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素质教育政策执行中的失真现象及矫正对策-教育文档
我国素质教育政策执行中的失真现象及矫正对策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社会对能够符合其发展需要的创新人才需求日益加大。因此,贯彻素质教育政策,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变得尤为紧迫。但现实却是,我国素质教育在执行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偏离政策目标的失真现象。本文从当前素质教育执行的现状出发,分析素质教育执行失真的主要表现,从而提出相应的矫正对策,以期能够真正将素质教育政策落实到位。
素质教育政策执行失真对策
一、教育政策失真的概念
教育政策失真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教育政策失真是指在政策执行中出现的偏离政策目标、与政策内容不符以及违背政策精神的所有现象。例如,在教育政策执行前方案失真,执行中方式、行为、目标失真,执行后评估失真等。狭义的教育政策失真是指在政策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偏离政策目标和与政策内容不相符的现象[1]。本文所要研究的是在素质教育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各类失真现象,而不包括政策执行前和执行后的失真现象。
二、素质教育执行失真的主要表现
1.完全照搬式的政策执行方式
我国的一些地方政府、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教育工作者在素
质教育政策执行过程中往往不能结合地方教育实际情况,将党和国家制定的素质教育政策完全照搬到地方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
党和国家制定的政策往往是针对整个国家而言制定的高等级的宏观政策,只能制定总体目标和原则,因此,地方政府或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在政策贯彻实施之初就应根据地方实际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实施办法。但实际情况却是,我国部分地方政府、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教育工作者为避免出错或受地区环境限制照抄照搬政策,从而造成政策无法有效落实,缺乏与地方实际相结合的可操作性。
2.象征式的政策执行方式
象征式的政策执行方式通常有以下两种情况:一是,部分地方政府、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教育工作者虽然能够根据党和国家的素质教育政策制定出相应的地方政策法规、实施措施等,但却没有切实有效的执行,政策、规定全部成为了摆设。例如,虽然地方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具体的基础教育减负措施,以期切实减轻中小学的课业负担[2]。但在实际学校教育教学中,为了能够提高所谓的升学率,学校和教师往往会给学生布置远远超出规定的作业量,而上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并没有行使监督管理的职责,使得政策执行很难取得实质性效果。二是,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在政策实施过程中空喊口号,而无实际行动。地方政府或学校在执行政策时,无法摆脱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的作风,仅仅将政策视为文件上的文字,而没有将政策转化成实际
措施加以实施。
3.截留式的政策执行方式
截留式的政策执行方式是指地方政府或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对于党和国家制定的素质教育政策采取截留的执行方式,具体表现为不向下级组织或政策实施对象传达和部署政策或措施。这种截留的执行方式会带来十分恶劣的影响,不仅使得下级组织和政策实施对象无法及时了解教育政策,而且会从根本上动摇党和国家的权威性,从而无法贯彻落实政策。
4.选择式的政策执行方式
地方政府或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为了地方利益,往往会对国家政策进行有选择的执行,这会破坏我国素质教育政策的整体性和最终执行效果。素质教育政策要求要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包括德、智、体、美多方面。但学校、教育工作者为了政绩,一味追求升学率,选择着重发展学生的智力水平,即考试成绩,从而造成学生发展不全面,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为改善地方办学条件、减轻财政负担,国家鼓励地方发展社会力量办学,地方政府、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为了经济利益,枉顾社会力量办学的相关政策,通过将乱收费合法化、索取高额学费等手段,获取经济利益。
5.对策式的政策执行方式
地方政府、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在贯彻实施素质教育政策过程中,为了地方利益,往往会出台一些与党和国家相悖的政策,以
抵消国家政策的影响。这样最终会导致政策的目标无法达成,并且会破坏国家制定政策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例如,部分中小学校为了升学率和对教师工作进行考核,往往制定两种教学课时计划。一种是为了应对上级部门的各项检查,这类计划会严格按照国家的规定来制定;另一种是减少技能课程而加大语数外的课时量,供教师日常教学过程中执行,这根本无益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提高。
三、素质教育政策执行失真的矫正对策
1.提高政策执行者的素质
对素质教育政策执行效果产生最直接影响的群体就是政策执行人员,因此,我们要根据政策执行人员的素质和对其专业执行能力的要求,通过各种手段和形式,不断开展教育培训,提高其执行能力,以满足素质教育政策执行的需要。
(1)提高政策执行者的政治思想素质
政治思想素质是政策执行者最为重要的思想堡垒,如果没有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就无法坚持政策执行的基本原则,地方政府、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就很有可能会为了自身的利益,大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选择式政策执行方式。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领导要通过培训和学习,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不能为了一时的政绩而追求应试教育的短期效果,而要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3]。广大的教育工作者更要提高政治思想素质,明确自身所肩负的社会教育责任,认识到只有真正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保证学生全面发展,才能真正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2)不断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作为最基层的素质教育政策执行者,教师要想提高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自身就要具备完善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而在现阶段,许多教师依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不足,所以,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和学
校要通过开展各类培训教育提高教师的知识和能力水平。
(3)提高政策执行者的执行和管理水平在我国素质教育政策执行过程中,虽然政策执行者会严格按照政策的规定执行,但仍会出现执行失真的情况,究其原因是政策执行者的执行能力和管理水平不高。一方面,政策执行者知识理论有限,不能正确把握政策精神,不能充分利用政策资源,就很难保证执行效果。另一方面,如果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领导管理水平不够高,在调动地方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方面缺乏经验,不能将各方资源有效利用,从而影响贯彻和执行素质教育政策的效果。
2.不断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增强对政策的认同感
一方面,通过对素质教育政策的宣传,政策执行者可以更好解读和把握政策精神,明确政策执行目标,避免对内容领会偏差的情况出现,从而减少政策执行失真的可能性。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既可以提高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教育工作者对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认识到搞好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也可以让家长和学生
教育政策失真的案例
教育政策失真是指教育政策在实施过程中与其初衷相去甚远,导致不良后果的现象。下面是一些教育政策失真的案例:
1.
学校升学考试分数线政策。这项政策旨在提高学校的升学率,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却导致了学校之间的竞争加剧,学生的压力增大,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不良影响。
2.
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政策。这项政策旨在提高义务教育的质量,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却导致了教师的工作量增加,学校的经费需求增加,对学校的财务状况造成了不利影响。
3.
免费义务教
续是一些教育政策失真的案例:
1.
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政策。这项政策旨在提高高中阶段教育的普及率,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却导致了学校的教学资源不均衡,学生的学习机会不平等。
2.
小学课外补习政策。这项政策旨在提高小学生的学习成绩,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却导致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增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受到影响。
3.
中考政策。
教育减负政策失真现象为了缓解学?的学业负担重、压??的问题,教育部门出台了?系列减负措施,旨在发展好教育的同时,减轻学?压?。然?,政策落地之后的执?效果却强差?意,甚?出现了越减负担越重的现象。其原因在于中、?考对学?的考量主要是基于考试成绩,家长和学习为了学?能进?好的?中和?学,时刻绷牢成绩考分这根弦。学校对教育减负政策的理解也不到位,出现了减副科课时到主科课时,以及直接减少学习时间这样简单的做法。这些都有悖于减负政策的初衷。家长?态普遍?较焦虑,给孩?课外补习,担?其他孩?都补,??孩?不补就会落后。为了让减负政策真正减负,政府部门?要加强宣传,让学校、家长和社会充分理解政策。?要加强监管,确保政策落实到位。三要改?学?评价体系,多?度多维度对学?进?评价。四要努?改善就业,让不同层次学历、不同技能的毕业?都能有光明的职业发展道路。
教育政策失真现象例子及原因
1.违法落实的大班额教学模式:不少学校教师牺牲休息时间,集中精力对一大班学生完成全部学习教学,学生难以获得有效支持,学习效果无法有效提升,严重影响学生学习进程。
2.教育资金被滥用:许多地方教育资金没有按规定拨付到学生等直接受益者,被纵容滥用,导致教育资源将有效用于改善学生学习环境和学习教学条件而不是把教育资金用于制度改革等其他非教育用途。
3.僵化招生模式:许多学校拥有的招生资源限制,招生政策僵化,根据法律规定的招生条件并没有有效改革,限制了部分家庭发挥自身优势,使得部分学生无法获得更好学习机会。
作者:衣华亮[1]作者机构:[1]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苏南京210044出版物刊名:现代教育管理页码:27-30页主题词:教育政策;政策执行;政策失真摘要:教育政策失真的内涵是指在教育政策执行过程中,由于各种主客观消极因素的相互作用。教育政策执行主体或执行对象采取有意偏离、违背教育政策目标的行为,或者以消极不作为来逃避、妨碍、干扰教育政策对相关利益的调整和分配,从而使教育政策目标不能圆满实现甚至完全落空的现象和情形。它的基本特点是成因具有多样性、主体行为具有故意性和隐蔽性,与教育政策目标相偏离,教育政策失真的危害极其严重。主要表现在教育政策的象征性执行、违背性执行、附加性执行、选择性执行、替换性执行、呆板性执行、梗阻性执行、错误性执行、抵制性执行、牵制性执行。
题目:收集本地区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政策失真现象,分析原因并提出对策建议。
首先,国家提出向质教育转变是顺应时代,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正确决定。对全面提高我国民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已作为党和国家为加快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而采取的重大决策提上各级党和政府的议程。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党和国家的三令五申,决定了向素质教育转轨成为必然趋势。作为基础教育的中小学,其地位决定了必须由应试教育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转变来。
然而在一些地区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政策失真现象层出不穷,归纳为以下几类。
偷梁换柱型。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从本地区、本部门的利益出发,挑选其中对自己有利的部分贯彻实施,对自己不利的部分则抛之脑后、置之不理;又或者曲解上头文件刚领性文件,断章取义。比如用素质教育的名义简单更换传统教育措施的行为;再比如将素质教育理解为简单的技术教育、简单的生活教育和简单的社会适应教育。这些均是各自从自身利益出发,将素质教育单纯理解为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身体素质和艺术修养提高等等,都属各取所需的情况做了表面文章,而未被转化为可操作性的具体措施,即政策并未真正落到实处,成了空架子。典型的表现为“领导搞素质教育,老师搞应试教育”,“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这些情况实质上是按照运动的方式推广素质教育,没有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是形式主义、行政主义、官僚主义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体现。
政策浮夸型。政策在执行过程中附加了不恰当的内容,盲目扩大政策外延,使政策的调控对象、范围超越政策原定的要求。比如将改善教育工作的物质条件说成是实施素质教育,把工作的重心放在什么建宿舍,操场等一些立杆见效的实物上,还有一些更加夸张,学校领导天天跑饭馆说拉赞助去了,到后来直接是挺着个堪比女人十月怀胎般大小的肚子回来。这种被人们称为“素质教育是个筐、什麽都往里面装”的现象导致素质教育外延无限扩大,实质上淡化了素质教育的中心内容。
无动于衷型。一些地区学校假借说本地区实施素质教育的难道大,面对检查的时候直接推脱说无法实施,硬件条件不允许,把检查人员打发了,又或者一餐饭一条烟搞定。继续推行着“四班子搞素质教育,老师搞应试教育”,“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出现这些现象有着它们的特定的原因。
第一.社会的是根本原因。教育改革处于一个大的社会背景中,必将受到其影响。
面对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GDP快速连续几年以两位数高数增长,而国民的思想却还停留在十年甚至几十年的地步,没有意识到要思想与经济同步推进,导致了物质与精神瘸腿瘪状。上层决策没有这意识,下层群众更没有领导的带动,第二,当事者利益驱动。这里的当事着不单单是当权者,更很广泛地涉及到普通家长们。在教育局,学校,领导的任期是有限的,能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出政绩出来决定着他们的未来出路,所以做一些立竿见影的事最能体现他们的能力来,自己看得见,领导也看得见。所以对于实施素质教育的利益驱动性就不是很强,甚至敷衍了事,稳扎稳打应试教育。而对于普通的家长,更希望自己的孩子能上到一个好的中学大学,而学业的晋升又是以分数为金杆定律,别无他路,只能无奈地放弃其他能力的培养,殊不知这样反而得不偿失,但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这样了。
第三,素质教育自身的实施难度的原因。素质教育的含义上就要求教育对象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多项能力,不仅是书本上的还多的是实际生活中的实践能力。主要体现在德智体美劳五方面,以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上。单单从一个数量上就要求学校需要注重更多的方面,更多的是除了分数容易创造出来以外,其他的项目不是一朝一夕能够体现出来的,自然得不到教育者的喜欢
虽然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政策失真现象很困难,但是必须做好素质教育的路子,促进教育的全面发展,繁荣经济。个人认为应从以下几点着:一.
磨合各方利益,共同发展素质教育。伴随市场经济诞生的各利益主体的教育要求,应该由国家进行理智而公正的调节。改进不合理的政绩评价体制,不能单单以升学率和高分率作为评价的标准和核心。特别是作为负责教育决策工作的领导和从事具体工作的教师,千万不能失去自我,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保持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二.
树立素质教育的权威。作为我国稳扎稳打推进的实现国家富强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教育,一定要以素质培养为出路,。国家也曾经明文出台文件甚至法律肯定素质教育的地位。明确素质教育的定义,避免一些人的歪曲虚假素质教育的含义,糊弄群众。同时坚定走素质教育这条教育路子不动摇,既要坚持又要与时俱进,完善素质教育的内涵,但又不是简单的扩大范围和广度。
三.
广泛传播科学知识。其实,现在一些落后的社会思潮干扰教育工作是因为社会对教育的极度关心与教育科学知识传播不广造成的,国家应该实施教育科学普及工程。让他们知道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完善教育传播者的知识体系,拥有完整的系统的知识才能更好地传播。
总之,不管是素质教育还是单一的小学的素质教育,政策失真现象的出现都有其出现的原因,出现了表明我们的体制中有弊端,还有需要去改进的地方。而改进的时候必须注意到紧扣素质教育的核心----全面发展,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素质教育的体制才能在错误中得到完善.,才能更好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小学教育政策失真的现象及对策
一是小学教育政策的实施不力。政策的实施因各地经费不足、资源缺乏等原因,使各地实施小学教育政策面临很大的困难,未能真正实施系列有力的举措,从而导致小学教育政策失真,政策实施不力。
二是小学教育政策的实施不规范。在小学教育政策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着许多不规范的行为,比如政策的实施存在地方性差异、投入不平衡等,实施政策的方式也存在不合理,让小学教育政策的实施偏离政策的意图,从而导致小学教育政策的失真。
要解决小学教育政策失真的现象,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健全小学教育政策的改革机制,推行立法审查制度,明确各级政府的职责分工,加强社会监督,形成一种有效调节小学教育政策实施的社会制约关系。
二是着力改善小学教育资源配置。要采取有力措施,大力完善小学教育资源配置机制,确保各地小学获得充足和规范的资源,并着力改善小学现有设施,增强小学学校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
三是完善小学教育政策的执行。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资源协调的综合优势,加强对小学政策的执行工作,密。
小学教育政策表面化的例子
建国以来,我国小学教育政策经历了重建与初步发展、十年动乱、拨乱反正、数量与规模化发展、质量与均衡化发展五个阶段。在这些过程中,我国小学教育逐步形成具有内在逻辑的政策结构体系。不过,一直以来,我国教育界都存在一种“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状况,因此也就导致了不少教育政策的失真。接下来,我就结合自身的经历与见闻,简单地举两个例子。
第一个例子是在我见习时候发生的。见习时候我被分在小学一年级,按照法律规定,小学一二年级学生不应布置书面作业。而在我所见习的班级里,语文和数学老师都布置了书面作业。语文老师布置的是写拼音,数学老师布置的是抄写数字。对于这种情况我不甚理解,便在课后去询问该校老师,老师是这样答复的:“规定是有这样的规定,我们也想过遵守,但是总有人会留作业,我们不留,学生就落下了,对以后的学习不利。”后来,我也听在五六年级见习的同学说,五六年级的孩子作业超级多。据说每天晚上写完作业都要到十一点,更别提什么娱乐时间了。其实,我国早在1964年就针对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现象出台了相关政策,要求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问题,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减负。然而实际上,所谓的减负似乎并没有落到实处,孩子们的压力依旧很大。这之后,我自己也进行了一些思考,对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了一点分析:虽然现在倡导的是素质教育,但是应试教育存在了那么久,不是一时半会儿可以改变的。而各个学校要拼成绩,自然就没法考虑过多,这也是导致减负的教育政策失真
的原因。
第二个例子是我小学时候发生的事。那个时期,教育部已经禁止教师利用节假日对学生开展收费补课了。不过,可能是地处偏远的原因吧,我们的许多任课老师依旧会开设补习班。对去那里补课的学生他们会仔细辅导,对于没有报班的就敷衍了事,也没什么耐心。尤其严重的是,有的老师甚至不在课堂上讲新知识,而全部放在补习班上。针对这种现象,家长不知闹了多少次,告到省教育厅去,才消停一阵子。可过不了几天,就又恢复了原样,于是我们都开始“自愿”补课了。直到上大学后,我才知道,原来在我国早就明令禁止了教师收费补课,甚至在1996年3月9日国家教育委员会发表的《小学教育管理规程》里就明确指出:课余、晚上、节假日不得安排学生集体补课或上新课。于是我也对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进行了一定的思考,最终得出的结论是:教师师德不过关是一部分原因;还有一部分原因,是教育局的审查力度有所欠缺,才使得一些唯利是图的人有机可乘;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整个社会氛围的影响,大家都重视成绩,都是唯分数论,这样一来,付费补课,似乎就是正常的“加餐”了。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诚达文秘网 https://www.rk1k.cn Copyright © 2019-2025 . 诚达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诚达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浙ICP备1904212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