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诚达文秘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谈谈新时代学校教育应如何进一步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8篇)

谈谈新时代学校教育应如何进一步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8篇)

来源:公文范文 时间:2023-05-05 13:45:06

篇一:谈谈新时代学校教育应如何进一步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如何做好新时代下的学校安全教育工作

  摘

  要:二十大闭幕,许多新的理念引领安全发展,特别是提出的学校安全发展理念,值得研究。山东省出台的《学校安全条例实施细则》也进一步诠释了如何做好学校安全工作,本文主要介绍如何做好学校安全教育工作。如何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防欺凌教育、防溺水教育、消防安全教育等,从而保证学生的安全。

  关键字:

  防欺凌教育

  防溺水教育

  学生安全

  安全教育

  教研

  安全发展理念

  1.引言

  学校安全主要包括安全教育、安全保障、安全管理、安全督查等,学校安全教育是学校安全管理的重点工作,是保障学校安全稳定的基础。在教育培训在思想认识、师资配备、考核评价、课程设置、实施效果等方面还存在不到位、不完善的问题,特别是未实现广大师生及学生家长安全教育入脑入心。

  2.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加强对教职工的安全教育培训,是做好学校安全工作的基础。教职工对学生负有安全保护和教育的义务,只有通过培

  训增强教职工安全意识,才能通过教职工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只有增强教职工安全能力,才能有效保护学生人身安全和心理健康。同时,加强对教职工的安全培训,能够增强其应对社会各种安全风险的能力,保障自身安全。

  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是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先”首要和基本的工作。安全素养是学生核心素养的组成部分。提高学生安全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要通过教育引导,增强学生辨识安全风险的意识和能力,防范学生发生安全事故,形成其终生受益的自救自护素养和能力,并能在面对突发事件时,给予他人以科学有效的帮助。

  3.安全教育的目标

  将安全教育全面纳入国民教育体系,通过安全教育培训,全面提高师生的安全意识和面临突发安全事件自救自护的应变能力。把尊重生命、保障权利、尊重差异的意识和基本安全常识从小根植在心中,牢记于脑中,使学生逐步形成安全意识,掌握必要的安全行为知识和技能,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常识,养成在日常生活和突发事件中科学应对的习惯,最大限度地预防安全事故发生和减少安全事故对学生造成的伤害,保障学生健康成长。

  4.学生安全教育好的做法

  学校要根据学生群体和年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安全专题教育,着力提高学校安全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要以“课时、教材、师资、教研、评价”五落实,保障学生安全教育常态和成效。对学生进行安全知识教育,要把安全知识教育列入教学计划,列入课程表,真正落实教材、课时、师资、教案和质量评价“五落实”。授课内容由学校根据国家要求和不同时段安全教育侧重点进行安排。任课教师由安全干部、班主任或相关专业教师担任,优先设置安全教育专职教师。要积累安全教育资源,根据季节变化、地域特点、疫情形势、校园周边环境和学生实际状况等适时确定安全教育重点。

  5.安全教育与法治相结合。将安全教育与法制教育有机融合。各学科要根据本学科知识体系在教案中精备细备安全教育内容,融入对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科学观教育;在具体教学中要渗透“剧毒、易燃、易爆、防洪、防雷、防雹、地震、防电、防火、防传染病、防食物中毒、防交通事故、防运动伤害、防意外伤害、防校园欺凌”等公共安全教育。学校要将安全教育内容列入备课检查要点,并实施安全教育不到位引发安全事故的责任倒查机制。

  6.多渠道开展安全教育。结合班队会、团会、校会、升旗仪式、专题讲座、演讲比赛、知识竞赛、游戏、模拟、体验等开展公共安全教育;利用大屏幕、宣传橱窗、手抄报、广

  播、网络等媒体强化学生安全意识的培养;依托“滨州市学校安全教育平台”资源开展安全专题教育。同时要加强心理咨询室建设,倡导、鼓励有心理困惑的学生积极参加心理辅导。在教育中要适当增加反欺凌、反暴力、反恐怖行为、防范针对未成年人的犯罪行为等内容,引导学生明确法律底线、强化规则意识。

  7.部门联动做好安全教育。结合“1+N”平安校园建设机制,教育系统积极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整治活动,对校园周边环境、中小学欺凌问题、“校园贷”网络诈骗等进行综合治理。同时,教体局联合市政法委印发《关于进一步开展校园及周边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通知》,协调多部门对全市学校幼儿园周边环境进行综合治理工作,持续净化全市教育教学环境。

  总之,学校安全教育是学校各学科教育的前提,应该得到社会和学校的重视,只有社会、学校、家庭重视起来,我们的安全才能更加有效。

  参考文献:

  [1]浅谈校园周边环境对校园安全的影响及治理对策[J].郑超,付瑶.现代交际.2016(21)

  [2]提高安全意识

  强化常规管理——学校常规管理中事故预防的几点思考[J].陈彦.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5)

  [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借鉴和启示[J].张伟莉.中国高等教育.2019(06)

  [4]增强亲和力、针对性,在改进中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J].吴潜涛,王维国.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02)

  作者简介:李娟,女,邹平市鲁中中等专业学校,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人,长期致力于学校安全管理与研究,长期担任班主任。

篇二:谈谈新时代学校教育应如何进一步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Vocational?education

  职业教育新时代中职学校加强劳动教育的对策研究文/蓝丽榕摘要: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得以重塑,新的劳动教育理念与旧的教育实践之间的融合、重构仍处于探索阶段。针对教育工作者对劳动教育价值认识模糊、劳动教育内容与职业技术教育简单等同、实践路径不明确和缺乏保障机制的问题,提出明确价值定位、完善培养目标对内容设计的指导价值、构建多方参与的教育模式、完善保障机制等对策,为新时代中职学校提高劳动教育实践水平提供行动依据。关键词:新时代劳动教育;中职学校;对策研究1新时代中职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价值体现劳动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也是我国教育方针的理论基石。开发新时代中职生劳动教育的育人模式,能够有效改善当前中等职业教育吸引力不强、总体育人质量不高的问题。首先,劳动教育通过树立科学健康的劳动价值观,消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轻视劳动、逃避劳动的不良风气,从认识层面提升中等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提高中职学生对职业教育的价值认同;其次,劳动教育引导学生体悟劳动对个体和社会发展的价值,珍惜通过职业教育增强自身劳动本领的机会;再次,产业升级转型需要更多热爱劳动、具有过硬劳动本领的高素质劳动者,劳动教育能够将新时代所要求的劳动品质融入人才培养过程,提高新生劳动力的劳动素质。2020年3月出台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下称《意见》)强调,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长的必经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意见》把劳动教育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是国家教育制度体系的重要创新,也从侧面体现了政府对劳动教育的重视。2中职学校实施劳动教育的挑战2.1?教育工作者对劳动教育价值认识模糊由于职业院校的育人活动与生产劳动直接相关,教育工作者简单化地将劳动教育与专业知识与技能教学等同,导致职业院校的劳动教育在一定程度上缺位。中职学校在教育实践中普遍将劳动教育与专业教学活动简单地同一化,偏重技术技能培养而轻劳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育,这也是中职学生学习动力不强、劳动态度消极的重要原因。2.2?与职业技术教育内容简单等同一线教师普遍将劳动教育目标的实现依托于专业课的教学,劳动教育内容与专业教学等同,与技术技能的学习相混淆、过于关注实用性的取向。当前中职学校的劳动教育内容没有突出劳动精神、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育人内涵,相关内容碎片化地依附在德育课程和活动中。2.3?劳动教育实践路径不明职业教育与劳动教育在目标、内容和形式等方面存在较大的重合性,使得中职学校的劳动教育的实现形式难以与职业技术教育做出区分,在教育过程中进行简单地融合成为最便宜可行的做法。而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单纯强调技术技能的掌握,而缺乏劳动教育的价值引领,缺乏对劳动的情感、品质的培育。2.4?缺乏开展劳动教育的保障机制新时代中职学校的劳动教育的实现模式的确立仍处于基础阶段,纵向上尚未形成权责清晰、层次分明的指导机制,横向上目标、内容、形式等各方面尚未形成有机链接。第一,中职学校劳动教育的内容如何界定,怎么整合尚无定论;第二,中职学校劳动教育的开展由谁统筹,如何保障顶层设计与教育实践联动尚未形成有效机制;第三,劳动教育怎么开展,家庭、学校、社会和企业之间如何协同,还需要进一步探索;第四,中职学校的劳动教育师资如何配备,专兼职教师的任职标准的界定,如何构建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劳动教育专业化的师资队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3新时代中职学校重构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3.1?明确劳动教育价值观定位要办好中等职业教育领域的劳动教育,首先应当明确界定其劳动教育的价值定位。区分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开展劳动教育的不同价值导向,职业院校开展劳动教育重点在于塑造学生踏实肯干的劳动态度、勇于钻研创新的劳动精神、劳动光荣的价值观念。形成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新时代劳动教育观,厘清在职业教育语境下的劳动教育与普通教育的不同点,将职业院校开展劳动教育的价值定位从传统的狭隘的劳动技能教育中解放出来,让劳动教育充分服务于新时代职业教育的育人目标。3.2?提高培养目标对内容设计的指导价值从培养目标、教育目标、教学目标等几个维度确立中职学校的劳动教育目标体系,并将之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为劳动教育的实施提供具体指导。中等职业教育中劳动教育目标的确立,应当同时考量职业教育自身的特点和使命、社会发展需要和中职生自身特点。在劳动教育目标的指导下,一线教研团队基于地区和学校办学事情,设计劳动教育校本课程、拟定明晰的劳动教育内容。3.3?构建多方参与的劳动教育模式要实现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应当构建多方参与的劳动教育模式,将劳动育人理念渗透到人才培养的方方面面。第一,重视主导劳动教育实践的相关教师的专业化培训,提高其教育教学水平和统筹实施能力;第二,肯定校内后勤工作人员的劳动奉献,用身边的辛勤劳动事迹感染中职学生;第三,开展校园劳动主题文化活动,让学生作为校园劳动文化建设的设计师,提高学生走进劳动文化的积极性;第四,将企业、社会和家庭引入劳动教育实践,明确各方在劳动教育中的角色和任务,设计好各参与主体的联动机制。3.4?完善劳动教育实施的保障机制完善劳动教育实施的保障机制,需要从管理制度、课程体系构建、师资队伍建设、教育评价等维度进行系统搭建。第一,中职学校应当在中央和地方相关政策思想的指导下,基于本校实情制定层次分明、权责明晰的劳动教育管理制度,统筹管理各学段劳动教育实践的各方面内容;第二,落实劳动教育课程保障,形成各学段相联系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与专业课程形成互补机制;第三,重视专业化劳动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从培养培训、校外引进等途径提高作为实践主导者的劳动教育师资水平;第四,针对学校办学、教师教学和学生素质水平形成劳动教育评价体系,对教育实践的开展和优化提供动态反馈机制。参考文献:[1]?王汉江,姜伯成.新时期职业院校加强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0(13).[2]?李伟.新中国成立以来“劳动教育”概念的嬗变[J].上海教育科研,2019(07).[3]?曲霞,刘向兵.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内涵辨析与体系建构[J].中国高教研究,2019(02).作者简介:蓝丽榕(1996—),女,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职业技术教育规划与管理。(作者单位:江西科技师范大学)CuttingEdgeEducation

  教育前沿

  323

篇三:谈谈新时代学校教育应如何进一步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试述学校如何培养新时代优秀人才

  作者:李鸥亚

  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5年第05期

  摘要:我国现在正处于从制造业加工大国向创造型产业大国转

  型的关键时期,社会经济高速增长和文化创意产业的繁荣,给当下人才的培养与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为人才管理模式的创新带来了机遇。如何以管理者的身份,服务者的态度,从我国的现实国情和专业的特色出发,寻求符合创意产业背景要求的人才培养致关重要。

  关键词:学校

  人才培养

  优秀人才

  文化产业的发展是学校人才培养的基石,当下创意产业的发展为学校人才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机遇,同时也给教育管理者提出了新的要求。新时代背景下的活动,其内涵得到了丰富和拓展。在多样化活动中,社会性教育的领域不断拓宽,人才需求的类型与层次更加丰富。现代传媒的发展带来的社会信息形式的变化,使人们与信息的联系和互动可能性进一步增强。这一切对传统人才的培养规格、教育模式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如何探索出一种适合我国国情的教育与管理模式,对于培养符合国际创意产业背景要求的人才致关重要。

  1探索人才培养教学体系改革

  人才的培养因其专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动手与实践能力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与课程设置中对于实践课程的比重进行慎重考虑。

  以“学术+技术”的思想为教学理念,将实践课时贯穿于从基础课、专业课到社会实践全过程的教学体系。首先,围绕“学术+技术”的原则制定教学培养计划,从大学教学“泛化”或者“泛技术化”的倾向中规避其缺点,找到平衡二者的突破点,合理分布学时;其次,注重创新能力、应用能力培养,以课内培养为基础,课外实践为平台,通过设置“设计调研”、“市场考察”等课程让学生了解当下产业的现状和发展方向,以调查报告、分组讨论等形式展示学习成果,打破原有考评模式,注重学生学习过程收获。

  “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的人才培养要求,也成为学校人才培养所必须遵循的原则。要求人才具有应用性、复合型特点已经成为学界的主流见解。教育的观念经过教育从精英化到大众化,在通过大众化追求精英化的过程中得到了进一步提炼,即使是人才,如果要保证其创作生命力的长久、人格的健全,必须具备足够的人文底蕴与审美修为,而不是一味追求“技艺至上”。由此,丰富综合修养,启发学生创新思维的美学修养类课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强调教育是对创作人才的培养,过分偏重对于学生技能和技法的教授与训练。难免出现重“技”轻“艺”或重“艺”轻“文”的现象。这样最直接的后果是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所培养的“人才”只是掌握某项技能的“工匠”,其创作的表现力和应用效果在创意创意产业勃发的时代是难以通

篇四:谈谈新时代学校教育应如何进一步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新时代下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在我国的地位日益重要,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也正在不断调整和创新。在新时代下,如何建立符合时代特点和社会需求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成为教育部门和高校的重要任务。

  一、发扬传统,坚持素质教育

  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第一要义是发扬教育传统,坚持素质教育。在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基本方针下,高等学校应该围绕培养人才的综合素质,加强全面素质教育的宣传和实施。注重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明确的人生态度、人格修养、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价值观念。

  二、建立多元化的课程体系

  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第二个要素是建立多元化的课程体系。随着科技不断进步,社会对多元化、个性化、专业化的人才需求越来越强烈,因此高等学校需要建立更加贴合实际需求的课程体系。学校应该注重创新课程设置,打造多元化、实用性强、具有针对性的课程。要强调专业知识与技能培养,注重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三、实践育人,建立社会实践基地

  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第三个重要要素是实践育人,建立社会实践基地。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是社会对未来人才的基本要求。高等学校应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建立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在实践教学中,应积极与社会各界企业、机构合作,打造多样化、专业化、实用性强的社会实践基地,让学生通过实践成长,增长才能提升实践能力,为创新创业做准备。

  四、强化人才培养过程的质量掌控

  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第四个要素是强化人才培养过程的质量掌控。高等学校要建立相应的教育教学质量监测指标,并细化原则和标准,制定科学的评价和反馈机制和方式,定期开展内部和外部评估,及时调整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

  五、推进人才培养国际化

  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第五个要素是推进人才培养国际化。人才国际化已经成为大势所趋,高等学校也应该积极适应和推进这一方向。要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不仅要在教学内容上进行改革创新,还需要加强学科融合,打造具有国际视野的双语、多语教学环境。同时,高等学校应该积极吸引国际学生和教师来校交流和学习,促进和谐文化交流融合,进一步推进我国高等教育水平的提升。

  六、校企合作,推进教学和实践深度融合

  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第六个要素是校企合作,推进教学和实践深度融合。作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企业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渠道和平台。高等学校应该积极与企业合作,建立校企合作基地,推动实践教学与企业发展相结合的高素质人才培养机制。同时,高校需要成立专门的专家组,对校企合作过程进行监管和评估,确保教学和实践深度融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总之,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优化,需要高校根据社会需求和时代特点进行适度调整。只有适应时代要求,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和改进,才能为社会培养质量过硬、实践能力强、具备创新精神的现代人才。

篇五:谈谈新时代学校教育应如何进一步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作者:周珈漫

  来源:《新西部·中旬刊》2019年第08期

  【摘

  要】

  本文概述了新时代高校发展现状,分析了高校人才培养存在问题,提出相关部门应多措并举,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适应产业需求,动态调整专业;构建多主体参与的人才培养模式,监管要严格和完善;注重创新创业教育;建构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机制;实施灵活的学分管理制度。

  【关键词】

  人才培养;现状;问题;对策

  人才培养是当代大学教育的核心,是高等院校首要职能和基本功能教育本身是给个体提供升级的机会,高等院校是为国家和社会服务,而人才培养是一生的时间。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决定,高职院校要大规模的扩大招生100万人。新时期的新形势对各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如何培养人才”成为了各高等院校关注的焦点。

  一、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现状

  1、中国发展进入快车道,高校扩招

  2018年,全国共有普通高校2663所,在校生达2831.03万人,在校生人数比上年增长2.81%。中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发展的快车道,实现了从招生数量的增加到招生数量和培养质量的双提升使更多的学生有了能够上大学受教育、公平就业、提高自身今后就业能力竞争力的机会。同时,高校扩招对于提高就业人员素质、提升国民整体素质,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高校硬件設施先进、人才引进力度强

  先进的硬件设施给学生提供了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人才资源是高校发展的核心资源,“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激发了我国高校人才工作的活力“双一流”建设启动以来,越来越多的高校意识到一流人才是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核心基础因此,各高校纷纷推出各种引进人才的举措。

  3、高校类型定位模糊

  目前中国有2663所高等院校,其中包括1418所中高职(专科)院校和1245所本科院校。不同层次的院校应当有不同的培养规格,同一层次的大学应当根据自身学校的办学历史、学科特色、师资力量、教学资源等区别来设定符合自己学校定位的人才培养目标。在本科院校中,可以将大学分为教学型、教学研究型、研究教学型、研究型。研究型大学必须具备创新知识、创造知识的能力以及成就,要具有较强的知识贡献能力。而非研究型大学的使命是培养人

篇六:谈谈新时代学校教育应如何进一步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树立良好教风学风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关于我校教风学风现状、分析与对策

  教务处

  张新贵

  随着我国高校连续十年扩大招生,高等教育已由原来的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我校应如何进一步更新传统教育观念,改革教育教学管理制度、课程设臵、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以及如何树立良好教风、学风等以应对新的挑战,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的突出问题。就教风、学风而言,存在的问题不仅引起我们高度重视,而且需要认真加以解决。

  教风、学风问题与教学质量及人才培养质量密切相关,事关学校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不良教风、学风,将会导致教学质量的滑坡、学校信誉度的降低。教风、学风等方面所反映的问题不完全是教师和学生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是教学工作考核制度、教学管理制度、相关规则不健全造成的,以及管理的不严格、不规范造成的。

  一、现状与问题

  对教风、学风、考风建设的思想认识不很足。这是学校教风、学风、考风建设未获大的进展的主要原因。长期以来,这项工作主要是由于管理上各部门、各学院没有有机衔接,教风、学风、考风建设往往由教务处负责抓,各学院具体抓,形不成整体效应和持久效应,从而导致教师轻视教学或重教轻学的倾向,从而影响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近十年,我校教师队伍的整体业务素质有了较大提高,但在软件建设方面还不很到位,没能真正形成良好的教师职业素质和职业精神,良好

  的教风、学风有待进一步牢固树立。具体反映在:一是教师在教学上的两个投入不足,即精力、时间投入不足。不少教师忙于科研而应付教学,教学手段单一、教学内容滞后。二是教师缺乏应有责任心。具体表现在在教学上教师对学生基本上采取放任态度,只管自己在课堂上讲,疏于对学生学习的督促,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这两个环节相互脱节。抓课堂纪律乏力,对学生逃课熟视无睹,布臵作业学生不交也不管不问。三是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不科学、不恰当、不合理。具体表现在多媒体课件的多媒体技术含量极低,不少多媒体课件实际上是教材的翻版,或是讲稿的再现。就是这样的“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却成了教学主体,教师、学生不得不围着它转,教师拥有了它,可以不备课,可以省下大量时间做与教学无关的事,因为教师用它教课,学生上课也就只好听它摆布了!再则,许多多媒体课件与课程教学大纲及教材不配套,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和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四是课程考试命题在数量、题型、难度上,只注重考知识,而忽视了考察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创业能力。五是学生仅为学分而考试。在课程学习中,大部分学生往往在课程考试前才突击学习,然后到考场默写发挥。考完后基本忘光,学生掌握的知识不扎实,当然也无助于学生知识的积累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更为严重的是有的学生平时不学习,考前也不突击学习,而是在考前提前进考场“准备”或是考试夹带抄袭,监考教师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六是管理制度制定的多,执行的少,许多文件教师、学生、管理人员中没多少人知道。大概没人清楚共有多少管理文件,恐怕教学单位、相关部门也不很清楚,估计有一半以上的文件师生不知道或不清楚,许多教师不清楚教学基本工作规范的基本内容,不少学生直到毕业前也不清楚学校为他们制定的是什么样人才培养

  方案,就连学籍管理规定、违纪处分条例中与自己密切相关的条款仍不清楚;究竟有多少文件在规范管理、严格管理中发挥了效能,又有多少管理者在管理按制度履行管理?客观地说,许多文件至今仍然是停留在纸上。上述种种状况直接导致教风、学风、考风的低下,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缺乏有效制度的引导和激励。教学工作因缺乏有效的考核体系,难于对教师的教学水平进行直接的监控与考核,现有的教学工作考核不少实际操作,考核难以反映真实情况及问题。目前做的比较好的是学生评教,虽然增加了教师的教学压力,却对加强教师的教学责任心,促进和引导教师向学生提供高质量课程教学起到良好作用和效果。但由于缺乏对教师整体教学工作有效考核制度的支撑,教师对教学的热情激发不很够,从而对从事的教学内容不能持续性深入钻研,教师缺乏责任心和主动创新精神的现象在一定范围仍然存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陈旧,许多教师不考虑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总是一味要学校给自己所上课程增加学时,但授课主要还是满堂灌输式上课。教师不能主动地发掘自身的创造力,当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就无从谈起。

  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良好的学习风气有待形成,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待进一步激发。对多数大学生来说,高考一般是学习努力的顶点。学生一旦考上大学后,以往在小学、初中和高中所形成的勤奋学习的优良传统逐渐被丢失。本来,进入大学后的学习阶段应该是人生学习的黄金时段,即学习时间最集中、精力最充沛、思维最活跃、记忆力最强,学习的勤奋程度应该是不断上升的,但实际情况却不然,学校中相当多的学生没有自我加压学习的习惯,沉醉于大学学习的自由,许多时间耽误在上网、娱乐等方面。因为我国学生从小学到高中学一直在外力督促和压力下学习,没

  有自主学习的习惯和风气,进入大学后直接进入这种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式,大部分学生就不可避免地放任自己,不勤奋学习。

  这样教风与学风、考风,严重制约着我校教学学术水平、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及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这种现象主要源于我们当前的教学方式以及管理制度存在问题。如果教风、学风、考风得不到大的改善,我们所有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而采取的一切措施,将付诸东流。

  二、改善教风、学风、考风是提高教学质量,建设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需要

  教学是立校之本,科研是强校之路,教学、科研应相辅相成。所以,切实提高教学学术水平、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是我校建设教学研究型大学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教学学术水平、教学质量的提高源于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和良好的教风、学风。这里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不仅是指学问做得好,作为教师更重要的是要具有良好的教风。具有良好教风的教师一定是教学认真,对学生负责且严格要求,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习有激情、有学习动力且学得扎实,以提高学生的知识、素质和能力为己任,使得学生不断提高学习能力和自我更新能力。同时,良好的学风使得学生总是保持旺盛的学习干劲,刻苦学习,努力掌握课程内容,课外能主动钻研,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风气。

  学风取决于教风,考风取决于学风。好的教风能滋生学生刻苦勤奋、脚踏实地、上进求真的良好学风;不良的教风则助长学生得过且过、不求上进、浮躁放纵的不良学习风气。严师出高徒。如果教师能够以高标准要

  求学生,持之以恒地研究教学,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认真对待课程学习和学业。

  树立良好的教风、学风、考风对学生的培养学生成人成才意义重大。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的不断增加和积累,而且也是培养学生具有较高效率获取和探索知识的方法和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只有具备自主学习和自我创新能力的学生,才能称得上是具有较高的素质的学生,才能有力面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种挑战。尽管教材上的知识是有限的,且内容相对滞后,但通过扎实的课程学习同样可以训练学生的思维方法和自主创新能力,使得他们走出校门后具有竞争力。我们的目标应该是他们的所学不仅仅能适应就业的需要,而且还希望他们具有不断自主学习、自我探索新知识的能力,即使是多年后他们仍然还具有相当的竞争力。

  这样,改善教风与学风就显得尤其重要。如何采取切实措施改善教风、学风、考风,保证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件大事。经过多年的努力,我校的教学质量尽管有较大的提高,但是与现实的需要、与建设高水平的教学研究型大学的要求相比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三、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进一步树立优良的教风学风考风

  建设好的学风、教风、考风,急需我们进一步加强教学管理,制定、完善出切实可行的教学质量监控制度和改善学风、教风、考风的激励机制。可以从教学氛围、政策引导、管理制度、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展开工作,共同促进学风教风考风的进一步好转。

  1、把树立优良教风作为学风、考风建设的突破口。教风与学风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良好学风是良好教风的必然要求与最终结果,教师

  要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以自己的良好职业道德形象去教育引导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尤其是教师应加强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正确引导,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展。学校应以通过开展各种活动为抓手,形成有利于良好教风、学风和考风建设的氛围。大力提倡严谨治学、从严治教的作风,把教书与育人结合起来,把培养能力与提高素质结合起来。针对学校学风建设的实际情况,采取有力措施改善教风:一是要注重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二是要严格管理,实施质量监控和教学工作考核制度;三是要切实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四是要大力推进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的研究。五是要着力提高多媒体的多媒体技术含量和多媒体课件进课堂上讲台前审核工作。要严格电子讲稿进课堂上讲台。六是要在切实加强教学过程管理的基础上,积极推进考试方式改革。七是要切实加强对各级各类教学研究项目及教学建设项目的实施过程管理。要切实改变过去重立项、重评奖推奖轻实施过程管理倾向。八是继续加大有力于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相关教学建设,切实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实践及培养。以此全面带动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业务素质、教学学术水平的提高,调动教师教书育人和向学生提供高质量课程教学的积极性,从而推动学风和考风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2、进一步完善、深化、务实教育教学改革,建立激励学生自主学习的机制和氛围。注意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要着眼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及创造性思维。要不断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建立及时更新教学内容,选用适合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教学大纲要求的优秀教材。除此之外,还应适时将先

  进的科技成果、科学知识融入相关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

  3、加强和完善制度建设和严格对学生的管理是学风建设的关键。要切实加强对学生的教学和管理,从严治学。要不断改革和完善管理制度、建立激励机制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针对目前一些学生学习自觉性差、自控能力弱的情况,建立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规范学生的行为。对各类学生违纪行为,在做好批评教育工作的同时,该处理的要及时、严格按规定处理。要进一步完善辅导员制度和导师制度,开展深入细致的工作,让每个学生都了解学校的规章制度,清楚学校提倡什么,反对什么。管理上要严格,是非要分明,奖优要罚劣,提高学生的自制力,以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4、考风是衡量学校管理水平重要标志之一,是学生学风的具体体现。一旦考风出了问题,失去了考试的公平性和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合理评价机制,一切制度措施都将成为一纸空文,将会彻底摧垮学风和教风。对考风建设要高度重视,严肃对待。务必建立长效机制,考风建设要做到各部门、各学院要形成合力,齐抓共管,长抓不懈。要利用班会、简报、宣传栏、校园网络等宣传阵地,讨论学风建设问题,宣传学风建设中的好人好事、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要在学生中开展树立良好学风为主体的系列学风建设活动,推动学风建设。

  5、进一步深化考试改革。我校的课程考核模式相对单一,考核模式的单一存在许多负面效应。特别我校的公共选修课程教学状态是,教师“放养”学生,多数课程选课学生多,上课学生少;学生“放养”课程学习,学生既不上课,也不自学;而教师为了以后有更多的学生选自己所开的课程,考前给学生圈点考试内容,有的教师圈定的必考内容达80%以上,确

  保学生考试合格。

  应尽快改变单一考核模式,引入形式更多样的全程式考核。教师对学生的成绩考核仅凭一次期末考试,所以学生也就只关心期末的成绩,尤其大文科课程的特点是突击起来相对容易,而且考前教师引领复习、划定考试范围等等都助长了让学生平时“放羊”、期末突击的不良学习风气。更为严重的是,这种考试制度,也为学生考场作弊提供了很大的激励,许多学生由于种种原因,来不及复习,便不得不求助于这种严重违反考场纪律的做法。凡此种种,都说明大学学习仍然没能摆脱应试学习,无助于学生扎实地掌握知识和自我更新能力的提高,同时也失去了培养学生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的作用。建议除了期末考试,还应进一步规范对学生参加教学过程的考核。学生的课程成绩可由期末考试及平时考核成绩综合决定。如加入期中考试、课堂小测验、平时作业与课程论文等。

  学风建设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中一个永恒的主题。良好的学风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不仅是在校生学习态度和精神风貌的反映,而且它能促进学生学习动力的提升。学风是一所大学之所以称之为大学的根本所在,是大学的灵魂和气质。学风和教风是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的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它并不是自发的产物,需要坚持不解地培育和倡导。在学风建设这一复杂工程内部,只能依靠有效的管理手段、科学合理的制度保障及相应的评估激励机制,只有综合治理与持之以恒并举,才能不断提高我校的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实现我校各项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篇七:谈谈新时代学校教育应如何进一步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浅论如何进一步形成育人合力

  增强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论文摘要:高职学校的普及对增强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出了更高要求,怎样才能进一步形成育人合力,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是迫在眉睫的问题,从学校实际出发,提出解决思路和对策,以期在实践中为高职院校党建工作提供依据。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实效性

  如何形成育人合力,增强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首先要把握以下几点:

  (1)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把握大学生思想变化的规律和特点,联系大学生身边的事例,采取大学生易于接受的形式,做耐心细致的工作;(2)要实施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育人融入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3)要坚持加强教育、完善管理、搞好服务。把握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合理需求,在耐心细致的教育、科学严格的管理和热情周到的服务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关键是要抓住育人这个中心,切实抓好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用当代马克思主义指导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学、大力加强师德建设、深入开展社会实践、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高校党团组织和学生组织的重要作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等方面重点工作。要把思想政治教育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认真做好高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工作、毕业生就业服务指导工作、后勤管理和服务工作、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和教育工作,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条件。要加强组织领导,狠抓工作落实,全面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由于不同高校学生层次不一,高职院校学生文化基础相对薄弱,思想稳定性差,更容易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背道而驰。要进一步提高思政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有必要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

  一、做好大学生基本情况调查工作

  对学生的基本状况,包括年龄、性别、家庭情况、宗教信仰、政治面貌、入学成绩、兴趣爱好、特长、性格等方面要有一个全面的把握,由班主任、辅导员具体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并建表立档,在学生在校期间随时跟踪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对学生基本情况的了解,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第一步。

  二、通过集体活动发现学生个体的思想动向

  个体活动不能有效发现学生的思想动态,只有集体活动才能有效发现学生的思想动向,通过定期大量的集体活动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能有效发现个别学生的思想动向。大多数学生都是有上进心的,但由于学生素质不同,自由主义思想、新时代青年天马行空独来独往群体性格特征会造就一批与集体主义观念格格不入的学生,如何使广大青年学生步入集体主义为先的轨道上来,集体活动并设定大比例名额的优秀生指标应当是一个不错的途径。

  三、营造群体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大氛围

  (一)思想政治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高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在课堂讲授、实践环节、排课方法、选课办法、多媒体教学等方面,都需要下大气力推进改革。任课教师要努力加强

  对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科学研究,用这些科学研究中的成果去支撑教学,用自己深刻理解了和把握了的理论去讲解,去说服学生、打动学生,真正实现使科学理论进学生头脑的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不能就理论讲理论,必须紧密联系包括历史的、现实的、中国的、外国的、自己的、别人的种种实际,教学不仅要讲清楚基本理论观点,而且要对一些重大问题作出说明和评述,在说明和评述问题中阐述理论。当老师的一定要了解学生中有什么热点难点问题,并且认真加以梳理和研究,这样的教学肯定会受到学生的欢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也会更强。

  (二)课堂教学只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部分,不是全部,教学管理体制问题,应该切实加以研究和解决。很多问题不能完全靠教师个人去想办法,不能满足于一个学校里有几位教师教学水平高、有几个班级的教学效果好,要面向全体学生,对全体学生负责。在一定意义上,管理体制更具有根本性、战略性、长远性。学校教学管理体制要以学生为中心,这符合党建工作的目标,党建工作的目标之一就是怎么以所谓“虚”的理论渗透、影响力促使全体师生员工为了一个共同的、高尚的目标服务,最终目的还是要走到实际当中去,所有的党建工作要为实际工作服务,思想政治教育不是空的,而是要落实到具体的、实实在在的工作中去,教学管理体制是为教学工作服务的,改进教学管理体制,增强教学管理体制服务的实效性更能营造出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实效性的大环境。

  (三)校园本身建设的水平高低是思想政治教育是否有实效性的条件之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大环境最直接的客观环境就是校园本身。为什么这么说?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管仲的治国之策《管子?牧民》提到:“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现代经济社会,物质的东西与古时候是一样的作用,但这并非是说校园建设要多么奢侈、多么豪华,而是不仅要满足广大学生的正常、合理需求,更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度的对人有浅移默化的育人环境。校园就如一个小社会,麻雀虽小,五脏要俱全,吃穿住行是人最基本的需求,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级需求,如果说最基本的需求满足不了,何谈高级需求?若要进一步形成育人合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的针对性实效性,要从基本需求开始。对于一个大学生来说,住着外面下大雨,宿舍四壁渗水的宿舍总不能还对他说要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餐厅吃饭时间没学生,都跑校外去吃,总不能说学生的口味太高级,有小资产阶级思想;天热没风扇,天冷没暖气,甚至浴池都没有的校园,总不能还要天天向其灌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和谐社会思想。现代社会人的正常需求与古代不可同日而语,电脑、电视、手机、电动车等在过去可能是奢侈品,但在当今社会,这些已成为必需品,对此要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四、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要体现两个方面

  一是要对不同素质的学生要有针对性。二是要对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这主要体现在教育的内容上。第一个方面要求我们对所教育的学生有一个清楚的认识,要求我们做好对不同学生的调查分析工作,以便对症下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只有对学生有一个明确的认识,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针对性。第二个方面要求我们在教育的内容上要有针对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是为实践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它要求我们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提倡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爱国主义精神,提倡八荣八耻,提倡集体主义精神,这些内容的教育一定要和实际结合在一起,如果说仅仅浮于表面,浮于理论讲解,那是没有说服力的,一定要结合实际,结合国际形势,结合国内形势才更有说服力和渗透力,90后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并没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生任何质的变化,爱国爱民爱社会主义的思想在他们这一代人的心中仍然占据着不可动摇的地位,只是由于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因素的影响便得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些许变化,比如,当今社会,“金钱至上”的思想其实已占据主流,这种思想是市场经济带来的,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我们要做的不是不加分析地抛弃“金钱至上”这种观点,而是要把金钱、物质的获取有效结合我们的国家兴衰、民族危亡、民族崛起的伟业中去。社会上还有很多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负面现象,国际上也有很多不利思想政治教育的负面现象,正确分析这些现象不仅仅是思想政治课教师的职责,也是非思政课教师包括组工干部、管理人员应当深入学习并深刻领会的。

  五、思想政治教育的立足点是解决实际问题

  教育的根本目标是解决实践中的发展问题,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以虚对虚,要切切实实把解决实际问题、解决焦点难点问题作为立足点,否则就没有说服力,大到国家,小到校园,再到学生,国家问题要解决民生,校园问题要解决影响学校发展的焦点难点问题,到学生个体就是要解决学生生活、学习、安全等各方面的问题。只有把握好这个立足点,思想政治教育才会真正有说服力,感染力,影响力,所谓思政教育的实效性才能真正得到解决。大到对国家的看法、小到对母校的看法,一人说好坏不算好坏,众人说好坏才真是好坏,国家要解决的焦点是民生,学校要解决的焦点也是民生,只是民生的涵义发生了某些变化,但本质不变,高校党建工作的首要目标要围绕民生,这个民生不但有教职员工,更包括学生,一个校园的主体就是学生,和谐校园的主体还是学生,切实制定并帮助解决学生的一切困难是思想政治教育有实效性的唯一表现。

  以上几个方面相辅相成,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哪个环节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讲都是举足轻重的,要把建立相关机制切实解决大学生生活、学习、安全包括精神生活在内的问题放在重要位置,才能真正形成合力,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出师表

  两汉:诸葛亮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篇八:谈谈新时代学校教育应如何进一步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第38卷第4期2019年8月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JOURNALOFHOTANNORMALCOLLEGEVol.38,No.4Aug.2019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探析彭志强云南昆明650000)(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摘要: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面临着一系列困境,这严重制约了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必须要加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的研的发挥,难以满足新时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为此,使其更好的发挥育人铸魂的作用。究,努力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针对性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908(2019)04-0002-05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否有效开展与新时代大学生成长成才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国共产特别是党从成立以来就非常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十八大召开以来,习总书记高度关注高校思想政“提升思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情况。他强调要努力满足学生成长发展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1]的需要和期待。”新时代如何进一步提升高校思前,高校在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在亲和力和针对性上存在的困境,一方面会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会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亲和力和针对性上存在的困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师生之间缺乏有效的情感交流和互动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建立良好的交流和互动机制,有助于学生更积极主动去接受课上老师所教授的知识内容。必要的情感交流和互动在教学过程中是非常重要并且十分有效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是建立在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与学上的。交流互动是了解学生学习生活情况、生建立情感联系的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然而,这种有效的教育方式在实际的思政课教学过程高校思政课大多都采取中并未起到应有的效果。大班制的形式上课,一位老师很难面面俱到照顾到所有的学生。大班制的上课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思政课教师的限制了思政课教师的发挥,课堂影响力。面对这样的上课形式,思政课教师课堂更多的将重点放在对理论知识的讲授方面,长期以来,教讨论、社会实践这些环节被迫缩减。帮助大学生树立正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确的“三观”,是当前高校较为紧迫的工作。为此,高校需要了解和认清当前在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上遇到的困境并提出科学的实践路径。一、当前高校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遇到的困境目前各地高校都在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改革的目的之一就在于提升高校思想政高校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当前,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之所以会遇到那么多的也有当前困境,究其缘由既有历史遗留的问题,高校思想认识不足、政策落实不到位的问题。当[收稿日期]2019-06-16(1992-)男,[作者简介]彭志强汉族,河南周口人,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7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育研究。6

诚达文秘网 https://www.rk1k.cn Copyright © 2019-2025 . 诚达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诚达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浙ICP备19042126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