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初中历史教学的难点与对策
摘要:历史是初中课程的一项重要内容,它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历史素质,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的确,在新课改的深入下,越来越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历史、政治等学科越来越受到重视。然而,从当前初中历史教育的实际情况来看,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其教育效果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相去甚远。因此,对目前初中历史教育的现状进行全面分析,探讨对策,是摆在初中历史老师身上的一项重要任务。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现状;对策
引言:
在教育改革的推进下,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已经初具规模。同时,它也给初中历史课的教学带来了新的变革,对初中历史课的教学状况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对历史难题、困难问题的反思,要使学生的思维方法和解题方法有更大的突破。要使初中历史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不断地进行改革与创新,指导学生解决困难问题,掌握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能,以促进初中历史学科的高质量发展。
1.初中历史教学的难点
1.1缺乏有效的互动
若课堂是战场,那么学生就是战场之中的士兵,而老师就是战场上的指挥官,师生之间的交流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从目前初中历史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老师和学生的互动既没有很好的互动,也没有很好的互动,这不但会使课堂气氛变得更加活跃,而且还会对课堂的效率产生不利的影响。
1.2教学方式太落后
学生不愿意学习历史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的教育方式太过落后、太过单一。在课堂上,老师们很少会按照课本上的内容去做,但是一套固定的教学方式是很难改变的。在教学过程中,多数老师都是对事件的背景进行充分地挖掘,淡化事件发生的原因,并对事件的历史后果进行深入的剖析。这样重两头,轻中间,重结论,轻历史事实,必然会使学生感到乏味。在课堂上,老师只强调“两个”,而不重视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只把“知识”和“结论”灌输给“学生”,使“听课”成为一种“苦差事”。
1.3老师备课不充分
现在的初中生,大部分都是新一代的学生,因为他们都是在这个信息发达的年代长大的,他们的知识面很广,很多历史知识都是在上课之前就知道的,所以老师的注册工作也就变得更加严格。然而,目前的老师备课工作仍处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拓展知识的范围上仍存在不足。一些老师在备课时,往往会使用多媒体来完成预习,这就导致了对多媒体的过度依赖,使得知识点更为复杂和冗长。
2.初中历史教学创新对策
2.1提高课堂之中的互动模式
课堂上的互动既包含师生的互动,也有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两者都是不可或缺的。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努力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差异性,给予他们足够的肯定和激励,使他们能够卸下无谓的压力,建立与老师的互动,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学的作用。而在学生的交流中,老师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讨论,并按照“小组内的异质性、小组间的同质性”来进行合理的分组,使他们能够在小组的讨论中得到更好的补充。当然,在与学生的交流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因此,老师的引导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在一定意义上,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看似彼此独立,但实际上是互相依赖的,两者必须互相结合,才能达到教学互动的最佳效果。
2.2丰富课堂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新课标提出了新的教学标准,这就需要教师转变传统的“老师为主体”的教育方式,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方式,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不再依赖于老师。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不是说老师上课少了,而是要改变自己的位置,从过去的主导性发展到今天的辅助性,帮助学生解答学习上的困惑和困难。例如,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记忆往往会产生困惑,而对具体的历史事件进行精确的记忆就成了一个难题。作者在解答这道题时,会先让学生们自己组织,自己讨论,先做什么,然后再做,然后再做,然后再讨论,让学生们一起讨论,这样才能更好地掌握时间记忆。我也会在同学们的分组讨论中提供一些帮助,比如让他们去考虑是否可以利用图形来记住时间,或者是利用思维导图来记住特定的时间节点,从而拓展他们的学习能力。
2.3提高老师的专业素养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使人得到充分的发展,让他们的人生更有意义,对他人、对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而历史教学则是以人的历史,充实人的智力,使人的个性得到升华,使人的生命得以发展与完善,所以,我们要改变思想,不能以升学作为衡量一个学科的功能,而是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教学理念,把生命的内涵、时代的感觉,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充分体会到生命所在,智慧所在,人生价值所在。其次,要加强历史老师的素质,建立起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发挥历史教育的重要作用。
2.4重视课后的总结
一堂历史课程的成功,老师要做的不只是开头有吸引力,还有中间的衔接,还有结尾要有意义。总结要做到“精练总结”。这是一种由老师主导的深度历史课的总结,在总结归纳之中老师点明了知识点的主题,让学生可以对历史问题有一个深入的了解。总结归纳法的精练,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老师的领导作用,对其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它不但可以加深教学内容,而且可以让学生对所学的历史知识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同时也能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总结要“铺垫”。这样的方法可以让老师在结束的时候,或者为下一节课做好铺垫,让教学顺利的过渡,或者在下课之前,给学生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让他们自己思考,把整个教室都扩展开来。这种总结既能将所学知识梳理出来,也能引导到后面一
节,让学生产生很强的悬疑感,让他们在接下来的课程中不断地学习。总结要“引导”。这种归纳法,是老师用简洁的语言,启发学生,启发学生,使他们的知识升华,从而形成自己的知识。这样的总结既能使学生对历史问题进行评估,又能使他们在宏观上了解和运用这些知识。
3.结论
总之,在当今社会发展的背景下,初中历史课的教研人员要做的就是更好地解决这些难题。首先,要与时俱进,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改变教育理念,改革教育方式,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良好环境。在科学、合理的指导下,它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效地解决教学难题,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姜小兵.初中历史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15).
[2]余春玲.浅谈问题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初中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5.
《新课程下历史科教学中的困难与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
我们课题组的同仁在经过了跨时四年的潜心研究和探索,理论结合教学实际,终于完成了本课题的研究,以下便是我们课题组老师的研究成果:
⑤龚奇柱:《西南地区历史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
⑥丛立新在《教育研究》1985年第4期发表的《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学业成绩的普遍影响》
⑦《新教育之梦》,朱永新。
《教育学》和《心理学》
第四部分:历史新课程资源中的困惑
困惑1.存有时序性和整体性较差、知识系统破碎。
困惑2:课程内容的设置与课时容量之间的矛盾;教材弹性太大,内容过多,在教学实际中难以完成。
例1:必修一第二单元《列强武装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新课程标准列出了学习的要点(即学习的基本内容)——1、列举1840—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2、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新课程标准突出了近代史上屈辱史与抗争史这两条主线。叙述了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抗日战争五次重要的战争,并在叙述战争的过程中列举了一些比较突出的中国人民的抗争事实。新课程标准安排的课时为3课时。而以往的教学课时安排为鸦片战争2课时、第二次鸦片战争1课时、甲午中日战争1课时、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课时、抗日战争4课时,共9课时。虽然教材按新课程标准在选择的内容上比以往少得多。但是每一次战争的背景、结果、影响仍然是重点,尤其是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从《南京条约》到《辛丑条约》反映了近代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进程,所以这些内容肯定是重点。另外,虽然战争的经过以往给人的感觉好象不是重点,但是新课程标准所列的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是在战争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按新课程标准,这也应该是一条主线,所以也必须要讲。由此可见,真正的三课时要完成这么多的内容可能存有着一定的困难。
例2:必修一第三单元的第三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时间跨度从1919年到1936年,讲授内容包括:五四风雷、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武装起义和土地革命、红军的长征五个方面的历史知识,要求用两课时的时间讲授完,而在原人教版中,光是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就安排了四个课时,虽然新课程中砍掉部分内容,但真正操作起来仍然觉得讲授时间太仓促。
例3:历史必修一第六单元第二课《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本课测评第一题:罗马法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参考答案是:罗马法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罗马法指通行于罗马统治的整个地中海世界的法律制度。狭义的罗马法指罗马公民法。从形式上能够区分为成文法和习惯法;从整体结构上看包括公民法和万民法,另外还渗透着自然法思想。而课程中还有这样一段话:罗马法保护除奴隶以外的自由民的权利,提倡自由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护他们的多种权利。它还制约或消除父家长权、夫权等。子女的财产权和婚姻自主权得到保证。罗马法的核心内容之一是承认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如何处理这部分内容,是不是也应该作为罗马法的基本内容呢?如果是的话,为何教参中又没有呢?
例4:在必修历史(Ⅰ)第七单元第3课资产阶级代议制在欧洲大陆的发展,把1789年以来法国经历的大革命、拿破仑第一帝国、波旁王朝的复辟、七月王
朝直到法兰西第二帝国覆灭的整个历史画面,仅用轻描淡写的几句话一带而过。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在旧教材里起码要用3课时来完成。如此一来,便增加了教师把握和驾驭教材的难度,若展开讲吧,教学时间肯定不够;若不展开讲吧,学生不知所以然。试想,连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都不清楚、不理解,谈何历史理解?像这样的例子,在新教材中比比皆是,不胜枚举。课后让学生自己去找资料往往又不切实际。所以大量需要补充的内容往往增加了课堂的教学容量和完成教学任务的难度。
上述问题的出现从根本上说,是受传统的教材编写体例、知识结构、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体系的影响。为此,必须更新教学理念,突破应试教育的束缚,从课程标准出发,整合教学内容。
合理整合与利用历史课程资源
(一)注重每一历史模块内的整合(“纵”向的整合),建立本模块的整体历史知识体系。
例1:历史必修(I)这个模块来说,着重反映人类社会政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涉及古今中外历史上重要的政治制度、重大政治事件和重要政治人物。例如第一单元讲述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第二单元讲述西方古代的民主和法制进程,第三单元讲述近代西方的民主和法制建设,第四单元讲述列强侵华和中华民族的奋起,仔细思考它们之间既有纵向联系,也可实行横向比较。在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持续发展完善,而在古代西方的希腊和罗马早已造就了先进的民主和法律制度,它为近代西方民主和法律制度的确立奠定了基础;在西方确立民主制度的同时,中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却发展到顶峰,从而导致中国政治制度的落后,落后就要挨打,西方列强开始侵华,发动鸦片战争,中国大门被打开,从天朝上国美梦中苏醒过来的中华民族开始奋起抗争。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根据教学活动的需要对教材实行重新的整合。通过整合,使历史专题的头绪更集中、主题更突出,不但更好体现历史发展的时序性。
同时也能横向反映人类文明发展的步伐、不同文明的相互交流与碰撞。
例2:就第二单元第一课来说,突出屈辱和抗争两条主线。从这个出发,把几次战争与不平等条约作为一条线列出来,明确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历程;把战争中的中国人民的抗争史实列为第二条线,体现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这样的知识整合既紧密地结合了课程标准,也有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而且和人民版教材也有机地联系了起来。
例3:人民版教材必修三专题一中的《百家争呜》一课,编者选择了“孔子和早期儒学”、“老庄之学”、“法家思想”和“墨家主张”等四个教学内容。应该说教学内容的选择涵盖了春秋战国时期思想领域的重要内容,重点强调了四大学派即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的代表人物和思想主张。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这个课的课标要求是:知道诸子百家,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呜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两者相比较,人民版教材的内容显然拓展了教学内容,不但编选了儒家思想的早期发展历程,介绍了儒家学派的早期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以及他们的思想主张,而且还介绍了道家、法家、墨家等学派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这样就形成了课程要求和教学内容之间的矛盾。面对这个矛盾,我们该如何取舍、整合教学资源呢?一些老师往往采用简单的方法、不加取舍、完全按照教材的内容一读了之,让学生一头雾水、无所适从。实际上,我们应该遵照课标的要求,按“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百家争鸣发展的概况(主要介绍儒学的形成及代表人物、思想主张)、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意义”等三个部分,整合教材。这样既符合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又利于学生按一定的逻辑顺序理解、掌握教材的内容。对于教材中出现的介绍法家、道家、墨家等学派的代表人物及主张的内容,我们只需简要介绍其学派及代表人物,对其思想主张不必拘泥。
(二)注重每一历史模块之间的整合(“横”向的整合),建立通史历史知识体系。
例1:学习必修一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这个单元时,就要学会从必修二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中熟悉感知其建立的经济背景:新航路的开辟,欧洲殖民者的扩张与掠夺,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这三个历史事件促动了欧美资本主义的发展,增强了资产阶级的经济实力和政治热情;从必修一第二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和第四单元“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中熟悉感知其建立的思想文化背景:第5课: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第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第7课:启蒙运动,第四单元:近代科学。从文艺复兴到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和科技革命几个方面,分析资产阶级代议制建立的思想基础与理论武器。
例子2:一般地我们能够将历史必修部分按以下方式实行整合:
(1)以问题为核心的系统化整合(必修一:第一、四、六,七单元)
----中国政治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2)以对比为目的的局部整合
-----中西古代政治制度的不同特点(必修一:第一、二单元)
-----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的高峰与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必修一:第一、三单元)
(3)世界背景与中国历史的整合
----战后世界形势的发展与新中国外交(必修一:第八单元与第七单元)
---世界资本主义发展与社会主义运动的成长壮大(必修一:第三、五单元)
(4)中国近现代史阶段性特征的整合
-----中国人民抗争之路(必修一:第四单元)
------艰巨的民主法治之路(必修一:第四、六单元)
(5)以横向比较为目的的整合
----近代中外民主政治制度的比较
----不同意识形态的碰撞与较量
例子3:为了全面了解不同时期历史发展的全貌,我们就要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三大方面去整合历史,比如我们要全面了解与深入研究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就要将历史必修三个模块的中国封建社会的相关内容,包括历史必修:中国古代的中心集权制度,必修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和必修: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如想全面了解古代政治体制,还要研究第二单元: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实行中外联系比较。
从教材模式看:打破历史学科严密的知识体系,突破王朝体系,改变编年史体例,从初中通史式的基础教学发展到高中中外合编的专题式教学模式,跳跃性较强。
从内容目标上看:为减轻学生负担,初中教材删减大量的基础知识,内容相对简化和浅化,高中教材却以专题教学,专业性较强;与初中相比,高中阶段的学习目标更多地强调宏观性、思想性和开放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出现较大的知识落差。
(三)增强必修与选修模块的整合,温故知新,取长补短。
例1:历史选修模块选修课分为“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民主思想与实践”等六大模块,学习选修模块时注重与必修模块的整合,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的对应关系: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中有以下专题与必修模块的相关内容相对应:第2课:走向民主政治对应必修第5课: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第10课:欧洲宗教改革对应必修第6课:宗教改革。选修模块: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中,第3课:近代民主思想的发展对应必修:第7课:启蒙运动;第三单元: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形成对应必修: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与发展。等等。
例2:以《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为例,这个课是在必修3思想文化史,文化离不开政治,在必修1中学生已经学习过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古希腊的民主政治是当时人文精神起源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果割裂开来,不对教材
实行整合联系学生的理解就有很大的困难。另外选修部分,我们选择的是选修1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和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几乎在每本书上都有涉及到古希腊的知识点。
书目
单元
内容
必修1第6单元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
必修3第6单元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发展
选修1第1单元
梭伦改革
选修4第2单元
东西方的先哲
源
改革的兴起、内容、意义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评价
这些内容在本课都有体现,但是课本有的讲解比较简单,如果是高三复习,就能够把所有的内容整合到一起实行讲解,让学生的知识能够形成体系。
其次,穿越时空情境教学是课程资源得到充分开发利用的重要前提。
例子1:人物再现。如在学习《戊戌变法》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先通过相对应文字资料把当时中国的情况体现给学生,协助学生获取信息,然后让学生设置不同的角色,设身处地地去想象当时的清政府,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情况,最后要求学生通过新闻报道的方式演示出来。随着课堂的展开,老师补充历史信息,同时结合书面材料的阅读、情境再现使学生了解并牢固地掌握了传统课堂上可能遗忘的要点。这样做拓宽想象空间,引导他们由近及远、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深入到教师精心创造的意境中去,积极思考,参与教学活动。
例子2:扮演角色
。通过表演,教师和学生共同把文字变成可见的情境,自然使学生加快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同时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和表达水平。如戊戌变法谭嗣同的故事,教师能够提供剧本,由学生表演,重现谭嗣同坚决辞行、就义前豪言壮语的历史场景,更能让学生体会维新人士为变法做出的牺牲和救
国救民的爱国情感,比简单说教更能打动学生,达到历史情感教育的目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合作与分享。学生在扮演角色或人物再现时经常存有着分工合作,这种形式既能让学生充分参与,又增强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和人际交往水平,也提供了更多的锻炼机会。
课程内外资源的利用实例
例1:
《走向共和的艰难历程》一课中的《马赛曲》,通过这个课程资源,学生能很好地理解“在走向共和的过程中法国民众的杰出贡献”这想观点;人教版第八单元第2课当今世界的经济区域集团化一课中的图片《亚太经合组织会标》《2001年APEC上海会议》也是很好的课程资源,通过它们能够协助学生加深理解亚太经合组织的特点及其奉行的原则等等。
例2:《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一课,学生对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这两个概念理解模糊,也很想了解列宁这个历史人物,授课教师如果把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这两个概念的解释性的文字、关于列宁这个历史人物的经历及其历史贡献的相关资料、十月革命的影音资料、十月革命对中国革命影响的文字资料(如:孙中山先生对十月革命的看法、李大钊对十月革命的评价等)提供给学生,学生对俄国十月革命的理解会大大加深,学习兴趣也会大大提升,学习效果会很明显。
例子3:历史和现实不能分离,今天的现实总是从历史中走来,带着历史的印记。所以历史教学不能无视现实社会中的热点和焦点。如:伊拉克战争、中东和平、中美关系、台海危机、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再如在中国近现代史的学习中,可结合中央电视台热播的一些电视剧《长征》、《延安颂》等实行点评。让历史课堂表现出时代色彩,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途径上也应立足于扩大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水平,借助诸如网络、演讲、收集历史图片、参观历史遗迹等,使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得到新的体验。
第五部分:如何面对全体学生
长期以来,传统的应试教育致使素质教育始终无法得到真正落实,在这种历
史课堂教学下,主要是以教师的主动讲授和以学生的被动反应为主要特征,教师往往注重通过语言的讲述和灌输来实现知识的传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性地位尤为突出,而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却被习惯性地忽略。在这种教学模式下的课堂教学往往过于死板,教师搞“一言堂”,学生的学习地位得不到充分的体现和尊重,即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有自己的看法,也往往不敢表达。所以,传统的教学模式严重忽视了教学中的情感因素,无视青少年学生心理发展的正常需求,严重束缚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这就导致了我们的很多历史课堂教学比较沉闷,难于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智慧活动的积极性,更不用说激发创意和持续探索的精神了。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严重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以致出现了学生“人在课堂里,心在课堂外”的现象。
新的历史课程改革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它实际上是对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的一场“革命”。不过,在这场“革命”中,往往因为教师的轻易“退位”,学生一时缺少“自主”水平,而引起教学秩序的“动荡”,一些课堂教学改革搞得“轰轰烈烈”,而最终又回复到原来的模式。“授之以渔”是我国历代教学的经验结晶。“教学”的真正含义应是教师如何引导、点拨,学生如何学习、领悟。所以教会学生学习,让学生自主登上历史学习的舞台,才是传授了打开信息之锁的钥匙。
一、教师面对全体学生的前提和关键是教学观点的更新
高中新课程改革是一次从教育理念到教学实践的全面改革、突破与创新。在新课标下的历史课堂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
气氛,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合理探究结构知识的过程。教师应为学生创设合理的情境,吊学生胃口,鼓励学生质疑问题,并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但有很多教师仍然未能摆脱传统历史课堂教学的束缚和限制,所以,新课改下的历史课堂教学教师必须实行教学观点上的更新。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教师必须要更新教学观点,做到与时俱进。为此,我们认为中学历史教师应做到:一是应该对众多的教学材料实行选择,提出自己的建议以更适合本学校学生学习和资源利用;二是教师不应再去教教科书,而是用教科书教,教师即要改进教学方法,同时也要对教科书实行重新理解;三是教法上,教师不能再单一地讲授,而是要多种媒体综合使用。总来说之,此次课改将反映在教师的教育观点、教育方式、教学行为的改变上,那就是要变“以传授知识为核心”为“以培养创新精神为核心”;变“教师本位”为“学生本位”;变要把学生置于教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地位。
二、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
传统的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学习者的客体性、受动性和依赖性的基础之上,而新课程的教学方式强调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在传统的教学中过多强调的是如何教,而在新课标中则更多地思考学生如何学。相对应于新课程的教学要求,教师上课时引导学生改变旧的学习方式,在实现新课程学习方式基本特征的前提下,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特别要倡导自主探究和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自己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以及合作精神持续得到发展。
第一,教师应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个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把教学的本质定位为师生共同学习、共同体验、共同感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是
一种对话、一种沟通,是合作,是“跑道共建”,是以教促学、互教互学。教师不但协助学生获取知识,更是与学生一起分享对课程的理解。
第二,教师由“知识的权威”转向“学生学习的服务者”、组织者、学生学习条件的创造者。具体到每一课,应表现为:引发问题情境,同时在内容上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资源;在方式上组织学生的小组合作、交流探讨、成果汇报等形式,然后教师以引导学生互评、教师总评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可资借鉴的问题解决思路与模式。
第三,教师以平等的身份,用合作的方式与学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这种角色应主要体现在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探究过程中,即当教师把某个问题变成了学生孜孜以求的要得到解决的问题时,教师要以平等的、朋友的身份与学生互帮互助,互相鼓励与启发,最终求得问题解决。
新型教育中的师生关系将不再是单向传递的关系,而是双向交流的关系,只有通过心灵的对接、意见的交换、思想的碰撞、合作的探讨,才能实现知识的共同拥有与个性的全面发展。
我们认为新课程中师生关系的构建,将充分激发教师的进取心和创新意识。
三、以人为本、自主探究
新课标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为目标,处处渗透以人为本的新理念。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体现了以人为本。课程目标有“知识与水平、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知识不再是独立的直接的目标,知识是培养水平、培养学习习惯和方法及实行德育教育的载体。为了有效地完成获取历史知识、发展水平、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学习目标,学生需要在体验学习的过程中使用和初步掌握各种学习方法。教师应根据教材内
容和学生实际实行教学设计,尽可能给予学生实践和探究的机会。如《历史I(必修)》中的《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一课,如果采用教授式教学方法的话,美国的宪法规定艰涩难懂,学生觉得枯燥,2004年是美国大选年,我们能够从美国大选作为切入点,设计了《从美国大选看联邦宪法》的探究活动,同学们通过报章、互联网等多种途径收集、归纳、分析资料,并把探究成果在课堂上与其他同学分享,课堂上同学们对美国的选举制度、宪法规定的“分权与制衡”的原则、美国民主制度的优劣,实行了热烈的讨论,经过探究,同学们不但对课文的内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教材仅仅一种材料和资源,一种协助学生学习的工具,所以,教师不必完全忠实于教材、一味地照本宣科,教师可根据教材的不同特点,采取灵活的教学策略,适当展开探究、调查、访问、资料收集、演示、表演、交流与讨论、反思等方式、使学生乐于探究,主动参与、动手实践。新教材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大量素材。“学思之窗”“历史纵横”“资料回放”等等栏目的设计,既提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丰富多样的各种资料,同时还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以促动学生展开积极的历史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创新精神和学史水平。当然因为课时的限制,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实行取舍。所以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参与、体验、感受,通过探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交往性学习和综合性学习,使学习过程成为培养兴趣、提升水平、展示个性、积累知识的活动过程。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关心,并从探究中总结出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教会他学习的方法,比教会具体知识更令他终身受益。
所以说,在素质教育中,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水平,作为教师:首先,教学中要积极调动学生情绪。让学生适时参与到教学中来,上组织学生讨论。这样既避免了学生死记硬背,又培养了学生敢于发表见解的辨别水平,给学生提供了发挥想象的空间。其次,课堂教学的关键在于让学生动脑子。只有学生真正动脑子了,才能达到增长知识,锻炼水平的目的。课堂提问是历史课堂教学常用的手段之一,教师向学生提问时,做到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层层递进,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引入求知的高度。因为历史的不可再现性,在教学中我们不但要努力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更着力培养他们的抽象思维水平,尤其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水平,让学生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去分析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另外,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还要十分注意让学生自己动手,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水平。
四、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实行高中历史课堂教学
高中历史新课程刚刚走进实验区,并没有可供遵循的现成模式,一切要靠广大历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探索。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要体现多样性和选择性,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随着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形式的改变,随着科学对教育的渗透,课堂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也要随之改变,课堂教学中能够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实行辅助教学。历史是一门时间跨度极大、涉及内容极广、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在教学手段的选择上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无疑是首选。因为借用多媒体技术能够将历史文本、图像、视频、原始资料等多种信息组织成实用性极强的历史教学课件,不但能起到增加课堂容量、突破教学重点、难点的作用,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阅读、分析的水平。教师应积极主动地去适合、掌握和使用多媒体技术,发挥其优势,为教学服务。值得注意的是,应该摆正现
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方法之间的关系。在教学手段的选择上我们不能片面追求形式,而应该以提升教学质量为目的,大力推动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使用,同时继续挖掘和发挥传统教学方法的积极作用,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的交互渗透和互相补充。
五、多元评价――让学生热爱历史学科
学生最为注重的就是教师在课堂上对他们的评价,评价往往会决定课堂气氛的活跃与否、学生学的状态与教师教的状态如何、学生是否喜爱这门学科。而学生在回答教师的特别是包含一定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因素的较为开放的问题时,有时会偏离教师预期的思路与模式,这时如果教师简单的以自己的答案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那么评价的后果是不但不会促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还会对情感态度造成伤害。改变这种状况的唯一出路就是变单一的评价为多元的评价,即首先从较大的范围内肯定学生的解答,让学生在情感上接受教师的引导,然后再根据问题本身的需要向学生提出期待性的目标。例如这类评价,“对于这个问题,你能站在对社会负责的角度去思考,这说明你是一个社会责任感很强的学生,老师相信这会推动你持续的创造自己的人生辉煌,也会推动你对这个问题作进一步的探讨,请你再思考一下,这个问题从其本身看还能够引起你怎样的思考?”,不但是在范围上的多元,即从较大的范围内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的角度多肯定学生,使之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还是在评价构成上的多元,既有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的角度的评价,还有对问题本身的评价与引导,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但会收获知识与水平,更会获得对于这门学科的良好的情绪体验。
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对教学的评价往往注重的是结果,评价的手段是单一的考试,评价依据是考试分数。高考怎么考,教师就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新出台的新课程课本明确指出,新课程的评价方式应该包括三个结合,即教学结果与教学过程的结合、多种评价手段的结合、定量和定性的结合。可见,如何
“以学论教”,即以学生发展的需要来确定教师的教学,以学生主动学习的效果来评价教师教的效果,逐步构建起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也是我们必须注重的一个问题。
综上所述,应试教育扭曲了基础教育的性质和任务,给教学带来了种种弊端,师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耗费在无用的单调乏味的重复训练上,它使鲜活的生命变得麻木,个性被磨平了棱角,灵性变得愚钝,人格被摧残,创造力被扼杀,而换来的只有一个个书呆子和社会上阵阵嘲讽之声。因而,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如何面对全体学生?每一个教师要尽快更新思想,转变教育观点,克服种种困难,勇于探索,去努力开拓教学的新领域。我们相信,经过广大中学教师的开拓进取,未来的教学领域必将出现一个百花齐放、莺飞燕舞的崭新天地。
后记:虽然课题成果已经形成,但是我们觉得像这样的课题应该贯穿于我们的教学实践当中,既是教学实践在理论上的体现同时也是我们教学的指导思想,它是持续丰富的和充实的。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也将一如既往地去研究、钻研,尽我们最大的努力完成我们的教学工作,努力做到有效教学。
高中历史教学面临的困境与对策
贾芝艳??
摘
要:在不断推进教学改革的趋势下,中学历史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与问题,它不仅要求教学知识的更新、教学方法的转变、学习兴趣的激发、学生爱国热情的培养,更重要的是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这些问题都汇聚课堂教学这一中心环节。也需要教学策略来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历史;困境;对策
时间一晃20几年过去了,我一直在高中一线担任历史教学,在从事历史教学工作过程中,有很大的收获,有很多文科学生考入理想的大学,同时,所带的学业水平测试的学生成绩很好,平时的考试中,历史教学成绩曾经在全校名列前茅,在周边学校产生很好的影响。也有诸多的困惑。比如,高中历史教师如何教好历史,高中学生如何学好历史,是历史教师要做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带着这些困惑,本文主要探讨高中历史教学面临的困境与对策,以便更好地引领学生感受历史、感悟历史。在现今新形势下,历史课改的情况下,将会有很多困惑摆在高中历史教师的面前,作为新时期的高中历史教师,不得不面对和
解决历史教学面临的困境。以达到历史教学的效果,更好地为学生服务,在高考中和学业水平测试中取得满意的成绩,做一名领导放心、家长满意和学生喜欢的历史教师。
一、高中历史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很大一部分教师的教学观念没有转变,还是一支粉笔,一本书,给学生还是满堂灌式的教学方式方法,与新课改的要求格格不入,这种现象值得高中历史教师重视。新课程理念下,倡导学生之间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历史教师的角色有所变化,不能讲个不停要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领者和指导者,不是知识的讲授者。事实上,目前,形势并不乐观,以教師讲解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情况依然存在。新课改观念的落实可谓是任重而道远。
历史学科没受到重视,长期以来,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受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在学生的心目中历史课是可有可无,是一门名副其实的副科,一些家长认为历史学科是冷门学科,而且文科没有理科好找工作。在教师的业绩考勤中也让历史教师无可奈何,感到无限失落。个别学校领导,不重视文科建设,不重视历史学科,作为社会学科的历史学科处境无比尴尬。高中历史教师的地位非常的低下,往往感觉低人一等,历史教师肩无太大重担,往往没有进取心,没有高中的激情和自信心。有可能迷失了奋斗方向,产生职业倦怠感,在平时的教学中往往力不从心。这样的现状,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了,谈不上创新。
初高中的衔接困难,初中历史是编年史,初高中历史课本没有达到很好的衔接,高中历史是专题史的编写方式,在内容上联系不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很难系统地掌握知识。对师生来说都是一个全新的挑战。如何初高中衔接的这一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是高中历史教师要面临的又一大难题。作为高中历史
教师要认真研读初中教材,掌握初中课本的基本知识点,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同时要梳理好高中历史的线索,专题史知识比较凌乱,应该要很好地整合知识,达到中外关联,古今贯通。成为一名知识性的高中历史教师。
二、开展高中历史教学的对策
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开展探究式教学,把课堂交给学生,不能一节课教师灌到底,给学生大量的阅读思考和自助学习的时间。新课程改革要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积极倡导参与式、探究式学习。要注重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生生互动关系,创设一个有助于充分发挥学生潜能的氛围。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给予学生更大的合作学习的空间,鼓励学生挑战权威、提出质疑。例如,在讲解俄国1861年改革一课时。我是这样处理的,让同学们阅读课本,找出这次改革的原因,然后,大屏幕显示几段材料,再结合材料归纳原因。学生先回答我再总结;讲俄国1861年改革的内容和意义时,学生阅读课本,找出这次改革的内容和意义,把学生分成几组,讨论后每组选代表发言,我最后再做总结,这样的教学效果肯定很好,也是学生喜欢的课堂。
借助历史故事、图片,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学生对高中历史课堂不感兴趣,在讲解某些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枯燥的知识时,引用背后的小故事、图片等拓展资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此增强教学效果。学生更投入课堂,理解知识内容。历史课本上的图片相对来说更为直观,学生更容易感受。在教学中,运用历史图片,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想象力,促使学生产生一定的审美情趣和历史情感等等。例如,在高中历史教育课程必修2《罗斯福新政》中,我播放了关于罗斯福生平的一段视频,其中讲到罗斯福是一个小儿麻痹症患者,他以常人难以克服的毅力,加强锻炼,最后战胜病魔,同时担任
美国总统后,带领美国人民基本摆脱了1929-1933年经济危机,学生看完视频后,对美国总统罗斯福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也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衔接好初高中教学,引导学生转变观念,让他们认识到学习历史对他们终生有益的,在教学中正确引导和端正学生对历史的学习态度,以丰富、生动的历史知识和多样的课堂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历史作为人文社会学科的不可替代的教育功能,让学生真正认识到学习历史的价值。
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从丰富的历史书籍,博学的同行和老师中间汲取营养,形成一套自己的历史教学方法,有一种对历史教育的热情和热爱,把它渗透到历史教学中去。
总之,教学活动是要教师与学生共同努力来完成的。作为一名教师应重视确立的正确教育思想,转变、更新传统教育观念,不断改革创新时代发展需求的教学方法。
-全文完-
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析论
摘要:自新课改和素质化教育贯彻落实以来,高中历史课程的建设也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许多教师都开始尝试调整自身的理念和教学方法,以此来提高课堂建设的质量和水平,但在具体实践的过程中却遇到了许多瓶颈和困难,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当下高中历史教学的确存在许多弊端和问题,的确遗留着许多传统模式中的弊端,这些都是阻碍学生综合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对此,教师应当更加坚定自身的理想信念,从多个角度出发,建构起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关键词:新课改下
高中历史教学
存在的问题
对策析论
引言
新课改还未曾实施以前,绝大多数教师的教学思想以及教学模式都比较单一,而学生在这种单一模式下难以得到进步与成长,所以那时取得的课堂教学效率并没有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教师的教学思想渐渐受到了新课改教育理念的影响,认识到了创新教学策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基于此,作为一名处于时代发展背景下的高中历史教师,既要对教学的内容有足够的了解,也要对教学的对象有足够的认知,从而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教学策略授课,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融入到主动学习的状态,以期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可以得到高效提升。
一、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就现阶段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情况来看,或多或少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具体来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由于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教师依旧将自己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人公,一味地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将重心放在基础知识的教学上,在极大程度上忽视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激发,导致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处于一个被动的状态。久而久之,就很难真正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最终呈现出一种教师在课堂上尽兴地讲解、学生在座位上走神的情况。这样一来,学生就无法跟上教师的教学节奏,最终导致教学质量大打折扣,不仅不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还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其次,在以往的教学中,一些教师虽然会借助提问的方式与学生展开相应的交流和互动,然而在设计问题时却稍显随意,不仅无法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还浪费课堂教学的时间,难以达成预期的成效,阻碍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
二、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的策略
1.
让学生树立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意识
学生学习的第一要务并不是背诵和记忆基本的理论,而是要懂得如何进行学习,懂得如何把知识融会贯通,灵活运用。所以,教师也不能简单的授人以鱼,而是要授之以渔,让学生能够在自我意识的引导下去探究历史中的谜团,让学生实现被动参与到主动参与的调整,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推动学生发现历史的魅力,重现历史的辉煌。例如,在带领学生了解与三年内战有关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先为学生布置相应的预习任务,让学生在课前搜集资料和信息,了解这三年内发生的事情,在脑海里形成大致的印象,构建起系统的框架,然后在正式上课的时候与教师分享,并阐述自己所了解到的信息,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帮助他们填补细节性的问题,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同时也能促进问题的当堂解决,深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加深他们的印象,锻炼学生的自主思维。并且,教师也应当针对学生自身的资料搜集,对他们进行提问,可以是三年内战中的主要人物,也可以是我党在三年内战中的光辉历史事迹。
1.
引入多媒体技术,改善课堂氛围
教师只有改变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才能够吸引更多的学生选择历史作为高考科目,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浓厚兴趣和强烈愿望。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利用信息技术,收集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源,并直观
地展示给学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历史知识。同时,多媒体教学还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专注力。
1.
开展合作学习模式,组织学生谈论历史
合作学习模式的开展也成为了当代教师为践行新课程改革中所倡导生本教育理念的常用教学策略。以引导学生学习《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这一节为例,首先,笔者按照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差异将其划分成了能够互相帮助的科学小组,让学生合作探讨辛亥革命后中国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三方面的状况,从而在和谐的课堂学习气氛下调动了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然后,笔者要求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内容后合作探讨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兴起的标志和领袖人物以及发展概况。接着,笔者对学生的合作探讨结果进行了点评,帮助学生了解了新文化运动发展的影响。之后,笔者通过继续带领学生探究新文化运动,让学生体会到了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有重要地位,进而助力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使学生理解了“一定社会文化现象由当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原理,帮助学生认清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最后,笔者与学生一同交流在合作学习模式下学习历史知识的感受,做了课堂活动小结。这样,笔者通过开展合作学习模式授课,创建了民主和谐的课堂环境,激发了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组织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下对历史知识进行谈论,深化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在新课改背景下充分实现了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效果的优化。
1.
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探究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开展高中历史教学活动时,教师既要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课堂所学的内容,还应当有意识地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在汲取知识的同时,不断促进自身学习能力的提升。对此,在正式教学时,教师就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以此启发学生的思维,强化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让学生在教师和问题的指引下进行历史知识的探究,从而有效培
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思维能力,让学生获得综合发展。例如:在教学“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中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这部分知识内容的时候,教师并未直接引申出本节课的内容,而是引导学生鉴赏《雅典学院》这幅名画,当学生对本节课的主题形成初步的把握后,教师就可以设计以下疑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古希腊人文精神的代表人物是谁吗?他们都有什么主张?为何会出现先贤们共论一堂的现象呢?这个时候什么运动产生了?”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就可以引申出“文艺复兴”这个知识点。在此前提下,教师继续引导:“同学们,哪个地方最先开展文艺复兴运动呢?谈谈自己的理由。为什么资本主义萌芽是在意大利出现而非其他地区呢?它带来了什么变化?除了政治方面和经济方面的原因,意大利还具备什么有利条件?”等,通过循序渐进、由浅至深的问题加以引导,促使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并逐步展开深层次的探究。这样,学生就会在解答上述问题的基础上,达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从而推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协调发展。
结束语
总而言之,新课程改革还处于发展的过程当中,相信还有很多优质的教学策略等待从事教师职业之人去探索。作为一名新时代下的高中历史教师,要有“活到老,学到老”的思想,在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合作学习模式、创建合理问题情境的基础上不断对教学策略做出创新,使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愈来愈感兴趣,再以合理引导使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能力不断增强,在新课改背景下实现提升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长远进步与发展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姚彩玉.新课程改革下高中历史教学的问题及对策探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20(24):9-10.
[2]刘晓声.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J].智力,2020(30):93-94.
[3]马玉环.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析论[J].智力,2020(17):89-90.
[4]李永光.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析论[J].读写算,2019(19):8.
[5]李姗.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析论[A].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智能学习与创新研究工作委员会.教育理论研究(第九辑)[C].:重庆市鼎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19:1.
管是哪一学科的课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历史是一门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学科,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本文主要对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经常遇到的困难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很多人都认为想要学好历史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只要学生肯下功夫死记硬背就能够收到良好的效果,实际并非如此,尤其是阶段的历史学习,仅仅依靠死记硬背是不行的。不管是哪一学科的课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历史是一门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学科,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本文主要对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经常遇到的困难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的应对措施。
一、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存在的困难分析
传统教学中依靠死记硬背学习历史的方法已经难以适应现代历史学习的需要,历史作为一门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学科,对学生各学科的学习显得越来越重要。因此,我们对历史教学必须要高度重视。本人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发现,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困难,这些困难给学生的历史学习带来了很大的麻烦,影响了学生历史整体水平的提升。以下我将对学生历史学习中存在的困难进行分析。
1.零碎的知识点使学生的大脑一片混乱。历史学科的学习较之于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简单,学生在理解的过程中思维障碍比较少,对于很多知识点通过自学就能够有效的掌握,但是,历史知识点较之于
其他学科而言又显得比较零碎,会让学生的大脑一片混乱。学生在记忆历史知识点时虽然很快就能将知识点“消化”,但是随着记忆量的增加,学生可能难以将历史事件与其发生的年代有效的结合,这就不利于学生之后的历史学习。
2.时间记忆存在困难。根据专家大量的调查研究,发现大部分学生在历史时间记忆方面存在困难。翻开历史教材不难发现,几乎每一页都有几个历史时间点,而对学生的历史学习而言,有效掌握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是学好历史的先决条件。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是历史学习的脉络,也是分析历史事件发生背景的线索,对学生的历史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学生普遍反映在对历史时间记忆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混淆的现象,给学生的历史学习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3.记忆负担过重。每学习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教师都会发现这样一个规律:重要的历史事件都有其性质、历史意义等,并且有很多内容都需要学生记忆。比如:太平天国起义的历史意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等,这些都需要学生认真的记忆。大段的内容需要学生进行完整的记忆,给学生造成了很大的记忆负担,并且学生经过努力进行事件意义的记忆之后很快就会忘却,给学生的历史学习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4.难以有效透过事物的现象看到本质。现代历史教育的目的一方面是让学生有效地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扩展学生的眼界;另一方面就是要求学生能够透过历史事件的表象观察事物的本质。学生在基本的历史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不存在理解困难的情况,但是在认识历
史事件的本质方面却存在一定的困难,即不能有效地掌握历史事件更深层次的含义。尤其是在目前历史考试的过程中,对历史事件深层次含义的考查比较重视,这就影响了学生的历史成绩。
二、应对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存在困难的有效措施
针对上文中对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存在困难的分析,下面我将提出能够解决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存在困难的有效措施。
1.连珠成串。针对学生在历史知识点记忆的过程中出现混乱的情况,学生必须学会连珠成串,将散乱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学生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不能看到知识点就去记忆,这样记得越多大脑就越乱,在进行记忆之前学生要先对知识点进行分析,不仅要对单个的知识点进行分析,还要对知识点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这样才能找到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避免出现混淆的情况。
2.巧用时间记忆法。不管是教师的历史教学,还是学生的历史学习,时间记忆都是一个难题。在长期的历史教学中,教师们也在致力研究如何提高时间记忆的有效性。很多教师发现将历史教材上的时间进行有效的排序是提高时间记忆的有效方法。学生可以将历史教材上的时间按照先后次序进行排序,将排列的顺序设置成时间卡,在每一个时间后面写上历史事件的名称,时间卡看起来十分清晰,方便学生的记忆。当然,学生在时间记忆的过程中也会出现遗忘与混淆的现象,这就需要学生多下功夫经常复习并不断地进行思考。久而久之,时间记忆将不再是学生历史学习的绊脚石。
3.通过理解强化记忆。学生历史学习的过程中,不仅零碎的知识
点会给学生带来沉重的记忆负担,很多重要历史事件的性质、意义等也会给学生带来沉重的记忆负担。对于文字比较多的历史意义,学生不应死记硬背,这样不仅记忆难度大,而且还容易遗忘,学生在进行记忆之前可以先对事件的意义进行分析与理解,真正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历史意义,这样学生再去记忆就更加简单了,即使经过一段时间产生了遗忘,学生还可以通过分析得出正确的答案。因此,学生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千万不可死记硬背,记忆应该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之上。
4.提高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对于历史教材上的历史事件,教师只需简单的对学生进行讲解即可,但是蕴含在历史事件背后的深刻含义,很多学生却不能领会。尤其是近年来的考试,更是加强了对学生透过历史现象认识事物本质能力的考查,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引导学生学习更深层次的知识。每一个历史事件背后都有深刻的时代背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方面应该对学生进行提点;另一方面要让学生独立地去探寻蕴含在历史事件背后的深刻原因,这样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学习才能够更加有深度。
本文从全新的视角对学生在历史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能够克服学生在历史学习中遇到的困难的方法。历史是一门能够有效促进學生全面发展的学科,也是阶段学生需要学习的一门重要学科。为了进一步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应该积极地采取有效的措施帮助学生克服在历史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使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技巧,使学生的历史成绩上升到一个
新的台阶。
高三历史材料教学的常见问题及对策
摘要:中国是应试教育,高考一直是被学校、家长、考生高度重视的,近几年高考的试题大多都是材料题,尤其是历史科目,材料试题的目的是为了考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識去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复习是高考尤为重要的一个关口。但传统教学大多都采用以课本教材为主的方式,不利于学生拓展学习思维,也无法在学习中培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本文主要针对高考历史中材料教学的问题及对策展开详细论述。
关键词:材料教学;问题对策;拓展思维
引言:
对于材料教学来说,是一种以学生为教学主体,教学中除了重视课本知识以外,还会重视引导、培养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等。材料教学强调要给学生创造开放式阅读训练方式,去帮助学生在复习中运用已经学习到的历史知识,提高解决疑难问题的能力。而对于新课改的要求,教师的理解不够透彻或者准确等,所以教师在引导、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分析常见问题并如何将材料教学落地是本文的关键点。
一、目前存在的问题
在新课改的标准和要求下,重在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而不是只强调课本知识,所以对广阔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目前的高三历史教学中材料教学遇到的问题有:〔一〕没有选取适宜的材料进行教学,首先就是高三学生,即将面临高考,需要符合应试要求根底上还能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延展,但教学中没有注重教材的选取,导致教学成果不是很理想。〔二〕长期运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及兴趣,不能最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三〕教师一直采用传统填鸭式教学,教学主体变成了教师,我说你听,不能让学生发挥最大价值参与进来,因为所有知识需要学生掌握消化,从而更好地面对考试,甚至将来知识在未来要发挥它的最大价值,其他所有人都是帮助学生去成长开展的,所以教学主体的偏差导致教学方向也是有问题的,导致教学质量逐渐下降。
二、材料教学,选择正确适宜的教材
材料教学中排在第一位的肯定是材料,什么样的材料适合高三课堂。正确有效的材料选择也是对课本知识的拓宽和延展。要让学生通过有效的阅读材料,从中学习到课本的历史知识重点并引发思考。因此教师在选择材料时一定要慎重,要求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主观能动性,又能通过阅读材料锻炼学生的知识转化能力【1】。所以要求在选择材料时,一定要注意选择观点新颖且可以反映多样史观的材料,对高三知识的覆盖面较广,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
三、材料教学,选择适宜有效的方式
在材料阅读的课堂上,教师应该思考如何用适宜的教学方式到达事半功倍的效果,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也提高了教学成果。但是学生在这个时候配合也很关键,教师在材料教学中,可以在课堂上用开放式问题的方式,引发学生思考,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在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材料的选取第一注意点是一定要真实,所以引导学生对材料进行必要的分析解读才可以最大发挥材料的价值和意义。然后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设置教学情境,选择典型材料,深入浅出,帮助学生在情境里感受,有效提高阅读能力。
同样的在日常教学中,也要注意引导学生对于细节点的学习。比方可以去找材料中的关键词
或句,以及标点符号在文中的意思。然后引导时多问几句你从中联想到什么了,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多累积材料知识的习惯,进一步丰富了材料素材,也提高了思维延展性。
四、材料教学,强调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重要性
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是引导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倡导培养学生的思维延展性,以及全方位开展。而对于高中历史的学习,阅读和理解能力是相当重要的,而这个点也是每年必考项。
〔一〕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原因
新课改的标准要求,强调学生作为教学主体,从根本上改变教学方式和学习习惯。因此教学要围绕学生来开展,适合学生的才是正确的。高中生年纪已经都处于接近成年阶段,不能再像小孩子一样去教学指导,而是要和学生成为朋友,试着去了解、熟悉他们【2】。所有的教学方式都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获取知识、吸收消化知识,如果不了解学生,如何用适合他们的方式、适合的教材、适合的气氛去引导培养呢?
〔二〕教学方式引导为主
意识决定行为,教师应时刻提醒学生作为教学主体这个点,从行为上去落实,才能到达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一步先熟悉了解学生,只有熟悉,才能知道学生需要什么,才能给学生提供需要的。第二步在熟悉的根底上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给学生空间放手去自己探索。开放式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去自主探究,学生在摸索知识的过程中会发现自身的缺乏,并且通过自己的努力,自主解决了问题,既掌握了知识,又树立了自信心。第三步引导学生运用自身所学知识阐述历史问题,凭历史观点参与其中。学生会从中感受到历史和自己链接,从而意识到历史学习并没有那么困难。第四步与其他同学互相探讨,积极参与,增加彼此的交流,互相启发分享,更有助于学生从多角度参与学习历史,并且也告诉学生在学习中,一定要学会借助团队的力量。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学生作为教学主体,从教材选择、教学方式等方面的改变,有助于提高高三历史的教学质量,材料教学方式会从中发挥更大的价值和空间。高三课程繁多学习压力大,国家都在提倡减负教学,因此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方案设计等都会接受更大的挑战。既要让学生减轻学习压力和任务,快乐学习并快速掌握知识,又要学生可以适应各种应试要求。了解高三学生这个群体的心理、性格等,找到问题症结点,因材施教,才能到达预期的教学目的。所以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职业素养,丰富教学经验,为国家培养高素养全方位开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苗雨露.高中历史复习中常见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高考,2021〔11〕.
【2】许元林.高中历史教学中的“问题〞与“材料〞教学[J].新课程〔教师版〕,2021,000〔002〕:83.
〔贵州省遵义市凤冈县第一中学〕
初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历史教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历史教师在不断寻求着最佳的教学模式,希望能够通过有效的教学方式切实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学习效率。但是,当前的初中历史教学存在着一些问题,严重制约着历史教学效率的提升。鉴于此,我经过多年教学调研与实践,深入分析了当前初中历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在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了改进策略,以期提升初中历史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改革,教学方法,学习兴趣,专业素养,信息技术
初中是义务教育的最后一个阶段,意味着有些学生在完成初中阶段的学习之后,就会脱离学校,步入社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公民。因此,初中阶段的历史教育有可能是一部分学生最后接受历史正规教育的机会,所以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历史教育。因为小学教育与初中教育的教学模式不同。初中生刚从小学升学无法迅速适应相对高强度的学习,使初中历史教学中出现多种问题以及许多其他的客观原因,使教师无法推进历史课程的进度,学生无法掌握历史的知识要点,教师无法传授历史知识,导致历史教学的效率低下。因此教师应该针对历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做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激情与学习效率。
一、初中历史教学的中存在的常见问题
虽然历史教学已经进行了新课程改革,但是教师教学模式仍然比较局限。导致初中教学中出现了很多的问题,以下是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常见问题。
(一)对历中这门学科的重视程度不够。
现在的初中教育仍然以应试教育为主,教学被考试束缚,某些学校过度追求升学率,硬性规定学生的学习时间,严重占用学生的课下活动时间以及禁止学生阅读课本之外的图书。历史课程的考核方式便一直是试卷问答,过于单一的考核
方式导致教师教学也同样单调乏味,教师在教学时只会强调考试重点知识,要求学生进行死记硬背。使学生渐渐失去学习历史的激情与兴趣,无法主动思考历史问题,只会一味的背书与答题,教学效率低下。初中生无法主动的参与到课堂中,在日常教学中,经常会遇到初中生不重视历史课的现象,即学生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了数学、语文、英语等学科上,认为历史课并不重要,而且也没有什么可学的,只要期末考试的时候背一背就可以了。甚至还有初中生在历史课堂上做其他学科的作业,不能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无法配合历史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导致历史教学效率低。而且,有一些学生家长也对历史学科漠不关心,通常以主科成绩作为评价孩子进步与否的标准。其实,初中生并没有认识到历史教学的重要性,忽视了历史学科的教学价值,没有感受到学习历史给他们带来的乐趣和感悟,所以才会在心中形成不重视,不关注,不主动的想法。
(二)教师的理念落后教学方式单一。
因为教育模式存在缺陷以及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某些学校只会按照学生的考试成绩去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以及判断教师的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效率是否优秀。导致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过度追求学生的考核分数。因此教师历史教学只会针对考试的重点进行讲解,然后要求学生将画出的重点进行背诵,而对于考试范围之外的历史知识,教师往往会简单讲解或者是一句带过。使学生接收到的历史知识过于片面化,而且会让学生误认为历史学科是只用背诵的一门学科,不会进行深入学习与思考,无法体会到历史学科的真正意义和精髓。同时,传统的初中历史教学以老师为中心,学生通过任课老师的讲解获取知识,没有将学生作为课堂活动的主体。多数任课老师将自己作为课堂活动的主体,在教学任务安排、内容设计、重难点讲解时,围绕任课老师的意图和想法展开,忽视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制约学生历史知识的全面提升。此外,由于课堂教学围绕任课老师开展,忽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影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不利于学生正确学习方法的掌握。教学中,一些任课老师根据课文内容和教学目标,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局限于对书本知识进行讲解。学生通过听课、做笔记等方式获取知识。课堂师生互动局限于简单的提问与回答,忽视情境教学法、合作学习法、参与式教学法等应用,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热情,难以激发学生参与初中历史课堂学习的兴趣。
(三)教师的师资水平参差不齐,专业素养不够高。
因为新课程的改革导致课程标准不断地改变,导致历史教师的要求也在不断地进行改变,所以历史教师的教学水平也是参差不齐[1]。初中历史学科一直都被当做“副科”,学校认为没有语文、数学、英语学科重要,有些学校并没有重视历史教师的师资水平。正是由于受到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初中历史教学始终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被迫陷入了困境,有些学校的历史教师队伍极不整齐。为了提高学校整体教学质量,学校经常是把那些工作认真负责、教学能力强的教师放在了语数外等学科的教学上,即使有些教师是历史专业教师也被委以重任,改行教起了别的学科,脱离了历史教学的岗位。那些年龄比较大、身体素质比较差、需要学校照顾的教师被派来教历史,这些教师往往对于历史专业知识不够熟练,也没有很多的精力来认真备课,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更是无从说起。于是,历史课堂上成了教师照本宣科,学生低头走神难改的不良局面。
(四)教师对课堂的掌控力不足。
教师在进行历史教学时对课堂的掌控力不足,导致教学中出现两种极端化的教学模式出现。一种是教师为了响应教育局的新课程改革,将课堂的发言权交到学生手中,教师引导一个话题的开端,让学生自由讨论,这种教学模式虽然以学生为主体,但是课堂秩序容易混乱,教师不易掌控,学生不易学习到知识;另一种极端化的教学模式就是教师的“一言堂”,教师无法迅速适应新课程改革,依旧以教师为中心,在课堂上学生依然没有发言权,教师在讲台上讲述知识,学生在书本上记笔记,学生与教师之间没有任何的互动,学生只能被动学习,并没有主观能动性,使历史教学的效率低下。
二、初中历史教学存在常见问题的策略分析
(一)趣味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因为历史学科的知识点相对比较零散、数量较多,并且没有相通点,学生记忆相對困难。教师可以采用趣味教学的方式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可以在课堂上举行历史知识竞赛,学生之间比拼谁的知识点掌握的数量多或者是谁可以对历史事件描述的相对正确,就是获胜组,教师可以进行奖励措施
[3];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建国大业、建国伟业等电影,让学生在看电影的过程之中学习到历史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二)注重教师的师资水平以及改革教学模式。
学校可以针对教师的师资水平进行考核,将非专业的历史教师以及考核不达标的教师进行专业培训,要求每位历史教师拥有专业的历史知识。教师可以改革教学模式,比如教师在讲解初二历史《甲午中日战争》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提前预习,上课时可以回答出甲午中日战争的发生背景,发生时间、具体经过等,学生自主学习,提高课堂的时效性以及学习效率。
(三)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由于教师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一味地注重对课本上的内容进行讲解,学生的思辨能力、探索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造性等都受到了遏制,不利于学生学习探究能力的提高和历史思维的培养。教师应拜托依赖教材的传统教学,将一些时事材料与历史事件和故事等内容渗透到历史课堂中,设置一些教学环节,在教学问题探讨中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给予学生适当的鼓舞,创造良好的历史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科学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要明确多媒体教学和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定位,要分清主次才有利于他们的高度融合。多媒体仅是一种辅助性的教学手段,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明确这一概念。并对其合理的进行利用,为学生创造很好的学习条件。另外在制作课件时,一定充分确保课件内容和知识要点的结合,这样才能有效的提升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同时有利于师生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
总之,初中历史学科在初中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新课程改革之后,历史教学中出现多种问题影响教学效率。只有解决初中教学中出现的常见问题,才能提升教学质量,使学生学习到历史知识,提高教学质量。教师需要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学校要重视教师专业素质的培养,初中历史教学才能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金玲.浅谈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灵活运用[J].新课程导学,2012,000(019):59.
[2]陈素华.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初探[J].新课程(中学),2010(09).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诚达文秘网 https://www.rk1k.cn Copyright © 2019-2025 . 诚达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诚达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浙ICP备1904212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