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 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百分数、小数、分数互化的方法,并能正确的互化。
2.在学习互化的过程中使学生认识到这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为后面学习百分数的计算和应用打下基础。
3.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和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使学生理解掌握百分数和分数、小数互化的方法。
2.明确三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我们以前学过小数和分数,现在又学习了百分数。小数和分数之间可以互相转化吗?
2.出示投影片。
(1)把下面的小数化成分数。
0.45 1.2 0.367
提问:小数怎样化成分数?
(2)把下面的分数化成小数。
提问:分数又怎样化成小数?
(3)把下列分数写成百分数的形式。
3.引入。
在生产、工作和生活中进行统计和分析时,为了便于统计和比较,我们常用百分数表示一些数据。除了用百分数表示,还可以用什么数表示?(小数和分数。)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百分数和小数的互化以及百分数和分数的互化。
(二)学习新课
1.百分数和小数的互化。
(1)回忆小数化分数的过程。
(2)小数要化成百分数,分母应是多少?怎样使它的分母变成100呢?
(3)出示例1。
例1 把0.25,1.4,0.123化成百分数。
①小组讨论转化的方法;
②小数化百分数分几步进行?
(先把小数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数,再化成百分数。)
③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1.4怎样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数?根据什么?
(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
④做一做:把下面各小数化成百分数。
0.38 1.05 0.055 3
⑤观察例1的各小数,化成百分数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了两位,添上了百分号。)
你所做的练习的各数是不是也发生了同样的变化?这一变化符合什么?(分数的基本性质。)
⑥现在你能很快地把下列小数化成百分数吗?(口答)
2.5 0.785 0.16
(4)百分数又怎样化成小数呢?根据上面的推导过程,小组讨论百分数化小数的方法。
(5)出示例2。
例2把27%,124%,0.4%化成小数。
①说一说百分数化小数的方法。
(先把百分数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数,再化成小数。)
②观察百分数化成小数发生了什么变化?
(小数点向左移动了两位,去掉了百分号。)
③把下面各百分数化成小数
15% 80%
3.5%
(6)小结。
通过刚才的分析、归纳,谁能说一说百分数和小数怎样互化?
把小数化成百分数,只要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同时在后面添上百分号;
把百分数化成小数,只要把百分号去掉,同时把小数点向左移两位。
2.百分数和分数的互化。
(1)分数可以化成小数,刚才我们又学习了小数化成百分数的方法,你能利用已有的知识把分数化成百分数吗?
(2)出示例3。
循环小数不能化成百分数怎么办?(取0.16的近似值。)
怎样取近似值呢?一般要求百分数的分子要保留一位小数,那么当把分数化小数时应保留几位小数?(保留三位小数。)
第一步做什么?(分数化小数,取近似值时要用约等于号。)
第二步做什么?(小数化百分数,数值相等所以用等于号。)
(3)掌握了分数化百分数的方法。百分数化分数又怎么做呢?依据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想一想,互相说一说。
(4)出示例4。
例4 把17%,40%,12.5%化成分数。
①说说你的想法。
(先把百分数写成分母是100的分数,再约成最简分数。)
把12.5%化成分数后,分子部分是小数应怎样处理?
(先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分子、分母同时扩大若干倍,去掉分子的小数点,然后再约分。)
②练习:把下面各百分数化成分数。
14% 2.5% 120%
(4)说一说百分数和分数应怎样互化?
打开课本看129页百分数和分数互化的方法。
(三)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能把分数、小数,百分数三者之间任意转化吗?互相说一说转化的方法。
(四)巩固反馈
1.把下列各数化成百分数。
2.把下列各数化成小数。
3.把下列各数化成分数。
15% 125% 3.75% 0.6% 0.625 0.04
4.选择题。
(1)和2.5相等的数有
[ ]
A.25%
C.2.5%
D.250%
(2)0.75%等于
[ ]
A.0.75
C.0.0075
[ ]
A.9%
B.9.0%
C.9.1%
(五)布置作业
课本第130页第1~4题。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百分数、小数、分数这三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可以互相转化。本节教案的设计也正是围绕三者之间的联系进行教学的。
通过复习准备,学生先明确了分数、小数互化的方法,以及分母是100的分数如何改写成百分数,为下面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在例题的教学中,重在引导。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自己思考怎样互化,再归纳出互化的方法。对于比较难掌握的分数化百分数时除不尽的情况,采用了逐步提问的方法,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在练习的设计中,针对学生易错的几种情况设计选择题,在选择的过程中纠错,以避免学生在互化过程中出现错误。
总之本节课的设计重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诚达文秘网 https://www.rk1k.cn Copyright © 2019-2025 . 诚达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诚达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浙ICP备1904212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