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诚达文秘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现代文进入语文教材后的教学探索有9篇

现代文进入语文教材后的教学探索有9篇

来源:公文范文 时间:2023-04-29 18:00:06

篇一:现代文进入语文教材后的教学探索有

  

  初中语文课堂现代文散文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摘要:随着国家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和深入,有关初中语文现代文散文的阅读教学已经日益引起许多初中语文教师的关注。现代文散文与其他文章体裁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实践时,要注重不断探索有效的教学方式,才会使学生的阅读水平、理解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同时,也会让学生对阅读内容有更深刻的体会。

  关键词:初中语文;现代文散文阅读;教学实践

  前言:

  现代文散文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新课改以后,现代文散文一直是初中语文教师重点关注的教学内容。为了让中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进一步提升,初中语文教师要注重点燃中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其可以深化理解其中的内容和涵义,并加深对现代文散文的阅读感悟,才会使中学生深度掌握其中的知识,并不断提高阅读水平。

  一、注重背景导入,点燃中学生兴趣

  让中学生对现代文散文的创作背景、作者简历有深入的了解,可以有效激发中学生内心饱满的学习热情,和其内心强烈的情感,进而使中学生的阅读兴趣有效被点燃。在强烈学习兴趣的作用下,会让中学生的阅读效率、学习效果得到明显的改善。为此,教师需要在教学开展前,积极去搜集有关的资料,让中学生在学习、阅读时,对文本有充分的了解。同时,也可以帮助中学生更加快速理解文本的涵义和内容,并扎实记忆和掌握其中的写作知识。

  比如,在《背影》一课的阅读教学中,教师直接去讲解课文,较难深度激发中学生的强烈情感,从而深入去阅读。对此,教师就可以搜集关于作者朱自清的简介,以及这篇文章的创作背景,来共同教学,以此来有效激发中学生强烈的阅读和学习兴趣。课堂上,教师可以先引入一段生活实例,来调动中学生的情感:“近日,新闻上报道了一名父亲带着四岁女儿骑行中国的事迹,引起了极大的反响。父女两人坚持不懈,父亲全心的付出,感动了千万网友。父母爱、亲子情,永远都是值得歌颂的话题。许多现代作家也写过相关题材的文章。朱自清就是其中一位。现在我们就去了解一下朱自清,及他的作品《背影》。”。接下来,教师再引入作者的简介:“朱自清是19世纪出生,祖籍是江苏省东海县。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毕业后曾在江苏、浙江的多所中学任教。期间也开始了他的创作生涯。”。此后,教师再导入作品的简介:“1923年时,朱自清发表了长诗《毁灭》,形成了很大的影响。1925年时,朱自清任清华大学教授,并开始了散文创作。而且,更加专注对古典文学的研究。在1928年时,他出版了第一本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散文作家。”。这样就会使中学生对这篇散文有了深入的了解,同时也让中学生形成浓厚阅读兴趣。接下来,教师再开展阅读教学,就会有效促进中学生的学习效果,并激发其阅读情感。

  二、创设生动情境,强化中学生理解

  生动的教学情境,可以让中学生更加容易理解现代文散文的内容、语文知识和涵义等内容,并深刻感知到其中所散发的情感。对于有效提高课堂效率、中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水平,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情境的创设,可以让中学生快速融入到文章的意境中,并快速理解其中的语文知识。创设情境,教师可以结合文章的内容,并有效结合信息技术,将与其对应的动态视频制作成生动的课件。在教学的同时,合理的播放导入。不仅可以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还会让课堂上的氛围有文章的内容相对应,进而帮助中学生有效提高学习质量。

  比如,对《白杨礼赞》这篇现代文散文开展教学实践时,教师就可以依托文章的内容,搜集白杨树的图片、视频,并将其制作成精美、生动的课件。导入新课时,教师可以先让中学生观看白杨树的图片。并且,引导中学生思考:“这种树叫什么名字?通过观看图片,发现了它的哪些特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联想一下通过这种树的特征,你想到了什么?”。同时,教师可以提示中学生:“这种树的名字与我们所要学习的新课有直接的联系。它的树干是笔直的,树叶

  向上收拢都是它的特征。与保卫祖国的战士、军官有哪些联系呢?”。当中学生受到启发后,教师再播放动态的视频课件,让中学生进一步感悟白杨树的美。然后,再让中学生去阅读课文,就会使其对课文的理解程度更加深化。此后,教师再结课文段落的含义、其中的写作手法等内容开展教学,就会使教学效率得到明显的提高。同时,还可以让中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良好的发展。

  三、引导中学生讨论,提高其阅读感悟

  提高阅读质量,才会让中学生对文章的内容有更深刻的体验,并使中学生强化对语文知识的掌握。这就需要教师深层挖掘中学生的思维,促使其深度思考,加深对文章的阅读感悟,才会达到理想的教学目的。对此,教师可以在教学的同时,应用一定的策略,引导中学生积极去讨论文章的内容、情节,并让其写出来。可以令中学生充分集中注意力,并积极去思考。对于提高中学生的写作能力也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比如,对《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进行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先对文章的背景加以介绍,让中学生清楚此篇文章是鲁迅先生的童年趣事。之后,再让中学生去独立阅读整篇文章。接下来,教师再将中学生分为三人一组,并让中学生在小组内讨论文章的主要内容、中心思想是什么?文章中的主人公分别叫什么名字?读完后,有哪些感悟?”。这样就会有效引导中学生去讨论,使其主动去探究文章的内容,并深入去剖析其中的情节。对于激发中学生的阅读感悟也会有显著的效果。当中学生讨论后,教师可以让每个小组的组长,带领组员进行阅读感悟的分享。并且,让其分别将自己的阅读感悟写在笔记本上。这样就全使中学生在教师详细授课前,对文章有深层的理解。此后,教师再展开详细的教学,就会大幅提高教学效果。同时,还可以让中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作者所抒发的情感,激发中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令其高效阅读。

  总结:

  初中语文教材中,现代文散文的内容丰富多彩,教师通过背景导入、创设情境、引导中学生深入感悟文本内容和涵义,可以让中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学习能力

  得到明显提高。同时,还可以让中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达到更高的高度。对于中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柏林山.初中语文现代散文阅读教学的优化策略初探[J].新课程导学,2018(28):66.

  [2]张兴成.浅谈新课改下初中语文现代散文阅读教学[J].新课程(中学),2017(05):30.

篇二:现代文进入语文教材后的教学探索有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探究

  姜贤强

  【期刊名称】《考试周刊》

  【年(卷),期】2018(000)08【摘

  要】现代文阅读本身在中考语文中占据着较大的分值,而随着新课改后语文在中考中的比重进一步提升,其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因此,本文就重点针对初中语文现代文教学展开探究,详细分析如何从内容、方法和习惯等方面切实提高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

  【总页数】2页(P43-44)

  【作

  者】姜贤强

  【作者单位】福建省南平市,福建省浦城县第二中学

  【正文语种】中

  文

  【相关文献】

  1.高中现代文阅读教学探究2.基于高考试卷分析的现代文阅读教学探究3.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探究4.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现代文阅读教学探究5.中学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探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篇三:现代文进入语文教材后的教学探索有

  

  小学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策略探究

  小学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掌握好语文教学,对学生的未来发展具有关键性意义。现代文阅读教学不同于古文阅读,在方法与策略上也有所不同。本文旨在探究小学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语文阅读教学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只有学生有了阅读的兴趣,才能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保持注意力。为此,教师可以在课堂中运用多种手段,如引入音乐、图片或视频,让学生对课文内容产生好奇心,从而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此外,通过讲解课文的背景、故事情节等内容,也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而引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阅读教学的本质是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因此如何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是阅读教学的核心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创造多种形式的教学环境,让学生感受到课文的魅力,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兴趣。教师还可以通过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方式的改进,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运用多种阅读教学策略

  为了提升学生阅读的效果,教师可以运用多种阅读教学策略,如勾画重点、读前预测、透视主旨等。勾画重点可以帮助学生快速抓住课文的重点信息,读前预测可以帮助学生准确掌握课文的重点内容,透视主旨则可以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内涵。合理运用这些策略,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和阅读理解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四、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阅读教学不仅仅是一门技术活,更是一种习惯。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例如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培养详略得当的阅读习惯等。此外,教师还需要注重课后作业的安排,让学生坚持阅读,从而形成持久的阅读习惯。

  总之,小学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需要教师不断地努力探索和尝试新的教学策略,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只有在不断的探索中,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成绩和个人素质。

篇四:现代文进入语文教材后的教学探索有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的新探索

  语文阅读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运用能力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着许多瓶颈问题,如传统的阅读教学方式单调乏味、学生阅读兴趣不高、阅读理解能力欠缺等。因此,必须采取新的方法和手段,探求更加有效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化素养。

  一、简化教材,让学生主动思考

  目前小学语文课本中,往往存在着过多的语文知识点和语法表达,让学生误解语文就是单纯的知识点的堆砌。教材简化,着眼于学生的大脑认知规律,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主观把握感受到语文知识点内涵。通过自身的情感、思想、意志等方面的认知能力的基础之上,拓宽成语语文知识,当语言成为思想表达的工具,那么阅读的过程和阅读的理解能力也随时增进。

  二、以文促读,引导学生注重细节

  以文促读是小学阅读教育的一项基本原则。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选择一些有趣、新颖、简单易懂的文本,引导学生在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从语言形式、文本结构、阅读方法等方面,深刻理解文本内在的细节含义,增进阅读的理解力和感知。同时,教师还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让学生意识到阅读的意义,从而激发其主动阅读的兴趣和热情。

  三、采用多种教学策略,增强学生理解能力

  在小学阅读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教学策略,可以帮助学生克服阅读困难,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如:

  1.画思维导图:画思维导图可帮助学生了解文章结构,把握主题,区分重点,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以及文本理解能力。

  2.讲故事: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可以使学生深入感受文章的情感内涵,从而有效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模仿模式:模拟教学模式是针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方面展开重点教学,教师可以用一篇文章给学生阅读,然后自己为其阅读,让学生听、跟,让学生自己朗读、自己理解,这样可大力增强学生的阅读自信心和胆略。

  四、采用多媒体技术,拓展阅读教学内容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可以使学生更好地领会阅读内容,减少思维的跨度。同时,多媒体教学可以将学生的思维与画面有效结合起来,从而促进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在选择教学素材时,教师可以参考一些经典的文艺作品,如《西游记》、《三国演义》等,通过多媒体展示方式,激发学生对文化经典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的新探索,应当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思维和情感为驱动力,以多种教学策略和多媒体技术为支撑,以启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为出发点,全面提升小学生阅读能力和综合素养。

篇五:现代文进入语文教材后的教学探索有

  

  核心素养下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探究

  摘要:在初中阶段的语文教材当中,现代文在其中的占比是相对较多的。引导学生不断的进行现代文阅读,对于学生语言意识、思维品质的培养都有着非常大的推动作用,让学生更好地领悟文章内涵,带动学生获取到良好的成长与发展。因此,在当前,教师也应该将核心素养作为指导带领学生开展现代文阅读。使得现代文阅读教学得到优化,达到理想当中最佳的教育效果。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探究

  前言:新课标要求,在中学语文教育开展的过程当中应该不断地加强对学生语言运用意识和能力、思维品质的培养,应该真正的将核心素养作为引导,这样才能够对教育起到一个有效的导向作用。因此,在当前,教师在日常教学开展的过程当中就应该真正的在现代文阅读教学中加强核心素养的渗透,更好的为教学的开展起到一个导向的作用,让教学的开展效果事半功倍。

  1.

  核心素养下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性

  从目前的实际情况上看,在现代文阅读教学开展的过程当中,部分学生对于阅读却缺乏兴趣,学生在阅读思维和能力方面无法得到相应的提高[1]。之所以导致这样的现状,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教师在日常教学开展的过程当中在指导的策略方法上比较单一、枯燥,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很难生成阅读兴趣,要想达到理想当中的教育开展效果是非常难的。因此,在当前课程开展的过程当中,教师应该基于核心素养来尽量的让现代文阅读教学变得更加活跃,将现代文阅读教学的开展放置在首要位置上,并以此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一个推动的作用。可以带领学生对文章不断地进行理解和分析,让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量,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2.

  核心素养下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的实施对策

  1.

  实行读写结合,培养语用意识

  在语文教学开展的过程当中,阅读和写作往往是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2]。所以,在日常教学开展的过程当中,在现代文阅读时,想让学生的语用意识和能力得到不断的提高,教师首先就可以在课程教学开展的过程当中大力的推动读写结合,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学生的读写互相促进,真正的做到以读促写,读写结合。例如,在讲解《背影》这篇文章的过程当中,文章当中通过三次对父亲背影的描写将父子情充分的展现出来,也将父爱的伟大在细节和小

  事当中体现的淋漓尽致。所以,在讲解完毕之后,教师就可以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说一说自己在生活当中的哪些小细节感受到父亲对自己的爱?应该如何对父亲的爱进行回报?让学生可以运用文字来将自己的情感抒发出来。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加强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真正的实现读写结合,在无形当中带动学生的语用意识和能力得到持续的提高。

  2.

  加强情景创设,培养审美情趣

  情景创设是语文课程教学当中必不可少的[3]。所以,在带领学生开展现代文阅读的过程当中,教师也应该不断地优化情境创设。这样可以在无形当中对学生的审美体验起到一个深化的作用,让学生发现美、感受美,更好的展现出现代文阅读教学的价值和作用。例如,在讲解《春》这篇课文的过程当中,作者在描写景物的过程当中运用到非常多的手法和技巧,将春天的美丽画卷充分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所以,在日常教学开展的过程当中,教师应该摒弃枯燥的文字讲解,可以一边借助多媒体来为学生播放美轮美奂的春的美景,让学生进行感受,一边为学生播放静谧的音乐,在这样的氛围下带领学生深入地开展朗读。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进入到情境当中感受到春之美,也能够让学生在情境当中和作者之间产生思想和情感的共鸣。让学生在现代文阅读的过程当中不再停滞表面,而是变得更加深刻和深入。

  3.

  灵活设计教学,培养思维品质

  思维品质的培养也是语文核心素养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在当前,初中语文教师在现代文教学中就应该对教学活动精心地进行设计,应该真正的教学当中做到少教多学,让学生有更多的自主发展空间。这样才可以带动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综合素养得到不断的提高,将核心素养在课程当中的导向性充分展现出来。例如,在讲解《孔乙己》一课的过程当中,教师就可以为学生设置一个课本剧编排的活动。比如,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对人物细节进行分析。在这之后就可以让学生以小组的方式自选文本当中的一个片段来进行角色的划分和表演。要求学生站在人物的角度下表演出细节,让学生对人物的性格特点深刻的进行体会,并能够通过人物来对当时社会背景的黑暗进行深刻的了解。通过这样的方式就可以让学生深化体验,让学生的阅读和学习兴趣得到进一步的加深,让最终的教育效果得到提高。

  4.

  注重资源拓展,培养文化品格

  除了以上这几个方面,教师在日常教学开展的过程当中应该不安于教育现状,对教育资源进行拓展。让学生的知识面得到扩充,让学生在局限的课程当中可以获取到更多。无形当中带

  动学生的文化意识和品格得到培养,让理想当中核心素养的培养效果得以真正的实现。例如,在讲解《云南的歌会》一课的过程当中,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在课前收集有关于云南当地的一些文化,如歌舞文化等等,让学生在文章理解的过程当中能够更加深入。此外,教师也可以对一些其他资源进行拓展,比如陕西的秦腔文化、山东歌舞文化等等,可以将这些资源有效的放置在慕课当中,让学生在课前、课中、课后通过手机对二维码的扫描对资源进行获取。让学生不局限在课堂内容当中,而是可以朝外拓展,在无形当中让学生接触更多的文化资料,带动学生的文化意识和品质得到增强,为学生的成长、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实现核心素养下现代文阅读教学的良好优化。

  结论: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教学实际开展的过程当中,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现代文阅读时将核心素养作为导向是非常重要的。这样可以对教学的开展起到一个铺垫的作用,让理想的课程开展成效得以良好的达成。所以,在日常教学开展的过程当中,教师就应该加强在此方面的认识,主要可以实现读写结合、加强情景创设、灵活设计教学、注重资源拓展。让学生的语用意识、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文化品格都得到良好的培养,实现核心素养在课程当中的重要导向。

  参考文献:

  [1]莫泉英.浅谈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方法[J].知识文库,2020,(24):151-152.

  [2]钟方.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教学中兴趣引导的重要性及引导措施[J].启迪与智慧(中),2020,(12):40.

  [3]李心雨.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新高考Ⅰ卷现代文Ⅱ(散文)备考策略和建议[J].广东教育(高中版),2020,(11):4-6.

  -全文完-

篇六:现代文进入语文教材后的教学探索有

  

  中学语文现代诗歌教学方法探索

  第一篇:中学语文现代诗歌教学方法探索

  中学语文现代诗歌教学方法探索

  摘要:现代诗歌教学应当把阅读和理解放在第一位,把学生放在第一位,体会形象,品味情感,领悟个性应当成为唯一的中心内容,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用心灵和自己的生活参与诗人的创造,让学生在阅读和创造过程中展现自身的本质力量。

  关键词:现代诗歌

  教学方法

  形象

  品味

  一、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淹没了现代诗歌的澎湃激情

  “假如我们对多姿多彩的生活世界感到乏味,那是教育没能在我们的内心开拓理智的以及精神的反映,而这些反映是欣赏万变的生活所必须的。”

  多年来,中学语文现代诗歌教学就陷入了这种让教师和学生都感到乏味的悲惨境地,面对那些千古绝唱,我们力不从心,没办法开拓学生的精神世界,没办法让他们欣赏美好的生活,使得诗人的活生生的生命之花在我们苍白生硬的甚至强加于人的讲解之下萎谢凋零。

  诗歌是用语言培育的生命,欣赏诗歌要用生命去灌溉每一个灵动的字眼,诗人和读者要有心灵的碰撞。也就是说诗歌是人和人之间建立的一段亲情,是人和人之间建立的一段血缘关系,任何站在这关系之外的居高临下都是装腔作势。

  我们中学语文现代诗歌教学还远远没有触摸到诗歌的本质。

  首先,支离破碎的讲解分析断送了诗歌美好的意境。如果说世界上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那就是艺术,就是诗歌,把诗歌当作一般意义上的课文来教,就断送诗歌,断送了生活,也断送了学生最美好的想像。一首诗虽然有其特定的表达思想感情的思路和方式,但是仅仅分析段落,明确夸张、比喻、象征、排比等手法对理解诗歌的意境帮助不大。诗是一副完整的画,它的任何一部分都不容割裂,甚至一个虚词一个标点也要放到整个意境之中去理解。完整的诗是美的,点点滴滴都会润物无声地渗入读者心里,支离破碎而又无聊

  乏味的讲解分析蒸发了学生对诗歌的欣赏情趣。

  其次,应试技巧的传授和僵死的机械背诵无助于精神世界的审美。毫无疑问,应试教学是现代诗歌教学最残酷的杀手。通常我们在现代诗歌教学中对考试技巧的研究热情远远超过诗歌本身,宁可花大量的时间学习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直抒胸臆等术语,讨论“把握特色,重点突破;推敲诗题,以明意旨;品味语言,披文入境”等应试技巧,也不愿意带领学生阅读感悟。记诵好诗对积累来说非常必要,但是,如果没有感悟,背诵得再多也没有用处。琅琅书声固然动听,但是忽略了诗歌情境,乃是舍本逐末。

  最后,专制的课堂扼杀了学生个性情感。诗歌的学习更注重主体感悟,灌输总是无能的。欣赏诗歌依靠阅读者的艺术修养、生活经验、甚至阅读状态,教师的理解永远替代不了学生的个性感悟。对诗歌的主体感受才是真实的、具体的、感人的,如果我们剥夺了学生的这种权利,也就断送了他们的感情。头脑中传统教育理念使我们看不到诗歌的本质,体会不到诗歌的绚丽多姿,也让学生失掉了良好的教育。“良好的教育一定致力于引领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别,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

  诗歌是感情和语言的艺术,是诗人用极富个性的形象表达自己对生活独特认识的精神产品,对生活而言诗人的情感触角非常敏感,表达方式颇具个性,现代诗歌尤其关注诗人个体。我认为,现代诗歌教学应当张扬个性,洋溢想像,飞扬审美情趣。因此,现代诗歌教学应当把阅读和理解放在第一位,把学生放在第一位,体会形象,品味情感,领悟个性应当成为唯一的中心内容,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用心灵和自己的生活参与诗人的创造,让学生在阅读和创造过程中展现自身的本质力量。

  二、现代诗歌特有个性空间,拒绝理性的冷漠

  无论教学还是欣赏,现代诗歌需要激情;无论读诗还是写诗,现代诗歌拒绝理性的冷漠,但是,我们在现代诗歌教学的课堂上的确看到了这种冷漠,这种毫无生命力的冷漠。是什么使我们现代诗歌的教学如此面目可憎?

  (一)浮躁的社会环境的制约。我们生命中有一种奇妙的“存在的激情”,这种激情表现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当我们想用这种激情感染别人鼓励自己时,它就是诗歌。有生活就有诗歌,有诗歌,生活才有意义。从根本上说,我们目前社会生活不乏诗歌的因素,要不她怎么那么吸引着我们呢!从质量上说,生活的诗意色彩暗淡,你看,社会是多么浮躁啊:不想创造只要享受,不关心人类自己而更关心金钱和利益;不愿踏踏实实感受,不愿为别人和自己负责;没有多彩的想像,甚至没有更深远的思考,这不是一个诗歌的时代。教科书上的现代诗歌与其它文章比起来数量不少,高中语文新教材入选的现代诗歌可能更多些,但是由于我们的冷峻,想要用这些诗歌去春风化雨极其困难。在浮躁的社会大环境下,教师们对诗歌的价值意义和教育意义没有深入认识。

  (二)功利主义使我们屈从世俗。教育创造美好的未来生活,而教师就是美好生活的引导者,但是,目前我们的教育活动还须听命于社会、教育机关的管理者和要求单一(升学)的家长,面对生活和升学的压力,我们只好放弃美好的初衷,屈从世俗。诗歌很美,但我们不得不讨论那些乏味的主题、段落和写作手法,结果可想而知。热情的诗歌和严酷的考试是多么不协调啊!但是,在生动和僵死之间,我们不得不选择后者,虽然这样做牺牲了学生的想像、情感和生活能力,我们也只能流露出忧虑的无可奈何的目光。课堂上那毫无意义的讲析是对诗歌本身的极大背叛,这背叛的直接原因就是升学,功利主义让教育束手无策,让我们的生活黯然失色。

  (三)平庸的阅读风气冲淡了鉴赏的意兴。现代高中生精神生活简单,阅读浅薄,在他们的书桌里和床头上摆放着两类书籍,一种是情节简单的连环画,一种是望而生畏的各科高考练习书。第二种书他们深恶痛绝,而第一种他们则爱不释手,他们喜欢这种书是因为读起来不用花费力气。平庸的阅读风气直接导致中学生思想幼稚,情感粗糙,他们根本不读现代诗歌,这真让人不寒而栗。教师的阅读情况会好一些吗?他们的品位应该高一些啊!事实上情况更糟糕,一般来说教师根本不读书,连小说都不读,精炼而含蓄的现代诗歌就更不敢读

  了。教师职业理应激情澎湃,而我们看到的教师形象往往严肃而冷峻,教师们在调侃生活吗?为什么连读诗的激情都没有呢?短浅的阅读视野看不到现代诗作的万丈光芒!海子的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语言通俗,意蕴深厚,感人至深,可是,有教师把它当儿歌唱了。学生不懂诗歌是时代的悲哀,教师不懂诗歌是学生三生倒霉。有谁还希望一个不懂诗的教师能把诗歌欣赏得五彩缤纷呢!诗就是生活,读诗就是读生活,不爱生活的人是不会爱诗的。德国诗人荷尔德林有一句名诗:“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诗意的生存就是在生活里到处都能感觉到趣味和美的存在的生存。是的,没有生活热情,怎么会有生活的诗意呢。因此,当教师理性而冷漠地读诗的时候,绝对不会有课堂的精彩。张大千说:“作画如欲脱俗气,洗浮气,除匠气,第一是读书,第二是多读书,第三是有系统有选择地读书。”读书是人们的终生事业,读书越多我们的思想越深刻,感情越丰富,想像越诡异。

  三、涵泳体察、读写并举是现代诗歌教学的最好途径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古人把吟诵诗歌当作生活技能来看的,可见读诗的重要。一位现代青年教育家说:对一切古老的智慧不是急风暴雨般的浇注就能心领神会的,也不是简单记诵就能得其真传的,它需要反复咀嚼,再三玩味,需要虚心涵咏,切心体察,才能从微言之中晓其大义。他说的难道不是诗歌吗?

  “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感受过人性光辉的沐浴,从没有走进过丰富而美好的精神世界;如果从来没有读到过一本令他激动不已的、百读不厌的读物,从来没有苦苦地思考过一个问题;从来没有一个令他乐此不疲、废寝忘食的活动领域,从来没有过一次刻骨铭心的经历和体验;从来没有对自然界多样与和谐产生过敬畏,从来没有对人类创造的灿烂文化发出过由衷的赞叹??那么,他就没有受过真正的良好教育。”一首好诗能够让人血脉喷张,激动不已,只有这时,我们才能走进诗人美好而独特的内心世界。把这样的诗当作媒介,诗人与读者以及读者与读者之间也会产生灵魂的碰撞,实现心灵的沟通。有理由相信,现代诗歌教学的课堂可以成为学生的一个乐此不疲、废寝忘食的活动领域。现代诗歌教学最能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最能展现

  个性,解放个性。因为,诗歌是“生命的体验和灵魂的探险”,诗歌创作“常常伴随一种死而复生的快感和审美愉悦”。(熊国华《中学诗歌教学与研究》第2页)读诗也要参与诗人的创作,表现读者的本质力量。在语文课堂上给学生一个涵咏体察、读写兼有的空间,张扬久被压抑的个性,培养鉴赏、审美能力,丰富精神世界是现代诗歌教学的首要任务。

  (一)涵泳体察

  高中语文新教材现代诗歌单元选编的几首现代诗,已经足够让中学生了解现代诗的特点和表现方法了,但是,对于已经激发出欣赏现代诗强烈渴求的诗样年华的少男少女来说这还远远不够,尤其要学生体味现代诗的个性和激情,这几篇注重文学史地位及其思想性的诗歌,显得稍欠力度。要及时适量地向学生介绍了几首优秀的现代诗歌,强调要涵泳体察想像进入,充分体会这些诗歌的美感。比如:《寻李白》(余光中):“酒入豪肠/七分酿成月光/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多么与众不同的诗句!自称“酒中仙”人称“诗仙”“斗酒诗百篇”的李白那豪放不羁的风格,在月光剑影下飘逸如神仙,一口酒气喷出“半个盛唐”,既具体又概括。夸张的诗句有如重锦叠绣,颇具魅力。

  也是余光中的佳作《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朴素而美丽的诗句,含蓄而深厚的情感,简简单单的几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湾”把几十年不同时期抽象的乡愁一层层地形象化。

  同样是乡愁,台湾诗人舒兰的《乡色酒》也很有特色:“卅年前/你从柳树梢头望我/我正年少/乡色也好/你圆/人也圆/卅年后/我从椰树梢头望你/你是一杯/乡色酒/你满/乡愁也满。”诗人用拟人手法,抓住“月上柳梢”的典型情景抒写乡愁。人和月,昔日月望我,今日我望月,互诉衷肠,话沧桑,“你圆/人也圆”“你满/乡愁也满”,其中

  蕴藉了诗人多少酸甜苦辣呀!

  诗歌通过形象表达感情,缘情写物,“抓住景物特点,写出诗人独特感受”。学生从别人诗作的描写之中体察景物的使用,在现实生活之中体察自己的情感,这种锤炼是读诗必不可少的过程。

  (二)联想想像

  诗歌就是创造一个想像空间,诗人和读者在这个特有的空间进行灵魂交流,没有这个空间将是一首诗歌失败的根源。著名诗歌评论家谢冕说:“诗歌的欣赏活动更是一种确切意义上的再创造,再创造的主要方式是想像。”“诗人通过想像创造出了诗的形象,读者通过想像正确把握住诗人的艺术构思,并且丰富地再现了诗人创造的形象。”读诗写诗离不开联想和想像,有了想像能力,生活才会光辉灿烂,学生才能进入诗歌。

  比如,鸥外鸥的《初恋女》:“她从来不习惯带钥匙/可是今天她却买了一把/坚固的锁子/把一个贴上邮票的/男人的心/真假难分地/当作了宝贝/锁在衣箱里”读诗,不能忽视诗题,“初恋女”告诉我们“不习惯带钥匙”描写了少女的天真纯洁。但是,她把一个“贴上邮票的男人的心”“锁在衣箱里”时,少女的温馨、甜蜜和羞涩越发敲击着读者同情而悲凉的心。让学生放开想像的翅膀,体会诗的细节表现的情感,他们会得到世界上最美丽的生活。

  驾驭语言诗,因精练含蓄而难读难解,但只要找到金钥匙,诗的美丽之锁就能轻而举地打开。这把金钥匙就是诗歌的句子——极具个性的诗化的词语组合。所谓极具个性的诗化的词语组合,就是诗人千锤百炼出来的一个字、一句诗所表现的新奇的意象,亦即杜甫所说“语不惊人死不休”、贾岛所说“两句三年得,一语双泪流”的境界;通俗地说,就是合情悖理之词,奇思妙想之句。“经过选择、提炼、锻造,诗歌仿如金子般纯粹和沉甸甸。”如:

  亚洲铜,亚洲铜

  看见了吗?那两只鸽子

  是屈原遗落在沙滩上的白鞋子

  让我们——我们和河流在一起,穿上它吧

  ——海子《亚洲铜》

  我们惊异于这一奇特的词语“亚洲铜”,它是何等的沉实、雄厚、富有大地和青铜的质量感和色彩感。更奇特的是它的构造,它是一种典型的聚集型词语构造法。它表明中国语言开始向它的传统学习了。它的譬喻:用屈原遣落在沙滩上的白鞋子替代白鸽子,这样一种厚重的文化传承感竟被如此轻巧的比喻给置换,是何等的高明!那么,“让我们——我们和河流在一起,穿上它吧”。我们的诗人,在一种天然的感悟力中,他们懂得怎样构造词语,懂得如何在词语和词语的反衬和同构中取得语言的张力和美感。

  (三)读写并举

  “诗歌源于灵感,但不等于灵感。灵感是诗歌的一半,随意和惰性无法完成另一半。”“腹有诗书气自华”,生活出灵感,读书出灵感,想像出灵感,情感出灵感。读诗写诗需要想像,需要激情,需要读者、作者将自己的生活凝练成一股精灵之气,融于读写之中,激动地欣赏自己独立的与众不同的情感宣泄。诗歌,拒绝强加于人的僵化,排斥固定僵死的答案,因此,学生学习兴趣大增,读诗写诗的热情不可遏抑。抓住这些富有个性的词语组合品味诗歌,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心戚戚焉有所动,美感油然而生,读诗的兴趣陡然大增。这时候,任何讲析都苍白无力,我们要求学生默读、朗读,重在体会,心有所悟,然后展开讨论。“涧物细无声”,诗歌魅力尽现。有五六十首诗歌烂熟于心,学生写诗的欲望喷薄欲出。写诗不难,写好诗却不容易。光有欲望不行,重要的是生活、感情、节奏、形象和语言简洁。我们要求:激情奔放、形象具体、多多修改——追求个性化诗歌化的词语组合和丰富的内涵。

  以读带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广泛交流;现代诗歌教学异彩纷呈。

  现代诗歌教学方法谈

  激情、入情、怡情、动情

  ——现代诗歌教学方法谈

  赣七中

  刘瑷琏

  【作者简介】

  刘瑷琏:江西省赣州市第七中学高级教师,江西省中学语文学科带头人,全国新课程改革优秀教师。

  联系方式:***电子邮箱:*********************【摘要】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人的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班级是学校的基本组成部分,关注班级,关注班级文化建设是每一个教育者特别是每一个班主任的重要思考内容。

  【关键词】

  人文精神

  文化建设

  文化品味

  精神气质

  一、对现代诗歌教学的认识

  “诗歌是人类的母语”。它是一种语言文化最精华的体现,也是最集中体现语言“文学性”的一种样式。当我们一说到汉语是伟大的、是一种具有高度文明价值的语言时,人们马上会举出李白、杜甫、王维等人的诗为例,甚至不用举例,这些精美的的诗句就会自动浮现在我们的记忆中。它们已成为我们的文化记忆,成为我们的审美尺度。所以德国二十世纪哲学家海德格尔这样说:“一种语言的性质要通过诗歌来体现”。那些优秀的诗人和诗篇,总是一个民族、一种语言文化的骄傲和表征。

  所以有人称诗歌是文学的骄子,诗是文学的最高形式之一。

  诗歌中有真诚、炽热的感情,因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诗歌的本质是抒情。所以不管是诗歌的教还是学都应该是一种高雅的精神活动。这样看来,诗歌教学就必须是一种知识教育(如知识教学、朗读训练),是一种审美教育(如诗趣培养、增强文化底蕴),是一种情感教育(情志熏陶),它承担着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格健全导引的重任。

  诗歌教学至少应该有三个层面的活动。一是判读,即运用语言和逻辑识别能力辨别作者说的是什么,是怎么说的。二是对接,即将自己的情感经验,与诗歌中的情感经验进行比较,从而产生共鸣,使之转化为自己的情感内存。比如杜甫的“一览众山小”,写的是登上泰

  山的感受,你没有登过泰山,但是你登上过“东方明珠”或其他的超高层建筑,照样可以体会那种居高望远、万物人胸的境界。三是抒发,即把既有的感情休验换一种形式(例如充满情感的朗涌、吟哦)对外抒发。如果用电脑的工作程序来比喻,第一层好像扫描,第二层好像处理存盘,第三层相当于调用输出。

  (一)、现代诗歌教学的现状——难

  一是现代诗歌让学生难学,他们认为诗歌不是故事类的作品,难以唤起中学生的兴趣,并且诗歌本身就难懂,学生读了也不一定能接受。

  其次是老师难教,现代诗歌在字面上虽无生僻词语,读了以后有时却让人不知所云,就算是教师也难免会如堕入云雾之中。教师的难处不外乎三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关于诗的知识层面不宽;一个方面是关于诗的品析鉴赏的能力层次不高;一个是关于诗的教学设计缺乏诗味与艺术性。由于它们的限制,诗歌的教学与诗歌本身的韵味之间有着很大的落差。

  再者,在文学鉴赏中,诗歌的主题和思想情感是最难把握的。因为诗歌本身蕴涵内容的丰富性及含蓄性,使得解读诗歌也成为极具个性的一种精神活动,不同的读者对同一首诗歌的理解可能会大不相同,这也是教师觉得诗歌不好教的原因之一。

  (二)诗歌教学的作用

  中国是诗的国度。早在春秋时期,大圣人孔子就说:“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孔子曾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托尔斯泰说艺术的功用在于传染情感,而所传染的情感能和谐人与人的关系。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知”和“情”。“知”,是用理性的逻辑的方式把握世界;“情”,是用审美的艺术的方式把握世界。现在的应试教育只重前者,所以陷入了科学主义的泥潭,使学生功利化,成为缺少情感、缺少理想、缺少想象力的人。一句话,缺少人文素养。进行诗教,就可以弥补人性发展在这一方面的严重缺陷。

  诗人是语言的建筑师,诗歌就是以最恰当的语言进行的最恰当的形式的排列。青少年正处于敏感多思、爱诗的黄金时代,诗歌教学可以使他们的审美赏鉴能力、感悟人生能力和文学书写能力得到提高。我们虽不能说“不学诗,无以言”,但是“腹有诗书气自华”却是必然的,所以,在语文教育中应该充分发挥诗歌教学的陶情养性和人文素养的审美与教化作用。

  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说,冷落了诗歌,就等于放弃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记忆,就等于淡化了一个民族鲜红的血液,就等于剥夺了我们民族走入一个新的文明进程的权利。

  二、对现代诗歌教学方法的探讨

  语文学科实在是一座风光无限的艺术之宫,而诗歌就是这座艺术之宫中耀眼的明珠。要让这只明珠在课堂上璀灿起来,就要使语文课堂具有诱人的魅力,就必须强调教学的艺术性。什么是语文教学的艺术呢?就我个人理解,是指语文教师遵循一定的教育思想,经过多元化的思维,在教学课堂中所显示出来的富有创造性的方式方法。但语文教学又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这就要求教师要努力成为课堂设计的巧匠,使语文课既有情又有趣。而教学的情趣正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因素,苏联教育学家霍姆林基说过:“让学生可以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这样就能使学生在快乐中学到知识。

  如何使自己的教学语言具有情感呢?方法大致有三:

  一是教学用语要丰富,内容要充实,语言要生动。古人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二是要有幽默风趣的口语。课堂气氛是影响教学效果的一种非理性因素,也是构成课堂教学艺术情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用一些幽默风趣的口语,能行之有效地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精神愉快、思维活跃,积极地参与教学中的思维创造活动,与教师一起把课堂教学搞得有声有色,共同创造出良好的教学艺术效果。特级教师于漪就主张“努力把课上得情趣横溢”,魏书生老师则明确向自己提出“每堂课都要让学生有笑声”。三是要注意综合运用多种语言形式。除了口头表达的语言外,教师还要通过适当得体的身体语言(动作、表情、眼神等)来配合教学,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特级教师斯霞就非常讲究用非语言艺术传达感情。

  (一)、朗读:文字——形象——声音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读,就是诗歌教学最好的“渔”。读,诗歌教学的根本;读,诗歌教学最有效的方法。“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读中,学生不知不觉地就领悟了诗歌的真谛;在读中,学生不知不觉地就掌握了学习诗歌的方法;在读中,学生不知不觉地就提升了自己的阅读能力。

  新教材在每一首现代诗的课后练习中,都有“读”这方面的要求。由此可以看出编者的意图。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都点明了朗诵教学的重要性。叶圣陶先生也曾经说“吟唱的时候,对于探究所得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间,内容与理法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所以诗歌教学应加强朗读,同时还应注意朗诵不应只是教学的开始,而应贯穿于整个诗歌教学过程中,可以说诗歌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离不了朗诵。

  可以根据诗歌的不同风格选择不同的朗读方式:如教师范读、个别朗读、齐声朗读、配乐朗读、分角色朗读等,让学生边读边听,边读边学,边读边思,得到科学而有效的训练。营造朗读的气氛,引导学生渐入佳境。朗诵应讲究方法,教师应加强这方面的指导。如初读,读准字音(查字典及结合课文注释),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再读,整体感悟,把握其节奏及感情,能够用语音语调的变化来表达不同的感情;能够用不同的停顿的方式和重读方式来表现作品的内容与情感。一般情况下,对于诗歌,应多指导学生大声朗读,读出感情色彩,读得琅琅上口,熟读成诵;需要强调课文中的重点词、重点句、重点段时,应指导学生齐读;让学生领略某篇文章的优美文辞;欣赏其艺术特色时,应指导学生自由读。当然对诗歌更高要求的朗诵,能够根据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个性化的朗读,必定是在对内容有了更深的理解与把握之后,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品味诗歌语言而把握诵读的感情,洋溢着朗读的渴望。

  (1)通读。感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在人脑中

  产生的对这些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要想让学生关照审美对象,获得审美感觉,就得让学生多朗读、通读。

  例如,学生在初步接触何其芳的《秋天》时所获得的只是“幽谷”、“镰刀”、“农家小院”、“稻谷”、“渔船”、“摇桨

  ”等个别的、分散的、孤立的事物表象,还不是完整的统一的艺术境界。教师此时就要在学生多次通读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将通读中所感觉到的诸多材料组合起来,通过分析、综合等活动,形成生动完整的审美意象。此时,学生闭目凝思,把诗歌文字还原为图片,一幅幅完整的艺术画面便会在他们的头脑中展现出来。不通读,不感觉,就找不到审美意象,或者把审美意象搞得支离破碎,也就不能获得完整的审美感觉。情感交流也不可能充分而深刻。

  学生读时,教师如能给学生一点指导,那么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如余映潮老师上《假如生活欺骗了我》一课的指导:

  师:咱们这一次的学习有三个要求:第一,吟诵这首诗;第二自由地背;第三,抒发读诗之后的感受。好,现在自由地、大声地,好象自己在感受这首诗的奥秘。大声地读,开始吧!生:“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自由诵读)

  师:注意两个字:“吟诵”,不是念书,再读一下,开始吧!

  (生读)

  师:这一次呢,有点吟诵的味了。我想这首诗还有另外一种读法。这一首诗是诗人给邻居的一个小女孩的题词,是诗人在流放期间的最艰苦的环境下给邻居的小孩子写的几句话。那么这首诗可以用说话的方式。因为它是说理的,它就是在说话。

  当你要劝慰人家的时候,你就得用说话的方式来表达。比如说:“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大家试一下,用说话的方式,互相讲给对方听一下。开始吧。(生试着读)

  师:真好。你看,“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过去”。下面我们再来尝试另外一种读法。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当我们遇到挫折的时候,当我们觉得自己的双肩已经扛担不了生活的重担的时候,我们往往会握紧拳头鼓励自己,这个时候有一种内心的独白,悄悄的,鼓

  励自己。那么这种内心独白的方法,用于诗歌朗诵,适合自己听,鼓励自己,勉励自己。“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试一下,这种“沙沙”的读书声一定会激动我们的心情。试一下。

  (生尝试着读)师:有没有点感觉啊?

  生:有。

  师:有吧,好吧,自由地背。开始。(学生背)

  师:好,老师评价你们三个是“很努力”。一起来背一下。这样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作者普希金??”,“假如??”,背!

  (生背)

  师:这一次读要分角色,男生第一次读“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舒缓的,女生:“不要忧伤,不要心急”亮丽的。咱们按照这样的、老师的演示,把它读一遍。我起头:“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作者,普希金。”,你们就接着读下面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男生,第一句啊,“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作者,普希金”(生分角色读)

  (2)审读。审读要求教师将学生从“物我两忘”的境界中唤醒,回归现实,带着理性的思考对诗歌进行认真研究,让学生把“情动”发展成“理悟”。

  《秋天》这首诗通过描绘不同场景、画面,创造了一种既来自人世又远离尘俗的氛围。它写的是繁忙夏天之后的农闲景象,所以具有清静的氛围;它写的是世处桃源般的生活,不见农家些许的艰难苦恨,所以具有清远的氛围;它写的是少男少女朦胧而纯真的爱情,所以具有清甜的氛围;它像何其芳其他诗作一样专用轻柔之词写清丽意象,避开喧嚣的景境,避开拙重之词,所以具有清柔的氛围。诗中各幅画面,以及画面里的各个意象,无一不和谐地统一;因而这种氛围所赖以形成的清静、清远、清甜、清柔等多方面特点也无一不达于极致。再如《黄河颂》,全诗以辽阔的“黄河”为背景,由“望”字引出一系列的场景:险峡急流、怒涛旋涡、礁石瀑布。由此让我们看到了她的激越飞腾,激情澎湃,气势磅礴。从中我们也就体味到了歌词中澎湃激昂的中华民族感情。有一位老师是这样来组织这篇课文的审读的:

  师:哪位同学将你听到的感受说一说?

  生:我听出“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一句最有味道,这句总领下文,因此停顿要稍长。后面的四个分句注意重点词语“奔”、“劈”的重读,且四句应该越读越激昂,表现黄河的气势。师:说得好。

  生:最后的两句“像你一样伟大坚强!”充满了战斗的决心,要读得铿锵有力。

  生:我就喜欢读“啊!黄河!”这一句。(众生笑)

  师:独特的感受。为什么呢?

  生:这一句在诗中反复出现,说明了这一句最能体现全诗的感情基调,这句读不好,说明体会不深。

  师:精辟。那应怎样读呢?

  生:应充满雄浑豪迈之感。师:好,你来试一试。(生读)

  师:有其雄浑但缺其“颂”的味道。具体来说,三个“啊”要读得深沉,声音稍稍延长,“黄河”要读得高昂,表明在歌颂。能再读一下吗?(生再读)

  师:这就很好了。这句诗将歌词主体部分分为黄河“养育”、“保卫”、“激励”了中华民族三个层次。我们分三个小组分别读这三节,比一比,看哪组读得更好。(1、2、3小组的同学读,4组的同学评)

  生:我觉得第2组的同学还可以把“巨人、英雄”读重一些,“屏障”读得还要有气势。

  师:说出了关键,你来试一下好吗?(该生读,同学们自发地鼓掌)

  生:第3小组同学把“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读得急,把“发扬滋长”读得高而长,轻重缓急把握得很好。

  师:你说得太好了,老师的心真的被同学们精彩的发言拨动了。让老师与你们合作读一遍,好吗?那就由老师读朗诵词,同学们读歌词。(师生联读)

  师:诗歌的韵味,伴着我们的声音、我们的情感,敲打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进一步走进诗歌,探究黄河精神。(屏幕出示话题)

  “吟诵‘黄河颂’歌”,将学生引入课文情感的波涛,从中感受体味诗中澎湃激昂的颂扬赞美之情。“探究黄河精神”既是文学的,又是理性的;既是语言的,又是人文的。使学生在审美判断中,情感走向成熟与理智。

  总之,朗读过程中,要逐渐提高要求:先慢读,指语速要慢,不能漏字或加字;再要求读出诗的节奏,分清轻重缓急;然后进一步要求读出诗味,品出诗情,让学生在读诗中产生共鸣,从而发现其中内含的美。

  海外学人刘铭绍先生认为:学诗,除了复古,别无他法。“复古之意,乃背诵也。”让我们将读进行到底,让我们的课堂时时充满朗朗的读书声吧!

  (二)、想象、联想

  读诗必要经历这样一个过程:诗人心中之诗——纸上之诗——读者心中之诗。所以鉴赏诗歌首先应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诗歌的内涵,品味诗情画意。这中间有一个关键环节,就是联想和想象。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如教学《天上的街市》,可以让学生闭上双眼,想象迷离的夜景,闪烁的星星,跃动的街灯,牛郎,织女??还可以用音乐来营造气氛,渐入佳境后,学生脑海中会出现繁星满天的夜空,牛郎织女在天街上闲游??这个景象给人的感觉是自由、轻松、令人愉悦的。经过这一环节的教学,同学们大多能结合诗歌内容有所想,有所说,当然学生此时所说的已不完全是诗之内容了,而总是带有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和感悟了。现代诗歌教学中,通过这样的训练,既活跃了学生的形象思维,使他们更好地品味了诗情画意,又培养了他们口头描述的能力。学生在联想和想象中,加进了自己的感悟,又不同程度地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

  1、意境再现法

  古典诗歌有着优美的意境,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再现诗歌的意境。比如教学完《雨说》后,可让学生用自己优美的语言把诗中的意境表达出来。有位学生是这样写的:少不更事的孩子们啊!不要惊诧,更不要害怕。不要撑起雨伞抗拒我,不要关上门窗放

  下帘子谢绝我,不要忙着披蓑衣、急着戴斗笠防备我。我是到大地上来亲近你们的,我是四月的客人带来春的洗礼。让我亲一亲吧,跟我一起去看一看春天的新世界吧。

  那是一个新的世界。那是一派春回大地的景象。

  《星星变奏曲》典型地体现了意境美这一特色。在教学中首先要找出全诗的意象,有位学生这样再现本诗的意境——

  多美的意境啊,学生浸润其中,会感受到一种巨大的艺术享受。如果在教学中,我们只是简单地翻译一下了事,那么这道精神大餐,无疑就变成白开水一杯。

  2、意境再造法

  一些诗歌蕴含着丰富的意象,有着独特的意境,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启发学生在深刻理解本诗意境的基础上,利用多种艺术形式进行合理的发挥,再度创造优美的意境。在教韦应物《滁州西涧》这首诗时,在分析了诗歌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意境,学生对此诗掌握差不多的时候,在课堂结尾,我来了个画蛇添足:请同学们拿起自己的彩笔以“野渡无人舟自横”为题,画一幅山水画,请同学们要把握意境,进行合理想像,画出自己的“野渡无人”图来。这一下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欲望,课后他们交来很多作品:有画一只孤舟,一个渔人在上面抽烟的;有画一只船,船桨上停息一只小鸟的??

  通过再造意境法,学生对此诗感悟得非常深刻,而且有自己的独特的理解,这无疑为他们提高欣赏水平起到了一个很好的引导作用。

  诗的意境是千姿百态的,有的雄伟壮阔,有的悲凉凄婉,有的豪放旷达,有的含蓄典雅。一首诗就是一幅或多幅美丽的画卷。因此,在阅读古诗时,必须引导学生根据诗中所提供的信息进入诗歌的意境中去。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一幅悲凉凄婉的秋景图,它要表现的是作者远在天涯、愁肠欲断的情怀。这个意境可以通过枯藤、老树等九个事物所感悟到的,这种感悟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需要启发学生想象,即让诗中景、诗中物、诗中人,在学生脑海中浮现加工,展现出一幅立体的画面,引导学生步入诗的意境,使他们如见其景,如

  见其物,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达到心灵的沟通,情感的交融。

  诗中的想象当然也需通过学生的诵读来实现,教师大可放开手脚,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诗文,对诗中的情与景进行初步分析,然后,鼓励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自由翱翔,对诗文不加限制的改写、描摹。那时那物那人那景那情就会跃然纸上,然后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比赛,看谁说的最精彩。如学习《归园田居》一诗时,我就设计了这样一个竞说题目:读

  一句,我仿佛看到一幅的景象。当学生能够当堂联想、想象到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时,便是入情入境了。如此诵读,学生既读出了画意,脑中展现了立体的图景,又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诗的意境,开拓了学生的想象,其创造意识也就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读中有想,读懂意象,领会诗歌的意境美

  “诗中有画”,诗歌的形象刻画需要高度的凝练和集中,诗给我们描绘出的形象画面在我们的想象中才能构成。通过想象,学生才能品味到诗歌的动态美、色彩美、画面美。教学《我骄傲,我是一棵树》,引导学生想象一棵棵傲岸挺立的树,顶着风霜冒着雨雪,深情地俯瞰着大地??想象中,达到了“诗人合一”的忘我境界。

  (三)、找切入点

  诗歌教学的切入点应是诗歌的言语形式。诗歌语言的主要特质是陌生化,陌生化的形式包括语音层面的陌生化和语法修辞层面的陌生化。语法修辞层面的陌生化形式有名词并置、语序错综、抽象词与具象词的嵌合等。在诗歌教学中,应从诗歌陌生化的语言形式入手,学习诗人驾驭语言的技巧,从而培养学生的言语智慧。

  1、导课——激情

  (1)、声情并茂的讲故事法

  《纸船》的导入

  师:不知你是否听过这样的一个故事:很久以前,在华山下住着一对相依为命的母子。母亲含辛茹苦地把儿子抚养成人时,自己却累花了眼苦驼了背。一天儿子爱上了一位居住在深山里的姑娘,却不知她是一只千年狐精。一日,两人在湖边散步,姑娘饿了,竟提出要他把他母亲的心捧来给她吃,更想不到的是他竟然一口答应了。儿子跑

  来,拿起刀,就将睡梦中母亲滚烫的心挖了出来,然后飞奔回去。不料在跨过小沟时,竟被杂草绊了一跤,将心摔出老远老远。这时传来一个声音:“儿呀,快起来。摔疼了吗?”说话的是母亲那颗血淋淋的心。如果说这是一个寓言故事,那么下面的报道却是真实的:波黑战争中,埋在废墟里的母亲,割开自己的静脉,让孩子吸吮鲜血来延续孩子的生命。一位母亲在飞机失事时,用生命护卫着怀里的孩子,至死都没有松开搂抱孩子的手??。

  同学们,不知你在听到这些故事和报道时,你是怎样的一种感受?你联想到了什么?请用一句话或一句诗加以表达。

  (2)、作者介绍法

  《理想》的导入

  有这样一个人,17岁,他就成为了诗坛的一颗新星;26岁,历史给他开了一个玩笑:他被错划为右派,然而他却坚持读诸子百家;35岁,又一个更大的打击降临,他被遣送回乡,然而他却坚持不懈地写作;45岁,“十年浩劫”结束,他重见光明,迎来了文学事业的又一春,写出了一首给人力量的诗篇。他是谁呢?这是一首怎样的诗篇?

  他就是著名诗人流沙河,原名余勋坦,这首诗的题目叫《理想》。

  流沙河,这位与共和国一同成长的诗人,将中华民族百余年来的追求、奋斗写进了《理想》,将自己饱经磨难、面对人生的思索写进了《理想》,将人类的灿烂明天写进了《理想》,那么,《理想》是一首怎样的诗篇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读这首诗吧(3)提问——深入浅出

  《理想》的导入

  自由读课文后,请问,文中使用最多的字词是什么?请找出。(生答:理想、是)找出文中含有这两个词的句子。(生答:理想是——)比较两个“是”字句,由此引出对课文的讲解。《天上的街市》导入

  师拿出已准备好的碎纸片,从上往下散开,问学生这象什么?由此你联想到了什么?然后教师对想象和联想作出比较,之后再引出课文内容:街灯——星星。

  2、制造教学中的留白

  诗歌教学的留白艺术来自于诗歌的“空白"艺术

  有位评论家这样评说《阿Q正传》的欣赏过程:看第一遍,我们会笑得肚子痛;第二遍,才咂出一点不是笑的成分;第三遍,鄙弃阿Q的为人;第四遍,鄙弃化为同情;第五遍,同情化为深思的眼泪;第六遍,阿Q还是阿Q;第七遍,阿Q向自己身上扑来;第八遍,合而为一;第九遍,又一次化为你的亲戚故旧;第十遍,扩大到你的左邻右舍;十一遍,扩大到全国;十二遍,甚至洋人的国土;十三遍,你觉得它是一面镜子;十四遍,也许是警报器??十四遍以后读者欣赏到什么评论家没有说,我想只要你继续读下去,新的体会和想法肯定依然会有。诗歌作为异常跳脱的文学艺术,其诗意的不确定性远远超过小说等文学样式,所以,在诗歌教学中进行“留白”更有其必要性和现实意义。(1)、对“留白”的理解

  “留白”与“空白”均和书画有关。中国画讲究气韵,讲究虚实相生。中国书法讲究布白,讲究计白当黑。一幅画,一幅书法作品,常常闪烁着创作者的辩证思想,虚与实,白与黑,疏朗与紧密,常会被创作者经营得妥妥帖帖,所以,一个著名的书画家必定是一个布白高手。诗歌与其他文学样式的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它的“空白”的艺术创造,这和书画创作极其相似。如:《蝈蝈与蛐蛐》一文,抒写夏日郊外的蝈蝈和冬夜炉边的蟋蟀交替歌唱的情景。这是满与实;但开头疲于暑热的鸟儿,其实是春天的歌手,而蛐蛐生命力最旺盛的时刻,其实是秋季,所以作者在这首诗里明写冬夏,实为暗示春秋,这是空与白。作者以此来赞颂大自然一年四季歌唱不绝的规律,赞颂大自然周而复始,生命不息之美,这种美是永恒的。余光中的《乡愁》中有意象与空间位置的闪现,这是满与实,但省却了诗人与亲人离愁别绪的描述,这是空与白。可见,诗需要用形象思维,诗更讲究跳脱与留白。不然,诗写得与文一样就会显得过于死实,过于刻板,令人无法想象,不需想象,也就会索然无味。

  另外,语义的多维呈现也是造成诗歌空白的重要因素。稍有阅读经验的人都会感到,诗歌的词语在解读时常常会飘忽不定,很难用一

  个意义来规范它。而读者对语义把握的不确定性,又常常会刺激他作持续的探究。“诗无达诂”除了说诗的主题很难准确唯一地把握外,还因了诗歌语言意义的很难准确唯一地把握。如《星星变奏曲》中的“像星星落满天空/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初读,觉得有点“错”,仔细想想,写得确实好,这是用通感的方法,分别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写声音的隐约,丁香的朦胧,将人们带入一种令人陶醉的温馨迷人的美的意境,表现春天之美,光明之美。这种左见就是因了词语语义的多维呈现。正是有了这些疑问,有了独具只眼的看法,才使得阅读诗歌有了多种的体验和多样的收获。

  有一位学生这样叙述阅读顾城《远和近》一诗的心路历程:

  附:顾城诗歌赏析

  远和近(顾城)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

  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

  初二时读似乎很明白,那是一种充满绝望的爱情,人在咫尺,心却在天涯;高一时读便很懵懂,这诗中似乎蕴涵着一种现代人的生活状态,一种非正常的生活,一种被扭曲了的人际关系;高二时再读则更加疑惑,诗似乎在诉说着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戒备比之这自然带给人的亲切是多么的微不足道。如果假想初二时的老师一下子就把成年人的见解强加给世事未涉的少年,该学生还会有以后再读的体悟与快乐吗?

  这首诗很像摄影中的推拉镜头,利用“你”、“我”、“云”主观距离的变换,来显示人与人之间习惯的戒惧心理和人对自然原始的亲切感。

  这组对比并不是毫无倾向的,它隐含着“我”对人性复归自然的愿望。——顾

  城(2)、留白贵在补白的尝试

  “举一”为了“反三”,使学生掌握解读诗歌的有效方法。补白是留白以后的目标追求,它既需要教师的先期努力破解,又企望学生的后续追寻,乃至终生解读。教师的补白贮存既是应对学生的追问,也是为了调节留白的教学情景。教师的一次补白放样,可以引发学生的多元求索与补白尝试。如一教师在教余光中的《乡愁》时,故意深

  情提起诗人对“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四个意象的具体情景没作过多描写,需要学生结合诗作情感基调并通过想象作补白尝试。为了作引导,教师率先对“邮票”的情景作想象性描绘:“我们看到一位两鬓斑白的母亲,坐在窗前,看着儿子的来信,眼中泪花闪烁,脸上洋溢着欣慰的笑容。”学生在课后所作的补白的训练中,想象异常丰富,远远超出了老师的预料,恐怕也超出了诗人的意料,留白的收获颇丰。当然除了意象补白外,还可以有情节补白、创作缘由补白等。

  许多诗本身着重于虚写,阅读欣赏时需要一种“猜测”的穿透力,要通过意象

  的表面呈现,找出它背后的深层意蕴。以艾青的《化石吟》为例:

  不幸遇到火山爆发,也可能是地震,你失去自由。

  《化石吟》是一首赞颂化石的生动优美的抒情诗,它向我们展示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它热情赞美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

  3、激趣

  (1)以画激趣。

  人们经常将“诗情”与“画意”相提并论,这说明诗歌与绘画有很多相通之处。因此教学诗歌可以把画面作为突破口,通过讲解朗读诗句,调动生活积累。将语言中包含的意象借助画面直观地表现出来,即复制再创诗句描绘的画面,将其连缀深入意境,悉心感悟。在这具体的描画中,学生不仅有强烈的兴趣,而且他们所显现出来的审美感悟和再创能力也是令人惊讶的。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如果没有美,没有艺术,那是不可思议的。”这就要求教师要具备良好的艺术修养。而任何形式的艺术和手段从理论上分析都不是纯理性的,甚至必须依靠充沛的情感。

  以诗作画给学生们提供可驰骋想象的机会,所以他们感兴趣,有激情,也很认真投入。这样的活动既增强了教学形式的丰富性,又加强了教学内容的直观性,也强化了诗歌教学的情感因素,还为师生的交流带来了一个新的平台。如:《秋天》的画面可以这样设计:(见多媒体课件)《纸船》的画面可以这样设计:(见多媒体课件)《雨

  说》的画面可以这样设计:(见多媒体课件)

  (2)以疑激趣。

  所谓质疑,就是提出疑问。爱因斯坦曾认为“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思考问题,才会有所发现和创造。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中学生精神世界中更为重要。”我们要打破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方式,用质疑解疑的方法激活诗歌的意趣,引导学生在疑问中经历一次情感体验。

  4、学写诗歌:模仿写诗,学以致用

  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注意诗来源于生活,是诗人对生活的感悟,那么我们也同样可以把对生活的感悟用诗化的语言表述出来,当然这种写作是带有模仿借鉴性质的。仿写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可就例句进行延续性仿写,可就例诗进行整段仿写。仿写时要注意借助联想、想象、比喻、排比等手法来表达自己独特的情感和生活体验。

  诗歌毕竟是诗人对生活的艺术再现,是最精粹的文学形式之一。诗歌教学也是一项富有创造性的工作。讲好一篇诗是一种艺术创造,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提高思想水平和业务能力,发挥独创精神,不断在教学上进行探索、改革,让现代诗歌教学逐步走向科学化、艺术化的轨道。

  读《纸船》后的仿写

  小时侯,母爱融在乳汁里,吮着它,香甜甜;

  长大后,母爱藏在枕头里,枕着它,意绵绵;

  寒冬里,母爱织在毛衣里,穿着它,情牵牵;

  雨天里,母爱撑在雨伞里,擎着它,泪涟涟。

  其实能寄托“母爱”的又何止“纸船”“乳汁”“枕头”“毛衣”“雨伞”呢?请你结合自身体验,借助一种具体的形象,并用诗意的语言来抒发对母亲的爱。试着写一两句诗。上学后,母爱。(生分成四个学习小组开始讨论。)

  (评点:师生同写,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阅读既

  是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又是教师与学生间平等的对话。)

  上学后,母爱写在书本里,读着它,情真真。

  深夜里,母爱渗在被子里,盖着它,暖烘烘。(全场掌声。)

  饥饿时,母爱浸在饭菜里,嚼着它,美滋滋。干渴时,母爱冲在牛奶里,啜着它,热呼呼。

  上学后,母爱聚在唠叨里,品着它,爱切切。(雷鸣般的掌声。)求学时,母爱藏在书包里,背着它,沉甸甸。

  调皮时,母爱藏在巴掌里,挨着它,热辣辣。(一阵笑声,长时间的掌声)

  上学后,母爱嵌在灯光下,看着它,心酸酸。

  离家后,母爱镶在相框里,望着它,泪潸潸。(很多老师和同学感动得双眼湿润。长时间的掌声。)

  这就是诗啊!是啊,只要做有心人、有情人,你就会发现母爱融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而且从不同的角度看母爱,每人的体验皆不同。

  任何文章,没有阅读者的阅读,只是一个没完成的文章。正如易卜生的一句话:不仅作家在创作,而且往往读者比诗人更像诗人。富有诗意的个性化对话,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与思考,受到了情感熏陶。读完《理想》后的仿写:

  理想是海,掀起惊涛骇浪;

  理想是浪,考验万轮千舟;

  理想是舟,载着地球村人;

  理想是人,开辟宇宙新天。

  书籍是钥匙,打开智慧的大门;

  书籍是大门,引领知识的殿堂;

  书籍是殿堂,创造人类的财富;

  书籍是财富,开创世界的辉煌。

  读完《雨说》后的仿写:

  桃花见了我笑红了脸啊;

  石榴见了我笑破了肚子啊;

  小溪见了我笑亮了嗓子啊。

  学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写诗:(余映潮)

  师:继续我们的乐章,假如生活重新开头。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假如你欺骗了生活,生活都需要重新开头。假如生活重新开头,我们应该怎么样对待新开始的生活?

  我们这一步的学习,首先是,你结合生活的体会自由地写诗,然后我们再来欣赏人家写的诗。怎么写?“假如生活重新开头”,第一句话,然后你再写一句话,就是两句诗了,或者再写三句话,就是四句诗了。试一试,展现你们的思想和才华。

  生1:假如生活重新开头,不要迷茫,不要不知所去,翰海大地,苍茫天空,哪里都有你生活的意义

  当你的灵魂飞离开这虚伪的世界

  用婴儿般纯真的笑容迎接你新的开头。

  师:生动,精美!多好的诗!他很快,他大概快于你们两分钟吧,首先就举手。好,谁来?

  生2:假如生活重新开头

  不要骄傲,不要自弃

  要让一切恶习不会有生存之地

  要让一切优点温暖大地

  要热爱一切一切

  带来无限欢乐

  成为生活的天使。

  师:啊,生活是多么的美好!

  生3:假如生活重新开头,我们要诚实守信

  坚强乐观

  新的生活需要不断地努力

  只有这样,生活才能更加充实。

  师:对,他就是给我们谈心嘛,是不是?谢谢!

  生4:假如生活重新开头

  要以崭新的面貌去迎接

  因为新的生活也是崭新的假如生活重新开头

  要用真诚的心去面对

  因为新的生活需要自己去开拓。

  师:多好!她用了反复的手法,两个诗节来表达自己的心声。生5:假如生活重新开头

  要汲取前车之鉴,要对生活充满希望

  要努力去实现你的人生目标

  假如生活重新开头

  要诚实踏实地过每分每秒

  要热情地拥抱它、享有它,要细细地品味它

  不要让生活在你的人生中反复重新开头,因为要让自己努力创建一个生活

  才是精彩和成功。

  师:我最喜欢的一句就是:“不要让你的生活反复地重新开头”。多好!啊,你来。

  生6:假如生活重新开头

  我不会再哭泣

  我要勇敢地前进

  我相信生活不再将我抛弃

  所以我要更加努力。

  生活总要继续

  阳光总会来临

  拭去眼角的泪

  勇敢向前去。

  师:啊,你会美丽地长大!

  生7:假如生活重新开头

  曾经的我欺骗过生活

  于是我得到了生活的真谛

  诚实踏实

  曾经的我被生活欺骗过

  于是我得到了生活的启迪

  乐观坚强。

  师:啊,这个构思实在是太奇妙了,我真是感叹不已啊!好,还有这一位。生8:假如生活重新开头

  不要畏缩,不要停留

  前进的时光里需要勇气

  相信吧,胜利的彼岸已经不久

  眼睛永远注视着前方,现在去尝试以往

  一切都是暂时

  一切都将会变幻

  而曾经历过的好好去珍惜。

  那将是多么宝贵的美的怀念。

  师:多么漂亮的仿写啊!好,还有那一位。

  生9:假如生活重新开头

  不要心灰,不要意冷

  黑暗将会隐退,光明将会出现。

  面对美好的明天

  请大步向前走,不要畏惧一切

  快乐将会成为你的终点。

  师:大步地、快乐地、勇敢地向前走!每一位同学都有美好的希望,那么展望未来,我们用我们的脚步,用我们的诚实、我们的奋斗,去实现我们的希望。那么,老师也写了四句话,想念给你们听一下,好不好?

  生:好。

  师:鼓励一下。

  (生鼓掌)

  师:我的四句诗是这样的:

  假如生活重新开头

  新的美景在向我温馨地招手

  我欣喜地拥抱我的时光

  把两步当作一步走。

  中学生多愁善感,情绪易波动,面对青春期莫名的躁动,思想上会出现苦闷压抑的情感。他们惧怕批评厌恶说教。可是用诗歌来宣泄、交流,他们却乐此不疲。诗歌对于喜欢新形式又爱美的中学生而言,尤能激活情趣,扣动心扉。鼓励学生对诗歌进行改写和仿写,有利于拉近学生与作品的情感距离,可以缓解他们思想上的苦闷,释放内心的情感。组织学生仿写或读后写诗,并进行悉心的指导。既净化了他们的灵魂,又能使他们捕捉到人性中的真、善、美的东西。这便是一个感悟升华的过程,一个受到自我教育的过程。这样诗歌便能转化为学生心中雄厚的精神资源。诗便会成为师生交流的一个通道,这种情感关照,这也是教师通过诗歌教学正确引导并影响着学生的情感、意志、态度与价值观等的一条渠道。

  总之,通过学诗和写诗,可以使学生把感受到的意蕴美内化为自己的情感体验,成为具体可感的形象或上升到一种思想高度。可以唤起一种美好的情感,培养学生对世对事对人的好奇心和真诚的关怀。

  5、比较阅读

  1、类比迁移法

  每一篇古典诗歌,并不是孤立地存在的,彼此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也不能总是孤立的教某一篇古诗,要尽量进行类比迁移、纵横捭阖、加强比较,通过比较,寻找相似点、共通性;通过比较,体会差异性、多样化。以此来全面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和文学修养。

  (1)同类比较

  在进行诗歌教学时,我们可以把同一题材、同一风格的诗作摆在一起,通过比较,让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更深刻、更全面,从而归纳出一定的规律。在教毛泽东的《沁园春

  雪》这首词时,我把他的另外一首词《沁园春长沙》拿来让学生进行对比分析,通过讨论,学生了解这两首词的一些共同点:一是写法基本上相同,都是上阕写景,下阕抒情,写景的时候,都有一个领起的关键字:一个是“望”,一个是“看”;二是思想内容也差不多,都体现了毛泽东的广阔胸襟和伟大抱负;三是风格上也相似,两首词都是豪放的。通过这样的比较教学,学生对诗歌的认识,并不是一个个孤零零的个体,这样以点串线、由线到面,学生就可以总结出一些带有规律性的东西来。

  (2)异类比较

  相同风格的诗歌可以摆在一起进行对比教学,其实不同风格、不同内容的诗作也可以摆在上起进行对比教学,通过这样的教学让学生体会到中国古典诗歌的丰富多彩、千姿百态。如教学《假如生活欺骗了我》时,将它与《假如你欺骗了生活》放在一起进行教学,让学生从中找出其不同点,从中得到不同的教益。

  师:看大屏幕,咱们今天学习的是诗人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进入诗歌学习的序曲。出现字幕之后,同学们一起读起来。开始了,“他是??”,读。

  生:(读大屏幕)

  “①他是俄国诗人,他的创作对俄国文学和语言的发展影响很大。

  ②他的一生创作了近800首优秀的抒情诗篇。

  ③他的诗歌,像太阳一样照耀着十九世纪的文坛,他被喻为“诗歌的太阳”。

  ④他的说理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问世后成为许多人激励自

  己的座右铭。他就是诗人普希金。”

  师:初步地了解了作品,然后咱们开始课文的学习。进入课文学习的第一乐章。在进入课文学习之前呢,我想向大家念几个语言的片段。这是现在的成人、长大了的人,他们童年的时候或者少年的时候学习《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感受,现在回忆起来的感受。有个人这么说了:“十四岁那年,我读到了《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第一次读这首诗的时候我就知道,我不会忘了这首诗,它将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另一位说“我十七岁的时候最喜欢的普希金的诗句是‘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还有一位说,“这一首诗已陪我度过许多难过的时刻,我喜欢这首诗。”还有人说“这是第一首吸引我的诗,初中时候我读到它,很感动”。那么,咱们今天来学习这首诗,咱们青年、咱们少年来学习这首诗有什么感受呢?先把诗歌读起来。

  咱们这一次的学习有三个要求:第一,吟诵这首诗;第二自由地背;第三,抒发读诗之后的感受。好,现在自由地、大声地,好象自己在感受这首诗的奥秘。大声地读,开始吧!??

  面我们来看一看这一首诗给我们的启迪。一起说,应该是什么呀?给我们的启迪,一句话,四个字。两个字,其实是:

  生:乐观。师:还有两个字。

  师、生:坚强。

  看看是不是,告诉我们,坚强。

  ??

  师:好,咱们再来看第二乐章,《假如你欺骗了生活》,我们来看,这是中国诗人宫玺写的一首短的说理诗,他的诗是这样的:(教师朗读《假如你欺骗了生活》)假如你欺骗了生活

  以为神鬼不知,心安理得

  且慢,生活并没有到此为止

  有一天,它会教你向它认错

  大地的心是诚实的孩子的眼睛是诚实的人生只有一步一个脚印

  才会有无憾的付出无愧的收获

  (要求学生自由读)

  (再次自由地读)

  师:好,再一次地静静地、静静地思考,这一首诗里面有哪两个词,它的含义是需要好好地咀嚼、体会的?思考。

  (生思考)

  师:好,把你思考的结果告诉大家,可以说一个字,可以说两个词。

  生1:我觉得是“无憾”和“无愧”,因为我觉得就是,不是说一步一个脚印吗,所以做人要脚踏实地吧,所以做人才无愧。

  师:首先是呼喊:付出是值得的,无愧了,收获也是值得的。很好,继续来。你的认为。他有他的认为,你有你的认为。请你来。

  生2:我觉得,我就说一个,就是“诚实”这个词,因为我觉得它重复了两遍,而且都非常的深。

  师:嗯,你看,他看出来,这个词反复了两遍,因此这个词有力度。“诚实”,“大地”,“大地的心是诚实的”,应该说,我们的世界都应该是诚实的,孩子的眼睛是诚实的,孩子看世界是纯真的。说得好,还有,那位!

  生3:我要说的也是诚实。和他刚才说的一样,因为它重复了两次,并且我觉得只要人是诚实的,他就觉得心安理得,就可以用那种心情来面对付出以及收获,我觉得那才是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

  师:诚实应该是人生最重要、最重要的修养之一。生4:我也想说诚实。因为我觉得一个人做人的根本就应该是诚实。只有这个人诚实,才能够可信。然后得到的结果才是有意义的。

  师: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成果。好,继续来。

  生5:我觉得是“无憾”和“无愧”。因为你只有“无憾”地付出,然后不欺骗生活,然后付出了,然后你收获的时候才会感觉当之无愧。

  师:这首诗,它很紧密地有了关系。好,你来。

  生6:我觉得关键的词应该是“付出”和“收获”,因为我觉得付出和收获,如果说你是坦然地去做这件事的话,那么付出和收获一定是成正比的,而且在这里讲如果你是诚实的,不管你是做事还是做人,就会不但人生会脚踏实地,而且得到的结果也是和你的付出成正比的。

  师:嗯,很好,她是从一个中心的词语,假设我们说“无憾的付出”,而“无憾的”是个修饰,“付出”是重要的,收获也是“付出”之后的所得。这么理解也可以。

  生7:我认为也是诚实。我觉得只有做到了每一个人都是诚实,而且都是真诚的,我觉得就能够做到无憾和无悔。

  师:前提是诚实,接着就要付出和收获。大家再看,诗歌的标题就是诗歌的眼睛。

  生8:我觉得应该是“诚实”和“欺骗”。首先,诚实和欺骗是相对的词,当然“欺骗”都知道是贬义的,“诚实”是褒义的。人都需要诚实,才能脚踏实地做人。

  师:对,我们不要欺骗生活,这是从否定的方面,我们要诚实地面对生活,去创造生活,这是从正面的。这首短诗里,刚才大家应该说都有自己的体会,都答得有一定的深度。但是我认为,一个“诚实”,一个“欺骗”,从两个角度告诉我,应该怎么做。很多词都可以领会,重点领会“欺骗”和“诚实”。很好。

  那么,这样两次的品读活动,老师给一个这样的评价:很投入。做得非常好。师:再来看,这首诗给我们的启迪是什么?

  这个刚才大家都说了,要怎么样啊?

  生:诚实;

  师:一步一步地走呢?

  师、生:踏实。

  师:多好,要诚实、要踏实。

  师:继续我们的乐章,假如生活重新开头。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假如你欺骗了生活,生活都需要重新开头。假如生活重新开头,我们应该怎么样对待新开始的生活?

  我们这一步的学习,首先是,你结合生活的体会自由地写诗,然后我们再来欣赏人家写的诗。怎么写?“假如生活重新开头”,第一句话,然后你再写一句话,就是两句诗了,或者再写三句话,就是四句诗了。试一试,展现你们的思想和才华。

  诗歌作为一种纯粹精微的文学样式,是培养中学生审美趣味的“最好的媒介”。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到近代教育家陶行知等都非常重视诗歌的教化作用。孔子曾经这样教化他的儿子孔鲤“不学诗,无以

  言”。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主张用诗的真善美来办教育,要把育才办成一个诗的学校,让每个学生过着诗的生活。当今有识之士更是大声呼吁:“让中华诗歌大步走进中小学校园”。而现在的社会上,兴舞蹈,热音乐,冷诗歌,语文课本上少诗歌,平时训练不写诗歌,高考作文也是除诗歌外体裁不限。教师缺乏教诗的热情,学生也没有学诗的兴趣。语文教学要适应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上,要培养学生纯正的审美趣味,应该把诗歌教学放到重要的地位。

  余秋雨先生说得好:在欧洲,作为古代经典最醒目的标志,是一尊尊名扬天下的雕塑和一座座屹立千百年的建筑。中国历史上毁灭性的战乱太多,只有一种难以烧毁的经典保存完好,那就是古代诗文经典。但愿所有的语文老师,回归“诗教”的家园,将蕴藏在无数中国人心中的“雕塑和建筑”,进行一代接一代的传递性的诵读,真正让学生栖居在绵延不绝的经典长廊里

  第二篇:现代诗歌教学方法

  诵读、品情、悟境——浅谈现代诗歌的教学

  杨媛瑗

  诗歌是通过精炼、生动、富有音乐美的语言来创造鲜明独特的形象,构成优美而深远的意境,能够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社会生活,抒发作者思想感情,表达作者理想愿望的文学体裁。而现代诗歌在感情抒发上则显得更加奔放,其不受旧体诗严格的格律所套,不讲究语言外在的格律,只注重诗歌内在的旋律与和谐的节奏。因此,现代诗歌的教学应从语言、感情、意境等三大方面入手。

  一、诵读,品味节奏美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而诗歌可以说是语言艺术的尖端。现代诗歌的语言也常讲究精炼、形象、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教学过程中,必须首先通过指导学生朗读诗歌,进而品味诗的语言,才能更好地去体验诗的感情,领会诗的意境。朗读现代诗歌可分三步走:

  (一)初读,读准字音和节奏。要求学生在语言层次上通读全诗。发音方面,要吐字清晰,准确有力,分清四声;在体现诗的节奏和韵

  律方面,应根据诗歌的内容和感情表达的需要,运用好重音和停顿。朗读也和说话一样,不能一口气说完,中间要有适当的停顿,一方面是朗读的人需要换口气,另一方面听的人需要想一想,记一记,所以要有短暂的间歇停顿。现代诗歌又有它的特点,有的三个字一停顿,有的两个字一停顿不等,显得节奏感特别强。如郭沫若《天上的街市》中“远远的街——灯——明了”,停顿就是错的,因为诗句的愿意是指一物——街灯,而不是指街和灯两件事物,所以节奏停顿和重音应为:远远的——街灯——明了。停顿时还要注意一般把停顿前的一个字的读音拉长一点。至于时间的长短,则根据整首诗的节奏和意思而定,做到“声断意不断,语断情不断”,犹如书法行书中的“笔断意连”。初读时可有意识地让学生进行组合,好、中、差搭配,学生可以四、五人作一组,互相读给组员听,组员之间互相点评,互相纠正,读准字音和节奏,达到共同进步。实践证明,放开学生的手脚,让学生自主地去学习,这是完全可能的事,学生的潜能只要挖掘出来,那是很巨大的。

  (二)情读。即有表情地朗读,以体会现代诗歌的情感节奏,要求学生在朗读过程中仔细揣摩作者的感情,并通过朗读的轻重缓急和声调的抑扬顿挫表达出1来。因此,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掌握好声音的高低和速度的快慢,重音适当增强其音量,要自然有力,恰到好处,不要拖腔拉调,矫揉造作。突发的大声和刺耳的语调会破坏朗读的效果。如贺敬之的《回延安》中“杜甫川唱来柳林铺子笑/红旗飘飘把手。/白肚子手巾红腰带,/亲人们迎过延河来。/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一头扑在亲人怀。/”这些都充分表达作者激动、喜悦的心情,感情应是激昂强烈,一泻千里。读时节奏应快,语调显得昂扬向上。情读,可在小组初读的基础上进行,让每个组员按自己的理解和体验去朗读诗歌,每个小组再推选出一位代表参加组与组之间的朗读比赛,全班同学一起来评价,选取出最佳朗读选手。这个环节要尽可能地挖掘学生对诗歌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多鼓励和表扬学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三)复读。即反复朗读,体会诗歌节奏展示的美感。这就要求

  把握好轻重感、韵律感,把作者所要强调交代的情感重音读出来。朗读的形式应是多种多样的,可学生个别读,可几人学习小组读、可全班齐读,可分角色读等等,还可以让学生选自己最喜欢的一节或几节来读,读出情感,读出韵味。通过多层次、多形式朗读,让学生深刻地体会诗歌所具有的韵律美、节奏美。而朗读又培养了学生对母语的语感,对诗歌的感悟,学生从中受到熏陶,从而培养了学生高尚的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在此基础上,再趁热打铁将学生引向更高的鉴赏层次。

  二、品情,挖掘感情美

  没有感情就没有诗歌,诗歌的感情包含在字里行间,体会诗歌的感情可以从词语的感情色彩入手,抓住关键词语(即“诗眼”)所蕴含的丰富感情,比较各种不同句式表达感情的不同效果,就可以挖掘出感情之“泉”。例如贺敬之的《回延安》中“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一个“抓”字,一个“贴”字,鲜明地道出诗人对延安的深情,“不放”和“紧紧”两个词则进一步把这种感情推向更高的境地,表现诗人对延安的一种深沉的爱和眷恋。

  此外,体会现代诗歌的感情还可能从分析诗歌表达感情的方式和所运用的多种修辞方法入手。诗歌的抒情方式基本上有两种:一是直抒胸臆,二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诗人往往是通过选取生活中典型的景物,最激动人心的时刻或场面,凭借具体鲜明的形象来抒发感情(情思)的。

  三、思境,体会意境美

  意境包括“意”和“境”两个方面,“意”即“志”,也就是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境”即形象,也就是诗中描绘的具体景物和生活画面,两者结合,相辅相成,虚实相生。它既包含鲜明生动的形象,又包括了形象中蕴含的发人深思的思想和令人激动的感情。因此,意境就是作品中描写的某种事物所达到的艺术境界,是作家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图景和谐统一的结果。如余光中的《乡愁》,读这首诗时,读者就能从一枚小小的邮票、一张窄窄的船票、一方矮矮的坟墓、一弯浅浅的海峡等联想到那份浓浓的思乡之情,那对祖国的深深的眷恋,以及对两岸统一寄予的热切的期盼。这便是诗中具体可感的形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其特征去感悟诗的意境,进入诗的意境,使诗中的此情此景变为学生的我情我恰当的评价,这是一个养分的环节。首先,引导学生进入意境可以通过创造诗歌教学的课堂气氛或展示诗歌的直观形象和画面,启发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或者运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诗歌的内容等等。经上这些环节以往都是由教师来进行,其实完全可以由学生来操作。尤其是现在信息技术已引进课堂,有些可以让一部分有能力的学生按照教师的意图(或学生的理解)去制作成相应的课件(包括描述诗歌的内容),再由教师运用到课堂上,这样对学生的吸引力会更大,那些作了谭件的学生有一种荣誉感、成功感,而另外一部分的学生则充满了好奇和渴望,从而能更好的、更深的、更高的、更有效的激发出他们学习的热情。如《天上的街市》这首诗,教学时可展示诗中想象天街上牛郎织女骑着牛儿来往,提着灯笼在闲游的画面(或投影展示,或录像展示,或简笔画勾勒,或多媒体课件展示),同时,教师(或学生)作相应的解说,然后让学生闭目遐想,去想象天街上自由、幸福、美好的生活。其次,感悟诗的意境时,可以通过推敲语言,琢磨构思,研究修辞手法等,来认识诗中所创造的形象的意义及审美价值。推敲语言要善于抓住“诗眼”,即养分的词语,了解其丰富的含义,不仅了解字面上意义,还要了解字里的内在含义,即所谓“言外之意”。在琢磨诗的构思上,要了解诗人凭借什么事物或表现手法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理想、愿望。如《天上的街市》作者想象天上有美丽的街市,街市上有世上没有的珍奇,天街上的牛郎织女过着自由自在、幸福美满的生活,这和传说中的牛郎织女的故事是迥然不同的,而作者正是通过大胆的艺术想象,把牛郎织女这个古老的民间故事进行了根本改

  造,使牛郎织女成为自由、幸福的化身,描绘了一幅奇妙的天上乐园,从而表达了作者向往美好生活的理想和愿望。诗中牛郎织女的形象塑造起到了积极的意义。教师在教学当中可让学生反复诵读,然后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通过讨论—总结—再总结,来加深对诗歌的理解。这个环节,教师要放开学生的手脚,相信学生的能力和水平,有时教师稍作点拔即可,一般来说都会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第三篇:关于中学语文现代诗歌朗读教学方法的文献综述

  关于中学语文现代诗歌教学方法的文献综述

  中国诗歌具有悠久的历史,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在中学阶段学习诗歌,有利于我们继承和发扬这种文化,为推动中国文化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诗歌教学能够传承优秀文化,涵养人文精神,顺应教育改革,解决教学问题。与新课标的要求相比,总体看来诗歌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在具体教学中存在一些误区。诗歌教学方法也存在诸多不足,值得进一步研究探讨。

  一、中学诗歌教学的误区

  《新课标》要求中学生培养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中学生要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新课标确定后,语文教科书作了全面修订,诗歌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被大量的安排在各个版本的语文教科书和语文读本上。可见,诗歌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是越来越重要了。然而与语文新课标要求不相协调的是,在当今的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忽视诗歌的现象,在现代诗歌教学上也存在一些误区。

  周兆燕在《走出误区,走出一片天——初中现代诗歌教学读的研究》中提出诗歌教学存在四个误区:

  一、教师灌输,学生接受,缺乏个性体验。长期以来,初中诗歌教学就一直局限于教师灌输,学生接受的模式,根本谈不上对诗歌美的语言的赏析。长此以往,诗歌教学也就裹足不前,走进了死胡同。

  二、学生朗读,教师点评,缺乏特色新意。诗歌教学重视读,重要的是教师能指导好学生的读,还要注重学生读后的点评,这样学生才能有所提高。

  三、机械操作,肢解诗歌,缺乏整体感悟。有的教师运用多媒体的现代手段,肢解了诗歌的各个部件,表妹上色彩斑斓,实则抹杀了诗歌的精髓。

  四、重视含义,营造意境,缺乏联想想象。在感悟诗歌的意境时,教师不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只是通过推敲语言、琢磨构思、研究修辞手法等来认识诗中所创造的形象的意义及审美价值。这些误区使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不到位同时也阻碍了诗歌教学的发展。

  二、以教师为主导的诗歌教学方法

  李丽文在《高中诗歌教学初探》中根据诗歌这一文学体裁的特点归纳出三点诗歌课堂教学的方法:

  一、必要的背景介绍。诗歌大多短小精悍,却蕴涵着丰富的情感。要准确体会作者写作意图及情感,就必须对写作背景有详细了解。

  二、加强诵读。诗歌语言具有音乐美,教师要精心指导学生注意节奏、声调、停顿、强弱、长短的错综变化与节拍音乐的美感;要读出诗人的情绪;要读懂字词句与诗人的情怀。

  三、仔细揣摩诗歌意境,通过欣赏诗人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去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首先要运用语言描述诗的内容,把学生带进诗的意境。其次,运用联想和想象再现诗歌的形象,把握诗歌的意境。

  郝海荣在《现代诗歌朗读教学四法》中就怎样搞好现代诗歌朗读教学总结了四种方法:

  一、细致感知课文内容,体味诗歌内涵意境。朗读应该贯穿现代诗歌教学始终,初次整体感知诗歌内容,就先让学生粗略地默读课文,稍作准备,再来朗读,在分析诗歌思想内涵、表现手法之后,再巩固朗读,这样一来,对学生体味诗歌内涵意境很有帮助。

  二、积极投入感情朗读,读出诗外之意。在诗歌朗读活动中投入的情感可细分为几个层面:一是对读诗有神圣感,认为这是崇高的精神活动,先要沉静下来,净化一下心灵;二是对诗人有亲近感,通过朗读走近诗人,亲承謦欬,仰慕诗人心灵境界;三是对诗作产生共鸣,消除与诗作的情感隔阂、时代隔阂、空间隔阂。

  三、仔细把握朗读节奏,精心体验诗歌的音韵美。朗读的节奏包含内容大致有语音高低、语调轻重、气息强弱、节奏快慢等。其中最重要的是两条一是语音高低,二是节奏快慢。把握好了这些,抑扬顿挫自然发生,诗歌朗读的艺术效果也就自然产生。

  四、认真做好各种标记,辅助提高朗诵技巧。培养学生具有现代

  诗歌朗读的技巧,可以将诗歌朗读训练直观化,将训练所得的方法、要领等外化为各种符号标记,这种最简便的训练方法,对学生来说也是最为有效的方法。处理诗作文本的符号体系是简便易行的,只要稍微熟悉一下即运用自如。

  以教师为主导的诗歌教学方式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但是同时也会忽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甚至会出现教师一言堂,教师所讲授的内容学生理解不了的问题出现,这些情况都不利于学生对诗歌的品读和理解。

  三、以学生为主导的诗歌教学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诗歌教学不能一直由教师主导,还应该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

  宋兰今在《关于优化高中诗歌教学手段的探索》提出教师需要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手段,如探索“互动型”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导。优化诗歌教学过程,培养并激发学生的悟性和想象力,使学生学习到“诗化”的语言,才能提高交际技能,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郑先东在《高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方法研究》中提出了以生为本,走内涵式可持续发展之路,课堂教学必须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方法。课堂上教师巧引学习方法,也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一是教师鼓励学生自主探究。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选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根据现有的知识提出问题,并提出可能的初步解释或假设,然后学生自行设计出简单可行的调查探究方案,亲身实践,收集调查研究的信息数据,根据数据进行分析讨论、解释,在全班进行交流,得出结论,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二是教师鼓励学生合作交流。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鼓励他们之间相互支持、配合,面对面地进行促进性互动学习,指导每位学生积极承担在共同完成任务中的责任,学生合作完成学习任务可以促进他们学业的发展和提高。

  舒浩珍在《合作学习法在诗歌教学中的运用——高中诗歌教学浅探》中提出在诗歌教学中运用合作学习法。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将学生进行分组,一般情况下2-6人为一组。分好组之后,教师开对各个

  小组进行任务分配。小组的每个成员负责总任务的一部分,并把自己所学教给其他的组员,并与其他组员进行讨论总结。合作学习主要通过小组成员间的互动和知识交流,促进他们的学业的发展。而组员之间的接纳、关怀、鼓励和欣赏,会提高他们的自我观,建立对学习的信心。以学生为主导的诗歌教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但是这种教学方法不能缺失教师的引导。所以现代诗歌的教学方法应该是以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够在课堂上充分展现教师和学生的价值。

  总而言之,中学现代诗歌教学现状还不容乐观,诗歌教学也存在一些问题。就目前而言,只有将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和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学方法结合起来,形成以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才能让学生充分理解和把握诗歌的情感内容和作品意蕴,也能够在课堂上充分实现教师和学生的价值。

  第四篇:浅谈中学语文教学方法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方法

  摘要:“语文是百科之母”路以体现语文的重要性,它作为基础工具学科,必须有一套重要的教学方法。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既要从理论上掌握教学方法,又应在实践中灵活地运用,善于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也要教会学生如何获得知识的方法。对语文教学方法的探究,必须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着手,作综合研究,这是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需要,也是当前开展素质教育的需要。

  ㈠教学方法是教师指导学生为了实现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一系列办法和措施。教学,在任何时时候都是双边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联系的活动方式,是教师发出信息和学生接受信息的途径,是实现预期教学目标的不可缺少的因素,在引导和激发学生有效学习方面,具有独特的意义和作用。教学方法有它独特的特点:其一,具有相对性。

  教学方法使用的原则应是:第一,坚持启发式。启发式是教学方法使用的基本原则。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激发其思维活动,主动探求知识,增强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

  题的能力。因此,启发式不是具体的教学方式或方法,而是教学方法使用的原则。教学方式方法千变万化,种类繁多,但其本质都应是具有“启发性”的。坚持启发式原则的关键在于既要重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防止片面强调教师的权威性;既要尊重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又不放任自流。第二,坚持最佳组合。现代教学方法一般认为教学任务包括三个方面:传授和学习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培养学生共产主义世界观和道德品质。这种高度概括的教学任务对选择教学方法具有方向性的意义。对教学方法的优选和组合应注意它的针对性和启发性,多样性和选择性,实践性和迁移性。第三,坚持因材施教。素质教育,提倡因材施教的方法。因为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所以教育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的目的是为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让每一个学生主动地、活泼地发展。讲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㈡语文教学方法种类繁多,如果将它看作一个完整的系统,可以将众多的教学方法从三个方面加以归纳:以教为主的方法系统,以学为主的方法系统;教学兼重的方法系统,这三个分系统体现着各自的特点,发挥各自不同的特点。

  第一,以教为主的教学方法系统,它主要惟语言为媒体,传递知识信息,靠教师讲述和讲解,使学生掌握语文知识。

  1、讲授法,它是最基本的教学方法,它是教师运用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引导学生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又可分为讲述法,讲解法和讲演法三种。主要用于导语、批示语、结束语、介绍作家作品和时代背景,叙述教材基本事实;分析课分,提示重点,阐明事物和事理,评述写作范文和写作例文等。夸美纽斯曾将教师比喻为知识的溪流,学生就是水槽,当教师讲授时,嘴里发出知识的溪流,要求学生立即像水槽一样装住知识,一点也不让它流掉,教师的讲解和示范目的是为了传授知识,并让学生了解方法,不要因为担心背上“满堂灌”的嫌疑而忽视对知识系统传授。

  2、串讲法,它是文言文教学中有“讲”有“串”的传统教学方法,“讲”即讲解,“串”即串连,就是把上下文串通起来,实质是

  “讲”,讲的特征是“串”,即把词、句、语段、段落、全篇译式串讲,一种是概括式串讲,翻译式串讲,就是以今语释古语,从现在注释的角度说,就是把古文译成白语文。

  串讲式串讲,是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对其意义加以概括,用自己的话解释出来,而不用语对译的方式。当句子的含义比较丰富、深刻,用翻译式串讲无法充分表达时,就需要用概括式串讲。

  串讲法的应用有利于发挥教师“讲”的主导作用,保持讲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变单方面的教师讲为师生双边活动,避免繁锁,兴之所至,信口开河,而有利于提高讲的艺术性,抓住重点,以保持学生注意力的高度集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要防止教师唱独角戏,主观注入,平铺直叙。

  第二,以学为主的教学方法系统,以学为主的教学方法就是教师努力培养学生乐于学习,学会学习的方法。

  1、讨论法,它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某个问题,发表各自见解从而互相启发、探讨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的集体对话和互学形式,进行学生之间或师生之间多向信息交流,借以实现语文教学目的的一种常用教法,可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钻研问题的精神和语言表达能力,它从根本上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民主教学思想。

  2、研究法:它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自觉研究的方式,借以掌握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的一种有效教法,它突破了传统教法重教轻学的局限,体现了现代教学思想的转变。

  第三,教、学兼重的教学方法系统。

  1、问答法,这是在语文教学中,以问题为中心组织课堂教学的一种常用教法,主要通过教师提问,学生答问,或学生质疑问难,教师按学生要求叙述有关事实,提出问题,并请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学生解疑辩难的对话形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问答法有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语言表达能力。

  2、情境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是在现代教育培养全面型人才理论指导下创新的教学方法。强调要进行情感教育,以情动人,以美感人;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能力,充分发掘语文课的教育功能。教师和学生的思想感情,交融互渗于作品所描绘的客观景物之中,形成主观情思和客观景物相统一的审美境界,使学生获得美的感受,培养其高尚的审美情操,进而使学生思维水平不断提高。

  情境教学法突出了语文教学的审美特性,强调了教学中要以美去激发爱,以美感染人,从而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促进学生主动和谐、生动活泼地全面发展,优化了语文教学效果。

  上述三类系统中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究竟如何运用,要视学生、课文等具体情况而定,但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掘其潜在能力,为实施素质教育服务。一般说来,对以教为主的教学方法要向学生示范的方向发展,把这些方法最终变为学生的学习方法。对以学为主的教学方法,要注意发挥这些方法的教育功能,使学生掌握得纯熟而有成效。对教、学兼重的教学方法,注意发挥教与学相结合的教学威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㈢上述几种教学方法,虽然在以往的教学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并取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但是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我们还应努力探索,适应素质教育的切实可行的新方法,以便逐淅形成适应素质教育的教学方法体系,在当前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过程中,如何应用和完善传统教学方法,首先应处理好两种关系:第一,正确处理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的关系。现代语文教学严格区别于传统语文的最大特点是:教法与学法的统一。教师无论是对教法的选择和运用,还是对学法的指导与实践,无不贯穿着这种统一。两者要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叶对陶先生曾说过:教是为了不需要教。这里“教”是前提,“不教”是目的;要想达到“不需要教”,必须先教。教的过程既传授知识又教给方法,特别是方法的传授必须讲解。欲以“不教”之手段达到“不需要教”之目的,是绝对不可能的。教师要将自己的教学方法变成学生的学习方法,才能将二者统一起来。

  第二,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关系。教学方法的发展,首先应注意

  继承。继承是事物发展阶段性和连续性的联结纽带,它客观存在于语文教学方法历史发展的全部进程中。唯物史现认为,没有继承,便没有发展和创造。

  创新是教学方法最重要的特征,闪烁着人类智慧的光芒。每一种教学方法从来都是在个体或群体的创造中发现出来的。人类智国的开发离不开创造,教学方法的发明创造又赋予智力开发以新的形式。教学方法院选择和运用重在继承、贵在创造。我们在重视继承传统教学方法同时,善于学习中外先进教育理论,在继承的同时,注意创新。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是一个比较完整的、系统全面的,我们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首先应掌握一些基本的教学方法,其次要从我们自央的素质来谈、自身修养等方面,它还需要经过许许多多教育工作者的教学实践和理论探索,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随着素质教育的普遍开展,一种集中广大教师智慧之光的适应素质教育,以教育的教学方法体系一定会诞生。

  第五篇:浅析中学语文之现代诗歌教学

  浅析中学语文之现代诗歌教学

  陈春德

  摘要:现代诗歌主要指用现代汉语写作的“现代诗歌”和用现代汉语翻译的“外国诗歌”,它冲破了旧体诗的格律束缚,具有高度的概括性、鲜明的形象性、浓烈的抒情性以及和谐的音乐性。多年以来,“读不好”、“讲不好”的问题在现代诗歌教学中普遍存在。本文试图通过中学语文中现代诗歌教学的现实困惑及其原因剖析、教学方法探索等方面来分析中学语文的现代诗歌教学。

  关键词:中学语文,现代诗歌,教学方法

  现代诗歌是现代文坛上的一朵奇葩,她形式自由、韵律灵活、自然清新,是一种抒写自我内心独特感受的感染力极强的艺术形式。对于正处于世界观形成时期的中学生来说,现代诗歌能对他们的情感世界和心理气质起到一定的潜移默化的作用。然而,许多学生并没有真正了解现代诗歌,认为她太难懂,除了死记硬背,没有更好的学习方法,现代诗歌对他们而言是一门陌生的艺术,他们不喜欢学,也不愿

  意学。面对这种现状,我们应该好好思考一下隐藏在这种现状背后的原因是什么,也该好好探讨一下“如何教”的问题,从而让学生充分体会现代诗歌的艺术魅力和价值,爱上现代诗歌。

  一.现代诗歌教学困惑的原因剖析

  有人说:诗歌是最崇高的语言形式。为什么最能体现语言文化精髓的现代诗歌在教学中显得如此苍白?的确,在我们的现代诗歌教学中确实还存在着这样一些问题:

  1.

  现代诗歌在中学语文教学中长期处于边缘地位。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现代诗歌相对于其它文体来说所选篇目并不多,在中高考中所占的比重也比较小,所以,日常教学中现代诗歌往往受到其它重要文体的挤压,不被师生重视。在这个大前提下,受课时的限制,几乎没有哪一名老师能把现代诗歌单元里的每一首诗都认认真真地讲完,学生也缺少充裕的时间和精力来学习、欣赏现代诗歌,体会其魅力和价值。

  2.

  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太过注重诗歌所蕴含的思想意义,忽视了对诗歌语言本身的关注。诗歌并不是语言的堆砌,她是一种感受,好的诗歌往往能够达到诗人和读者情感上的共鸣。而在现实教学中,许多教师却花费心思利用各种手段对诗歌的内容进行剖析,忽视了诗歌给学生带来的感性的审美体验。

  3.

  一提起现代诗歌,大部分学生都会说“读不懂”。从美学上讲,是因为阅历不够才无法复原诗中所表达的美。诗歌具有沟通功能,而中学生往往缺乏阅历和社会经验,很多时候诗歌中的含义是学生所不能够想到的,或者是不能够理解的,也就是说,这时候的诗歌无法发挥这种沟通功能,才会让学生感到困惑。

  二.现代诗歌教学的方法探索对于优秀的现代诗歌我们必须要讲,而且要讲透,不仅要讲出本首诗的内容与情感,更应教给学生品读现代诗歌的方法。在中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现代诗歌的教学方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反复吟诵、配乐朗读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现代诗歌也是如此。

  由于现代诗歌简洁、抽象,往往让学生觉得不好懂。初次读时我

  们只能大概了解其表面意思,甚至是不知所云,只有一遍又一遍地吟诵才能对她进行深入理解。例如舒婷的《致橡树》,读第一遍时只能很浅地读出这是一首描绘爱情的诗,再读时则会读出“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等等这些意象所代表的含义,进而读出这首诗的中心意象——“橡树”和“木棉”,到最后我们知道,诗人要表达的是同甘共苦、冷暖相依的伟大爱情,爱情是需要以人格平等、个性独立、互相尊重、情投意合为基础的,而不是抱有别的目的,或者一厢情愿。在一遍一遍的朗读中,我们对这首带有清新灵气和微妙暗示的爱清诗有了一步又一步深入的认识,每一次吟诵都会读出不一样的感受,都会再一次加深对她的理解。诗歌具有音乐性,每首诗歌都有自己的旋律,适当的音乐有助于学生融入诗歌氛围,如同身临其境。用音乐来诠释诗歌之美,关键在于感受音乐的旋律,为诗制造氛围,创设意境。我们可以为每首诗配上合适的背景音乐,让学生配乐朗读,感受诗的音乐之美。

  拓宽眼界、扩展讲解讲解诗歌,不是仅讲诗歌本身,而是连跟这首诗歌相关的知识也要讲解,拓宽学生的眼界,具体包括诗人简历、写作背景、诗歌常识等。在教学中,教师不能机械地就诗论诗,而是应当通过知识性的扩展讲解使学生达到扩展阅读的目的,这样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也培养了学生查阅资料的习惯。

  诗歌是诗人对现实世界和内心情感的刻画,讲解诗歌的时代背景和诗人的生活经历有助于学生了解诗人作诗的出发点,进而掌握诗人的感情。例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诗人1920年10月到1922年8月在剑桥大学学习,这是他一生的转折点,他对康桥满怀深情。1928年秋,徐志摩故地重游,诗性勃发,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化作缕缕情丝,融汇在康桥幽美的景色里。11月6日,诗人在归途的南中国海上,吟成了这首传世佳作。我们只有了解了这个背景,才能更好地理解这首优美的诗。

  展开想象与联想

  诗歌能在短短的几行之中表达出几种层面的意思,如果单从字面上去理解就读不出韵味来,所以,我们一定要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带领他们自由联想。意象是一个古老的美学概念,也是鉴赏诗歌最基本而又最重要的审美单元,把握了意象也就抓住了诗歌的意境、风格及作者蕴含其中的思想感情的关键

  在食指的《相信未来》中,“炉台”代表了“憧憬和希望”,“蜘蛛网”代表了“黑暗的社会和现实”,“灰烬”、“余烟”代表了“破灭的希望和理想”……学生如果不明白这些意象,就会给这首诗的解读造成阻碍;相反,如果了解了这些意象,学生的想象空间一定更大,便能更好地读懂这首诗了。注重引导,锻炼学生自主鉴赏能力在讲解诗歌的时候,很多学生能够跟着你的思路走,把整首诗学下来,可是,一考试许多人就蒙了,不知从何赏析,学生缺乏自主鉴赏能力也是中学语文现代诗歌教学中的一大问题。“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作为老师,一定要以学生为中心,在课堂上要注重引导学生,教给学生一些鉴赏诗歌的方法,而不能只是一味地讲,要充当一个“引导者”的角色,适当地“偷懒”,学生才是课堂上真正的主体。老师要多提问问题,多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同学们各抒己见,只有让他们思考了、说出来了,他们才会牢记所学的诗歌。让学生慢慢学会并掌握鉴赏诗歌的技能,这才是真正对学生有所帮助,也会让他们学有所成。尝试写作

  现代诗歌十分精妙,寥寥数行便可以表现出无穷的意境,也许正是这一点让许多人感觉她“可望而不可及”。其实,现代诗歌也是来源于生活,并不一定都是晦涩难懂的,像刘半农的《相隔一层纸》,简短的诗篇强烈地反映出两种生活,两个世界,浅显的语言鲜明、深刻地体现着阶级意识、贫富悬殊和阶级差别,具有极强的批判性。有些学生喜欢没事写几句,或者抒发感情,或者发发牢骚,那些语句看起来也很优美,也蕴含着一定的感情或哲理,我们不妨鼓励他们尝试写作,让他们在创作中体会现代诗歌的语言、意境,加深对现代诗歌的理解。

  现代诗歌作为现代文学的重要体裁,对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是不可或缺的。面对中学生读不懂、不爱读现代诗歌这个难题,我们必须找出原因并加以剖析,从而解决问题。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必须注重现代诗歌教学,但不能只局限于传统的教学方法,而应推陈出

  新,探索出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其自主鉴赏能力以及审美能力的好方法。

篇七:现代文进入语文教材后的教学探索有

  

  新课标背景下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策略探究

  随着新课标的推出,高中语文教学正在进行着一场转型。其中,现代文阅读教学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面对新课标的要求,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需求,灵活运用教学策略,促使学生有效地掌握现代文阅读技巧。本文旨在探究基于新课标背景下的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策略。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现代文阅读类文章种类繁多,题材广泛,使用多样化的表达方式。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唤起学生的阅读热情。比如,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阅读材料,如小说、散文、诗歌等等,同时在讲解文章的命题背景、内容构成、情感色彩等方面,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和阅读兴趣。

  二、提醒学生重视文章的结构

  在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注意文章的结构。对于理性文章,学生需要关注作者的论点、事实证据以及分析思路,评估作者的分析是否严密、逻辑是否通畅。对于情感文章,学生应对文章的情感倾向进行辨析,把握文章的写作手法、语言情感等等,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如此,学生能够更好地从文章中获取需要的信息,掌握写作文本的中心思想。

  三、启发学生批判思考

  现代文阅读不仅是发现信息,理解观点,还需要听取到学生批判的观点。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的疑问,批判性思考文章中的内容以及伦理道德问题等。在这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审视问题,从不同的视角来思考问题。同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注意和尊重不同意见的正确和合理性,学会批判性地评价文章观点,并对自身观点进行反思和修正。

  四、强化写作训练

  现代文选读在新课标高中教学中被赋予重要的位置,这也为我们更好地实现语文写作贡献了实际基础。而阅读一篇文章后能写出有价值的文论是检验学生阅读能力的一种很重要的方法。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强化写作训练,鼓励学生模仿大量的优秀文章,提高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同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理解和体会文章写作者的创作意图和表达方式,这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和分析能力大有帮助。

  总之,新课标下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需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加强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加强学生的写作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除此之外,教师也需要自身不断学习、更新教学内

  容和方法,为学生提供优质高效的教育服务,帮助学生积极自主地掌握阅读能力和的创作调理技巧,开启自己成长领域中初步迈出的步伐。

篇八:现代文进入语文教材后的教学探索有

  

  高中现代文阅读的有效教学方法探索

  作者:付月云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21年第06期

  在高中语文学习过程中,现代文阅读是较难学习的一项内容。但现代文阅读却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笔者在多年的现代文教学过程以及学生的整体学习过程中发现,该内容教学存在的问题较多。课堂上,学生虽是主体参与者,但教师却是活动组织者,在教学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那么教师的各方面水平直接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接纳程度。当前,许多教师对于阅读方面的教学重视度不足,尤其是高中语文教师,对于成绩的高低更为关注,因此忽略了学生阅读能力与阅读意识的培养。另外,应试教育观念对教师影响巨大,为追求考试分数,对学生多方面的阅读能力培养不够在意。同时,很多高中学生认为多做习题可以有效提升成绩,因此,学生只要有时间就会去做题,对于现代文阅读并不重视,长此以往会导致学生的阅读量不足,当阅读量不足时,阅读能力必然会缺失。

  就高中现代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不难发现要想提升现代文阅读教学质量,教师任重道远,我们必须探索有效提升现代文阅读教学的策略与方法。

  一、首先要明确阅读目标,确定重点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需要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合理的教学目标才能促进学生完成有效的阅读过程,进而提升学生阅读能力。高中生因其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具有完成指定目标的能力。因此教师只要教学目标制定的明确合理,就可以使学生完成现代文阅读内容。由于语文教材中的现代文文章是学生与教师在教与学过程中的首要资料,在语文教材文章的选择上具有科学、基础、发展、思想性等特点,文章中包含的内容具有巨大的研发价值。那么教师将目标合理制定,对学生优秀文学作品阅读能力的提升有明显效果。

  例如,笔者在进行现代文《荷塘月色》这一内容的教学时,教学重点就应该放在情感解读上,但是高中生的生活阅历以及实际年龄使然,再加之没有生活在文章描述的年代之中,所以在目标制定方面需要多元化,帮助学生加深文章理解,笔者在制定目标时就设定了三个合理目标。第一,把握感情基调,理清文章脉络;第二,欣赏所描绘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法;第三,学习掌握文章语言特点。这三个教学目标并不都是情感目标,但是三个目标的相互融合,彼此相辅相成,可以有效促进目标的达成,学生在这样的目标下进行阅读学习,其阅读能力自然提升较快,可见阅读目标合理的重要性。

  二、以多样化教学模式,提升学生阅读兴趣

  教学模式的多样化,是现代课堂必要的教学方式,黑板、粉笔的时代已然无法满足当代学生的学习需求,传统的讲解模式,占用大量课堂时间,预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很少,同

  时,在通篇讲解的模式下,学生对毫无变化的教学思路缺乏学习兴趣,从而无法产生主动探究的欲望。而多元化教学,教师可以创建自由、开放的课堂阅读环境,让学生的学习氛围更加轻松,那么,现代文阅读质量必然会有所提升,有效改善课堂教学质量。

  例如,笔者在进行人教版《罗密欧与朱丽叶》教学时,笔者采用多媒体与角色扮演方式来进行,课堂上笔者以多媒体信息技术为载体,为学生播放相关音乐与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种方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与听觉,从而让学生有全方位的学习体验,教师也能达到全方位的教学。在多媒体教学之后,笔者让学生挑选喜欢的角色进行角色扮演,角色扮演之前,学生们需要掌握各自的台词、表演环境以及要表达的内心情感,这就需要学生去认真研究《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场景、主人公角色性格特点,同时还要记录自己所扮演主人公的台词。

  在这种情况下,文中的情感表达得到了学生更为深入的剖析,当学生将这些内容完全研究清晰之后,学生会发现,自己不仅进行了角色表演,同时在不知不觉中高效掌握了该篇现代文中的阅读需要,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得到提升。以这种教学方式,教师和学生都较为轻松,教师不需要“灌输”,就自然而然完成了整个阅读教学,教学效果却变得更为有效。

  合作教学,是笔者在现代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模式,因现代文阅读较为困难,每个学生的理解程度不一,因此采用合作式学习,可以使学生相互促进,共同进步。在进行现代文阅读教学前,笔者首先根据学生阅读能力情况进行分组,这样的合作学习效果会更为明显。

  在合作教学与学习的过程中,其教学步骤较为简单明了,但学习效果较好。首先,学生阅读后对文章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教师以问题引导学生,并将一些有关此文章的评论发放给不同的小组,小组结合学者的研究、评论理解文章的主旨。例如,在学习《祝福》的过程中,因个人的局限性致使学生对这篇小说的主旨无法深入理解。笔者提出引导学生的问题,“谁该负责祥林嫂的死?”学生便以此展开讨论,经过探究,便得出是封建社会致使祥林嫂的死,小说主旨的意义因此得到了加深。

  三、注重阅读策略,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技巧

  阅读技巧是学生阅读能力提升的一个关键,高中生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但是很多学生只是去读课文,读完后会发现自己什么也没有记住,没有能更深入地去理解自己阅读的内容,这些都是因为学生没有掌握有效的阅读技巧,针对这种情况就需要教师来教会学生阅读策略,并逐步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进而使得学生的阅读能力有所提高,教师现代文的教学能力也得到同步提升。笔者在进行现代文阅读教学时,对于阅读技巧的教授较为重视,一般笔者会从以下几个方面帮助学生进行阅读技巧的掌握。

  首先笔者会引导学生关注阅读文章的细节,同时把握关键词。“眼睛是心灵的窗口”,文眼同样是现代文阅读的窗口,这个文眼也就是文章中的关键词,它是整个文章中心思想的体现,同时也可根据这一关键词来理清整个文章的线索。因此作为教师在每篇现代文阅读教学时,都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文眼”的寻找,这样可以使学生进行阅读时,更为容易。另外文章中还能看到一些重要的细节,这些细节是学生是否能领会文章作者情感的关键因素,因此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准确定位并合理分析这些语句,使其成为解答阅读题目的有效途径。

  第二,注重文章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密切相关,现代文阅读过程也是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的过程,教师应引导学生从修辞手法入手,品味汉语言文字特有的艺术魅力,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化精神境界。

  第三,注重概括全文,把握中心思想。根据文章内容确定文章主旨,语文教师还应引导学生“跳出”文章本身,站在自身的角度客观地评价和感悟文章作者强烈思想情感的表达,掌握现代文阅读理解题目的解答技巧。

  四、合理评价,确保学生阅读成果获得反馈

  评价是學生学习过程中不可替代的一部分,现代文阅读更需要有效的评价来检验学习成果,现代文阅读评价,不是简单的作业,而是需要教师根据课程标准来制定合理、有效的课程内容评价方法,以科学的评价标准来衡量、监控学生阅读能力。

  笔者在教学中总结出,评价需要注重几点要素。首先,评价是要全方位的,需要从各个角度出发。另外,评价不仅是教师一个人的事,学生也要参与其中,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参与性。其次,在进行评价时,需要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如笔者在对学生进行现代文阅读教学时,会采用问卷形式,通过这种形式,对于学生学习效果的反馈会更为直观,更能体现出完整的评价内容。最后,要从多个维度展开评价,如能力、情感等。当教师真正对学生以及学生对自己有了精准的评价后,就能真实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处于哪个水平也就能够更为直观的展示出来,以此为基础,教师和学生不断地进行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调整,才能进一步提升学生现代文阅读的能力。

  学生现代文阅读教学能力的提升,短时间内是无法看出成果的,需要教师坚持下去,并不断寻找合理的阅读教学方法。现代文阅读教学在当前教学发展中逐步形成了一种教育体系,教师需要不断为这种体系进行更新、强化,才能为学生提供更好的阅读能力提升平台。对学生而言,学生需要对现代文进行总结与延伸,学习一定的阅读技巧,养成一定的阅读习惯,从而提升现代文阅读能力。

  付月云,江苏省宿迁市宿豫中学教师。

篇九:现代文进入语文教材后的教学探索有

  

  《语文教育教学改革探索》

  摘要:语文难教,难学,难考,难提高的严峻现实是目前制约语文教学的基本因素,尤其是语文的泛政治化和语文教育的标准化更是制约语文教育的两大弊端,教学改革作为教育实践的运动形式,是一个永不停息的动态过程,语文教育的根本出路在于教学改革,并通过不懈的努力来达到中国语文教育改革的崇高目标,以语文教育的现代化带动整个教育的现代化

  摘要:近些年来,语文教育问题一直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一大热点。语文难教,难学,难考,难提高的严峻现实是目前制约语文教学的基本因素,尤其是语文的泛政治化和语文教育的标准化更是制约语文教育的两大弊端。因此,语文教育应该更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必须从根本上加以改革,即对语文学科的性质进行再认识,改革陈旧的教学方法和单一的教学手段,改革语文课程,语文教材和考试方法,进一步提高语文教师的综合素质,以语文教育的现代化带动整个教育的现代化。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育教学,改革。

  一,当代语文教育的现状及分析

  “语文老师太难当,难在哪里?一是难在无‘抓手’。低年级还好些,因为有识字教学和写字教学,到高年级尤其是现代文阅读和作文,就大多数教师而言,除作者介绍,写作背景,字词解释,段落划分,归纳大意,写作方法之外,几乎无从下手。二是难在无定标。从整体上来说,语文教学的整体目标没有数理化等学科的目标明确。分解到各个年段,年级,学期,单元以至每一节课,教学目标都似乎更加扑朔迷离。三是难在无章法。许多语文教育家在苦苦地摸索中取得一些成效。但是始终没有哪一种办法能够在较大的范围内得到普遍推广,改革也是零碎的。

  “学生越来难学。调查表明,一般学生都以学语文为畏途,无兴趣,见效慢,劳而少功。即便是语文成绩较好的学生,也基本上说不出学习语文的成功之道,成绩较差者就更不用说了。学生普遍反映,语文课上收获甚微,老师讲得好,饱饱耳福而已,教师教学水平平庸的,等于未听,上语文课不负责任的,则几乎是浪费时间,对语文可说是索然无味,毫无兴趣。”

  “考试越来越难考。一是考卷越来越难出,二是考题越来越难答。如今的语文考题,一是太碎,二是太玄。语文向来强调整体阅读理解,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而现在的考试,却往往出现一些生冷的题目,连教授见了也"头脑一片空白"。作文本是语文.

  中的重中之重,但作文的比重太小(仅占40%,共60分),而且又被肢解得很零碎。有些题目似是而非,模糊性很大,就是语文教师恐怕也不一定答得尽合命题者的本意。

  这些现象从教育教学的主体和相关要素的角度,分析了当前中国语文教育教学存在的明显问题。由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对语文教育教学的改革要从教师、学生、考试和成绩四个方面着手,以达到将语文教学中四个要素相结合,避免了绝对独立的错误。对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生而言,语文学习说简单也简单,常用字词能认、能写,能读和听得懂一般的文章、广播、报告,说得出和写得出心中要表达的意思即可。现实问题不在于对中小学语文教学要求的界定,而在于语文教学必须瞄准高考、中考,因为招生考试带有选拔性,容不得你仅仅停留在水平合格的基点上,在这种情况下,教与学可以说是无止境的。

  另外,语文教学具有很长的周期性,很难在短期内就取得显著的成果。因此,语文学习必须首先强调学习生活、学习社会,读书、写文章必须首先强调读者和作者要与沸腾的社会生活相结合。

  二,关于语文教学改革的对策

  展望未来世界,21世纪人类文明发展的主流将是东方人文精神与西方科学理性的大融合,在此背景下,继续推进语文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葆有汉语文教育富于活力的传统基因,汲取西方语言的科学理性精神,以最终突破应试教育的桎梏,将成为必然选择。

  首先,关于语文学科性质的再认识。语文教育是工具性、人文性和审美性诸特征的和谐统一。无论是拼音文字还是象形文字,语言首先是思维的载体,是人类接受和输出生命信息的基本工具。语文课进行着审美教育,培养学生对语言美、艺术美、自然风光美和人性人情美的欣赏能力,唤醒审美自觉,使之趋向自觉化。

  其次,关于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取向。改革开放20年来,许多教法改革的成果有力地推动了语文教育的改革进程。但教学改革中确也存在着被语文教育界讥为“花拳绣腿”的形式主义倾向。在阅读教学方面,要辩证处理“读”与“讲”、“背”与“练”的关系,针对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倡导多读少讲,多背精练。在写作教学方面,要革除旧观念,拓展新思维。

  第三,关于语文考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首先是考试,考试内容重点在于测试学生掌握和运用母语的能力及其熟练程度,即语言思维能力的发展水平,其中包括识记、阅读、写作三大板块。

  语文教学改革中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广泛运用,是语文教学改革发展的趋势之一。多媒体技术进入语文课堂,化静为动,直观形象,将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推进语文课在观念、方法、内容、结构和评价等方面的变革。

  .

  综上所述,教学改革作为教育实践的运动形式,是一个永不停息的动态过程,语文教育的根本出路在于教学改革。无论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来说,还是从人的发展要求来看,作为实现基础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之一的中学语文教育,必须适应21世纪发展的要求,为培养合格的建设者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面对新的世纪,我们应有坚定的信念,并通过不懈的努力来达到中国语文教育改革的崇高目标,以语文教育的现代化带动整个教育的现代化。

  參考文献:

  李国珍.构建小学语文教学课堂的方法[J].江西教育,2019(06):40.陈琪.情境:开启高效语文课堂[J].名师在线,2019(03):77-78..

诚达文秘网 https://www.rk1k.cn Copyright © 2019-2025 . 诚达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诚达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浙ICP备19042126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