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日、正日、正朔、正旦、三始、岁朝、履端、开元、元辰、元春、新年、元朔
上日
在上古时代,元旦又叫上日,《书·尧典》记载:“正月上日,受终于文祖。上日乃朔日,古特指正月初一。”
正日
东汉时期,元旦又叫正日,《四民月令》记载:“正月元旦,是谓正日。”
正朔
东汉时期,元旦在汉朝又叫正朔,《礼记·大传》记载:“正谓年始,朔谓月初,故以此称一年之始日”。
正旦
后汉时期,元旦又叫正旦,《后汉书·陈翔传》记载:“时正旦朝贺,大将军梁冀威仪不整。”
三始
东汉时期,元旦又叫三始,《汉书·鲍宣传》:“今日蚀于三始,诚可畏惧。以其为岁之始,月之始,日之始,故云。”
岁朝
东汉时期,元旦又叫岁朝,《后汉书·周磐传》记载:“岁朝会集诸生,讲论终日。”李贤注:“岁朝,岁旦。”
履端
在南北朝,元旦又叫履端,《哀江南赋》记载:“天子履端废朝,单于长围高宴”。《幼学琼林·岁时》记载:“履端是初一元旦。”
开元
在南朝,元旦又叫开元,《梁书·武尚纪》记载:“今开元发岁,品物惟新,思俾黔黎,告示安旧新。指新年开始,故称。”
元辰
在晋朝,元旦又叫元辰,庾阐《扬朝赋》记载:“岁惟元辰,阴阳代纪;履端归余,三朝告始。”
元春
在宋代,元旦又叫元春,《乐府诗集·燕射歌辞二·隋元会大飨歌》记载:“展礼肆乐,协此元春。”
新年
在宋代,元旦又叫新年,吴自牧《梦粱录·正月》记载:“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
元朔
在唐朝,元旦又叫元朔,《元日退朝观军仗归营》记载:“献岁视元朔,万方咸在庭。谓一年之第一个朔日,故称。”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是__级__系__同学,我今天要演讲的主题是:元旦,新的起点。时光如梭,转眼间我来学院已有三个多月了,随着冬日的到来,天气愈加寒冷了,奇怪的是,我却减少了对家的思念,而是越加渴望下一个春天的开始。冬季一直是我不太喜欢的一个季节,也许是因为很多生命会在此时终止。此时,让我想到一句话:"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
在每年的日历日历本上,都有一个光辉的日子,1月1日,这个日子标志着我们的祖国又增添了一道年轮,标志着万事万物将沿着时光之河开始新生命的旅程,伟大的祖国将在这一天迎接充满活力与希望的新一年。
1月1日又称元旦,"元"有新的起点、开始、第一的意思,"旦"是指早晨,一天的意思。而"元旦"就寓意着一年的开始,一年的第一天。一位的学者说:从字面上看,"旦"字代表着波涛澎湃的海面,一轮红日正从海上喷薄而出,放射着灿烂辉煌的光芒。这个说法很贴切,学者生动的反映了旭日东升的形象。对啊,把元旦合在一起,就是要人们以蓬勃的朝气和奋发的斗志来迎接崭新的一年。同学们,对我们而言,每一天都是一个新的起点,时光老人的正在脚步悄悄的挪移。我们都有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的感觉,不是吗?
我们是青年,被长辈们喻为早晨九点钟的太阳,我们是跨世纪的一代,我们将成为时代洪流中搏击风浪的勇士。此时,读书是我们的主要任务,它是新时代的要求,我们要用勤奋和汗水夯实学业大厦的基石。用拼搏向时光换取生命的价值。用智慧和汗水为祖国添光放彩。让我们的每一天都像迎接元旦一样充满朝气与激情。
亲爱的同学们,让我们肩并着肩,手拉着手走向希望的田野!
谢谢大家!
在植树节当天,多数人会选择购买小树苗进行种植。但还需在种植之后做足准备和后续培养。一方面这一天了解树木的知识,可以从多种角度进行,另一方面,植树造林本身就形成了一种环保意识,对人们的生活有推动作用。同时,植树节这三个字,也就意味着当天植树活动的深入开展,以及人们环保意识的进一步增强。这一天之中所存在的特殊文化风俗活动,便为植树造林。随着科技的深入发展,如今网络四通八达,网上植树形式也逐渐展开。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为绿化公益事业开辟了更多的平台和渠道。通过互联网等媒介平台向全国各地传输生态保护意识,变得更加快捷。
中国历代的新年,设定日期并不一致:
上古时代:岁纪摄提,即干支纪元法。北斗七星的斗柄从正东偏北(寅位,后天八卦艮位)为起点,顺时针旋转一圈谓之一岁(摄提)。斗指寅为春正(正月),“建正”之月为寅月,立春为岁首。(星辰历)
夏商周:夏历正月在孟春,商历正月在冬十二月,周历正月在冬十一月。(阴历)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使用秦历(颛顼历),正月在冬十月。(阴历)
汉朝初期沿用秦历(颛顼历)。到了汉武帝太初元年,即公元前104年,天文学家唐都、落下闳、邓平等人制订了《太初历》(又称“八十一分律历”),并吸收了干支历的节气成分作为指导农事的历法补充,将冬季十月一日为岁首改为以春季一月一日为岁首。
汉朝以后,曾有几名皇帝进行过改历改岁首。王莽篡汉后,规定十二月朔日为岁首,是为殷正。魏明帝曹叡也一度改为殷正。武则天称帝后,改国号为“周”,采用周正。此后历代又改用夏正,以一月朔日为岁首。
经历代发展,后人在早期历法基础上逐渐完善为当今使用的夏历。此后中国一直沿用夏历直至今。1970年以后“夏历”改称为“农历”(阴阳合历))。
辛亥革命以后,逐渐改用公历纪年(属阳历的一种,又称格里高利历)。后来为区别夏历和公历两个新年,鉴于夏历一月一日恰在干支历法中表示季节变迁的廿四个特定节令之一的“立春”节气前后,因此便把夏历(农历)一月一日改称为“春节”,公历一月一日改称为“元旦”。
1913年7月(民国二年),袁世凯批准以正月初一为春节,同意春节例行放假,1914年起开始实行。自此,夏历岁首就由以往的“过年”改成了“春节”。
腊八饭不仅是习俗和美食,更是养生佳品。有和胃、补脾、养心、清肺、益肾、利肝、消渴、明目、通便、安神的作用,这些已都被现代医学所证实。“腊八饭”的主要原料为谷类,常用的有粳米、糯米和薏米。粳米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钙、磷、铁等成分,具有补中益气、养脾胃、和五脏、除烦止渴、益精等功用。糯米具有温脾益气的作用,适于脾胃功能低下者食用,对于虚寒泄利、虚烦口渴、小便不利等有一定辅助治疗作用。中医认为薏米具有健脾、补肺、清热、渗湿的功能,经常食用对慢性肠炎、消化不良等症也有良效。富含膳食纤维的薏米有预防高血脂、高血压、中风及心血管疾病的功效。
豆类是“腊八饭”的配料,常用的有黄豆、赤小豆。黄豆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粗纤维、钙、磷、铁、胡萝卜素、硫胺素、核黄素、尼克酸等,营养十分丰富,并且具有降低血中胆固醇、预防心血管病、抑制多种恶性肿瘤、预防骨质疏松等多种保健功能。赤小豆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粗纤维、钙、磷、铁、硫胺素、核黄素、尼克酸等,中医认为本品具有健脾燥湿、利水消肿之功,对于脾虚腹泻以及水肿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1、《春分》长卿
日月阳阴两均天,玄鸟不辞桃花寒。
从来今日竖鸡子,川上良人放纸鸢。
2、《七绝·苏醒》
春分雨脚落声微,柳岸斜风带客归。
时令北方偏向晚,可知早有绿腰肥。
3、《七绝·春分》(左河水)
温风雷鼓入中春,柳絮桃枝日日新。
赤道金阳一照面,白天黑夜两均分。
4、《偷声木兰花·春分遇雨》
天将小雨交春半,谁见枝头花历乱。
纵目天涯,浅黛春山处处纱。
焦人不过轻寒恼,问卜怕听情未了。
许是今生,误把前生草踏青。
5、《春分日》唐·徐铉
仲春初四日,春色正中分。
绿野徘徊月,晴天断续云。
燕飞犹个个,花落已纷纷。
思妇高楼晚,歌声不可闻。
6、《癸丑春分后雪》宋·苏轼
雪入春分省见稀,半开桃李不胜威。
应惭落地梅花识,却作漫天柳絮飞。
不分东君专节物,故将新巧发阴机。
従今造物尤难料,更暖须留御腊衣。
7、《南乡子春分》(相城寒雨客)
风雨半春长,龙抬头日日丽光。
邻塘睡莲预惊萍,涟漪。
踏春不见卧盼蓠。
春分艳阳天,齿儿戏发发更藏。
宜兰伴窗翠正好,笑扬。
牵纤菜花青径香。
8、《蝶恋花》葛胜仲
已过春分春欲去。
千炬花间,作意留春住。
一曲清歌无误顾。
绕梁馀韵归何处。
尽日劝春春不语。
红气蒸霞,且看桃千树。
才子霏谈更五鼓。
剩看走笔挥风雨。
9、《画堂春》仲并
溪边风物已春分。画堂烟雨黄昏。
水沈一缕袅炉薰。尽醉芳尊。
舞袖飘摇回雪,歌喉宛转留云。
人间能得几回闻。丞相休嗔。
10、《踏莎行》欧阳修
雨霁风光,春分天气。
千花百卉争明媚。
画梁新燕一双双,玉笼鹦鹉愁孤睡。
薜荔依墙,莓苔满地。
青楼几处歌声丽。
蓦然旧事心上来,无言敛皱眉山翠。
2022年春运火车票于12月20日前后开始开售,但具体还需要等官方最新通知。
1.春运第一天为2022年1月17日,因此2022年12月20日左右就开始预售春运第一天的火车票。
2.春运第二天为2022年1月18日,因此2022年12月21日左右就开始预售春运第二天的火车票。
3.按照以上方法推断,元旦节前后就可以抢农历小年的火车票,后续就会开始接连抢除夕火车票。
1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2 年祭祖
我国部分地区有一种除夕上坟的风俗,称为送年食。上坟时间一般在除夕的下午,人们把做好的年夜饭,送到亡故亲人的坟上,让亡故的亲人与生者一起享用除夕夜的美食,从而寄托人们对亡故亲人的哀思。
3 吃年夜饭
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桌上有大菜、冷盆、热炒、点心,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撩人,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是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还有萝卜俗称菜头,祝愿有好彩头;龙虾、爆鱼等煎炸食物,预祝家运兴旺如“烈火烹油”。
4 燃爆竹
中国汉族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5 守岁
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俗名“熬年”。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春分,昼夜平分之意,排二十四节气之四,此时太阳直射赤道。在实务上通常特指太阳真正位于黄经0°的那天:3月20日或3月21日。在时间周期上是指太阳位于黄经0°和15°度之间的位置,大约是3月20日至4月5日之间。春分时,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上,此后太阳直射点继续北移,故春分也称升分。
春分时,从理论上说,全球昼夜等长(参见晨昏蒙影)。春分之后,北半球各地昼渐长夜渐短,南半球各地夜渐长昼渐短。春分时,全球无极昼极夜现象。春分之后,北极附近开始极昼,范围渐大;南极附近极昼结束,极夜开始,范围渐大。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中,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秋同义。”《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说:“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
春分也是节日和祭祀庆典,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周礼天子日坛祭日。《礼记》:“祭日于坛。”孔颖达疏:“谓春分也”。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春分祭日,秋分祭月,乃国之大典,士民不得擅祀。
春分时,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上,此后太阳直射点继续北移,故春分也称升分。春分时,从理论上说,全球昼夜等长(参见晨昏蒙影)。春分之后,北半球各地昼渐长夜渐短,南半球各地夜渐长昼渐短。春分时,全球无极昼极夜现象。春分之后,北极附近开始极昼,范围渐大;南极附近极昼结束,极夜开始,范围渐大。
春分这一天阳光直射赤道,昼夜几乎相等,其后阳光直射位置逐渐北移,北半球开始昼长夜短。春分是个比较重要的节气,它不仅有天文学上的意义:南北半球昼夜平分,在气候上,也有比较明显的特征,春分时节,我国除青藏高原、东北、西北和华北北部地区外都进入明媚的春天,在辽阔的大地上,杨柳青青、莺飞草长、小麦拔节、油菜花香。
春分节气,东亚大槽明显减弱,西风带槽脊活动明显增多,蒙古到东北地区常有低压活动和气旋发展,低压移动引导冷空气南下,北方地区多大风和扬沙天气。当长波槽东移,受冷暖气团交汇影响,会出现连续阴雨和倒春寒天气。
同学们:
时间的列车已经带着我们走向了新的一站——20__年就要过去了。然后,我们会乘着新的一年的列车准时出发,一起走向我们的未来!
在这个辞旧迎新的时候,回忆过去的一年,我们心潮激荡。在这一年里,我们一起欢乐过、一起憧憬过、也一起努力过。我们为自己没有虚度这一年的光阴而欣慰、为我们在这一年里健康地成长而感到高兴。也许会有一些遗憾,但我们会把这些遗憾作为我们人生的宝贵经验和财富,因为我们相信,我们会做得更好!
一年复始,万象更新。我们又长大了一岁。我们已经不再是不懂世事的顽童,老师的栽培和知识的浇灌,使我们拥有了自己的思想,更有了远大的理想。我们会在这充满希望的新的一年里,刻苦努力,不辜负老师和家长的嘱咐、不辜负这个美好的时代。即使是跌倒了,我们也会重新爬起,毫不气馁。我们就像一朵朵鲜艳的花朵,在新的一年里会开得更加灿烂。相信,我们会为自己感到骄傲,相信新的一年会更加美好!
谢谢大家!
养脾胃——揉“足三里”
常按揉足三里穴,可以起到调虚、养脾胃的作用。足三里穴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是强壮身心的大穴。中医认为,按摩足三里能调节机体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现代医学认为,按足三里对肾上腺皮质系统功能有双向良性调节作用,可提高机体防御疾病的能力。
疏肝气——推搓两肋
年初工作比较繁忙,对于压力较大的工薪阶层而言,难免会有肝气郁结的时候。怎么办呢?试试疏肝的运动——推搓两肋法。即双手按腋下,顺肋骨间隙推搓至胸前两手接触时返回,来回推搓30次。以双肋部位有温热感为佳。
活肾水——暖暖腰部
中医养生讲究天人相应,到了雨水的节气,也应该注重肾水(中医认为肾主水)的调养。只有活动的“水”,才更有利于健康。
那么怎么通过运动来健肾呢?中医认为,腰为肾之府,要护肾千万别忘了护腰。大家有空的时候,先将两手对搓至手心热后,分别放在腰部两侧,手掌贴着皮肤,上下按摩腰部,直到有温热感为止,每次约200下左右。呼气时,加做缩肛运动,吸气时放松,反复进行30次左右,都能起到健肾的效果。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诚达文秘网 https://www.rk1k.cn Copyright © 2019-2025 . 诚达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诚达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浙ICP备1904212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