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诚达文秘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全册说课稿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全册说课稿

来源:公文范文 时间:2023-06-24 08:20:06

《数一数》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数学九年义务教育第一册第一课的内容——“数一数”。

我们知道,一年级的学生在入学前,经过了学前教育,大多数儿童在未学习这一课前,已能数出100以内的数,甚至会写,而且在他们的生活体验中,常常会接触到100以内的数。但孩子们的头脑中,还未必有10以内数的概念,这一课教学就是要帮助孩子建立10以内数的概念,为以后学习数学其他知识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础。但是学生刚刚结束幼儿园生活,进入小学,对课堂学习还不适应,容易疲劳,有意注意的时间比较短,观察能力有限,表达能力有限。

《课标》提出“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教材很注重学生数感的建立,本节课就是帮助学生建立数感的起始课。主题图是一幅乡村小学开学时的情景,表面看起来好像跟数学没有太大关系,但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会通过观察发现,所看到的一切只有通过数才能描述清楚,而且要经过组织才能汇报得井然有序。这正是培养学生于无声处听惊雷、于平淡处创造精彩的数学素养的开始。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数数活动,初步了解学生的数数情况,使学生初步学会数数的方法,能够运用数进行表达和交流。

(2)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3)初步体验数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精神。

教材的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
数数的方法。

本节课的难点是:用较为简捷明了的数学语言来汇报所看到的物体的数量。

二、教法和学法 很显然,在教法和学法上要注意以下几点:
1、动手操作学习。“儿童的智慧在手指尖上”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各种感官协同活动,做到在观察中思维,在思维中操作,概念的形成由具体到抽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合作学习。师生合作、生生合作贯穿教学全过程,注意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营造平等、互助的学习氛围。

为了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环节。

三、教学过程 1、谈话交流,自然过渡。

轻松的谈话交流是拉进师生较好的途径和方法。因此,本节课开始,我以谈话的方式进入课程,会显得比较自然有效。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已经是小学生了。从现在开始,你们将和老师一起在明亮的教室里,共同学习、生活,探讨许多数学问题,学习很多数学知识,可能有同学心里纳闷儿:数学有什么用啊?老师给你举一两个的例子吧,小的比如用钱买东西,大的如控制宇宙飞船上天都要用到数学知识。所以,数学是很有用的知识,学会它你们可以知道很多事情,还能增长本领,会解决很多问题。我们的数学书上有许多有趣的游戏和活动,那可是一个神奇的数学天地呀!同学们,你们愿意学好数学吗?只要你们爱动脑筋,多和同学老师一起交流、讨论,就会发现数学是多么的生动有趣!当你们感到自己的本领一天一天地增长时,该是多么愉快呀! 2、层层推进,学习数数。

(1)口头数数 你会数数吗?(分三个层次进行)
从1数到10,试试看。伸出两只小手,同桌之间相互数一数有几根手指。集体交流:先请几个会数数的同学数给大家听,再请不会数或数得不好的同学试着数几次。

(2)看图数数 ①激发观察兴趣看书第2——3页彩图。教师启发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吗?学生回答后教师介绍:这是一个富裕的乡村小学。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同学们高高兴兴地上学来了。同学们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请同桌相互说一说。接下来全班交流,注意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我在这里随时提醒学生:还有什么?由此自然过渡到下一个环节 ②数图中的数量。

教师在学生随意说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按照数目从大到小的顺序数出图中事物的个数。一次教学数出数量是1的人和物;
其它数量的人和物。这里仅介绍1的教学。一面国旗、一位老师、一座教学楼等。学生回答后,教师及时指出:像这样,一面国旗、一位教师、一座教学楼都可以用数字“1”来表示。(同时在国旗图案旁边对应贴出数字卡片“1”)
在教学数其它数时,注意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如:有四个同学在小小气象站观测时,要及时对学生进行热爱科学的教育。

③认读1——10各数。10个物体都数完后,让学生再对照教材第4——5页看一看每一个集合圈里的物体的个数和旁边的数。

按从小到大的顺序读一读这些数。

为进一步强化孩子们对数的认读能力,我在这里随机出示数字卡片1——10,请学生抢答。

④猜数游戏 背对抢答学生出示1——10的卡片。允许学生提示:“猜得太大了,大了,小了,很接近了……” 学生在帮助下所猜出的数不断接近目标数,直到猜中。猜数游戏的设计意图在于培养学生的数感,使得课堂气氛热烈、愉快。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使知识在有趣的活动中得到巩固。

⑤数身边的物体。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授给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所以,我设计了这个供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环节,让学生自己寻找身边的物体,并且用数量来加以描述,使学生的知识及时得到内化,进一步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3、全课小结 引导学生相互补充,完成小结。

四:板书设计 本课采用图文结合式的板书。这是依据儿童的形象思维占主导优势而设计的,板书是随着学习内容的先后出现的,用简笔画画图,图上的字,词是用贴字卡的形式出现,通过可爱的图像刺激学生的视觉神经,增进学生记忆的加强。

五:说课综述 纵观整节课的教学,注意做到以下三点:
1、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

2、应充分利用教材的资源;

3、倡导和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做到了既突出重点,又突破难点的教学目的。

《比多少》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6页至第8页准备课的第二课时《比多少》。我将从教学背景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流程、教学设计特色几方面谈谈我对这节课的设想。

一、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课时通过让学生开展简单的比较活动,经历并体验比较的过程,初步学习比较的方法,为以后的数学学习做思想方法上的准备。另外这一课,也是后面认知各数大小以及学习后面数学知识的基础。书中是以小猪盖房子的故事开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在情境图中找一找,比一比”,让学生自己寻找可比的对象,选择比较的标准来“比”,给学生较大的自由发挥空间,体现“以人为本”、“以发展为宗旨”的素质教育新理念和目标。

(二)学情分析 “比多少”这部分内容,学生在学习它之前,已经学习了数数,有了一定的数学基础,所以学习比多少时学生上路还是比较快的。学生一般在入学前对它们都有了初步的认识,通过对各种物体的感知,已经积累了感性经验。但是在判断时学生往往是凭直觉,不一定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来比较两组物体的多少或者用数一数的办法来比较多少。基于以上的了解,我进行了这样的思考。

(三)我的思考 “比较”是重要的思维活动,也是人们认识事物、解决问题时经常使用的方法,数学学习经常会进行比较。所以应通过让学生开展简单的比较活动,经历并体验比较的过程,初步学习比较的方法,为以后的数学学习做思想方法上的准备。

根据新课标理念,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我准备设计一个童话故事情境“小猪帮小兔盖房子”来吸引孩子们的兴趣。低年级的学生对这样的童话故事引入新课,兴趣比较高,因而也能很快的找到故事情景中相关的数量进行比较,达到让学生通过情景图感知“同样多”、“多”和“少”的目的。

二、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的思考,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知道“同样多”、“多”、“少”的含义,初步认识一一对应,能够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在数一数、比一比、摆一摆的活动中,体验一些比较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教学重点:知道“同样多”的含义。会正确进行“多、少”的比较。掌握比的较的方法。

教学难点:会比较多个物体的多少。掌握自己认为适用的好的比较方法。

三、教学流程 我将从以下几个环节进行教学。

一是创设情境,激发情趣;

二是合作学习,自主探究;

三是巩固应用,深化拓展;

四是课堂总结、梳理知识。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趣 1、多媒体课件展示小猪、小兔盖盖房子的情境动画。

让学生观看动画,把所看到的“小猪帮小兔盖新房”动画内容讲小故事给同学们听。低年级的学生对这样的童话故事引入新课,兴趣比较高,因而也能很快的找到故事情景中相关的数量进行比较,达到让学生通过情景图感知“同样多”、“多”和“少”的目的。

2、谈话导入:请小朋友看一看,在我们班中,是男同学多,还是女同学多。还是一样多?你是怎么知道的?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比较多少。

板书课题:比多少 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引出“比一比”的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研究“比一比”问题的积极性。使他们切身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二)合作学习,自主探究 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两个探究活动:
活动一:探究学习“同样多”。

活动二:探究学习“多”、“少”。

活动一:探究学习“同样多”。

1、讲解“同样多”。

首先教师说:小兔在搬砖,小兔和砖谁多谁少呢?你是怎么知道的?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把相应的图片一一对应。

然后教师利用课件演示:一只小兔对着一块砖,没有多余的小兔,也没有多余的砖头,我们就说:小兔和砖头同样多。(板书:同样多)
2、发现“同样多”。

师:在图上,你还发现什么和什么是同样多的? 学生可能会说:小猪和苹果同样多,小兔和萝卜同样多……)
(教师多媒体演示,理解一一对应的比较方法。)
3、摆“同样多”。

教师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独立摆同样多的两种事物。

在这一知识的探究活动中,教师首先在情境创设中让学生充分感受情境图,运用有情节的素材“小兔与所搬砖块的比较”,使学生直观的看到“同样多”含义,这个故事同时还渗透了互相帮助、乐于助人的思想品德教育。然后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采取由扶到放的方式一步一步引导、帮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互相补充、互相启发,使他们理解“同样多”的含义。

探究二:学习“多”、“少”。

1、讲解“多”、“少”。

师:1只小猪扛1根木头,小猪和木头也是同样多吗? 教师通过课件把一只小猪对应一根木头,使学生认识到:木头多、小猪少;
木头比小猪多,小猪比木头少。(板书:多、少)
2、发现“多”、“少”。

师:图上还有什么可以比多少的?你会用什么比什么多,什么比什么少来说一说吗?同桌试一试。

(学生可能会说:小猪比小兔少,小兔比小猪多;
桌子比凳子少,凳子比桌子多)
3、摆“多”、“少”。

(1)教师指导学生摆“多”、“少”。

(重点提示方法:怎样摆,才能让别人一眼就看出谁多谁少?)
(2)让学生独立摆“多”、“少”。

让学生利用手中的物品,摆出不同样多的两种事物,并说一说谁多谁少。

这一环节中,仍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采取由扶到放的方式引导、帮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观察→感悟→操作→理解中通过小组合作,互相补充、互相启发,使他们对“多”、“少”这一新知得到比较清晰、全面的认识。

(四)巩固应用,深化拓展 1、智慧冲浪(课件)
通过这两道题的设计,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本课所学的“同样多”、“多”、“少”的含义以及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2、让学生列举在生活中发现的“同样多”、“多些”、“少些”的事物。

除了能够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本课所学的知外,还可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板书设计 比大小 当两种物品一一对应后,每种物品都没有剩余,则说明两种物品同样多。

当一一对应后,其中一种物品还有剩余,说明这种物品多,那种物品少。

(六)课堂总结、梳理知识 对于刚刚升入一年级的小同学来说自己总结还有一定的难度,所以主要是教师帮助学生进行总结,并说: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事物是都可以用来比较的,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努力探索,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时时用数学。

四、说反思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学得比较扎实,基本上都能解答,只有极个别的学生出错。但是在教学空间的设计上和练习题的层次上仍然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教师要善于运用提问、反问、追问去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重视练习题的设计,课堂的练习题在选择与呈现的方式上,要有针对性和层次。

五、教学设计特色 第一、讲好童话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本课的情境创设中,让学生观看动画,用所看到的“小猪帮小兔盖新房”动画内容讲小故事给同学们听,把学生带入童话的意境,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

第二、以童话为背景,在操作活动中学习数学 让学生用教师准备好的学具,在数一数、比一比、摆一摆的活动中,学习本课新知,并体验一些比较的方法。

第三、人人参与学习过程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整堂课要以小组合作形式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和学具资源,放手让学生去观察、去操作、去尝试,引导他们做他们想做的,在做中学到知识。让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物体有“多少”之分,通过小组讨论发现比较的方法,通过自己动手摆物体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总结课上所学内容,并将课上所学知识用于生活,也要在生活寻找数学知识,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的应用意思。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参与意识,引导学生参与学习过程,使学生在主动探索求知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培养创新意思,锻炼动手操作,应用知识的能力。

以上是我的说课,不妥之处望批评指正。谢谢各位聆听。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左右》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左右》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位置”第二课时的内容。

2、教学内容的地位与作用 《左右》是前后上下的延续性学习。但认识左右比认识前后上下要困难一些。“左右”的含义及其相对性要具有更强的空间观念。通过学习,可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以后认识立体图形建立空间立体感打好基础,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教学目标 (1)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体会其相对性。

(2)在认识“左右”的过程中,培养初步的判断能力,能够运用“左右”描述物体的位置,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通过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4、教学重点: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 5、教学难点:体会“左右”的相对性 二、说教法 本节课强调学生主动参与活动和学习,重视让学生亲身体验,因此,我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及充分挖掘现场课程资源来启发学生进行学习,并采用各种有趣的小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一个广阔、自主的空间中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在观察与操作中认识和体验左右。

1、首先,创设一个和谐的学习情境,与学生交流谈话,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有的两只手,一只是左手,另一只是右手,初步感知了左与右,并且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的欲望。

2、在学生初步感知“左右”后,以学生原有的经验出发,开展各种学习活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说一说”左右手能做哪些事;“找一找”身上像左右手这样的好朋友;“做一做”小游戏,听口令做动作;“摆一摆”学具等。让学生在这些简单而有趣的活动中辨别左右,加深对左边和右边的认识。这样的教学方法灵活多变,学生既感到亲切而又不觉得枯燥,乐与参与学习。

3、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与身边的实际生活相联系,“左右”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处处可见,因此,除了认识和体验“左右”外,还要引导学生懂得解决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左右”的认识,并且体验到数学学习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说学法 低年级儿童好奇、好动,知识的学习和巩固应考虑儿童的年龄特征,因此,学生的学习应以活动为主,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基于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对“左右”积累了一定的感性经验,但不一定准确判断的情况下,我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通过说、找、做、摆、看、练的活动,逐渐加深对“左右”的位置关系的认识。

1、说。是从生活经验入手,说左右手分别能做哪些事,这是对左右的初步认识。

2、找。是找像左右手这样的好朋友,这是对左右的进一步了解。

3、做。这是听口令做动手的小游戏。除了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加深学生区别左与右。

4、摆。通过摆学具,使学生把对左右的认识变成得心应手的知识。

5、看。这是让学生观察由于他们的转动,右边事物的不同,初步体验左右的相对性。

6、练。达到巩固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培养学生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谈话:同学们,淘气和笑笑他们平时可喜欢玩游戏了,你们喜欢吗?喜欢的请举手。你知道你举的是哪一只手吗?(右手)那么另一只手就是(左手)。

2、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对新朋友:左右(板书) (二)操作活动,认识左右 1、亲身体验,初步感知左右 (1)右手除了用来举手发言,还可以做什么?(拿筷子吃饭、拿笔写字……)左手呢?(吃饭时用左手拿碗……) (2)左右手是一对好朋友,能帮我们做很多的事情,找一找自己身上还有这样的好朋友吗?(左右眼、左右耳、左右脚……) 2、小小游戏,进一步认识左右 (1)动一动:张开你的左手摇一摇,张开你的右手摇一摇;伸出你的左手向左转一圈,伸出你的右手向右转一圈。

(2)听口令做动作:左手摸摸左耳,右手摸摸右耳,跺跺你的左脚,跺跺你的右脚,左手拍拍右肩,右手拍拍左肩„„ 3、摆摆学具,辨别左右 (1)动手摆:铅笔在最左边;小刀在最右边;文具盒在中间;橡皮在文具盒的左边,铅笔的右边;尺子在小刀的左边,文具盒的右边。

(2)说一说:从左数,橡皮是第几个?从右数,橡皮是第几个?尺子的左边有什么?右边呢? (3)打乱学具,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小组内议一议,说一说。

(三)引导观察,体会“左右”的相对性 (1)同桌同学面对面站着,观察左手和右手,你发现了什么? (2)转动方向,观察左边和右边的事物,你发现了什么? (3)小结:方向改变了,左边右边也改变了。

(四)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1)解决课本13页第6题 出示课件 师:小蚂蚁遇到了一个难题,你们能帮助他解决吗?小蚂蚁想在迷宫中分别找到香蕉、鸭梨、南瓜和苹果,可他不知道该怎么走,我们能帮它指指路吗? (2)做游戏(瞎子找物)
老师把一个球放在教师的某个位置,然后叫两名学生,一名蒙上眼睛,一名发出(向左、向右、向前、向后等)口令来指挥“瞎子”找到球。

(3)解决13页“走楼梯”练习。

A、出示课件:想一想,他们都是靠右边走的吗? B、小组讨论、交流 C、到楼梯去走一走,亲身体验一下 D、小结:我们不仅仅上下楼梯时要靠右边走,在马路上行走时也要像这些小朋友一样靠右边走。遵守交通规则,注意安全。

(五)板书设计 左右 左手那一边是左,右手那一边是右。

(六)总结 书本是学生学习的有效资源,而看书也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因此在本节课结束之前,我想提问学生,今天你收获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吗?提出来让全班同学一起来交流,帮助你,想必这样的问题能够引导学生自己来总结回顾这一节课的知识要点,我想这样意义更为深刻。

(六)拓展延伸 同学们回家后,看一看你们家左右两边分别是谁的家。好了,我的说课到此结束! 《1-5的认识》说课稿 一、说教材 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14页第三单元的《1—5的认识》。这部分教材是数概念中最基础的知识之一,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开始。

在这一阶段通过让学生初步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借助于生活中的实物和学生的操作活动进行教学,为学生了解数学的用处和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打下扎实的基础。

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Ø 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认、读、写5以内各数,注意形成正确的握笔姿势的写字姿势,注意书写工整。

2、会用5以内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基数含义)。

3、能运用5以内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进行交流,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4、初步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Ø 教材的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书写数字,理解1—5各数的基数含义。

本课难点是:数的概念、集合的思想。

二、说教法 1.情景教学法 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此情景的创设要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新课开始,电脑出示“农家小院”的图,让学生仔细观察这幅图,4人一组充分说一说这些美丽画面上都有些什么,并有序的一一数出,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举例说明法 在学生认识了1—5各数的含义以后,要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用1—5中的任意一个数说一句话,通过学生举例说明,既培养了学生的数感,又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获得用数学的体验。

3.发现法 教学1—5各数的大小比较的时候,教师发给学习小组一些“小棒”,让学生自己摆一摆、比一比,通过摆“小棒”,让学生发现在1的基础上再添上1就得到了2,在2的基础上再添上1就得到了3,从而了解数的含义,得出数的集合的思想方法。利用直观的方法认识3和4时,让学生用小棒摆三角形和正方形,初步感受三角形有三条边,正方形有四条边。教师的作用是组织发现活动,关注活动中的学生,使学生在探索中学习新知,亲历探索过程。

三、说学法 《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观察比较以及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实践操作法、观察比较法也是本节课中学生学习新知识的主要方式,同时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 1.观察法 观察主题图的画面及用完整的语言表达出来是很好的学习方法。例如,教学主题图时,观察目的明确。教师通过让学生观察画面上都画了什么,观察结束后组织讨论,你怎样看就会又快又不数丢物体呢?这一安排不仅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而且教给学生观察的思维方法。

2、实践操作法 儿童思维的发展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他们需要通过各种活动来学习知识,发展自己的智慧。因此,在教学1—5各数的认识的时候,通过学生动手摆“小棒”,亲身感知、体验数的含义与集合的思想,从而得出基数的含义。培养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获得知识的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本节课主要由五个环节来完成;

(一)观察探究,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图片引入,让学生看看图上都有些什么,要怎样看就能做到又快又不会丢,明确要按一定的顺序观察。这样教学设计提供了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抓住孩子爱玩的特点,积极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从图过渡到数,建立数的概念 1、从图过渡到数。同学们都说有1只小狗,那么,除了小狗,还有什么也能用1表示,找找看。

2、同样的思路教学2—5各数的认识,这样就让学生很好的体会到数字来源于生活,从而把数学与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

(三)联系生活实际,学会运用数在学生认识了1—5各数以后,设计“对口令”游戏,如“像耳朵数是几”,“4像什么”等。让学生在自己身上、教室里、家里找一找、数一数,写一写。并用学过的数说一句话。这样就让学生把生活实际与数学较好的联系起来,学会在生活中运用数学解决问题。

(四)动手操作,熟练写数。

1、数数以后,让学生自己摆小棒,摆一摆、数一数,让学生拿出数量是1、2、3、4、5的小棒,你是怎么想的?渗透了自然数的计算单位和相邻两个自然数相差1。用数量是2、3、4、5的小棒,摆出自己喜欢的图形,然后在全班展示、交流。尽可能直观的反映出某些图形的特征。

2、利用计数器来表示数,进行动手操作。

3、最后学习写数。写数是本堂课的另一个重点,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学生对1——5各数早已很熟悉了,主要是引导学生规矩、工整的写数。这一教学环节就要充分利用电脑软件的直观性,清楚的显示1——5各数运笔的轨迹,先让学生观察、感知,再通过描红、独立书写达到预期的效果。

(五)“做一做”练习。

1、让学生把物体的实际个数与数学符号对应起来,进一步感受数是从具体事物中剥离出来的。

2、在数的基础上写数,是基数含义与写数练习的结合。

五、板书设计 本课采用图文结合式的板书。

六、说课综述 纵观整节课的教学,注意做到以下三点:
1、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

2、应充分利用教材的资源;

3、倡导和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做到了既突出重点,又突破难点的教学目的。

七、布置作业。

(教材P16的做一做第1题)
八、作为辅导员对教师的指导:
(一)、教师的教学深深的影响着学生。

(二)、数学课需要细致、需要乐趣。

《第几》说课稿 一、教材简析及学情分析 1.教材简析:本课是人教版1年级上册数学三单元第三节第一课时的内容。教材通过一幅旅游窗口购票图,让学生在数购票人次序的过程中感知自然数的另一个含义——序数。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几和第几的不同,能准确表达几和第几的意思。

2.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早已有了“第几”这个概念,在学校无论是站队,还是自己的学号,以及在课表中学生们都会接触到“第几”这个知识。但是对于“几和第几”学生们并没有认真区分过,本节课的重点就是让学生在深刻理解第几的基础上明白“几和第几”的区别。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情境体验与参与,使学生感知自然数序数的含义,知道自然数除了可用来表示事物有多少外,还可以用来表示事物的次序。

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遵守公共秩序,文明守纪的良好品德。

3.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习的乐趣和自信心。

三、教材处理 1.主题图的使用:由于学生很少有独自购票的经历,书中主题图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情况不相符,大胆将主题图舍去,换成同学排排队、小动物排排队、圆片排排队三次活动,层层递进,突破教学重难点。

2.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浪子老师的建议,经过研究最后确定为:能区别几和第几,感知第几的相对性,并在实际中运用。

四、教学流程及效果预测 Ø 课前小游戏 针对实际教学中出现的学生对左右位置表述不清的问题,课前我增加了一个小游戏:请同学们伸出左手和旁边的同学打个招呼,记住你们是朋友;
再伸出右手和同桌握握手,希望这节课你们能团结互助。(课件)其目的在于强化左右的概念、创建和谐轻松的课堂气氛的同时为后面的新课做铺垫。

Ø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 品德教育 如何导入是网友们向我提出修改的一个重点之处,老师们觉得原来的导入太过生硬,不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为此我设计了几种导入方式,经过实践,确定这种导入最受学生的欢迎。(课件5张)首先请学生看各种排队图片,形象直观地感受到排队是文明的行为,然后请学生说说为什么要排队,总结得出:如果不排队,大家挤来挤去会很乱,容易出危险。使学生明白:我们要遵守公共秩序,自觉排队。这样水到渠成地对学生进行了思想品德教育。最后揭示学习主题:排队中的数学知识“几和第几”,这样就顺利地进入了新课。

此环节的设计更加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二)创设情境,感知新知 此环节中我一共设计了三次活动。

第一次活动:学生排排队,初步感知序数的含义。

我请5位学生到前面来排成一直队,然后请学生介绍一下自己认识的同学在队伍中是第几个,根据学生的回答再提出问题:XX排在第2个,这里的第2个指的是几个人?你知道前两个人是谁吗?同样是2,为什么表示的意思却不一样呢?XX的后面又有几个人?回座位一个同学,他们的位置有什么变化等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初步感知了“几和第几”的区别。

第二次活动:小动物排排队,进一步理解序数含义。

在这次活动中我为学生带来五位动物朋友,原本是我安排好小动物的位置,听从了浪子老师的建议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给小动物排排队,这样没有限制学生思维,学生自主性得到充分体现,参与的积极性也提高了。接下来请学生介绍一下每个小动物的位置,学生的介绍中有的从左数起,有的从右数起,根据学生回答的不同,引导学生从不同方向观察小动物的位置,使学生明白数的起点不同小动物所在的位置也不同。在此环节中郭永军老师提出了很好的建议,由教师示范怎样把几个和第几个圈出来,这样形象直观,学生一下子就学会了,避免了以往练习第二题中出现的问题。最后我让学生自己当小老师提问考一考同桌,看看从不同的方向能否准确介绍小动物的位置,从而进一步理解序数的含义。

第三次活动:动手操作,深化感知。

本环节我请学生拿出学具:4个正方形学具片和1个圆片,先独立摆一摆,并把摆的结果与小组内的同学说一说,看看圆片可以放在哪些位置上。接下来我向学生提出要求:把学具摆成一直排,圆片在第2的位置上,有哪些摆法?学生们通过独立思考再与同桌交流后进一步感受到“第几”的相对性。

(三)巩固深化 拓展延伸 此环节中我为学生设计了三个梯度性练习。

第一题:水果排排队,目的是检测学生从不同的方向观察,水果的位置也不同。

第二题:圈小猫,让学生亲自数一数,画一画,目的是检测学生能否准确区分几和第几。

前几次试讲时发现学生有很多学生并没有把三只小猫圈在一起,而是每个圈一个圈,反思原因是学生不懂怎样去圈画,采用了郭老师的建议在小动物排排队环节就示范教给学生圈画方法,到了本题,问题就不再出现了。

第三题:想一想,猜一猜。这样的习题具有一定难度,原设计中我采用了让学生先自己想一想,在纸上画一画,然后小组交流,最后演一演的步骤来处理,老师们向我提出质疑:这样的练习对于一年级刚入学的小学生来说是否太难了?实际教学时学生确实也遇到了困难,最后采用了这样的办法:(1)想想小明前面有几个同学?小明后面有几个同学? (2)一共有多少人?指哪些同学?不仅很好地解决了问题,还达到了对学生进行思维性训练的目的。

最后,我设计了小游戏:快乐乐出教室的环节。在张晶老师的建议下加入欢快的音乐,让学生和着音乐的节奏拍着手听清老师提出的每一个要求,正确进行判断,走出教室。这样的设计不仅检查了学生对本节课的掌握情况,也训练学生养成认真倾听的好习惯。可谓一举多得。

最后我想说这次网络说课比赛让我收获,让我成长。在此我将辉煌老师送我这句话作为结束与大家共享:深度地把握好教材,读懂自己的学生,大胆地跳出,走自己的路。谢谢大家! 《加法》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单元中的“加法”教学内容。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等四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加法》一课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首次接触计算的问题,这节课的知识基础是5以内数的分解与组成。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要能初步理解加法的含义,并能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在这个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初步的数学意识。

2、学情分析 本课虽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首次接触计算问题,但是学生们大都具有一定的计算能力。学生缺少的是对于加法含义的理解,说不清为什么用加法计算。面对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学习基础,课程的设计就更应该充满趣味、问题设计有梯度,才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的认知提高一个水平。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 通过操作演示,是学生初步了解加法的含义,认识“+”这个符号,能正确读出加法算 式。

② 能通过操作计算5以内的加法,是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有许多问题要用加法来解决。初步认识加法的意义,会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学生操作,表达使学生经历加法的计算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获得成功体验,增强自信心。

4、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掌握对自己合适、喜欢的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能从不同计算方法中选择自己合适的方法。

二、说教法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应激发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和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本节课我主要采用情境演示法、小组研讨法,同时借助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质量。

三、说学法 古人说:“授人以鱼,只供一餐所需;
而给人以渔,终身受用不尽。”素质教育也要求学生不仅“学会”,更要“会学”。这节课我将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坚持以学生为本,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充分挖掘他们的创新思维。

四、说教学过程 (一)
复习铺垫 让学生将事先准备好的正方形卡片以及圆形卡片摆在桌面上后,分成两堆。引导学生复习1~5以内数的组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探究欲望,为下面的加法算式中得数的得出起到铺垫作用,从而完成新课的导入。

(二)
探究新知 这个环节分三个步骤进行。

<1>引导学生观察,初步感知加法的含义。

首先通过电脑反复演示气球放在一起的过程,让他们说一说自己的直观感受和体验,或者由老师一边做手势一边引导说,把气球放在一起就是“合起来”的意思。然后通过点子图加深学生对加法含义的理解:把3个点子和1个点子合并在一起,求一共有多少个点子,用加法计算。点子图既突出了合并,又能使学生感受到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而且,还能体现出由直观情境向半抽象水平的过渡。

<2>学习加法算式。

首先引导学生说出:由气球的数量抽象出要用数字3和1表示。然后教师说明:在数学上,要求一共有几个气球,就是要把数字3和1合起来,用符号“+”表示。教师再次强调说明:把3和1合起来,要用加法计算。最后教读加法算式。

<3>动手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到就是把两只手的圆片合并在一起。这一步通过自己操作,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三)巩固发展,在练习中提高 1>发散联想,进一步理解加法的含义 ①课本第24页“做一做”。

②教师启发、引导,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能用加法算式表示的事例。这样做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观察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2>游戏(红花配绿叶)。

多种形式的习题设计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合作的积极性,引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3>课本第25页松鼠玩耍图,通过动画演示引出算式3+2=□。

4>课本第25页做一做。

① 通过读懂图意,进一步理解加法的含义。

② 巩固5以内加法的计算方法,学生可以根据图点数,在一个数的基础上接着数,也可以 用数的组成的知识解决。

③ 通过对比4+1=5、1+4=5和1+3=4、3+1=4这两对算式,使学生通过直观初步感知“交 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为后面的教学做了铺垫。

(四)总结延伸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印象最深的是什么?这里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归纳所学知识内容、学习方法,能强化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促进学生掌握学法。

(五)布置作业 适量的作业可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品质。

(六)板书设计 加法 + 加号 表示合起来3+1=4 3+2=5 这样的板书既体现了新知的形成过程,又突出了教学重点,简洁明了。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采取情境化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充分挖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1.了解信任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空间。

2.指导小组学习,培养交流意识。

3.发挥课件的动态立体优势,给学生学习的空间。

《0的认识》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0的认识》。今天,我准备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

一、说教材 0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不是完全陌生的,在生活中学生已经广泛地接触过0,具有0的初步认识。教学时力求在学生熟悉、感兴趣、能够接受的事实中选择具体的数学题材,尽力创设浓厚、鲜明的问题情境、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到“0”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针对这节课的内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观察和体验活动,使学生知道“0”表示的几种意义:可以表示没有和起点的含义;
学会正确地读、写“0”。

2、能力目标:使学生掌握“0”的含义,并能够在生活中运用。

3、情感目标: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认识到数学和生活息息相关,并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诚信、认真做事等良好品质的教育。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理解0的含义,会读、会写数字0。

教学难点:在认识0的情景中体验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说学生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1~5各数,而且都是用数的方法来认识的,生活中大部分学生已经广泛的接触0,具有对0的初步认识。对0表示没有也有一些直接感受,因此,在教学中我结合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给与他们充分、足够的感受、体验的时间和机会。另外,一年级学生刚刚步入小学,上课随意走动、讲话的习惯一下还没有改掉,因此,本节课的另外一个任务就是采用尽可能多的方法做好组织教学。

三、说教法 鉴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采取了以下教学方法:
1、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法: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如:以狼来了的故事导入,讲授“猴子吃桃”时用课件出示吃的过程,这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还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创设生动的生活情境,提供丰富的生活化材料,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如猜硬币、观察直尺的教学环节。

3、采用口头表扬,学生鼓励,等方式组织课堂教学。

四、说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揭示课题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讲讲《狼来了》的故事。(播放动画课件)
第一次放羊娃喊:“狼来了”,村里有3个人扛着锄头匆匆跑来帮助放羊娃,教师指导学生用3来表示;
第二次放羊娃喊:“狼来了”,村里有3个人扛着锄头匆匆跑来帮助他,教师指导学生用3来表示;
第三次放羊娃喊:“狼来了”,村里头再也没有人来帮助他.问题:没有人我们用什么来表示呢?当有学生回答用0来表示的时候,教师给与肯定,从而引出本节课题:0的认识(板书课题)
(二)联系生活实际,深入探究 1.引导学生理解0的第一个含义:没有。

(1)例题:猴子吃桃。

(2)猜硬币──多角度感知“0”表示没有。

教师手拿装有硬币的盒子,摇动发出声响,学生猜有几个,用哪个数字表示。

第一次装1个,用“1”表示。

第二次1个也不装,就是什么也没有,一个也没有,就用“0”表示。

小结:0和1、2、3、4、5一样也是数字,一个也没有就用“0”表示。

2.引导学生理解0的第二个含义:0表示起点 (1)大家回忆一下生活中在哪见过0?(让学生尽情地说) (2)0表示起点 刚刚有同学说直尺上也有0,你们都找到了吗?指给同桌看一看。

师:同学们请大家认真观察直尺,你还发现了什么?(0在1的前面,直尺上从0开始越往右边数字越大,也就是说,数越大,离0也就越远。)
3.(从0到1是一段,用数字1表示;
从0到2是两段,用数字2表示;
从0到3是三段,用数字几表示?从0到4是几段?用数字几表示?;
从0到5呢?)
师:刚才我们数数的时候都是从几开始的?0还在1的前面,那这里的0还是表示没有吗?那0还可以表示什么?人们在用直尺量东西的时候,都是从0开始,0在这里表示什么?(起点)。用直尺量东西,要用“0”对齐物体的一端,看直尺上另一端到哪个数字,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多少。这个数字越大,表示这个物体的长度也就越长。

(三)学习书写“0” 1. 师:仔细观察,你能说说0像什么吗? 老师编了首儿歌:数字0,像鸡蛋,上下长,左右扁。

2. 教师在田字格示范写“0” 0是一笔写成的,起笔在右上角,向左下写在中线附近还与左线接触,然后向下拐,在下线接触在中间偏左部位,在向右上拐,收笔处与起笔处相连。

师:请大家闭上眼睛,想一想0的样子。然后伸出手指,在空中写0。

3.打开书描红30页,比一比看谁描写的准确又漂亮。

(四)延续故事情境,讲授0的加减法 又是一天,放羊娃去山上放羊,一共有5只羊在山上吃草。引导学生用加法算式表示0+5=5;
放羊娃觉得无聊极了,于是呼呼大睡起来。等他睡醒的时候,天已经黑了。羊不见了踪影。5-5=0时,进一步渗透思想教育:要认真做事,不能粗心大意。

(五)尝试练习,巩固新知 教材P31第1、2题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又认识了一个好朋友“0”,当遇到什么情况的时候它会出现呀?(当一个也没有的时候,可以用0表示)当数字们一起排队的时候,它要排在哪呀?(排在第一个,因为0表示起点)
六、板书设计:
七、课后反思 1、虽然本节课内容简单,但是在导入和新授课的环节都充斥着对新旧内容的训练,课堂上注重学生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数学学习更贴近学生的生活。

2、练习中对本节课内容进行了拓展,增强了数学学习的开放性。

3、整个教学过程中,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老师决不包办代替,学生和学生彼此分享自己的思考、见解。做到了让学生多思考、多实践,自主探索。

4、教学0的第二个含义:起点时,学生理解的不是很好,应该多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设计练习时对这部分内容练习偏少,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改进和注意。

《0的认识》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三单元第七节《0的认识》。下面我从教材、学生、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课后反思等几个方面谈谈对本节课的理解和设计。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0,在不同场合,0往往有不同的意思。对此,教材有明确的要求。

(1)、着重教学“一个也没有,可以用0表示”。让学生在情景中体会0也是一个数,它的产生也是计数的需要。

(2)、结合直尺教学0,0还可以表示起点。

(3)、让学生体会0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材通过猴子吃桃的有趣情境引入,使学生直观体会到什么都没有可以用“0”来表示。接着利用直尺认识“0”还可以表示起点,并使学生进一步熟悉了数的顺序。在学习了“0”的书写后,利用小鸟等动物活动图学习有关“0”的加减法,使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快乐学习。

2、学习目标:
这节课我和学生要达到的学习目标是:
(1)、通过观察感知,让学生知道0可以表示“没有”,还可以表示“起点”,并且会给数排列顺序。

(2)、让学生会正确读0,能够在田字里正确规范书写0。

(3)、通过动态过程,体会0的算理,会熟练计算有关0的加减法。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0的含义和0的加减法 难点:体会“0”的两种含义。

4、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粉笔若干、直尺、黑板上画好放大的田字格;

学具:0~5的数字卡片,田字格。

二、说学生:
1、这是刚入学不久的一年级新生,学生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没有提炼为数学知识。特别对“0”表示起点知之甚少,所以这是一个难点。

2、一年级学生以无意注意为主,对生活中的事物或动态、有趣的事物特别感兴趣,所以力求从生活实例引入,找生活中的“0”。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1—5个数,有了初步的数数和认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并且大部分学生在平时学习生活对0也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课前,对40名同学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绝大部分同学知道“没有”可以用0表示,但对0还可以表示“起点“,很少有人知道,有关0的加减法部分同学会进行计算,但大部分同学不能够规范书写0。

因此本节课,让学生进一步理解0的两个含义,能够规范正确地书写0,在具体情境中理解0的加减法,会熟练计算有关0的加减法。

三、说教法和学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注重通过多种情景来经历“情境展示——抽象认识——回归生活”的认数过程。借助生活中的材料,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让孩子利用生活经验主动探究和构建。同时,注意从一年级开始就着手培养孩子的互相合作、互相学习的能力。

1、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好学。

2、运用多种手段,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乐学。

3、联系生活实际,进一步巩固学生对0的认识,让学生活学。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活动激趣。

师:大家有没有玩过“吹泡泡”的活动?现在我们一起来玩一玩好吗?(请两名学生分别来吹泡泡,其他同学帮忙数一数,看他吹了多少个。)
2、设疑引出“0”。

师:刚才他们吹了这么多的泡泡,现在到哪里去了呢?(破了)泡泡都破了,一个也没有了,可以用哪个数字来表示?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0的知识。(板书:0的认识)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喜欢的“吹泡泡”活动,调动学生的兴趣,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二)在活动中体会0的含义 1、故事导入。

简述故事:太阳下山的时候小猴从好朋友小兔家回来,发现妈妈不在家。妈妈给小猴留了一封信,信中说“亲爱的小猴,妈妈有事晚点回家,我在家里留了几个桃子给你当晚餐,桃子的个数比1大比3小”。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兴趣,从小孩子感兴趣并熟悉的问题引导动画设计学生很感兴趣,在创设的情景中,巧妙的生成问题:从中得到什么信息?能提出什么问题?】 2、理解0表示“没有” 。

盘子里有2个桃子,小猴吃了1个,还剩1个,它又吃了一个,盘子里1个桃子也没有了。

(1)师指第一幅图问:盘子里有2个桃子,用数字几表示?(板书“2”)
(2)被小猴吃了1个,还剩1个,用数字几表示?(板书“1”)
(3)指第三幅问:一个也没有了,用数字几表示呢?有吗?(板书“0”)
小结:
“0”和我们以前学过的数字1、2、3、4、5一样,也是一个数,它表示没有的意思(板书:“没有”)。像刚才这样一个泡泡也没有,一个桃子也没有,都用“0”表示。

3、理解0表示“起点” 。

我们已经认识了什么也没有就用数字0表示,直尺上也有“0”。

找出直尺上的0在哪里?0还可以表示什么呢? 是呀,0 在尺子的最前面,表示起点。

4、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0的两种含义,既可以表示“没有”,也可以表示“起 点”的意思。

【设计意图:创设“吹泡泡”和“小猴吃桃”的情境,引出一个泡泡也没有,一个桃子也没有,要用一个新的数字“0”表示。通过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说出0的两种含义来检测目标(1)】 (三)教学0的写法。

1、师:刚才我们认识了0既可以表示什么也没有,也可以表示起点,那么同学们会写0吗?你觉得数字0的形状像什么? 2、师在黑板上示范0在田字格里的写法。

3、师再板书1次,让生在桌面上写一写,再打开教科书第29页按书上的虚线字描写数字0。师巡视指点,然后问:通过描零,你觉得写好0要注意什么? 4、比一比谁写得好,写完的同学在你认为写得好的“0”下面打“√”。

5、小结:注意0写得要圆滑,尤其在拐弯处不能有棱角,上下长,左右短。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客观、公正评价、欣赏他人和自己的意识。通过学生在检测纸上的田字格里正确书写来检测目标(2)】 (四)有关0的加减法 1、有关0的减法。

(1)课件出示教科书上第29页的小鸟图。

师:你从图中获得了哪些信息?说一说。(同桌交流)
生畅所欲言后小结:鸟窝里有3只小鸟,飞走了3只鸟,鸟窝里一只鸟也没有了。

(2)师:那可以怎样列式呢?(生说师板书:3-3= )
师:
得数是几? 为什么?(板书得数:3-3=0并读一读)
(3)师:我有2个苹果,奖励给这节课表现最好的***2个,现在我一个苹果也没有了,可以怎么样列式?(同时实物演示,然后生说师板书:2-2=0)
(4)师:从上面的两个算式,你能想出5-5的得数吗?4-4=?1-1呢? (5)观察这些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呢?(生自由发言)
继续引导观察发现:(如减号前面是3,减号后面还是3。都是几减几得0。

一个数减去它自己,就等于0。)
(6)师小结:相同的两个数相减,结果得O。

2、有关0的加法。

(1)课件出示(有3只青蛙蹲在荷叶上,又漂来一片荷叶。)
能根据图意提一个问题吗?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2)还能怎么列算式呢?为什么? 板书:4+0=4 0+4=4 (3)师:还能写出这样的数学算式吗? 师:观察这些算式,你又有发现了什么小秘密呢? (同学们越来越厉害了。小秘密藏都藏不住。把大家说的综合起来就是,我们学习的是关于0的加法,一个数加上0或者0加上一个数,都等于这个数本身。)
【设计意图: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根据问题寻找条件的分析问题能力,加深了对0表示什么都没有的理解。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有条理的说出还剩几只小鸟,并会分析理解,最终解决问题来检测目标(3)】 五、说板书设计 多媒体课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板书。我比较重视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能及时地体现出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学生能够理解掌握。

板书设计:
六、说课后反思 人教版教材的编写无论是从内容的呈现方式,还是页面的设置上都重视儿童已有的经验和兴趣特点,提供丰富的与儿童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这些正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基础。

一、以新的理念为指导,在有趣的游戏活动中进行教学。

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最喜欢游戏活动了,让学生在有趣的游戏活动中产生例题进行学习,学生会感到轻松愉快,大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以新的理念为指导,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进行教学。

创设与生活实际有关的情境,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数学并不难,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以新的理念为指导,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认为:“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但并不局限于教材,教材只是部分教学资源,如何创造地运用教材资源,也是我们广大教师面临的一个科目。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之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认识立体图形》说课稿 一、理解教材 《认识物体和图形》人教版小学数学1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内容,是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开始,主要从形状这一角度来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和图形。这一单元包括:立体图形的初步认识和平面图形的初步认识。因为现实生活中孩子们接触的大多是立体图形,所以教材把认识立体图形排在平面图形之前。教材在这部分内容的编排上体现了新课标的两大理念:注重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注重在活动中学习知识,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自然地完成学习过程,掌握知识。

二、学生分析 儿童对形状的知觉是通过视觉、触觉、运动觉协同运动的,这有利于增进他们对所处环境的认识,为将来学习几何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其实儿童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接触各种形状的物体,关于形状,他们已经有了较多的的感知经验,只是这些经验太感性,需要进一步抽象化,形成简单的几何概念,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三、拟定目标 根据教材的编排特点、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将教学目标定为:
1、通过操作、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知道它们的名称,会辨认这几种物体和图形(这是知识与技能方面的目标);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观察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这是数学思考方面的目标);

3、通过学生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这是情感与态度方面的目标)
教学重点与难点是: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建立空间观念。

四、学法与教法 根据以上分析,我认为学生应采用这样的学法:
1.积极投入到活动中,仔细观察,更要多动手操作;

2.和其他同学一起合作学习,共同探究;

3.将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学以致用。

“教”是服务于“学”的,与这些学法对应,教师该做的是:
1.准备大量的实物和模型,为学生的观察、操作活动提供材料;

2.营造好学习氛围,组织好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主动探究;

3.适当指导,帮助学生提高。

五、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孩子们喜欢看动画片,喜欢蓝猫,我先出示漂亮的蓝猫图片,然后说:小朋友,今天聪明的蓝猫来和我们一起上数学课,咱们每个组的桌上都有一个袋子,这是蓝猫给大家的礼物,看一看是些什么?蓝猫还提出一个要求: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看哪个组的小朋友放得又快又好。

这里用蓝猫来激发学生的兴趣,用生活中常见的实物引入课题,使学生有一种亲切感,并能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小组活动,操作感知 1、分一分,揭示概念。

(1)小组活动,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

(2)揭示概念。

教师拿出大小、颜色不同的实物直观揭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概念,并板书名称。然后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模型,让学生认一认,并与相应的实物归为一类。

经过上面的活动,学生有了一些感性的经验,这时教师揭示概念,出示一般模型,帮助学生将感性认识抽象化。

2、摸一摸,感知特征。

(1)让学生动手摸一摸这些实物,然后把自己的感受在小组内交流。

(2)在班上汇报交流。

亲自去摸一摸,可以加深学生对几种立体图形特征的体验,和同学的交流有利于丰富对这些立体图形的认识,在以上过程中还可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

(三)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1、由实物图抽象出模型图 教师以一句“蓝猫放映的时间到了”将学生注意力吸引到投影屏幕上来。通过幻灯片,从一个个实物图抽象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一般模型图。

前面的两次小组活动,以实物和模型为研究对象,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对几种立体图形有了比较多的感性、直观的认识,这时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图,再过渡到模型图,逐渐抽象,为的是促使学生形成几种立体图形的表象,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2、记忆想像。

(1)分别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图形让学生辩认,将这些图贴在黑板上,让学生拿出相应的实物。

(2)让学生闭上眼想一想四种图形的样子,并用手比划。

(3)两人游戏:猜一猜 一人闭上眼,摸一摸别人给出的一种实物,判断它的形状。

这一组活动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四种立体图形的表象,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让学生说一说日常生活中见过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

安排这一环节是引导学生将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培养学生数学思考的意识和能力。

(四)、游戏中体验特征 1、推一推 2、搭一搭 3、摸一摸 用游戏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快乐地学习,对几种立体图形的特征有更丰富的体验,并能培养动手能力、合作能力。

五、板书设计:
认识图形(一)
正方体:正正方方的,六个平平的面一样大 长方体:长长方方的,六个平平的面对面一样大 圆柱:底面是两个圆,中间是一个曲面,可以滚动 球:圆圆的,可以任意滚动 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将本课的板书设计得很简洁,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六、说课综述:
纵观本节课的教学,我充分挖掘了生活资源,让学生感知生活与数学的紧密联系。突出了实物感知,动手操作等活动,通过适时的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好奇、质疑、讨论、整理的学习情景中学习,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另外,积极有效的评价手段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认识图形》的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认识图形》的第一课时——认识图形。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与学法、说教学过程和说板书设计这四方面来谈谈我对本课的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首先我对本教才进行简单的分析,课程标准把空间与图形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培养学生初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的学习内容。《认识图行》是本册教材《认识图形》的起始课,旨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这些立体图形,认识这几种图形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2、说教学目标 依据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的认知能力,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球和圆柱体。

2、过程与方法:在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实践、创新能力,建立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图形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学数学、爱数学的情感。

3、说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会辨认这四种图形;
另外,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很容易将体和面混淆,所以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定为:区分长方体和长方形,区别正方体和正方形。

二、说教法、学法 教法:如何突破重难点,完成上述三维目标呢?新课程标准指出: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之上。对于入学不久的一年级学生,它们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且好动,爱说。针对这种情况,我综合运用启发式教学,采用情景教学法,尝试教学法,活动教学法来组织学生开展探索性的学习活动,让他们在自主探索中学习新知,经历探索,获得知识。

学法:在合理选择教法的同时,我还会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使学生不仅学会,还要会学,在本课教学中,我融观察、操作、合作、交流等学习方法为一体,安排学生在摸一摸,说一说,做一做,涂一涂这一系列活动中动眼、动手、动口、动脑中来感知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这些立体图形的特征。

三、说教学过程 结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征,我将本课的教学设计为四个环节。

(一)复习导入,激发兴趣 我通过展示魔方,让学生说出魔方上的颜色所对应的位置,再通过课件展示生活中图形各异的实物,并提出问题一:小红把东西丢的到处都是,谁能将这些物品进行分类?我想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进行有意识的分类,并能养成不乱扔东西的好习惯 。提出问题二:按照学生所分的类别,让学生自己讲出怎样分类的理由?学生可能会说形状,用途等等,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

(二)组织活动,探究新知。

这个环节是本课的中心环节,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进行探索性的学习根据这一理念我设置了四个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学习中体验。

活动一:认识新朋友,在刚刚分类好的课件里,让学生看这里有几种图形(多媒体展示分类结果)
问题一:你想和这些图形做朋友吗?学生会异口同声的说:想!我就说,那我们来个比赛,看哪队交的朋友最多:绿队,蓝队,黄队,橙队。

问题二:你们知道这些图形的名字吗?这里我让学生进行尝试,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边出示图形,边板书图形名称。小结:知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都叫做立体图形。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认识这些立体图形。

活动二:了解新朋友. 提出问题一:这些新朋友有哪些特征呢?这个问题,孩子们非常想知道答案,有利于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在这个的活动中,我采用启发式教学法:首先手拿一个长方体,用手摸着它的一个面问:这个面是什么形状? 接着我通过问题二引导学生从桌面的物体中找出长方形,可能有学生从长方体上找出,甚至会有学生找到几个长方形,对这样的同学我会进行这样的评价,比如:你真棒,你观察的真仔细,同时将小图形奖给他们小组,我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

在经过老师的引导找出长方形后,提出拓展性的问题三:你能看出长方体和长方形的区别吗?这个问题先让学生进行自主的观察和讨论,我进行适当的诱导,并将学生的话进行总结。再让学生自主总结正方体和正方形的区别。

问题四:你能从桌面的物体上找出其他图形吗?这个问题我会采取让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讨论的形式进行。我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采取先辅后方的策略,在这里我会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希望他们能够通过动脑,动手,动口来亲身体验从而突出本课的重点。

提出问题五:请把你刚才找到的几个立体图形摸给同桌看看,并说说摸得时候你有什么感觉。学生可能说,摸起来,平平的、滑滑的等等,这里我想通过摸一摸的活动让学生体验这几个立体图形的特征。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我想通过课件的动态演示更直观更生动的揭示长方体和长方形,正方体和正方形的区别,帮助学生建立起立体图形的空间观念,从而突破本课的难点。

活动三:给新朋友画像, 提出问题:小组讨论,看谁能想个好方法,把你喜欢的新朋友画出来?我希望通过这个既有挑战性同时还具有操作行的问题来发展学生的创新能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经过交流,学生可能想到画的方法,印的方法,折的方法等等,如果学生只说到画的方法,我就会引导他还有别的方法吗?这里我会给机会学生来说,说操作过程,并且让学生进行自评,互评,奖励评价好的小组。接着,学生活动,提出要求:请选择一种合适的方法得到这些新朋友。学生活动:描一描,印一印,折一折。我想让学生通过做数学来让他们亲身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

活动四:找朋友 提出问题:生活中,你在哪里还见过这些图形呢?这个问题我让学生自由发言,学生可能说到饮料罐,包装盒,在必要的时候我还会进行引导,比如我们铅笔盒,彩笔筒等等,接着出示生活中的一些图片,让学生先观察,然后再来说一说。我想通过找图形,让学生体验到这些图形在生活中有着广范的应用。为了体现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我创设一个小朋友在家里找零食吃的的情景:并提问,这些零食的是什么形状?把学生引入到现实情景中,实现数学经验生活化,并且我想通过对这些标志牌的认识来增进学生对数学价值和作用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在这里我设置了不同层次的4道练习题:
第1题:连一连 我想通过该这道题目来加深学生对这四种图形的认识,区别形和体。

第2题:猜一猜 我想通过这道题目进一步体会立体图形的特征。

第3题:涂一涂 通过动手加深学生对这四种图形的认识。

第4题:数一数 通过数图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再次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四)总结反思,深化认识 我想借助这个环节及时反馈本课的教学效果,引导学生说出这四种立体图形的基本特征,提出问题,这些都是今天认识的新朋友,你打算怎样把它介绍你的爸爸、妈妈呢? 在教学结束前,我会对小组评价进行总结,评选出优胜组,给予鼓励,表扬。

(五)布置作业 一年级的学生不宜布置笔头作业,对于本节课我将抛出这样一个问题:球是个顽皮淘气的家伙,趁你不注意的时候就会乱跑,去闯祸。那请同学们想想办法,怎样治治这个顽皮的家伙,能把他固定住呢? 这个作业为下节课的搭一搭做了铺垫,同时也让学生能够充分的发挥自己的创作力来主观能动性来完成作业。

四、板书设计 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将本课的板书设计的很简洁,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正方体:正正方方的,六个平平的面一样大 长方体:长长方方的,六个平平的面对面一样大 圆柱:底面是两个圆,中间是一个曲面,可以滚动 球:圆圆的,可以任意滚动 以上是我对《认识图形》的教学设计,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6和7的认识》说课稿 大家好,我今天的说课内容是《6和7 的认识》,下面,我将从教学背景、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用具、教学过程、教学特色等六个方面来谈。

一、教学背景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新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6~10的认识和加减法”的“6和7”部分的第一课时“6和7的认识”,即教材第39到40页的内容。从教材内容来看,这两页可以分为五个部分:情境导入、6和7的表示、5、6、7的大小关系、7与第7的区别(也可以说是基数与序数的区别)、6和7的书写。与本节课相关的内容还有第43页练习九中的1~3小题。

在学习本节课内容之前,我们已经学习了0~5的认识,“>”“<”“=”等符号的表示,第1到第5的认识。

在学习本节课内容之后,我们还要学习8和9的认识、10的认识、11~20各数的认识。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归纳为已学过的相关内容:0~5的认识、0~5的大小比较、第1到第5的认识、0~5的书写;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6和7的认识、5、6、7的大小比较、基数与序数的区别、6和7的书写;
后续学习的相关内容:8、9、10的认识、8、9、10的大小比较、8、9、10的书写、11~20各数的认识。

从这个图上我们可以看出本节课的内容在本册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我们要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来促进这节课的学习,在这节课的延伸中为以后的学习作铺垫。在教材分析之后,我又进行了课标分析。

(二)课标分析 在新课标中对“数的认识”的第一学段的要求是:在现实情境中 理解数的意义,能认、读、写数;
能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
能用符号和语言描述数的大小。

(三)学情分析 由于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不同性格特点的学生所采取的教学 内容、教学方式都不同。所以,我又进行了学情分析。在学情分析中我进行了三个方面的分析:
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中我们可以看出:一年级学生的认知发展正处于单向思维、表象思维、自我中心阶段。

那么处于这个阶段的学生的性格特点是:活泼好动、精力不易集中、比较敏感。

同时,维果斯基曾说过“教学不能只适应儿童的现有水平,而应适应最近发展区。”那么,这个阶段学生的第一发展水平是会认、读、写0~5、会比较0~5大小关系、了解第1~第5。在没有老师的帮助下,学生可以从1数到7,知道可以用点子图、小木棒来表示这些数。但对6、7这两个数认识、直观感受、书写、大小意义、基数与序数的意义等内容的理解并不很清楚。所以,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考虑在如何在第一个发展水平的基础上,逐步达到第二个发展水平。

(四)我的思考 基于以上的教材分析、课标的分析、学情分析,引发了我以下 两点思考:如何使学生在第一个发展水平的基础上,逐步达到第二个发展水平?如何帮助学生理解基数与序数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1)能熟练地数出6和7、会读、写6和7、能用6和7表示物体 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

(2)能比较7以内数的大小,并能用“>““<““=“符号表示它们的大小关系。

(3)能够理解基数与序数的意义。

2.数学思考 (1)在比较7以内数的大小的过程中,培养数感。

(2)在运用7以内数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的过程中,发展数感。

3.问题解决 (1)能在教师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

(2)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4.情感态度 (1)能参与数学活动,对身边与数学有关事物有好奇心。

(2)在他人的帮助下,感受数学活动中的成功。

(3)培养讲卫生、爱劳动、爱集体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数出6、7的物体个数,会读、认、写6和7,会比较5、6、7之间的大小. 教学难点:理解基数与序数的区别 三、教法学法 教法:由于教师是学生学习的讲授者、引导者。为了完成教学目 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并结合本阶段儿童的认知特点、性格特点、以及最近发展区的发展。所以,我将采取讲授法、演示法、动手操作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学法:由于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在操作中学习,在学习中积极思考,在合作交流中学习的思想。我将采取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相结合的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提出问题:我们学习过了哪些数字?学生回答,随着学生的回答, 把对应的数字卡片无顺序的贴在黑板上。然后让学生把这些数字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在黑板上。

【设计意图】复习以往的知识,培养学生的排列意识,为之后的学习和数学游戏活动作铺垫,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新课讲授 1.创设情景,引出问题 出示教材中的情境图,让学生看着图片提出问题(教师可以做适当的引导)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爱问问题的习惯,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发言。

2.解决问题,导入新知(6和7的初步认识)
(1)让学生数一数图片中有多少学生?问学生如何数的?总结数的过程(3个扫地的,1个端水的,一个搬椅子的,一个擦黑板的)出示数字6,并将数字卡片6贴在黑板上,然后问学生我们可以用什么来表示6?(点子图、小木棒)问学生6根小木棒可以摆出什么图形?出示图形 (2)让学生数一数图片中有多少人?问学生如何数的?总结数的过程(6个学生、1个老师),出示数字7,并将数字卡片7贴在黑板上,然后问学生我们可以用什么来表示7?(点子图、小木棒)问学生7根小木棒可以出什么图形?让学生自己动手摆一摆。

【设计意图】让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让学生在对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获得新知。通过直观的教学演示,加深学生对6和7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数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发散思维。

3.5、6、7的大小比较 (1)出示计数器,让学生回答现在是多少个珠子?出示5。然后拨过来一个问学生现在是几个珠子?出示6。再拨过来一个珠子,问学生现在是几个珠子?7。提问:你发现了什么?(学生总结规律)然后让学生把黑板上的6和7放在对应位置上。出示6和7的大小比较。

【设计意图】通过计数器的拨动,让学生直观上感受5、6、7的大小关系,吸引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

(2)出示直尺让学生从0数到7,然后找到5、6、7的位置关系,然后用点子图来表示5、6、7,先出示5的图,然后6是在5的基础上再加1个,7是在5的基础上再加2个。让后让学生比较5和6的关系、5和7的关系。

【设计意图】复习0~7的顺序,然后通过直尺上5、6、7的位置关系让学生在长度上感受5、6、7的大小关系,然后通过点子图来进一步理解5和6、5和7的关系。层层递近使学生更深刻的理解5、6、7的大小关系。

(3)游戏环节:猜数字 规则:
1.老师随便指数字,学生猜 2.猜的同学可以向其他同学提问题,但其他同学只能回答是或不是 3.直到猜对游戏结束。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游戏过程中,老师可以做适当的引导,让学生在游戏中加深对7以内数大小关系的理解和记忆,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能够在他人帮助下感受数学活动中的成功。

4.基数与序数的区别 (1)先出示7个圆柱杯,让学生数一数。然后让学生按照村长、灰太狼、沸羊羊、懒羊羊、红太狼、美羊羊、喜羊羊的顺序排成一行,引导学生能左到右报出第一个、第二个……第七个,然后出示一堆小彩棒,将小彩棒随机分入圆柱杯中,让学生数一数每一杯中有多少个小彩棒,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和回答。然后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找其他学生回答。最后同位之间相互提问题并回答。

【设计意图】通过对圆柱杯的排列,让学生初步感知第几的意义,然后通过数杯中的小彩棒数,让学生理解几的意义。然后引出问题,学生解答。层层递进的方式,让学生清晰理解知识的同时,还渗透的是一种解题思路。

(2)出示鱼缸图,先出示问题,让学生回答并说为什么?然后演示结果,提出第7与7的不同引发第几与几的思考,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不同。

【设计思路】回归课本,运用解题思路。先出示问题,然后再逐层解决问题。这既是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也是对上一环节解题思路的运用。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更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两个环节的层层递近是为了突破教学难点。

5.6和7的书写 引入智慧小人,让学生在智慧小人的帮助下,学会6和7的书写。播放ppt,在播放的同时让学生一边听一边写一边记。

【设计意图】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智慧小人,引入智慧小人增加学生的亲切感,同时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巩固练习 回归课本上的练习,让学生打开书第43页,完成1到3题。这 既是对知识的巩固运用,又是对这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的检验。

五、板书设计 认识6和7 5<6 6<7 6>5 7>6 六、教学特色 “两个突出特点”:
1.“游戏”环节,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加深了学生对数的大小比较的理解。

2.”圆柱杯小彩棒“环节,通过学生课件演示、同学间相互提问,让学生对基数与序数的不同有了直观的理解,同时渗透出了一种解题的思路。

总之,为了较好的完成这节课的教学,我认真解读教材,针对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树立“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确立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希望通过课堂教学,学生在增长知识的同时又培养其用数学的能力。不当之处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6和7的组成》说课稿 一、说教材 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6—-10的认识和加减法》中的第二课时。这部分教材是为学生快速而正确进行6和7加减法计算做铺垫的内容。在这一阶段通过让学生初步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借助于生活中的实物和学生的操作活动进行教学,为学生了解数学的用处和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打下扎实的基础。

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通过动手摆学具教学使学生学会从实际生活中抽象出数,掌握6和7的组成。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口头表达的能力,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理解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并运用于生活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3.情感目标: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

教材的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掌握6、7的组成。

本课难点是: ‘6、7的组成’在实际中的灵活运用。

二、说教法 1.情景教学法 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此情景的创设要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知道了5的组成有4种,从而问学生想不想知道6和7的组成各有几种,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观察法 通过学生观察7的组成知道只要记住了前3种,后面3种是前者的调换位置,便很快熟记7的组成。  3.发现法 通过把圆片分成两部分,让学生发现了6的组成有5种,7的组成有6种。教师的作用是组织发现活动,关注活动中的学生,使学生在探索中学习新知,亲历探索过程。  三、说学法  《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观察比较以及合作交流是学同时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实践操作法、观察比较法也是本节课中学生学习新知识的主要方式,同时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  1. 观察法  通过学生观察7的组成知道只要记住了前3种,后面3种是前者的调换位置,便很快熟记7的组成。在学习了6的组成后,通过观察找出规律很快能讨论出7的组成。  2.实践操作法  儿童思维的发展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他们需要通过各种活动来学习知识,发展自己的智慧。因此,在教学1—5各数的大小比较的时候,通过学生动手摆圆片,亲身感知、体验数的顺序,从而得出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培养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获得知识的能力。

教学过程是本次说课的核心,因此接下来我将重点说一下我的教学过程。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有创设情景,探究新知,反馈练习,检测评价四大环节,每一环节都非常重要,环环相扣,探究新知是最重要的环节,学生理解透彻了才能掌握学习内容。反馈练习为学生的知识缺陷提供信息,这样老师就能及时去补救,然后通过检测题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

(一)板书课题。

直接板书课题,然后让学生齐读两遍。目的是让学生打起精神进入紧张学习中并了解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是什么。

(二)
口述学习目标。

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一个新本领:熟练地掌握6、7的组成。有没有信心学会新本领。目的是让学生明白本节课要学会的是什么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
出示自学指导(教师边口述,学生边自学)
自学指导(一)
把书翻到41页。涂一涂,填一填。

(1)数一数每行有几个圆,看第一行,涂色后分别将6个圆片分成了几和几。看一看右边的分成,看和你想的一样吗? (2)你会像第一行那样把圆片涂色分一分并按照一定的顺序涂一涂吗?把左边的在书上涂色,然后完成右边的分成。涂一幅图,写一个分成。

(3)背6的组成。比一比谁背的最快。

自学指导(二)
(1)手指积木图,7个正方体分成两堆,有几种分法。先看书上的3种分法和下面的分成,最后看小精灵提出的问题:看到每一组,你还能想到什么? (2)背7的组成。比一比谁背的最快。

目的是让学生根据自学指导去自学,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动手操作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四)先学(看一看)
先让学生认真看书,教师巡视并督促学生自学。然后出示检测题:课本41页的做一做。指两名差生上黑板上板演。

在这一环节,检测题是为了了解学生自学的情况,找差生扮演是为了能充分暴露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后面的教做准备。

(五)后教(议一仪)
首先让学生更正,然后讨论哪个答案是正确的,为什么是正确的。接下来让做错的同学更正,评议黑板上扮演的板书与对错,对改并统计正确率。

在这一环节,教师适当引导、点拨,采用“兵教兵”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讨论中学习新知,还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六)补充拓展 第一题:6的组成题;

第二题:7的组成题;

第三题:对数游戏。

目的是巩固本节课的知识点,小游戏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 (七)当堂训练(练一练)
课本43页第4题。目的是检测今天的学习效果,做到堂堂清。

五、板书设计 6、7的组成 667 7 1 5 … 5 1 1 6 … 6 1 六、说教学反思 首先创设疑问,激发学生参与欲望,为学习新知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虽然学生能顺利得出6和7的组成,但不是很收熟练很快说出6和7的组成,因此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边摆边说尤为重要。在教学中先由电脑演示和学生操作共同进行,然后再由学生独立操作等不同形式,使学生逐步掌握6和7组成。

总之,学生的眼、口、手、脑等多种感官都在操作过程中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体现数学学习的过程性和体验性。同时,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但“以学生为主体”觉得做的不够,较多活动的进行都是在老师的指令下完成,还放得不够开。

《6、7加减法的应用》说课稿 说课内容: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三课时、6、7的加减法应用。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重难点及突破方法,教学流程设计,4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6、7加减法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教材第一次出现用情景图呈现数学问题的形式,呈现了一个简单求和求差的数学问题,使学生明确、知道两个相关的信息和一个相关的问题,就构成了一个简单的数学问题。

2、地位:从整个知识网络来看,它也标志着数学应用题数学的开始,是向后面的文字应用题过度的桥梁。

二、说教学目标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理解大括号和问号的意义,能借助图画正确分析题意。

2.会用6和7的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简单问题,使学生切实感受到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

3.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三、说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图画所表达的意思,理解图上括号和问号的用意,知道所求问题的所在。突破方法:适时点拨、找学生反复说 教学难点:使学生切实感受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突破方法:自主学习、探究法 四、说教法、学法 1、教法 针对重点、难点,我采用情境创设、小组交流、适时点拨相结合的方法加以突破 设计意图: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2、学法 学生的学习活动不仅只是为了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使学生初步学习在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逐步发展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具的准备:课件、直尺 设计意图:课件是尊重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直观、形象的呈现,易唤起学生兴趣,激发学习积极性。

直尺是因为《课标》基本理念:“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那么,低年级老师的板演很重要,像画等号,老师的规范操作会直接影响学生,他们会效仿。

六、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四个环节:
(一)复习旧知 安排:6、7的分成形式和加减算式形式(共12道题),采用直接说得数、追问算理的形式。

【设计意图:复习6和7的加减法运算,为后面的学习应用做铺垫】 (二)探究新知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导语:同学们,草地上有许多小动物,他们玩得可欢了,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设计意图:针对一年级学生纯真幼稚,喜爱小动物的心理特征,意在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学生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展开思维。

2、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一)学习加法应用题 (1)利用多媒体出示“小兔子采蘑菇图”。引导学生对“整体图”进行观察和思考。

“图里有什么?”“关于小兔子你知道哪些数学信息?” 设计意图:目的是帮助学生舍弃图中不相干的因素,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把目光指向左边和右边兔子的只数,培养他们初步自主学习的意识。

(2)教学大括号和问号的意义。

①师:图中还有哪些你以前没见过的数学符号?你知道它们代表什么意思吗? 【设计意图:有选择的解决实际问题。】 ②找几名同学结合图画内容试着说说看。

(适时鼓励,如:鼓掌、你真会动脑筋等)
【设计意图:让学生大胆猜想,尝试解决问题,体验独立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时享受成功的喜悦。】 ③师借助课件演示“两边小兔子向中间合的过程”,解释并验证学生的猜想:大括号表示把两部分合起来,问号表示要求的问题。接着出示几种开口方向不同的大括号,引导学生理解大括号和问号合在一起表示的意义。

(3)结合情境图,再引导他们理解大括号和问号合在一起表示的意义。能叙述完整的图意,互相反复交流,直至明确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a、谁能把图里告诉的信息和要求的问题连起来用三句话说一说呀?b、谁还能再用三句话说说。

C、谁能一边做动作一边说一说呢? d、同桌再说说。

【设计意图:在相互交流中,给每位学生提供锻炼“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机会,同时做到知识共享,这观察、交流的过程,本身就是学生感悟体验的过程。】 (4)板书:左边有4只,右边有2只,一共有多少只? (5)师:要求一共有多少只小兔,怎样列式? 板书:4+2 (6)追问:
a、为什么用加法计算?怎样计算呢? b、4在图里表示什么?2呢?6呢? 设计意图:追问目的对于知识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深化学生対加法含义的理解;

(7)“对不对呢?谁来当小老师,检查检查”? 设计意图:逐步培养学生回顾反思的习惯。

(8)小结:同学们,你们运用两个数学信息就解决了问题,孩子们,真是好样的(竖起大拇指)
设计意图:适时地给予肯定、表扬会增强孩子们思考、回答的自信心. (二)学习减法应用题 (9)在此基础上(上面扶,此放),引导学生观察第二幅图。“比一比,这幅图和上面的小兔采蘑菇图的大括号、问号有什么不一样”;
然后,让学生有序、完整地叙述图意,说出已知信息和所求问题。

学生选择用减法计算后,适时地对学生加以追问,解决这个问题为什么选择减法,引导学生明白用减法计算的道理。板书:一共有7只,跳走2只,还剩几只?7-2=5(只)
(三)归纳:
小结:小兔图和青蛙图,这两道题就是我们今天学的图画应用题。这种图中出现了大括号和问号,解决问题的时候经过了哪几个步骤呢?第一步要弄清图里告诉我们什么了,要求一个什么样的问题?要会用这样的三句话说清楚。第二步:列式计算。第三步:检查、口答。

(四)巩固练习 1、应用新知、培养能力。

有了刚才的分析验证,对于“做一做”中的两道题目,放手让学生自己辨析,完成之后进行对比。

对比讨论:同样都是企鹅,为什么一道用加法计算,另一道用减法计算呢?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突出问号的位置不同,要求的问题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不同。

2、静心设练,巩固提高 这道题是练习十中的第六题结合“金色的秋天”情境图,呈现了多个要解决的问题。要求学生尝试独立看懂图意,说出要解决的问题并能解答。

设计意图:练习设计体现了由易到难的原则,巩固所学知识,提升能力。

五、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生:我认识了“大括号”,并且知道了它的意义,还学会了根据问号的位置来确定列式方法,同时还学会了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

师: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希望你平时要留心观察,看周围还有哪些地方也隐藏着数学问题,比一比,看一看,做一个爱数学的小博士! 六、说板书:
6、7加减法的应用 4+2=6(只)
7-2=5(只)
大括号下边表示总共的量 设计意图:一节课的板书很重要,它展现了本节课所学的重点和难点留给学生最直观的印象,也是由形象的情景抽象为数学符号的过程,特别对于处于一年级上学期的小同学尤为重要。

《8和9的认识》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50、51页的教学内容《8和9的认识》。

一、说教材 教科书第50~51页上8、9的认识的编排与前面6、7的认识基本上一样,不过比认识6、7的要求稍微高一些。主要是可供学生数数的资源更丰富,并且所数事物的数量不像6、7那样明显。

我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在观察、操作、演示等活动中,感受8和9的意义,能用这两个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会比较它们的大小,建立8、9的数的概念。会读、写8和9。

(2)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3)让学生感受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渗透进行环保教育。

根据上述教学目标,我确立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 教学重点:能正确数出数量是8和9的物体的个数,会读写数字8和9。

教学难点:正确区别8、9的基数和序数的意义。

二、说教法、学法 (一)教法:
我主要采用了 1.情景教学法 创设一个好的情境能化解数学内容的高度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之间的矛盾,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愿望。在新授知识的引入中,我采用的是在“听中数数”,利用一个快板,做了一个“谁是顺风耳”的 游戏,要求是“老师敲了几下,请你用嘴巴默默数一数”。

将学生的注意力迅速的拉到课堂上,开门见山,揭示课题。

2、示范法 在教授8、9的书写时采用先教师在黑板上示范,再让学生独立练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学法:
《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观察比较以及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自主探索发现法、实践操作法、观察比较法也是本节课中学生学习新知识的主要方式。

1、自主探索发现法 培养学生的探索学习能力是我们教学的主要目标。在教学8和9的数数 时,我让学生四人小组合作说说图中有哪些与8和9有关的数字信息,培养学生观察,语言表达能力。填完直尺图后,让小组内的学生看着直尺上的数,提几个问题,让学生互问互答。

2、观察比较法 在比较7、8、9这3个数大小时,我没有像教材中那样直接呈现,而是让学生任意选择两个数来比较大小,学生列出7<8 8>7 8<9 9>8 7<9 9>7 后,我又提问:你们有没有发现什么规律?让学生发现两个数字位置换了一下,一个是大于号,另一个是小于号,培养学生有序的思考。数点子图时,我先让学生数出这三幅点子图的点子数,然后让学生观察发现说说快速数出点子数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精神,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兴趣。

3、实践操作法 儿童思维的发展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他们需要通过各种活动来学习知识,发展自己的聪明智慧。8、9的基序数对学生来说是个难点,虽然学生有一定的基础,但是数字增大必然增加难度。所以我设计了一个游戏操作 活动,让学生出来拿数字卡片做游戏,学生通过找,握握手等实践活动,明白8和第8,9和第9的区别,突破难点。

三、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上课伊始,我设计了一个“谁是顺风耳”的游戏,老师敲快板,学生数数,引出课题:8和9的认识(板书)。[这一教学环节目的有两个:一是将学生的注意力迅速的拉到课堂上;
二是开门见山,揭示课题。〕 第二环节:讨论交流,探索新知 1、创设情境,加深数数和认数的技能。

(1)课件出示主题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数一数,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四人小组合作说说图中有哪些与8和9有关的数字信息。

学生活动、汇报、交流。(引导学生有序的数,蝴蝶比较难数,可以提示学生用做记号的方法。)
师:好,图中8棵树、8朵花、8个大字都可以用数字几表示?图中的9盆花、9只蝴蝶、9个人都可以用数字几表示呢?(生回答,老师总结)[从主题图中抽象出8和9,并不失时机的总结,建立学生的数感。

(2)结合生活举例。让学生大胆的说一句话或一段话:妈妈买回来8个苹果; 我们教室后面有8个大字,“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我书包里有9本书?师:其实只要我们平时注意细心观察,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渗透数学在我们的生活中的思想,教导学生学好数学知识] 2、体验8、9以内的数序。

(1)课件出示计数器,教师逐一拨珠,让学生数。当拨到第8颗、第9颗算珠时,算珠闪动变颜色。并问学生:7颗算珠再拨一颗是几颗?8颗算珠再拨一颗是几颗? (2)课件出示直尺图:
我将教材中直尺图里的括号作了一些调整,让学生通过填空,熟记0~9各数的顺序。

填好后再让学生顺着数一遍,倒着数一遍。

最后可以让小组内的学生看着直尺上的数,提几个问题,让学生互问互答。

3、教学比较7、8、9的大小。

(1)出示点子图:
先让学生数出这三幅点子图的点子数,然后让学生说说快速数出点子数的方法。

【引导学生观察,每幅点子图左边都有5个点子,只要看右边的点子数就能很快地数出每幅图的点子数。】 (2)比较7、8、9的大小。

请学生从这三个数中随便选择两个,用以前学过的符号来表示它们的大小。学生的答案有以下6种:
7<8 8>7 8<9 9>8 7<9 9>7 板书后,老师提问: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发现什么规律?引导学生发现两个数字反了一下,一个是大于号,另一个是小于号。[培养学生有序的思考] 然后再让学生在书上填空,注意提醒学生书写要整洁、美观。

【在比较7、8、9这3个数大小时,没有像教材中那样直接呈现,而是让学生任意选择两个数来比较大小,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思维空间。】 4、游戏操作,教学8、9基序数含义. 由于这是一个教学难点,教材内容比较简单,我设计了一个游戏,通过游戏突破难点:
请9位同学当数学小模特,到讲台上举起9个数字卡片。

5 1 0 2 3 9 8 7 6 师:(1)上面一共有( )个小朋友。

(2)从左数,第8个小朋友拿得数字是( ),拿着数字9的是第( )个小朋友。

(3)谁来跟右边的8个小朋友握握手。

(4)谁来把右数第9个小朋友请出来。

【教材提供的这部分内容过于简单,而在认识6和7的序数意义时,有一部分学生对几和第几的感受有些模糊,所以将这部分内容作了些调整,设计了将8和9的基数、序数含义揉合在一起的练习,学生通过练习,弄清8和9的序数含义,又将它与基数含义区分开来,并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 5、教写8和9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这两位数字宝宝,你觉得8像什么,写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9像什么?写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①教师领写(讲解书写要领和占格情况。);
②学生书空;
③描写。

第三个环节,巩固练习 完成书本练习八1、2题,集体订正。

第四个环节,全课小结 师:同学们,我们家有位邻居,他就要学习8和9了,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能先教教他8和9的有关知识吗? 四、板书设计 认识8和9 1 2 3 4 5 6 7 8 9 <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设计特点如下:
1、沿着一条清晰的教学思路进行教学。

这条思路展示的纵线结构是:联系生活,谈话引入→教学8和9的基数含义(教学主题画,展示学生课前收集的数量是8和9的物体的作业,用8或9个学具摆图形)→教学8和9的顺序(利用计数教具教学8和9的顺序,利用直尺图整体认识0~9的顺序)→教学比较7、8、9的大小(利用点子图比大小,看数比大小,用关系符号写出两个数的大小关系)→教学8和9的含义(做改编题,评价学生练习)。

这样的教学思路比较好地保证了学生对8和9的认识沿着一条由浅入深的通道缓缓前迸,每跨一步都留下一个深深的脚印。如教学8和9的基数含义时,学生通过收集生活中的数“8”和“9”的实践活动,对8和9的基数含义就有了一个难以忘却的记忆,它将久久地储存在大脑中。

2、注意创设让学生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情境,让学生有成功感。

本节课教学中,教师创设了一个别开生面的教学活动,让学生课前收集如下信息:生活中哪些物体的数量是8和9的?将课堂教学空间延伸到了课外,使每一位学生在收集有关8和9的信息活动中,真真切切地领会了8和9的基数含义,感知了8和9的符号作用。在课堂上,教师又将学生收集的信息在全班展示,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就感。

3、注意提出推理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课堂教学中能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教师能否提出探索性、创新性的问题密切相关。本节课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适时地提出了一些比较好的问题,如,当学生数出3张点子图上的点子数是7、8、9时,教师马上提问:“怎样数,能很快得出卡片上的点子数?”又如,比较7、8、9中任何两个数大小时,教师提问:“从这3个数中选出两个,你能比出它们的大小吗?你能选出几组?”这样的提问,给学生提供了一定的思考空间,使学生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学会简单的推理。

《8和9的认识》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把8和9的认识放在同一节课中完成,编排与前面6和7的认识基本上一样,只是要求更高。教材中提供给学生数数的资源虽不如6和7明显,却更丰富。提供给学生数数的对象是以“热爱自然,保护环境”为主题的生动画面,其内容有人、花、树、花盆、蝴蝶、黑板上的字等。画面除数数外,还体现了环保教育的主题。8和9的序数意义仍是采取6和7的编排方法,不同的是让学生更具体地感受几和第几的意义的不同。

基于以上分析,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体会8和9的基数的含义。

2.了解8和9在自然数中的排列顺序,会比较0~9各数的大小,知道8和9的序数含义。

3.培养学生初步的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4.结合8和9的学习,向学生渗透环保教育和劳动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学会比较0—9各数的大小。

二、教法和学法 很显然,在教法和学法上要注意以下几点:
1、动手操作学习。

“儿童的智慧在手指尖上”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各种感官协同活动,做到在观察中思维,在思维中操作,概念的形成由具体到抽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合作学习。

师生合作、生生合作贯穿教学全过程,注意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营造平等、互助的学习氛围。

为了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环节。

三、学生分析 低年级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思维活跃,好奇心强,渴望动手参与的愿望强烈,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加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四、教学流程 (一)联系生活,谈话引入。

利用书上的主题图,引入8和9的认识,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热爱情感和培养学生对城市环保的责任感。

(二)教学8和9的基数含义。

1.教学主题画。教师引导学生看一看图上有什么,它们的数量各是多少?主题图为师生提供了数量8和9的物体有:
(1)校园两旁有8棵树。

(2)花坛里有8朵花。

(3)黑板上有8个字:热爱自然,保护环境。

(4)黑板下摆放着9盆花。

(5)有8个同学和一位老师在花坛旁劳动。

(6)有9只蝴蝶在花坛上飞舞。

学生数以上“8”和“9”的物体时,开始是凌乱的、无序的,教师小结时,应引导他们按一定的方位、按一定的顺序来数,如从上到下,从外到里,从大到小,等等。

蝴蝶只数难数一些,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数一数,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按一定顺序(如从上到下)数一遍,每数一只,就做一个记号。

2.展示课前每人收集的数量是8和9的物体的作业。

拿出课前收集的关于8和9的数据,先在小组内向同伴们交流;
然后每组推选出一份在全班展评。最后全班同学都把自己收集的数据张贴在教室四周并自由交流、评议。

【让学生自己动手收集信息,处理信息,感受8和9的数的意义,形成良好的数感,同时培养了实践操作能力。

3.摆学具。

从学具中数出8个圆、9个三角形摆两个图形,喜欢摆什么图形就摆什么图形。

(三)教学8和9的顺序。

1.课件出示计数器,教师逐一拨珠,让学生数。当拨到第8颗、第9颗算珠时,算珠闪动变颜色。并问学生:7颗算珠再拨一颗是几颗?8颗算珠再拨一颗是几颗? 2.课件出示直尺图:
教师将教材中直尺图里的括号作了一些调整,让学生通过填空,熟记0~9各数的顺序。填好后再让学生顺着数一遍,倒着数一遍。

最后可以让小组内的学生看着直尺上的数,提几个问题,让学生互问互答。

(四)教学比较7、8、9的大小。

1.出示点子图:
先让学生数出这三幅点子图的点子数,然后让学生说说快速数出点子数的方法。

【引导学生观察,每幅点子图左边都有5个点子,只要看右边的点子数就能很快地数出每幅图的点子数。】 2.比较7、8、9的大小。

请学生从这三个数中随便选择两个,用以前学过的符号来表示它们的大小。学生的答案有以下6种:
7<8 8<9 7<9 8>7 9>8 9>7 3.用“>”、“<”号写出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让学生在书上填空,注意提醒学生书写要整洁、美观。

【在比较7、8、9这3个数大小时,没有像教材中那样直接呈现,而是让学生任意选择两个数来比较大小,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思维空间。】 (五)教学8和9的序数含义。

1.做改编题(给每个学生发一张练习纸)。

左数第8盆开了( )朵花。

开了8朵花的是第( )盆。

给左边的8个花盆涂上红色。给从左数的第9个花盆涂上绿色。

【教材提供的这部分内容过于简单,而在认识6和7的序数意义时,有一部分学生对几和第几的感受有些模糊,所以将这部分内容作了些调整,设计了将8和9的基数、序数含义揉合在一起的练习,学生通过练习,弄清8和9的序数含义,又将它与基数含义区分开来,并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 2.把做好了的练习放到实物展示台上展示,讲评。对完成好作业的学生,教师给予鼓励。

(六)小结。

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有什么感受?你对自己在这节课的表现满意吗? (要求学生把调查实践作业和课堂上得到的奖励,课后收录到成长记录袋里。)
五、板书设计 8和9的认识 7<8 8<9 7<9 8>7 9>8 9>7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设计特点如下:
1、沿着一条清晰的教学思路进行教学。

这条思路展示的纵线结构是:联系生活,谈话引入→教学8和9的基数含义(教学主题画,展示学生课前收集的数量是8和9的物体的作业,用8或9个学具摆图形)→教学8和9的顺序(利用计数教具教学8和9的顺序,利用直尺图整体认识0~9的顺序)→教学比较7、8、9的大小(利用点子图比大小,看数比大小,用关系符号写出两个数的大小关系)→教学8和9的含义(做改编题,评价学生练习)。

这样的教学思路比较好地保证了学生对8和9的认识沿着一条由浅入深的通道缓缓前迸,每跨一步都留下一个深深的脚印。如教学8和9的基数含义时,学生通过收集生活中的数“8”和“9”的实践活动,对8和9的基数含义就有了一个难以忘却的记忆,它将久久地储存在大脑中。

2、注意创设让学生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情境,让学生有成功感。

本节课教学中,教师创设了一个别开生面的教学活动,让学生课前收集如下信息:生活中哪些物体的数量是8和9的?将课堂教学空间延伸到了课外,使每一位学生在收集有关8和9的信息活动中,真真切切地领会了8和9的基数含义,感知了8和9的符号作用。在课堂上,教师又将学生收集的信息在全班展示,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就感。

《8和9的组成》说课稿 一、说教材 《8、9的组成》是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学习的内容,是为了学习8和9的加减法做好准备的。教材先让学生在分小五角星的过程中体会8的组成,然后结合直观图让学生完整地说出8的组成,教材只给出了4组8的组成。9的组成教材是通过分小圆片去体现的,但教材只给出了1种分法,其余的通过学生独立操作实践得出。

学生已经有“7以内数的组成”的学习基础,而且8和9的组成是在学生认识了8和9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时,通过猜双手中小五角星的个数,让学生明白7和1、6和2、5和3、4和4组成8,其余四组则让学生通过类推、联想直接推出。学习9的组成,基本上是让学生自己独立操作实践得出。掌握8、9的组成是进行8、9的加减运算的基础。在此我借助于生活中的实物和学生的操作活动进行教学,为学生了解数学的用处和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打下扎实的基础。

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8、9的组成,引导学生通过联想,看到一组组成,会想到另一组组成。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口头表达的能力,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理解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并运用于生活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3、情感目标:通过自主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爱数学的情感,体验与同学合作学习的快乐。

教材的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通过活动掌握8、9的组成。

本节课的难点是:将数字8、9按序分合。

二、说教法 1.情景教学法 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此情景的创设要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新课开始,我向同学们呈现了学生最喜欢的五角星,让学生猜猜有多少个,之后,我告知学生五角星的数量是“比9个少,比7个多”,学生猜出后,我故意呈现7个五角星,让学生数一数有几个了,7填上1就是8。这样自然地导入新课,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探究发现法 教学8的组成时,教师把8个红五星分抓在两手掌中,让学生猜猜左右手各有几个?猜中后亮出双手来。再让学生2人一组用学具玩 “猜数”游戏。猜中后,猜的同学及时记录下猜中的结果,通过交流探究整理得出8的组成。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拍手游戏、找朋友、对口令等活动,加深认识,巩固新知。

教学9的组成时,我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摆圆片发现、掌握9的组成。教师的作用是组织发现活动,关注活动中的学生,使学生在探索中学习新知,亲历探索过程。

三、说学法 《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观察比较以及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实践操作法、游戏活动法也是本节课中学生学习新知识的主要方式。

1、游戏活动法 一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难以集中,针对这一特点,在教学8的组成时,我主要以游戏活动贯穿整个教学环节,通过这一方法,提高他们的学习动力,激发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积极主动的学习知识。

2、实践操作法 儿童思维的发展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他们需要通过各种活动来学习知识,发展自己的聪明智慧。因此,在教学9的组成时,通过学生动手摆小圆片,亲身感知、体验数的组成,从而得出9的分解和组成,培养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获得知识的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本节课主要由以下个环节来完成;

(一)猜数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新课开始,我由猜五角星的个数引入,首先让学生猜我手中五角星的个数,然后,让学生猜我双手中五角星的个数(双手中五角星的个数之和是8),渗透8的组成。

这样教学设计提供了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抓住了孩子爱玩的特点,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动手操作小圆片,合作学习数的组成 教学8的组成以后,让学生自己摆小圆片,通过摆一摆的活动,让学生感知9的组成。学生边动手操作边记录边讨论,自己发现9的组成。

这样教学设计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还体会到了与同学合作学习的快乐。

(三)师生、生生互动,全班动起来 学习8、9的组成以后,如何牢固掌握至关重要。我采用拍手游戏、找朋友、对口令的形式深化学生记忆。教师说7,学生对1,7和1组成8。除了师生互对,同桌之间也可以对口令、做拍手游戏。

这样教学设计能够使师生互动,拉近师生距离,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爱数学的情感。

(四)找朋友 在本节课结束之时,我组织学生做找朋友的游戏。教师把8张数字卡片发给8个学生,让他们面对面站好,要求他们找到朋友以后手中的数字卡片组成8。其他学生一起倒计时,5、4、3、2、1。瞬间8个学生都各自找到了自己的朋友,教室里一片欢腾。

这样教学设计再次深化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所学知识进一步得到了升华,孩子们对8、9组成的记忆将牢记心中。

本节课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注重学生主动参与,让孩子在数学活动中学习,用各种游戏活动,来巩固和应用所学的知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且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五、板书设计 8和9的组成 六、课后反思 由于对学生的接受能力估计不太合理,在导入新课前的复习旧知时,过多的占用了一些时间,导致后来的游戏巩固活动显得时间不够用,也没有时间完成作业,再就是对8和9的组成没有反复让学生去记忆,学生在今后的计算中可能会遇到困难。

谢谢各位,望大家多提宝贵意见。

《8和9加减法的应用》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57页及相关的练习题。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这节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57页的内容,是在学了6、7加减法中的用数学:金色的秋天后进行教学的。大家知道,新教材中的“用数学”,类似于老教材中的应用题。通过“用数学”教学,既要求学生找到问题的答案,又要求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数量关系和应用题的结构特征,为学习更复杂的应用题打好基础。

3.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能够正确掌握算理,能根据已知量和问号之间的关系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列式计算。

(2)能力目标:培养和提高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在学习中感受到热爱自然保护环境方面的教育。

4.教学重点:让学生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5.教学难点:学生学会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 说教法 这节课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情景对学生进行数感及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学习习惯、合作与交流的能力等方面的培养,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自己有用的知识,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初步了解一定的学习方法、思考方式。

三、说学法 本节课我采用学生独立思考,同桌合作学习后再进行全班交流的学习方式,通过同桌之间的动手、动脑、动口主动获取知识,培养和提高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依据这节课的教材知识结构及小学生认知规律和发展水平,为优化教学过程,实现"尊重学生,注重发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要求,这节课的程序安排为:
(一)创设情境,引出新知 师:同学们,在美丽的大森林里住着许多的小动物,它们生活的很愉快,现在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出示主题图),它们在干什么呢? 谁想来说一说。

你们观察的真仔细,可是,小动物们在玩耍时,遇到了一些问题,现在我们就一起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帮他们解决吧! 出示课题:用数学。

(设计意图:课一开始教师创设愉悦的教学氛围,使学生与小动物一起走进“美丽的大森林”,为后面的学习做了心理准备,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兴趣)
(二)合作探究,体验发现 1.(学习例1)仔细观察画面,你看到些什么? 生:我看到了草地上原来有9只小鹿在吃草,后来走了3只。

师:你们观察的很仔细,一共有9只小鹿,老师把它表示出来?(课件出示:大括号和9只。)谁来在说一说这个大括号表示什么呢? 2.师:那你能帮助小鹿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请先自己想想,然后举手说发现的数学问题(原来有9只小鹿,跑掉了3只,还剩几只?)
草地上还剩几只鹿?(课件出示:?只)
3.师:你的问题提得真好。你们仔细想一想用什么方法来解决呢? 同桌互相讨论一下怎样进行计算。

师:哪个同学说一说怎样进行列式? 生:算式是:9-3=6,草地上还剩6只鹿。

师: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指名多叫几个学生来说一说)。

那么还剩几只呢? 4.师小结:同学们真是太聪明了,这么快就帮助小鹿解决了问题,你们真了不起。老师真是太高兴了。

(设计意图:形象直观而又蕴含数学问题的情境,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变“让我学”为“我要学”。本环节的教学要发挥学生个体潜能,寻找知识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过渡:看大森林的小白兔来了,它在干什么呢?(原来在采蘑菇)它遇到了什么问题? 1.提问:看着这幅画面,你能发现什么?(课件出示:蘑菇图)
在学生提出:“左边有6个蘑菇,右边有2个蘑菇,一共有几个蘑菇?” 谁知道这个小问号问什么呢? 生:一共是多少个蘑菇? 师:谁能把这个问题再说一遍呢? (多让几个同学说,不断指导完整地说出图意的条件和问题)
2.师:同学们真不错,会把这个问题说得这么完整。那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在练习本上做。

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列式的?并说一说你的想法? 你还能在列出一个算式吗?说一说你的想法。

师:同学们很会思考问题!说的也非常好。老师真是太佩服你们了。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提高学生了发现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研究问题的方法。)
(四)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课件出示:白鹅图和猴子图 1.师:你们帮小白兔解决了问题,他高高兴兴的来到小河边,看,它看到了谁? 师:原来是一群可爱的大白鹅。这里也有数学问题呢?老师看谁的眼睛最亮,发现什么了?把你的发现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指名两各学生汇报)
自己试着列出算式。.交流算法。

2. 5只大白鹅高兴的上岸了,它们看到了一群猴子,请你仔细观察,你会解决这个数学问题吗? 学生自己列出算式。集体交流。

3.练习十二的第3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展台展示优秀作业。

说一说:企鹅图为什么第一幅用“减法”,而第二幅用“加法”呢?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使学生这一节课有更深刻的理解,进一步掌握加减法的意义并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列式并计算。)
(五)板书设计 8和9加减法的应用 9-3=6(只)
6+2=8(个)
8-3=5(只)
五、小结收获,渗透联系 师:这节课我们帮小动物解决了很多的问题,也收获了许多知识。其实在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一些问题,希望同学们能够善于观察,动脑思考,做一个有心人。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六、说反思:
本节课是在前面看图列式及教学大括号和问号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和理解加法、减法的含义。因此本节课我从以下几点进行教学: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根据低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及年龄特征,我整节课以故事来贯穿。如学习小鹿图后,我以小白兔采蘑菇引出并教学了蘑菇图,之后,我又结合白鹅图和猴子图情境,,使他们感受到数学的用处又巩固了新课,同时我还设计了生动有趣的“小竞赛”练习,使孩子们在玩中进一步理解、掌握新知,并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二、自主合作探究,体验数学魅力。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吸引并引导学生在教学情境中,自己去思考、去发现、去解决问题,体验数学的魅力所在。因此,整节课孩子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异常兴奋,同时也掌握得较好。

但在练习中,我发现仍有个别学生出现对所求问题还是理解不透,把问题作为条件去减,所以今后的教学中是应反复强调对图意的理解和说明。

《10的认识》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课是人教版1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的内容。“10的认识”这一课安排在学生学完了1-9的认识,组成和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本课的编排是先让学生观察主题图,然后从数一数的活动中抽象出数10.学生能够按照一定的顺序数出物体是10的事物。学生再通过直尺图认识10以内数的顺序,通过比较点子图的多少会比较10以内两个数的大小。并且能够通过摆小棒的过程认识10的组成和分成,并能快速的说出10的组成和分成,为后面10的加减法打下基础,它也是今后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和进一步认识100以内、万以内以及多位数的基础。10的认识的教学编排与前面8、9的认识基本相同,因此学生在学起来并不陌生. 本课中10的分成和组成是一个重点,因此我把教学目标设定为: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让学生能按照一定的顺序正确地数出数量是10的物体的个数 2.让学生掌握1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 3.掌握10的组成,会读,会写数10 能力目标:
1.通过看一看、说一说、比一比,摆一摆的活动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2.学会10的数数、认数、读数、写数、比较大小和组成,对10的数概念获得全面认识和掌握。

情感目标:
1.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会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引导学生感受数10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比较熟练地掌握10的组成。

教学难点:熟练掌握10的组成,能够在生活中运用知识。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点子图,直尺图,小棒,数字卡片,计数器 三、说教法、学法 教法:
1、从学生感兴趣的故事入手,通过动手摆小棒操作,课件演示,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10,建立数感。

2、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一年级的学生在学前教育时,就初步认识了数1—10,所以本节课的内容对于他们来说也并不陌生。而且这一阶段孩子的思维过程都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思维特点,因此,根据直观性和抽象性相结合的原则,教学中,通过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比一比、摆一摆的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方法注重运用引导法、观察法、操作法、游戏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本课的教学从直观到抽象,从生活到数学,再从数学回到生活,使学生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的作用. 学法:通过知识迁移,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前面已经学习了8,9的认识,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推理、交流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掌握新知识,同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本课的内容,教学过程分为四部分:故事引入、新知学习、动手操作、巩固知识 (一)故事引入。

上课开始,利用数字小朋友按大小排队的故事吸引学生。引起了学生的思考:1和0用什么办法使9没话可说?很自然引出今天要学习的数“10”。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感悟到两个数字可以组成一个新的数,数和数之间是有联系的,是可以组合的。在这样的问题情境里,学生的数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二)新知学习。

我首先放手让学生仔细观察主题图,从图中你可以找到哪些物体?分别可以用数字几表示?学生数出鸽子的只数后引出数10,再让学生举出生活中可以用10表示的物体有哪些,找找身边的“10”,通过以上的设计,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数一数的活动加深对数10的进一步理解。学生在充分的活动中,感悟数与生活的联系,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就在生活中。

然后揭示课题:10的认识,让学生用学具小棒摆一摆,摆出10根,同桌互相检查,在检查的过程中相当于让学生又一次经历数数的过程。

(三)动手操作 学习10以内的顺序和相邻两个数的比较 1、出示计数器,在计数器上拨出9颗珠子,让学生数一数,然后提问:我再增加一颗珠子是几颗?学生在思考的同时,老师边拨珠子边让学生观察,学生通过观察发现,9添上1是10,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拨计数器,在拨的过程中加深印象,也为后面比较9和10的大小做好铺垫。

2、出示点子图,让学生通过数点子数,比一比发现9和10的大小关系,并且把数对应写在点子图的下面,更加的形象。

3、多媒体课件情境出示:小动物们排队,必须是按号码排队,可其中的几名小动物找不到自己的位置,请你帮帮他们! 配合多媒体的演示,出示直尺图,让学生从中掌握了1-10的顺序。并且还发现前面的数小,后面的数大的规律。

4、前面已经学习了9的分成与组成,那么10的分成与组成是怎样的呢?要求学生把10根小棒分成两堆,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摆一摆手中的小棒,边摆边记录。学生们马上进行分工合作,有的摆小棒,有的检查,有的数一数,有的记录,整个过程学生参与积极性很高。并且汇报时有的小组没有按照一定的顺序汇报从而出现漏掉的情况,马上被其他小组的同学进行补充,从而让学生体会到按一定顺序说的好处,从而为学生理解打好基础,为了让学生更熟练的说出10的组成,我又采取了男女生比赛说的形式,让学生更加积极的参与其中。

5、最后采取游戏的形试,找朋友两个数合起来要是10 ,给学生分发数字卡片,然后请拿1的同学站起来,问他的朋友在哪里,那数字9的同学就要站起来回答你的朋友在这里,然后全班一起回答1和9组成10,用这种学生喜欢的游戏巩固10的组成,效果很好。

本教学环节中我引导学生利用手中的计数器、让学生通过拨一拨、数一数,使他们明白9颗珠子添上一颗就是10颗珠子,知道9添上1就是10,9后面的数就是10,10去掉1就是9,10的前面是9。再利用课件中的直尺图,让学生观察两位数10与一位数之间的顺序关系,充分理解10以内数的顺序,并为下一步的比较大小做好铺垫。接着,让学生观察点子图,通过对比发现,,9比10小,10比9大,充分理解10 以内数的大小。教学10的组成时,我组织学生动手摆小棒,把10根小棒分成两堆,怎么分?有几种分法?让学生进行组内合作交流。等学生全部完成后,叫部分学生在黑板上利用教具演示所有不同的摆法,明确10的各种不同组成。

在教学中,我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教学活动紧紧围绕着“学”来教,把课堂变成“学”堂。给学生创设了这样一个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良好学习环境。

(四)巩固练习 1.出示数字卡片让学生连一连,连好后并说一说谁和谁组成10. (教材P61做一做第1题)
2.练习十三的第3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五、学写“10” 大家都会读10,那么怎么写呢?先让学生观察后说说10的书写,后由老师讲解示范,生练习在田字格写10。

六、儿歌固新知 “一九一九好朋友,二八二八手拉手,三七三七真亲密,四六四六一起走,五五凑成一双手。” (边做拍手游戏边念儿歌,活动充满情趣,学生在趣中悟,乐中学。)
七、全课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生说一说有什么收获。

六、教学效果预测:
通过本堂课的学习,预测学生可能得到以下几点发展:
知识方面:
1、能理解10的基数涵义、序数涵义、能运用10的组成解决遇到的计算问题。

2、可以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

3、部分学生能初步理解满十进一,1个十也是10个一。

能力方面:
1、能利用手中的学具帮助自己理解知识。

2、部分学生能进行课堂探究的归纳,并用语言表述出来。

情感方面:
1、体会到数学的乐趣。

2、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3、能体会到探究带来的乐趣与成就感。

《10的认识》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1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的内容。10的认识的编排与前面8、9的认识基本相同,先显示一幅主题图供学生数数抽象出数10,再认识10、10以内数的顺序,比较相邻两个数的大小,最后学习10的组成和写数。10的组成十分重要,它是今后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和进一步认识100以内、万以内以及多位数的基础。

2、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认识10的过程,初步建立10的数感。

(2)学会10的数数、认数、读数、写数、比较大小和组成,对10的数概念获得全面认识和掌握。

(3)引导学生感受数10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热爱祖国、热爱集体的情感。

3、教学重点:
掌握10的数概念和10的组成,体验数学在身边。

4、教学难点:
熟练掌握10的组成。

5、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具袋 二、说教法 1、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创设情境,多媒体直观演示,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10,建立数感。

2、根据学生心理发展和认识规律,本课的教学从直观到数学抽象,从生活到数学,再从数学回到生活,使学生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的作用。

三、说学法 注意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推理、交流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整节课以小朋友们为国庆节学校所举办的活动而积极准备为主线,贯穿始终。通过多媒体形、声、色、动的功能,吸引并引导孩子们在教学情境中,自己去思考、去发现、去探究、去解决问题,体验数学的魅力。同时增进对祖国,对集体的热爱。

(一)创设情境,引出“10” 国庆节即将来临,学校为庆祝祖国的生日要举办放飞和平鸽的仪式。一(3)班的老师和同学正在为活动而做准备,一起去看看!——出示主题图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创设的情境,引发学生好奇心,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兴趣。)
(二)观察、操作,认识“10” 1、引导观察从主题图发现了什么?并交流自己数数的结果。初步认识10。

2、多媒体情境:吴瑾同学为学校准备了一大堆气球,数数,是几个?怎么数的? 揭示课题:10的认识 3、动手操作,从学具袋中取出10根小棒。

4、联系生活,找找有关10的事物。

(新课程倡导: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联系身边,由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用数表示事物和数在交流中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这个环节,通过数一数,知道10可以表示物体的个数,学生经历了由物抽象到数的过程。找找身边的“10”,给每个学生展开了丰富的活动平台,学生在充分的活动中,可以举出许许多多有关10的例子,感悟数与生活的联系,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就在生活中。)
(三)演示、思考,学习10以内的顺序和相邻两个数的比较 1、多媒体情境:小朋友们已经为学校的布置折了9朵花,这时陈丽同学又折了一朵,现在有几朵呢?(思考领会,9添上1是10)
2、多媒体情境:礼仪小天使排队(结合练习十三第1题)
小天使们按号码排队,可其中的几名队员找不到自己的位置,请你帮帮他们! (为了帮助他人,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配合多媒体的演示,体验成功的喜悦。从中掌握了1-10的顺序。)
3、多媒体情境:学校演播厅里正在准备试播,一起倒计时。(结合练习十三第2题,倒数10-1)
4、多媒体情境:郭名负责清点乐器队的人数,可发现打鼓队和敲锣队中的一队人数给少了,是哪队人数少了?(合作探究,得出9〈10,10〉9)
(生动情境的营造,引起学生的新鲜感和亲和感,在交流、暗示、移情等心理作用下,注入热情,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解决情境问题过程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也沟通了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的桥梁。)
(四)学习迁移,掌握10的组成 1、多媒体情境:林可看大家准备得很辛苦,便从家里带了10瓶饮料要个伙伴们喝,可是一个袋子装不完,想分为两个袋子装,她可能会怎样装呢? 2、用学具代替饮料,亲自动手摆一摆。并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 3、汇报不同的分法。(结合汇报情况,多媒体演示10的组成)
4、同桌交流:用什么方法记住10的组成? 5、游戏:师生互动老师说一个数,学生说一个数,两个数组成10。

生生互动说数并出手指,两个同学出的手指合起来是10。

(从创设情境,学生动手操作,同桌交流,都体现了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方向。允许学生用自己已有的数的分成经验,用不同的方法去学习,使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体现了因材施教的过程。并在游戏中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愉悦,实现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深化感知。)
(五)学写“10” 先让学生观察后说说10的书写,后由老师讲解示范,生练习在田字格写10。

(六)儿歌固新知 “一九一九好朋友,二八二八手拉手,三七三七真亲密,四六四六一起走,五五凑成一双手。” (边做拍手游戏边念儿歌,活动充满情趣,学生在趣中悟,乐中学。)
六、教学效果预测:
通过本堂课的学习,预测学生可能得到以下几点发展:
知识方面:
1、能理解10的基数涵义、序数涵义、能运用10的组成解决遇到的计算问题。

2、可以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

3、部分学生能初步理解满十进一,1个十也是10个一。

能力方面:
1、能利用手中的学具帮助自己理解知识。

2、部分学生能进行课堂探究的归纳,并用语言表述出来。

情感方面:
1、体会到数学的乐趣。

2、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3、能体会到探究带来的乐趣与成就感。

《连加、连减》说课稿 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65页的内容《连加连减》。

这一课是在学生学习了10以内两个数相加减后的一个难点内容,主要难在计算过程上,都要分两步进行口算才能算出结果,特别是第二步计算要用到第一步算出的得数作加数或被减数,才能完成计算任务。一年级儿童受到年龄特点的限制,注意力易分散,有意注意时间短,思维还处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像连加连减这样需要较强注意力的知识点,对他们来说是学习上的难点,表现在由于看不见或忘记第一步计算结果而导致第二步计算受阻的现象。

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
学生的学习方式应以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基于以上几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材的教学要求,我将教学过程设计为以下几个步骤:
(一)创设情境、激趣学习。

对于连加连减这部分教学内容,教材编排了两幅小鸡图,从图上小鸡的走动方向,学生能感悟到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但解题策略过于单一。因此,我改变了例题的呈现方式,创设了去超市购物如何付款的生活情境。

一开始,我创设了学生熟悉的购物情境:玲玲去超市买了一袋旺仔QQ糖2元、一包旺仔小馒头3元、一瓶旺仔牛奶4元。你知道她一共付了多少元钱吗?学生有了前面加法含义的认知基础,马上回答出将三个数相加,就可以得出。学生可能会列出几个算式:2+3+4、2+4+3、3+2+4、3+4+2、4+2+3、4+3+2等。

教师板书式子并将这个式子与以前学的两个数相加做比较,引出课题“连加”。这时采用自主探索,大胆尝试的教学方法,放手让学生建构连加的计算顺序。提问“这个式子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要求每人计算自己的算式并和同桌小朋友说说计算顺序。学生汇报时,老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并提问:“要计算这道题,你得把哪个数记住?你是怎么记的?”为了让学生克服因记不住第一步计算的结果而无法连续计算的障碍,我在板书时在算式中用线标明计算顺序,并注上第一步算出的得数。

我这样改变教学素材的目的是使例题的学习更加贴近生活实际,又使学生得到多样化的解题策略,并从这些普遍现象中抽取出了连加的计算方法。学生学得生动活泼,趣味盎然,使课堂焕发出了生命的活力,也符合了新课标提出的“数学学习要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这一理念。

学生初步理解连加的含义后,利用农村远程教育资源,将课本65页例题(小明喂鸡)以动态的形式呈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使事件发生的先后次序一目了然。当例题图出示完后,我就问学生:“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地上的小鸡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你能根据这幅图的意思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要求学生描述刚才的情景,用自己的话说出连加的含义,并列式解决、汇报。当学生汇报时配合课件将计算过程突显出来,,进一步巩固了新知,也为学习连减埋下伏笔。

(二)延续情节,学习连减 爱听故事是每个儿童的天性,紧凑的故事情节使孩子们增长有意注意的时间。因此教学设计上延续买东西的情节:玲玲的同学芳芳用了8元钱买了同样的一袋旺仔QQ糖2元、一包旺仔小馒头3元、还买了一盒方便面。你知道一盒方便面多少元钱吗?学生有过购物的经历,再加上前面学习连加的经验,可以用知识迁移的方法学习连减。因此,在这个环节上我更多地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尝试进行计算。

如果学生自己列式计算有困难,可以允许计算有困难的学生借助摆小棒来完成。接着,让学生同桌交流计算方法和计算顺序,再进行汇报。学生可能会列出:8-2-3、8-3-2等。如果有学生列出3+2=5,8-4=3这样的算式也加以肯定。重点研究的是连减算式,指名让学生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学生汇报运算顺序时,配合板书突出运算顺序,突破难点。重点强调同连加一样在先运算的两个数下面划横线,并把得数写下,这样就不会忘记,能细心计算。

在初步理解连减的含义后,我用课件动态展示课本中小鸡吃饱后离开的情景,将连加连减这两个知识点联系起来,展示了知识的连续性。要求学生看图演示后,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画面,进一步体验连减的含义,并列式计算。

(三)观察对比,小结算法 通过上面的学习,学生基本掌握连加连减的含义及运算顺序。但在学生的知识库中这还是两个独立的知识点,有部分同学可能对连加连减的关系有模糊的认识,这时教师便得引导学生在知识点间搭建桥梁,形成联系,构建学生自己的知识王国。

为了便于学生找到连加连减的异同,板书尽可能设计简洁,突出知识点的联系。一年级学生由于受到自身认知水平的限制,发现关键问题需要较长时间及适当的指引。为此,我先让学生比较黑板上这些算式和以前认识的加减法算式有什么不同?再让学生读一读,加深印象。最后让学生比一比,看一看,连加、连减算式在计算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学生应该能在老师的引导下,明确以下两点:
1)连加连减都是先算前两个数的得数,再与第三个数进行计算。

2)连加是把三部分和起来得到总数,而连减是用总数来减。

在这个环节上我肯花时间让学生去观察,去表达,尽管学生有时表达得不到位,也给予充分的肯定,因为这是孩子们思维的萌芽,老师的肯定会使他们觉得自己是个了不起的发明家,增强了学习数学的信心。而教师也在其中充分尊重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教师定位的角色为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带领孩子们体会成为学习主人翁的乐趣。

(四)寓练于乐,巩固新知。

一年级学生注意力易分散,要将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吸引在课堂40分钟是需要很大技巧的。不管是在新知设计环节,还是练习环节都要符合一年级孩子的心理特征与认知特征。因此在练习部分主要采用游戏形式来巩固学生刚学到的新知,重点突出运算顺序。

(1)先摆一摆,再填数。

这道练习题是课本做一做的练习,让学生在学具拼摆的活动中填出连加算式中的最后一个加数和连减算式中的第二个减数,同时加深理解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突出第一步算出的得数在连加、连减计算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2)投信箱 小鸽子,送信忙。

小朋友们想一想, 怎样帮助小鸽子, 按照得数投信箱。我给每个学生发了每人一道连加或连减的计算卡片,在讲台上放了得数是2、5、6、8、10的五个大信箱。让学生根据卡片上的算式自己算出得数,并上台投到相应的信箱里面。上台投信的时候一组一组的小朋友上来投信,其他的小朋友注意观察有没有投错信箱的。设计这样趣味性题目,一方面使更多学生可以参与到活动中,从面上检查学习情况,另一方面吸引学生注意力,增加学习的兴趣。同时培养小朋友乐于助人的品质,也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4)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

在第四个练习环节,我设计了一组具有开放性的问题:用10元钱买三件文具,你能行吗?你怎么买?怎么计算?引导学生把知识运用于实践,解决实际问题,不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因为“如何选购”具有开放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择,所以思维空间较大。同时通过应用,使学生逐步进入到知识的“内部境界”,对知识有一种实质性的理解,从而体会到数学的价值所在。这样的开放应用,使实践凸现数学的价值。

(5)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你能举出生活中你碰到过的连加连减的问题吗?提出来让我们大家一起来解决。提出问题是思维活动的出发点,我们尊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并将它作为新知识的现实背景,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想象能力。同时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中处处用数学。

在本课中,我创设了学生熟悉的购物情境,围绕如何选购、付款,把购物活动始终贯穿与整个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在一系列的实践、探索活动中,获得数学知识,体验成功喜悦。这是我本节课最大的亮点。

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是“微型教案”,能具体、直观地帮助学生开启思路,排疑解难,掌握新知识。所以,我的板书设计简洁、清楚、明了地展示了本节课的知识要点和学习内容。

2+3+4=9(元)口答:一共花了9元。

8-2-3=3(元)
口答:一盒方便面3元。

总之,本节课的设计坚持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原则,注重学生知识的生成过程:由已知向未知的过渡;
由具象的实物向抽象的数字转化;
通过对比、分析、总结,得出结论。力求体现自主化、活动化、生活化、情感化,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享受成功的喜悦,学习的快乐。

《认识11~20》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一年级数学上册第73-74页的内容及相应的习题。

(二)教材所处地位及作用 “11-20各数的认识”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掌握10以内数的基础上,通过操作实践,观察思考、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学习新知识,并且为学习20以内的加、减法做好准备。本课分成三个层次进行教学:第一,是先出示水果卡片的情境图,让学生观察、数一数,图中有些什么?有多少?并且通过这个情境图让学生明白数数是按顺序点着数。第二,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动手操作、数一数及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去学习“11-20各数”的认识、组成、数的顺序及大小。第三,通过创设一系列的游戏情境,让学生巩固本节课的新知识。

(三)教学目标:
1.常识技巧目的:通过《11-20各数的意识》的教养,学生应当取得以下方面的知识和技能:“11~20”之间物体的数目;
充足懂得“10个一组成1个十,1个十里有10个一”;
晓得11~20这些数都是由1个十跟多少个一组成的,并懂得各数的意思;
控制数位顺序,能按11-20各数的大小次序数数,并能根据尺子能够比拟各数的大小。

2.进程与方式目标:通过动手操作与配合交流,充分感知10个一就是1个十,造就学生的着手操作能力和交换能力,自主摸索中培育其察看、剖析、口头表达能力。

3.情绪态度目标:通过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感触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起源于生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体验数与生活的接洽,树立估算的意识,并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让学生在获取知识技能的过程中获得有关数学思考、情感立场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如数感。数学课程标准》从理解数的意义;
能用多种方法表示数;
能从详细的情境中掌握数的绝对大小,能用数来抒发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抉择恰当的算法。新课引入时,老师可以手上抓了一把小棒,先让学生猜一猜共有多少根?这不仅仅是激发学生学习情趣的一种策略,更是让学生通过想和猜的活动,发展数学意识。

(四)教学重点,难点 A》初步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教训为起点,掌握教学的重点,处置教学内容。

依据学生的现状和发展程度,对11-20的数数,读写11-20的数,学生并不生疏。

B》建立计数单位“十”的概念。使学生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理解10 个一组成1个十,掌握1个十和几个一是11--20各数的组成,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11~20各数的组成”使学生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理解10 个一是1。

二、说教法与学法 1、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图,让学生通过观察、数一数的学习方式去认识11-20各数。

2、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猜一猜、数一数、摆一摆及合作交流的方式去掌握“11-20各数”的读法、组成、数的顺序和大小。

3、创设一系列的游戏情境,让学生通过数一数、摆一摆、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去巩固新知识。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水果卡片图让学生数一数,由此揭示11-20的主题并复习数数的方法是按顺序点着数 (二)提供探索机会,经历学习过程 1、数数 ①、 老师这里有一些小棒,请你猜一猜多少根? 数出10根小棒,十个一是十,捆成一捆,一捆就是代表10。

②通过古人打猎小兔,超过10只用一个大石头表示,让学生猜一猜一个大石头加五个小石子表示几 ③出示生活中的图片代表几,10支铅笔+1支.10本书加3本,10个球加8个 (设计意图:通过猜测根数较好地培养学生的猜测意识,并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大小来培养学生的数感。通过一捆就是10,为以后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的凑10法作准备。) 2、数的组成 学生摆小棒游戏,学任意摆出十几,这个数里有几个十和几个一摆19说一说再添一根有几个十是几根。根据11-20各数的组成,根据一年级学生的特点,我还特意编了一首拍手歌 (设计意图:当前的教学改革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在这里,教师给学生提供了直观、形象的学习材料,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激发学生寻找好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供了充分的活动与交流的机会。) 3、数的顺序 ①看直尺上的数,填空格 ②男女生比赛,看直尺11到20按顺序读 提问:女生:比12多1的数是几? 男生:和18相邻的两个数是多少?女生:10和12中间是谁男生:15在几和几的中间? 女生:在0~20各数中,哪个数离18最近 男生:在0~20各数中,哪个数离18最远 (设计意图:通过男女生比赛,让学生从多种角度去学习数,知道数与数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让学生在做中玩,玩中做,为学生提供了探索空间,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4.生活中的数字 (设计意图:通过出示生活中的数字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是数学。) (四)全课总结。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自由说:“今天这节课,我们又认识了哪些新朋友?这节课中你最高兴的是什么事?”可以对这节课的知识进行自我整理,又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整节课下课,感觉很多地方还是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1.在课堂上怕学生说错,不敢放手让学生说,一节课觉得自己说的多 2.在出示10本书装在一起,右边3本,让学生数一数,有学生回答是3本,我没有及时让学生让旁边这一包 3.时间也没把握好 还有很多地方做的不够好,请各位老师提出宝贵的意见 《加减混合》说课稿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加减混合》。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 与上一节课学习的连加、连减相同,加减混合也是由两个计算步骤构成的一个连续的口算过程,但不同的是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既要记住第一步计算结果,又要在第二步计算时应对跟第一步不同的运算方法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掌握加减混合运算过程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另一方面,教材有意地呈现了对比性很强的两组情境图帮助学生学习,情境图既有现实性和趣味性,又能直观地展示加减混合算式的计算过程和算理,充分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巧妙地利用生活经验来理解数学知识。但是教材是第一次出现组合型的情境图,学生对图中原来物体的个数很难理解,所以如何指导学生学会看这种组合型的情境图也是本节课教学的另一重难点。

从学生的角度考虑,在以往的教学中,由于加法先入为主,所以学生会形成思维定势,错误地认为加减混合应该要先算加法再算减法,因此改正学生的这一思维定势,正确地掌握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也是本节课的难点。

(二)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的分析,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三个方面。

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加减混合所表示的意义,掌握计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 10 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加减混合算式的过程,直观地理解加减混合算式的意义。在学习活动中,经历观察、比较、抽象和概括等思维过程,发展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加减混合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教法学法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借助多媒体,运用直观教学、启发谈话、讨论研究等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用眼看、动脑想、开口说,使主动性、积极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三、教学程序 为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拟定教学程序如下:
1、情境的创设从学生比较喜欢的动画片喜羊羊和灰太狼入手,让孩子有探索新知识的欲望。

2、建构新知、对比认识 本课中,学生将首次接触这种组合型的情境图,而借助中间的箭头明确看图顺序和理解图意对于学生来说都是很难的。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我将从自主探究、辨析交流、比较归纳三个层次进行教学。

基于教材中的两组图是由易到难的原则,所以教学上我将采取先放后扶的教学策略。

教学例题图1时,由于组合情景图中,原有天鹅的只数、飞来的只数和飞走的只数都是显而易见的,所以学生能独立看明白图意,但要把图意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还是需要一个过程的。所以指导学生清楚地说出图意是本例题教学的关键。我将直接出示第一组主题图,以图中箭头为突破口,以说为教学手段,先让学生知道这是一幅组合图,然后放手让学生通过尝试“说”来明白图意。如果有学生在表述时能说出“原来”和“现在”这些关键词,老师将马上给予肯定,并适时利用这一课堂生成引导全班学生完整地说出图意是“湖面上原来有4只天鹅,飞来了3只,又飞走了2只,现在湖面上还剩下多少只天鹅?”如果没有学生提到这两个词,老师也将适时点拨指导他们把“原来”和“现在”这两个词加进去,以帮助学生明确数量关系。

由于学生对图意的准确理解,这时候再让学生列出算式并说出计算过程,自然就水到渠成了。根据学生的反馈,重点抓住第一步的得数7,说说在图中表示什么意思,同时明确算第二步时,要用第一步算出的得数“7”减去“2”,从而使学生加深对计算方法的理解,增强对计算过程的感受。

在这一环节,我特别重视“说”的训练,目的是通过“说”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优化课堂氛围,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提高教学效果,学生在“听与说”的过程中很自然地领会了主题图的含义、明确数量关系、理解计算步骤,从而掌握了加减混合的算理与算法。

例题图2的教学,由于组合图中的天鹅是先飞走一部分的,所以原来的只数不易看出,有学生会认为原来有2只,也有人会认为原来有4只,所以此处我安排学生先看图交流讨论“到底湖面上原来有几只天鹅?”对于学生的讨论结果,老师不会给予肯定或否定,而是播放这样的一段动画,让学生通过观察明确此图中原来的只数既包括湖面上的两只,也包括飞走的那两只,所以原来应该有4只天鹅。接下来的说图意、提问题、说计算顺序,我将交给学生自主完成。

而在运算方法的学习上,为了解决“由于看不见第一步计算的结果而导致第二步计算受阻”的现象。我还采用“画一画,写一写”为辅助手段,引导学生画出第一步的运算,写出它的结果,有效解决“连续口算”这一难点,提高计算的准确性。当然,学生熟练计算后,这种辅助手段就可以不用了。

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种思维的过程,也是一种教学的策略。所以,学习完这两题后,我将引导学生观察两个算式,通过对比,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引导学生归纳小结:无论是先加后减还是先减后加,都是加减混合运算。在计算加减混合算式的时候,一定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3、巩固内化、解决问题 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为了让不同层次学生学有所得,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我安排这样几个层次的练习。

设计练习题时,为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在学习完先加后减后,我设计了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练习,学习完先减后加,我设计了小鸟找家的练习,动态的效果,更让孩子有学习的欲望,最后孩子在回答正确每一道算式后,天鹅就会飞起来,我也会送给孩子一个剪好的天鹅。这样更能调动孩子的积极性,接下来,就是利用学习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先让还说明题意,再进行解决,让孩子理解加减混合所表示的意义,如果时间允许,我还设计了一道乘车的问题,主要是让孩子明白题目的意思,再列算式。最后是课堂检测。

4、总结方法、评价反思 引导学生总结学习内容,反思学习方法,评价学习态度。这样的总结,不仅关注了学生的学习结果,更注重了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所体现的情感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为他们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四、课堂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对学生进行评价,鼓励学生有学习的积极性,除了语言上的鼓励外,还要给学生分发将礼物,这样的课堂评价,不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保证课堂教学有序进行, 五、板书设计 以两组情境图为主,配以相应的算式和计算过程,对关键文字加以强调,尽量做到清楚明了,图式结合,重点突出,对比鲜明,结合小组评比,提高学习兴趣。

整节课教学活动中充分体现以下特点: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思维为主线的思想;
充分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
练习体现了层次性,知识技能得以落实与发展。

《数学乐园》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中实践活动——“数学乐园”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的一种数学实践活动情境,其内容都是一些具有现实性和趣味性的活动材料和“起立游戏”、“送信游戏”等。学生在活动中可以进一步经历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感受自己身边的数学知识,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基于以上分析,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组成及计算,区分它们的基数、序数含义。

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培养有条理地进行思考的能力。

3.经历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感受自己身边的数学知识,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二、学生分析 学生认识了0~20并掌握了20以内的加减法后,已具备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但由于日常教学中,班上的人数较多,活动空间有限,组织起来也较困难。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以便全班同学都能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主动、有序、愉快地参与到各个活动中来,是本节课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三、设计理念 未来的社会既需要学生具有获取知识的能力,也需要学生具有应用知识的能力,而知识也只有在能够应用时才具有生命力,才是活的知识。为此,我在现有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根据班上的实际情况,设计了几个贴近学生生活的实践活动。

四、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实践活动课。

1.课件展示——“数学乐园”全景图。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今天老师想和你们一块儿去“数学乐园”做游戏,你们想不想参加? 2.师板书课题:数学乐园 3.用奖“数字之星”的方法激励学生多发言、多动脑。

(二)活动1:走迷宫游戏。

(1)复习对0~20各数的认识。

①说数字:学生说出通过这段时间学习认识的数字0~20,教师贴出相应的数字卡片,每张卡片上有一个娃娃头。

②用数字:引导学生用黑板上的一个或几个“数字娃娃”说一句话。

③找数字:启发学生找找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用到了“数字娃娃”,体会数字的重要性,并邀请“数字娃娃”一块儿做游戏。

④排数字:启发学生按一定的顺序给“数字娃娃”排队,点一个学生在黑板上排,其他学生分别在自己桌面上排数字卡片。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的摆法。

(2)故事引入“走迷宫”活动。

(出示小黑板)教师以一个《小白兔迷路》的故事导入:
一天,小白兔出去玩,走着走着,突然迷路了,这怎么办呀?它给妈妈打电话:“妈妈,我迷路了,怎么办才好呀?”妈妈听了点了点头说:“孩子,你长大了,自己的事情应该自己去做,只要你按1、2、3、4……的顺序走到19就一定能回家的。”于是聪明的小白兔按妈妈的话去做,终于回家了。同学们,你们知道小白兔可能是怎样走的吗? (3)学生独立走迷宫——帮助小白兔找家。

让四个学生分别在四块小黑板上用不同色的粉笔画不同路线,其他学生在课本上画出小白兔回家的路线。

(4)比比谁想得多,进行评价奖励。

(5)找规律:教师引导学生找其中的规律,如,“从1走到2有几种方法?”“从左边的2走到3有几种走法?”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进行思考,并作为课后的作业,鼓励学生合作完成。

(三)活动2:对口令游戏。

1.(放快节奏鼓点音乐)师生对口令,如师说“我出3”,生答“我出5”,复习数的组成。

2.同桌互对口令,复习数的组成。

(四)活动3:送信游戏。

学生按四人小组的位置坐好,每人从抽屉里拿出一个反面写有一个数字的信封,然后请学生把桌面上的得数与信封上数字相同的算术卡片放进信封。

请其中一组学生上台演示完成,之后评价,找对的学生表扬自己。

(五)活动4:起立游戏。

1.报数:请两竖行学生从前往后,从后往前报数。

2.数数排第几:让每位同学通过数数和思考,对自己在班上的位置都有一个正确的定位。

3.起立拍手游戏:教师点到从前(后)数第几位学生,该竖行该生就起立拍一下手,之后让学生练习从左数、从右数,使学生进一步感知前后左右等空间的方向,并注意让学生区分几个和第几个这两个易混的概念。

(六)活动5:投掷游戏。

布置好游戏场地,教师点几位学生按规则向篓里投球,共10个球,看能投进几个。同时请一位学生当评判员,用圆片贴在黑板上表示投进球的数量,之后请其他学生当“小记者”,报道几位学生的投球成绩并进行比较。其间还让学生说说有几个球没投进,并说出自己的算法。

(七)课堂小结。

师:今天,我们一块儿到“数学乐园”去逛了逛,你们开不开心?其实只要你们留心就会发现生活中有很多的数学知识,你们想不想学习更多的数学本领呢?老师相信,只要你们努力,就一定会成为生活中的“小小数学家”。

《认识钟表》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认识钟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教学内容。本节课要求学生对整时的认识,是学生建立时间观念的初次尝试,为以后“时、分”的教学奠定基础。

二、学生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小,刚入学不久,好动、好奇、好玩。大部分学生在学前教育或家庭教育中多多少少都接受过一些关于时间的知识。一般来说,一名6岁的儿童每天起床、吃饭、上课、下课都要按照一定的时间来进行,这样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就感知到了时间这一抽象概念的存在。而且几乎每个家庭都有挂钟或手表,钟面、表面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

三、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钟面和电子表面,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正确地读、写整时时刻,初步建立时间观念。

2.经历操作、讨论、交流等实践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动口、动脑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合作精神,发展数感。

3.充分感知到生活中时时处处有数学,并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4.学会合理地安排作息时间,养成遵守和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四、设计思路 本课从导入到实践活动,学生都在和两位新朋友(时间老人和琦琦)交谈着;
整个背景都是以学生非常熟悉的“琦琦的一天”来设计的。这样的设计不仅创设了一个和谐的学习氛围,而且一下子就拉近了学生与数学的距离,促使他们愿学、好学、乐学。时间这一数学知识,本来就是生活中无时无处不存在的,进行这一知识的教学,更需要体现以生活为依托,以实践为第一。在教学中,我让学生随意地玩自备的钟或电子表,自由地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让他们在玩中发现数学问题,找寻数学知识,学生的思维可以得到尽情的发展,个性得到尽情的张扬,逐渐感受到数学学科的趣味性、生活性和挑战性。

五、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

1.创设情境。

(1)展示课件:日出东方,配有闹钟“嘀嗒”声。

(2)引出主题图(由教材第84页主题图改编)。

提问:①琦琦正在干什么?(学生:起床。)
②你知道琦琦是什么时候起床的吗?(学生:6时。)
③你怎么知道的呢?(看挂钟或电子表。)
2.揭题:今天我们就来“认识钟表”。

(板书课题:认识钟表)
(二)探究新知。

1.认识钟面、电子表面。

(1)观察钟面和电子表面:学生自由地选择自己喜欢观察的对象,可以观察钟面,也可以观察电子表面,互相讨论、交流意见,教师参与共同研究。

(2)学生交流、反馈(得出以下几种答案)。

钟面:①有1~12个数字(点击闪烁)。

②有2根指针,长针和短针。(点击闪烁,配有画外音:我的身体长,我叫分针;
我的身体短,我叫时针。)
…… 电子表:
①由数字表示时间。

②中间有2个点会闪烁。

…… 2.认识整时。

(1)创设情境。

课件依次出现“琦琦一天的生活”。

①观察画面,说一说琦琦接下来的一大是怎样安排的? ②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观察、交流。

③学生反馈(随着学生反馈情况,依次出现与主题图相对应的6个钟面)。

④学生互相评价,教师引导学生体验:描述任何事物时都要按照一定的顺序。

(2)认识钟面上整时刻。

①观察6个钟面,你有什么发现? ②学生充分交流,得出:
A.分针都指着12(点击闪烁)。

B.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点击闪烁)。

③引导学生小结:我们在看钟面时不仅要看时针,还要看分针,如果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④反馈练习。

出示模型钟:说说这是几时?你是怎样想的? 板书:2时。(边叙述边板书写法。)
(3)认识电子表的整时刻。

①出示连线题。

②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可以自行完成,也可以小组讨论完成。

③教师:说一说你是怎样认识电子表上的时刻的? ④引导学生小结:在电子表上,如果点的后面是2个0,前面的数字是几就是几时。

⑤反馈练习。

出示模型钟:这个时刻用电子表的方式来表示,该怎样写呢? 板书:(强调:电子表表示的整时刻时,点的后面是2个0。)
⑥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用两种方法来表示整时刻。

一种是文字表示,一种是电子表的形式。

(三)巩固练习。

1.学生自选完成第85页练习题并分组说一说自己一天的生活中几时正在干什么。

(1)投影展示结果,集体订正。

(2)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琦琦起床的时间是6时,看动画片的时间也是6时呢?(得出一天有早晨、上午、下午和晚上,初步感知时针每天转2圈。)
2.练习十九第3题(引导做第1小题)。

(1)出示第1个钟面。

(2)提问:
①钟面上现在是几时? ②再过1小时是几时呢? (3)反馈(教师演示课件):分针转一圈,时针走一格。(4时)
(4)学生独立认识其余钟面时间。

3.实践活动:小组合作设计一份合理的作息时间安排表。

要求:
(1)添上时针、分针表示整时。

(2)在方框里填上电子表所表示的时间。

(3)说一说这个时间你准备干什么? (四)小结。

师:希望通过这节课大家不仅能认识钟表,还要懂得珍惜时间,和时间一起赛跑! 六、板书设计:
认识钟表 长针是分针,短针是时针。

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

《9加几》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第一课时《9加几》。

一.说教材:
《9加几》是一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教学内容。本节内容是学生建立“凑十法”计算概念的初次接触,也为以后计算的正确率和提高运算速度打下牢固的基础。教材在编写上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生活环境中学习数学。

本单元的内容编排体现了三个特点:
一是从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 二是呈现多种计算方法, 三是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注重培养学生初步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的目标为:
(一)知识技能:理解“凑十法”,初步掌握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思维过程,并能正确的计算9加几。

(二)数学思考: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自己得出计算9加几的各种方法;
通过比较,使学生体验比较简单的算法。

(三)问题解决:通过学生观察、动手操作,掌握9加几的进位方法,正确计算9加几。

(四)情感态度: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凑十法”计算9加几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凑十法”的思维过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具 二、说教法、学法:
这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年龄小、好动、好奇心强,为了抓住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我采用了情境演示法的教学方法,通过创设情境,利用色彩鲜艳的课件,让学生在课件所创设的情境中学习。这样设计意图既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认知兴趣,又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为了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想一想、数一数、说一说、比一比、写一写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积极的动眼、动脑、动口,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体验来学习新知。

三、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安排了五个教学环节:一、基本训练,激趣导入。二、认准目标,指导自学。三、合作学习,引导发现。四、变式训练,反馈调节。五、分成测试,效果回授。

第一、基本训练,激趣导入。

首先老师和同学们加一起进行口算的比赛,看谁算的又快又准。

【设计意图:通过抢答提高学生对计算的熟练度与正确率。为以后解决稍复杂的问题打下基础。】 第二、认准目标,指导自学 在这一部分内容里,我注重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观察课件上的情境图“请你仔细观察,图上有什么?” 【同学们兴趣盎然,有的说班,有小朋友在活动;
有的说还有水;
我再课件出示:箱子里有几盒水,外面有几盒„„ 【设计意图:在这一部分内容里,我注重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观察课件上的情境图, 借助学生生活,获得有关数数的经验,让学生了解图上的信息,为后面的计算打下基础。】 第三、合作学习,引导发现 继续提问“一共有多少盒水?”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一共有多少。之后,我再结合课件和板书同步演示,说明两个地方各有几盒水。

现在大家来说一说你是怎么知道的有几盒水的?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情况呢?(学生说时,教师巡视,注意发现不同的方法:数数法,接数法,凑十法。)
教师:要算一共有多少盒水怎样列式?(板书9+4)
9+4要怎么计算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用小棒摆一摆,教师巡回指导学生进行操作,学生交流计算9+4的方法。教师引导提示问题:左边摆9根小棒,右边摆4根。提问,9盒加上几盒就是10盒了?那就拿过来一个,还剩下几个?3个。那10盒与剩下的3盒合起来是多少盒?相机板书9+4=13 【结合课件和板书同步演示,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观点,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 第四、变式训练,反馈调节 在这一环节中寓教于乐,溶练习于游戏中,让学生玩乐中巩固知识。首先,我用课件出示课外题目练习。为了更好的让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小动物等形象来出题目。为了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添加了送水果的游戏,请若干学生认水果学具上的时刻,让全班学生判断,调动了全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课堂气氛推向了一个高潮。

第五、分层测试,效果回授 先用闯三关游戏的方式,激发他们学习,练习,摆学具。引导学生根据题目要求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读题能力。

设计意图:第四环节通过游戏环节,让学生对练习题有些厌烦,第五环节我设计了让学生摆学具练习,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对练习达到了一定的效果。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全课。我先让学生说说在这40分钟里学会了什么?你是通过什么方法知道的?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巩固。并布置作业扩展训练。

五、教学效果预测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我坚持“以趣促学,以练促通”的理念为指导,以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为核心,以“展示生活情景--探究数学信息--形成数学问题--思考解题方法”为基本流程,通过“拆小数,凑大数,交换加数的位置”等突出了“凑十”的计算方法,实现了知识和技能的“转化”,减轻学生的负担,提高了教学效率。

以上是我对“9加几”这部分内容的分析和教学设想。有不当之处,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总复习说课稿 复习内容说明:
本单元的复习包括本册所学的主要内容。共四局部:20以内的数, 20以内的加法和10以内的加减法,认识图形,认识钟表。总复习的编排注意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便于在复习中进行整理和比较,以加深同学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培养同学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复习目标:
1.通过复习20以内数的读写、数序、大小、组成和序数的含义,加深同学对数概念的理解。使同学进一步明确加减的含义。

2.熟练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正确较迅速地口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

3、会识别常见的四种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知道整时和半时。

4.根据加减的含义和算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复习重点 :20以内进位加法和10以内加减法,根据加减的含义和算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复习课时布置:约4课时。

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认识钟表》。

设计思路:
本给出与时钟相关的情境,让学生辨别时间。

教学流程 :
(一)复习导入。

创设情境。

(1)展示课件:日出东方,配有闹钟“嘀嗒”声。

(2)引出主题图(由教材第84页主题图改编)。

提问:①琦琦正在干什么?(学生:起床。)
②你知道琦琦是什么时候起床的吗?(学生:6时。)
③你怎么知道的呢?(看挂钟或电子表。)
(二)复习小结。

钟面:①有1~12个数字 ②有2根指针,长针和短针。…… 电子表:
①由数字表示时间。

②中间有2个点会闪烁。

…… 整时:①分针都指着12。

②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③引导学生小结:我们在看钟面时不仅要看时针,还要看分针,如果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电子表的整时刻。

①出示连线题。

②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可以自行完成,也可以小组讨论完成。

③教师:说一说你是怎样认识电子表上的时刻的? ④引导学生小结:在电子表上,如果点的后面是2个0,前面的数字是几就是几时。

⑤反馈练习。

出示模型钟:这个时刻用电子表的方式来表示,该怎样写呢? 板书:(强调:电子表表示的整时刻时,点的后面是2个0。)
⑥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用两种方法来表示整时刻。

一种是文字表示,一种是电子表的形式。

巩固练习。

1.学生自选完成第105页练习题并分组说一说自己一天的生活中几时正在干什么。

投影展示结果,集体订正。

2.展示课本第107页第3小题)。

3.反馈(教师演示课件):分针转一圈,时针走一格。(10时)
4.指导学生做其他习题。

(四)小结。

板书设计:
认识钟表 长针是分针,短针是时针。

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在开学初班主任主要抓好以下六件工作。

  1、做好学生报名注册工作,做到心中有数。注册登记,是班主任和学生的第一次会面,也是班主任了解学生的一个窗口,做好这项工作有利于今后班务工作的开展。

  2、开好第一次班会,创造良好的第一印象。班主任开第一次班会(必要时可让学生家长参加),目的在于树立形象、指导未来、明确制度,在第一次班会上教师的态度要诚恳,期望要真诚,要求要具体。可以先进行自我介绍,然后,用真诚的态度对学生说:“我有幸任你们的班主任,我感到很高兴,我希望同学们支持我的工作,共同把我们班建设好”。寥寥数语道出一片真诚,会融洽师生感情。

  3、以身作则,搞好第一次卫生大扫除。这是进一步融洽师生关系的机会。班主任在劳动中与学生接触,可以进一步了解学生。同时使学生认为班主任老师平易近人,言行一致,堪为师表,有利于树立班主任工作威信。

  4、搞好班组建设,选好班组干部,发挥班组干部的积极能动作用。在班级建设中,班干部的作用非同一般。因此,班主任在选配班组干部的过程中,要注意充分发扬民主。这样既表明了班主任民主公正管理班级的态度,更为班集体形成良好的风气奠定了基础。

  5、搞好第一次考勤工作,保证纪律的严明性。开学之际,工作头绪多,纷乱无章,且经过一个假期,有的学生难免表现散漫。因此,班主任要及时进行纪律检查。同时根据班上的实际情况,拟定《德育评估细则》,在教育过程中做到有规可依,使学生的教育经常化,系统化。

  6、开好第一次家长会。开学之初,有经验的班主任不会忘记在忙中召开第一次家长会。这是把学校教育同家庭教育相结合的机会。因此,在第一次家长会上,班主任老师要简明扼要地向家长介绍本班各科教师的情况。然后开诚布公地向家长表明你教育学生的决心及本班奋斗的目标,积极争取家长的支持。

本作品来源于互联网,已重新整理、排版,可直接编辑、打印,亦可直接使用。如果喜欢请给予好评,同时欢迎您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谢谢!

诚达文秘网 https://www.rk1k.cn Copyright © 2019-2025 . 诚达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诚达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浙ICP备19042126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