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年底开始,创业热在大陆开始迅速升温,大学生作为国家期待的创业主体,其受到的关注与关照尤其明显,这种情况,也就将担任创业教育的教师推到了尴尬的境地。
从这个大背景来分析,国内对创业的重视,绝非仅仅为解决大学生就业的权宜之计,而是有较深层次的原因。1947年,哈佛大学商学院梅斯教授以MBA学员为对象开设创业课程,但其后二三十年中,以大企业为主流的经济,使得创业教育发展惨淡。1979年,大卫伯奇的研究《工作产生过程》,以翔实的数据____了大型企业是经济支柱和创造新就业机会主体的论断,揭示创业对创造新工作机会、推动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引发了政府和高等教育界对创业重要性的大讨论,随后,美国高校创业教育获得了快速发展。20世纪80年代之后,科技创新和创业成为经济发展的两翼,科技创业教育的兴起更是在一定程度上早就了美国新经济的“奇迹”。
近期,我国提出经济新常态的概念,在资源有限、经济总体容量基本保持不变的背景下,激发个体寻找机会,重新整合资源,也成为了政府的选择。
然而,我国的情况与美国科技创业教育还存在一些差异。在科技发展方面有差异,在文化背景方面也存在差异,但在创业基础教育方面差异更大。在美国,商业意识的教育起于高中甚至更早,而我国的学生,在商业意识方面的教育趋近于零。也就是说,对我国普通高校的大学生而言,进行科技创业教育固然重要,但进行基本的商业意识的启迪,尤为重要。
国内外创业教育的现状与趋势是什么?创业,是否是一门学问?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是什么?我们是否有资格进行创业教育?这种资格如何获取?大学中创业教育的内容与社会上的创业教育内容与形式有何异同?如何衡量我们创业教育的成果?这些都是我想从台湾两位专家那里请教的问题。
首先,我了解到,创业升温,不是我国独有的一种现象。从欧美国家到亚洲的韩国、新加坡,均在近几年推出了一系列促进创业的政策,而台湾地区,政府部门中有13个部会推出了48个促进创业的计划。在美国,MIT的创业教育《打造企业的黄金24法则》、斯坦福的精益创业是两大流派,百森商学院的创业课程很有特色,新生代创业模式画布非常实用。台湾交通大学的创业生态系统ecosystem提供了一个完整的创业教育(及实践)模型,十多年的创业孵化器以及完整的孵化体系令人羡慕,开展的诸多创业活动令人神往。完整的课程体系、强有力的校内支持使得交通大学有很强的潜力。
其次,对于创业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创业有很多定义,但个人感觉,创业,是一个人或者团队,将人的行为或社会活动转变为具有价值的经济活动,并能从中持续获利的初始过程。到目前为止,个人感觉创业还很难称之为一个独立的学科。主要原因是,虽然研究对象日渐清晰,但研究方法还难以明确,虽然总结出了很多规律,但难以通过实验去验证。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创业不能研究,不能发展,只是还需要积累。目前,文献法、案例法、观察法都可以揭示很多创业规律。与创业相关的学科有很多,但基本是:经济学、心理学、管理学。
因为其相关学科很多,所以大学在选择课程时,需要有针对性。主要原则有:第一,因为受到学时数量的限制,社会中能提供更专业课程的不必细讲,例如,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等等。第二,课程的目标,不应是学生马上去创立企业,而应该是根据所学内容对自己进行评估。第三,就教学形式而言,应该是传授内容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偏重于体验。第四,应该将授课对象设定为普通高校,而非重点高校的大学生,以培养他们的意识,而不是依靠高科技创业。
第三,创业教育应达到怎样的效果呢?对于讲授主体而言,在校教师与创业者相结合或许更为理想,笔者最近曾就效果问题询问过投资机构人士。用比喻来讲,他们希望接受过创业教育的同学,能够在头脑中形成一幅创业地图,也就是说,对创业这件事情有个全局性的概念。还能意识到自己在地图中所处的位置,要到达的位置,并对行动时所需要的资源,应该具备的心态有所了解或掌握。而这些资源,或者一些具体的技能,如产品设计,营销,财务,法务等,未必要作为课程的重点,因为各个投资机构基本都有专家级的培训。
最后,对于创业教育成果的衡量问题。交通大学创业孵化园的历史很悠久,开展了很多活动,但其中在校生参与的非常积极,但在校生创业的成果好像还没有成规模的出现。创业教育好像开始于2013年,正如老师所讲,课程的效果是培养学生对创业的兴趣,对成果不宜过于强求。这也是我国目前相关部门及高校应警醒的方面,应该认识到,对于创业知识的普及很重要,但对创业及自身有所了解后,未必要选择创业。因此,不能仅将创业成功率作为衡量标准。
在聆听专家教育之余,各高校老师也就创业教育进行了交流,有一些心得。
首先,对从事创业教育的我们而言,危机与挑战并存。一般高校的创业教育几乎一片空白,但通过仁能达提供的机会,使得我们对重点高校进行创业教育的模式有了全面的了解,掌握了一定的主动性。大家可能对航空公司的案例还有印象,在案例中,只注意高端市场的航空公司,基本都消失了。做个类比,创业教育,目前在重点高校中开展较好,但未来一定会出现在一般院校中。
其次,我们要做好创业教育这件事情,应该具备互联网思维的意识,即关注用户(大学生),吸引粉丝(大学生、企业方面、政府等各方面人士),众筹思维(可以是课程、更可以是创业项目),无边界的联系(不必受地域的限制,通过虚拟团队,为创业团队提供机会),社会化传播。
最后,建议大家珍惜这个平台,以此为起点,做好创业教育。目前,创业教育在一线城市发展较快,机会较多,但好像也出现了类似产能过剩的情况,很多项目和理念的推广,需要地方的支持;而在地方上,大学生可能有这方面的需求,但得不到相关资源。希望这个平台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如果需要,笔者愿意在这些方面提供一定资源。例如,在创业辅导、路演机会等方面。
通过大学创新创业这门课程,我们主要 学习了 三个主要内容:创业的基础 创业的历程体会与建议。创业的历程举了GIS这个例子,包括市场,发展趋势,营销策略,这让我对创新创业这个课题有 了 更深刻的熟悉和理解。
科技创新就是一个运用先进新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纳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提供新服务的过程。作为21世纪当代大学生,我觉得我们每一位大学生都应该具备有创新精神,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盛发达的不竭动力,在 市场竞争激烈 产品生命周期短 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不创新,就会灭亡。创新是企业生存的根本,是发展的动力,是成功的保障。在今天,创新能力已成了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也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要害,是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第一步。同时也让我们在 校期间让自己得到了 锻炼,为以后自己在 就业创业的路途上铺上了垫脚石。
在现今的大学生就业艰难,需要创新创业,需要新的市场,随着我国高校办学规模和招生规模的扩大,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重,毕业生占到新增就业岗位的一多半。在这样的情况下,所以我们必须创新创业。
一 明确目的
在 我看来,大学生创新创业不 等同于赚钱,我认为创新创业是一种乐趣,是一种 学习的过程,是一个锻炼能力,获取经验的过程。创新并不一定是轰轰烈烈的,有时一个小细节 一个小想法就可以改变一个企业的命运。创业绝不 能有 自我满足的时候,要时时有 危机感,不能有一次失误,哪怕是出一次事故,那你辛辛劳苦建立起来的名声就没有 了 ,创业并不 是一帆风顺的,要让别人接受你的产品,靠嘴巴说是没有 用的。创业不能盲目,在创业前一定要进行全面细致的市场调查,是从事自己熟悉的领域。
二 明确目标
创业,不 是只靠一腔热血,而是要有一定的基础。打算充分,做起事来才干事半功倍。俗话说“不打无打算之战”,要做创新创业,必须扎扎实实做好充分打算和知识的不断累积。首先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明确自己要做什么,在 创新创业课程 中,我们学习到选择行业的若干原则:
1 必须是喜爱的产品,能够不 断保持激情;产品及所在 行业有 广阔的前景,产品是不 断增值的
2 所选行业及产品要有 个性,只与一部分人群做生意即可;可以复制并可以做大
3 能发挥自己的天赋和特长
4.朝阳产业,成长性高,能长期发展
5.有
一定区域垄断性,我的地盘我做主,避开低层次的竞争
6.苦点累点没关系,但投资不
能太大,滚动发展
针对以上的原则,我觉得选择自己比较感爱好的行业或者是与专业相关的行业,要害在于新颖,创新,或者也可以是借鉴别人做过的事业,但有一点必须注重的就是,不是按部就班,而是必须突出自己所做的创新之处,从新的切入,也就是所谓的旧瓶装新酒。其次,要善于掌握机会并学会放弃机会,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因为总是做超越自己能力的事情,只会打击自信心和积极性;同时要有创新精神,例如我要卖一件衣服,另一家店也在卖和自己相同款式的衣服,那么我应该怎么办呢,是不 是应该采取一些措施,创新要简单实用能操作,就像前几年的牛仔裤一样,破洞的嘻哈风格风靡一时,也许这种风格是来自一些裤子破了,厂家又无法对这些服饰采取好的方法处理而得出的一种解决方法,这不是一种创新吗,最终的盈利比之前的翻好几倍吧。
三 必备条件
创业只要有 激情就能成功的年代已经过去。大学生创业往往白手起家的居多,经不起重复的失败和折腾。摸着石头过河,显然不能成为我们的选择。所以创业应该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做实际情况能做到的事情,资金少,就要做资金少的工作,创业应该是一个摸索自己所在行业套路的过程,不 在于资金的多少,而在 于怎样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去选择创业。
一个成功的创业者所谓的“天分”,主要是靠在 创业的实践 中培养出来的。不 仅包括思想方法 知识和智慧 经验和技能 品行和气质风度,更重要的是做人的品行人格 心态和为人的心胸。第一,必须具有影响他人的能力,就是能够让合作人周边员工心甘情愿地尾随自己去为理想而奋斗。第二,创业者应具有激励他人的能力。一个可以调动团队潜能的领军人物,才可以焕发团队每个人的事业激情,才可以振奋人心。惟独这样的团队才有 生命力和活力。第三,创业者必须有非常清晰的使命感和远景目标。一个没有 方向的创业者是没有办法成功的,所以使命和目标是成功的第一步。也就是说,应有 一个清晰的企业发展和成长的蓝图,同时要有能力制定实现目标的战略和途径。第四,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需要有较好的决策能力。因为,光把事情做好或是把企业管理好是远远不够的,考验成败的要害是能否做正确的事情,也就是必须做正确的决策。外面的诱惑很多,机会也太多,而一不小心就可能掉入盲目决策的陷阱。第五,必须有整合资源的能力。企业的资源不 仅是人 财 物,还包括知识 时间 智慧组合 公共关系等无形的要素。假如没有把资源整合在一起的能力就会失去竞争的优势和先机。第六,必须具备应付变革的能力。创业者是否可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突破自己固有的思维局限,挑战自己以往的成功模式和战略手段,是考验创业者心理素养和魄力的重要环节。不断否定自己,突破自己,战胜自己,向自己挑战,向明天挑战,才有机会成为未来的佼佼者。
大学生有 创业热情,但由于经验欠缺 能力不 足 意识偏差等原因,导致创业成功率明显偏低。眼高手低纸上谈兵是大学生很简单陷入的误区。因为他们长期呆在校园里,对社会缺乏了 解,特殊在 市场开辟 企业运营上经验相当匮乏。因此,大学生创业前要有充分的打算,一方面,靠在企业打工或者实习,来累积相关的管理和营销经验;另一方面,靠参加创业培训,累积创业知识,接受专业指导,为自己充电,以提高创业成功率。用智力换资本,这是大学生创业的特色之路。一些风险投资家往往就因为看中大学生所掌握的先进技术,而愿意对其创业计划进行资助。
所以尽管我们有 知识 有 激情 有 梦想 有 冲劲,但是由于我们缺乏社会实践,没有经过市场的风雨考验,缺乏管理团队的经历,创业起来就会比起职场过来人有着更多的风险和盲目。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努力学习以前成功创业者的经验,努力提高自身的创业能力与素养,更要注重创新。惟独 不 断完善自己,我们才干在创新创业的路上走得更远,给社会带来更多的财富。
创业是艰辛的,要有 思想打算,目标不 要太高,大部分人不 成功不 是因为选错行业而是因为 中途放弃。虽说跌倒了 可以爬起来,但更多的人是跌倒了再也爬不起来。一位哲人曾说:“走好每一步,这就是你的人生。”其实,我们每个人心 中都有 着一座山峰,雕刻着理想 信念 追求 抱负;在 前进的道路中,我们要懂得真诚 宽容信任 责任,尊重自己,尊重别人,保持尊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人的能力如同地下的煤,需要去发明它并开发出来,这样它才有 机会发光发热。生命因为有 限所以宝贵;因为有 限,所以才要不懈努力。努力过后,我们才有理由相信,创新创业并没有 那么难,不 要有 所畏惧,大胆去开辟,成功总会属于我们。
去年年底开始,创业热在大陆开始迅速升温,大学生作为国家期待的创业主体,其受到的关注与关照尤其明显,这种情况,也就将担任创业教育的教师推到了尴尬的境地。
从这个大背景来分析,国内对创业的重视,绝非仅仅为解决大学生就业的权宜之计,而是有较深层次的原因。1947年,哈佛大学商学院梅斯教授以MBA学员为对象开设创业课程,但其后二三十年中,以大企业为主流的经济,使得创业教育发展惨淡。1979年,大卫伯奇的研究《工作产生过程》,以翔实的数据_了大型企业是经济支柱和创造新就业机会主体的论断,揭示创业对创造新工作机会、推动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引发了政府和高等教育界对创业重要性的大讨论,随后,美国高校创业教育获得了快速发展。20世纪80年代之后,科技创新和创业成为经济发展的两翼,科技创业教育的兴起更是在一定程度上早就了美国新经济的“奇迹”。
近期,我国提出经济新常态的概念,在资源有限、经济总体容量基本保持不变的背景下,激发个体寻找机会,重新整合资源,也成为了政府的选择。
然而,我国的情况与美国科技创业教育还存在一些差异。在科技发展方面有差异,在文化背景方面也存在差异,但在创业基础教育方面差异更大。在美国,商业意识的教育起于高中甚至更早,而我国的学生,在商业意识方面的教育趋近于零。也就是说,对我国普通高校的大学生而言,进行科技创业教育固然重要,但进行基本的商业意识的启迪,尤为重要。
国内外创业教育的现状与趋势是什么?创业,是否是一门学问?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是什么?我们是否有资格进行创业教育?这种资格如何获取?大学中创业教育的内容与社会上的创业教育内容与形式有何异同?如何衡量我们创业教育的成果?这些都是我想从台湾两位专家那里请教的问题。
首先,我了解到,创业升温,不是我国独有的一种现象。从欧美国家到亚洲的韩国、新加坡,均在近几年推出了一系列促进创业的政策,而台湾地区,政府部门中有13个部会推出了48个促进创业的计划。在美国,MIT的创业教育《打造企业的黄金24法则》、斯坦福的精益创业是两大流派,百森商学院的创业课程很有特色,新生代创业模式画布非常实用。台湾交通大学的创业生态系统ecosystem提供了一个完整的创业教育(及实践)模型,十多年的创业孵化器以及完整的孵化体系令人羡慕,开展的诸多创业活动令人神往。完整的课程体系、强有力的校内支持使得交通大学有很强的潜力。
其次,对于创业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创业有很多定义,但个人感觉,创业,是一个人或者团队,将人的行为或社会活动转变为具有价值的经济活动,并能从中持续获利的初始过程。到目前为止,个人感觉创业还很难称之为一个独立的学科。主要原因是,虽然研究对象日渐清晰,但研究方法还难以明确,虽然总结出了很多规律,但难以通过实验去验证。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创业不能研究,不能发展,只是还需要积累。目前,文献法、案例法、观察法都可以揭示很多创业规律。与创业相关的学科有很多,但基本是:经济学、心理学、管理学。
因为其相关学科很多,所以大学在选择课程时,需要有针对性。主要原则有:第一,因为受到学时数量的限制,社会中能提供更专业课程的不必细讲,例如,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等等。第二,课程的目标,不应是学生马上去创立企业,而应该是根据所学内容对自己进行评估。第三,就教学形式而言,应该是传授内容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偏重于体验。第四,应该将授课对象设定为普通高校,而非重点高校的大学生,以培养他们的意识,而不是依靠高科技创业。
第三,创业教育应达到怎样的效果呢?对于讲授主体而言,在校教师与创业者相结合或许更为理想,笔者最近曾就效果问题询问过投资机构人士。用比喻来讲,他们希望接受过创业教育的同学,能够在头脑中形成一幅创业地图,也就是说,对创业这件事情有个全局性的概念。还能意识到自己在地图中所处的位置,要到达的位置,并对行动时所需要的资源,应该具备的心态有所了解或掌握。而这些资源,或者一些具体的技能,如产品设计,营销,财务,法务等,未必要作为课程的重点,因为各个投资机构基本都有专家级的培训。
最后,对于创业教育成果的衡量问题。交通大学创业孵化园的历史很悠久,开展了很多活动,但其中在校生参与的非常积极,但在校生创业的成果好像还没有成规模的出现。创业教育好像开始于2013年,正如老师所讲,课程的效果是培养学生对创业的兴趣,对成果不宜过于强求。这也是我国目前相关部门及高校应警醒的方面,应该认识到,对于创业知识的普及很重要,但对创业及自身有所了解后,未必要选择创业。因此,不能仅将创业成功率作为衡量标准。
在聆听专家教育之余,各高校老师也就创业教育进行了交流,有一些心得。
首先,对从事创业教育的我们而言,危机与挑战并存。一般高校的创业教育几乎一片空白,但通过仁能达提供的机会,使得我们对重点高校进行创业教育的模式有了全面的了解,掌握了一定的主动性。大家可能对航空公司的案例还有印象,在案例中,只注意高端市场的航空公司,基本都消失了。做个类比,创业教育,目前在重点高校中开展较好,但未来一定会出现在一般院校中。
其次,我们要做好创业教育这件事情,应该具备互联网思维的意识,即关注用户(大学生),吸引粉丝(大学生、企业方面、政府等各方面人士),众筹思维(可以是课程、更可以是创业项目),无边界的联系(不必受地域的限制,通过虚拟团队,为创业团队提供机会),社会化传播。
最后,建议大家珍惜这个平台,以此为起点,做好创业教育。目前,创业教育在一线城市发展较快,机会较多,但好像也出现了类似产能过剩的情况,很多项目和理念的推广,需要地方的支持;而在地方上,大学生可能有这方面的需求,但得不到相关资源。希望这个平台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如果需要,笔者愿意在这些方面提供一定资源。例如,在创业辅导、路演机会等方面。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诚达文秘网 https://www.rk1k.cn Copyright © 2019-2025 . 诚达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诚达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浙ICP备1904212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