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英国近代外交思想
经过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之后,英国在18世纪末期和19世纪初逐渐成为西方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1840年,英国的工业产量约占世界工业总产量的45%,对外贸易占世界贸易总额的21%,有所谓“世界工场”之称。尽管英国具有强大的国力,但它对欧洲大陆却没有扩张的野心。其主要原因在于英国是一个海岛国家,位于欧洲大陆的边缘,与欧洲大陆若即若离;同时其资本主义工商业发达,需要广阔的海外市场和殖民地。为此,英国建立了一支强大的海军并维持着一个庞大的海外殖民帝国。对欧洲大陆的政策,英国长期以来奉行所谓“均势外交”。这种政策的核心就是,英国在任何时候,都“必须反对一个最强大的国家或者几个国家联合起来的政治上的独裁”。
均势政策使英国的外交带上了一种经验主义甚至机会主义的色彩。通过离强合弱、扶弱抑强、孤立、干涉等手段的交替应用,英国维持着一种对自己有利的欧洲大陆均势,并成为这种均势的操纵者。
(http://www.tecn.cn)
第一节:霍布斯的外交思想
托马斯·霍布斯(ThomasHobbes1588-1679),英国著名政治思想家,西方现实主义外交思想的传统的代表者。
(http://www.tecn.cn)
霍布斯1588年生于英国南部威尔特郡。父亲是一个乡村牧师,没有什么学识。但霍布斯却从小聪明好学,加之作为商人和市政议员的伯父为他提供了很好的教育条件,当他还不到15岁的时候就已经通晓拉丁文和希腊文。于是他被送到牛津大学深造。毕业后在哈德威克担任了很多年的卡文迪什家族的家庭教师和秘书。他与该家族的交往一直持续到去世前。从1610年起,霍布斯曾经数次周游欧洲大陆,结识了笛卡尔、高斯、伽里略等杰出的科学家。1637年,他曾写过一篇《法律的自然性与政治性》的文章,反对国会与国王分权,主张绝对君权,表现出保守的政治倾向。而且他与王党关系密切。所以在1640年英国革命一开始便跟随一些旧贵族逃亡法国。在法期间,他一方面从事科学与哲学的研究,另一方面参与英国在法的王党分子的活动,并曾担任当时逃亡法国的威尔斯亲王(即后来的查理二世)的数学教师。他在巴黎一呆11年。在他来到法国之初,就制定了广泛的哲学写作的计划。这一计划包括三部主要著作,分别论述物体、人性和社会。1643年他开始写作《利维坦》一书。1651年,在他返回英国的这一年,发表了这部他一生中最伟大的著作。所谓"利维坦",是圣经中记载的一种巨大的海兽,力大无穷。霍布斯以此来命名《利维坦》,意在用以比喻一个强大的国家,借此论证君权至上,反对"君权神授",这在客观上为克伦威尔的独裁专政进行了辩护,为大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政治统治奠定了理论基础。这表明霍布斯是一个过渡型的人物,也是一个思想上充满矛盾的人物。他一方面与旧的王室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鼓吹绝对君权的思想,另一方面,又曾支持国会派,反对君权神授,主张君权人授。
他的其他主要著作还有《论公民》(1642)、《论物体》(1655)和《论人性》(1658)。晚年,他撰写了一部自传,翻译出版了著名史诗《奥德赛》、《伊里亚特》。1679年12月4日,他逝世于哈德威克,终年91岁。
(http://www.tecn.cn)
霍布斯的主要外交思想有以下3个方面:
1."自然状态"与国家主权学说。
霍布斯深入考察了人性。他认为人的每一个行动,不管表面看起来是多么慈善和仁爱,其本质的动机都是利己的。而且我们对于人的行为的任何评判,包括道德,都必须与我们的这种利己本性联系起来考察。他认为三大自然原因--竞争、猜疑以及荣誉感必然导致人与人之间的争斗,具体来说就是为有限的物质财富而竞争、相互间的不信任导致的猜疑和因追求和保持荣耀而相互敌视。竞争、猜疑和荣誉使人人互相为敌,彼此如同豺狼一般,与此相适应的"自然状态"便是"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状态。同时,霍布斯认为有三种动力促使人们去结束这种战争状态:对死亡的恐惧,对舒适生活的渴望和通过自己的劳动来取得舒适生活的愿望。于是理智便提示给人---------们一些方便易行的和平条件;这些和平条件就被称为自然法。它用来限制每个人基于本性与本能的自然权利,以便维护和平与秩序。自然法的内容有14条之多,概括起来就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前三条法则最为重要,因为他们确立了结束自然状态的基本条件。霍布斯认为,脱离自然状态以保存自我的渴望决定了我们必须寻求和平。这就是自然法的第一条:"每一个人只要有获得和平的希望时,就应当力求和平;在不能得到和平时,他就可以寻求并利用战争的一切有利条件和助力。"由第一条自然法所反映的人类寻求和平的理念,就导致了第二条自然法:"在别人也愿意这样做的条件下,当一个人为了和平与自己的目的认为必要时,会自愿放弃这种对一切事物的权利,而在对他人的自由权方面满足于相当于自己让他人对自己所具有的自由权利。"就是说,为了和平就必须对等地放弃一些特定的权利,如夺取他人生命的权力等。放弃权利的目的在于结束战争状态,实现和平,达到自保;而放弃权利又必须是对等的,是一种相互的转让。霍布斯进一步指出,权利的互相转让或交换也就是人们所谓的契约,而所有的契约都是权利的相互转让与交换。所以为了和平必须缔结契约。第三条自然法是"所订信约必须履行"。
如果没有这一条自然法,所订信约就毫无意义。然而有了自然法人们还不能摆脱自然状态。在自然状态下虽有自然法起调整作用,但没有一种使人们足以遵从的权威。人类要摆脱人与人的敌对状况,必须寻求能使大家畏惧并指导其行动以谋求共同利益的公共权力。社会契约是人类订立一种约定并共同遵守,以共同脱离险恶的战争状态。最重要的是,它拥有一个人造灵魂--主权。主权是国家得到生命和活力的关键所在。主权是绝对和至高无上的,也是不可分割、不可转让的,它是国内法律和道德的力量源泉。主权依凭其自身的强制力量,使契约各方都平等地履行义务。
在霍布斯看来,这就是缔约的过程,也是国家形成的过程。他认为、国家就是一个外御强敌,内求和平的集中权力。国家的本质就是某种威慑的力量,是某种武力。没有这种武力,契约便只是一纸空文,完全没有力量使人们得到安全保障。霍布斯认为,这种武力是某种超越于任何个人之上的权力,"这样一种社会契约就需要人们把个人的所有权利都转交给一个中央政府。这个中央政府统治所有的人,同时也保护所有的人。摆脱了自然状态后,人们就创立了有组织的社会以及绝对的主权。为了履行保护被统治者免遭其自身低劣的的本能的侵害的这一基本职能,政府必须拥有无限的权力。"恩格斯说过:"日益明显日益自觉地建立民族国家的趋向,是中世纪进步的最重要杠杆之一。"在霍布斯生活的时代,这一趋向无疑是非常明显和自觉了。霍布斯对主权国家的肯定和赞扬,无疑是与这一趋向相辅相成的。
(http://www.tecn.cn)
2.国际无政府状态与现实主义外交思想。霍布斯的《利维坦》一直被当作国际关系学或外交学的经典之作。
因为在他的著作中包含了当代国际关系学核心理论之一--国际无政府状态理论的萌芽,包括了现实主义外交思想的理论基础。他对于西方外交思想的影响主要在于把"自然状态"理论延伸到对国际关系的思考之中。他是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视角来看待国际关系的。就是说,他把主权国家看作是国际层次意义上的个人。根据霍布斯的理论,在主权国家内部人们以契约和创立政府的形式结束了战争状态,但这就导致在国际社会出现了相互竞争、互相猜疑和争夺荣誉的各个主体,从而使国际社会出现了人类社会初期出现的那种"自然状态"--即"国际无政府状态"。在这个阶段,国际社会的发展还没有达到订立契约建立某种公共权威的程度,或者国家间最多可能达成某些十分有限的契约,但这无法根本改变国际无政府状态。因为要结束自然状态,不仅要有契约,还要有保证契约执行的公共权威。否则,契约就形同废纸,或者只起非常有限的作用。在国际社会中缺乏这样一种公共权威,那么有限的契约也就无法根本改变国际社会中的无政府状态。这样,一个主权内部自然状态(或无政府状态或战争状态)的结束,就是国际社会中自然状态(或无政府状态或战争状态)
的开始。霍布斯甚至认为主权国家之间关系的敌对和战争状况比起人与人之间更加严重。他说:"单个的人之间并不总是处于彼此敌对的状态。然而,拥有主权权威的国王和个人之间却并非如此。在所有时代,因为彼此的独立,它们始终彼此猜忌,始终象古罗马的角斗士那样彼此敌对。他们的武器始终对准对方,他们的目光始终相互敌视。堡垒、要塞和炮台遍布在他们王国的疆界线上,他们还始终不断地相互刺探。这就是战争态势。"为什么会这样呢?霍布斯分析道:即使在自然状态下,人类社会也是分为各个很小的氏族的。"在任何地方,如果人们分为小的氏族生活着,则互相抢劫,掠夺就成为职业,根本不被认为违反自然律,而是说掠夺的越多,谁的荣誉就越大。"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只遵守一些很有限的契约,比如不伤害被俘者的性命等。他进而指出:"像小氏族以前所做的那样,现在城邦和王国也是这样做。城邦、王国不过是较大的氏族,它们(为了自己安全)扩大领土。他们借口有危险和恐怕敌人侵入或者有可能使侵略者得到帮助,于是尽量设法用公开的武力或秘密的谋略征服或削弱邻邦,因为没有别的预防方法,这种做法就被认为是公正的,并且为后代当作荣誉来纪念。"霍布斯的这段话不仅揭示了当时国际关系体系的现实,而且揭示了此后几个世纪的国际关系体系的现实,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也仍然是直到今天我们所见的国际关系体系的现实。因此,在霍布斯之后的国际关系研究中,"自然状态"就成为"国际无政府主义"同义语,"自然权利"则被当成现实主义外交政策的恰当表述。
(http://www.tecn.cn)
这就是说,"霍布斯提供了对世界政治进行分析的一种核心思想,即无政府状态。"对于霍布斯来说,由于人的本性就是"对于权力的永不满足和至死不息的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就是不可避免的,战争便成为人类社会的一种常态。那么消除战争的途径就在于把权力交给一个绝对的主权,并完全服从于这个主权。在国际的层次上,这种途径就是创立世界政府。因此,霍布斯的贡献不仅他深入阐释了国际无政府状态的理论,而且在于深入阐释了政府的必要性。
依照这种观点,只要世界政府不存在,国际社会中的各国之间斗争和冲突就是永远不变的状态,可以称之为"一切国家反对一切国家"的状态。因为"如同自然状态下的个人,每个国家都平等地拥有主权,即拥有无限制的自然权利。权势成为国家不变的追求目标,权势竞争成为国际关系的恒常模式。"而"权势竞争与安全两难形成一种恶性循环",权势竞争越是继续,各国就越是缺乏安全感,缺乏安全感的国家就越是要加强对权势的争夺。在这种国际无政府状态下,有限的国际合作无法改变国际关系的普遍冲突性质。在这种国际无政府状态中,也就不存在任何道义。国际关系中就充满暴力与欺诈。因此,国际关系中不会有真正的和平,和平只是战争的间歇,或另一种形式的战争。
不难理解,这些思想后来成为现实主义外交思想的基石。但是,需要指出的是,霍布斯的国际无政府状态理论与当代现实主义外交思想相比还有一定的距离。比如,对于国际关系中的无政府状态的看法,有的研究者认为它实际上并非"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自然状态,而是具有共同社会纽带和理性规范的自然状态,即约翰·洛克认为的那种的自然状态。虽然不存在一个国际层次上的公共权威,战争也不时成为国家的一种政策选择,但国际关系中仍存在着秩序。国家间存在着共同利益、共同价值观念、共同规则、共同运作机制,从而构成了无政府状态下的国际社会。国际关系也因此具有一定的有序性甚至合作性。还如,对于国家和个人对无政府状态承受能力的差别,有的研究者指出,国家对无政府状态的承受能力与个人不同。国家是由众多个人和团体组成的一个实体,可以为自己提供防御手段,在遭受外部武装攻击时不一定会被置于死地。自然状态中能力平等的个人易受伤害的程度是相同的,所以无政府状态不可容忍,但国际体系中存在着国家强弱的区别,强弱的不同导致易受伤害程度的不同,均势就是在这一条件下运作,并且往往有助于较弱国家的安全。国家在经济生活中也享有个人远不能及的自给程度,经济上总的来说它们依然相对独立。因此,与自然状态中的个人不同,国家一般能容忍无政府状态而不是要求建立一个世界政府。
(http://www.tecn.cn)
3.霍布斯的外交策略主张。
第一、霍布斯主张,应该把国家间的合作视为一种权宜之
计。国家间最初的合作都是因为安全的目的。由于受到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的支配,在长期的国际合作中,必然是有的国家受益较多,有的国家受益较少。受益较少的国家从长远来看,安全必然受到威胁。其次,霍布斯认为,善妒的人类并不具有长期的理性,他们时时注意对手的实力消长,当对手因为合作而变的更强大时,合作的基础就动摇了。霍布斯的哲学就是,为了安全的需要,一国可以背弃承诺,不择手段。暴力和欺诈是处于自然状态下的国家的生存手段。第二、霍布斯主张采取均势政策。他一方面意识到,国家为了自身的安全可以结成同盟,这就如同个人为了自身的安全和权宜利益而遵循自然律一样。但是“没有利剑的和约,根本无法保护个人安全。”因此在另一方面,从事实上和感情上说,国家应该做一个理性的利己主义者。不能完全寄希望于联盟,也不能经常背弃协议。经常背弃协议会使国家处于孤立。即使是大联盟,最终也会因为共同敌人的消失而解体,联盟成员又回复到自然状态中去。
(http://www.tecn.cn)
霍布斯主要生活在17世纪。这是个变化和动荡的时期。
霍布斯出生之年(1588年),正是英国海军击败了西班牙"无敌舰队",预示了英国将要崛起为海上强国的那一年。他有生之年,又经历了英国内战和欧洲大陆的"三十年战争"。主权国家确立的初期,各国的边界十分模糊,各主权国家的利益冲突和矛盾也特别突出,加之当时还不可能产生对国际关系的详细规范,这就使得当时的国际关系中战争和冲突频仍。这种国际关系的现实当然对霍布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因此,尽管霍布斯对国际无政府状态的"逻辑说明和大力强调,揭示和突出了国际体系的根本结构特征",我们还是应该历史地看待其外交思想。他对于人性、社会、国家和国际关系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是当时社会和国际关系现实的反映。正如主权国家地位的确立是一个漫长和复杂的历史过程,人类为追求世界持久和平而建立全球性的公共权力过程也将是漫长而复杂的。人们只是从霍布斯的外交思想中引申出这样的结论:为结束一个区域社会内部之间的冲突和无政府状态必须建立一个主权国家,那么要结束国际社会冲突和无政府状态也必须建立一个世界政府。然而,霍布斯却并没有对于这样一种可能性予以注意。四百年后,现实主义国际关系学说大师摩根索从理论上探讨了这种可能性,而欧洲共同体的创立则从实践上探讨着这一可能性。这就使得霍布斯外交思想的局限性日益显露出来了。
(http://www.tecn.cn)
第二节:英国的均势外交思想
均势,就是主要大国保持一种权力大致相等的状态,或者是小国集团与大国保持大致相等的权力。纵观英国近代以来的外交思想与实践,均势在这其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是英国外交的一个重要特色。
(http://www.tecn.cn)
均势外交思想的出现同西方外交的“宪制传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而“宪制传统”体现了西方文明从古希腊-罗马时期以来形成的一系列有内在连贯性的观念,也就是西方文明的价值观。西方文明的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督教的普世主义。这是一种普遍的精神力量,它使西欧人有一种集体认同感,,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欧洲人特别是西欧人对上帝的信仰都是一致的。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有二:一是昔日罗马帝国的影响。直到中世纪,西欧人仍自觉不自觉把自己视为罗马人。在法国和英国,人们把本民族的历史追溯到古罗马时期。基督教本身的吸引力也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西方文明的价值观体现在国际关系中,其内在含义有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国际社会”的存在,这个“国际社会”的各共同体之间的习惯性互动始于西欧基督教传统,表现在外交体系中,表现在有意识地维持权利平衡体系的过程中;表现在国际法的日常运作中(其约束力遍及许多政治上不那么重要的问题上);表现在经济的、社会的和技术的互相依存以及功能性的国际制度中。第二个叫“秩序的维护”,它演化衍生出权力的平衡甚至分配过程,以及一种共同标准(如抵御侵略的原则和用道义平衡秩序的原则等)的要素,用于维护“国际社会”的存在。第三是“干涉主义学说”,它一方面反映出国际关系仍然建立在主权国家的独立基础上,另一方面,反映了一个事实,即发生在国际社会的某些成员内部的重大事件和事态,与其他成员的利益和整体的利益息息相关。在政治考虑中,保持势力的平衡是实行干涉的一个比较好的理由,但在道德层面,展现文明准则是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最后一点,是所谓“国际道义”,它把对个人权利的维护和对少数民族的保护纳入到国际政治中,这是“国际社会”之主要生存保障之一。
(http://www.tecn.cn)
英国外交中的均势传统,同英国本身的历史发展也息息相关。在英国主权国家形成之前,外交在很大程度上受罗马教廷左右,受宗教意识影响。当时王室在政治中还起着主导作用。王室的外交传统就是为维持和扩大在欧陆的领地不惜进行唐.吉科德式的战争。随着英国主权国家的形成,英国的外交传统改变了。议会成为主权国家的象征,要求王室推行符合民族利益的外交政策。从伊丽莎白一世起,英国王室的外交政策抛弃了个人和王朝的野心,而把国家和民族利益放在首位,英国外交政策走上了近代化道路,越来越倾向于现实主义政策,均势外交也就应运而生。此外,外交是内政的延续。均势政策在近代英国外交中占重要地位,同当时英国国内的自由主义政治路线也有很紧密的联系。如自由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罗伯特皮尔任外交大臣期间,一反前任帕麦斯顿的强硬的外交路线,将国内的自由主义统治方法推广到外交活动中,具体的做法就是以经济渗透为主,武装行动为辅。收到了既扩大英国殖民地又缓和国际紧张局势的目的。
(http://www.tecn.cn)
从现实层面说,英国采取均势政策的原因也同她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强大的海权是分不开。英国是当时欧洲各国中唯一不需要在欧洲扩张便可维持国家最高利益的国家。维持均势、创造均势对英国是很有利的。英国不希望欧陆被一个最强国的霸权所统治,否则整个欧陆的资源就会在一个国家的统治下被集中起来,英国的国家安全就会受到极大的威胁。
为了防止出现这种情况,英国从来不会加入任何一个独大势力的组合,简而言之,英国不希望欧陆出现强权。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中说:“英国四百年来的对外政策,就是反对大陆上出现最大、最富于侵略性和最霸道的国家”,英国总是“参加不那么强大的一方,同它们联合起来,打败和挫败大陆上的军事霸主,不管他是谁,不管他所统治的那一个国家。”丘吉尔的这段话是对英国均势外交传统的最好概括。
(http://www.tecn.cn)
英国均势外交思想从实践来说,虽因时间、地点而异,但归纳起来,其途径手段不外乎以下几种:(1)干预和战争。打着建立或维持均势的旗号,真实意图则无不是为了确立有利于己的均势,这实际上不是均势而是优势;(2)联盟。指各国为了保障本身的安全,通过与别国的结盟、协定和互相保证来增加自身实力和维持均势。实际上,维护和保持均势并不总是结盟的动机,在很多情况下,只是为了自我扩张和制造不均衡。对于以联盟求均势的本质,培根曾在《论帝国》一书中说:“……各国君主务须保持相当的警觉,不让他们的邻邦过于强大,……以致比以往更有可能给他们添麻烦……。在英国亨利八世、法王弗朗西斯一也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三雄政治时期,保持着这样一种警惕:三者之中谁也不能赢得一掌之地,否则另外两者将通过结盟或必要时通过战争立即与之平衡,而且无论如何不会见利而善罢甘休……”;(3)赔偿和瓜分。前者指给予一国相当于它失去的或别国所得到的东西,后者指若一国获得领土打破了均势,则别国必须得到相当份额作为补偿。(4)建立缓冲地带,即处于争夺权力的两个国家或两个国家集团之间的具有缓冲作用的中立地区;(5)分而治之。主要是使用策略分裂竞争对手,或使它们保持分裂状态,借以削弱竞争对手或使它处于软弱状态。
(http://www.tecn.cn)
(6)军备竞赛和裁军。一国为了确立有利于己的均势与他国进行军备竞赛,或者跟其他进行军备竞赛的国家达成协议,按比例裁减军备以稳定均势。这些手段自近代以来,在英国外交实践中屡见不鲜。
(http://www.tecn.cn)
英国均势外交思想的影子,早在亨利八世时期就出现了。
都铎王朝的亨利八世时期,英国国力尚弱,,国际地位不高,英国无力打进欧洲大陆。于是在外交中拉这个,打那个,不使任何一方强大无敌。如:亨利八世曾经援助西班牙与法国作战,但1525年帕维亚战役之后,当西班牙占优势的时候,英国又转而反对西班牙。但与他的前任亨利七世相比,亨利八世受英国中世纪外交传统的影响更大,终其一生,都为恢复在法国的古老权力而孜孜以求,多次发动对法国的战争。
(http://www.tecn.cn)
到伊丽莎白统治期间,随着西欧国家纷纷兴起,为了避免陷入旷日持久的大陆战争,伊丽莎白政府认清了历史发展的趋势,放弃了对大陆领地的野心,把实现不列颠的独立和稳定放在外交活动的首要位置。为达到这个目的,一方面大力发展海军,另一方面在欧洲大陆建立均势来。在此基础上,伺机向海外发展。当时英国小而弱,这种外交决策是建立在现实主义基础上的。伊丽莎白政府虽然放弃了谋求大陆领地的企图,又不得不关注干预大陆事务,把外敌入侵的可能性减少到最小。伊丽莎白统治早期采取孤立主义政策:把不列颠作为一个防御整体,不过问欧洲大陆事务,以强大的海军抵御来自大陆的侵略。为保证英国更安全,英国
采取大陆均衡政策。早期法国对英国构成威胁,伊丽莎白利用传统的英西友谊抑制法国,后来法国由于内战而衰弱,西班牙对英国的威胁增大。英国又帮助法国复兴,同西班牙抗衡,大陆均势得到维持。
(http://www.tecn.cn)
克伦威尔时期,随着英国实力增强和外交经验的日渐丰富,更自觉运用均势战略。克伦威尔已注意区分哪个是其外交主要针对的国家(当时是荷兰),注重采取结盟和战争的手段,突显打破旧均势,建立自身优势的目的。这个时期英国外交中的均势思想初具雏形。当时荷兰是英国最危险的竞争者。荷兰挑拨离间英俄关系,同丹麦、瑞士新教各洲、汉撒同盟各城市以及德意志某些新教诸侯结成了同盟,造成相对于英国更有利的均势。英国则在外交上对荷兰表示虚伪的友好,同时却同北欧最强大的瑞典结为与国,对抗荷兰,使原有均势发生改变,接着便在1652-1654年间的英荷战争中打败荷兰,之后继续与瑞典结成同盟,确立起自己占优势的均势。
(http://www.tecn.cn)
英国在处理同欧陆强国法国、西班牙的外交关系中采取了形式不同,实质一样的均势外交策略。利用法西矛盾及法国和西班牙都有求于英国的有利形势,克伦威尔联合法国打击西班牙,抢夺西班牙的殖民地。法西两国是宿敌,法西两国在斗争中,都努力争取联合英国以制服对方,因此英国得以利用法西矛盾,从中渔利。
(http://www.tecn.cn)
早在1650年,西班牙就试图借英国人之手打击其竞争对手法国,为此最先承认了克伦威尔共和国政权。英国和西班牙的接近,使法国深感不安,法国决定调整同英国的关系。1652年,法国通过中间人同克伦威尔谈判,克伦威尔表示,共和国只要求法国国王承认它,并立即派遣驻英大使。法国马上作出了实际行动;同年12月法国派遣戴·波尔多携带法王信件来到英国,法国表示英国可以改变其原来的面貌,可以以君主国变为共和国,但英法两国人民照旧是好邻居。法国实际上承认了共和国。这样,在英法西三角关系中,克伦威尔使英国占扰了有利地位。
(http://www.tecn.cn)
护国主政府建立后,法西对英的外交活动更加积极,两国使节频繁出入克伦威尔馆
邸,以种种许诺引诱他。西班牙使节卡尔狄尼在一次私人谈话中向克伦威尔保证:西班牙方面确保护国主政权,拒绝给查理二世认任何支持,作为交换条件,英国要与西班牙结成同盟反对法国。法国政府也极力争取克伦威尔,法王准备以“国王”的名义称呼克伦威尔为“兄弟”,但克伦威尔转告法国说,他只接受护国主称号。法国又暗示,如果有必要,他们准备把已被处死的查理一世的家属“请”出法国,并向克伦威尔提供金钱接助,条件是,英国要同法国结成同盟共同反对西班牙。
(http://www.tecn.cn)
究竟同谁结盟,国务会议内部意见不一。以兰伯特为首的一部分成员主张同西班牙结盟。另一部分人则认为,西班牙是英国的传统敌人,应该联合法国打击西班牙。
(http://www.tecn.cn)
在克伦威尔时代,英国与法国因后者庇护斯图亚特王室后嗣的矛盾,通过外交途径基本上缓和了。而西班牙表面上虽作出承认克伦威尔共和国,以及希望与英国结盟的外交表示,但西班牙却与英国在争夺海上霸权问题上积累着矛盾。英国提出的要求西班牙开放西印度群岛的船行自由等建议遭到了拒绝,西班牙不许英国分享其在美洲的经济和殖民利益。当时,西班牙正在走向衰落,若同法国结盟,一方面以打击西班牙,及其手里夺得更多“战利品”——殖民地,抢劫西班牙运输金、银的船队;另一方面则可以使法国放弃对查理二世的军事援助,这有利于防止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巩固护国主统治。
(http://www.tecn.cn)
在此情况下,克伦威尔力排众议,在派遣代表和法国商谈结盟的同时,已着手针对西班牙的军事行动。1654年,克伦威尔派布莱克率舰队在西班牙海岸活动,并派潘诺率舰队向西班牙占领的大安弟列斯群岛进攻。西班牙立即采取报复行动,扣留停在西班牙港口的英国商船和英人财产,召回卡尔狄尼启程回国时,护国主政府同法国签订了盟约,英西大战一触即发。1656年,英国以西班牙手里夺取了牙买回。1657年,护国主政府又和法国签订条约,规定英法两国在大陆上共同行动。法国答应帮助英国夺取敦刻尔克。1658年,英军大陆上获得法国做助手,同西班牙军队作战,夺取了敦刻尔克和其外港玛尔基,使英商在欧洲大陆获得了重要的贸易据点。
(http://www.tecn.cn)
对于北欧的瑞典和丹麦,采用和平的方式与双方谈判,签约后,又在两国之间玩弄平衡,取得在波罗的海的优势地位。
(http://www.tecn.cn)
为了打通波罗的海的贸易,克伦威尔政府同瑞典、丹麦进行谈判。同瑞典谈判始于1653年,克伦威尔派遣怀特洛克出使斯德哥尔摩。瑞典当时对英国人的印象不怎么好,瑞典女王克列斯娜在同怀特洛克的谈话中说:“你们英国人喜欢弄虚作假,口是心非,我不是说你们的将军,也不是您自己,不过我感到有许多英国人是这样”。
克伦威尔解散“长期国会”建立了独裁的护国主政府后,瑞典一些贵族的反感情绪更是大增。在此种情况下,怀特洛克不辱使命,千方百计,用巨大的努力消除了他们对护国主制度的偏见,在1654年4月同瑞典签订了和平条约。9月,克伦威尔政府又同丹麦签订条约,使英国取得自由通过松德海峡的权利,并享受与荷兰人相当的优惠待遇。
(http://www.tecn.cn)
随着英国取得联合法国共同打击西班牙等一系列外交和军事胜利,英国国际地位和克伦威尔声望大大提高。瑞典女王克列斯提娜急于交好英国,效仿法国同护国主政府结成同盟打击丹麦,以便把波罗的海变成自己的内海。但是克伦威尔却没回应瑞典女王的献媚,而是用均势外交的策略在瑞典和丹麦间充当中间人,继持波罗的海的现状,以而在这一地区取得更有利的贸易。
(http://www.tecn.cn)
威廉三世为制衡当时欧陆强国——法国,与其他国家组成了不同的同盟。威廉对当时有“太阳王”美称的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有深深的敌意。这种敌意来自他对太阳王的权势及野心的冷静评估的结果。他曾经对一位亲信透露,如果他生在十六世纪五十年代,眼看着哈布斯堡王朝有一国独大的危险,“他也会是个反奥的法国人,就如同他现在是个反法的西班牙人。”(http://www.tecn.cn)
路易十四1667年开始发动对外战争,在比利时取得了康布雷、瓦朗西延两个据点,占领了法兰斯孔太,夺取了斯特拉斯堡、卢森堡等地,以而打破了欧洲大陆上的均势。为了恢复均势,英国参加了防止法国在欧陆称霸的奥格斯堡同盟,共同对付法国,迫使法国于1697年接受《立兹威克和约》,根据此约,法国兼并的土地,许多物归原主。1701年,西班牙国王查理二世病逝,法王路易十四不遵守法、西永不合并的西王遗嘱,一方面宣布其孙菲利普五世有继承法国的权利。并扬言:“比利牛斯山脉已不复存在”;另一方面,派大军开往西属尼德兰,命令西班牙总督和副王服从他。推行均势外交的英国当然不希望路易十四之孙也继承西班牙王位,于是联合荷兰等国组成反法同盟,同法国开战,迫使法接受了《乌德勒支和约》。英国通过跟各方谈判后,在和约中塞进这样的内容:分割法国的殖民地、分割西班牙,以此削弱法国、西班牙两个竞争对手(在这里,分割西班牙便是一种分而治之的均势政策)。
(http://www.tecn.cn)
在近现代,英国外交的主要任务是建立和维护庞大的殖民帝国。英国外交中的均势传统依然彰显。因为维持欧陆的势力均衡是保障英国安全,进行海外扩张的前提。在整个18世纪,对英国的均势战略的最大威胁来自法国,英国也就组织了一次又一次的反法同盟来削弱法国,维持均势。到了19世纪,均势作为英国的一种重要的外交战略,被设计的越来越精妙。
(http://www.tecn.cn)
坎宁任英国首相期间,英国根本改变追随神圣同盟的政策,而同梅特涅体系保持距离。
此时英国的光荣孤立政策是她大致可以保持扮演平衡维持者的角色,因为当时欧陆没有一个国家占绝对优势。英国的作风向来是均势真正受到破坏而不是有可能遭到破坏,才会插手干预。由此在整个19世纪,英国外交的着重点主要集中在殖民地问题上,外交政策的主要考虑是法俄。法国是因为在海外殖民野心上同英国有冲突,而俄国是由于向黑海两海峡,波斯及印度,中国的侵略意图。两者都是因为殖民地问题。
(http://www.tecn.cn)
迪斯累里19世纪后半期两次组阁出任首相,主持英国的对外政策。
迪斯累里是现实政治的信徒,厌恶被视为伪善的道德外交。从1876年到1878年,迪斯累里的精力主要放在对外政策上。那时,在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的巴尔干各族基督教臣民,不堪忍受土耳其政府的暴虐统治起而反抗,遭到镇压。俄国为了控制巴尔干各小国,便以保护巴尔干各族人民的名义出面干涉,结果造成了俄土关系的紧张。1877年4月俄国对土耳其宣战,次年1月,俄军打到君士坦丁堡城下。俄国人的胜利使英国为印度的安全极为担心。迪斯累里料到俄军虽然抵达君士坦丁堡城下,但已精疲力尽,只要英国态度强硬出面干涉,它就会让步。于是英国派出一支铁甲舰队驶入金角湾,在马尔马拉海峡同俄军对峙,但未交锋。俄国无力同英国作战,便急忙结束战争,迫使土耳其签定了《圣斯特法诺条约》。条约实际上使俄国控制了巴尔干诸小国。英国认为这种局面的存在,不仅威胁到英国在印度的利益,也破坏了欧陆的均势。在英国的强烈要求下,1878年国际会议在柏林召开。迪斯累里迫使英国修订了条约,英国还从土耳其手中获得了塞浦路斯岛。
(http://www.tecn.cn)
格莱斯顿在1880年在大选中胜出并出任首相。他扭转了迪斯累里的巴尔干政策。同迪斯累里相比,格莱斯顿更多的是以道德而不是地缘政治标准来评断外交决策。在格莱斯顿当权期间,英国确实不再介入巴尔干和欧洲的均势。
(http://www.tecn.cn)
索尔兹伯里是继迪斯累里之后最有名望的保守主义政治家。他使英国的外交政策又回复到“光辉孤立”的传统中去。索尔兹伯里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采取了支持三国同盟对抗法、俄的政策,并竭力挫败德国首相俾斯麦挑其英俄战争的阴谋。当时英国最关心的还是在海外扩张殖民地。到了1902年,英国同日本结盟,“光荣孤立”的外交政策终于成为历史,说明英国对充当均势的维持者越来越力不从心。此时欧陆风云际会,战争策源地正在形成,一战的隆隆炮声似乎就要在人们耳畔响起。
如何理解英国传统外交政策
1.内容:大陆均势政策:又叫“光荣孤立”政策,是英国在欧洲推行的外交政策,那就是不与任何一个欧洲国家长期结盟,也不能容忍任何一个欧洲国家称霸欧洲。谁若称霸,就要联合别的国家挫败之。
2.表现:法国大革命及拿破仑战争时期,法国有称霸欧洲之势,英国多次组织反法同盟,就是为了阻止法国称霸。拿破仑战争后,俄国有称霸欧洲之势,英国又联合法国与俄国对抗,终于在19世纪50年代的克里米亚战争中一举击溃沙俄。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意欲重新瓜分世界,对英国威胁最大,英德矛盾成了帝国主义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英国不得不放弃“光荣孤立”的政策,与法俄结盟,对抗德国,投入了一战的厮杀中。一战后,法国极欲彻底削弱德国,以实现称霸欧洲的野心,英国又弹起均势政策的老调,反对过分削弱德国,为德国战后恢复和崛起开辟了道路。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英国政治家帕麦斯顿的名言无疑是英国大陆均势政策的形象诠释。
3.实质:大陆均势政策的目的是反对大国谋求欧洲大陆霸权,其实质是使欧洲列强彼此牵制,由英国操纵政治天平,维护英国在欧洲大陆和海外的利益。
为什么英德矛盾会成为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主要矛盾
1.英德之间的争夺具有全局性。当时法德矛盾主要在西欧;俄奥矛盾主要在巴尔干地区,都是区域性的。英德矛盾则是全局性的全面争夺:在商品市场上,德国在欧洲与英国展开争夺;在殖民地问题上,德国的“赤道非洲帝国”计划与英国的“开罗——开普敦”计划尖锐对立,“三B铁路”是德国“向东方进军”的工具,是“架在英属印度上面的一把利剑”,严重威胁英国以印度为基地的势力范围:德国还通过扩充海军法案,同英国争夺海上霸权,并在短期内使海军力量跃居世界第二位,紧追英国之后。
2.英德矛盾的发展和演变,直接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发展和演变。随着英德矛盾的不断发展和突出,其它矛盾逐渐降居次要地位。如英法在瓜分非洲问题上的尖锐矛盾,英国与俄国在伊朗、阿富汗、中国西藏等问题上的矛盾,都随着英德矛盾的上升而得到协调,并通过分别签订英法协约和英俄协约而结成伙伴关系。
3.英德矛盾还是新老世界殖民体系之间矛盾的核心。老的世界殖民体系以英国为中心,以法、俄等为主要成员国,英国在19世纪中期掌握着海上霸权、殖民霸权和工业霸权。德国是一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19世纪末20世纪初,经济发展迅速,赶上并超过英国,德国统治集团因此从争夺欧洲的“大陆政策”转向夺取全球霸权的“世界政策”。这样,企图摧毁老殖民体系、另建立起一个新的世界殖民体系的核心国家——德国,与老殖民体系的核心国家英国之间的矛盾,就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两个国家之间的矛盾,而是新旧两种殖民体系之间的一种斗争和矛盾的集中表现。这一矛盾自然成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主要矛盾。
英国三环外交政策
英国三环外交政策是英国政府在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一种外交政策,旨在改善英国与其他国家的关系,促进英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
英国三环外交政策的核心思想是,英国应该在欧洲、美洲和亚洲三个地区建立外交关系,以提高英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英国政府认为,英国应该在欧洲建立更紧密的关系,以促进欧洲的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在美洲,英国应该加强与美国的关系,以促进英美之间的经济合作;在亚洲,英国应该加强与中国、日本等国家的关系,以促进英国在亚洲的经济发展。
英国政府在实施三环外交政策的过程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改善英国与其他国家的关系。首先,英国政府加强了与欧洲国家的关系,推动欧洲一体化进程,并加入欧盟;其次,英国政府加强了与美国的关系,发展了英美经济合作;最后,英国政府加强了与中国、日本等亚洲国家的关系,促进了英国在亚洲的经济发展。
英国三环外交政策的实施,使英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得到了显著提高。英国政府在欧洲、美洲和亚洲三个地区建立了良好的外交关系,促进了英国在国际舞台上的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英国政府还在欧洲、美洲和亚洲三个地区建立了英国文化中心,以推广英国文化,增进英国与其他国家的友谊。
英国三环外交政策的实施,使英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得到了显著提高,为英国的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英国政府将继
续加强与欧洲、美洲和亚洲三个地区的关系,以促进英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
英国近代外交史教学大纲
2008年9月
英国近代外交,是与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同步发展起来的。英国作为世界近代史上最强的国家,在地理发现、殖民扩张、海外贸易及瓜分世界的全球一体化的四个进程中,始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英国依靠岛国的地理位置,及时把握了历史发展的机遇,先后战胜早期海上强国西班牙、荷兰和法国,登上“海上霸主”的宝座,英国最先开始和最先完成工业革命,在19世纪中后叶,成为“世界工厂”、“国际金融中心”和“日不落帝国”。因此,英国近代外交史在世界近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可以配合世界近代史的教学,深入理解近代史上欧洲如何冲击世界、走向世界的,深入理解欧洲列强如何把亚非拉落后国家纳入资本主义发展的轨道,深入理解世界近代一体化进程。
英国自恃有强大的海上和经济实力作后盾,在近代史上长期奉行“均势外交”,即和平时期不与任何国家结盟,通过支持欧洲大陆的次强,扼制首强,以保持欧洲大陆的“均势”。通过“均势外交”,英国专心致志向海外发展,并建立起庞大的殖民帝国。但是,19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美德等后起资本主义国家的崛起,英国的工业垄断地位逐渐丧失、海上霸权地位面临着严重威胁。在19、20世纪之交,英国开始调整对外政策,以“结盟政策”代替“光荣孤立政策”。英国对外政策的变化是与大英帝国的兴衰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学习英国近代外交史,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理解“均势外交”、“强权政治”、“弱国无外交”以及“经济外交”等外交理论,进而认识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格局的变化。
导
言
内容概要:
简单扼要地介绍本课程所涵盖的内容、概括有关英国近代外交史的基本理论问题、学习本课程的意义和方法等。通过导言的讲授,使学生增强学习英国近代外交史的兴趣;初步了解英国近代外交的概念与范围、外交与国际政治及国际关系的区别与联系、对外政策的由来及演变;初步掌握本课程的主要参考书、学习要领和方法。
讲授提纲:
一、英国近代历史发展的线索
二、英国近代外交史在世界近代史中的地位
三、英国近代史的主要特征
四、英国近代史研究介绍
思考题:
概述英国历史的发展特征和近代英国史的分期。
简析英国近代对外政策的基础。
第一章:都铎晚期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对外政策
内容概要:
本章重点讲授在伊丽莎白一世及克伦威尔时期,英国充分借助地理大发现对英国的影响及给英国带来的机遇,利用西班牙、法国、荷兰之间的矛盾,先后击败早期海上强国西班牙和荷兰,为英国的崛起、冲出岛国的地理限制、步入海上强国行列奠定基础。
通过本章的讲授,使学生重点理解:地理发现对于英国的特殊意义;英国“力量均势”的外交政策在伊丽莎白时期初见端倪;克伦威尔适应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要求,采取积极的对外政策,对英国向海外发展的重要作用;英国殖民帝国的由来及基础。
讲授提纲:
一、地理发现对于英国的意义
二、伊丽莎白时期的对外政策与英西战争
三、克伦威尔时期的对外政策与三次英荷战争
思考题:
分析伊丽莎白时期英国对外政策的特点。
试析1588至1603年的英西战争。
如何评价克伦威尔的对外政策?
试论三次英荷战争对英国的意义。
第二章:英国海上霸权的建立和巩固
(1689-1815)
内容概要:
本章重点讲授从“光荣革命”至拿破仑战争结束的100多年中英国所实行的大陆同盟政策,英国在失去北美第一殖民帝国以后,如何建立起第二殖民帝国。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政治稳定,经济发展,资产阶级与新贵族联合建立的政权采取适合岛国利益的大陆同盟政策,在世界范围内与欧洲大陆霸权国家—法国进行角逐。通过一系列王朝战争和殖民战争,特别是七年战争,英国把法国逐出北美和印度,确立了海上霸权的地位;而法国则继续称霸欧洲大陆。英国在美国独立战争和拿破仑战争期间,同法国再次进行较量,最终巩固了海上霸权的地位。同时,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英国建立起世界殖民霸权和商业霸权。
通过本章的讲授,使学生重点理解:英国大陆同盟政策的实质及其发展;“七年战
争”为什么是英法争夺海上霸权的决定性战争,在七年战争中,“外交革命”和“逆转同盟”产生的原因及意义;美国独立战争和拿破仑战争对于英法争霸的影响;英国欧洲均势原则的确立与演变。
讲授提纲:
一、欧洲王朝战争与英法争霸
二、“七年战争”与外交革命
三、英国与北美独立战争
四、英国与拿破仑战争
五、维也纳会议与新国际关系格局
思考题:
分析七年战争中英普同盟建立与破裂的原因。
七年战争对于英国的意义和影响。
如何看待北美独立战争时期英国外交的孤立?
评拿破仑战争时期英国的“海上封锁”与法国的“大陆封锁”。
评维也纳会议与英国“均势外交”的实质。
第三章:英国与“东方问题”
内容概要:
本章重点讲授随着18世纪晚期“东方问题”的出现,在英法矛盾依然十分尖锐的情况下,英俄矛盾急剧上升。由于内阁认识上的分歧,“东方问题”初期,英国的政策处于徘徊之中,但从小皮特、卡斯尔累、坎宁到帕麦斯顿,逐渐形成了维持奥斯曼土耳其领土完整、保持地中海“均势”、确保英国在东方利益的中近东政策。英国中近东的战略重点在黑海海峡、君士坦丁堡、苏伊士运河、埃及和波斯湾等通往印度的航路上。为了保证这条航路的畅通无阻,英国在1856年与奥国、法国结成克里米亚同盟,向俄国开战,在1875年至1878年的近东危机中又与俄国达到了战争的边缘。近东危机中,英国逐渐以有限瓜分土耳其取代维持土耳其领土完整,将欧洲土耳其与亚洲土耳其分开,以适应新形势下英帝国的利益。
通过本章的讲授,使学生重点理解:长达100多年的“东方问题”是近代国际关系史上极其重要的问题;围绕着“东方问题”,欧洲各大国、特别是英俄之间矛盾冲突的焦点和实质;英法矛盾与英俄矛盾的关系;英国维持奥斯曼土耳其领土完整的中近东政策的缘由及演变;英国的海峡政策及运河政策在英国中近东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与英国“欧洲均势”原则的关系。
讲授提纲:
一、“东方问题”概述
二、英国中近东政策的形成
三、英国与克里米亚战争
四、英国与近东危机
思考题:
什么是“东方问题”?
简析英国中近东政策的形成。
概述克里米亚战争时期英国的同盟政策。
分析近东危机时期英国的对外政策
第四章:英国与欧洲同盟政治
内容概要:
本章重点讲授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欧洲政治、经济、军事以及国际关系格局的重大变化及对英国外交政策的影响。
由于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美德等后起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崛起,英法等国发展相对缓慢。英国虽然仍是首屈一指的海上强国、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国际金融中心,但随着工业垄断地位逐渐丧失,总体实力有所下降。德国、意大利统一以后,欧洲的同盟体系发生变化,“三皇同盟”、“三国同盟”、“法俄协约”等相继建立。在相当一段时间内,英国置身于两大集团之外,游离于两大同盟之间,不与任何一方保持或发展明显的关系。第一,它认为现有的两个集团可以根据形势需要而加以利用,不必入盟承担义务和约束自己的手脚,英国奉行所谓“光荣孤立”政策。第二,它在殖民地争夺中同法国和俄国有着尖锐的矛盾,又不愿意看到德国的过分强大。但总体更倾向于与三国同盟接近,并一度与三国同盟中的奥、意签订《地中海协定》,实际意味着英国采取了有限同盟的政策。世纪之交,英德海上对抗的加剧,迅猛发展起来的德国强烈要求重新瓜分殖民地,并大力加强海军建设,严重威胁了英国的殖民利益和海上霸权,英国逐渐放弃“光荣孤立”政策而走上了结盟道路。首先与日本结成英日同盟,随后调整与法、俄在殖民地问题上的矛盾,签订《英法协约》、《英俄协约》。英国虽然没有与法俄正式结盟,但为第一次世界大战英国与法俄的协约国集团对德奥作战奠定了基础。
通过本章的讲授,使学生重点理解:19世纪晚期欧洲政治、经济、军事发展不平衡规律对英国外交政策的影响;英国为什么首先选择与奥匈、意大利签订《地中海协定》;法俄协约和英日同盟的矛头所向;英国最终调整与法俄的关系、签订《英法协约》、《英俄协约》的原因及实质;欧洲同盟体系的变化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关系。
讲授提纲:
一、普法战争后的外交格局与俾斯麦的大陆同盟体系
二、英国与《地中海协定》
三、英国与“法俄协约”
四、英国与“英日同盟”
五、“三国协约”的建立及其性质
思考题:
19世纪晚期欧洲同盟体系发生了哪些变化?
分析英国首先选择与奥匈、意大利签定《地中海协定》的原因。
分析法俄协约和英日同盟的矛头所向。
简析英国的“光荣孤立”政策。
分析英国与法俄签定协约的原因及实质。
第五章:英国与第一次世界大战
内容概要:
本章重点讲授英国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源、英国的策略及参战争目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对英国的影响。
英国在1904、1907年与法俄签定协约,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与法俄争夺殖民地的矛盾,并与德国为首的同盟国集团展开剧烈的殖民争夺和霸权角逐,在地中海周围酿成了一个又一个战争危机。1914年萨拉热窝事件之后,欧洲战争有一触即发之势,两大对立集团都准备发动战争。英国一方面鼓励法俄保卫塞尔维亚,另一方面又对德国示意,一旦发生战争,它将袖手旁观、保持中立。德国对法俄宣战后,英国以德国破坏比利时中立为借口对德宣战。英国参战的主要目的是要击败竞争对手德国,保住世界霸权,夺取德国在非洲的殖民地;它还要肢解土耳其帝国,夺取小亚细亚及巴勒斯坦地区。为了达到参战目的,英国与法俄一起积极开展争取盟邦的斗争。以领土、贷款为诱饵,先后将意大利、罗马尼亚、希腊等国拉入对同盟国作战的行列。此外,英国为使法俄在欧洲大陆的东西两线牵制德国军队,与俄国秘密达成关于黑海海峡的协定,放弃了阻止俄国走出黑海海峡的传统政策;与法国签订了《萨克斯?皮柯协定》,就土耳其西亚地区的归属和法国达成协议。英国还利用制海权,破坏德国的?无限制潜艇战?,并促使美国参战。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通过战争,一方面,英国获得了德国殖民地的大部分,从而增强了在地中海和中东的优势。另一方面,英国虽然赢得了战争的胜利,可遭受的打击也很沉重,赖以称霸的实力大为削减,英国的世界霸权地位发生动摇。英国争霸的对手德国虽然被打败了,然而大发战争横财的美国进入了世界大国的行列,它的生产水平和经济实力大大超过英国,是英国更加潜在和危险的对手。
通过本章的讲授,使学生重点理解:大战爆发后英国的策略和参战目的;英国与法俄争取中立国和盟邦的意义;英俄1915年海峡协定及英法《萨克斯—皮柯协定》的性质及作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局对英国的影响。
一、大战初期英国及其盟国的策略
二、两大集团争取中立国的斗争
三、大战时期的秘密外交分析
思考题:
分析大战初期英国的策略和参战目的。
简析英国及其盟国争取同盟国的策略
概述第一次世界大战对英国的影响。
英文教材:
Grahamd.Goodlad,
BritishforeignandImperialPolicy,1865-1919,London,200参考书目(中文):
马克思:《十八世纪外交史内幕》,《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
马克思:《帕麦斯顿勋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9卷
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第1-3卷,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赫沃斯托夫、波将金等编:《外交史》中译本第1卷、第2卷上册,三联书店,197计秋枫等著:《英国文化与外交》,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6王觉非主编:《近代英国史》,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中译本,求实出版社,1988A.J.P.泰勒著:《争夺欧洲霸权的斗争,1848-1918》,商务印书馆,198亨利·基辛格著:《大外交》,海南出版社,199陈乐民主编:《西方外交思想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11A.T.马汉:《海权对历史的影响》中译本,解放军出版社,199812朱嬴泉著:《近东危机与柏林会议》,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13弗里茨·费舍尔:《争雄世界》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8参考书目(英文):
Paul.M.Kennedy,TheRiseandfallofBritishNavalmastery,London,19762William.L.langer,EuropeanAlliancesandAlignments,NewYork,19513Paul.M.Kennedy,TheRiseoftheAnglo-German
Antagonism,1860-1914London,19824Z.S.Steiner,
BritainandtheOriginsoftheFirstWorldWar,London,197英国近代外交史著作节选
①英国的岛国政策
ThedesireforabalanceofpowerinEuropewasfundamentalintheformationofBritishforeignpolicy.Atatimewhenpowerfulmilitarystatesweredevelopingonthecontinent,BritishpoliticiansfearedthatonestatewoulddominateEuropeandthreatenBritain?ssecurity.BritainusuallyopposedFrance,thestrongestEuropeanstate,althoughattimesotherstatesthreatenedEuropeanpeaceandstabilityaswell.
Indealingwiththebalanceofpower,BritishleadershadtodecidebetweenmaintainingallianceswithoneormoreEuropeanpowers(thecontinentalpolicy)orconductingforeignaffairsindependently(theinsularpolicy).
Asanislandcountrywithapowerfulnavy,Britainwasnormallysafefrominvasionandfreetochoose
theinsularpolicy.However,otherinterestsdrewBritishinthedirectionofthecontinentalpolicy.…
Theinsularforeignpolicyrequiredamaritime(“bluewater”)militarystrategyrelyingonBritain?spowerfulnavytodestroytheenemy?sfleet,cutoffitstrade,andcaptureitscolonies.ThebluewaterstrategywaspopularinBritain,foritwasseenasawaytoacquirecoloniesandnewopportunitiesfortrade.However,thisstrategyalsocreatedproblems.A
powerfulnavyrequiredbasesintheMediterraneanandCaribbeanandotherstrategiclocations,whichcontributedtotensionswithFranceandSpain.Disputesconcerningblockadesandneutraltradecouldescalateintouglyconfrontationswithneutralstates.UndercertaincircumstancesacombinationoftheFrenchandSpanishfleetscouldchallengeBritain?scontroloftheseaandeventhreateninvasionoftheBritishisles.
InBritain?smostsuccessfulwaroftheeighteenthcentury,theSevenYears?
War,thecontinentalandmaritimestrategiesweremasterfullycombined.IntheWaroftheAmericanRevolutionBritainlackedacontinentalally,andBritain?senemieswereabletoconcentratetheireffortsbecausetheywerenotdistractedbyacontinentallandwar.Foratimetheroyalnavyevenlostcontroloftheseas.TheresultforBritainwasabitterdefeat.
EarlA.Reitan,《Politics,War,andEmpire:TheRiseofBritaintoaWorldPower1688-1792》,P3②
英荷三次战争:
ThethreewarsfoughtagainsttheDutchwerebasicallyeconomicinorigin.InallthreeEnglandratherthantheUnitedProvinceswastheaggressor,becausesheassertedclaimstosovereigntyontheseasandchallengedDutchassumptionsofamonopolyinworldmarkets.Thethirdwarhadleast
meaningfortheparticipants—andwontheleastsupportinEngland—becauseby1674bothnationswerebeginningtorealizethateachoftheireconomicsmightbeallowedtoflourish.Theirallianceof1678confirmedthegrowingcommonfearofFrenchpoliticalandeconomichegemonyandcrystallizedtheirmutualrelationshipforthefollowingcentury.
G.M.D.
Howat,《StuartandCromwellianForeignPolicy》,P5③
1763-1775年英国的孤立:
…WhyBritainwasunabletosecurecontinental
alliesduringtheyears1776—83ismoreamatterofdiplomaticthanofnaval
history.Prussia,stillannoyedattheAnglo—Prussiansplitof1762,hadnowishtobecomeinvolvedinawarwithFranceasBritain?s?continentalsword?,particularlywhenhiscountry?sdiplomaticpositionwasnowsecure.AustriawastiedtoocloselytoFrance.Russia,althoughhardlyinapositiontoinfluenceawarinwesternEurope,appearedthemostpromisingpartner,buttheBritishgovernmentcouldneverbringitselftopayCatherineII?sprice.…WhentheBritishthereforesoughttoresumetheiroldwaysafter1778,theyprovokedareactionintheformofthe?ArmedNeutrality?(1780)sopowerfulthattheywereforcedtogivewayonthepoint.…By1783,whenevenPortugalandtheTwoSicilieshadjoinedRussia,SwedenPrussia,AustriaandDenmarkinthepact,Britainwastotallyisolated—?thedominatingfactor?,intheopinionofonescholar,forhereventual
defeatinthewar.
P.M.Kennedy,《TheriseandfallofBritishnavalmastery》,P110-111注
CatherineII
叶卡特琳娜二世
TwoSicilies
两西西里岛
④印度的防御
MostofthegreatissueswhichdeterminedBritishforeignpolicyinthenineteenthcenturybeganintheeighteenth.ThelossoftheAmericanColoniesencouragedBritishtradingandstrategicintereststoturntoAsia,andespeciallytoIndia.ThedefenceofIndiawasomnipresentinnineteenth-centuryBritishforeignpolicy.Russia,underCatherinetheGreat,begananewadvanceagainsttheTurksandsoconfrontedEuropewiththeEasternQuestion—theproblemofwhatwastoreplacetheOttomanempirewhenitfinallycollapsed.TheEasterQuestionnotonlydominatedmuchofnineteenth-centurydiplomacybutwasalso,arguably,theimmediatecauseoftheFirstWorldWar.
Muriel
E.Chamberlain,《‘PaxBritannica’?
BritishForeignPolicy1789—1914》,P5⑤
英国的海上霸权
ThebattleofTrafalgarofOctober1805isrightlyrememberedasoneofthedecisivebattlesofhistory.Britain?sdominanceatseawasnotseriouslychallengedfornearlyacenturybut,bythelatenineteenthcentury,Britainwasinthepositionofhavingtodefendeveryoceanintheworld.TheBritishbegantorealizethattheywereover-extended.TheAnglo-Japaneseallianceof1902wasaconsciousattempttofindapartnerwhowouldprovidesomesecurityinthePacificOceansothatBritaincouldconcentratemoreofherforcesinhomewatersagainstthenewthreatfromGermany.ButtheultimatereasonsforthedeclineintheBritishpositionweremorefundamental.Withthecomingoftherailways,andlaterairpower,thebalanceofadvantagebegantoswingawayfromshippingandsofromthecoastalstatesbacktothegreatcontinentalpowers.
Muriel
E.Chamberlain,《‘PaxBritannica’?
BritishForeignPolicy1789—1914》,P10-11注:
Trafalgar:
特拉法加
(地名)
⑥
柏林会议英国的成就
ThecongresscametoacloseonJuly13,andthedelegatesreturnedhome,somesatisfied,othersprofoundlydisappointed.---
TheassociationofDisraeli
andSalisburyprovedtobe
oneofthemostfortunateinthehistoryofBritishdiplomacy,fortheonesuppliedthevisionand
energy,whiletheotherconductedtheactualnegotiationswiththegreatestgoodsenseandthefinestappreciationofthevalueofcompromise.Russiacouldhardlyhavebeenmoreeffectivelycheckedevenbywar.TheTurkishEmpireinEuropehadbeenpreservedasaviablefactorintheinternationalsituation,whilethehugeBulgariaofSanStefanohandbeenpushedbackovertheBalkans.WhatgainsRussiahadmadeinAsiaMinorhadBeencounterbalancedbytherevivedallianceofEnglandwithTurkeyandbytheestablishmentofBritishcontrol,firstintheSuezCanal,andthenintheislandofCyprus.TheBritishandtheBritishpositionintheMediterraneanwasstrongerthanithadeverbeensincethetimeofNapoleonIIIandtheconstructionofthecanal
atSuez.InthebroadersenseEnglandhadoncemoreappearedasadecisiveforceincontinentalaffairsandhadmadecleartothepowersthatshestillvaluedherEuropeanpositioninspiteofherlargerwouldinterests.
WilliamL.Langer
《EuropeanAlliancesandAlignments1871-1890》
P161-162注:
AsiaMinor小亚细亚
SuezCanal
苏伊士运河
Cyprus
塞浦路斯
⑦
英国外交大臣格雷的信
Moreover,likeLansdowne,GreywasacutelyawareofBritain?sdiplomaticweaknessandisolation.From1895onwards,GreyhadrepeatedlyarguedinfavorofanagreementwithRussia;hehadneversharedRosebery?spreferenceforthepolicyofthe?freehand?.Inaremarkableletterwrittenin1895,Greysummarizedhisviews:
Thefactisthat
thesuccessoftheBritishracehasupsetthetempersoftherestofthewouldandnowthattheyhaveceasedquarrellingaboutprovincesinEuropeandhaveturnedtheireyestodistantplaces,theyfindusinthewayeverywhere.Henceageneraltendencytovoteusanuisanceandcombineagainstus.
Iamafraidweshallhavetofightsoonerorlater,
unlesssomeEuropeanappleofdiscordfallsamongsttheContinentalPowers,butwehaveagoodcardonhandtoplayandIthinkaboldandskilful
foreignsecretarymightdetachRussiafromthenumberofouractiveenemieswithoutsacrificinganyverymaterialBritishinterests.?
ZaraS.Steiner,
《BritainandtheOriginsoftheFirstWorldWar》
P39-4注:Grey
格雷
Lansdowne
兰斯多恩
Rosebery
罗斯伯里
⑧
关于“光辉的孤立”的几种解释:
Nevertheless,?isolation?,withorwithouttheepithet?splendid?,isatermconcerningwhichtherehasbeenmuchdisagreement.WasBritain?s?isolation?reallyanattitude—evenapolicy?Orwasitmerelyanembarrassingbutentirelyinvoluntarysituationinwhichshehappenedtofindherself?FromwhomwasBritainsupposedlyisolated?WasitsimplyfromtheothergreatpowersofEurope?Ifnot,fromwhom?Was?isolation?Britain?scharacteristicpositionduringaconsiderableoreventhegreaterpartofthenineteenthcentury,oroneofwhichitwouldbeincorrecttospeakwithreferencetoanyperiodbeforetheclosingyearsofthatcentury?Inshort,WasBritain?s?isolation?as?traditional?asitisoftenstatedtohavebeen?WasBritain?s?isolation?somethingforwhichSalisburyshouldberegardedasespeciallyresponsible,orhashispartialityinthisrespectbeenexaggerated?WhendidBritain?s?isolation?cometoanend?Finally,what,ifanything,isthesignificanceinthisconnexionoftheadjective?splendid??
Veryanswershavebeengiventothesequestions.Theviewthat?isolation?wasadeliberatepolicyhasbeenmaintainedbynumeroushistorians.Someoneheldthat?insofarasBritainwasisolated---herisolationwasafactratherthanapolicy?;theso-called?policyofisolation?was,hemaintained,nomorethana?legend?.Thosewriterswhofavortheterm?isolation?
usuallyemployittodescribeBritain?sattitudetowardsotherpowersingeneral.
ChristopherHoward,《SplendidIsolation:
A
studyofideasconcerningBritain?sinternationalpositionandforeignpolicyduringthelateryearsofthethirdMarquisofSalisbury》
XII
11
英国三环外交政策特点
自17世纪以来,英国就一直是一个全球性的政治利益体,其外交政策常常以三环理论为指导,以维护其全球军事、政治和经济利益。英国三环外交政策有一系列全球性的特点,其中最主要的几个特点是:
一是秉持实力外交思想。英国的外交政策首先是建立在其强大的军事实力和经济实力基础之上的。英国政府认为,只有具备一定的实力才能维护自身利益,同时也需要积极参与国际政治,以及外交手段和促进英国全球利益的实质行动。
二是支持民主国家。英国一直重视和积极支持民主国家的实现,以及民主自由的发展。英国一直致力于在全球范围内促进人权、自由和民主,并努力维护和平、安全和稳定。英国的外交政策致力于帮助发展中国家实现民主,促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改善其贫穷和劳动力贫困,促进和谐。
三是坚持贸易自由化。自19世纪以来,英国一直支持全球贸易自由化,努力将全球贸易视为一种强大的经济引擎。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英国一直致力于维护和发展本国贸易利益,尤其是参与全球贸易机制,通过开放贸易政策、贸易谈判和自由贸易协定等措施来建立全球贸易环境。
四是发展全球联系。自20世纪以来,英国不断努力发展全球化的联系,以期促进全球的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英国通过与新兴经济体的投资、贸易、研究合作等方式扩大其全球影响力,并设立了一系列国际联盟,共同推动世界经济繁荣和发展。
-1-
总之,英国三环外交政策首先是建立在其强大的军事实力和经济实力基础之上的,其外交政策思想是秉持实力外交,重视民主和自由,支持贸易自由化,并发展全球联系的。英国的这一传统外交政策在当今时代仍保持其有效性,在维护其全球军事、政治和经济利益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
英国三环外交政策特点
英国的三环外交政策强调有序地参与欧洲、全球和地区层面的外交活动,以争取维护英国利益和在国际政治中发挥更大的影响力。其特点是:
1、强调政策灵活性。英国反对单一策略,采取多元化外交政策,在处理全球性问题时可以多角度来看问题。
2、加强安全合作。英国加入了欧盟九国和美国等国家在安全合作上的合作,重点把握北约、欧洲安全合作和磋商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利比亚、伊拉克和阿富汗等地区的战略磋商。
3、推进欧洲一体化。英国正在推动欧洲的政治、经济、安全和社会一体化,努力扩大经济合作,促进和解,提高欧洲财政稳定性。
4、参与地区解决争端。英国参与了一些重要地区热点问题的调解和磋商,比如中东和平进程和叙利亚冲突,在欧洲共同体相互协作的基础上,尝试推动各方妥协和达成协议。
英国三环外交政策
英国三环外交政策是英国多年来追求的一种外交政策模式,它依赖于英国对三环国家的巩固及双边或多边关系的建立,以确保英国的行动实现最大的利益。该模式的核心概念是英国外交政策的“三环理念”。即英国认为,为了确保英国在国际政治经济局势中更好地位置,应重点关注其所在区域国家和国际议程涉及的国家,以及英国自身有关国家/地区之间关系的稳定。
随着冷战结束,英国重拾三环外交政策,企图去实现英国国家利益。该政策首先遵循“英国优先”的原则,旨在促进英国的国家利益。其次,强调“双边关系”,英国认为构建和维护双边合作有助于实现英国的国家利益。此外,还重视“多边合作”,旨在促进地区间以及区域和国际间合作,利用金融、经济和贸易等手段加强英国在全球的影响力。
三环外交政策包括向三环国家及其他外交目的地的定期访问,其目的在于建立和巩固双边关系。英国总理常常访问欧洲国家,尤其是欧盟国家,以建立和巩固友好关系,增进经济发展、构建加强的欧洲意识并确保英国在欧洲的稳定。此外,英国还与包括美国、自由贸易区国家和英联邦国家在内的其它国家/地区建立友好关系,以促进自身的政治利益。
另外,英国在实施三环外交政策时也重视多边合作,旨在建立国家间的合作,加强区域安全,增进经济发展,改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秩序,并努力实现国际和平。英国不仅积极参与欧盟及其他国
-1-
际组织的多边合作活动,而且也主动参与多边经济会谈,以及系列多边就服务贸易、投资、数字和可持续发展等问题举行的多边会议,以及系列区域性和全球性会议,以推动全球发展。
因此,英国实施三环外交政策的关键在于,重视“英国优先”的原则,积极建立和维护双边关系,积极参与多边合作,以及在由英国代表的G8/G20等多边机构中积极参与,以促进英国国家利益的最大化。而这种做法,也是当今国际社会有助于实现和平稳定与可持续发展的最有效方式。
-2-
孤立主义是英国的传统对外政策,一般是指英国不在和平时期同欧洲大国缔结具有长期义务,特别是军事义务的同盟条约。其基本要旨是保持充分的行动自由,以避免受事前盟约的束缚,其目的是最大限度地维护其国家利益,保持英国的霸权地位。尽管孤立主义思想或主张在当今英国的对外政策中已经不占支配地位,但自19世纪60年代以来它曾指导甚至主导了英国的对外政策。对英国孤立主义外交政策进行研究,有助于我们把握英国对外政策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英国的孤立主义(也曾被冠以“光辉孤立”之名,1896年1月,财政部长福斯特在议院就英国外交政策发表演说时第一次用了该词)外交思想源于西方国际关系学中影响最大、历史最悠久的均势理论。均势就是主要大国保持一种权力大致相等的状态,或者是小国集团与大国保持大致相等的权力。均势外交思想古已有之。可以说,英国的孤立主义的外交政策源于均势外交思想,是英国为维持利己的国际环境和秩序而推行大陆均势的必要手段。英国作为独处一隅的岛国和殖民地大国,维持均势,创造均势对其是有利的。英国不希望欧洲大陆被一个最强大的霸权所统治,否则整个欧洲大陆的资源就会在一个国家的统治下被集中起来,英国的国家安全就会受到极大的威胁。随着英国国力的逐步强大和其海上霸权地位的确立,在维持欧洲大陆均势中采取孤立政策,既可避免卷入列强间的冲突以保持行动自由,又可避免对欧洲其他国家承担不必要的保障义务,还可利用列强之间的矛盾扮演调停者的角色,这决定了英国当时对欧洲采取孤立手段以维持均势具有必然性。英国是在实力强大的基础上实行孤立主义的,英国国力的逐步增强及随之引起的国际地位的变化是其孤立主义外交政策产生的物质前提,使英国具备了孤立的实力。英国独特的地理位置是其产生孤立主义外交政策的客观前提。英国是一个海岛国家,位于欧洲大陆的边缘,具有地缘战略优势。最大限度地实现英国的国家利益是催生孤立主义外交政策的国内动力和决定性因素。通常认为,1902年的英日同盟协定的签订即标志着孤立主义政策的结束。但实际上英国孤立主义的外交政策表面上已经寿终正寝,但其骨子里根深蒂固的均势外交传统未变,其孤立主义的外交思想仍然存在,它在一定程度上仍继续影响着英国的对外政策。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英国对外推行的绥靖政策实质上是英国传统孤立主义外交政策的继续。英国也为其所推行的孤立政策付出了沉重代价,绥靖政策使英国再次遭受打击,并导致大英帝国的最终衰落。英国孤立政策的基本原则是,不与他国结盟,孤处一隅而以独善其身为荣,借以保持行动自由。但之所以在施行之初维护了英国的利益、避免英国卷入不必要战争连带维护了整个欧陆相对的和平,是因为英国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力量使其有能力操纵整个局面,有能力利用国家间的矛盾,对其盟友进行军事援助甚至进行直接的武装干涉,可是随着德国等其他新兴力量的崛起,英国的世界霸主地位遭到动摇,其干涉和操纵这个它一手建构的体系的能力也随着经济和军事力量的衰落而下降,传统的光辉孤立政策已经无法应付群雄角逐、纷争不断的局面,大英帝国的利益到处经受着空前的压力。“在远东地区,俄国扩张速度的加剧,法俄同盟的建立以及德国介入远东事务等事件的发生。俄、德、法三国势力的联合使英国在列强对远东的争夺中处于劣势。“光辉孤立”政策听起来虽然情感上让人满意,但却不是一项长久之计,到最后只好无奈于放弃
而与英国这个有着长久历史的国家不同,美国作为一个年轻的新兴力量,其深为人知的孤立主义却有着相对更长的形成过程和超越制度层面的意义。因而我们可以说美国历史上孤立主义政策的特点在于政治上不介入国际权力之争,贸易上积极进行海外拓展,从而为自身的国家发展创造有利的外部条件。但由于欧洲均势破坏,阻止德国称霸世界攻势的需要加之美国
—
实实在在与日俱增的实力以及奉行中立自保政策而遭受的损失,都使美国领导人寻求带领人民走出孤立主义的措施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英国对外推行的绥靖政策实质上是英国传统孤立主义外交政策的继续。英国也为其所推行的孤立政策付出了沉重代价,绥靖政策使英国再次遭受打击,并导致大英帝国的最终衰落,孤立主义是美国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是美国经济实力的反映。但是直到今天人们仍一贯用“孤立主义”来描述那个所谓的美国的孤立时期,实际上,美国并没有真正地孤立于世界各国之外,就是在立国初期力量最弱小的时候,美国也从来没有断绝过和欧洲、亚洲、南美洲建立较为密切的商业联系,它同世界其它地区特别是同欧洲的文化联系从未间断过。如今,在一个科技使世界变得越来越小和使世界变得越来越紧密联系的时代,美国作为一个世界强国想完全隔绝于外界根本就不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虽然美国历史上有过“孤立”的时期,但只是一种“假孤立”,是借“孤立”之名增强本国实力以弥补与其它国家之间的差距;利用“坐山观虎斗”的时机赢得美国最强大的国家利益。一定程度上不得不说美国需要世界,同时世界也需要美国。于是,美国一步步模糊所谓“孤立主义”的概念、一步步超越它,直到最后抛弃它。不管怎样,孤立主义在美国的产生和消亡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我们不能一言以蔽之。
从以上对两国孤立政策的介绍我们可以总结或分析出英美孤立政策的异同。
相同点:
1.均受地缘政治的影响。两国与其实施孤立政策的对象之间均有一段水域作为天然屏障,英国与欧陆之间隔着英吉利海峡,美国与欧洲之间更是隔着广阔的大西洋。天然的优势使英国可以有理由离岸制衡不介入欧陆系统;而美国也可以免受干扰,去增强独立后的实力。
2.孤立政策都在均势的保障下顺利进行。英国的光荣孤立本身就是均势体制下的一个分支,欧洲大陆的均势使得英国可以安稳地在海峡另一边保持其“光荣的孤立”,欣慰于其一手策划的欧陆平衡。但当英国实力不够维持一个庞大的均势体系之时,孤立便走向孤独最终完结。而“受大多数美国人排斥的均势观念事实上也保障了美国的安全,只要它运作良好。是均势遭到破坏才使美国涉入国际政治”,不得不终止其长久以来的孤立主义。
3.两国的孤立均非绝对无条件的孤立。英国保持自由行动,抑制欧陆上有任何迹象挑战其霸主地位的国家,甚至武力干涉;只有欧陆上一定时期保持安定稳定状态时,英国才会用光荣的姿态孤立自己更好地实现其在“均势维持者”和“孤立者”角色之间的转变。而美国,积极施行领土扩张政策,在孤立主义的掩饰下,以血腥的方式实行其西部扩张开发,并解释为他们“不把向西开拓当做外交事务,而是视为美国的内政”。施行先拉美后亚洲的逐步扩张政策,逐步增加自身实力。实现了美洲是美国人的美洲的成功。同时美国的对外贸易交流也并没有因其政治上的孤立而有所削减,反而在促进经济繁荣上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4.孤立政策的施行都维护了两国的国家利益,为两国发展作出了贡献。光荣孤立和孤立主义分别使英美保持自由的行动,英国一方面保证了其既得利益不受损害,另一方面也维护了欧洲的持续和平并同时增强了其在世界的影响力;美国孤立主义使美国在独立后获得喘息的机会,不介入各国争端,安心扩展其在美洲乃至世界的实力和影响力。
5.当然也不可否认,两国都尝到了孤立主义的恶果。英国一贯奉行孤立于欧陆之外的大陆政策,在某种程度上一定会遭到欧陆大国的戒备心理,当为对付欧陆而争取其原殖民地美国帮助却碰壁时,英国陷入真正的孤立处境。而美国在二战中严守中立纵容日本更使其遭受了珍珠港被炸之苦。
不同点:
1.英国的孤立政策是主动开始,被迫结束。事实上,英国的孤立政策就是建立在它对自己力欢迎下载
—
量优势的意识与自信的基础上的,认为凭借自己雄厚的经济实力、强大的海军、庞大的殖民地,无须固定的盟友就能够实现自己的政治战略目标。由于英国的孤立政策是建立在实力基础上的一种自愿选择,因而英国推行孤立主义显得积极、主动。但随着实力的下降,叫嚣的资本也就随之减弱,直到自己的实力真正无法维持这个曾经令它骄傲的政策时,曾经的光荣孤独者必定要在孤单的背影中结束它的辉煌,而美国的孤立主义是被迫开始,主动结束。而美国一个独立之初人口不到300万的大国,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实力都无法与欧洲大国相匹敌抗衡的情况下,以孤立政策保护自身受到过分钳制以及掩饰自己不断扩充实力的动作,便显得尤为明智和重要。而在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实力逐渐增强直至跃升为第一大国时,孤立主义的羁绊让国家领导者和政策分析者认识到废止它的时候到了,而珍珠港事件的发生成就了罗斯福国家主义的愿望也宣告美国孤立主义的死亡。
2.孤立政策的含义之一是保持行动上的自由,而其本质便是对进行扩张的保障。
这在英美孤立政策的具体表现中都有体现。但美国的孤立主义在某种程度上被认为受其例外论影响而具有合理性。即认为美国的社会是独特的,包括其国家认同、宗教制度、政治结构和传统以及其他的特点,才使得美国与与其存在差异的欧洲国家保持距离。
3.英国孤立政策仅仅是为了国家利益而制定的一种外交政策,单纯是政策层面。而美国孤立主义一方面为了国家利益另一方面也涉及到意识形态和道德层面的影响,美国优越感、精神传播的作用,“他们依然信守使美国独树一帜的那些原则”。“美国外交政策的早期论点之一是认为,欧洲战事不断乃源于其外交运作的尔虞我诈。
欧洲领袖相信自私的利益相互竞逐,最后会得出和谐,并据以建构他们的国际体系,美国领袖却预期世界会由彼此合作的伙伴组成,而不是相互猜忌的敌人。”对欧洲体制的厌恶及不满,使奉行道德原则的美国人不愿蹚那个与欧洲有关的浑水。“20世纪20年代,美国人更加强调其传统的外交政策主张:美国作为自由典范的独特使命,民主外交政策应以道德为最优先,个人道德与国际道德天衣无缝的结合,开放外交的重要性,以及以国际联盟所表现的国际共识代替均势。”足可见美国排斥欧洲的孤立主义并不仅仅局限在一个政策层面。
4.孤立政策推行范围的不同。英国光荣孤立政策尤其政策制定者及领导人提出,在统治阶层流传广泛,而在民众中影响较小;而美国虽由领导人提出,但在美国民众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孤立主义者的力量和影响也是在不可小觑。这也就很容易解释为什么美国领导者要想把广大思想中根植着孤立主义的民众带出来会如此之难。
5.对待均势政策的态度。英国当年不想介入欧洲枝枝节节的争端。但英国很明确欧陆均势对它的重要性,因此愿意运用传统的欧陆外交方式竭力维护均势。相反美国却不认为均势或欧洲的外交方式很重要甚至会到厌恶的地步。“但却自认受独特不凡的天命所庇护,根本不想介入外国的纷争,即使介入也只是为一般的理想,并且是以其本身特殊的外交风格行事,比起欧洲要公开得多,也带有强烈的法理及意识形态意味。”简言之,可以说英国在离岸制衡,美国某种程度上却带着孤芳自赏的味道。
综上叙述,英美的孤立政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产生,以不同的进程发展,以不同的方式结束,差异明显却也不乏相同之处。孤立主义在两国国内都曾有过一段兴盛的辉煌时期,事实上,直至今日,两国的孤立政策都没有完全消亡,都在或多或少继续影响着两国对外政策。而只有真正把握两国孤立政策的历史和异同,才能让我们全面地了解英美、更好地去把握它们当下的外交方向
欢迎下载
—
在国际关系中
,孤立主义是指一个国家的对外政策思想
或主张
,是某个国家为了自身利益
,尽量避免承担海外政治
、军事义务
,或拒不与他国结盟
,以摆脱外部束缚
,保持行动自
由
。世界历史上
,不少国家曾不同程度地实行过孤立主义政
策
,而最为典型的是美国和英国
。美英两国曾在较长时期内
实行孤立主义外交
,孤立主义对两国的历史进程以及国际关
系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欢迎下载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诚达文秘网 https://www.rk1k.cn Copyright © 2019-2025 . 诚达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诚达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浙ICP备1904212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