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诚达文秘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市委书记在全市大力发展沟域经济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现场会上讲话【精选推荐】

市委书记在全市大力发展沟域经济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现场会上讲话【精选推荐】

来源:公文范文 时间:2023-05-06 18:45:07

市委书记在全市大力发展沟域经济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现场会上的讲话同志们: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发展沟域经济是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我们召开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市委书记在全市大力发展沟域经济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现场会上讲话【精选推荐】,供大家参考。

市委书记在全市大力发展沟域经济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现场会上讲话【精选推荐】

市委书记在全市大力发展沟域经济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现场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发展沟域经济是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我们召开这次会议,就是要深入贯彻***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认真落实中央、省部署要求,对全市农业高质量发展和沟域经济发展进行再部署再推动,着力走出一条富有**特色的乡村产业振兴之路。上午我们现场观摩了沟域经济示范带项目,刚才6家单位作了发言,大家要相互学习借鉴、切实改进提升工作。下面,讲四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把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和沟域经济发展作为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

党的十九大以来,***围绕做好“三农”工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多次指出“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要振兴”,“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去年参加全国人代会河南团审议和视察河南时,特别强调要“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牢牢抓住粮食这个核心竞争力,不断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快建立绿色低碳循环的农业产业体系,推动农村绿色发展”。省委省政府对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作出全面部署。这些,为我们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和沟域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抓好贯彻落实。

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就是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加快推动农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不断增强农业的创新力、竞争力和综合效益。这对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至关重要。从实现农业强看,进入新时代,农业正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农村发展正由传统种养业为主转向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农业产业结构不优、经营方式不活、农产品附加值不高竞争力不强等问题还比较突出。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进一步调优种养结构、调强加工能力、调大经营规模、调长产业链条,顺应了农业农村发展新特征,有利于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推动农业做大做强。从实现农村美看,绿色是美丽乡村的底色,文化是美丽乡村的底蕴。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既能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的农业经济,助力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又能保护传承弘扬乡村文化,更好地留住美丽乡愁。从实现农民富看,当前,我市粮食生产比较效益低,既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也影响农民稳定增收。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大力发展现代高效特色农业,有助于从根本上提高农业经营效益、优化乡村就业结构、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是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治本之策。

大力发展沟域经济,是市委市政府立足**实际作出的重大决策。一方面,这是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境内“五山四岭一分川”,大小沟岔多达数十万条,沟域面积占市域总面积的21%。独特的地形地貌、气候条件,以及豫西特有的自然山水、乡村文化等资源,决定了**虽然在粮食等传统种植业上没有优势,但在因地制宜发展沟域经济上优势突出、前景广阔。2019年以来,我们提出围绕“一沟一特色、一域一亮点”,大力发展沟域特色产业、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着力打造以沟域生态为底色,以山顶生态林、半坡林果业、沟谷文旅业为基本布局的全景化立体式沟域经济带。目前,已建成53个市级沟域经济示范带,年均总产值达30亿元。另一方面,这是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的重要抓手。***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指出,黄河体弱多病的问题“表象在黄河、根子在流域”,强调“治理黄河,要在保护、重在治理”。**是黄河流域重要节点城市,市域面积的81.8%属于黄河流域,绝大部分沟域也属于黄河流域。打造沟域经济带,也是在建设沟域生态带、文化带,这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强流域综合治理,协力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具体行动。2019年以来,全市沟域经济示范带内新植苗木132万株,整治河道74公里,新修沟渠135公里,整修水库3座,新建污水处理设施31座,铺设污水管网46公里,就有力促进了沟域生态环境保护。我们要总结好的经验做法,进一步抓实抓好沟域经济发展。

近年来,我们在粮食稳面积、提单产、保丰收的同时,大力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和沟域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特别是做优了特色产业文章。特色种植“五个百万亩”计划扎实实施,特色养殖规模持续扩大,沟域经济示范区内特色高效作物种植面积达90%,富硒农业初见成效,全市“三品一标”、绿色和地标农产品总数均居全省第一,*宁县河底镇入选全国农业产业强镇建设名单,新安县马头村、孟津县梁凹村荣获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称号。产业融合加快推进,“互联网+农业”、乡村旅游等蓬勃发展,县级电商运营中心实现全覆盖,从事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服务的乡镇、行政村分别达103个、382个,A级乡村旅游景区达到22家,休闲农业年营业收入超过41亿元。壮大了新型经营主体。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分别达到406家、529家、98家和16家,有效带动了农村生产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带动了农村绿色发展。通过发展沟域经济、乡村旅游等,持续做好山区生态保护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有效带动了美丽乡村建设。全市沟域经济示范区内绿化率较2016年底提高19个百分点,栾川入选全国第二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和“中国十大乡村旅游目的地”,农村生态美、生产美、生活美加快实现。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2019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9.8%,高于GDP增速1.7个百分点、高于城镇居民2.3个百分点。特别是沟域经济示范区内村集体经济实现年均收入8万元以上、高出全市平均水平60%,昔日的“穷山沟”变成脱贫致富的“聚宝盆”,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大幅提升。

同时也要看到,我市农业高质量发展和沟域经济发展还存在不少问题。尤其是农业生产仍以传统农业为主,小麦、玉米等大宗粮食作物占常年播种面积的六成,特色种养规模不大,2021年全市粮经饲占比分别为59%、36.3%和4.7%;农业产业链条较短,资源综合利用率低,农产品精深加工仅占农产品加工的21%;农业比较效益较低,2021年种植业亩均产值2350元、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农民种粮亩均收益700元左右、仅相当于外出务工3至5天的工资收入;特色产业大多仍处于产业链的中下游,优质农产品不多,缺乏能在全国全省叫得响的特色品牌,市级层面的农业区域公用品牌培育尚未真正破题;沟域经济发展的规模还不够大、质量还不够高,一些优势资源没有被充分发掘利用。反思起来,深层次原因还是在思想上、作风上、方法上。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有的干部依然把农村产业等同于第一产业、把农业等同于粮食生产、把沟域经济等同于沟域种植,习惯按老套路指导农业生产。有的群众市场意识不强,担心种别的产品种不好、卖不出、有风险,甚至满足于眼前利益、担心不种粮食领不到粮食补贴,宁愿“望天收”也不愿调。二是思路举措不对头。一些地方和干部对农业高质量发展和沟域经济发展研究不深、思路不清、方法不多。有的行政命令多、示范引导少,强调前期发展多、注重后续服务少,甚至只考虑如何让群众种养、不考虑“如何收”“卖给谁”等问题,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群众不满意。目前,70%的沟域都在打乡村旅游牌,但产业同质化严重,发展后劲不足,就说明一些地方缺乏长远谋划和思考。三是推进落实不给力。一些地方和干部抓农业高质量发展和沟域经济发展不具体不深入,“最后一公里”尚未真正打通。目前,在特色产业发展上,土地流转、人才保障等跟不上,精深加工、农产品冷链物流、农村电商、市场信息服务等关键环节发展缓慢。这些工作,都是市委市政府多次强调的,说明一些地方和干部在抓落实上打了折扣。对此,要保持清醒、着力解决。

总的来看,尽管我们在工作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但加快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和沟域经济发展有基础、有机遇。所谓“有基础”,主要是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总体上已经进入城市带动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阶段,乡村产业振兴的基础支撑比较有力;我们已经探索出一条适合豫西山区农村产业发展的路子,抓好特色产业发展有了广泛共识和实践成效;随着乡村振兴扎实推进,农村各项改革任务正在加速落地,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正在全面提升,农业高质量发展和沟域经济发展的基础更加稳固。所谓“有机遇”,主要是当前农业高质量发展和沟域经济发展面临很多有利条件,尤其是随着中部地区崛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国家战略的加快实施,农业高质量发展和沟域经济发展面临更广阔的空间;中央、省围绕促进乡村产业发展,推出一系列含金量很高的政策,特别是国务院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提出的六个方面举措、省里关于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十项措施,对**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指导性;省委省政府就加快推进**副中心城市建设、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等出台政策措施,其中就包括支持沟域经济发展,为我们带来了更多政策红利;这次新冠肺炎疫情虽然对经济发展造成冲击,但也激活了新的消费潜力、催生了新的发展格局,给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带来了新机遇。我们要坚定信心、抓住机遇,扎实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和沟域经济发展,真正以乡村产业发展的根本性变革实现农村经济的全面振兴。

二、扭住重点,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这场深刻变革切实抓紧抓好

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关键是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这是关乎农业农村发展全局和长远的深刻变革。市里已经出台了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行动方案,明确了产业结构调整的“任务书”“路线图”,各地各部门要认真抓好落实,在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优化供应链上下功夫,不断提升农业产业链水平。

一要科学搞好产业选择。解决好“往哪调”问题,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前提。必须立足资源禀赋、群众意愿、市场需求,因地制宜选准主导产业,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渔则渔、宜牧则牧、宜游则游、宜工则工,加快实现粮经饲统筹、种养加一体、农林牧渔结合、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要大力发展特色种养。发展特色种养是**的优势所在,也是市场规律使然。市里已经明确,要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着力发展优质林果、杂粮、瓜菜、草畜、中药材、花卉苗木六大特色产业。各地要坚持以销定产、以特立足、以质取胜,立足实际、主动融入,加快发展最具特色、最有市场竞争力、最适合当地生产条件、最能发挥溢出效应的特色产业。**是全省少有的土壤硒元素富集区,各地要高度重视发展富硒农业,切实把富硒农业品牌打造好。要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农产品精深加工能够拉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具有引领带动作用。目前,全市农产品粗加工和一般加工占比高达79%,加工能力弱、产业链条短、增值比例低的问题仍然突出。要围绕“粮头食尾”“农头工尾”,着力发展肉制品、面制品、油脂制品、乳制品、果蔬制品加工,积极开发营养食品、功能食品、休闲食品、保健食品等,加快形成多层次、多品种、差异化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业。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乡村旅游是农村生产生活价值的自然延伸,是前景广阔的富民乡村产业。前不久,市里印发了加快乡村旅游发展的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要加快构建产业体系完善、空间布局合理、产品特色鲜明、发展模式多样的乡村旅游发展格局,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抓好落实。要依托独特的地理气候、人文生态、农业生产等,促进农业与文化、旅游、教育、健康、养老等深度融合,推动农村从“卖产品”向“卖风景”“卖文化”“卖健康”“卖体验”转变,带动农村服务业提档升级。需要指出的是,农业通过与互联网融合,已经涌现了许多新业态新模式。要通过“互联网+”,联通线上线下,深入挖掘农业资源多重价值,形成多业态发展态势,让农业创造更多价值。

二要稳步推进规模经营。适度规模经营形成的产业集聚、链条延伸和效益提升,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体现。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必须以适度规模经营为基础,推动农业产业形态由“小特产”升级为“大产业”、空间布局由“平面分布”转型为“集群发展”、主体关系由“同质竞争”转变为“合作共赢”,靠规模保质量、闯市场、防风险、提效益。要以集群化促规模经营。产业上规模,最直观的表现就是集群集聚。目前,我市农村特色产业布局还比较分散。比如,我市南部山区素有“豫西天然药库”之称,但中药材规模化种植面积仅占30%。要围绕发展六大特色产业,落实好“一县一业”“一乡一特”“一村一品”,加快建设集中连片的规模化种养基地和集中加工基地,推进产业集群集聚发展。省里提出要创建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这是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进产业集群集聚发展的重要载体,各地要主动作为、积极争取。推进产业集群集聚发展,关键在土地集中集约利用。要扎实推进农村土地制度、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流转,规范运作土地入股、土地托管、联耕联种等,着力以土地集中集约促产业集群集聚。要以组织化促规模经营。规模经营与组织化程度是相辅相成的。要加快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村级集体经济,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水平。在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上,要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着力把现代生产要素引入农业生产,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尤其要坚持“强龙头、创品牌、带农户”,大力推广“公司+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让农民专注于种植养殖,让合作社专注于组织农业生产,让龙头企业专注于农产品加工销售。在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上,近年来我们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农业农村资源闲置浪费和村级集体经济薄弱问题依然并存。要切实盘活用好农业农村资源,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集体经济运行新机制,加快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目前,全市行政村中,集体经济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的占75.5%,达到10万元以上的占40.3%。市里提出,今年底要实现80%以上行政村达到5万元以上,50%以上行政村达到10万元以上,各地各部门要不折不扣落实好。要以标准化促规模经营。标准化生产能有效降低成本,是促进规模经营的重要手段。要着眼农业全产业链,鼓励发展高水平标准化种植养殖,从生产、加工、贮藏到流通各环节全面推进标准化管理,以标准化来降成本、扩规模、提品质。要对跨部门、跨领域的涉农标准进行整合,打造统一的检测平台、可追溯平台,结合实际研究地方安全标准、绿色标准、优质标准,加快农业标准化进程。

三要持续加强产销对接。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必须健全农村市场体系,打通产销对接渠道,确保农产品既卖得出、又价格高。要深入谋划产业“谁来带”、产品“如何销”、市场“怎么连”等问题,推进产供销协同发力,不断拓展农产品“送出去”消费、“请进来”消费、“带着走”消费的有效方式和渠道。要抓好龙头带动。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特别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作用,引导支持其与农贸批发市场、大型超市等结成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支持引导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与酒店、机关、企业、驻军、院校等建立直供关系,加强“农超对接”“农餐对接”“农校对接”“农宅对接”,打造从田间到市场、到餐桌的完整产业链,改变优质农产品在马路边推着车、提着篮、摆着摊卖的状况。*宁县引进以海升集团为代表的现代农业企业,构建从苹果育苗、种植到加工、物流的全产业链发展格局,就是成功的探索。要抓好品牌宣传。品牌是质量的象征、安全的象征、信誉的象征。要围绕“打品牌、创特色、扩影响、增效益”,加大“三品一标”农产品培育力度,抓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培育,着力叫响一批高品质、好口碑、有乡愁的“土字号”“乡字号”“山字号”“绿字号”,全面提升农业产业整体知名度。要学会给农产品“梳妆打扮”,抓好农产品分级、包装和品牌创建。要引导企业从注重规模数量扩张向注重质量品牌提升转变,让**的农业品牌不仅在本地树起来,还要逐步走向全省、全国乃至海外。要抓好市场流通。高效安全有序的农产品流通,有利于农产品的高质量供给和价值充分实现。要聚焦农产品产地“最先一公里”和城市配送“最后一公里”,加快完善农产品仓储物流,尽快补上农产品冷链物流等短板。要联合大型电商平台,大力发展农村电商等新型流通方式,用好直播带货等新型销售渠道,不断拓展线上销售渠道,更好地让“供”与“销”串起来、快起来。要抓好旅游消费市场。紧盯全年1亿多来*游客这个大市场,推进优质农产品进景区、进服务区、进商超、进酒店,有针对性地开展优质农产品展销活动、体验式推介,以“请进来消费”激活“带着走市场”。

四要切实完善利益联结。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某种意义上是对农民与土地、集体、市场等各方关系的进一步调整。必须完善利益联结机制,真正让企业有赚头、村集体有收益、农民有收入,维护好各方合法利益,充分激发各方参与的积极性。要立足农民增收。让农民持续增收,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围绕让农民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把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的二三产业尽量留在农村,把农业产业链的增值收益、就业岗位尽量留给农民。在推进土地流转、盘活集体资产、发展规模经营过程中,要把保障农民合法收益摆在突出位置,不能让农民忙了一阵子、却赚不到“票子”,更不能富了老板、丢了老乡。要注重风险防范。小农生产往往易受市场风险的影响。要充分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作用,把合作社和农户接入大市场,降低农民独自面对市场波动的风险。要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完善农民利益兜底保障机制,建好农民与市场风险的“防火墙”,避免因农产品价格大起大落带来重大损失。要创新方式方法。近年来,各地探索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农户”等形式都很好,要继续坚持并进一步探索完善。特别是实现土地流转的地区,要积极探索土地流转得租金、园区服务得薪金、开店经商得现金、集体经济得佣金的“一地生四金”模式。

三、持续提升,把沟域经济这个特色优势不断做大做强

我们在发展沟域经济上已经有了初步探索,下一步关键是要在提质增效上下功夫。市里已经对实施沟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质扩面专项行动作出部署,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抓好落实,着力把沟域经济规模做得更大、效益做得更好,使沟域经济成为全市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成为践行“两山理论”的典型示范、成为推进乡村振兴的鲜活样本。

一要坚持规划引领。坚持规划先行,是我们发展沟域经济的成功经验。要高质量编制沟域经济发展规划,发挥好规划的引领作用,防止盲目投资、无序建设。要强特色。沟域经济的生命,在于走特色发展之路。制定规划时,要因地制宜、因村制宜、因沟制宜,围绕“一沟一亮点、一域一特色”,根据不同沟域特有的地域区位、地形地貌、自然生态、历史文化、民风民俗等,在找准定位、彰显特色、放大优势上下功夫。要强化市、县统筹,既避免脱离实际、按城镇标准编制沟域发展规划,又避免各沟域发展模式雷同和低水平发展。市里已经提出,在城市近郊大力发展花卉苗木、农耕体验、果蔬采摘等休闲农业,在浅山丘陵区重点发展以优质苹果、樱桃等为主的林果业,在深石山区重点发展林菌、林禽、林药等林下经济、休闲农业及乡村旅游。各地要结合实际制定完善好产业规划,真正做到突出特色、错位发展。要高标准编制**市沟域经济发展总体规划,指导全市沟域经济发展的谋篇布局和差异化发展。要重整体。沟域经济是以自然沟域为整体的区域经济。要摒弃“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在空间上打破县、乡、村行政界线,在保障上强化政策集成、力量集中,对沟域内山、水、林、田、路、村和产业发展进行整体科学规划,确保形成整体效应。要抓衔接。坚持“多规合一”,统筹好沟域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将沟域发展规划与“十四五”规划、产业规划、国土空间规划、村庄建设规划等有机结合,切实增强沟域经济发展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协调性,避免相互掣肘。要促落实。规划重在执行。要强化重点突破、示范带动,选择一批具有较大发展空间和潜力的沟域给予重点支持,推动规划落实、开展示范建设,打造全市沟域经济的发展样板,促进沟域经济发展加快由试点示范转向全面铺开。

二要突出生态优先。良好的自然生态是沟域经济赖以发展的基础。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结合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把沟域经济和沟域生态统筹起来,严守沟域生态保护红线,加强沟域生态治理,合理布局沟域业态,打造沟域生态经济带,着力把绿水青山建得更美、把金山银山做得更大,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要做好“绿”的文章。始终把绿色作为沟域经济的底色,围绕森林覆盖面积和林果种植双增目标,结合推进国土绿化提速提质行动,落实好天然林公益林保护、退耕还林、山区营林和经济林建设等工作,护好林、多造林。尤其要坚持因地制宜,在山顶土薄地区着力推进荒山绿化,以种植常青树为主发展生态林;在半坡气候适宜地区,以种植林果为主发展经济林;在沟谷土壤及生产条件较好地区,大力发展花卉苗木、观光农业。要做好“水”的文章。**“十年九旱”的气候特征,决定了我们在抓沟域经济时,必须在水生态保护和水资源利用上下更大功夫。要在沟域内山高坡陡、人烟稀少及泥石流易发区,抓好水生态修复,落实好水土保持措施,把水源涵养好;在生产生活活动较为频繁的地区,积极发展与水源保护相适应的现代生态农业、休闲农业,抓好沟域河道治理和污水处理,减少水土流失和面源污染,打造良好水生态。要抓好水资源利用,水资源丰富的沟域要着力兴水活水,把水资源的价值充分挖掘出来,真正实现由水而美、依水而兴,让沟域经济发展更具灵气;其他沟域要抓好引水工程建设,大力推广节水产业和技术,推动用水方式由粗放向集约转变。要做好“产”的文章。依据沟域内生态承载能力,坚持用绿色理念引领沟域农业生产,大力发展沟域循环经济、绿色经济。沟域内种植突出有机和生态元素,养殖要全部实现绿色循环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要以不污染沟域环境为前提,发展文旅、康养等服务业要最大限度减少对沟域生态环境的影响,着力推进沟域内农业生产、生活与生态协调发展。

三要深化产业融合。提高沟域经济发展质量,产业兴旺是重点;实现产业兴旺,融合发展是关键。要结合沟域自然资源特色和小气候特点,因地制宜发展沟域特色产业,同时,坚持一产打基础、二产延链条、三产增活力,推动多种产业深度融合,充分释放产业融合发展的乘数效应。要围绕延伸链条促融合。产业融合发展的一个关键,就是实现产业链延伸。拉长产业链,重点是要围绕主攻方向展开,以特色亮点为中心,形成上下游贯通、多业态复合、全产业价值链融合发展体系,使其中所蕴含的产业价值得到最大程度的挖掘和释放。比如,以特色种养为主导的沟域,要将其与农产品加工流通结合起来,与休闲采摘、农耕体验融合起来;以生态旅游为主导的沟域,要将其与康养娱乐、文创产业等衔接起来,决不能片面就产业融合抓产业融合,陷入盲目开发、无序发展。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发展沟域经济,要坚持以文化为魂,最大限度保留沟域内的民风民俗、农耕传统、历史遗存等历史文化资源,着力发展沟域内文旅融合产业,让沟域成为记得住乡愁的地方。比如,可以利用传统节日、农事节会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让沟域成为留住美丽乡愁、传承优秀文化、倡树文明新风的重要载体。要抓好立体布局促融合。充分利用山区沟域地形地貌,打造“沟谷文旅业、半坡林果业、山顶生态林”全景化立体式沟域经济带,变发展传统农业耕地不足、收益不好的劣势为不同产业立体布局、融合发展的优势。在沟域林业发展中,要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和林荫优势,发展林下种养、林下产品经营加工等,探索出农林牧融合发展的路子。乡村旅游是将沟域内不同产业、不同业态串点成线、连线成片的重要抓手,要着力抓好线路优化、产品服务升级、宣传推介等,推动“小旅游”向“大旅游”转变、“短旅游”向“长旅游”升级。要推动内外互补促融合。沟域内由于空间、技术、生态等方面限制,在延伸产业链上有一定的局限性。这就要求我们着力优化沟域内外资源配置,把沟域内的生态、种养、文旅等优势与沟域外的技术、规模生产、产品营销等优势结合起来,在强化沟域内外互补中促进产业深度融合、提升沟域经济竞争力。比如,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就可以在沟域内抓种养、在沟域外搞加工。

四要完善基础设施。目前,基础设施不完善依然是沟域经济发展的突出短板。要围绕沟域经济发展和农民群众的基本需求,持续完善基础设施,全面改善沟域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提升沟域宜居宜业宜游水平。要完善山区交通路网。发展沟域经济,交通是“先行官”。要在抓好西部、南部山区高速公路建设,提升国、省干线公路的基础上,重点拓宽提升沟域景区与主要干线公路的连接线,全面落实好公路“村村通”工程,因地制宜推进沟域路网建设,打通沟域经济发展的“最后一公里”。要建好旅游景观设施。目前,沟域旅游景观建设良莠不齐的问题较为突出,影响了游客沟域旅游体验、制约着沟域旅游发展。要结合沟域实际,依山就势合理设计建设桥梁、步道、观景亭等,着力提升景观质量品质,使其充分体现沟域“乡土气息”、田园风光,彰显人文特色、民俗风情,进一步提升沟域旅游的吸引力。要加强配套设施建设。持续完善提升沟域内电、水、气、网等基础设施,推动文化娱乐、卫生健康等公共服务向沟域拓展延伸。特别是要围绕沟域旅游发展和游客所急所需,加快餐饮住宿、停车场、接待中心、应急服务站、公厕、标识系统等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不断提高沟域旅游的服务品质和游客满意度。要改善沟域人居环境。持续抓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扎实推进“厕所革命”,重点做好垃圾处理、村庄清洁绿化、村容村貌提升等工作,切实改善沟域以及周边村落人居环境。

四、实干为本,把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和沟域经济发展真正落实落细

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和沟域经济发展,说到底在“做”。要出实招、使实劲、求实效,确保各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一要扣紧责任链条。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和沟域经济发展,责任落实是关键。要落实领导责任。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和沟域经济发展摆在“三农”工作的突出位置。党政“一把手”要亲自上阵、靠前指挥,重大问题亲自研究谋划,重要工作亲自部署推动。分管领导要具体抓、抓具体,把工作往实处做。要强化协同联动。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要发挥牵头抓总作用,定期分析形势,研究协调重大问题。农业农村局作为牵头单位,要充分发挥决策参谋、统筹协调、推动落实、督导检查等职能。各相关单位要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形成抓落实的强大合力。各驻*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要结合自身实际,积极对接、主动作为。农民是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和沟域经济发展的根本力量,要尊重农民意愿,倾听农民呼声,充分激发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要完善推进机制。坚持和完善联席会议、工作台账、专班推进、督导考核等机制。对重大举措、重点项目落实情况,要抓好跟踪监测。要把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和沟域经济发展情况作为乡村振兴考核的重要依据,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对不担当不作为的要进行问责。需要强调的是,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和沟域经济发展,主战场在田间地头、沟域一线。要大力弘扬实干作风,切忌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各级各部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带头坚持“四不两直”,经常深入一线掌握真实情况、总结鲜活经验、破解瓶颈制约,决不能将抓落实停留在听汇报、发文件、作批示上。

二要扭住项目抓手。没有项目支撑,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和沟域经济发展就是一句空话。要科学谋划项目。当前,“三农”领域项目谋划数量偏少、质量不高问题还比较突出。各地要围绕培育六大特色产业、发展乡村旅游、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畅通农产品产销渠道等,深入研究上级支持政策、产业发展规律,科学谋划一批重点项目。有关部门要加大指导力度,帮助各地科学选准合适项目。要积极引进项目。紧盯中部地区崛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抓住产业转型、产业融合等机遇,积极做好农业科技、乡村旅游、生态休闲等方面项目的筛选和对接,争取更多农业专家团队及研究项目、一流生态休闲旅游项目落户**。要高效落实项目。对定下来的项目,要严格台账管理、节点管理,确保项目尽快落地、加快实施、及早见效。

三要强化要素保障。目前,专业人才匮乏、科技支撑不强、资金投入模式单一且规模偏小、产业扶持政策体系不健全等,是制约农业高质量发展和沟域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人才保障上,要坚持“下派”“外引”“内育”相结合,用好驻村帮扶力量,积极引导返乡农民工、退役军人、大学毕业生扎根农村干事创业,加大对种养大户、农民合作社骨干、农业龙头企业带头人的培训力度,着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技术保障上,要加强基层农技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农技资源下沉,为农户发展特色产业提供“一对一”、便捷化、高质量的技术服务。要加快农业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发挥好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中的作用,大力发展数字农业、智慧农业。要鼓励科研院所、高校与农业企业建立产学研联合体,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资金保障上,要通过财政专项资金支持、整合涉农项目资金、设立农业产业基金、用好乡村振兴专项债券、鼓励金融和社会资本参与、支持农业企业上市等多种方式,拓宽资金筹集渠道,加快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政策保障上,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落实好中央、省、市出台的一系列惠农政策,加大对“三农”工作的支持力度,做到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优先保障、特色优势产业项目优先安排、政策允许范围内的建设用地优先保障。

四要抓好基层D建。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和沟域经济发展,D建引领是根本。要牢固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深化“D建引领、‘三治’并进、服务进村”,推动基层D建全面进步、全面过硬,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要把党的领导落得更实。把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体现到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和沟域经济发展各方面各环节,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深入学习贯彻***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确保各项工作始终沿着正确道路前进。要把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筑得更牢。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奋斗在农业发展一线的“突击队”。要把基层党组织建在扶贫产业链、合作社、生产小组等产业发展一线上,构建以村党组织为主体、产业党支部为骨干、专业党小组为基础的新型农村党组织框架,不断巩固扩大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面,提升基层党组织带动产业发展的能力。要把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得更充分。持续抓好基层党员队伍建设,落实好领导干部D建联系点、普通党员分包联系户等制度,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走在前、带头干,示范带动农民转变传统的种植观念,在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和沟域经济发展上主动干、见成效。

同志们,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和沟域经济发展是篇大文章,关系**发展的全局和长远。希望大家切实增强使命感紧迫感,凝心聚力、务实重干,不断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在希望的田野上谱写浓墨重彩的发展篇章!

诚达文秘网 https://www.rk1k.cn Copyright © 2019-2025 . 诚达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诚达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浙ICP备19042126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