前演奏一般都作删节,有的省略整个第三部分,有的删节去"众 军奏凯"后三小段,目的是使乐曲情绪集中,避免冗长。
我们可以知道 《十面埋伏》 是我国传统器乐作品中大型琵琶武曲的代表作。
传统的琵琶曲中文曲一般旋律抒情优美、 节奏轻缓、 技巧多用左手推拉吟揉手法。
善于描绘优美的自然景色或表达内心细腻感情。而武曲情绪激烈雄壮,节奏复杂 多变,富于戏剧性,多用右手力度较大的演奏技巧,擅长于表现强烈的气氛和情 绪。因而这首乐曲气势雄伟激昂,艺术形象鲜明。
而琵琶古曲《十面埋伏》历来被人们所赞赏,演奏该曲的音乐家、艺术家 更是层出不穷。他们在演奏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随着社会的不断发 展,古曲的艺术魅力又受到当代人的青睐。
《十面埋伏》是我国优秀的传统器乐 作品中大型琵琶武曲的代表作, 以琵琶所特有的左右手技巧圆满地表现了一段真 实而又非比寻常的历史故事。情绪激烈雄壮,节奏复杂多变,富于戏剧性,多用 右手力度较大的演奏技巧, 善于表现强烈的气氛和情绪,因而这首乐曲气势雄伟 激昂,艺术形象鲜明。此曲汇藏着中国古代琵琶艺术的丰富宝藏,不愧为中国民 族器乐的优秀代表作。
琵琶名曲《十面埋伏》赏析 乐曲内容的壮丽辉煌,风格的雄伟奇特,在古典音乐中是罕见的。
今天为大家带来琵琶曲《十面埋伏》赏析,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十面埋伏出处此曲最早见于 1818 年出版的华秋萍《琵琶谱》,1895 年出版的李芳园编订的《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中将它改名为 《淮阴平楚》。
乐曲是根据公元前 202 年楚、汉两军在垓下(今安徽省灵壁县东南) 进行决战时,汉军设下十面埋伏的阵法,从而彻底击败楚军,迫使项 羽自刎乌江这一历史事实加以集中概括谱写而成。
垓下决战是我国历史上一次有名的战役。
琵琶曲《十面埋伏》出色地运用音乐手段表现了这场古代战争的 激烈战况,向世人展现了一幅生动感人的古战场画面。
早在十六世纪末,明代王猷定在《四照堂集》一书中就记述了当 时琵琶名手汤应曾演奏《楚汉》一曲的生动状况:“《楚汉一曲》,当 其两军决斗时,声动天地,瓦屋若飞坠。
徐而察之,有金声、鼓声、剑弩声、人马辟易声,久之,有怨而 难明者为楚歌声;凄而壮者为项王悲歌慷慨之声;陷大泽有追骑声;至乌 江有项王自刎声;余骑争项王声,使闻者始而奋,既而悲,终而落涕之 无从也。
其感人如此。
这段文字说明,《十面埋伏》的内容、结构和音乐形象与《楚汉》
一曲所描述的大体一致,证明它的流传年代是十分悠久的。
十面埋伏赏析全曲分 13 段:1.烈营(分营、擂鼓、掌号、马蹄声);2.
吹打;3.点将;4.排阵;5.走队;6.埋伏;7.小战;8.大战;9.项王败阵;10.乌江自 刎;11.从军奏凯;12.诸军争功;13.得胜归营。
各种乐谱在曲名、段落划分上会有不同,但全曲本身大同小异, 最后的 3 段也常被删除。
全曲 13 个段落还可分成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描述汉军大战前的准 备,突出表现威武雄壮的汉军阵容,其中包括:“列营、“吹打、“点将、 “排阵、“走队五小段;第二部分为本曲的核心部分,形象地描绘了楚汉 两军殊死决战的战斗场面,包括“埋伏、“小战、“大战三小段。
第三部分表现战斗结束后的情景,最后的 5 个段落中的前两段旋 律凄切悲壮,音乐气氛异常低沉,塑造了项羽慷慨悲愤的艺术形象, 后三段描述汉军以胜利者姿态出现的各种情景。
《十面埋伏》是我国传统器乐作品中大型琵琶武曲的代表作。
传统琵琶曲中的文曲大都旋律抒情优美,节奏轻柔平稳,技巧多 用左手推拉吟揉手法,善于描绘优美的自然景色或表达内心的细腻感 情。
而武曲则情绪激烈雄壮,节奏复杂多变,富于戏剧性,多用右手 力度较大的演奏技巧,擅长于表现强烈的气氛和情绪。
因而这首乐曲气势雄伟激昂,艺术形象鲜明突出,既简练,又生 动,情景交融,生动感人。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诚达文秘网 https://www.rk1k.cn Copyright © 2019-2025 . 诚达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诚达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浙ICP备1904212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