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公平之我见
教育公平,从宏观的角度来讲,是指国家对教育资源进行配置时所依据的合理性规范或原则。“合理”是指要符合社会整体发展和稳定的需要,符合社会成员的个体发展和需要,并从两者的辩证关系出发来统一配置教育资源。从微观个体的角度来讲,是指每一个受教育者可以平等地享有受教育的机会和分享同等的教育资源。教育公平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和形式。它既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反映,也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超越,具有特定的历史意义。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我们在追求教育公平的过程中既要面对其在特定历史阶段的合理性,更要分析其历史局限性,及时发现教育公平的缺失并不断进行修复,以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持续协调发展,保障全体公民的受教育权利。
推进教育公平首要的责任是在政府。政府不仅要制定政策,同时要有力地推进政策的执行,以确保对教育的投入和对教育过程的监督。教育投入不足一直是制约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软肋”,也是影响教育公平实现的一个因素。
教育经费投入的不足,使各类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出现负债经营的状况,各类学校只能自己想办法,不仅大规模举债,不少学校还出现了乱收费的情况。投入的不足造成公办优质教育资源的有限,资源的有限更激发了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权力和领地范围感,使教育主管部门对公办教育乱收费的现象不断妥协,从“决心整治”退到收费“三限”标准,即限人数、限钱数、限分数,而且只适用于高中,最后退到只要无人举报就视而不见。现实的情况是高中、初中、小学、幼儿园收取择校费的情况比比皆是。政府规定的执行力不断被弱化,就造成有权有钱者的子女就读优质学校,无权无钱者的子女则与优质学校无缘的现象。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一般是指以社会化大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城市经济和以小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农村经济并存的经济结构。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主要表现为:城市经济以现代化的大工业生产为主,而农村经济以典型的小农经济为主;
城市的道路、通信、卫生和教育等基础设施发达,而农村的基础设施落后;
城市的人均消费水平远远高于农村;
相对于城市,农村人口众多等。这种状态既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存在的突出矛盾,也是这些国家相对贫困和落后的主要原因。城乡公平观念缺失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其一,城乡资源分配不平等,长期向城市倾斜,国有资产带来的收益却几乎为城市阶层所垄断,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意识和路途还非常遥远。在偏远地区,基础设施、师资得不到保证,学生们坐在危房中读书很常见,而在城市中的学生却享受着不断升级换代的教育设施,选择自己所喜爱的课程,接受素质教育。这种公平缺失严重挫伤了农村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缺乏有力的智力支持,造成长期性的城乡差异。其二,将农民、农民工视为一种身份而不是一种职业的落后观念没有得到扭转,并带来了各种显性和隐形的歧视性待遇,在他们的子女入学等方面还没有真正实现平等。
改革开放使中国迅速发展,在长期倾斜性的经济政策支撑下,造成了我国较大的地区发展差异,地区间居民的收入差异很大,两极分化的矛盾加剧。在经济发展比较好的地区,一些中小学校由于地方经费充足,教育条件已经基本到达现代化,各种先进设备应有尽有,师资力量充足。而经济发展落后的一些地方因财政投入困难,教育经费非常有限,造成学校场地狭窄,房屋破旧,教学设备落后,师资缺乏。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飞速发展,全面解决了温饱问题,也使广大人民群众的经济收入有了很大的提升。但随之而来的一个新的现实情况是人民内部出现了分化,很多新的阶层分化出来。新阶层除了社会地位的差异外,另一个重要的差异就是收入差异。高收入者越来越掌握更多的话语权,包括官员、私营企业主、企业高级管理人员、自由职业者、各种技术人才等;
而收入低的人沦为弱势群体的趋势在扩大,他们在社会文明进程中的话语权正在失去。由于这些新的变化,出现了社会阶层分化导致的教育不公平现象,最明显地体现在通过合法化的择校费之类对教育资源的占有,钱、权拥有阶层的子女就能进入比较好的学校就读,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从而踏入一条宽阔的教育和职业路径。“权学交易”、“钱学交易”的现象不仅在义务教育中存在,在高等教育中依然存在,这实际上是一种“教育歧视”。
在城乡、地区、阶层差异日益扩大的今天,要想跨越城乡、地区、阶层界限,实现跳跃,从而过上更为康实的生活,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是极其重要的一个途径。高考是保障教育公平、维护社会公平最重要的基石。我国恢复高考制度后,高考对促进社会阶层流动,保障教育和社会公平发挥了重要作用,得到了群众的广泛认可。但是近年来,对高考相关政策的批评也逐步增多,主要是高校录取分数线在各省市之间的巨大差异,造成学生进入高校的机会不公平。同一张试卷,同一次高考,不同省市的录取线差距太大。在同一所高校,各地同学的高考分数差超过上百分。在北京能上清华的分数,在一些地方上不了重点大学;
在北京能上重点大学的分数,在一些省市则无学可上。这种录取分数的严重不平等,造成了一系列的教育和社会问题,高考移民已经从原来的向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移动发展到向国外移动。同时,高考指挥棒被视为钳制素质教育实施的障碍而备受责难,高校自主招生和校长实名推荐的尝试又让人担心是否会出现新的权钱影响下的潜规则。尽管高考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如果没有了高考,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就无从谈起。在其他国家,大学的入学也都有种种标准化的考试、评估办法,有的国家统考,有的国家联考,还有的是在标准化考试基础上的申请入学,不论方式如何,总要通过统一的考核途径入学。
目前,我国往往以升学率、就业率高低等标准对学校教育的最终结果做出价值评判,忽视对学校工作绩效的评价。这种评价只考虑了学校“产出”的差距而不考虑对学生的“投入”差距,不注重教育评价的改进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学校改进教育教学管理的积极性。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必须倡导面向教育公平的学校增值评价,将学校对学生进步的作用作为评价的主要指标,突出学校发展教育教学质量的状态,即以学生的学业成就为评价依据,通过相关的统计分析技术,将学校对学生发展的影响从诸多相关因素中分解出来,特别是强调控制生源因素对学生最终学习质量的影响,实现对学校教育教学效果“净”影响的评价,从而充分反映出不同学校的工作绩效,有效地将质量建设与促进学校均衡发展结合起来,从机制上保障提高教育质量和推进教育公平的统一。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诚达文秘网 https://www.rk1k.cn Copyright © 2019-2025 . 诚达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诚达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浙ICP备1904212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