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中古欧洲史上承罗马帝国,下启欧洲近代史,西欧封建社会是西欧社会形态演进的重要阶段,对深入理解唯物史观和全面认识近代西欧资本主义发展的背景具有重要作用;
中古欧洲是中古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认识中古时期世界文明的多元面貌意义重大。
本课教材正文部分包括三个子目:第一子目是“西欧封建社会”,讲述了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封君封臣制度、庄园与农奴制度”;
第二子目是“中古西欧的王权、城市与教会”,涉及10—11世纪起,西欧城市的兴起,王权的强化,以及基督教会的地位;
第三子目是“拜占庭与俄罗斯”,内容为拜占庭帝国的发展历程,包括《罗马民法大全》的简要介绍,以及俄罗斯的崛起。三个子目的内在逻辑是,首先介绍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然后讲述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变化、新趋势,即城市兴起和王权强化,最后拜占庭和俄罗斯作为补充,较为完整地呈现中古欧洲文明的多元面貌。
二、学情分析
初中历史教材用一单元四课内容介绍了封建时代的欧洲,学生对中古欧洲史有了一些直观了解,需要在此基础上理性分析欧洲封建社会的特征,深入认识其发展变化,全面认知中古欧洲文明的多元面貌。同时,高一学生思维能力还不够强,世界古代史与学生生活间存在距离,需要设置富有趣味的情景,引导学生提升材料分析和综合概括能力,进一步锻炼辩证思维、批判思维,进而提升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三、教学目标
第一层次是了解分析历史事物,通过对封君封臣制度、庄园与农奴制度、王权、城市、教会、拜占庭与俄罗斯的学习,了解中古欧洲封建社会产生发展的基本史事,分析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
第二层次是在史事了解的基础上,利用史料、地图等学习资料,通过问题引导思考和认识封君封臣制度与庄园农奴制度的关系,城市发展与王权强化以及基督教会之间的关系。
第三层次是在前两个层次基础上,对中古欧洲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进行综合分析评价,理解西欧由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变化,认识中古欧洲文明的多元面貌。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西欧封建社会的产生和发展。
教学难点:西欧封建社会的特征,城市、王权、教会对西欧历史发展的影响。
五、设计思路
围绕本课主题“中古时期欧洲的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对教材适当整合处理,运用材料并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认识西欧封建社会的特征和发展过程,了解拜占庭帝国的兴衰和俄罗斯的崛起,认识中古时期欧洲文明的多元面貌。利用中世纪人物和故事设置情景,串联本节内容,引导学生辨析史料并形成历史解释。
六、教学过程
导入
课前为同学们提供了四则材料,四个来源不同的故事中有四个不同的形象,分别是中古欧洲英雄史诗《罗兰之歌》中的“罗兰”,现代史学著作《中世纪人》中的“波多”,中古圣徒传记《芬查尔的隐修士圣戈德里基的生平和奇迹》中的“圣戈德里基”和中古动物故事《列那狐传奇》中的“列那狐”。(课前阅读材料见附件:《故事里的中古欧洲》。在初步阅读的基础上,将学生分为“罗兰A”“罗兰B”“波多A”“波多B”“圣戈德里基A”“圣戈德里基B”“列那狐A”“列那狐B”八个小组,进行深入阅读。)
问题设计:阅读材料,对中古欧洲产生了怎样的印象?
设计意图:通过情境导入,营造浓厚的历史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对材料的解读,学生可以直观感受中古欧洲历史的不同层面,形成初步印象。
新课讲授
让我们先来了解这些故事发生的时空舞台。结合地图和时间轴,可以看到罗马帝国在公元395年分裂为东、西两部分。在日耳曼人的入侵下,西罗马帝国在476年灭亡,而东罗马帝国又存在了近千年。在历史研究领域,一般把西罗马帝国灭亡至文艺复兴、地理大发现之间的这一段称为中古时期,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中世纪”。在西罗马帝国的废墟上,结合了日耳曼因素建立起来的中古西欧社会具有哪些特征呢?
设计意图:明确中古的时间概念,明晰西欧、东欧的空间观念,以“罗马人和日耳曼人”石刻素材过渡到西欧封建社会的特征。
学习任务一:西欧封建社会的特征
政治:封君封臣制度
投影材料:我……效忠我的主人,爱其所爱,仇其所仇。主人凡践履协约,因我委身投附而善待于我,赐我以应得,则我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必将以他的意志为准则,绝无违背。
——[美]约翰·巴克勒等著《西方社会史》上卷
设置问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教材正文,概括封君和封臣之间的关系;
尝试从封君封臣关系的角度解读罗兰之歌。
学生活动:提取并解读材料中的信息,概括封君和封臣之间的关系,并运用所学分析罗兰和查理大帝之间的关系。(“罗兰A、B”两小组代表回答)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基于历史材料概括西欧封建社会政治的特点,并运用所学分析新材料,为后面的四则材料的史料价值评析奠定基础。
经济:庄园与农奴制度
投影材料:
农奴无疑是不自由的……但他们耕种分到的土地用以谋生,而且通常不能加以剥夺,所以他们的处境比奴隶好得多。这样,当农业改良发生的时候,农奴自己可以指望从中至少稍许获益。
——[美]罗伯特·E.勒纳等著《西方文明史》
庄园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单位,一切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领主及其家属的生活消费。
——谢丰斋《世界中古史:公元5-15世纪的古代世界》
随着领主经济和司法权利的发展,中世纪早期欧洲的割据倾向终于达到了巅峰。
——[美]朱迪斯·M.本内特等著《欧洲中世纪史》
设置问题:结合农奴波多的生活,说明庄园内的土地分配和社会阶层状况。思考从罗马帝国至中世纪西欧生产关系的变化。指出庄园的性质,并思考庄园制与封君封臣制之间的关系。(“波多A、B”两小组代表回答)
学生活动:通过阅读材料,概括庄园的特点,厘清中古西欧至罗马帝国生产关系以及社会性质的变化。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分析中古西欧的经济状况,认识中古西欧的封建社会性质,学习运用唯物史观解释中古西欧经济与政治的关系。
文化:教会控制
除了贵族和农民,西欧社会还有另一个重要的阶层,也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一部分,这就是教士。
投影图片和材料:《查理大帝加冕图》、《教阶制度示意图》、《基督教七圣礼简图》。
公元799年,法兰克王国国王查理宣布:“按照上帝的意志,我命令每个人都将自己财产和劳动所得的十分之一捐赠给教会和教士。”
——陈曦文《基督教与中世纪西欧社会》
设置问题:根据以上材料,指出中古西欧教会的地位。
学生活动:通过阅读材料,概括中古西欧教会在经济、政治和文化方面的地位。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认识教会的地位和历史作用。
过渡:教会部分的学习让我们想到了隐修士“圣戈德里基”,但他的身份经历了从农民到商人再到隐修士的变化,这让我们看到中古西欧并非停滞的,特别是中后期发生了新的变化。
学习任务二:西欧封建社会的变化
经济:城市兴起
投影材料:10到11世纪的欧洲,随着铁犁等先进工具的广泛使用……农产品在满足农村人口需要的同时还出现了剩余。
——李运明《西欧城市自治权与封建制度的解体》
设置问题:思考中古西欧城市兴起的原因。你对圣戈德里基的哪段事迹更感兴趣?(“圣戈德里基A、B”两小组代表回答)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材料,认识生产力的进步是西欧社会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理解工商业的发展冲击了自然经济,为后面的史料价值的探究做铺垫。
文化:大学兴办
投影材料:文化知识为从事商业所必不可少,所以不再为教士所垄断……他们(市民)为在将来的两个伟大思想运动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这两个运动是: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摘编自[比]亨利·皮雷纳《中世纪的城市》
教师讲述:城市工商业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出现打破了教会的文化垄断,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奠定了基础。
政治:王权强化
投影材料:琅城是法兰西的一个城市,主教也是这里的领主,控制着城市。琅城居民募集金钱,赎买了自治权,并建立了自治机构。但主教挥霍了赎金后,背信弃义,擅自取消了琅城的自治权。1112年,愤怒的市民举行起义,杀死主教,终于取得了自治地位。
——人教版九年级《世界历史》上册
设置问题:根据材料指出市民的斗争对象和争取自治权的途径。
教师讲述:市民不堪忍受领主的压迫,君主不满领主的割据,“敌人的敌人就是自己的朋友”,二者联合,市民支持王权来抑制领主,故而王权得以强化。中古后期,在英国、法国和葡萄牙、西班牙形成了较为集权的国家。国王的统治基础得以扩大,形成了等级君主制,英国的议会和法国的三级会议就是典型的代表。
设置问题:有分析者认为列那狐是中古西欧市民阶层的代表,你是否认同?(“列那狐A、B”两小组代表回答)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结合故事分析市民阶层的特点及其与其他社会阶层的关系,为材料史料价值的探究做铺垫。
学习任务三:拜占庭和俄罗斯
拜占庭的兴亡
投影材料:5到6世纪时……首都君士坦丁堡已成为号称百万居民的大都市。这里各个城市与东方波斯、印度……都已有频繁的商业往来。
——[美]汤普逊《中世纪经济社会史》
设置问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教材,简述拜占庭的发展历程,并指出其在古代文明交流中的独特作用。
设计意图:明确拜占庭一度扩张、陷入混乱并最终灭亡的基本史实,了解其在东西方文明交流中的桥梁作用。
●罗马民法大全
投影材料:
教师讲述:查士丁尼在位时期编撰的的法典与其同时或稍后编纂的《法学汇纂》《法理概要》《新法典》,合称《罗马民法大全》,不仅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而且传承了古希腊、罗马的思想文化,对后世法律体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俄罗斯的扩张
投影图片:《拜占庭末代王朝徽标》和《俄罗斯国徽》
过渡:拜占庭帝国灭亡了,另一个国家却延续了它面向东西的双头鹰徽标,乃至“凯撒”的君主称呼,以及东正教,这就是俄罗斯。
设置问题:根据教材历史地图并结合正文,简要叙述俄罗斯帝国的发展历程。
设计意图:明晰俄罗斯的发端、兴起至形成庞大帝国的过程。
深化探究一:辨析史料价值
问题设计:如何认识中古英雄史诗《罗兰之歌》,现代史学著作《中世纪人》中的《农民波多》一章,中古圣徒传记《芬查尔的隐修士圣戈德里基的生平和奇迹》和中古动物故事《列那狐》的史料价值?分别可以用来研究什么问题?四者相比,哪些史料价值较高?使用这些材料应该注意什么?
学生活动:“罗兰A”“罗兰B”“波多A”“波多B”“圣戈德里基A”“圣戈德里基B”“列那狐A”“列那狐B”八个小组分别结合课上所学梳理相应的材料,指出材料中蕴含的历史信息,并从材料的出处和性质入手,尝试辨析其史料价值。
设计意图:通过分组探究,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加深对欧洲封建社会的认识;
锻炼从材料中提取信息,了解历史材料对历史研究的作用,初步形成辨析史料价值和合理运用史料的意识。
深化探究二:评价“中世纪”
投影材料:“中世纪度过黑暗,文艺复兴中见到光明”。自彼特拉克开始,此后的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都把中世纪视为一个黑暗时代。
——李新宽《“新中世纪”观的三重视野》
自20世纪以来,将“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截然对立的观点首先遭到了一些中世纪研究者的批评。他们指出,历史的连续性否认前后相连的时代间存在如此明显、强烈的反差,中世纪并非曾经想象的那样黑暗和静止,文艺复兴也不是那么光明和突然。
——摘编自刘耀春《雅各布·布克哈特与意大利文艺复兴》
保留“黑暗说”有其价值:正因为古希腊文化曾差一点在西欧失传,才凸显拜占庭、阿拉伯文化在文化传承交流中功不可没,从而警醒当今的“西方文化中心主义”。
——摘编自周放《古希腊文化在西方的发展真的从未中断过吗?》
问题设计:对中世纪的评价经过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如此不同?你如何评价?
学生活动:阅读材料,概括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研究者对中世纪的不同评价,并尝试分析其原因,结合所学得出自己的认识。
设计意图:引用不同学者对中世纪的不同评价,使学生初步感知研究者所处的时代、立场对其历史解释产生影响,在此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理解形成对中世纪的评价。
结课
通过本课的学习,大家对中古欧洲最初的印象被印证还是被打破了呢?“传记、故事和传说”,我们试着从各种材料中探求历史;
不管是“黑暗、动荡或传奇”,我们要在客观、全面的基础上对“中世纪”得出自己的认识。
七、教学评价
采用过程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结合教学目标中预设的三个层次,评价学生对本课的学习掌握情况。过程性反馈包括课堂表现观察、课堂教学中的师生问答、小组合作探究活动等;
形成性评价选择难度适当的习题以课后练习的形式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
八、板书设计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诚达文秘网 https://www.rk1k.cn Copyright © 2019-2025 . 诚达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诚达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浙ICP备1904212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