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诚达文秘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为什么我国科技发展的最高峰在宋元时代8篇

为什么我国科技发展的最高峰在宋元时代8篇

来源:公文范文 时间:2023-04-28 19:30:05

篇一:为什么我国科技发展的最高峰在宋元时代

  

  中西科技文化对比分析

  现代中国科技落后于西方,这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其中关于落后的起始时间许多人认为始于明清之际,大约从中国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0)至清乾隆(1736—1795)为止,中间有二百年左右的过度期。在此之前,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尤其在宋元时期,科学技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其中数学和三大发明(指南针、火药、印刷术)也是当时世界科学技术的最高峰。宋元时期对应的历史时间段是公元11世纪到14世纪,而这个时间段对应西方欧洲的却是黑暗的中世纪。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欧洲进入了封建社会,尤其是当基督教被立为国教以后,教会垄断了文化教育,垄断了整个精神生活,在这种环境下,科学知识难有生根发芽的土壤,科学研究和技术发明当然阻力重重,停滞不前。

  那么,为什么领跑的中国,具有悠久现实主义和人文主义的中国却一点点落没了呢?归其原因可从以下几方面分析。

  一,由于欧洲的停顿才显示出中国科技的一枝独秀,这种相对意义上的独领风骚,使中国盲目乐观,以“泱泱大国舍我其谁”的态度而自居。这种夜郎自大、目空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的态度,使中国从宋朝以后忽视科技的研究和发展,不思进取,满于现状。

  二,从思维特点来看,欧洲自然哲学遵循形式逻辑原则,力求形式的圆满;而中国自然哲学遵循辩证逻辑原则,注重哲理的思辩,不考究命题在形式上的统一;西方科学有一种刨根究底,穷追不舍的精神,注重单个因素的作用;而中国科学一直把和谐统一作为最高境界,注重整体的完整一致,忽视个体的力量。这种科学思维方式的差异,使古代的自然哲学走向两个完全不同的方向。一种是自然哲学进一步理论化,形成严密的符号逻辑系统,并和严格的实验相接合,形成自然科学理论;另一种是进一步抽象概括,和道德观念相结合,形成远离自然科学的伦理哲学。结果,西方走上了第一条道路,而中国走上了第二条道路,中国哲学最终成为封建统治阶级说教的工具,而自然科学一开始就缺乏严密的理论指导,只凭经验和需要选择研究方向,所以难以形成系统化、理论化的知识体系。西方偏重理论思维,讲究思维方式的特点,决定了它必然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而中国古代科学在这方面却先天不足,这不能不是制约它发展,与近代科技失之交臂的原因

  三,封建统治阶级及文人学士乐于政道,尚治国安民之策,对理性精神、探究意识、实证观念的不屑、抵制和破坏。。中国历代君王为了巩固统治均采用各种愚民手段,其划时代也是登峰造极的方式便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中国知识分子不因为科技研究无法使他们升官发财而不愿意从事科技,封建社会从明朝以后推行科举八股制度,尽览天下文才,这些文人大多只会诗词歌赋琴棋书画,对科学知识知之甚少。而那些技艺精湛者,善于“天元术”者,未进缙绅之列得不到重用,才能得不到发挥。至始至终,封建统治阶级精于治世而疏于治科学。这是中国传统的缺陷。

  四从经济的角度来看,一定的经济基础和经济政策必然生成与之相适应的科学技术,即“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然而,我国古代的封建经济主要是农业经济,统治者往往采用“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这种漫长、落后的封建经济难以适应、激发、引导科学技术的发展,其消极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对科学技术发展有阻碍作用;二,重农轻商的经济政策扼制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三,官局工业抑制了科学技术的发展。”更为遗憾的是,在中国的封建社会始终没能形成孕育出资本主义社会,这也就使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缺少了最有效的拉动力量

  参考文献《内江科技》,赵国峰张沛

  《让科学的光芒照亮自己》徐光启

  《求索》

篇二:为什么我国科技发展的最高峰在宋元时代篇三:为什么我国科技发展的最高峰在宋元时代

  

  第一篇

  科学发展史及自然观变革

  第一章

  科学发展的历程——古代科学

  第二章

  近代科学的诞生与发展

  第三章

  人与自然的反思与重构

  第一章

  东方

  ——古老文明的源头

  本章目录

  从自然史到文明史

  东方文明古国

  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特点

  第一节

  从自然史到文明史

  ?

  宇宙、太阳系、地球、生命和人类相继演化的历史被称为自然史。自然史的概念是在文明的历史中浮现出来,并随着文明史的发展而变化的。

  ?

  自然演化的顺序:宇宙---地球---生命---人类

  目前科学家所了解到的整个宇宙,其半径大约为150亿光年左右。太阳系只是其中的“沧海一粟”,是大约50亿年前形成的。目前正处在“壮年期”,估计它的寿命还有40亿年左右。不过到了它的寿命的晚期,地球将会被太阳所吞噬,整个太阳系最后会变作一颗走向衰亡的红巨星。

  地球演化与生命起源

  ?

  地球差不多是和太阳同时开始形成的,通常认为地球的年龄是45—46亿年。

  ?

  地质年表

  ?

  若是把地球的历史浓缩成一天24小时,1秒大约相当于5万年。如果地球在午夜零点诞生,那么:?

  生命大约起源于凌晨3:10—4:15;

  ?

  寒武纪生物大爆发:21:32’40”

  ?

  恐龙灭绝时间:23:41?35??

  ?

  人类的祖先在23点58分35秒才浮出水面

  ?

  工业革命的出现仅仅是最后零点零几秒的事。

  如果把140亿年作为一天

  人类的起源与进化

  ?

  人类文明的起源,应当从“人猿相揖别”说起。

  ?

  人类是从猿类进化而来的,这一过程大概开始于距今1400到八百万年前左右。现在发现的最古老的猿人化石,是在非洲发现的,大概距今700万年前。而现在发现的最古老的工具,是250万年。

  ?

  ?

  ?

  ?

  ?

  的使用为人类带来了文明。

  开始熟食,营养丰富,体质增强,大脑进一步发达。

  御寒,在恶劣的环境下生存。

  改善居住条件。

  驱逐野兽,保护自己。

  ?

  在中国境内发现的猿人化石,最先发现的是北京猿人头盖骨,距今50万年。以后又发现了陕西蓝田猿人和云南元谋猿人化石,大概距今170万年左右。

  人种的起源

  ?

  近年国际上关于人种起源问题观点颇多。其中,大多数人倾向“人类祖先起源于非洲”说。因为,进入90年代后,非洲出土大量早期人化石,并且这些化石构成了一个相当完整的演化体系,亚洲地区出土的化石很难与它相提并论。相较而言,非洲似更有条件作为人类的发祥地。

  但我国和世界上其他一些科学家则持“世界各人种独立起源”说,认为世界各人种可能是在非洲和亚洲分别独立起源的。

  文明史的序幕

  ?

  这个时期正是考古学上所谓旧石器向新时期的转折时期,用现代纪年法约在公元前1万年。

  ?

  这一时期最重要的标志是农业社会的出现,耕种代替或补充了狩猎,饲养家禽、栽培植物成为生存活动的主要内容,人类开始稳定生活。

  古代人类最重要的11项技术发明

  ?

  古代人类在与自然作斗争时,逐步做出了以下11种最重要的技术发明:

  ?

  1、石器

  2、火

  3、语言

  ?

  4、畜牧和农业

  5、陶器

  6、轮子

  ?

  7、文字

  8、青铜和钢铁

  ?

  9、船

  10、纺织

  11、玻璃

  近代人类最重要的11项技术发明

  ?

  1、透镜

  2、原子弹

  3、电的利用

  ?

  4、电话机

  5、城市上下水系统、?

  6、时钟

  7、基因工程

  8、古典音乐

  ?

  9、印度阿拉伯数字

  10、计算机

  ?

  11、避孕药

  第二节

  东方文明古国

  ?

  在人类历史的黎明期,文明首先在黄河、长江以及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印度河和尼罗河几条大河的流域中,从蒙昧中诞生出来。世界上最早的文明曙光,均出自世界的东方,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东方四大文明古国”----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古代印度和中国。

  ?

  但是,这东方四大文明古国中,唯有中华文明完整地保存和流传了下来。

  古埃及简史

  象形文字

  埃及的象形文字产生于公元前4000年左右。它同苏美尔文、古印度文以及中国的甲骨文一样,都是独立地从原始社会最简单的图画和花纹产生出来的,但这种文字最初仅仅是一种图画文字,后来才发展成象形文字。

  罗塞塔石碑

  1799年,拿破仑远征埃及,法军在尼罗河口的罗塞塔要塞挖掘战壕时,无意中发现了一块黑玄武岩石碑,并把它带回法国。碑长114厘米,宽72厘米,碑上刻有三种文字:希腊文(下)和古埃及象形文字(中)、世俗体(象形文字的草写体)文字(上)。1822年,法国学者商博良释读埃及象形文字取得突破,打开了古代埃及历史宝库的大门。石碑现存伦敦不列颠博物馆。

  尼罗河三角洲盛产一种与芦苇相似的植物——纸草(papyrus英文paper一词即源于此)。人们把纸草切成长度合适的小段,剖开压平,拼排整齐,连结成片,风干后即成为纸草。他们用芦苇杆等作笔,以菜汁和黑烟末制墨,在纸草上写字。但是长时间后纸草会干裂成碎片,所以极难保存下来。

  古埃及的历法和农业

  ?

  现在世界上通用的历法——公历,有人曾似是而非地称之为“西历”。其实,究其根源,这种历法并非产生于西方,而是产生于6000多年前的古埃及。

  古埃及人创造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太阳历。早在公元前4000年时,埃及人就已经把一年确定为365天。

  古埃及人已经认识了许多恒星,不仅有人们熟知的北极星,还有天鹅、牧夫、仙后、天蝎、猎户、白羊等许多星座——虽然这些星座被赋予了神话色彩。

  古埃及金字塔

  ?

  古埃及的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公元前31世纪,这时他们已经建立了早期王国的第一王朝。从公元前27世纪第三王朝时期开始,法老死后开始葬入金字塔,于是开始了一个历时数百年的修建金字塔的古王国时期

  ?

  金字塔是古代埃及国王“法老”的陵墓,因其外形象汉字的“金”字,所以称作“金字塔”。古代埃及人相信“灵魂不灭”,认为只有妥善保存死者的遗体,其灵魂才能有所归宿,因而埃及国王极为重视自己墓葬的建筑,希求死后也能享有至尊至圣的威严。

  “世界七大奇观”之一

  ?

  第四王朝法老胡夫的金字塔和哈佛拉的金字塔是最大、最负盛名的,大约建于公元前26世纪。

  ?

  胡夫的金字塔又称大金字塔,原高146.5米,塔基边长230米,坡度为51°,用了约230万块巨石叠砌而成,每块巨石平均重2.5吨,历时30年才筑成。金字塔的建筑特色

  古巴比伦

  ?

  世界上另一个最古老的文明发源于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在今天的伊拉克境内。希腊人称之为美索不达拉米,意思是两河之间的地方。远在公元前5000年—前4000年,在两河下游地区就有苏美尔人定居。苏美尔文化在公元前2250年达到顶峰。公元前21世纪,苏美尔人帝国被外族消灭。公元前19世纪,地处两河中部的巴比伦王国兴盛起来。开创了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第二阶段。

  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农书

  古代两河流域人民编写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农书《农人历书》。

  《农人历书》以一个老农民教育儿子的口气写的。这位老农民对儿子不厌其烦的讲述应该如何务农,要注意的各种事情。比如,怎样节省灌溉用水、不要让牲畜践踏田地、驱赶食谷的飞鸟、及时收割等等。

  世界历史

  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世界第一

  两河流域文明对希腊的影响

  ?

  此外,古代两河流域人民对药物、植物、动物、地理等等也有丰富的知识。

  ?

  欧洲古代文明的最高成就是古希腊文化。然而,当古希腊人还没有迈进文明时代的时候,两河流域的文明就已经延续了约2000年。希腊人后来的许多成就,就是在两河流域文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两河流域的天文历法

  ?

  古代两河流域的天文历法知识直接影响了欧洲的天文学。苏美尔人按照月亮的盈亏把一年分为12个月,共354天,同时设闰月调整阴历阳历之间的差别。到公元前7世纪,又形成了7天一星期的制度,每天各有一位星神“值勤”,并以他命名这一天,其顺序是

  ?

  星期日(太阳神)

  星期一(月神)

  ?

  星期二(火星神)

  星期三(水星神)

  ?

  星期四(木星神)

  星期五(金星神)

  ?

  星期六(土星神)

  ?

  直到今天,欧洲各国每周7天仍以这7星命名。

  楔形文字

  5000年前,苏美尔人发明并开始使用楔形文字,他们通常用小木棒在潮湿的泥版上压出字迹,笔道的形状很象楔子,因此叫楔形文字。

  ?

  楔形文字后来流传到西亚许多地方,阿卡德、巴比伦、波斯等地的人民对它略加修改,成为西亚通用的文字。公元前6世纪,腓尼基人把楔形文字改造为字母文字。

  ?

  由于苏美尔人还不懂得造纸。他们就用粘土做成长方形的泥版,用芦苇或木棒削成三角形尖头在上面刻上字,然后把泥版晾干或者用火烤干。这就是后来人们所说的泥版文书。到现在为止,人们在两河流域已经挖掘出了几十万块这样的泥版文书。

  汉莫拉比法典

  ?

  1901年12月发现,高2.25米,底部圆周1.9米,顶部圆周1.65米。这个石碑就是著名的“汉穆拉比法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比较系统的法典。现存巴黎罗浮宫美术馆。石柱上半部浮雕为太阳神沙马什将象征权力的王笏(音hu)授给站在面前的汉谟拉比

  ?

  这部法典一共有282条,刻在圆柱上共52栏4000行,约8000字。它是世界上现存的一部最古老最完整的法典。

  印度的史前文明----“哈拉巴文化”

  ?

  印度的史前文明----“哈拉巴文化”,包括现在巴基斯坦信德省南部的摩亨佐·达罗考古遗址和在旁遮普的哈拉巴遗址。

  ?

  摩亨佐达罗和哈拉巴这两座城市,周长都有4.8公里以上。城市是由卫城和下城(居民区)两部分组成。这两座城市的面积相似,大约各自都有85万平方米;其居民数,估计大约各自都有35,000人。时间为公元前2500年到公元前1750年。

  ?

  摩亨佐达罗的城市建筑和规模,较哈拉巴壮观。这是印度河文明的典型城市。

  摩亨佐·达罗城

  ?

  古城里的建筑物都用火砖砌成。在这里,人们能看到5000年前留下来的高达7.5米的断垣残墙。

  青铜制的舞女像

  ?

  发现于摩亨佐·达罗的住宅遗迹中,高10厘米、宽5厘米,是一裸体舞女形象,配有项链和手镯等装饰品。现藏于新德里国立博物馆。

  古代印度在人类文明史上的地位

  ?

  古代印度在人类文明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

  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教,就产生于古代印度。

  ?

  人们通常所说的阿拉伯数字,其实是印度人的发明,后经阿拉伯人传入西方。

  ?

  古代印度的航海事业也非常发达,他们的商人和马可波罗一起,引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黄金渴望”。

  印度人发明了“阿拉伯数字”

  ?

  大约771年,一位印度学者把一篇数学论文带到巴格达,其中包括从0到9十个数字,后来这篇论文被翻译成阿拉伯文。阿拉伯人发现了印度数字的优点,于是就在帝国内推广应用。

  ?

  以后,阿拉伯人通过西班牙人把这种印度数字传入欧洲,并传播到世界各地,这就是我们所使用的阿拉伯数字。

  中国历史纪年歌诀

  ?

  唐尧虞舜夏商周

  ——公元前9世纪

  ?

  春秋战国乱悠悠

  ——公元前9—前3世纪

  ?

  秦汉三国晋统一

  ——B.C.3世纪-A.D.4世纪

  ?

  南朝北朝是对头

  ——公元4—6世纪

  ?

  隋唐五代又十国

  ——公元6—10世纪

  ?

  宋元明清帝王休

  ——公元11—20世纪

  在古代科学史上有影响的9个国家

  ?

  1、古埃及:

  公元前3500年到公元前6世纪

  ?

  2、古巴比伦:公元前3500年到公元前六世纪

  ?

  3、古代印度:公元前2500年到公元5世纪

  ?

  4、中国:

  夏代始年约为公元前2070年

  ?

  5、腓尼基:

  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6世纪

  ?

  6、古希腊:

  公元前12世纪到公元前1世纪

  ?

  7、古罗马:

  公元前1世纪——公元476年

  ?

  8、阿拉伯帝国:公元7到13世纪

  ?

  9、奥斯曼土耳其:公元14—17世纪

  第三节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若干特点

  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若干特点

  ?

  1、在四大文明古国中,我国历史最短

  ?

  2、在奴隶社会,我国科学技术比其他文明古国落后

  ?

  3、在四大文明古国中,中国唯一保存了自己的民族独立和独特的文化传统

  ?

  4、我国最先进入封建社会,而且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

  5、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大一统”之谜

  ?

  6、我国古代比较注重科学技术知识的继承,以及科技典籍的整理和保存。

  ?

  7、宋元朝时期达到了古代世界封建社会科学技术的最高峰。

  ?

  8、十五世纪历史曾选择了中国,而中国却没有选择历史

  ?

  9、“康乾盛世”为什么没有使中国科技发展、富国强兵?

  一、在四大文明古国中,我国历史最短

  1、我国历史比其他文明古国要短

  当埃及的胡夫大金字塔已经在尼罗河畔矗立了五个世纪之后,我们才进入了大禹的儿子建立起的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而且,就是到现在,这个夏朝究竟存在不存在,国外考古学界还有争论。

  “夏文化之谜”

  ?

  我国传世文献上记载的古代确切年代,只能上推到西周晚期的共和元年,也就是公元前841年,在这以前,就存在大量疑难和分岐。

  ?

  在这方面,我们恰好与印度相反:他们在地下挖出了公元前23世纪的哈拉巴文化,不知是何人所建,而我们虽然可以从史书上查出有五千年文化传统,但现在从地下挖出来的东西,特别是有文字可考的东西,却没有超过商朝。这就是所谓“夏文化之谜”。

  夏商周断代工程

  ?

  我国从1995年启动、2000年告一段落的“夏商周断代工程”,以多学科交叉联合攻关的方式,得到了如下的初步结论:

  ?

  工程定夏代始年约为公元前2070年;

  ?

  夏商分界约为公元前1600年;

  ?

  盘庚迁殷约为公元前1300年;

  ?

  商周分界为公元前1046年。

  ?

  工程排出西周10王具体在位年,排出商代后期从盘庚到帝辛(纣)的12王大致在位年。

  二、在奴隶社会,我国科技比其他文明古国落后

  这也是明显的事实。古埃及、古巴比伦和古代印度的辉煌成就已经说明了这一点。特别是古希腊人的科学成就,无可争辩地说明了古代世界奴隶社会科学技术高峰,是在古希腊人那里,中国无法与之相比。

  ?

  任何一个古老的文明都可以通过其建筑表现出来。建筑不仅是技术的标志,也是精神风格的象征。

  ?

  无论是埃及的金字塔、印度哈拉巴文化的遗址,还是古希腊罗马的恢宏建筑,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其砖石建筑技术,可以说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而我们中国在砖石建筑技术上,却使用得比较晚。

  中国古代的土木建筑技术

  ?

  中国古代的标志性建筑,就是宫殿。商代末年,商纣王大兴土木:“南距朝歌,北距

  邯郸及沙丘,皆为离宫别馆。”这一历史记载已为现代考古发掘所证实。

  ?

  但商代的宫殿是什么样呢?下图给出了答案:原来,不过是一个大型的高级草棚子而已。比起印度的哈拉巴文化和埃及的金字塔,实在算不得什么。

  我国是框架结构设计思想的先驱

  ?

  但我国后来建筑艺术的发展,却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而且与外国完全不同。如下图的宫殿结构透视图,就是现代高层建筑普遍采用的框架结构的先驱,但在中国古代,却是皇家宫廷乃至老百姓的普通民居的基本形式,比西方早了许多年。

  三、中国唯一保存了自己的民族独立和文化传统

  ?

  古埃及、巴比伦、印度和希腊罗马的历史,都被外族入侵所中断甚至失传,甚至今天这些国家的居民,也不是古代当地居民的后代,更不用说文化传统了。唯有中华民族,不仅保持了自己的民族独立,而且保持了5000年以来的文化传统。我们可以堂堂正正地说:我们无愧于炎黄子孙这个光荣称号!

  四、我国最先进入封建社会,而且是发达的封建社会

  ?

  从公元前六世纪开始,我国从奴隶制开始向封建制度过渡,科学技术也随之飞速发展,到秦汉之际出现了中国古代科技史上的第一个高峰,几百年就使我国科学技术领先别人数百到一千年。

  最先发现太阳黑子

  ?

  当西方人争论谁在1615年左右最先发现太阳黑子时,中国早在公元前18年以来便系统记录了太阳黑子,比欧洲早了1500年。

  ?

  中国早在公元前1361年就有日食记录,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1600年间有581项彗星记载,公元前467年记到哈雷慧星

  钢铁冶炼技术遥遥领先

  ?

  英国著名中国科技史家李约瑟博士曾根据考古资料,将中国古代的冶炼炉与后来西方的冶炼炉作了对比,得出结论,中国古代和中世纪在钢铁冶炼技术方面长期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

  ?

  而炼铁术最早并不是中国人发明的,是两河流域的古赫梯人在世界上首先发明了炼铁术,古巴比伦汉莫拉比法典上已经有铁匠整个行当,而中国人此时主要使用的仍然是青铜器。

  中国古代五大农书

  ?

  1、《氾胜之书》,西汉氾胜之著。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农业科学著作。书中总结出一种叫“区田法”的耕作方法,还介绍了?穗选法”、“浸种法”等选种方法和育种方法。该书现存3700多字,内容丰富。

  ?

  2、《齐民要术》,北宋贾思勰著。是一部系统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全书共l0卷,92篇,11万多字。书中对农、林、牧、副、渔各方面都有详尽论述,被誉为农业百科全书。

  ?

  3、《陈敷农书》,宋代陈敷著。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谈论水稻栽培种植方法的农书。陈敷自耕自种,下苦功夫钻研,于74岁时写完这部著作,对古代的农业生产作出了巨大贡献。

  ?

  4、《王祯农书》,元代王祯著。全书共36卷,l3.6万多字,分为《农桑通诀》、《百谷谱》、《农器图谱》三个部分,是当时农业生产技术的总结。

  ?

  5、《农政全书》,明代徐光启著。这是一部集前人农业科学之大成的著作。全书60卷,50万余字,书中汇集了有关农作物的种植方法,各种农具制造以及水利工程等

  农业技术和农学理论知识,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雕版印刷术

  ?

  与纸的使用一样,中国印刷术的出现也非常早;隋朝时期,我国人民已经发明了雕版印刷术。据我国历史记载,印刷术开始于隋文帝开皇十三年(公元593年)。

  ?

  唐代印刷业极为发达,四川成都几乎成了刻书的中心。1900年在敦煌发现了一部唐代刻印的《金刚经》,标明日期为“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也就是公元868年。这是目前世界上最早印有出版日期的印刷品。欧洲最早印有确切日期的印刷品是德国南部的“圣克利斯多大画像”,日期是1423年。

  为什么中国能够“后来居上”?

  ?

  何以中国能从过去落后的状态一跃而成为当时科学技术的领先国家?应当说,春秋战国乃至秦汉时期的思想解放功不可没。特别是在中国秦汉之前,有过一个漫长的春秋战国时期,这正是两种社会制度大较量的时期,也正是中国古代学术思想最活跃的时期。没有春秋战国乃至秦汉时期的思想解放,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也不会出现这样的飞跃。

  ?

  由于地理上的阻隔,古代中国人独自走着自己的文化发展道路,形成了有特色的技术型、经验型、实用型的科技体系。

  ?

  中国不是近代自然科学的发源地,但是近代科学的诞生得益于许多外在和内在的条件,中国文明直接和间接地为之创造了条件。

  五、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大一统”之谜

  ?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可以说是世界古代封建社会的楷模,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超稳定循环结构”,使得后来新型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很难在中国获得发展的机会。

  ?

  如果把中国封建社会和世界上其他封建国家作一个对比,首先使我们获得难忘印象的就是它的“大一统”。是的,除中国封建大国以外,世界上绝大多数民族经历的封建社会都是以分裂割据状态存在的。

  ?

  欧洲本土在中世纪时,碎裂为几百个甚至上千个细小部分。仅在德国,就有巴伐利亚、奥地利、萨克森、符腾堡、勃兰登堡、科隆、汉堡、纽伦堡、法兰克福等二、三十个公国、伯国、侯国、主教国家以及城邦。在这些拥有颁布法律、征收赋税、铸造钱币的权力的国家中,又有一群各成独立经济单位的庄园和市镇。有的历史学者用“一条政治上杂乱拼缝的坐褥”,来形象地比喻中世纪初期欧洲的政治地图。

  ?

  这个比喻对日本和印度封建社会也同样适用。

  ?

  1467年日本爆发“应仁之乱”时,以细川氏纠集二十四个国家为一方,山名氏纠集二十个国家为另一方,展开激战。直到1582年尾张国的织田信长才统一了当时六十八个国家中的三十个。日本列岛三十七万二千余平方公里的面积上,竟有六、七十个封建小国。

  ?

  虽然,世界史上也出现过一些版图辽阔的统一的封建大国。如公元800年建立的查理曼大帝国。又如阿拉伯人在圣战的旗帜下东征西讨,公元732年建立了横跨欧、亚、北非的穆斯林帝国。日本公元七世纪实行大化改新,也曾建立了统一的封建国家。但是,无论是查理大帝、穆斯林倭马亚王朝的哈里发,还是仿效唐代的日本皇子贵族,他们统一的业绩不过是黑暗中的一道闪电,虽说惊人,但十分短暂。

  ?

  查理曼帝国的寿命几乎和查理大帝的寿命一样长。大食倭马亚王朝也不过经历百年左右就衰落了。而日本在公元九世纪后就陷入分裂。

  ?

  这些例子说明,力图克服小农经济分散性而实现统一的封建大帝国,犹如超新星爆

  发那样,大多是一种暂时现象。“新星”爆发后不久,社会又陷入分裂割据的黑暗之中。

  即便是现代欧洲社会,两个社会主义大国—苏联和南斯拉夫,在经历几十年的统一之后,现在又重新分裂为若干个小国。

  ?

  但是,在世界封建社会分裂割据的沙漠中,还有一块辽阔的绿洲,这就是中国封建大国的存在。

  ?

  自秦始皇履至尊而制六合,建立了大一统封建大国以后,虽然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出现分裂和动乱,但是,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大国始终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主导形式。中国封建大国以它辽阔的版图、众多的人口、灿烂的文明存在了两千年之久!

  六、我国古代比较注

  重典籍的整理和保存

  ?

  由于中国历史上每隔数百年就会出现一次改朝换代,新上台的统治者,出于总结前朝统治经验的需要,不会把前朝典籍付之一炬,而是会建立诸如翰林院、文史馆这样的机构,将前朝的遗老遗少中有学问的人请来修史著书,整理档案。即便是新入主中原的异族统治者,他们也会这样做,并很快被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所同化。秦始皇“焚书坑儒”,烧掉的不过是一些不合他口味的书,并没有将所有的书付之一炬。

  ?

  另外,中国很早就有了国家档案馆这样的机构。老子就是最早的国家档案馆的馆长。司马迁更是其中的佼佼者了。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他一个人就写了三千年,在古代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之所以他能够做到,这和他本身就是国家档案馆馆长的身份有关。如果档案馆里没有足够的文献,他又不能接触这些文献,他怎么能够写得出《史记》这样伟大的著作呢?

  ?

  所以,中国古代典籍文献,包括科技文献,基本上都被完整地保存下来了。当然,相对来说,由于统治者本身就不拿科学技术当回事,所以官方的科技典籍收集整理和保管就比较匮乏。大量的科技文献散见于民间著作之中。像《梦溪笔谈》、《本草纲目》,这都出自民间科学家之手。而沈括的“布衣毕升”四个字,便是对中国古代活字印刷术发明者的唯一记载。

  七、我国科技宋元时期达到古代世界最高峰

  被认为是太平盛世的唐朝,科学技术无大成就;被认为是走下坡路的宋朝,反而出现了一个科技高峰,达到了古代世界封建社会科学技术的最高峰。一直到明代我国还保持领先地位,使我国无可争辩地称为古代世界封建社会的科学技术高峰。这说明科学技术与国力并非始终同步发展。

  像著名的“四大发明”-----造纸术、火药、指南针和活字印刷术,除造纸术是汉代发明的以外,其他三大发明均出自宋朝。

  指南针的发明与西传

  ?

  指南针的制造技术在沈括(1031—1095)的《梦溪笔谈》中最早得到系统阐述。指南针发明之后即开始在宋代的航海业中发挥作用。成书于1119年的《萍洲可谈》中记录了中国海船上使用指南针的情况。

  ?

  宋元时期,中国的对外贸易和海上交通十分发达。中国的船只远达大西洋沿岸,指南针正是这些远航水手传给阿拉伯和波斯的。13世纪初,欧洲开始有在航海中使用指南针的记载。

  最早的军用火药配方

  ?

  西方人在十三世纪以前还不知道硝石为何物,而中国早在850年的《真元妙道要略》就记载以硝石、硫黄和木炭制成火药混合物,1044年北宋前期,曾公亮编撰的《武经总要》更给出分别在毒药烟球、蒺藜火球、火炮使用的三种火药配方,它们是硝、硫、炭三元火药体系的完整形态,是最早的军用火药配方。

  大约在公元十世纪北宋初年,火药武器开始用于战争。从此,在刀光剑影的战场上,又升起了弥漫的硝烟,传来了火器的爆炸声响,开创了人类战争史上火器和冷兵器并用的时代。这个时代的火器可以分三个发展阶段:初级火器的创制,火铳的发明和发展,火绳枪炮和传统火器同时发展。

  世界现存最早的有明确纪年的火铳

  ?

  元至顺三年火铳(公元1332年)。重6.94公斤。这是中国也是世界现存最早的有明确纪年的火铳,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现代化兵器。朱元璋的军队中,曾大量装备这种兵器,甚至小型的火铳即原始的“手枪”就装备有2万支之多。但正如郑和航海一样,先进的技术并没有带来统治者观念上的创新,明朝晚期戚继光练兵,仍然停留在冷兵器时代。

  泥活字印刷术

  ?

  排版时用两块带框的铁板,板上铺一层松脂、蜡、纸灰的混合物。先将泥活字依据需要排在一块板上,用火烤板底,混合物遇热熔化,再取另一铁板将字压平,待混合剂凝固,就可印刷了

  ?

  畏兀儿木活字

  ?

  元朝时,活字印刷木已经推广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这是在敦煌发现的四枚元朝畏兀儿文木活字。

  秦九韶解高次方程

  解高次方程的霍纳法是法国数学家霍纳(W.G.Horner,1786-1837)于1819年建立的,但是宋代数学家秦九韶在1247年提出的方法实际上与霍纳法一致,却早于霍纳572年。

  ?

  近代医学科学中最伟大、最有益于人类的一个学科——免疫学,产生于人类为预防天花而进行的种痘实践中。葛洪于300年最早记载了这种疾病,在1000年中国已经发明天花预防接种,1500年中医已公开著书介绍这种疗法。

  ?

  这时欧洲人对此一无所知,许多患者因此失去生命。中国种痘法西传后,1700年经土耳其传到英国。19世纪初,爱德华·真纳发现了牛痘苗可安全预防天花。

  明末四大科技名著

  ?

  李时珍(1518—1593)的《本草纲目》

  ?

  徐光启(1562—1633)的《农政全书》

  ?

  徐霞客(1586—1641)的《徐霞客游记》

  ?

  宋应星(1587—?)的《天工开物》

  8、十五世纪是人类历史上一个最关键的世纪,历史曾选择了中国,而中国却没有选择历史

  ?

  这说的是航海事业的发展。

  ?

  近代科学技术的诞生,得力于欧洲航海事业的起飞。新航路开辟的结果扩大了世界市场,开始了殖民掠夺,引起西欧发生“价格革命”,从而加速了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也导致了近代科学技术的诞生

  ?

  1487到1488年,迪亚士沿非洲西海岸航行,绕过好望角,到达非洲东海岸

  ?

  1492年,哥伦布横流大西洋抵达美洲;

  ?

  1497到1498年,达·伽马开辟绕过好望角通往印度的航路;

  ?

  1519到1522年,麦哲伦船队完成第一次环球航行。

  但是,在十五世纪的辽阔海洋上,最强大的舰队并不是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早在他们开始远航的半个多世纪以前,中国明朝的三宝太监郑和,已经率领这两万七千余人的庞大舰队,在太平洋上浩浩荡荡地行驶了七个来回了。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郑和七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的结果,一个是明朝在各国之间建立了很高的威望。第二个,使很多国家跟明朝建立了通好、通贡的关系。第三个是,在郑和下西洋船队和明朝强大力量的支持下、保证下,维持了世界的和平秩序。郑和下西洋在很多情况下要动点武力,比如说有人截断商路,航路上有海盗,他要去打击海盗,要使海路清宁,最著名的一次就是他打了旧港的陈祖义,平静了海路,保证了海路通畅。

篇四:为什么我国科技发展的最高峰在宋元时代

  

  ?然辩证法课后思考题绪论?、名词解释?然辩证法: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从?和?然关系出发,论述?然界和科学技术相互关系及其发展的?般规律,以及?们认识?然和改造?然?般?法的科学。?、简答题:1.什么是?然辩证法?它包括哪些研究内容?定义: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从?和?然关系出发,论述?然界和科学技术相互关系及其发展的?般规律,以及?们认识?然和改造?然?般?法的科学。研究内容:“两观?论”1.辩证唯物主义的?然观(辩证唯物主义?然观,就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以?然科学为基础,对?然界的物质存在?式、演化发展规律以及?与?然的辩证关系等??作出既唯物?辩证的说明。)2.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观(辩证唯物主义的科技?法论,是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法论为指导,对各门科学技术的?般研究?法作出理论上的概括?形成的。它主要研究科学认识的来源和发展规律,科学思维的逻辑?法和?逻辑?法,科学理论建?的过程和?法,技术发明和技术创新的?法论以及系统科学的?法论等问题)3.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法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观,必须在现代科技发展及其与社会强?相互作?的基础上,进?步揭?科学技术的本质特征、体系结构和发展规律,揭?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及其与社会的相互作?,阐明科学技术的价值观以及科技、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等问题)2.学习?然辩证法对科学和技术?作者有何意义??、有助于树?科学的世界观;?、有助于掌握科学的思维?法三、有助于了解科技发展规律四、有助于弘扬科学精神和??精神3.从古代到现代,?类?然观的发展经过了哪?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类?然观的发展阶段:古代朴素?然观;中世纪神学?然观;近代形?上学和机械论?然观;辩证唯物主义?然观古代朴素?然观特点:?发的唯物主义和朴素的辩证法,带有直观性、思辨性和猜测性的缺陷,包含了以后分裂的种?。古希腊的“原?论”、“活?说”,中国古代的“阴阳五?说”等中世纪神学?然观特点:神学=科学;世界上?切都是神创造出来的;?活在世界上不仅没有幸福,?且就是为了“赎罪”,以便死后升?天堂。近代形?上学和机械论?然观特点:克服了古代朴素?然观的缺陷,但不可避免地带有机械论和形?上学的特点。所谓机械论,就是把任何运动包括?类社会的运动都看作是机械运动,提出了“?是机器”、“?是钟表”这样的命题。所谓形?上学,就是看不到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像盲?摸象似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辩证唯物主义?然观特点(核?):1物质系统的思想2发展演化的思想3普遍联系的观点。4.什么是科学精神?什么是??精神?它们在本质上有哪些相同之处?科学精神:狭义的科学精神=理性,即求真?义的科学精神=求真、求善、求美求真=理性求善=?性求美=超越性??精神:超越性、?性、理性1、执着地追求理想世界和理想?格(超越性)2、?扬?的价值,追求???的完善(?性)3、谋求个性解放,坚持理性,反对迷信和盲从(理性)??精神的内核:第?个就是?性,就是对?的尊重,就是强调?的尊严,实际上也就是?义的“?道主义”“以?为本”精神;第?个是理性,你可以说是对真理的追求,头脑对真理的思考,这个含义就是科学精神,是?义的科学精神;第三个是超越性,就是对?命意义的追求。这个含义就是?义的宗教精神和理想、信念等等东西??精神=?性(以?为本)+理性(科学精神)+超越性(理想信念)科学与??精神本质相通:科学精神与??精神在本质上是相通的,都是求真、求善、求美。科学精神也需要追求完美和超越,???精神最重要的也是要追求理性、以?为本。第?篇科学发展史与?然观变?第?章东?——古??明的源头

  1、古代埃及、巴?伦、印度科技成就表现在哪些???古代埃及:(?字:象形?字;历法和农业:现在世界上通?的历法—公历,古埃及?创造了?类历史上最早的太阳历。早在公元前4000年时,埃及?就已经把?年确定为365天。古埃及?已经认识了许多恒星,不仅有?们熟知的北极星,还有天鹅、牧夫、仙后、天蝎、猎户、??等许多星座——虽然这些星座被赋予了神话?彩;建筑:古埃及?字塔和狮???像)古巴?伦:(农业:?类历史上最早的农书-《农?历书》;?字:5000年前的苏美尔楔形?字;天?历法:古代两河流域的天?历法知识直接影响了欧洲的天?学。苏美尔?按照?亮的盈亏把?年分为12个?,共354天,同时设闰?调整阴历阳历之间的差别。到公元前7世纪,?形成了7天?星期的制度,其顺序是星期?(太阳神)星期?(?神)星期?(?星神)星期三(?星神)星期四(?星神)星期五(?星神)星期六(?星神)直到今天,欧洲各国每周7天仍以这7星命名;法律:汉谟拉?法典?柱;此外,古代两河流域?民对药物、植物、动物、地理等等也有丰富的知识。)古印度:(建筑:摩亨佐达罗和哈拉巴这两座城市,周长都有4.8公?以上。城市是由卫城和下城(居民区)两部分组成。古城?的建筑物都??砖砌成。复杂的污物和污?处理系统;冶炼:青铜制的舞?像;宗教:世界三?宗教之?佛教,就产?于古代印度。数字:?们通常所说的阿拉伯数字,其实是印度?的发明,后经阿拉伯?传?西?。航海:古代印度的航海事业也?常发达,他们的商?和马可波罗?起,引起了欧洲?对东?的“黄?渴望”)2、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具有哪些特点?1、在四??明古国中,我国历史最短2、在奴?社会,我国科学技术?其他?明古国落后3、在四??明古国中,中国唯?保存了??的民族独?和独特的?化传统4、我国最先进?封建社会,?且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5、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统”6、我国古代?较注重科学技术知识的继承,以及科技典籍的整理和保存。7、宋元朝时期达到了古代世界封建社会科学技术的最?峰。8、?五世纪历史曾选择了中国,?中国却没有选择历史9、“康乾盛世”没有使中国科技发展、富国强兵3、中国古代实?技术体系中的“四?学科”、“四?发明”、“明末四?科技名著”和“五?农书”各?指的是什么?与世界其他国家相?,它们当时都达到了什么?平?它们与古希腊科学相?,有什么特点?四?学科:农、医、天、算;四?发明:指南针、印刷术、?药、造纸术;明末四?科技名著:李时珍的《本草纲?》、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宋应星的《天?开物》五?农书:《氾胜之书》、《齐民要术》、《陈敷农书》、《王祯农书》、《农政全书》与世界其他国家相?,它们当时都达到了什么?平:?论是埃及的?字塔、印度哈拉巴?化的遗址,还是古希腊罗马的恢宏建筑,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其砖?建筑技术,可以说已经达到了很?的?平。?我们中国在砖?建筑技术上,却使?得?较晚。但我国后来建筑艺术的发展,却达到了很?的?平,?且与外国完全不同。我国是框架结构设计思想的先驱。从公元前六世纪开始,我国从奴?制开始向封建制度过渡,科学技术也随之飞速发展,到秦汉之际出现了中国古代科技史上的第?个?峰,?百年就使我国科学技术领先别?数百到?千年。当西??争论谁在1615年左右最先发现太阳??时,中国早在公元前18年以来便系统记录了太阳??,?欧洲早了1500年。中国早在公元前1361年就有??记录,公元前1600年?公元1600年间有581项彗星记载,公元前467年记到哈雷彗星。1380年前,欧洲?还?法制造出??块铸铁,?中国早在公元前四世纪已在?业规模上?产铸铁了,到公元?世纪中国?已是铸铁?师,欧洲?相?之下落后了1500年。英国著名中国科技史家李约瑟博?曾根据考古资料,将中国古代的冶炼炉与后来西?的冶炼炉作了对?,得出结论,中国古代和中世纪在钢铁冶炼技术??长期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炼铁术最早并不是中国?发明的,是两河流域的古赫梯?在世界上?先发明了炼铁术,古巴?伦汉莫拉?法典上已经有铁匠整个?当,?中国?此时主要使?的仍然是青铜器。1986年?肃天?放马滩5号汉墓出?。?肃省博物馆藏。此地图?纸是?前世界上最早的纸。与纸的使??样,中国印刷术的出现也?常早;隋朝时期,我国?民已经发明了雕版印刷术。据我国历史记载,印刷术开始于隋?帝开皇?三年(公元593年)。唐代印刷业极为发达,四川成都?乎成了刻书的中?。1900年在敦煌发现了?部唐代刻印的《?刚经》,标明?期为“咸通九年四??五?”,也就是公元868年。这是?前世界上最早印有出版?期的印刷品。欧洲最早印有确切?期的印刷品是德国南部的“圣克利斯多?画像”,?期是1423年。由于地理上的阻隔,古代中国?独??着??的?化发展道路,形成了有特?的技术型、经验型、实?型的科技体系。中国不是近代?然科学的发源地,但是近代科学的诞?得益于许多外在和内在的条件,中国?明直接和间接地为之创造了条件。被认为是太平盛世的唐朝,科学技术??成就;被认为是?下坡路的宋朝,反?出现了?个科技?峰,达到了古代世界封建社会科学技术的最?峰。?直到明代我国还保持领先地位,使我国?可争辩地称为古代世界封建社会的科学技术?峰。这说明科学技术与国?并?始终同步发展。

  宋元时期,中国的对外贸易和海上交通?分发达。中国的船只远达?西洋沿岸,指南针正是这些远航??传给阿拉伯和波斯的。13世纪初,欧洲开始有在航海中使?指南针的记载。?约在公元?世纪北宋初年,?药武器开始?于战争。从此,在?光剑影的战场上,?升起了弥漫的硝烟,传来了?器的爆炸声响,开创了?类战争史上?器和冷兵器并?的时代。中国的硝?、硫磺和?药配制技术?约于公元8世纪?先传到了阿拉伯和波斯。阿拉伯?称硝为“中国雪”、?波斯?则称其为“中国盐”。再后来,也许是在双?的交战中,阿拉伯?掌握了?药武器的使?和制造。14世纪初,阿拉伯??将?药技术传给了欧洲,使欧洲历史发?了重?的改变。近代医学科学中最伟?、最有益于?类的?个学科——免疫学,产?于?类为预防天花?进?的种痘实践中。葛洪于300年最早记载了这种疾病,在1000年中国已经发明天花预防接种,1500年中医已公开著书介绍这种疗法。这时欧洲?对此??所知,许多患者因此失去?命。中国种痘法西传后,1700年经??其传到英国。19世纪初,爱德华·真纳发现了?痘苗可安全预防天花。中国古代技术成就:四?学科:农、医、天、算三?技术:陶瓷、丝织、建筑四?发明:造纸、印刷术、?药、指南针四?名著:本草纲?、农政全书、天?开物、霞客游记冶?:越王剑、?铁和锻钢术航海:郑和15世纪世界上最强?的海军农业:五?农书天?观测和历法:世界上最详尽的天?资料中医中药等:数千年东??的健康保障与古希腊科学相?,有什么特点:古希腊?的科学成就,?可争辩地说明了古代世界奴?社会科学技术?峰,在古希腊?那?,中国?法与之相?。4、中国的封建社会为什么长期保持“??统”局??中国封建本质:(政治:?度的中央集权统治;?化:封建儒家?化的继承性、传承性导致思想上的?度统?和认同;思想:儒家的“三纲五常”及“普天之下莫?王?,率?之滨莫?王?”;经济:封建的?农经济模式;其他:分裂之后各种?量的不均衡,有强有弱,经过战争再次兼并,并且不论统治者清明或昏庸,均有通过兼并来增长?地财富的动机)5、有?说“?五世纪历史曾经选择了中国,?中国却没有选择历史”,你认为这个观点对不对?就航海事业的发展来说,这个观点正确。这说的是航海事业的发展。近代科学技术的诞?,得?于欧洲航海事业的起飞。新航路开辟的结果扩?了世界市场,开始了殖民掠夺,引起西欧发?“价格?命”,从?加速了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也导致了近代科学技术的诞?。但是,在?五世纪的辽阔海洋上,最强?的舰队并不是葡萄??和西班??。早在他们开始远航的半个多世纪以前,中国明朝的三宝太监郑和,已经率领这两万七千余?的庞?舰队,在太平洋上浩浩荡荡地?驶了七个来回了。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郑和七下西洋”。从郑和船队七下西洋的历史来看,当时的中国完全有能?成为世界上的海上强国,从?使资本主义和近代科学技术?先在中华帝国建?起来。从这个意义上说,历史的确曾经选择了中国。

  但遗憾的是,中国却没有选择历史。从郑和之后,明朝统治者实?了海禁政策,郑和的航?纪录也全部被销毁了。这就?然会提出?个问题:为何郑和远航未能使中国称雄世界?正当郑和的浩浩荡荡驶过印度洋时,明朝正出现了?场儒家官吏与宦官之间的殊死?争。看来这场?争是官吏占了上风,从?把中国引向灾难性的道路。这麽?的历史事件,却鲜少出现在中国历史?献中。郑和确实制造了历史,但他没有改变历史,因为他的远征所造成的影响,完全取决於明朝是否有推?海洋发展的意愿。难怪有的历史学家说:“?五世纪,历史曾经选择了中国,?中国却没有选择历史。”第?章科学发展的历程——西??明?、名词解释:1、古希腊的荷马时代:古希腊的历史?约开始于公元前12世纪,相当于我国的商朝时期。其早期历史全部由?概在公元前九世纪?个叫荷马的盲诗??神话史诗的形式加以叙述。古希腊并不是?个统?的国家,?是?群????的城邦所组成的联合体,就像我们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虽然名义上都是天?之?,实际上各?其是2、亚历??东征:古希腊后期的?盛时期亚历??是古代世界最伟?的帝王之?。从少年时代起,他就野?勃勃,妄图统治整个世界,把希腊?化传播到各地。公元前336年,亚历??20岁时继承王位,成为马其顿国王。接着,于公元前334年,他率领马其顿?兵发动了征服东?的战争。他率?军扫荡了?亚细亚和埃及,然后回师两河流域,灭掉波斯,建?起地跨欧、亚、?的?帝国。3、希腊化时代:亚历???帝征服中东以后,古典希腊?化普及整个中东,形成?个新?明,史称“希腊化时代”。虽然亚历??的帝国是短暂的,但继其?起的诸王国却完整程度不等地?存了三个世纪;在这期间,中东也希腊化了。埃及和亚洲诸?省?地富饶,提供了种种前所未有的机会;成千上万的希腊商?、?政官员、教师、专门职业者和雇佣兵受这些机会的吸引,从各?的城邦移居那?。从?,为新的希腊化?明——?个实际上各??都与其前?古典?明不同的混合创造物——奠定了基础。这部分地是由于亚历??征服提供了经济良机。??扩展的市场激发?们改进技术、增加产量。后起诸王国间以及它们与外部强国间连继不断的战争产?了对较复杂的武器的需要。希腊科学与中东科学(不仅包括美索不达?亚和埃及的科学,在?定程度上还包括印度科学)间的直接交流也同样起了促进的作?。4、缪塞昂学院:托勒密王朝出重?让缪塞昂学院雇佣了??批专门抄写的?员,据说,当时政府命令.所有到亚历??港的船只都要把携带的书交出供检验,如发现有图书馆没有的书,则马上抄录,留下原件,将复制件奉还原主。只此?项,就可看出托勒密王朝何等重视?化积累。埃及的亚历??图书博物馆实际上是历史上最早由国家供养的研究院。它包括天?台、实验室、解剖室、植物园、动物园和?个藏书达50万?70万册的图书馆。???盛.经济发达.使得亚历???亚成为当时世界上最?的学术中?。各地的学者都到这?来进修、学习,当时最为著名的科学家?乎都在亚历??呆过。当时,曾发?早期“?才流失”的现象,整个地中海世界的哲学家、数学家、医?、植物学家、动物学家、天?学家、语?学家、地理学家、艺术家和诗?,由于受适意且激励?的?氛、极好的设备、免费的膳宿和令?羡慕的薪?的吸引,纷纷来到埃及。缪塞昂学院持续了六百年之久,但只有最初的?百年是科学史上重要时期。这?时期,科学英才辈出,学术事业繁荣。后来,随着托勒密家族越来越埃及化,他们对希腊学术的兴趣也越来越淡漠了,据说托勒密七世(公元前146-前117)甚?迫害希腊?。再以后,埃及被罗马所征服,成了罗马的?个省份,希腊的科学遗产就逐步丧失殆尽。5、亚??多德:古希腊斯吉塔拉?,世界古代史上最伟?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是柏拉图的学?,亚历??的?师。公元前335年,他在雅典办了?所叫吕克昂的学校,被称为逍遥学派。马克思曾称亚??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物,恩格斯称他是古代的?格尔。亚??多德对世界的贡献之?,令?震惊。他?少撰写了170种著作,其中流传下来的有47种。当然,仅以数字衡量是远远不够的,更为重要的是他渊博的学识令?折服。他的科学著作,在那个年代简直就是?本百科全书,内容涉及天?学、动物学、胚胎学、地理学、地质学、物理学、解剖学、?理学,总之,涉及古希腊?已知和各个学科。他的著作包含三个??:?是前?的知识积累,?是助?们为他所作的调查与发现,三是他??独?的见解。6、柏拉图:古希腊伟?的哲学家,也是全部西?哲学乃?整个西??化最伟?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他和?师苏格拉底,学?亚??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哲学家。7、托勒密:古希腊天?学家、数学家、地理学家和地图学家。在天?学上,托勒玫集古希腊天?学之?成,建?地?宇宙观,即托勒玫地?学说。他主张地球居宇宙中?静?不动,?、?、?星和恒星均环绕地球运?,托勒玫的地球中?说?配西?达1500年之久。8、欧??德:古希腊数学家,被称为“?何之?”。他活跃于托勒密?世(公元前323年-前283年)时期的亚历???亚,他最著名的著作《?何原本》是欧洲数学的基础,提出五?公设,发展欧??得?何,被?泛的认为是历史上最成功的教科书。欧??得也写了?些关于透视、圆锥曲线、球??何学及数论的作品,是?何学的奠基?9、苏格拉底的讽刺:所谓“苏格拉底讽刺”,是对待?觉有知识?实则?知者的?法。苏格拉底佯装???知,从对?已经认定的概念出发,沿着对?的思路提出?系列问题,结果使对?陷于?相?盾的境地。10、希波克拉底:约前460——前377)被西?尊为“医学之?”的古希腊著名医?,欧洲医学奠基?,古希腊医师,西?医学奠基?。提出“体液(humours)学说”,他的医学观点对以后西?医学的发展有巨?影响。卒于公元前377年,享年??三岁。11、民族?迁徙:此时,在欧洲历史上,发?了所谓“民族?迁徙”浪潮。来?东?的?侵者?批地涌?西罗马帝国境内,向西罗马帝国发起进攻。?这种进攻的最初发动者,却是来?被汉朝打败了并向西逃窜的匈奴?后裔。

  12、罗马帝国的分裂:从公元三世纪开始,奴?及接近奴?的?农与奴?主之间的阶级对?和?争,发展到了空前?泛、激烈的程度。于是帝国于395年正式分裂为?:西罗马帝国(?都罗马)和东罗马帝国(?都君?坦丁堡)。此时?约相当于我国东晋中期。?此,统?的罗马帝国不复存在,昔?罗马的繁荣景象亦?去不复返了13、欧洲中世纪:西罗马帝国灭亡以后,封建制度才逐渐在欧洲形成和发展起来。封建制度在西?世界范围内占统治地位的时期,史学界称之为中古时期或中世纪。西欧在封建社会最初的?百年?,?商业衰落,?化处于低潮,基督教会的势?却不断膨胀。14、罗马性格:?般来说,罗马?专注于政治和军事问题,对法律、军事钻研较多,?对?然科学则缺乏兴趣和热情。由于这?外在的原因,罗马在有关军事?程和城市建设等技术问题上有些创造发明,?对纯粹科学贡献很少。此外,还有某些内在的原因,这就是所谓的罗马?的性格。他们注重实际,不再?想,对待理性知识没有异乎寻常的热情,这是与希腊?完全不同的。15、希腊?质:古希腊?最?的特点,就是他们除了善于学习古代东?各民族已有的?化科学知识以外,还?常善于从理论上进?综合和创新。与古代中国?相?,古希腊?更擅长于理论思维。他们总是试图将整个世界联系起来考虑,竭?从?常有限的事实?前找出最具有普遍性的东西。所以,古希腊的哲学?常发达。希腊?质追求超越的理想,藐视现实的功利,对纯粹知识充满神圣的渴求,所以才会有演绎科学在古代世界?花独放、?枝独秀。16、阿拉伯帝国:阿拉伯帝国的崛起是与穆罕穆德创?伊斯兰教分不开的。到公元632年穆罕默德逝世时,阿拉伯半岛已经基本统?。在以后的?个哈?发统治时,阿拉伯发动了?规模的对外战争,领?扩张到亚、?、欧??地区。8世纪初,阿拉伯?把疆界推到中国唐朝的边境,还进占南亚的印度河流域。经过?百年的扩张,阿拉伯成为地跨亚、?、欧的封建军事帝国。17、奥斯曼??其:14世纪中期,奥斯曼??其强?起来,东罗马帝国被赶出?亚细亚。接着,??其?越过达达尼尔海峡,踏堡、科索沃、尼科堡击败东罗马、巴尔?联军和西欧封建主联军。东罗马的?都君?坦丁堡已成为瓮中之鳖。1453年??其攻占君?坦丁堡,东罗马帝国灭亡。从那时起,奥斯曼??其开始?规模的军事扩张,17世纪时,奥斯曼??其成为地跨亚、?、欧的军事封建帝国。18、欧洲的封建制:欧洲的封建制与中国完全不同。中国的封建制是以皇权的巩固和强?为基础,“普天之下,莫?王?,率?之滨,莫?王?”,代表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欧洲的封建制则是以庄园制为基础,代表着庄园主的分权和王权的衰微。在此情况下,基督教会反?成为最强?的政治、思想、?化和经济?量。?、简答题:1、亚??多德认为,科学产?的三个?要条件是什么?古希腊创造的四?科学体系是什么?为什么古希腊?能够创造出这样的科学体系?科学产?的三个?要条件:第?是“惊异”,第?个条件是“闲暇”,第三个条件是“?由”。古希腊创造的四?科学体系:托勒密天?学体系、亚??多德的逻辑学体系、欧??德的?何学体系、盖伦的医学体系。古希腊?能够创造出这样的科学体系的原因:古希腊?最?的特点,就是他们除了善于学习古代东?各民族已有的?化科学知识以外,还?常善于从理论上进?综合和创新。古希腊?擅长于理论思维,与古代中国?相?,古希腊?更擅长于理论思维。他们总是试图将整个世界联系起来考虑,竭?从?常有限的事实?前找出最具有普遍性的东西。所以,古希腊的哲学?常发达。总的来说,亚历?多德强调了哲学和科学之来源的?功利性,也说出了为何希腊成为科学和哲学的发源地的道理:因为它提供闲暇、提供?由,因为希腊?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对智慧??地祟尚。2、科学史家怀特海在评论阿基?德被罗马?兵杀害?事时曾说过怎样意味深长的话?这句话说明了什么问题?怀特海在评沦阿基?德被罗马?兵杀害?事时说过?句更意味深长的话:“从没有?个罗马?是因全神贯注于对数学图形的遐想?丧?的”,这话点出了罗马性格与希腊?质的差别。罗马?偏重实际的性格与东?民族有某些共同之处,罗马科学的衰落对当代中国来讲也是?个不容忽视的历史教训。中国古代社会过于注重实?技术,特别是与??统政治有联系的实?技术,忽视了将经验上升到抽象的、思辩的科学理论。在中国历史上始终匮乏?个超越性的科学逻辑系统,科技纵然可以领若?世纪风骚,但因为理论的底蕴有限最终还是连实?技术也输给了西?。3、古代阿拉伯?在科学史上的贡献是什么?他们为什么能做出这样的贡献?古代阿拉伯?在科学技术史上的主要贡献是:保存了古希腊、古罗马?的科学成就,沟通了东西?的科学技术交流。中国古代的许多技术发明,就是通过阿拉伯?传到西?去的。他们能做出这样的贡献的原因:阿拉伯帝国经济繁盛,国际贸易发达,中国的丝绸、印度的?料、?洲的象?、黄?都经阿拉伯商?运销各地,形成了四通?达的陆海商道。阿拉伯帝国的学者们保存并传播了古代?化。在西罗马帝国灭亡前后的长期动乱中,许多希腊、罗马古典作品毁坏流失,?部分通过东罗马流传到阿拉伯帝国。阿拉伯的学者们认真研究它们,还把许多古代作品例如希腊亚?斯多德、柏拉图、欧??得、阿基?德、托勒密的著作译成阿拉伯?。西欧在封建社会初期?化?分落后,西欧?后来是通过阿拉伯?译本才?重新认识这些学术成就的。古代阿拉伯?,?先是东西??化的沟通者,其次是杰出的翻译家,第三是卓越的科学家。因此我们在读科学史时,不能不对他们致以深深的敬意。4、你认为古希腊?与古代罗马?、古代中国?在思维?式上的最?区别在哪??各有什么利弊?古希腊?追求超越的理想,藐视现实的功利,对纯粹知识充满神圣的渴求,所以才会有演绎科学在古代世界?花独放、?枝独秀。古代罗马?注重实际,不再?想,对待理性知识没有异乎寻常的热情,古代罗马?偏重实际的性格与古代中国?有某些共同之处。中国古代社会过于注重实?技术,特别是与??统政治有联系的实?技术,忽视了将经验上升到抽象的、思辩的科学理论。在中国历史上始终匮乏?个超越性的科学逻辑系统,科技纵然可以领若?世纪风骚,但因为理论的底蕴有限最终还是连实?技术也输给了西?。与古代中国?相?,古希腊?更擅长于理论思维。他们总是试图将整个世界联系起来考虑,竭?从?常有限的事实?前找出最具有普遍性的东西。所以,古希腊的哲学?常发达。

  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古希腊(包括后来希腊化时期)代表着全世界奴?社会科学技术的最??平。5、请简述以古希腊?为代表的古代朴素?然观的特点。6、为什么古希腊?辉煌的科学成就后来会被欧洲遗忘?教会严格控制?们的思想,影响遍及城乡。当时?们?都不识字,只有教?有?定的?化知识。他们读经,讲道,宣传神学。反对神学的?都遭到教会的迫害。教会成为封建制度的精神?柱,它的上层?物也越来越腐化堕落。也正是因为如此,古希腊灿烂的?明也被教会有意识地“遗忘”了。第?章近代科学的诞?与发展?、名词解释:1、?字军东征:11世纪开始,欧洲发?了?个巨?的历史事件,这就是?字军东征。基督徒带着?种狂热的宗教情绪,开始是?发的继?有组织地向东?进军,想夺回被异教徒占领的圣城耶路撒冷。2、?翻译运动:?字军从东?带回了阿拉伯?先进的科学、中国?的四?发明、希腊?的?然哲学?献。12世纪,欧洲掀起了翻译阿拉伯?献的热潮。希腊原始?献经过叙利亚?,到阿拉伯?,再被译成拉丁?。亚??多德和柏拉图的哲学著作、欧??德和托勒密的科学著作,开始为欧洲?所熟悉。?翻译运动导致了欧洲学术的第?次复兴。通过?翻译运动,当时已知的希腊科学与哲学?献都被译成当时欧洲学术界通?的拉丁?,为欧洲的学术复兴奠定了基础。3、?艺复兴:?艺复兴是反对封建主义思想禁锢的?次伟?的思想解放运动,发源于当时?商业最发达的意?利。?艺复兴最初是以恢复希腊古典?化的???出现的。早期主要表现在?学和美术领域。?艺复兴以复兴古典?化为?号,发掘、光?古希腊?化,树?起理性主义和??主义?旗,反对神权和封建特权,提倡个性?由。它不只是?场复兴古典?化的运动,更是?场新时代的启蒙运动。?艺复兴增进了?对?然观察的兴趣,通过对?然的研究,科学研究开始?向重视实验的道路。4、宗教改?:这个时期另?个重?的思想解放运动,是发端于德国的宗教改?运动。整个中世纪,欧洲?的?灵被教会所禁锢。然?,新时代?益深???的??主义思想,?图将?从神的统治下解放出来。宗教改?便是这种时代要求的反映。5、哥?尼?命:1543年在科学史上是极为重要的?年,哥?尼的《天体运?论》和维萨留斯的《?体的构造》同于此年出版。在哥?尼的宇宙图景中,地球不再是宇宙的中?,从?使《圣经》赋予它的特殊?份完全丧失了──宇宙不因地球?存在,也就不再有什么天堂与地狱之分。哥?尼?命可以说是标志着?然科学开始从宗教神学中解放出来,并宣告了??的独?。6、?顿三?定律:第?定律(惯性定律或伽利略定律):物体在?外?作?时,或者保持它的静?状态,或沿着笔直的线作匀速运动的状态。(静者恒静,动者恒动)第?定律(加速度定律):运动的变化与外加推动?成正?;并发?在该?的作?线?向上。F=ma第三定律(作??与反作??定律):对每?个作??,总存在?个相等的反作??和它对抗;或者说,两个物体彼此施加的相互作??总是相等的,并各?指向其对?。7.维萨留斯:?利时医?、伟?的?物学家、近代?体解剖学的创始?。?、简答题:1、为什么贫弱的欧洲却?先进?近代社会?近代科学之所以诞?在欧洲?不是亚洲、美洲,是有其深刻的的历史必然性的。这就是欧洲的?艺复兴和宗教改?彻底解放了?们的思想,?地理?发现则提出了对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它们共同召唤着呼之欲出的科学?命。14世纪佛罗伦萨的?场??业的兴起和发展,标志着那?的某些城市已经稀疏地出现了资本主义?产的最初萌芽。欧洲在进?近代社会的时候,?产?和资本主义的发展程度,远远不如?们估计的那么?。也就是说,欧洲是穷过渡,?不是富过渡。这样,他们就提出了?个重要问题,为什么在?较落后的欧洲能够最早过渡?北?教授朱孝远认为,欧洲的过渡,是在?个危机状况下产?的,也就是说,它是?个破了产的??,你要把?个破了产的??关闭,那么?们对这种关闭是采取赞赏态度。另外,资本家也是主动地和王权结盟,?且他是带着资本来的,所以这两项使得欧洲对近代的接受也?较容易,所以,为什么最早过渡呢,很重要的?点就是欧洲?论是抛弃封建主义,还是进?近代社会,都是世界范围内阻?最?的?个地区第?个原因,就是我们发现,欧洲的封建主义主要是体制上的落后??我崩溃的,原因是它是?个结构粗糙的,军事性质的,不那么完善的?种封建制度,所以资本主义的兴起,对于封建制度的?解,肯定是起?解作?的,也是为?民所欢迎的。所以,为什么是贫弱的欧洲,?不是富庶的亚洲最早进?了近代社会???以蔽之,就是“穷则思变”,就是在世界范围来看,它过渡的阻?最?,?这个阻?最?,使得欧洲最早进?了近代社会。3、标志着近代?然科学从神学中独?出来的年份是哪?年?这?年发?了哪两件?事?1543年在科学史上是极为重要的?年,哥?尼的《天体运?论》和维萨留斯的《?体的构造》同于此年出版。4、请写出在科学?命中英勇献?的科学家的名字和他们的事迹布鲁诺:是意?利著名思想家、学者,出?于那不勒斯附近的?镇。他冲破反动教会的重重阻?,热情地宣传哥?尼的太阳中?说,通过《论原因、本原和同?》、《论?限宇宙和世界》等著作,从多??补充了哥?尼的学说,并且?哥?尼还前进了??步。他认为宇宙是?限的,太阳不过是?数恒星之?,宇宙中可以居住的星球也是?限多的。

  布鲁诺的?动激怒了教会当局,他被控为“异端”,并被?除教籍。1592年,宗教裁判所将他逮捕,投?监狱。在漫长的?年监狱?涯?,布鲁诺英勇顽强,毫不妥协,表现了视死如归的??畏精神。他断然拒绝要他放弃??的观点就可得到宽?的诱降劝告、并且公开揭发了教会的?暗、卑鄙和?耻。1599年10?21?的档案记录中说:“布鲁诺宣布,他不打算招供,他没有做过任何可以反悔的事情,因之也没有理由去这样做……”1600年3?17?,教会以极其野蛮的?段,?焚布鲁诺于罗马的百花?场,罪名是他不仅是?个“异端分?”,?且是“异端分?的?师”。他义正辞严地对那些刽??说:“你们对我宣读判词,?我听判词还要感到畏惧。”“?暗即将过去,黎明即将来临,真理终将战胜邪恶”“?,不能征服我,未来的世界会了解我,会知道我的价值”“天空?法者”开普勒:开普勒德国天?学家、光学家。他是七个?的早产?,从?体弱多病,四岁时的天花在脸上留下疤痕,猩红热使眼睛睛受损,?度近视,?只?半残,?瘦?矮。但他勤奋努?,智?过?,?直靠奖学?求学。他是热?宣传哥?尼学说的天?学教授麦斯特林的得意门?,1591年取得硕?学位。1609-1619年开普勒根据第?的观测资料提出了?星运动三?定律。开普勒同样受到基督教会的迫害,他的著作被列?禁书?录。他在长期饥寒交迫中病逝。伽利略:意?利的杰出天?学家和物理学家。1609—1610年,他第?次?望远镜观察浩瀚?际的天空,发现了可以证明哥?尼学说的许多事实。伽利略认为较?天体围绕较?的天体公转是?种?然规律。1632年,伽利略在他的《关于托勒密和哥?尼两?宇宙体系的对话》中,根据观察到的事实,结合?学原理,批判了托勒密学说的荒谬,论证了哥?尼学说的科学性。这?著作是继哥?尼之后,对经院哲学的??沉重打击,进?步动摇了基督教统治的思想基础,在科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伽利略的天?学著作发表之后,受到基督教会的攻讦,并被列为禁书。1633年,他被传到罗马受审,受到严刑逼讯。安德烈.维萨?:维萨?在青年时代曾求学于法国巴黎?学。当时在巴黎?学的讲堂上,教授们还是因循守旧、津津有味地讲述着盖仑的“解剖学”教材。教学过程中,虽然也配合?些实验课,但是实验课都是由雇佣的外科?或刽??担任的。解剖的材料只是狗或猴?等动物?体。再加上教授们的讲课与实验毫?联系,?不准学?们亲?动?操作,所以讲课的实验严重脱节,?且错误百出。年轻的维萨??对这种现象极为不满。由于他勤奋好学,在?学过程中掌握了?定的解剖学知识,所以他曾?针见?地指出盖仑解剖学中的错误和教学过程中的弊病,并决?改变这种现象。他挺??出,亲?动?做解剖实验。为了揭开?体构造的奥秘,维萨?常到郊外?主坟地盗取残?或罪犯的遗?。回来后,?在微弱的烛光下偷偷地彻夜观察研究,直到弄明?为?。后来,他在威尼斯帕都??学任教,并获得博?学位。任教期间,维萨?继续利?讲课的机会进??体解剖解剖教学,吸引了?批的学?。业余时间,经过五年的努?,1543年,也就是哥?尼出版《天球运?论》的这?年,年仅28岁的维萨?写出了?部按?骼、肌腱、神经等??系统描述的700多页的巨著《?体结构》。在这部伟?的著作中,以?量、丰富的解剖实践资料,对?体的结构进?了精确的描述。可以说,《?体结构》?书是科学的解剖学建?的重要标志。但是,维萨?这种勇于实践、寻求真理的精神和他这本书的发表引起了当时的解剖学家和医?们的震惊。维萨?在书中说:?的股?是直的,?不是像狗的那样是弯的,直接动摇了被教会奉为神圣的盖仑医学体系。于是,在教会的迫害下,维萨?不得不在《?体结构》?书出版的第?年,也就是在1544年,愤然离开帕都?。教会的魔?没有放过他,判了维萨?死罪。由于国王出??预,才免于死罪,改判往耶路撒冷朝圣,了结了此案。但在归航途中,航船遇险,年仅50岁的维萨?不幸?亡。?体解剖学的创始?安德烈.维萨?就这样悲惨地结束了科学家伟?的??。塞尔维特:维萨留斯在??的解剖实验中已经发现盖仑关于左?室与右?室相通的观点是错误的,但他没有猜测到全?的?液是循环的。他在巴黎?学医学院的同学塞尔维特朝发现?液循环的道路上迈出了第?步。迈克尔·塞尔维特在巴黎?学认识了维萨留斯,尔后两?成为?交。据说,他曾与维萨留斯?道私下进?过?体解剖研究。后来,维萨留斯被迫离开了巴黎?学,但塞尔维特继续进?实验研究。这期间,他做出了??中最重要的科学发现即?液的肺循环。塞尔维特发现:?液并不是通过?脏中的隔膜由右?室直接流?左?室.?是经由肺动脉进?肺静脉,与这?的空?相混合后流?左?室。这?发现通常称为?循环,是导向全?循环的重要?步。塞尔维特的这?发现?先发表在1553年秘密出版的《基督教的复兴》?书之中。塞尔维特使?了他所发现的?循环来批评正统基督教的三位?体学说。这触怒了教会。罗马宗教裁判所将塞尔维特逮捕并判处?刑。在朋友们的帮助下,塞尔维特逃了出来。但没过多久,塞尔维特在?内?被新教领袖加尔?抓住。加尔?不仅下令将塞尔维特活活烧死.?且在烧死他之前还残酷地烤了两个?时。5、哥?尼?命是观测精度上的?命,还是观念上的?命?哥?尼的学说不仅改变了那个时代?类对宇宙的认识,?且根本动摇了欧洲中世纪宗教神学的理论基础。6.辨证评述“落后就要挨打”?们经常引?这句名?“落后就要挨打”来告诫??奋发图强,这当然没有什么不对。然?,细想起来,这话却有些??性,从欧洲历史就可以看出,欧洲?明是从极端落后的情况下跳跃式地跨?了近代社会,是“穷则思变,后来居上”的结果。反观当时的亚洲,?直僵化保守,不思进取,所以发展观上的愚昧才最终导致挨打。结论:落后不会挨打,愚昧才会挨打中国近代史上共进?了五次对外战争——鸦?战争、第?次鸦?战争、中法战争、中?甲午战争、?国联军战争,中法和约是唯??个没有割地赔款的和约。?1949年新中国成?后?今,中国也曾先后经历过六次对外战争,即:

  1、抗美援朝战争(1950);2、中印边境反击战(1962);3、抗美援越战争(1965);4、中苏珍宝岛之战(1969);5、中越(南越)西沙之战(1971);6、中越边境?卫反击战(1979-1989)。在这六次对外战争中,中国的对?分别是号称世界最强的美国、超级?国苏联、地区霸主印度和号称“世界第三军事强国”的越南。然?,世界看到的不是加之于这些国家头上的“桂冠”,?是六次战争的胜负。从以上史实可以看出,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经验表明,?个国家坚持什么样的发展观,对这个国家的发展会产?重?影响,不同的发展观往往会导致不同的发展结果。”中世纪的欧洲,应当说?常?常的落后,但他们活不下去了,不得不转变观念,奋起?命,反?在?类历史上最先进?近代社会。之所以我们花这么多时间进?了东西??明史的对?研究,就是要让?家知道,西?的今天,是他们穷则思变的结果。作为具有悠久历史和独??化传统的中国?,我们更应当有信?,我们完全可以抓住历史的机遇,迅速地?向世界前列!作为?个中国?,我们就是要有这股志?!落后不会挨打的??佐证绝?多数历史学家认为:公元1500年前后是?类历史的?个重要分?岭,从那个时候开始,?类的历史才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不可思议的是,开启?类这?历史?幕的,并不是当时欧洲的经济和?化中?,?是偏居在欧洲?陆西南?上两个?积不?的国家——葡萄?和西班?。五百年前,他们相继成为称雄全球的霸主,势?范围遍及欧洲、亚洲、?洲和美洲。第?章近代科学的诞?与发展之发展篇?、名词解释1、第?次?业?命:蒸汽机时代??世纪是?业?命即第?次技术?命时期。科学相对停滞,但上?世纪科学所取得的成果此时转化成技术成果,出现了?类历史上第?次?业技术?命。产业?命即?业?命:它表现在以机器代替??、以?规模的???产代替个体?场???产,在?产?和?产关系??均发?巨?的变?。机器取代??是产业?命的关键。正是??批新机器的发明和运?,使劳动?产率?幅度提?,使?业发展突飞猛进。产业?命实际上是?业技术?命。总之,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持续到19世纪中叶的这次技术?命是以蒸汽机的?泛使?为标志。2、第?次技术?命:以电?、内燃机和合成染料为标志。电是?类?临的?种前所未?的新型的能量。所谓电??命指的是,新兴的电能开始作为?种主要的能量形式?配着社会经济?活。电能的突出优点在于:它是?种易于传输的?业动?,同时,它?是极为?效可靠的信息载体。因此,电??命主要体现在动?传输与信息传输两??。与动?传输系统相关联,出现了?型发电机、?压输电?、各种各样的电动机(马达)和照明电灯。与信息传输相关联,出现了电报、电话和?线电通讯。这些伟?的发明使?类的?活进?了?个更光明、更美好的新时期。3、新技术?命:20世纪后半叶兴起的新技术?命。以原?能、计算机、空间技术和?物?程为标志的新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新?艺?命,是?类进??业社会以后发?的第三次技术?命。4、?特:?特1736年?于苏格兰的?个??家庭,从?饱受贫穷和疾病的折磨。??岁来到伦敦当学徒,学习机械制造。1756年,?特在格拉斯哥?学谋得了?个机修?的职位。在?学?,他认识了著名的物理学家布莱克,从他那?学到了许多热学知识。与此同时,他在思考如何改进纽可门蒸汽机。5、迈尔:6、焦?:7、达尔?:8、进化论与灾变论:9、19世纪?然科学三?发现: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细胞学说、?物进化论。?、简答题:1、请??两个词分别概括欧洲?四世纪、?五世纪、?六、?七世纪、??世纪和?九世纪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11—13世纪:?翻译运动时期?四世纪:?艺复兴时期?五世纪:地理?发现时期

  16—17世纪:科学?命时期??世纪:?业?命时期?九世纪:古典科学全?发展时期??世纪:现代科学技术时期2?九世纪?然科学三?发现是什么?在科学思想史上有什么意义??九世纪三?科学发现----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细胞学说、?物进化论。古典科学全?发展的世纪:?九世纪的科学进展,表现在:经典物理学理论体系已基本建?;天?学由?位天?学进?天体物理学时代,发现了海王星和恒星视差;化学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建?了有机化学;?物学上出现了细胞学说、?物进化论和微?物学;医学也已?向了现代医学。技术上则发?了以电??命和合成染料?业为代表的第?次技术?命。3、资本主义兴起后,?类历史上共发?过?次?的技术?命?其代表性技术各是什么?第?次?业?命:蒸汽机时代??世纪是?业?命即第?次技术?命时期。科学相对停滞,但上?世纪科学所取得的成果此时转化成技术成果,出现了?类历史上第?次?业技术?命。产业?命即?业?命:它表现在以机器代替??、以?规模的???产代替个体?场???产,在?产?和?产关系??均发?巨?的变?。机器取代??是产业?命的关键。正是??批新机器的发明和运?,使劳动?产率?幅度提?,使?业发展突飞猛进。产业?命实际上是?业技术?命。总之,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持续到19世纪中叶的这次技术?命是以蒸汽机的?泛使?为标志。第?次技术?命:以电?、内燃机和合成染料为标志。电是?类?临的?种前所未?的新型的能量。所谓电??命指的是,新兴的电能开始作为?种主要的能量形式?配着社会经济?活。电能的突出优点在于:它是?种易于传输的?业动?,同时,它?是极为?效可靠的信息载体。因此,电??命主要体现在动?传输与信息传输两??。与动?传输系统相关联,出现了?型发电机、?压输电?、各种各样的电动机(马达)和照明电灯。与信息传输相关联,出现了电报、电话和?线电通讯。这些伟?的发明使?类的?活进?了?个更光明、更美好的新时期。新技术?命:20世纪后半叶兴起的新技术?命。以原?能、计算机、空间技术和?物?程为标志的新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新?艺?命,是?类进??业社会以后发?的第三次技术?命。第三章?与?然关系的反思与重构1、远古时期、农业?明时期、?业?明时期?与?然的关系怎样?远古时期?与?然的关系:?类产?(三四百万年前----旧?器时代)盲?、动物式地适应?然,屈服于?然,受?然主宰,由此形成以?然神话宗教和图腾崇拜为主要中?形式的?然中?主义的拜物观念。农业?明时期?与?然的关系:从?约1万年前开始的新时器时代早期,?类开始进?原始农业阶段。制造?具逐渐占据主导地位,?类开始摆脱??然的束缚,??业和商业开始繁荣。在农业?明阶段,农业、畜牧业的?产是利?动植物的特性,创造适当的条件,强化动植物的?长机制,?产?类所需要的产品。使?的物质资源主要是?、阳光、?地,使?的资源是可再?资源,如风?、??、畜?等,使?的?具是?属犁。由此据顶了这种?产?式是“?物型”?产,对环境的影响不打,?与?然的?盾并没有激化,?与?然地关系总的来说是和谐的。但是矿?开采,冶?技术的发明,通过勘探、采掘、冶炼和锻造,?类开始了对不可再?资源的开发和利?,同时也造成了环境污染。所有这些必然影响到农业社会的发展,甚?造成古?明的崩溃?业?明时期?与?然的关系:由于?艺复兴的兴起,近代科学?命、技术?命、?业?命的发?,?类认识、改造?然和?类社会的能?的提?以及?类取得的成就的增?,?类主体性被发扬光?起来。?类主体性和理性的强调,导致?与?然和?与?之间关系的紧张性,不利于环境保护。?类主体性的张扬必然导致?类中?主义。2、如何重构?类的主体性以便更好地保护环境?环境保护不能消解?的主体性?的主体性在社会领域和?然领域的张扬,使得?成为宇宙的中?和世界的中?。?的?我被肢解了,完整意义上的?我被异化得?离破碎。这本?

  影响了?的?存,?情报复了?类,产?了严重的反主体性效应。?类以及主客?元对?的思维模式,必将导致?类在认识?然和改造?然时造成?与?然关系的外在对?性,必然通过各种?式引导?们去达到对课题的控制和征服,从?造成了环境的破坏。?环境的破坏?必然导致对?的压迫,阻碍?类社会的发展,造成主体性的丧失,是主客体地位的倒置。在这?,出现了客体反主体化的现象。为此,需要反思?类的主题性,?出主体性的误区,以利于环境保护。?然的内在价值?物的?部分是存在?定程度的主体性的,尽管这样的主体性与?类的主体性不同,或这样的主体性随着事物的不同?不同。将?然地?部分看做具有?定的主体性,为?类彻底克服?类主体与?然课题之间?元对?的思维模式创造了条件。它们是“??的?的”,?不是?来实现?类主体的?的和?段。它是客观的,?定程度上不依赖于?类主体的存在,是由它的内在属性所决定。重构主体性,协调?与?然的关系为了有效地保护环境,既不能否定?在?然界的主体性和?与?然界关系中的主体地位,把?与?然地关系看成是“主—主”关系,也不能在对?然物进?“拟?化”的描述和“?格化”理解的过程中,在所谓“平等”的原则下,彻底否定?之为?的本质属性。真正的主体性的发挥是在确证?的主题地位的前提下,充分发挥?的主体性,通过?的能动活动,使客体按照?的内在尺度和物的外在尺度发?改变,使?然界、社会、群体、?与?之间的关系以及???获得更全???和谐的发展。在?类发展的各个时期,?与?然之间的关系是不同的。原始?明时期,?与?然地统?、原始的协调、低层次的和谐;农业?明时期,?与?然是基本的和谐;?业?明时期,?与?然呈现出主客?元对?的局?,并由此导致?类在改造?然的同时破坏了?然。为了保护?然,就必须反思、批判、?出古代?类中?主义和近代?类中?主义,重构?与?然之间的良好关系。在这??现代?类中?主义环境伦理学和各种形式的??来中?主义环境伦理学给了我们有益的启发。不过,现代?类中?主义是有其内在?缺的,??类中?主义有待于进?步完善。?类主体性的重构和?然地返魅,为我们建构完善的??类中?主义的环境伦理学、协调?然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可能性。第?篇科学?法论第四章科学?法论—选题?法?、名词解释1、科学技术?法论:科学技术?法论是关于科学技术研究中常?的?般?法的理论,是关于科学研究和?程技术研究?般?法的性质、特点、内在联系和变化发展的理论体系。2、科学:如果我们要问这样三个问题:第?,什么是科学?第?,科学开始于何处?第三,作为?个优秀的科学家,他最重要的品质?先是什么?你该如何回答呢?我们可以这样回答:第?,科学是对于未知的?种远征;第?,科学开始于好奇,科学开始于猜谜,猜谜就是假说!第三,作为?个优秀的科学家,他最重要的品质?先是要有神圣的好奇?。科学家最?的奖赏,不在于奖?和赞扬,?在于他的好奇?得到了满?。3、技术发明:技术发明:是指依据对?然规律的认识能动地将?然客体变?为满??的?定需求的有?属性的??客体。技术发明的实质:把存在的?然物变?为??物。技术发明旨在创造??客体,实现理论的物化,是以技术?案设计和有效性评价为主的活动。其成果只是样品,不是商品,还不能与经济活动挂钩;4技术创新:技术创新则以技术发明为必要条件,但不停留于成果本?,?是将其引?市场、投?实际应?,将技术成果产业化和商品化与经济活动接轨的过程。从本质上说,是?以满?经济和社会需求并提?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从?导致经济增长的技术?经济活动。5、科学问题:在对科学背景知识的分析和综合过程中提出来的问题。它包含着问题的指向、?定的求解?标和应答域,但尚?确定的答案,属于“已知的未知”。在科学探索过程中却能起到某种定向和指导作?。6、科研选题:形成、选择和确定所要研究和解决的科学问题。包括两个??:?是确定研究?向即主攻?向;?是选择研究课题即突破?。

  选题步骤:提出选题?献调研和实际考察制定科研?案进??案论证确定课题?、简答题1、什么是科学?科学开始于何处?作为优秀的科学家,他?先应当具有什么样的优秀品质?请举例说明你的观点。什么是科学:科学是对于未知的?种远征;科学开始于何处:科学开始于好奇,科学开始于猜谜,猜谜就是假说!作为?个优秀的科学家,他最重要的品质?先是要有神圣的好奇?。科学家最?的奖赏,不在于奖?和赞扬,?在于他的好奇?得到了满?。?顿的万有引?定律的发现。2、什么是技术发明?它和科学发现有何不同?技术发明:是指依据对?然规律的认识能动地将?然客体变?为满??的?定需求的有?属性的??客体。技术发明的实质:把存在的?然物变?为??物。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的区别在于:前者在于“有所发现”,不管这种发现是否有?(如哥德巴赫猜想);后者则在于“有所发明”,制造出来的产品必须有?,最好能为公众所?。所以,技术的实质就在于依据?定的科学原理,发明或改进、创新某种?们需要的产品。因此,技术发明的?般思路,与科学发现就有所不同。例如,贝尔发明电话和?顿发现万有引?不同,电话在贝尔的?作之前是不存在的,因?称为发明;?在?顿把引?概念化并变成科学定律的形式之前,引?就客观地存在着,不是?然界遵守引?定律,?是?顿发现了?然界的引?规律。科学思维的?向是从实践到理论,技术思维的?向是从理论到实践。从总体看,技术思维“反其道??之”3、科研选题的主要原则有哪些?试举出本课程介绍过的若?科研选题成功案例。科研选题的基本原则:①需要性原则:满?社会需要和科学??发展需要。②科学性原则:选题必须以?定的科学理论和科学事实为根据。③创造性原则:选题应是前?没有解决或没有完全解决的疑难问题。④可?性原则:选题应与??的主、客观条件相适应。需要性原则制约了科学研究的根本?向,即科研必须服务于社会和科学??的需要;科学性原则体现了科学研究的内在根据,即科研必须以经过科学实践反复检验证实的客观规律为基础才能避免陷?歧途;创造性原则显?了科学研究的本质特征,即探索未知世界的新现象和新规律;可?性原则表征了科学研究的现实条件,即科研必须以主、客观条件的满?为前提,才能达到既定?标。四条基本原则都是限制性原则,它们相互制约,把选题限制在较狭?的范围内,从?有利于适时?正确地作出决断。科研选题的基本原则同样适?于技术开发课题的选择。试举出本课程介绍过的若?科研选题成功案例:袁隆平的杂交稻选题袁隆平的杂交稻选题开始:袁隆平是新中国第?代?学?,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被分配到偏远落后的湘西雪峰?麓安江农校教书。1960年,罕见的?祸天灾降临中国。?饥荒夺去数千万?的?命。袁隆平新眼?睹了这场遍布神州?地、来势凶猛的灾难。严酷?沉痛的现实使他感到深深不安。他开始了他的?稻?产育种研究。袁隆平对传统理论的怀疑:最初他按照?丘林、李森科“?性杂交”学说进?教学和科学试验。按照他们经典的理论,以及当时国际上的普遍观点,?稻作为?花授粉的植物没有杂交优势,实验没有任何意义。袁隆平对这些学说产?了怀疑,?沿着当时被批判的孟德尔、摩尔根遗传基因和染?体学说进?探索,这是需要很?勇?的。袁隆平杂交?稻研究的第?步实验:“1962年,我在?块??发现?株稻鹤?鸡群,穗特别?,?且结实饱满、整齐?致,我是有??,没有放过它。第?年我把它种下去,?苦培育,满怀希望有好的收获,不料?失所望,再长出来的稻??的?,矮的矮,穗???不?。这时候?般?感到失败就放弃了,我坐在?埂上想为什么失败了呢,我想到第?年选出的是?棵天然杂交种,不是纯种,因此第?年遗传性状出现分离,?如果按照那棵原始株杂交种的产量来计算,亩产能达到1200?,这在60年代是?常了不起的——我突发灵感,既然?稻有杂交优势,我为什么?要选育纯种呢?从此我致?于杂交?稻育种。”袁隆平杂交?稻研究的第?篇论?:论?虽然发表了,但学术界权威的质疑与反对,使袁隆平承受着巨?的舆论压?。有?甚?说研究杂交?稻是“对遗传学的?知”。然??论是科学道路上的挫折、失败,还是?为的?扰、破坏,所有的磨难都?法动摇袁隆平执着的梦想。野败的发现—毅?与运?:但是,到哪?去找?稻雄性不育性呢?袁隆平迈开双腿,与他的助?们?进?稻王国的茫茫绿海,去寻找天然的?稻雄性

  不育株。1970年的?天,他们在海南岛??沼泽地的?池塘边发现了雄性败育的野?稻----“野败”。杂交?稻三系法的成功:到1972年,第?个雄性不育系和保持系培育成功了,继?育成了恢复系。1973年实现了“三系”配套,第?个具有较强优势的杂交组合“南优2号”获得成功,并?刻显?了它的增产效应,亩产达到623公?,单产?般?常规稻增产20%左右。“杂交?稻之?”:袁隆平与同?们历经9年的艰难探索,?过了困境,取得了两个??的重?突破:?是育成了适合长江流域作双委早稻的优质、?产双委早稻组合;?是选育了超?产亚种间苗头组合,这些苗头组合达到了每公顷?产量100公?的超?产指标,?曾经轰动?时的国际?稻研究所制定的超级稻育种计划提前了6年达标。袁隆平选题的成功:袁隆平的选题,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站在巨?的肩膀上”起步。做到了起点?(国际?平),?向明(世界性研究之?向),难度?(前?已研究多年尚未成功),竞争激烈;?旦成功,前景必然伟??光荣。袁隆平掌握了这些信息,知?知彼,胸有成?。因此,在他的研究中能少?弯路,早出成果,出?成果。这也是他在研究中当遇到各种复杂现象与困难时,表现得那么勇敢、沉着、?志不渝、信?百倍的?个重要原因。我国遗传学家、?麦育种专家,中国科学院院?、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所研究员李振声院?。李官奇:??纤维--世界?造纤维史上的第?个中国原创技术。从??中提取蛋?纤维,这?研究在上世纪40年代美国科学家就曾尝试过,但最后由于纤维性能没有达到纺织加?的要求?中断。河南农民李官奇经过?年的?主开发,800多次实验,成功找到了可以破解这个难题的添加剂,并形成了?整套成熟的?产?艺。按照这??艺,100公?的?粕就可以吐出40公?的??蛋?纤维,??的附加值随之增加了上百倍。??蛋?纤维被纺织界誉为集多种天然纤维优点的“?造?绒”,成为继尼龙、的确良等化学纤维之后的全球“第???造纤维”。?

篇五:为什么我国科技发展的最高峰在宋元时代篇六:为什么我国科技发展的最高峰在宋元时代

  

  高二上册历史期末模拟试卷及答案

  高二上册历史期末模拟试卷

  一、单项选择(本大题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故古者圣人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故为之立君上之执以临之,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荀子的这番言论说明他()A.重视礼义教化B.强调严刑峻法C.主张礼法并施D.提倡上善若水

  2、在某中学历史探究课上,学生从“如何遏制学生上自习乱说话现象”的角度表达他们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甲生说:“这是品德问题,应该以德教化。”乙生说:“这是违纪行为,应该严格惩罚。”丙生说:“这是无意识的,要让学生自我觉悟。”他们的描述所对应的思想是()A、甲——儒,乙——法,丙——道B、甲——儒,乙——道,丙——墨

  C、甲——墨,乙——法,丙——道D、甲——道,乙——墨,丙——儒

  3、清风吹动旗幡,一人说是风动,一人说是幡动。禅宗六祖慧能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而是两位心动。在世界的本原问题上,与慧能的观点有相似之处的思想家是()A、孔子B、董仲舒C、朱熹D、王阳明

  4、宋元时期,我国古代科技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影响最为突出的是()

  ①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②火药广泛用于军事

  ③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④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5、古代成熟的文字最早出现在()A、商代B、春秋战国时期

  C、秦汉时期D、三国两晋时期

  6、有人称:北宋到明清,在“附庸风雅”的贵族文化之外,一种新文化形态在崛起——植根于熙熙攘攘的商业生活、人头攒动的瓦舍勾栏中的市民文化。下列属于“市民文化”形态的是()

  ①《清明上河图》

  ②汉赋

  ③南戏

  ④小说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7、无论学术界还是广大读者,都一致认为:作品生动而深刻地反映封建社会走向没落,是中国古典小说最高峰。这部著作是()。

  8、郑燮的《墨竹图》,写修竹数竿,顾盼有情,疏爽飞动,浓淡相映,虚实相照,傲气风骨让人感慨。这种借物抒情,表现自我,追求神韵意趣的手法是下列绘画的特点()A.风俗画B.汉代帛画

  C.中国文人画D.民间绘画

  9、中国戏曲艺术走向成熟的标志是()A、元杂剧的产生B、昆曲艺术的产生C、京剧的形成D、明代传奇的兴盛

  10、善是人的内在灵魂,世界上没有人自愿作恶,人之所以作恶,做不正义的事是出于无知。这是古希腊一位哲人强调知识对人的道德的作用,这位哲人是()A、柏拉图B、亚里士多德C、苏格拉底D、普罗泰哥拉

  11、智者学派兴起的根本原因是

  A、古代希腊城邦奴隶制民主政治的发展

  B、雅典成为政治文化中心

  C、参与政治生活成为每个公民生活的重要内容

  D、许多思想家个人努力的结果

  12、文艺复兴“后三杰”的作品大部分是有关天主教的内容。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宣传基督耶稣至高无上B、忠实的为罗马教廷服务

  C、利用宗教外衣宣传人文主义D、没有摆脱宗教束缚思想落后

  13、人文主义在西欧经历了萌发、复兴和发展的历程。下列各项中,符合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特征的是()A.人的感觉是判定一切的准绳B.挑战以教皇为首的宗教权威

  C.鼓吹人性解放和思想自由D.提出了资产阶级的政治构想

  14、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时,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在家里高喊:“卢

  梭万岁!”是因为卢梭提出了哪一学说

  A.三权分立说B.人民主权说C.人文主义说D.因行称义说

  15、美国是现代资产阶级民主国家的代表,美国宪法的理论依据是()A.天赋人权说B.三权分立说C.社会契约论D.人民主权说

  16、苏格拉底和康德的哲学贡献分别是

  ①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②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③强调人作为认识客观事物的主体的意义,树立了人的尊严

  ④最终确立了人类的主体地位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④

  17、1846年9月,人们发现了海王星,其主要理论依据是:()A、哥白尼日心说的推算B、牛顿理论的推测

  C、法拉第学说的计算D、爱因斯坦对时间、空间属性的揭示

  18、一般说来,一切艺术的永恒的源泉就是生活。欧洲浪漫主义文学反映的社会情绪是()A、拜金主义泛滥B、对“理性王国”的失望

  C、理想主义盛行D、对古典文化的憧憬

  19、借助科技领域的光学成就,渗透光和色的微妙变化,有“光的诗人”之称的画派是()A、新古典美术B、印象画派

  C、现实主义美术D、现代主义美术

  20、恩格斯曾这样评价一位现实主义作家:“他的小说提供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包罗万象的社会史”。这位作家是()A、雨果B、狄更斯C、巴尔扎克D、托尔斯泰

  21、1839年的《澳门新闻报》曾报道:“中国官府完全不晓得外国的政事,又不询问考求,至今仍不知西洋。只有林(则徐)总督行事与其他相反。”材料中“林总督行事”指的是()A.主持虎门销烟B.抗击英国侵略者

  C.编译《四洲志》D.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22、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指出。“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这表明梁启超认为变法之本在于学习近代西方的()A.科学知识B.选官制度

  C.军事技术D.教育与政治制度

  23、陈独秀在一份以青年为对象的刊物中有这样一句话:“笃古不变之族,日就衰亡;日新求进之族,方兴未已。”他认为的“变”主要是指()A.变革思想观念B.变革政治制度

  C.变革教育制度D.变革经济制度

  24、如果让你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你选择的主题是毛泽东思想在中共开创独立领导斗争夺取政权新局面时期的情况,你应该借助的历史资料是

  A.《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B.《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C.《新民主主义论》D.《论十大关系》

  25、曾任巴西副主席的阿尔多&雷贝洛指出,邓小平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伟大思想和实践不但对中国具有深远的理论指导和现实意义,对全世界,尤其是对发展中国家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伟大思想”确立为我国改革目标是在()A.中共十二大B.中共十三大C.中共十四大D.中共十五大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有3个小题,第26题16分,第27题19分,第28题15分,共50分)26、阅读材料,试回答问题。(16分)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

  孟德斯鸠、卢梭们则拿出了“三权分立”、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

  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请回答:

  (1)17世纪的中国和18世纪的法国都出现了启蒙思想运动,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促进明清之际进步思潮与法国启蒙思想产生的共同因素。(6分)(2)请列举出东西方启蒙思想运动中的启蒙思想家。(6分)(3)概括东西方启蒙思想家的共同主张是什么?(2分)(4)17世纪中国的启蒙思想只能称作“中世纪末的产物”而18世纪法国的启蒙思想却成为“近代社会的宣言书”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东西两种不同状况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分)27、阅读下列材料,试回答问题。(19分)

  材料一: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念奴娇·赤壁怀古》

  材料二: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雨霖铃》

  材料三: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西风颂》

  材料四:我的作品有它的地理,有它的谱系和它的家族,它的场所和它的特产,它的人物和它的事件,正如法国有它的盾徽,有它的贵族和平民,有它的手艺者和农民,有它的政治家和花花公子,有它的军队一样,总之,有它的整个社会!

  ——《人间喜剧》

  材料五:爱斯特拉冈:咱们走吧。

  弗拉季米尔:咱们不能。

  爱斯特拉冈:为什么不能?

  弗拉季米尔:咱们在等待戈多。

  ——《等待戈多》

  (1)、根据材料一、二,说出各自的作者。他们分别属于哪个派别?举出属于该学派的另两个词人的名字。(6分)(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宋词繁荣的原因有哪些?(6分)(3)、说出材料三、四各自的作者。这两个材料分别属于哪种文学风格?(4分)(4)、材料五属于哪种文学个风格?这种文学流行的社会背景是什么?(3分)28、在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过程中,不同特色的思想文化相互碰撞、相互交融,共同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拙,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年来政象所证明,以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此而不能觉悟,则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彻底之觉悟,盖犹在倘恍迷离之境。吾敢断言曰: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材料二

  受制于“皇帝制度”两千年,是这个民族不能逃避的命运。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许多问题,比如“德先生“赛先生”迟迟不能落脚,比如公民意识、规则意识、宽容意识的缺乏,比如“熟人社会”,比如“守旧症”、“非我症”、“不合作症”、“麻痹症”,其根源都可以追溯到三千年前的夏商周时代或者更远的尧舜禹。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文化转型的艰难。

  ——张宏杰《十国皇帝的五种命运》序

  (1)材料一中,陈独秀认为“西洋文明输入吾国”后,国人的“觉悟”经历了哪个三阶段?其实践和结果如何?(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三方面分析近代中国文化转型难的原因。(3分)

  (3)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大背景下,有学者认为中国文化转型呈现出“传统文化现代化,西方文化本土化”的趋向。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这个观点的理解。(3分)

  高二上册历史期末模拟试卷答案

  单项选择

  1——5CADDA6——10DACAC11——15ACCBB16——20DBBBC21——25CDABC

  二:非选择题

  26、(1)共同因素:经济上,资本主义因素的产生与发展。

  政治上,君主专制(制度)统治的腐朽。

  思想文化上,封建专制思想(文化)的严酷压制。(6分)(2)启蒙思想家:东方(中国)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西方(法国)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6分)(3)共同主张:批判君主专制;不同程度上实行民主。(2分)(4)共同原因:17世纪的中国,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18世纪的法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资产阶级力量壮大。(2分)27、(1)作者:苏轼

  柳永。派别:豪放派、婉约派

  辛弃疾、李清照(6分)(2)原因:①两宋城市商品经济的繁荣是宋词兴盛的物质基础;

  ②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的扩大,要求有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

  ③两宋社会矛盾的尖锐,文学家更能用词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④文化的普及(社会识字率的提高)。(答出其中三点即可得满分,每点2分,共6分)(3)作者:材料三,拜伦;材料四,巴尔扎克。文学风格:材料三属于浪漫主义文学,材料四属于批判现实主义文学。(4分)(4)属于现代荒诞派戏剧。(1分)背景:20世纪五六十年代,面对世界大战和经济大萧条等社会危机的冲击,人们从理想主义的梦幻中惊醒,陷于怀疑、迷茫和苦闷之中。文学艺术领域在深刻批判现实主义的同时,兴起了反传统、反理性的现代主义主题。(2分)

  28、(l)三个阶段:

  ①学术觉悟;林则徐、洋务派“师夷长技”(或答“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科技尤其是军事科技;结果失败。(3分。每点1分)

  ②政治觉悟;维新派、革命派效仿西方政治制度,进行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结果都失败了,未能拯救中国。(3分。每点1分)

  ③伦理觉悟;新文化运动;促进思想解放和民族觉醒,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和五四,自8226;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3分。每点1分)(2)原因:

  ①政治:专制制度(或“皇帝制度,‘)的阻碍。(1分)

  ②经济: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1分)

  ③思想:儒家思想的影响根深蒂固或传统文化思想的制约。(1分)(3)理解:材料一、二及中国近代史的史实说明,全盘西化不行,全盘传统化也不行。应该古为今用,批判继承,开拓创新;洋为中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3分,言之有理即可得分)看了"高二上册历史期末模拟试卷及答案"的人还看:

  1.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综合考试题

  2.高二历史人教版期末测试卷

  3.高二历史上学期必修三期末测试卷

  4.初三上册历史期末模拟试题及答案

篇七:为什么我国科技发展的最高峰在宋元时代

  

  最新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课时测试题(全册

  附答案)

  目录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一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

  课后篇巩固探究

  一、选择题

  1.一篇历史论文中指出:“蔡伦在造纸术的发明和完善的过程中,做出了巨大贡献,被后人尊为造纸的祖师。”这一说法()A.肯定了蔡伦是中国造纸术的唯一发明者

  B.可以直接印证蔡伦是古老造纸术的改进者

  C.旨在说明蔡伦在古代造纸术改进中的作用

  D.属于研究中国古代造纸术的自足的自然经济长期占主导地位,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和分散性决定了对科技发明的需求有限,从而制约了科技的进步。

  13.中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世界,但16世纪以后却发生了逆转。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年

  代

  1—400年

  401—1000年

  1001—1500年

  1501—1840年

  科技发

  明(件)

  45456472中

  国

  件

  23231百分比

  62%

  71%

  57%

  4%

  世界其他国家

  件

  1132453百分比

  38%

  29%

  43%

  96%

  材料二

  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马克思《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

  (1)根据材料一,你能得出什么重要历史信息?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概述中国三大发明对资产阶级革命或资本主义发展所起的重大作用。

  参考答案:(1)信息:古代中国在秦汉至明朝前期,在科技领域一直处于领先地位;从明朝中后期到鸦片战争前,中国的科技落后于世界其他国家。

  领先的原因:中国一直是世界上强大的封建国家,疆域广大;封建经济繁荣;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完善;各民族交流密切,民族融合不断加强;中外交往密切,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落后的原因:中国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君主专制钳制了思想文化发展;闭关自守,限制对外交往,发展迟缓;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完成,确立了先进的社会制度;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特别是科技革命推动了科技的进步;理性主义在西方的广泛传播,促进了科技的发展。

  (2)火药和火器武装了新兴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有利于战胜旧贵族和骑士阶层,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同时,火器的进步更促进了采矿工业和金属制造业的发展;指南针为造船和航海事业的迅速发展提供了保障,为早期资产阶级进行远洋航行,掠夺财富提供了条件;印刷术有利于文化的广泛传播,为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想运动提供了便捷的条件,对社会、政治、经济发展都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

  中国的古代艺术

  课后篇巩固探究

  一、选择题

  1.书法家张胜利认为,中国书法的至善境界是风行水上,自然成文。凡是人工刻意造作、雕痕明显的书法,即是适用性、装饰性工艺,而不是心之画,更谈不上书法艺术。据此推断,真正意义上的书法艺术是()

  A.小篆

  B.隶书

  C.草书

  D.楷书

  解析:小篆的主要特点是富于图案美,属于人工刻意造作,故A项错误;隶书平衡对称,整齐安定,具有适用性、装饰性,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由“中国书法的至善境界是风行水上,自然成文”“而不是心之画,更谈不上书法艺术”,可知此项书法艺术从心出发,草书最能表达作者的情感,故选C项;楷书字形方正,规矩严整,不是“心之画”,故D项错误。

  答案:C2.随着佛教在我国的盛行,魏晋时期出现了一批以抄写经籍为生的“经生”,且形成了一种新的书体——“写经体”。这说明()A.魏晋时期我国文学艺术达到最高峰

  B.魏晋时期的书法成就只有“写经体”

  C.书法艺术发展离不开社会生活需要

  D.书法艺术的产生源于宗教艺术的发展

  解析:材料反映了“写经体”的出现源于抄写经籍为生的“经生”,说明C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B项表述太绝对,D项错在“产生”。

  答案:C3.《崔莺莺待月西厢记》中说:“这的堪为字史,当为款识,有柳骨颜筋,张旭张芝,羲之献之。”下列说法对文中的“柳骨颜筋”及其代表字体解释错误的是()A.“柳”指柳公权,“颜”指颜真卿

  B.是书法中楷书的著名字体

  C.这种字体笔画详备,结构形体严整

  D.是宋元时期书法的杰出代表

  解析:柳公权和颜真卿是唐代的书法家,而非宋代,故选D项。

  答案:D4.以黄公望为代表的所谓“元四家”主张“逸笔草草”“不求形式”,诗、书、画、印始成一体,诗画相联,其画作多表现“隐居”“出世成仙”的情感。可知其画作应属于()A.山水画

  B.人物画

  C.文人画

  D.风俗画

  解析:“元四家”主张“逸笔草草”“不求形式”,其画作体现了对“意境”的追求,“诗画相联”更反映了文人画的特点。文人画强调表现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故选C项。

  答案:C5.元代有名的肖像画家王绎在其著作《写像秘诀》中强调:创作肖像画要在“彼方叫啸谈话之间”求之,要能做到“闭目如在目前,放笔如在笔底”,而不是“正襟危坐如泥塑人,方乃传写”。下列选项对其肖像画创作原则理解正确的是()A.注重写意传神和空间感

  B.追求人物的“真性情”

  C.与文人画创作手法类似

  D.关注人物的生活情趣

  解析:由材料可知,王绎认为创作肖像画应该特别关注人物的真性情,即捕捉人物谈话之间的自然动作,而不是等人物正襟危坐时画,这样画出来的画非常死板,说明他画人物注重写实性和自然性。因此选B项。

  答案:B

  赵孟兆页

  《古木竹石图》

  6.以下有关绘画艺术特征的点评,与右图所示名画相符的是()A.“造型写实”

  B.“境生象外画中诗”

  C.“捕捉光与色彩的变幻”

  D.“一切都缩减在立方体之中”

  解析:由“赵孟兆页《古木竹石图》”和图片内容,可知是文人写意画,文人写意画的特点是讲究神韵意趣,B项符合题意。

  答案:B7.宋人蔡绦在《西清诗话》中说:“丹青、吟咏,妙处相资。”吴龙翰的《野趣有声画序》中提到:“画难画之景,以诗凑成;吟难吟之诗,以画补足。”清代方薰也说:“高情逸思,画之不足,题以发之。”材料中三人均强调()A.绘画艺术的深远意境

  B.诗歌的抒情性

  C.诗、画具有互补作用

  D.诗歌增强了绘画的审美空间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绘画的特点。题意为“绘画无法表达的可以借助诗歌,诗歌无法表达的借助于绘画”,强调绘画和诗歌的互补作用,故C项正确。

  答案:C8.“梨园”的引义在唐中叶就有记载,最早可见于大历二年(767年)杜甫写就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一诗:“梨园子弟散如烟,女乐余姿映寒日。”在这里,杜甫将“梨园”作为哪项艺术的代名词()A.昆曲

  B.乐舞

  C.元杂剧

  D.京剧

  解析:唐朝时期虽有梨园称呼,但没有形成具体的戏剧,梨园只是乐舞的代名词。昆曲出现于明朝,元杂剧形成于元代,京剧形成于清朝。

  答案:B9.明清时期,宫廷燕乐舞蹈开始趋于衰落,而民间舞蹈却十分兴盛,造成这种差别的关键因素是()A.是否为帝王歌功颂德

  B.是否具有极高的艺术性和技巧性

  C.是否反映人民的生产生活状况

  D.是否在表演形式上丰富多彩

  解析:与宫廷舞蹈相比,民间舞蹈是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反映的大多是与人们生产生活休戚相关的场景和感情,从而决定了民间舞蹈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故选C项。

  答案:C10.元代是中国戏曲的黄金时代,杂剧、散曲、南戏等都取得巨大成就,后世将其与唐诗、宋词并称。后人则充分肯定元曲的艺术风格,称其“文而不晦,俗而不俚”“明白如话”。这种风格反映了元代()A.城镇经济繁荣

  B.统治者政治清明

  C.戏曲创作者文化水平不高

  D.中外文化交流频繁

  解析:题干中的“文而不晦,俗而不俚”“明白如话”反映了元杂剧通俗化的特点,其原因是城镇经济繁荣,A项正确。

  答案:A11.“神是人,鬼是人,人也是人,一二人千变万化;车行步,马行步,步亦行步,三五步四海五湖。”这反映的是()A.浪漫主义的灵动风格

  B.中国书画的写意特征

  C.现实主义的典型塑造

  D.京剧表演的虚拟艺术

  解析:浪漫主义风格侧重写人的感情世界,与材料体现的人物和车马表演风格不符合,故A项错误;“一二人千变万化……三五步四海五湖”并不是指书画,故B项错误;现实主义侧重于对社会的批判,与材料不符,故C项错误;“一二人千变万化……三五步四海五湖”指的是戏台上进行表演的虚拟艺术,故选D项。

  答案:D12.电影《梅兰芳》真情演绎了国剧大师梅兰芳的传奇人生。下面有关京剧说法正确的是()A.由元杂剧发展而来的B.以北京的地方戏为主形成的C.南方剧种传入北京后融合而成

  D.标志着中国古代戏剧的成熟

  解析:京剧是在徽剧和汉剧的基础上吸取了昆曲、秦腔等一些戏曲剧种的优点和特长发展而来的,所以A、B两项叙述错误;中国古代戏曲成熟的标志是元杂剧的繁荣,所以D项错误。故选C项。

  答案:C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文字产生之后,经过长期的发展,至春秋战国时代……出现了“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局面。……这不仅妨碍了文化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会给初建的秦皇朝的各种文书、档案的书写、阅览和传播造成巨大的困难。针对这种文字的紊乱状况,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便接受李斯的建议,立即采取了“书同文”的措施。

  ——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中国之所以在许多世纪中一直是个勤劳的、但缺乏进取心的广袤地区,而不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强国,大概就是由于它的语言和文字的复杂;而不是由于任何别的可以想象到的原因。

  ——[英]乔·韦尔斯《世界史纲》

  材料三

  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

  ——许慎《说文解字·序》

  材料四

  迄今考古发掘的甲骨文单字已达四千五百多个,已经辨认的也有一千两百多个。其内容与《史记·殷本纪》所载世系大致一致。

  (1)根据材料一,指出促使秦统一后实行“书同文”措施的因素。中国汉字从商朝开始,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2)材料二作者对中国文字的看法,你认同吗?从秦始皇实行“书同文”的意义和中国古代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两个角度,谈谈你对乔·韦尔斯观点的认识。

  (3)材料三、材料四都涉及汉字的起源问题,你认为哪则材料比较可信?并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1)因素:传播文化;巩固国家统一。历程: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

  (2)不认同。文字统一有利于各地文化的交流,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在农耕文明时代,中华文明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3)材料四比较可信。理由:既有《史记》的相关记载,又有大量出土文物作为物证,其中大量文字已经辨认。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代以后士风颓靡,诸多士大夫狂荡不羁、沉溺声色,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迷恋于戏曲。陈琬的《旷园杂志》中记载,嘉靖四年(1525年)有一位解元周诗,当乡试发榜时,别人都争去省门看榜,他却在戏园里演戏,“门外呼周解元者声百沸,周若弗闻,歌竟下场,始归”。

  材料二

  戏曲通过参与祭祀社火等民俗活动,成为一种与民众的宗教仪式、年节庆典、春祈秋报、红白喜事浑融一体的民俗艺术,成为民间文化娱乐方式的主要承载物。清人焦循说:“郭外各村,于二、八月间,递相演唱,农叟渔父聚以为欢,由来久矣。”这是对当时平民戏曲生活的生动写照。

  材料三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三庆徽班进京,逐渐吸收了京、秦二腔,因此京剧的前身即为徽剧。道光年间汉调进京,于是形成徽、汉合流,促成湖北的汉调与安徽的徽调融合,京剧逐渐形成。京剧艺术在文学、表演、音乐、唱腔、化妆、脸谱等各个方面,经过几辈优秀人才的长期舞台实践,执着探索,最终成为代表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

  材料四

  京剧被称为“国剧”“国粹”,逐渐走向世界,被世界认可。但有人认为,京剧发展到今天,已不适应现代人的欣赏口味,任其衰亡就是了;另一种观点认为,京剧是原汁原味的国粹,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应该原封不动地加以保存。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归纳明清时期戏曲艺术繁荣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三,归纳京剧形成并迅速发展的原因。

  (3)结合材料四,你认为应该怎样看待当前的京剧艺术?为什么?参考答案:(1)士大夫的推动;戏曲的平民化。

  (2)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几代艺术家的不懈努力。

  (3)这两种观点都是不合适的。作为人类文化的宝贵遗产,国家应当对京剧珍惜和保护;京剧应当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更好地适应时代潮流。

  三

  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

  课后篇巩固探究

  一、选择题

  1.《诗经》中的《七月》描述农民无冬无夏地劳动,却“无衣无褐”;一些爱情诗,反映了青年男女在恋爱婚姻生活中的喜怒哀乐。这说明《诗经》()A.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B.是中国成熟诗歌形成的标志

  C.具有现实主义的艺术风格

  D.表达了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农民无冬无夏地劳动却“无衣无褐”和青年男女的喜怒哀乐可以看出,《诗经》描写了当时人们生活的实际,属于现实主义风格。故选C项。

  答案:C2.苏轼、辛弃疾都是宋词豪放派的杰出代表,但苏词刚健豪放,辛词悲壮激昂,出现这一不同的根本原因是

  ()

  A.阶级立场不同

  B.政治立场不同

  C.个人性格不同

  D.社会变迁

  解析:文学的形式和内容反映时代的特点。北宋被金灭亡之后,赵构在南方建立南宋,南宋偏安东南一隅,故辛弃疾的词增添了许多慷慨悲壮、北伐中原的激昂情绪,故选D项。

  答案:D3.“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蘅与芳芷……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这首古代著名诗歌()A.反映了西周下层劳动人民的生活

  B.体现了楚国地方特色和浪漫风格

  C.透射出盛唐诗人气度的宏阔广大

  D.表达了宋代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

  解析:该段诗歌材料出自《离骚》,《离骚》是一首宏伟壮丽的政治抒情长诗,风格浪漫,想象奇特,是楚辞的代表作。故选B项。

  答案:B4.汉代司马相如写道:“奏陶唐氏之舞,听葛天氏之歌;千人唱,万人和;山陵为之震动,川谷为之荡波。”这些名句体现的写作风格是()A.雄奇豪放,瑰玮绚烂

  B.气势恢弘,辞藻华美

  C.清浅婉约,不避俚俗

  D.格律严整,沉郁顿挫

  答案:B5.南宋后期,词的艺术精神发生蜕变,向“诗化”(追随辛弃疾的“辛派”词人多抒发进取或超然之志)、“雅化”(推崇姜夔的“风雅派”词人主张雅正)方向发展,从此()A.词发展到新的高峰

  B.词走向衰落

  C.新的文学形式产生

  D.词走向世俗化

  解析:联系题干中所涉及的时间“南宋后期”可知,词的发展方向是“诗化”“雅化”,讲究格律,广大市民不愿听也听不懂,它不能适应人民生活需要,也就必然走向衰落,故B项正确;词发展到新的高峰不能从材料中得出,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新的文学形式,故C项错误;世俗化与“雅化”不符合,故D项错误。

  答案:B6.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称:“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由此可以看出,元曲()A.形式灵活,雅俗兼具

  B.重章叠句,语言质朴

  C.结构严谨,平仄有致

  D.半诗半文,辞藻华丽

  解析:材料“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反映了元曲形式灵活,雅俗兼具,因此选A项。B、C、D三项都不符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排除。

  答案:A7.古代中国城市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壮大对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下列选项能体现这一观点的现象是()A.汉武帝时代,赋的创作走向全盛

  B.唐代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到鼎盛时期

  C.南宋的词增添了许多低迷感伤的情绪

  D.元代杂剧的创作和演出逐渐兴盛

  解析:元代杂剧的兴盛背景是城市经济的繁荣,市民阶层对文化的需求日益强烈,据此选D项。

  答案:D8.明清之际,我国文学成就斐然,涌现出大量追求个性解放的名作,如《西厢记》《牡丹亭》《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西游记》《红楼梦》等。对此现象的解读,最为准确的是()A.社会普遍开展个性解放运动

  B.体现了资产阶级的文化倾向

  C.专制下思想解放的理想诉求

  D.与文艺复兴运动的实质相同

  解析:明清时期理学仍占主导地位,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追求个性解放的名作涌现,反映了人们冲破束缚的愿望,故A项错误,C项符合题意;文艺复兴的实质是资产阶级文化的兴起,当时中国还没有形成资产阶级,B、D两项错误。

  答案:C9明末冯梦龙在《醒世恒言》中对盛泽镇有这样一段描写:“镇上居民稠广,土俗淳朴,俱以蚕桑为业。男女勤谨,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这一材料可用来作为()A.分析明代资本主义萌芽的原始材料

  B.反映明代北方市镇经济发展的11.宋代路振的《九国志》记载,唐哀帝时(10世纪),郑王番率军攻打豫章(今江西南昌),“发机飞火”,烧毁该城的龙沙门。这可以说明()A.唐代战争时使用突火枪

  B.唐末军事上已使用火药

  C.火药促进了地理大发现

  D.唐代火药已经传入欧洲

  解析:根据“发机飞火”,可知在唐代火药已经运用于军事。宋代才出现突火枪,故A项错误;题干内容没有涉及地理大发现和欧洲,所以C、D两项错误。

  答案:B12.中国古代戏曲与古希腊戏剧并称为“世界古老戏剧”。其中,古希腊戏剧繁荣于公元前6世纪末至公元前4世纪初,而中国戏曲一直到12世纪末才走向成熟。其共同原因是()A.文艺功能的政治化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艺术的世俗化趋势

  D.知识分子阶层的崛起

  答案:B13.“他们无意于追求典雅的意境,无心于细细品味那种空灵、含蓄、主观性强烈的美学形态与艺术形式。他们所醉心的,是具有容量、具有情节的绵密的故事,是能直接地并情调热烈地满足感官享受的紧锣密鼓。”文中的“他们”最欣赏的应该是()A.楚辞

  B.汉赋

  C.唐诗

  D.宋词

  解析:本题实际涉及市民文化,可以从市民文化、市民情趣方面进行分析归纳。宋代词、风俗画、勾栏、话本、元曲、明清小说等均体现了市民文化、市民情趣。选项中符合“市民文化”的只有D项。

  答案:D14.永乐九年(1411年)公布关于杂剧的禁令:“凡乐人搬作杂剧戏文,不许妆扮历代帝王、后妃、忠臣、节烈、先圣、先贤、神像,违者杖一百,官民之家扮者同罪。其神仙道扮,及义夫节妇、孝子贤孙、劝人为善者不在禁限。”这一禁令说明()A.文化专制开始影响市民生活

  B.文化政策体现统治者治国理念

  C.明清时代君主专制走向反动

  D.市民文化危及封建统治基础

  答案:B15.明代的文化活动,扩大到民间,不再限于社会上层的精英。综而言之,明代的文化生活,多姿多彩,既是从正统形式,开拓了自由,尤其在南方经济发达地区,也反映了一般生活质量的提升。”下列属于这一时期代表作品片断的是()A.吴学究双掌连环计,宋公明三打祝家庄

  B.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C.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D.林黛玉重建桃花社,史湘云偶填柳絮词

  解析:根据材料“明代的文化活动”“扩大到民间,不再限于社会上层的精英”,可知本题考查的是明代的文学作品。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项是明朝施耐庵的《水浒传》;B项为元朝马致远的作品;C项为宋代柳永所作;D项为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所以选A项。

  答案:A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国通礼未颁行之前,“文庙应暂时照旧致祭,唯除去跪拜之礼,改行三鞠躬,祭服则用便服”。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指明其原因。(8分)(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4分)

  (3)当今,我国每年都定期组织“全球祭孔”活动。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看法。(8分)参考答案:(1)现象:孔子及儒学地位在汉代逐渐提高。原因:董仲舒更新儒学体系,建立“新儒学”;汉武帝接受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在中央设太学,传播儒学。

  (2)辛亥革命推动了风俗习惯的改变;儒家思想根深蒂固,影响深远。

  (3)当今祭孔有利于弘扬传统儒家文化,继承优良传统,提高国民素质;有利于向其他国家宣扬我们的文化价值观,增进了解,共建和谐世界。

  17.历史上每一个经济快速发展时期,往往也是文化繁荣兴盛的机遇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汉之时,中华文化大致完成了内敛式的演进,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人生观、价值观、哲学思想,以其鲜明的自身特色投入世界文明舞台,做好了迎接其他文明体系挑战的结构性准备,从而构成了世界文明发展史上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

  ——摘编自《中华文明的特点及延续至今的原因小论》

  材料二

  武人出身的宋太祖对文化的重视超过其他所有的开国皇帝。宋代学校教育异常发达,京师设有国子学、太学等,另有专业性很强的武学、律学、算学、画学、书学、医学。除了官办学校之外,私人讲学授徒亦蔚然成风,其中以书院的兴盛最为引人注目。当时学术空气相当自由,学术环境也是非常宽松的。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是偶然的,但它确实又寓于两宋社会尊重科技、重视科技氛围的必然之中。在漫长的中国封建时代,宋代是经济发展迅猛的时期,在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引人注目的成就。

  ——据《重新认识宋代历史》《宋朝历史》整理

  材料三

  宋代以前的中国人,可以说是伟大的民族。他们创造着,体验着,发现着,说自己想说,想自己所想,生机勃勃,生趣盎然。宋代以后的中国人,却只是前人的影子。他们不但失去了创造力,而且也失去了感受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秦汉之际的主要哲学思想,中华文明“做好了迎接其他文明体系挑战的结构性准备”表现在哪些方面?(6分)(2)根据材料二,归纳宋代精神文明高度发达的主要原因。(8分)(3)你是否赞成材料三中对宋代以后的中国人的评价?请以明清时期的思想、文学、艺术、科技等成就为例,论证你的观点。(6分)参考答案:(1)哲学思想:董仲舒宣扬的“君权神授”“天人感应”。表现:国家统一;确立了儒学独尊的地位。

  (2)统治者的重视;学校教育的发达;学术空气自由、学术环境宽松;尊重科技、重视科技的氛围;经济的迅猛发展。

  (3)示例:同意材料三的观点。宋代以后,再也没有出现像四大发明那样的科技成果;思想、文学、艺术上虽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多是对前人成果的总结,很少有原创性的发明或发现。

  不同意材料三的观点。明清时期出现了在世界上影响巨大的医学著作《本草纲目》等;产生了王阳明、李贽、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伟大的思想家,他们的思想不仅是对前代思想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启迪了后世;文学方面,当时流行的小说、戏剧等在历史上都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专题三ZHUANTISAN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一

  “顺乎世界之潮流”

  课后篇巩固探究

  一、选择题

  1.著名历史学家蒋廷黻撰文指出,“林则徐仅仅只是旧时代的精英”“是中国旧文化最好的产品”。此观点意在说明()A.林则徐仍然是“闭关锁国”政策的代表

  B.林则徐的思想主张着眼点是维护旧秩序

  C.林则徐是主张向西方全面学习的思想家

  D.林则徐是晚清资产阶级思想家中的精英

  解析: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10.1900—1901年间,上海地区“言爱国者”,多积极讨论光绪帝之存废问题,“尚不知革命为何物”。这一现象反映当时()A.革命派尚未开展救亡运动

  B.上海的社会风气相对保守

  C.废除帝制成为社会的共识

  D.改良仍然是社会主流思潮

  解析:革命派此时已经开始革命运动,故A项错误;依据所学知识,上海是最早开放的城市之一,B项说法明显错误;材料中“积极讨论光绪帝之存废问题”说明对改革和革命的意见不一,故C项错误;“尚不知革命为何物”说明当时革命思潮不占据主流,改良仍然是主流思潮,故D项正确。

  答案:D11.与资产阶级维新派相比,资产阶级革命派民权主张的最大不同主要体现在()

  A.反对民族压迫和剥削

  B.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

  C.国家机构的阶级实质

  D.反对封建的土地制度

  解析: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民权主张以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核心,维新派的民权主张是实行君主立宪,说明两者的差别在于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上,故B项符合题意;A、D两项不属于资产阶级民权思想的范畴,C项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与革命派的相同点。

  答案:B12.洋务思潮、维新思潮和共和思潮的兴衰反映了中国近代前期的历史发展主流。下列关于中国近代前期历史发展主流的表述,最确切的是()A.推翻清朝统治,发展资本主义

  B.争取民族独立,反抗外来侵略

  C.建立民主共和制度,清除外国侵略势力

  D.争取民族独立,实现中国社会近代化

  解析:近代前期是指1840—1919年。这一时期,中国外受帝国主义的侵略,内有封建势力的统治。因此,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主要任务有两个: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实现民族独立;反对封建统治,实现社会近代化。故选D项。

  答案:D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梁启超认为“中国学术,以研究人类现世生活之理法为中心,古今思想家皆集中精力于此方面之各种问题。以今语道之,即人生哲学及政治哲学所包含之诸问题也。盖无论何时代何宗派之著述,未尝不归结于此点。”这表明中国历史上的思想家所重点关注的问题,是如何经国治军。治国思想一直是思想史发展的主流,全面而深刻地为人们从事经国治军活动提供理论上的指导。

  ——据纪宝成主编《中国古代治国要论》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围绕中国古代“治国思想与实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解析:本题是一道开放性试题,题目以梁启超对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评述为材料,要求自行拟定论题,并进行阐述。解题时首先要提炼材料的观点,即梁启超认为中国古代思想家都关注治国思想,然后围绕“治国思想与实践”拟定题目,题目要求指向明确。最后,还要对拟定的论题进行阐述,要注意时间限定为中国古代。

  参考答案:略。

  14.有学者认为,近代中国在西方的冲击下,带来深重灾难的同时又是一次精神上的强击。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鸦片战争的整个过程里,中国以中世纪的武器、中世纪的政府、中世纪的社会来对付近代化的敌人。战争以严酷的事实暴露了这种差距,促使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在比较中思考。于是,在中国社会缓慢地发生变化的同时,出现了《海国图志》《瀛环志略》等著作。……地理学中寄托了他们经世匡时的苦心,并标示了中国文化近代化的开端。可惜的是,在当时,对这两部意在醒世的著作予以最大注意的,不是中国人,而是日本人。

  ——《陈旭麓文集》

  材料二

  1840年以来,中国因外患而遭受的每一次失败都产生过体现警悟的先觉者。但他们的周围和身后没有社会意义(上)的群体,他们走得越远就越是孤独。甲午大败,“成中国之巨祸”,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此而开始。这是近代百年的一个历史转机。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

  清末倡导维新的人物,无一不受到西方的影响。真正了解西方文化,又能洞悉中国病源所在的为严复。……讲富强、救危亡,惟用西洋之术。……今日之要政为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实施的事项莫亟于废八股,即汉学、宋学、词章亦皆宜束之高阁。他复就物竞、天择、弱肉强食、优胜劣败、适者生存的原理,阐发救亡的论证。

  ——据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述19世纪中叶中国文化近代化开端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分析19世纪末中国民族精神发生了什么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种变化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严复在维新理论宣传上的积极影响。

  参考答案:(1)表现:部分中国人开眼看世界,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A.改造中国的迫切要求

  B.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

  C.西方兴起的历史经验

  D.倡导文学革命的需要

  解析:尊孔复古逆流直接威胁民主政治的彻底实现,民主与科学因而成为批判专制思想的锐利武器,故A项符合题意;B、C两项不是主要原因,D项与史实不符。

  答案:A4.1918年,胡适在文章中指出:“我们所提倡的文学革命,只是要替中国创造一种国语的文学。……国语没有文学,便没有生命,便没有价值,便不能成立。”由此可见,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学革命”()A.根本目的在于彰显文学的价值

  B.被赋予了民族主义的使命

  C.把斗争矛头直指外国文化侵略

  D.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

  解析:结合材料信息以及所学知识,可知胡适为当时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新文化运动的主要目的是进行思想启蒙,以挽救民族危亡,故A项错误,B项正确;新文化运动者提出的“文学革命”的口号,主张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故C、D两项错误。

  答案:B5.史学界认为,鲁迅发表的《孔乙己》《药》等白话小说和其他杂文,树立了新文学的典范。其主要依据是鲁迅的小说()A.首次明确提出了民主与科学的口号

  B.向社会发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号召

  C.把反礼教的内容与白话文形式相结合

  D.揭开了文学革命的序幕

  解析:A、B、D三项的叙述均与史实不符。鲁迅的小说和杂文,把反封建反礼教的革命内容和白话文的形式结合起来,对文学革命做出了重要贡献,树立了新文化的典范。故选C项。

  答案:C6.在新文化潮流的冲击下,有的女生已经开始觉悟,抵制学校开设的“烈女传”以实际行动反抗旧礼教,争取女性婚姻自由。这种现象的出现说明新文化运动()A.树立了积极、进取的科学精神

  B.促进了科学文化的普及和繁荣

  C.动摇了传统礼教思想的统治地位

  D.出现了比较偏激的社会思潮

  解析:“以实际行动反抗旧礼教”等信息,说明封建伦理道德受到严重冲击,反映了儒家思想统治地位动摇,故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均与题干材料中的信息和内涵不符。

  答案:C7.某学者说:“‘孔家店’倒了,孔子往何处去?是回到王朝中国,为他重建圣人牌位,还是回到民间社会,确立其文化个体性?”该学者旨在()A.支持打倒“孔家店”的提法

  B.反思新文化运动的基本主张

  C.否定袁世凯尊孔复古的逆流

  D.主张重建中国的儒学思想体系

  解析:打倒“孔家店”是新文化运动中的重要口号,作者实际上认为,新文化运动本身也有它的局限性,它以激进的方式打倒了“孔家店”,却未能走出儒家传统的圣化怪圈,“孔子往何处去”就是作者对打倒“孔家店”这一口号的反思,认为对儒家传统需要批判的继承,故B项正确;A、C、D三项与材料无关。

  答案:B8.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提出要打倒“文以载道”和“代圣贤立言”的旧文学,实现文学的“革故更新”而不是“朝代更迭”。主张“国民小学的国文教科书不再使用文言文,改用白话国语”。据此分析,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提出“文学革命”的目的是()A.彻底变革社会制度,实现民主共和

  B.促进文化和教育的普及

  C.推动思想领域的反封建斗争

  D.提高国民的文化素养

  解析: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学革命”。由材料可知,陈独秀认为中国的文学过去都是“代圣贤立言”,为“朝代更迭”服务的,因此他倡导进行“文学革命”“革故更新”。再联系所学知识,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文学革命”作为新文化运动的组成部分,同样承担了反封建的功能,故选C项。

  答案:C9.《世纪之交的回望与断想》中说道,从1840年到1919年,“中国走向近代化的历史路程清晰在目,但留下的脚步并非一条直线,从器物层面到制度层面,再到观念层面”。下列最能体现这一发展态势的是()A.鸦片战争——辛亥革命——五四运动

  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

  C.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D.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解析: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一个由器物层面到制度、再到思想层面的过程,鸦片战争不属于这一学习历程,故A项错误;洋务运动属于学习器物层面,戊戌变法属于学习制度层面,新文化运动属于学习思想层面,故B项正确;“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没有体现观念层面的学习,故C项错误;“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没有体现出器物层面的内容,故D项错误。

  答案:B10.有人指出,无论是作为思想启蒙,还是作为实践启蒙的新文化运动,都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真精神。由此表明新文化运动()A.宣传了民主和科学思想

  B.推动了中国社会各阶层的思想解放

  C.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D.担负起了挽救民族危亡的历史使命

  解析:题干从“思想启蒙”和“实践启蒙”两个方面评价了新文化运动,并指出新文化运动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真精神”,综合上述信息,D项正确;A、B两项只是体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C项只是体现了“实践启蒙”的作用。

  答案:D11.1919年胡适写成剧本《终身大事》,剧中女主角田亚梅的父母以八字不合等为理由阻挠她与陈先生的结合,后来她背着父母跟陈先生跑了。这一角色在当时竟无人敢演。这一现象表明()A.北洋政府倡导尊孔复古

  B.五四运动推动了婚姻自由

  C.文学革命以新女性作为创作主题

  D.新文化运动对移风易俗的作用有限

  解析:北洋政府倡导尊孔复古是在袁世凯统治时期,故A项错误;“这一角色在当时竟无人敢演”反映出传统婚姻观念仍然根深蒂固,故B项错误;文学革命的创作主题不是题干材料的主旨,故C项错误;材料中传统婚姻观念仍然根深蒂固,说明新文化运动对移风易俗的作用有限,故D项正确。

  答案:D12.在新文化运动百周年之际,《中国科学报》发文指出:“回顾百年……不同人、不同时代、不同阶层关于新文化的唯一共通之处大约就是他们都把自己认为正确的东西称为新文化。”这种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A.目的具有复杂性

  B.过程具有曲折性

  C.内容具有广泛性

  D.启迪了民族意识

  解析:由题干“他们都把自己认为正确的东西称为新文化”,可知新文化包含的内容很复杂,无法全面表述,故C项正确;根据题干“不同阶层关于新文化的唯一共通之处”可知是各阶层对新文化运动的共识,没有涉及其目的,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到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过程,无法体现其曲折性,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到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故D项错误。

  答案:C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图片,完成下列要求。

  (1)上述三人分别见证了鸦片战争后中国思想领域的三次变化历程。根据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三人向西方学习的侧重点。

  (2)图2人物与图3人物相比,两者在对待儒家纲常礼教方面各有什么特点?造成这种不同特点的根源是什么?参考答案:(1)魏源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康有为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政治制度;陈独秀主张学习西方的民主、平等思想,反对儒家传统道德。

  (2)康有为将西方政治学说与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陈独秀对传统的儒家思想进行彻底批判,但同时又存在绝对否定的片面性。根源: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程度不同,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与否。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受过西方教育或影响的新知识分子,鼓吹在国民生活的哲学基础方面,进行一场激烈变革。……就深度和广度而言,这场思想变革超过1895—1911年的变革。的确,有些论者认为自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22—公元前221年)以来,中国历史上还没有发生过如此剧烈和根本的社会和思想变革。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变革是指什么?这次思想变革出现的原因是什么?(2)1895—1911年,中国的政治观念发生了哪些变革?发生变革的共同原因是什么?(3)民国初年发生的这次思想变革是指什么?为什么说“就深度和广度而言,这场思想变革超过1895—1911年的变革”?参考答案:(1)变革:百家争鸣。原因:政治上,分封制瓦解,局势动荡;经济上,井田制瓦解,小农经济发展;文化上,私学兴起;士阶层活跃。

  (2)变革:维新变法思想发展,民主共和思想兴起。原因:民族危机深重;君主专制严重阻碍中国的发展;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启蒙思想的传播。

  (3)变革:新文化运动。原因: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给专制主义以空前沉重打击;动摇了传统礼教的统治地位;促使更多的人迫切追求民主、科学、真理、进步。

  三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课后篇巩固探究

  一、选择题

  1.李大钊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中指出:“(1917年的俄国革命)是立于社会主义之上的革命。”上述认识的得出,主要是由于李大钊()A.最早举起社会主义大旗

  B.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C.受到民主与科学的洗礼

  D.站在中国共产党的立场上

  解析:李大钊认识到十月革命的性质是社会主义革命,并大力宣扬之,这说明他已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并逐步成为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A、C两项符合李大钊个人,但解释不了原因;1917年,中国共产党还未诞生,排除D项。

  答案:B2.孙中山在评价马克思时说:“苦心孤诣,研究资本问题,垂三十年之久,著如《资本论》一书,发阐真理,不遗余力,而无条理之学说,逐成为有系统之学理。研究社会主义者,咸知此本。”以上材料说明了()A.孙中山推崇马克思主义理论

  B.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引起反响

  C.孙中山的政治主张发生实质性转变

  D.孙中山在为国共合作进行思想准备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对孙中山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其给了马克思比较高的评价,但没有体现孙中山推崇马克思主义,故B项符合题意,A项错误。

  答案:B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时期,也是各种思潮的争鸣时期,经过无数次论战,马克思主义终于战胜了所有的敌人,成为改造旧中国的强大思想武器,这是因为()A.马克思主义不仅是科学的,也符合中国国情

  B.“工读互助团”没有真正的理论家

  C.胡适只代表个人,李大钊代表新文化运动的大多数

  D.其他观点没有得到中国政府的支持

  解析:马克思主义吸收了人类最优秀的科学成果,是马克思、恩格斯的创造,总结了社会发展规律,符合中国实际,故选A项。

  答案:A4.五四运动前后,各色各样的“主义”纷纷涌入中国,世界各地的知名学者频繁登陆中国,中国各种身份的文化人也通过不同途径传递着各自的信仰,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这种情况不能表明()A.当时的中国出现了观念革命

  B.当时的中国出现了思想较为自由的氛围

  C.当时的中国出现了多元化的救国方案

  D.马克思主义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

  解析:马克思主义只是这一时期出现的诸多思想之一。五四运动后,李大钊写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全面介绍了马克思主义,使其在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更多的人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故选D项。

  答案:D5.中国知识分子看到改造中国的新路径,提出“到民间去”的号召,并开始深入到工人中间进行启蒙宣传,是在()A.戊戌变法时期

  B.辛亥革命时期

  C.五四运动时期

  D.国民革命时期

  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到工人中进行启蒙宣传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力量登上政治舞台,并在运动中表现出伟大的力量,知识分子看到了这一点,主张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故选C项。

  答案:C6.李大钊在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号召“知识阶级与劳工阶级打成一片”,并积极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这说明()A.马克思主义主要在工人中宣传

  B.李大钊认识到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C.李大钊注重把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D.李大钊认为只有工人阶级才能接受马克思主义

  解析:李大钊率先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其号召“知识阶级与劳工阶级打成一片”,这说明其注重把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答案:C7.著名学者傅斯年在1919年曾指出:“从(1919年)五月四日以后,中国算有了‘社会’了。中国人从发明世界以后,这觉悟是一串的。——李大钊《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材料二

  我在李大钊手下做图书馆佐理员时,已经很快地倾向马克思主义了,而陈独秀对于引导我的兴趣到这方面来,也大有帮助。我A.都创办于19世纪末

  B.都宣传民主共和思想

  C.都促进了近代中国人的思想解放

  D.其创办都与维新变法有关

  答案:C4.孙中山曾说:“中国亦素自尊大,目无他国,习惯自然,遂成为孤立之性。故从来若欲有改革,其采法惟有本国,其取资亦尽于本国而已,其外则无可取材借助之处也。”孙中山这段话主要强调了()A.推翻传统文化和旧社会制度是近代社会进步的前提

  B.中国社会封闭保守,对西方文化的吸纳和借鉴不足

  C.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应挖掘自身资源改良政治

  D.中西方文化实质上多相通之处,应该吸取二者共性

  解析:题干材料中孙中山认为中国的改革仅从中国的历史上寻找依据,不向西方学习,A、C、D三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排除;题干材料强调的是中国社会封闭保守,不吸收外国的经验,故B项正确。

  答案:B5.胡绳在《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中写道:“说明了同盟会的革命纲领之后,河南洛阳嵩县的绿林好汉们议论开了,有的人说‘先杀洛阳知府,再杀河南巡抚,赶走北京皇帝,孙文坐了天下,我们都要当官,没有人敢说我们是土匪啦’!”由此可见,基层同盟会员宣传三民主义的突出重点和弱点分别是()A.民族主义和民权主义

  B.民权主义和民族主义

  C.民族主义和民生主义

  D.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分析,“赶走北京皇帝”说明宣传的重点是民族革命,即要推翻清政府的封建统治;“我们都要当官”实际上是民权主义的体现,说明人们对政治革命目标——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认识上存在错误。故选A项。

  答案:A6.王鸿生在《历史的瀑布与峡谷》中认为近代的某一思想是“以民道代天道”,是“有民无天”的新道统,是“翻天”,让民“顶天立地”。这一思想应是()A.变法维新

  B.三民主义

  C.民主科学

  D.社会主义

  解析:“民道”指民主制度,“天道”指君主专制,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明确要求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建立民主共和政体,与题干中的信息相符,故B项正确;A、C、D三项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答案:B7.1918年夏季,孙中山通过美洲华侨向列宁和苏俄政府发去电报,表示他对列宁和苏俄政府的祝贺。1923年8月,孙中山又派出“孙逸仙博士访苏代表团”赴苏考察。这表明()A.中苏两国已达成革命共识

  B.孙中山认同苏俄革命道路

  C.孙中山已产生联俄的倾向

  D.反帝反封建已成为时代潮流

  解析:题干中孙中山“对列宁和苏俄政府的祝贺”和派出“孙逸仙博士访苏代表团”赴苏考察说明孙中山已产生联俄的倾向,故C项正确;A、B、D三项均不是题干表达的意思,故排除。

  答案:C8.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中指出:“所以倡导民生主义,就是因贫富不均……闻得有人说,民生主义是……夺富人之田为己有,这是他未知其中道理,随口说说,不必管他。……兄弟所最信的是定地价的法。”这表明当时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反对()A.夺取地主土地

  B.收买地主土地

  C.土地国有政策

  D.国家核定地价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的民生主义主张核定全国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没有触及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所以选A项。

  答案:A9.1920年11月,孙中山指出:“有人说推翻清室后,民族主义可以不要了,这话实在错了,即如我们住的租界,外国就要用治外法权来压制中国人,这还是前清造成的恶果,现在清廷虽然不能压制我们,但各国还是压制的……所以我们还是三民主义缺一不可的。”这番话表明孙中山()A.仍坚持原来的三民主义

  B.在民族主义问题上有了新的认识

  C.在反帝问题上模糊不清

  D.仍不敢提出反对帝国主义

  解析:本题的解题关键是把握题干中“清廷虽然不能压制我们,但各国还是压制的”这一关键信息,这反映了孙中山的思想已发生转变,题干中孙中山反对“租界,外国……压制中国人”,说明他在民族主义问题上有了新的认识。故选B项。

  答案:B10.“其所恃为后盾者实为多数之民众,若知识阶级、若农夫、若工人、若商人是已。盖民族主义对于任何阶级,其意义皆不外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这表明孙中山晚年对中国革命的认识发生了重大变化,这种变化是指()A.革命的领导权和目标

  B.革命的进程和对象

  C.革命的指导思想和道路

  D.革命的依靠力量和对象

  解析:题中所指为新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与旧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相比,它增加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内容;同时,革命所依赖的力量也由最初的民族资产阶级发展到全体民众。故D项为正确答案。

  答案:D11.孙中山曾说过“共产主义是三民主义的好朋友”。毛泽东在1940年的《新民主主义论》中说“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实现而奋斗”。其共同目的是()A.推翻北洋军阀统治

  B.实行全民族抗战

  C.完成民主革命任务

  D.宣传新三民主义

  解析:毛泽东发表《新民主主义论》时,北洋军阀统治已被推翻,故A项错误;孙中山时期,日军还没有大规模侵华,没有实现全民族抗战,故B项错误;孙中山与毛泽东所说的言论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其目的就是完成民主革命任务,这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故C项正确;孙中山的言论是宣传新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是资产阶级纲领,毛泽东代表无产阶级,其言论不是宣传新三民主义,故D项错误。

  答案:C12.1925年,《纽约时报》特派记者警告说,“激进党”(指国民党)决心废除“所有外国特殊地位、特权和治外法权”。据此可知,当时国民党“激进”的表现是()A.重新解释民族主义

  B.推翻北洋军阀统治

  C.彻底实现民生主义

  D.极力破坏国共合作

  解析: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废除‘所有外国特殊地位、特权和治外法权’”,反映了国民党有明确的反帝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在1924年将三民主义在民族主义方面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明确提出了反帝的主张,故A项正确。

  答案:A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这三样有一样做不到,也不是我们的本意。达到了这三样目的之后,我们的中国当成为至完美的国家。

  ——孙中山《民报》创刊周年纪念会的演说

  材料二

  我同盟会所主张者,有三民主义:一民族主义,二民权主义,三民生主义。今民族民权已达目的,惟民生问题尚待解决。

  ——孙中山《在国民党成立大会上的演说》

  材料三

  (一)民族主义:……有两方面之含义,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二)民权主义:……详言之,则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三)民生主义:……其最重要之原则不外二者,一曰平均地权,二曰节制资本。

  ——《国民党一大宣言》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孙中山所谓的“三样目的”要达到什么目标。所谓“至完美的国家”是什么含义?(2)分析材料二,你认为“今民族民权已达目的”的说法正确吗?为什么?(3)材料三反映出的孙中山的主张,有哪些新的发展?原因是什么?参考答案:(1)目标:推翻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含义:资产阶级共和国。

  (2)不正确。因为他主张的民族主义只是推翻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不包括打倒帝国主义,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和不平等条约;他主张的民权主义只反对封建帝制,只能是有民国之名,无民国之实。

  (3)把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具有反帝反封建的新内容。原因:孙中山总结了革命失败的教训,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和共产国际的建议。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中国的民族主义是在空前的变局之下,因受外力刺激而迅速发展起来。一方面,在具有高度文化的“西夷”面前,不得不放弃古代的华夷观念。一方面,在“西夷”的侵略面前,为谋自救而激活民族意识。此民族意识已逐渐摆脱古代的华夷观念,而导向建立独立的近代民族国家的目标。建立近代民族国家,是近代民族主义的核心内容。梁启超是中国揭示和宣传近代民族主义的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革命志士应加强备战,准备进行反侵略战争。

  二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课后篇巩固探究

  一、选择题

  1.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大致经历了国民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与抗日战争时期三个阶段。毛泽东在与“在毛泽东的旗帜下”相符合,故D项正确。

  答案:D10.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说:“我们现在的问题,就是还要适当的调整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投资比例,更多的发展农业、轻工业。这样,重工业是不是不为主了?它还是为主,还是投资的重点。但是,农业、轻工业的比例要加重一点。”这说明毛泽东()A.在经济建设中注意综合平衡发展

  B.彻底纠正了片面重视发展重工业的偏差

  C.创造性地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

  D.首先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解析:本题考查毛泽东思想的发展。从材料中可知,毛泽东注意加强对农业和轻工业的投资,说明他注意经济发展的综合平衡,A项正确。B项“彻底纠正”过于绝对;C项人民民主专政理论是毛泽东在1949年发表的《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的观点;D项是邓小平提出的,不符合题意。

  答案:A11.苏共二十大召开前夕,毛泽东为吸取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经验教训,在中央领导集体内提出了“以苏为鉴、走中国自己的路”的思想。能体现这一思想的著作是()A.《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B.《新民主主义论》

  C.《论人民民主专政》

  D.《论十大关系》

  解析:根据材料“苏共二十大召开前夕”可知时间为1956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写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6—1936年),故A项错误;《新民主主义论》写于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故B项错误;《论人民民主专政》写于1949年,故C项错误;《论十大关系》写于1956年,故D项正确。

  答案:D12.毛泽东反对将他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并列起来,认为“如果并列起来一提,就似乎我们自己有了一切,似乎主人就是我,而请马、恩、列、斯来做陪客。我们请他们来不是做陪客的,而是做先生的,我们做学生”。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毛泽东的学说()A.全盘吸收他们的思想主张

  B.与他们的思想主张一脉相承

  C.完全超越他们的思想主张

  D.完全囊括了他们的思想主张

  解析: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思想一脉相承的,故选B项。A、C、D三项说法太绝对,排除。

  答案:B二、非选择题

  13.识读下列历史图片,完成下列要求。

  (1)简要指出图1所示现象的历史原因。分析图2所示现象的主要背景。

  (2)概括说明图3中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报告的历史背景和主要目的。

  参考答案:(1)历史原因: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做出巨大贡献;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取得胜利。主要背景:党和国家采用和平方式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2)历史背景: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基本胜利;社会主义工业化全面展开。主要目的:总结“一五”计划建设中的经验教训,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是共产党和割据地方的工农群众必须充分具备的一个重要的思想。

  ——《毛泽东选集》

  材料二

  两个革命阶段中,的发展,就可以试,就可以闯,B项的两篇文章符合题意。《标准只有一个》,显然与1978年的真理标准讨论有关,A项不正确;C项与1958年提出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及“大跃进”运动有关;D项属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文章标题,故排除C、D两项。

  答案:B8.“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从“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到邓小平“南方谈话”,我国出现了两次重要的思想解放。这两次思想解放()A.结束了“左”倾错误,否定了“文化大革命”

  B.破除了对领袖个人和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崇拜

  C.提高了人民的民主法制意识

  D.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解析: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没有涉及否定“文化大革命”的内容,故A项错误;“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破除了对领袖个人的盲目崇拜和“两个凡是”的思想束缚,邓小平南方谈话破除了对计划经济模式的崇拜,故B项正确;C项明显错误;“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发生在1978年,1982年的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基本命题,故D项错误。

  答案:B9.曾有人用下列表格形象地概括了邓小平理论的内容:

  内

  容

  一块“石头”

  两只“猫”

  三条“鱼”

  四只“鸡”

  内

  涵

  摸着石头过河

  白猫黑猫论

  四项基本原则

  那么空白处的内容应为()A.“三个有利于”的检验标准

  B.“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C.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

  D.科学发展观

  解析:“三条鱼”指的是“三个有利于”的检验标准。故选A项。

  答案:A10.毛泽东:“为人民服务。”邓小平:“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的一切都是为了我的祖国和人民。”江泽民:“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以人民群众为本,必须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材料体现的共同本质思想是()A.提高党和国家的执政能力

  B.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C.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D.一脉相承而且与时俱进

  解析:A项只符合江泽民的谈话;C项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认识;D项是三大理论成果的内在联系,只有B项是三者共同的本质思想。

  答案:B11.20世纪20年代开始,列宁在苏维埃俄国提出“新经济政策”;毛泽东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政权”的中国民主革命道路;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在美国推行“新政”;20世纪90年代,邓小平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人类思想文明角度思考,四位政治家有共同之处,其共同点表明()A.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没有优劣之分

  B.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可以相互学习借鉴

  C.历史的发展主要是由历史巨人推动的D.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具有世界性

  解析:“新经济政策”“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罗斯福“新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都是针对当时特定的情况(特定的国情或者特定的背景与形势)而采取的政策,都强调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去探寻解决问题的办法”,所以答案为D项。

  答案:D1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其发展主要体现在()A.首次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

  B.强调党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C.创造性回答了新形势下党的建设问题

  D.回答了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重大问题

  解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的是中国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重大问题,故C项符合题意;A项是邓小平理论的内容之一,B项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容之一,D项是邓小平理论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答案:C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余维欧美之进化,凡以三大主义:曰民族,曰民权,曰民生。罗马之亡,民族主义兴,而欧洲各国以独立。洎自帝其国,威行专制,在下者不堪其苦,则民权主义起。十八世纪之末,十九世纪之初,专制仆而立宪政体殖焉。世界开化,人智益蒸,物质发舒,百年锐于千载,经济问题继政治问题之后,则民生主义跃跃然动,二十世纪不得不为民生主义之擅场时代也。

  ——孙中山《民报·发刊词》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诞辰28周年的纪念邮票。

  材料三

  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邓小平在中国共产党材料三

  1952—1965年国民生产总值指数图(1952年=100)

  ——摘编自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

  统计司编《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

  材料四

  邓小平在向外宾介绍中国改革开放的由来时说:“我们现在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在总结了成功时期的经验、失败时期的经验和遭受挫折时期的经验后制定的。”

  ——郭德宏等《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两人共同的救国主张。联系所学知识,指出此类主张的积极意义和无法实现的原因。

  (2)指出材料二“城市到乡村”“城市领导乡村”的时代背景和基本内涵。

  (3)根据材料三,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化,分别分析其主要原因。

  (4)根据材料四,分析改革开放与邓小平所阐述的历史经验之间的关系。

  参考答案:(1)主张:教育救国。意义:有利于提高国民素质,是进步的爱国的。原因: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此类救国主张无法实现。

  (2)背景:三大战役胜利结束;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取得胜利。内涵:解放全中国;开展以工业化为核心的经济建设。

  (3)变化:总体上是增长的。20世纪50年代持续增长;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下降;20世纪60年代中期恢复。

  主要原因: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引、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一五”计划完成等;“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自然灾害等;制定并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4)关系:在总结不同历史时期各种经验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制定的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成为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功的重要保障。

  专题三、四测评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1840年1月18日,正在广州主持禁烟的林则徐向英国女王发出了《谕英国国王书》,其中说:“窃喜贵国王深明大义,感激天恩,是以天朝柔远绥怀,倍加优礼。”这表明当时的林则徐()

  A.是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致,故B项错误;由材料中“私人经营”的信息,可知并未主张“消灭私有制”,故C项错误;材料中“国家经营、私人经营和合作社经营三者组成”的信息说明新民主主义经济是多种成分并存的经济,故D项正确。

  答案:D12.下表是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撰写的一本著作的目录,这本著作的名称是()

  目

  录

  1.湘赣边界的割据和八月失败

  2.割据地区现势

  3.军事一些问题

  4.土地一些问题

  5.党的组织问题

  6.革命性质问题

  A.《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B.《井冈山的斗争》

  C.《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D.《新民主主义论》

  解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发表于1927年初,当时正处于国共合作时期,故A项错误;“湘赣边界的割据”是指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率秋收起义队伍到达湘赣边界的井冈山地区,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并发表《井冈山的斗争》,故B项正确;《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发表于抗日战争时期,国共合作抗日,不会出现“割据”,故C项错误;《新民主主义论》发表于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新四军抗日的地区与“湘赣边界”无直接关系,故D项错误。

  答案:B13.1957年,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4)根据材料二、材料三、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指出这些理论所产生的“物质力量”。(6分)参考答案:(1)三民主义中民族主义的目标是用暴力手段推翻清政府的统治;民权主义的目标是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符合时势发展的大趋势;民生主义中提到了土地问题,孙中山对民族危机的加剧也表示不满,要求实现民族独立,这些都把握住了大众心理。

  (2)依据: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任务:反帝反封建。性质:民主革命。

  (3)改革开放;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4)三民主义指导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新民主主义理论指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邓小平理论指导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专题五ZHUANTIWU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一

  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

  课后篇巩固探究

  一、选择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文学艺术创作的主旋律是()A.推进近代文化向现代文化转变

  B.揭示社会矛盾,真实反映社会各阶层状况

  C.讴歌人民共和国,颂扬祖国的革命和建设风貌

  D.以歌颂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题材为主

  答案:C2.1956年,《文艺报》刊载了丁聪、方成、华君武等老一辈漫画家集体创作的《万象更新图》,这幅画还配有袁鹰、马铁丁、袁水拍合作的解说诗——《作家们,掀起一个创作的高潮!》。在该画中,有名有姓的作家就有一百多人,如:茅盾、老舍、周扬、巴金、冰心、赵树理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作家杨沫所著长篇小说《青春之歌》与《万象更新图》的创作时代背景不同

  B.现代京剧《红灯记》《沙家浜》等“样板戏”与《万象更新图》的创作背景相同

  C.反映了文艺工作者投身于火热的创作生活,有力地贯彻了“双百”方针

  D.在“双百”方针鼓舞下所体现的这种蓬勃发展势头得到长期延续

  解析:根据题目信息“1956年”“作家们,掀起一个创作的高潮”,可推断与“双百”方针有关,故C项正确。《青春之歌》创作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红灯记》等属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样板戏”,故A、B两项错误。由于政治运动扩大化,尤其是“文化大革命”的到来,“双百”方针未能坚持贯彻下去,因此D项错误。

  答案:C3.1956年,毛泽东两次观看昆曲名剧《十五贯》,之后《人民日报》首次为一场戏剧演出刊发社论,称赞其“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当时昆曲复兴的主要原因是()A.“双百”方针的贯彻

  B.昆曲名剧的涌现

  C.大众舆论的吹捧宣传

  D.“教育大革命”的推动

  答案:A4.1949年6月16日,中国民主同盟机关报——《光明日报》在北平创刊,右上角的报头是自上而下的四个黑顿顿的颜体楷书,由民盟副主席兼任社长的章伯钧的妻子李建生填写;后来,由于章伯钧被打成“右派分子”,1958年元旦报头被替换成沈钧儒题写的红彤彤、似有欧体风格的行楷;1967年元旦报头被替换成毛泽东的墨迹。报头的替换体现了()A.“双百”方针的贯彻与落实

  B.新闻媒体的发展与繁荣

  C.“左”倾错误对媒体的影响

  D.人民对书法艺术的追求

  解析:解答此题要抓住时间信息“1958年”“1967年”,此时正是党内“左”倾错误逐渐发展的时期。分析备选项,C项符合题意。

  答案:C5.毛泽东说:“我们提倡百家争鸣,在各个部门可以有许多派、许多家,可是就世界观来说,在现代基本上只有两家,就是无产阶级一家,资产阶级一家。”这一主张

  ()A.体现了“双百”方针

  B.不利于文艺繁荣

  C.造成学术受政治干扰

  D.捍卫了社会主义文化

  解析:从世界观的角度把科技文化问题单纯地分为两个相对立的有政治色彩的阵营,容易导致“双百”方针难以实施,科技文化领域受政治的干扰,故选C项。A、D两项与材料含义相反;B项说法不够全面。

  答案:C6.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提出的“百家争鸣”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从争论内容上讲,最主要的不同点是

  ()A.前者侧重于文学艺术,后者侧重于政治主张

  B.前者侧重于科学研究的自由争论和发展,后者侧重于文学艺术

  C.前者侧重于政治运动,后者侧重于思想文化

  D.前者侧重于科学研究的自由争论和发展,后者侧重于政治主张

  解析:本题考查“双百”方针。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提出的“百家争鸣”是指科研领域容许不同的学术争论,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指不同的学派发表自己的政治主张。故选D项。

  答案:D7.1958年4月,《人民日报》发表《大规模地搜集全国民歌》的社论,各地报刊纷纷开辟民歌专页、专栏。仅半年时间,全国正式出版的民歌集就近800种。数月内旅客们在上海列车段“旅客意见簿”上写下的诗歌达5300多首。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A.新中国文化教育水平迅速提高

  B.社会经济发展推动了文化进步

  C.政治活动强烈影响到文化艺术

  D.社会主义的文学创作空前繁荣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注意时间信息“1958年”。1958年,中国“左”倾错误泛滥,各行业都掀起了“大跃进”运动,材料中的现象实际上是文学领域的“大跃进”,故C项正确。这种畸形发展并非“进步”或“繁荣”,也不以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为基础,A、B、D三项错误。

  答案:C8.某同学收集到一枚名为《毛主席的革命文艺路线胜利万岁》的邮票。此邮票的最早发行应出现在()

  A.新中国成立初期

  B.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改革开放新时期

  解析:“革命文艺路线胜利万岁”体现了“左”倾错误对文艺事业的影响,故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均与题干材料中的信息及其内涵不符。

  答案:C9.“文化大革命”时期文艺界处于万马齐喑的局面,而“文化大革命”后文艺创作重现繁荣。这最能说明()A.文艺的繁荣有其自身规律,不会持久

  B.文艺创作有一个兴衰交替的反复过程

  C.文艺的兴衰受制于一定时期的政治环境

  D.“文化大革命”对文艺有重大影响

  解析:“文化大革命”时期,“双百”方针遭到破坏,文艺界万马齐喑;“文化大革命”后,“双百”方针得到恢复,文艺创作重现繁荣,这说明文艺兴衰受制于政治环境,故选C项。

  答案:C10.1979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转型的时代要求,带有民主色彩,对近代反专制斗争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这股新思潮吸取了儒学的积极因素,批判了其不合理的成分;是传统儒学在新时期焕发的生机;并未提出新的社会方案,未突破封建专制主义思想体系。

  (2)背景:随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建立和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逐步展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迅速发展中国的经济、科学和文化,成为国家面临的迫切任务。地位和作用:它是我国科学文化事业繁荣进步的根本保证;是党的一项基本的、长期性的方针;它的提出和贯彻使科学文艺领域出现繁荣景象。

  (3)差异性:材料一是社会转型时期的文化创新;材料二属于新的社会制度下大众文化的建树。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现在春天来了,一百种花都让它开放,不要只让几种花开放,还有几种花不让它开放,这就叫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诸子百家,春秋战国时代,有许多学说自由争论。现在我们也需要这个,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范围之内,各种学术思想,让他们去说,不去干涉他们。在刊物上、报纸上可以说各种意见。

  ——毛泽东

  材料二

  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1)根据材料一,我们应当怎样理解“双百”方针中所指的“自由”?(2)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与材料一存在着怎样的内在联系。

  参考答案:(1)“双百”方针中所指的“自由”是有前提的,它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范围内,在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的前提下,承认社会主义科学文化的多层性和多样性,坚持“双百”方针最终会有利于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

  (2)材料二把“双百”方针的贯彻上升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从增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的角度来认识“双百”方针的作用,是对材料一的继承和发展。

  二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课后篇巩固探究

  一、选择题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根据这一方针,我国对旧教育进行彻底改革,逐渐形成了新的教育面貌。下列可以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形成了新的教育面貌”的是()A.毛泽东号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再教育

  B.邓小平关于教育要实现“三个面向”的指示

  C.开展扫盲和工农识字教育

  D.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教育发展状况。A项发生于“文化大革命”时期,B项发生于20世纪80年代,“科教兴国”战略提出于1995年,A、B、D三项皆不符合题意。故选C项。

  答案:C2.1950年7月,毛泽东指示:文字改革应首先办“简体字”,不能脱离实际,割断历史。当时简化汉字的出发点可能是()A.有利于扫盲,普及文化

  B.有利于对传统文化的全面清算

  C.有利于“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D.有利于“双百”方针的贯彻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为向工农和工农子女“开门”是新中国教育方针和政策的重要内容,主要措施包括开展扫盲和工农识字教育等,因此简化汉字的出发点是A项。B项与“文化大革命”有关,C项发生在改革开放后,D项开始于1956年后。

  答案:A3.1952年我国高校进行院系调整,如调整后的天津大学下设土木建筑、电信、机械等7个工科系、20个专业和13个专修科,从综合大学转变为多科性工业大学。这种调整主要是为了()A.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

  B.培养经济建设专门人才

  C.提升国民的科技素养

  D.推动天津经济建设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的教育与经济建设的关系。从材料信息看,1952年院系调整的主要特点是把综合大学转变为多科性工业大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为了适应即将开始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对工业人才的需要,故选B项。

  答案:B4.20世纪50年代,中国“红专大学招聘各处可见,有些地方提出‘每县出一个鲁迅,每县出一个郭沫若’的指标,有些省仅几个月就宣布基本扫除文盲”。这一现象反映了()A.“一五”计划重视工业化建设

  B.“双百”方针得到全面贯彻

  C.“大跃进”运动全面展开

  D.“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解析:依据材料“有些地方提出‘每县出一个鲁迅,每县出一个郭沫若’的指标”可知,受“左”倾错误思想的影响,当时的教育严重脱离了实际,盲目求快、求多。故选C项。

  答案:C5.邓小平曾说过:“对全国教育战线十七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十七年)的工作怎样估计?我看,主导方面是红线。应当肯定。”最能证明这一看法的史实是()A.初步建立了新的教育管理制度

  B.创办了一系列的工人学校

  C.招收“工农兵学员”

  D.初步建成了国民教育体系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十七年”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1966年前,A、B、C三项都是这段时间的教育成就,包含于D项中。

  答案:D6.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时期的教育方针具有不同的时代特点。属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教育方针的是()A.“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B.“紧密结合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实际组织教学”

  C.“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

  D.“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解析:B项体现了“文化大革命”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符合题干要求。

  答案:B7.1977年,在邓小平的直接干预下,关闭了十余年的高考闸门终于再次开启。邓小平在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上作出指示:“政审,主要看本人的政治表现。政治历史清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劳动,遵守纪律,决心为革命学习,有这几条,就可以了。总之,招生主要抓两条:A.重新树立起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观念

  B.为改革开放事业的开展做好了人才准备

  C.强调了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

  D.奠定了教育和科技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答案:A8.《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要求: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这一要求体现的党的教育方针是

  ()A.向工农开门

  B.“开门办学”

  C.“三个面向”

  D.“科教兴国”

  解析:“三个面向”是指“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与题干中了解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洞察力”“使命感”一致。故选C项。

  答案:C9.下表是我国高考录取率(指当年报考人数与录取人数之比):

  时间

  录取

  率(%)

  1977年

  4.1979年

  6.11984年

  28.1988年

  24.62008年

  52011年

  72.3表中数据说明我国高等教育()A.短时期实现了普及目标

  B.由精英化发展为大众化

  C.在曲折中逐步发展起来

  D.录取率与经济发展一致

  解析:我国高考录取率到2011年达到较高比例,经过了三四十年,“短时期”与史实不符,故A项错误;从1977年的录取率到2011年的录取率可知,高等教育日趋普及,故B项正确;图表显示高等教育录取率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曲折”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图表中1984年和1988年的录取率对比,可知录取率并非与经济发展一直保持一致,故D项错误。

  答案:B10.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中有这样的片断:北京大学经济系在某年录取的新生中出现了既有叔侄同堂也有夫妻同堂的“千古奇观”。此电视片断()A.反映了北京大学开放式教育的形成

  B.反映了当年高考招生的不正之风

  C.反映了工农兵已成大学教育的主体

  D.艺术地再现了教育公平的重建

  解析:本题考查高考制度的恢复。叔侄同堂、夫妻同堂说明该年参加高考的人员在年龄及身份上出现交错现象,此现象应是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后出现的,而恢复高考使教育公平得到了重建,D项正确。

  答案:D11.下表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文盲、半文盲在我国总人口中的比例变化情况。下列对其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

  ()

  年

  代

  20世纪80年代初

  1990年

  1997年

  百

  分

  比

  23.5%

  15.88%

  12.21%

  A.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的确立

  B.国民教育体系的初步形成

  C.高考制度的恢复

  D.《义务教育法》的实施

  解析:20世纪80年代以来,《义务教育法》的实施使我国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从而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故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均与题干中的时间条件不符。

  答案:D12.中央电视台报道了这样一个案例:张晓曦是个女孩,她父亲因为她是个女孩,在她读完小学后就让其辍学回家务农。张晓曦渴望读书学习,她最后将父亲告上法庭,并最终胜诉,其父被迫同意让她继续上学。法官的判决主要依据的是()A.《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答案:C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徽州是程朱理学的故乡,明清时期随着徽商的崛起,徽州宗族办学热情的高涨,书院教育远胜于前。……徽州宗族书院较之其他书院平民教育的功能更加明显。休宁《茗州吴氏家典》记载:“族内子弟有气宇不凡,资禀聪慧而无力从师者,当收而教之。或附之家塾,或助以膏火(注:指学费),培植得一两个好人作将来楷模。”

  ——摘编自张晓婧《论明清徽州书院的社会功能——一种社会学视角》

  材料二

  1881和1882年,法国总理兼教育部长费里提出两项教育法案。第一项法案于1881年6月通过,规定母亲学校(幼儿园)和公立小学一律免收学费。第二项法案于1882年3月通过,规定对6—13岁的所有儿童实施强迫的、义务的初等教育……对不送孩子入学的父母处以罚款、监禁等处分。

  ——摘编自刘新科《国外教育发展史纲》

  材料三

  1947年中国高等院校中政法系科的在校生占大学在校学生总数的24%,到了1952年这一比例下降到2%。1946年,工科学生仅占在校生总数的18.9%,1952年达到35.4%,为各科学生之首。调整产生了许多专业工学院,例如四大工学院。

  ——摘编自陈辉《1952年中国高等院校的院系调整

  ——“以苏联为师”的后果》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徽州宗族书院平民教育功能加强的表现及原因。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在教育平民化方面出现了哪些新的特点,并分析出现这些新特点的有利的政治、经济因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952年院系调整的主要特点,分析这次高等教育院系调整的影响。

  参考答案:(1)表现:对有资质的贫寒子弟给予特殊照顾,不仅可以让他们读书,还有相应的奖励措施。

  原因:程朱理学的影响;宗族的组织;徽商的热心资助。

  (2)特点:由政府主导;普及免费教育;立法强制执行。

  因素:①政治上,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推动,代议制民主制得到发展。

  ②经济上,两次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

  (3)主要特点:偏重工科,严重削弱法学、社会学、政治学等人文社会学科;照搬苏联模式或者全盘苏化等。

  影响:短期内培养了大批技术人才,满足了工业化建设的需要。但照搬苏联模式,造成了高等教育体制的僵化。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的教育精英,即受过良好教育、最具优势的职业群体。有学者研究发现中国的教育精英有几个阶段的转化:1865—1905年,即清政府废除科举之前,超过70%的教育精英是官员子弟,来自全国各地的“绅士”阶层。

  1906—1952年,超过60%的教育精英来自地方专业人士和商人子弟,尤其是江南和珠三角地区。

  1953—1993年,约超过40%的教育精英来自全国的无产阶级工人子弟。

  ——摘编自李中清《150年来中国的精英出身什么家庭》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参考答案:示例:观点:政治变革影响教育的发展。

  1905年之前,由于科举制的存在,使读书、考试与做官密切相连,教育精英大多出自官宦和士绅家庭。1905年后科举制度废除,特别是辛亥革命以后,资产阶级的社会地位明显提高,教育更加多样,教育精英多出在专业人士和商人子弟。1949年后,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人民实现了当家作主,教育对象主要面向广大工农群众,教育精英多出在工人子弟。由此可见,政治变革影响教育的发展。

  三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

  课后篇巩固探究

  一、选择题

  1.20世纪60年代,毛泽东曾指出:美国是看不起我们的,英国是看不起我们的。法国、联邦德国、日本、苏联这些国家它们都看不起我们。这个看不起是有理由的,因为它们的东西多,技术先进。基于这一认识,中国政府()A.加紧研制核武器

  B.提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号召

  C.开始实施载人航天工程

  D.实行“科教兴国”战略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的科技成就,考查解读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这个看不起是有理由的,因为它们的东西多,技术先进”,结合20世纪60年代中国的科技成就可知,1964年,中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故选A项。B项提出于“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排除;C、D两项都是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成果。

  答案:A2.20世纪60年代初的某一天,美国总统约翰逊在与同僚讨论赫鲁晓夫下台后的苏联局势时,得知一突发消息。为此,美国方面称“这一天是整个自由世界最黑暗和最悲哀的一天”,同时表示了美国保卫自己和盟国的强大力量和无比决心。这一“突发消息”是指()

  A.中国原子弹爆炸成功

  B.苏联向古巴运送导弹

  C.华约建立

  D.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

  解析:赫鲁晓夫下台的时间是1964年10月,中国原子弹爆炸成功也是在1964年10月,且当时中美并未建交,美国对中国仍采取敌视态度,故A项正确;苏联向古巴运送导弹,酿成古巴导弹危机是在1962年,故B项错误;华约建立于1955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于1961年,与赫鲁晓夫下台的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A3.英国广播公司在有关报道中指出,中国是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独立进行载人航天的国家,同时嫦娥工程也有很多技术和尝试是开创性的。这是中国“大国雄心”的展示,因为“一个普通的发展中国家,是不会试图飞到月球的”。这说明()A.中国已经是世界上的超级大国

  B.当代科技发展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展示

  C.航天技术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兴衰

  D.中国科技在世界上已经处于领先地位

  解析:航天事业的发展说明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B项正确。中国现在依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A项错误;航天技术是一个国家科技发展的重要表现,但不能说其决定国家的兴衰,C项错误;材料信息不能说明我国科技已经处于世界领先地位,D项错误。

  答案:B4.20世纪60年代上海承担导弹研制任务后,一批传统产品生产厂,如造纸厂、纺织厂等工厂被改造为超高强度合金钢、特种有色金属、半导体材料等新材料生产厂、电子元器件生产厂、精密加工厂以及仪器仪表厂。这表明导弹研制()A.增加了造纸业和纺织业的科技含量

  B.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C.依赖于我国传统工业的发展

  D.推动了上海的产业结构调整

  答案:D5.截至2003年上半年,我国共研制发射了15种类型、共51颗人造地球卫星,成功率在90%以上,初步形成了四个卫星系列——返回式遥感卫星系列、“东方红”通信广播卫星系列、“风云”气象系列和“实践”科学探测与技术实验卫星系列。下列为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背景的是()A.废除人民公社旧体制

  B.“文化大革命”造成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倒退

  C.联合国恢复了新中国的合法席位

  D.深圳成为最早的经济特区

  答案:B6.“嫦娥一号”发射成功是我国空间技术发展的第三个里程碑。你认为中国空间技术发展的第一个里程碑应该是()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C.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发射成功

  D.“神舟5号”载人宇宙飞船发射成功

  解析: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进入航天时代。

  答案:B7.1950年,我国水稻的平均亩产只有141千克,1998年达到450千克。当今中国,杂交水稻播种范围已占全国水稻种植面积的一半。1976年到1998年水稻产量累计增产3.5亿吨。这说明袁隆平杂交水稻的研究与推广()A.大大提高了我国的粮食产量

  B.有助于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

  C.使“科教兴国”战略取得了实效

  D.使袁隆平享有了很高的国际声誉

  解析:材料表明,杂交水稻的推广大大提高了我国的粮食产量。B、D两项在材料中没有直接体现,C项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项。

  答案:A8.“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于1999年1月在杭州宣布,当今农业的一个世界性难题——超级水稻的培育技术将由中国人率先攻破。这种杂交水稻亩产量超过800千克,技术难题目前已经基本解决,3—5年内将大面积推广生产,这是世界水稻育种的又一次新的飞跃。材料反映了()A.技术创新促进产业的新发展

  B.科技发展导致农业商品化程度的提高

  C.技术革命催生了新的产业部门

  D.新技术革命引起产业结构的调整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超级水稻的培育技术”“大面积推广生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技术创新促进产业的新发展,因此选A项。B、C、D三项都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

篇八:为什么我国科技发展的最高峰在宋元时代

  

  略论宋代学术史的时代特征

  韩

  毅

  (中国科学院

  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北京100010)

  摘

  要:宋代是中国古代学术发生重要转折的时期,也是中国学术发展的黄金时期。宋代学术史,从内容上看主要表现为,宋学兴起并最终取代汉学,古文运动兴起并最终取代骈体文,义理性史学出现并最终取代注疏性史学,禅宗独领天下并最终取代其它宗派成为中国佛教的主流,“三教合一”代替“三教鼎立”成为宋代学术的新思潮,以及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和繁荣等;从学术内涵和本质上看,宋代学术表现出了开放性、兼容性和创造性的特征;从学术影响上看,宋代学术创新之功多于继承之功,启下的意义多于承上的意义,理论与实践紧密相结合。这种浓重的开拓与创造精神,反映了9世纪中期至13世纪中期儒家、佛家、道家的一般学术价值取向、理念追求和道德人格精神。本文以唐宋学术变革为背景,从学术史的角度探讨了宋代学术的时代特征。

  关键词:宋代;学术史;宋学;儒学;文学;史学;三教;科学技术;

  TimesfeaturesoftheAcademicHistoryInSongDynasty

  HANyi

  (TheInstituteforthehistoryofnaturalscience,CAS,Beijing100010,China)

  Abstract:ItisnotonlytheChineseancientacademiclearninghaschangedbutalsothegoldentimeofdevelopmentoftheChineselearninginSongDynasty.SonglearningemergesandreplacesSinologyultimately,theancientprosemovementemergesandreplacesrhythmicalprosestyleultimately,argumenthistoryemergesandreplacesthehistoryofnotesandcommentariesultimately,theChansectmonopolizestheworldsandreplacesothersBuddhismSectsandturnsintothemainsteamofChineseBuddhism,thecombinationofthreereligionsbecomesthetrendofthoughtofthelearning,which

  becomethefundamental

  characteristicsofacademicdevelopmentinsongDynasty.Thisarticle,BasedonsourceandevolutionofthelearningofTangandSongDynasty,revealsthetimesfeaturesofSongDynastyandrecognizesdeeplythelearningtransitionsoftangandSongdynastyandthelearningtransmissionofsongDynasty.

  KeyWords:SongDynasty;Academichistory;TheLearninginSongDynasty;Confucianism;Buddhism;Thecombinationofthreereligions;Historiography;

  宋代是中国古代学术发生重要转折的时期,也是中国学术发展的黄金时期。王国维认为:“宋代学术,方面最多,进步亦最著。??故天水一朝人智之活动,与文化之多方面,前之汉唐,后之元明,势所不逮也。”[1]陈寅恪也认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2]宋晞亦认为:“我国历史源远流长,论武功,当推汉唐;论学术文化则以两宋为先。宋代学者气象博大,学术途径至广,治学方法亦密。彼等此项贡献,在我国学术史上应予大书特书,不容忽视”。[3]宋代学术,从经学上看,主要是汉学颓废,宋学兴起;从文学上看,主要是骈体文走向没落,古文运动兴起;从史学上看,主要是注疏性史学衰退,义理性史学崛起;从佛学上看,主要是各种佛教宗派走向没落,南宗禅宗独领天下;从三教关系上看,主要是从“三教鼎立”走向

  “三教合流”;从科学技术上来看,宋代的科学技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并达到了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最高峰。关于宋代学术,自20世纪初期日本学者内藤湖南首次提出“唐宋变革”[4]以后,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和重视。学者们对这项课题研究不断予以新的解释,如今已有相当可观的研究成果。尤其是近年来漆侠先生对宋学的研究,为我们重新解读和审视宋代学术史,开辟了一个新的理路。[5]本文以唐宋学术变革为背景,从学术史的角度探讨了宋代学术的时代特征。

  一、宋代学术发展的时代环境

  在中国传统学术发展史上,政治的统一与分裂往往决定着士人的前途和命运,因而也就决定着学术流派和学术风格的变化。宋王朝的统一,结束了唐末五代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为学术文化的发展开辟了崭新的局面。邓广铭先生说,从学术文化发展的外部

  环境来看,“北宋的最高统治者们没有对文化实行专制主义,也确实证明了这一政策(尽管不是他们有意识的制定的)对当时士大夫们的思想的相对解放起了很好的作用。宋学之所以昌盛,不能不推此为其最重要的原因之一”。[6]缪越先生也说:“如果要追寻宋代文化兴盛的原因,首先应考虑到宋代宽弘的文化政策以及对士人尊重与宽容态度”。[7]实际上,宋代学术的繁盛,正是和宋王朝

  “崇文抑武”的政策分不开。

  中国古代没有专门的学术机构,宋代设立的与学术事业有关的机构主要是崇文院。宋人程俱《麟台故事》卷一载:

  国初循前代之制,以昭文馆、史馆、集贤院为三馆,通名之曰崇文院。直馆至校勘通谓之馆职,必试而后命;不试而命者,皆异恩与功伐,或省府监司之久次者。元丰官制行,尽以三馆职事归祕书省,省官自监少至正字皆为职事馆。至元祐中,又举试学士院入等者,命以为校理、校勘,供职祕书省;若秘书省官,则不试而命。至于进擢之异,待遇之渥,资任之优,璇除之遴,简书之略,盖不与他司等也。[8]

  这则史料清晰无误的告诉我们,宋代的馆阁承袭唐、五代之制,以昭文馆、史馆、集贤院为三馆,总名为“崇文院”,掌管全国图籍校仇之事;随后又于崇文院中堂建祕阁,并陆续设置了太清楼、龙图阁、天章阁等附属藏书机构;元丰改官制后,又以祕书省取代崇文院,总领有关事务,从而形成了一套系统而严密的馆阁制度。由此可见,崇文院和秘书省不仅是国家图书管理中心,而且具有选拔、表彰和录用学术人才的职能。此外,国子监、太学、地方州县学和书院也是国家培养学术人才的重要基地。在宋代科举制极其发达的情况下,使得学者型人才成为古代知识分子的主体,也就是说,古代广大知识分子本身就具有从事学术研究的能力。

  宋代,学术研究的主体队伍有了新的变化。门阀世族的衰退和科举制的推行,使庶族地主阶级的数量和实力在社会上占据了绝对优势,这大大地提升了整个社会的文化素质。邓广铭先生认为:“科举制在两宋期内所发挥出来的进步作用,所受到的社会效益,都是远非唐代之所可比拟的”。[9]科举制的推行,为唐宋时期儒家士大夫提供了新的学术和政治舞台。除了儒家学者之外,两宋时期的僧人和道士也从事着佛学和道学的研究。佛典的翻译,大藏经和道藏的编纂,佛史和道史著作的出现,促进了佛教和道教学术事业的进步。同时,学术研究条件的改进,刻版印书事业的盛行,造纸技术的日益普及和

  提高,书籍流通量的扩大增大,乡村启蒙读物的大量流传等,对宋代学术研究起了重要地推动作用。

  宋代,中国古代学术分类体系亦趋完备,形成以“六艺”为核心、以“四部”为框架的学术分类体系。早在东周秦汉时期,我国就已形成以“诗”、“书”、“礼”、“易”、“乐”、“春秋”为学问的“六艺”分类法。西汉末年,刘歆著《七略》时分“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书略”、“方技略”七部分,已形成一种更进一步的学术分类系统。晋代,荀勖《中经》提出了“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后世沿之。五代北宋年间,《旧唐书·经籍志》和《新唐书·艺文志》又把佛、道著述归入史部或子、史二部,从而使佛、道著述在中国学术体系中得到了比较合理的位置。尽管上述分类法在编目上属于目录学,但从文献分类方法来看,它已反映了一种中国古代的学术分类思想,尤其是其中一些分类方法在领域划界方面已于今人相当一致。作为学术文化和学术成就的总结,宋代大型类书、史书、道藏、大藏经的编纂十分引人注目。这些文献的出现即是那个融合、汇通和总结时代的结果,也是描述那个时代学术思想和学术成就的资料。

  如果我们把《宋史·艺文志》作为两宋时期学术基础和学术成就的话,我们可以从图书的变化中了解宋代的学术概况,估算宋代的知识与思想的增长、交融与变化。《宋史·艺文志》载:“宋旧史,自太祖至宁宗,为书凡四。志艺文者,前后部帙,有亡增损,互有异同。今删其重复,合为一志,盖以宁宗以后史之所未录者,仿前史分经、史、子、集四类而条列之,大凡为书九千八百十九部,十一万九千九百七十二卷云”。[10]这里的119972卷书可以说是宋人治学的学术基础,它超过了《汉书·艺文志》13269卷、《隋书·经籍志》36708卷、《新唐书·艺文志》53915卷的总和,可见宋代的确是中国古代学术文化发展的最高峰。

  二、宋学取代汉学成为学术发展的主流

  20世纪40年代,陈寅恪先生在畅论中国古代文化演进的态势时指出:“吾国近年之学术,??惟一言蔽之曰:宋代学术之复兴,或新宋学之建立是已”。[11]陈先生的论述,开创了宋学研究的先河。围绕着宋学这一新型的领域,近一个世纪以来国内外学术

  [12]界展开了长期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有价值的成果。唐宋学术是如何变革的?为什么会发生变化?宋学的内涵和精神是什么?儒家、佛家和道家在宋代经学的革新中起了那些作用?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则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事。邓广铭、漆侠、陈植锷等学者,从中国古代学术思想史发展的角度对宋学的形成、发展及其演变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对佛教与儒学的渗透关系及僧人在宋代学术思想史中的地位和作用给予了关注,使这一薄弱的研究局面有所改观。[13]尤其是漆侠先生的《宋学的发展和演变》,是20世纪以来宋学研究的集大成者,在理论开拓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何为宋学?邓广铭先生认为:“宋学是汉学的对立物,是汉学引起的一种反动”。[14]漆侠先生也认为:“新宋学包括了哲学(主要是经学)、史学、文学艺术多个方面,涵盖面是较为宽广的;而宋学则指的是,在对古代儒家经典的探索中,与汉学迥然不同的一种新思路、新方法和新学风。”[15]陈植锷亦认为:“宋学作为中国封建社会成熟期的文化,上抗传统儒学的全盛时期——汉,下开近代学术革命之前夜——清,正是一种跨越朝代限制的庞大学术体系”。[16]所谓汉学,亦指经学,是汉代的学术主流。经指儒家早期作品——《诗》、《书》、《礼》、《易》、《乐》、《春秋》。西汉年间,经历了秦火和秦末农民战争之后的儒家典籍,散佚极其严重。五帝年间定儒学于一尊后,学者们就对其进行辑补、注解,于是产生了章句训诂的独特研究方法。《汉书·儒林传》曰:“自武帝立《五经》博士,开子弟员,设科射策,劝以官禄,讫于元始,百有余年,传业者寖盛,枝叶藩滋,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盖利禄之路然也”。[17]东汉年间,白虎观会议和郑玄、毛亨遍注群经后,经学日益走上了繁琐的道路,丧失了它原先具有的开放精神,转而成了束缚知识分子思想的枷锁。《后汉书·儒林传》指出:“然章句渐疏,而多以浮华相尚,儒者之风盖衰矣”。[18]魏晋南北朝时期,经学又出现了一种新的文体——正义或注疏、义疏、释文等,同时还兴起了新型的佛教经学。[19]隋唐时期在经学上取得的最大贡献就是孔颖达(575~648)等奉旨撰修的《五经正义》,这是唐王朝在构建新的思想统治秩序中所作的最后一次努力。《五经正义》颁行后,就成为

  “每年明经令依次考试”的依据。[20]与此同时,陆德明(550~630)又撰写了《经典释文》,汇集了230多家训诂、音注作品。从此以后,经学更加颓废,日益陷入了繁琐哲学的泥潭,失去了它的生命力。因此,汉学被宋学取代,是学术史内部矛盾运动的产物,是中国学术史的自我更新和自我发展。

  那么汉学与宋学的根本区别在那里?为什么宋学能够取代汉学?从治学的内因来说,汉学“分文析字,烦言碎辞,学者罢老且不能究其一艺”,[21]由汉至唐,日趋繁琐,在外来佛教的冲击与抗衡下,实难成为敌手。而宋学则从经的大旨出发,复苏了传统儒家旧有的开放精神,完成了中国古代学术内部的自我更新。从治学途径上来说,汉学从章句训诂方面入手,亦即从细微处入手,达到通经的目的;而宋学则从经的要旨、大义、义理入手,亦即从宏观方面解经,达到通经的目的。邓广铭先生认为:“儒家学者之所以要抛弃汉唐学者的章句训诂之学而趋重于阐发经典中的义理内涵,其内在原因固在于对汉儒繁琐哲学的厌弃而要转移方向,而其外部原因则也是在于看到佛教的那些学问僧都在将说心性之学,便也想在这一方面能与之一较高低之故”。[22]

  总之,“从方法论上说,汉学属于微观类型,而宋学属于宏观类型。在我国古代学术发展史上,宋学确实开创了学术探索的新局面,并表现了它独特的新思路和新方法”。[23]正如陈寅恪先生所说的:“宋代学术之复兴,或新宋学的建立是已”。[24]这里的“宋学”一词,漆侠先生有详细的解析,不再赘述。照陈先生的论断,宋学不仅是中国文化高度发达的代名词,而且还代表了中国学术发展的未来。在当前学术思想与文化史研究热的过程中,重新审视和解读宋学的本质和内涵,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然而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学术界对宋学并未给以足够重视,学者们甚至将宋学和理学混为一谈,造成了学术史上最大的误解。

  宋学肇始于晚唐,形成于北宋庆历年间,发展于嘉祐、治平时期,演变于南宋时期。关于宋学的形成、发展及其演变诸阶段的特征和主要内容,清黄遵羲、全祖望《宋元学案》、漆侠《宋学的发展和演变》、陈植锷《北宋文化史述论》等专著有详细地论述,这里不再赘述。

  三、晚唐北宋时期的儒学复兴运动

  宋代的儒学复兴是从唐中叶啖助、赵匡和陆质对《春秋》的探索及其对经学传统方法的突破上开始的。《新唐书·啖助传》载:“大历时,助、匡、质以《春秋》,施士丏以《诗》,仲子陵、袁彝、韦彤、韦苣以《礼》,蔡广成以《易》,强蒙以《论语》,皆自名其学”。[25]这里的“自名其学”,说明了中唐以后,有一部分儒家开始突破传统

  经学的束缚,用自己的思想、观点来理解儒学。啖助说:“惜乎微言久绝,通儒不作,遗文所存,三传而已。传已互失经指,注又不尽传意。春秋之义,几乎泯灭”。[26]陆淳亦认为:“疏以释经,盖荃蹄耳。明经读书,勤若已甚。既口向义,又诵疏文,徒竭其精华,习不急之业。而其当代之法,无不面墙。及临民决事,取办胥吏之口而已”。[27]因而从治经的宗旨上、学风上、门户之见等方面,对春秋三传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主张从《春秋》的宏旨大义出发研究儒学,为重建国家权威与思想秩序提供理论依据。啖助、赵匡、陆质对《春秋》学的新探索,标志着中国古代学术思想发生了重大转折,它一扫学者们对两汉经学传注的权威迷信,为研治新的儒学提供了门径,同时也建立了不同于过去的治学道路。

  佛教的传入与道教的兴起,改变和影响了中国古代的学术结构与知识体系。魏晋隋唐以来,佛道之学演化为一股在中国文化史上有巨大影响的新兴学术思潮,儒学的地位受到了严重的动摇。在这个严峻的事实面前,如何挽救日益衰落的儒学地位,对付佛道两家特别是佛教的挑战,便成为儒家学者迫切需要解决的时代课题,也是完成儒学复兴的一个重大学术问题和理论问题。对于晚唐儒学复兴,陈寅恪《论韩愈》、张跃《唐代后期儒学的新趋向》有深入的研究。宋代儒学的复兴始于韩愈等人的倡导。钱穆先生认为:“治宋学必始于唐,而以昌黎韩氏为之率”。[28]韩愈在儒学方面最大的贡献就是为儒学构建了一个“道统”。在《原道》中,韩愈说:

  曰:斯道也,何道也?曰:斯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以是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29]

  韩愈构建这个虚拟的道统,以便用来与佛教法统相抗衡。这样,韩愈就否定了两汉经学在传承孔孟道统方面的意义和地位,同时也表明了自己将要继承儒家道统、复兴儒学的文化使命。这个道统说深得宋儒尤其是理学家的称赞和支持。陈寅恪先生认为“《原道》此节为吾国文化史中最有关系之文字”。[[30]]同时,韩愈又撰写了《师说》一文,对儒家的师生关系作了阐述,指明了其重要性。为了宣扬儒学之道,韩愈又对佛道思想和六朝以来盛行的骈体文给予了猛烈的批判,因而与柳宗元等人发起了古文运动,使文章成为传播儒学的新途径。《旧唐书》卷一六○载:“大历、贞元之间,文字多尚古学,效

  扬雄、董仲舒之述作,而独孤及、梁肃最称渊奥,儒林推重。愈从其徒游,锐意赞仰,欲自振于一代”。[31]经过韩愈的努力,古文运动在晚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一直持续到北宋。韩愈的道统论和古文运动,表达了唐宋之际儒学复兴的时代要求,对宋代学术思潮的勃兴产生了很大影响,由此引发了一场深刻的学术变革。它突破了儒学的作用和意义,促使许多知识分子把注意力转移到儒学上来,影响到学风的转变。从此,“理家理国理天下”[32]就成为儒学的时代课题与追求使命。韩愈也因而成为“唐代文化学术上承先启后转旧为新关捩点之人物”。[33]和韩愈同一时期的柳宗元、刘禹锡、李翶等在复兴儒学的过程中,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唐中叶出现的儒学复兴运动,在北宋中叶便很快地汇集成一股普遍的社会思潮,这就是宋代新儒学的兴起。儒学在宋代的全面复兴,造成了中国学术思想的一次历史性转变,开创了所谓的“宋学时代”。从学术思想史的角度来看,宋代儒学复兴与两宋时期的时代特征、文化背景有直接的关联。在儒学复兴思潮下,儒家经学、哲学、史学、文学等,亦发生了重大变化。在本文中,我想从宋代儒学复兴后的特点,谈谈宋代儒学的时代特征。

  首先,儒学主体地位重新得到了确立。自西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确立了儒学在学术思想、意识形态方面的主体地位。然而到了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佛教的传入和中国本土道教的兴起,使儒学的独尊地位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动摇。晚唐北宋以来,经过儒家士大夫二三百年的努力,儒学终于在学术思想和意识形态方面又获得了主体地位。儒学主体地位的确立,首先表现在儒学道统最终得到了确立。儒家道统自韩愈提出之后,在宋代得到了儒家学者的普遍认同和赞许。从宋学诸派到南宋朱熹、张轼和陆九渊等,无不提倡“道统”。柳开说:“吾之道,孔子、孟轲、扬雄、韩愈之道。吾之文,孔子、孟轲、扬雄、韩愈之文”。[34]孙复说:“吾之所谓道也,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之道也;孟轲、荀卿、扬雄、王通、韩愈之道也”。[35]石介亦说:“夫尧、舜、禹、汤、文王、武王、周、孔之道,万世常行不可易之道也”。[36]仁宗年间,李观更认为:“孔子之后,有孟、荀、扬、王、韩、柳。国朝柳如京、王黄州、孙、丁、张晦之,及今范、欧阳皆其继者也”。[37]从以上可以看出,畅言儒家道统已成为宋儒的时尚。对于“道统”的本质,朱汉民有一个精辟的论述:“‘道统’说的基本精神,不是为某个学派争正统,而是要确立儒学在中国学术上、文化上的正统地位,以贬抑、否定佛教的‘法统’”。[38]

  其次,儒家经学重新获得了新生。六经是儒家经学的核心,宋儒摆脱了汉唐章句之学的束缚,直探经旨本源。“各出新意以解经,蕲以矫穴究专已守残之陋”。[39]也就是说,宋儒从实际出发,根据时代需要,从宏观上重新树立解经的权威。所以,宋代经学是十分发达的,不仅原有的《五经》受到重视,而且《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四书也受到了格外的关注。孙复、石介、胡瑗、范仲淹、张载、二程、三苏、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胡宏父子、朱熹等人,都曾探索过儒家经学。说明了经学仍是宋代学术思想的核心,在儒学中一直处于群学之首、万学之源的特殊地位。正是宋儒这种新的研经方法,使宋代经学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据《宋史·艺文志》记载,宋代的经学著作达1304部之多,其中尤以《春秋》学和《易》学著作为多,分别为240部和213部。这些著作反映了宋代学术界对儒家经典的重视,并从这些经典中恢复了原始儒学的开放性和生命力,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儒学已成为两宋时期中国学术的主体。

  再次,儒学中义理化、伦理化成分的凸显与张扬,使儒学最终完成了哲学化和伦理化的过程。宋儒在探索儒学的过程中,主要以心性义理阐发儒经,从而形成了所谓的“义理之学”。周敦颐“濂溪学”、邵雍“象数学”、张载“关学”、二程“理学”、王安石“新学”、司马光“朔学”、朱熹“理学”、陆九渊“心学”等,对宇宙本体论和心性论进行了广泛的探讨,从而最终完成了儒学的哲学化和伦理化。方朝晖认为:“以儒家学说为主导的中国古代学术,从本质上说是一种以践履为特征的、信仰性质的学说,它的主要任务是通过严厉、持久而漫长的人格训练来确立道德的理想和人格的伟大信[40]念”。宋代儒学的义理化和伦理化作为一个时代学术思潮的特征,也影响了其它门类,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学术与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最后,儒家“经世致用”的精神得到了提倡与复活。由于宋学重实际、讲实效,所以宋学是以社会实践来实现儒生们长期形成而为宋儒特别讲求的“内圣外王之道”。[41]韩愈《原道》曰:“故之所谓正心而诚意者,将以有为也”,[42]已昭示出儒家积极有为入世的精神。北宋中叶以后,随着宋学的全面兴起,“经世致用”成为当时社会的时尚。宋学开山范仲淹倡导的“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风范和精神,成为宋儒积极入世的真实写照。“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是宋儒以经世致用之学置身于社会现实改革的尝试。漆侠先生指出:“宋学,不但在经学探索上树立了与汉学相对立的义理之学,而且它立足于所建立的经济基础上,以经世致用之学置身于社会现实改革的巨流中,从而为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宋学的建立与庆历新政有着

  内在的、本质的联系,这一点是研究者们需认真注意的,不容有任何的忽略”。[43]可见宋学的建立与当时的社会实践密不可分。宋学草创初起,胡瑗的“苏湖教法”,就以“经义”和“治世”两大方式闻名于世。“经义”重理论,学习儒家经典;“治世”重实践,从事基本的社会生产活动。李觏《周礼致太平论》和孙复《春秋尊王发微》,都把理论研究与社会现实紧密地结合起来。宋学大发展时期,温公学派、荆公学派、苏氏蜀学派、理学派等,都积极投身到当时的社会实践中。在宋学诸派的坚持与努力下,儒家“经世致用”的精神得到了倡扬与复活,逐渐形成“以学治己”、“以学治人”、“以学治天下”的人格风范和内心精神世界。

  四、北宋中叶的文学革新运动

  北宋中叶的文学革新是我国文学发展史的一个“里程碑”。[44]在宋学兴起前,古文运动继中唐、宋初之后在学术界再次掀起高潮。倡导古文,复兴儒学成为学者们共同关心的话题。从韩愈到宋初诸儒,古文运动事实上是儒学复兴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围绕着文与道的问题,宋代学术界不同群体,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立场阐发了对这一问题的讨论。“文以载道”,即是以古文作为载道的工具,假古文运动以明孔子直到韩愈的儒学之道,而儒学又给古文运动以新鲜的内容,两者相辅相成,表面上看是两回事,实质上是一回事,古文运动是使古代哲学获得新生命的儒学复兴运动。它在与骈文辩论,同佛、老斗争中发展起来,并直接为革新政治的现实斗争服务。美国学者包弼德(Peterk.Bol)认为:“古文‘运动’是一个文学——思想运动,在这里对价值观的自觉思考扮演了中心的角色。”[45]

  五代宋初以来,文坛上盛行以杨亿、刘筠、钱惟演为代表的西崑体。西崑体创作的主要内容是受诏修书、宫廷游宴,或者是描摹物态,流连光景。其特点是专工律诗,主要学习李商隐在艺术上的成就而扬弃了其真实深刻的内容。这些作品以雕章丽句为美,词多奢糜浮艳,与宋儒宣扬儒学之道的愿望和诗文能反映现实,并推动政治改良和社会发展的需求相去甚远。因此,倡导文风、诗风转变便成为宋代文学界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古文运动自晚唐韩愈、柳宗元等人提出之后,经过宋初柳开、穆修、王禹偁等人的启蒙,到北宋中期经过欧阳修等人的实践而发扬光大,古文运动也因此作为宋代文风、学风变革的标志在北宋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就其性质而言,唐代的古文运动是复西汉、先秦之古,宋代

  的古文运动则是复韩、柳之古,名为复古,实际上是针对晚唐、五代文弊和西崑体的流行而进行的革新。从某种意义上说,宋儒倡导的诗界复古,“正是儒学复兴运动在韵文领域的一个分支”[46],反映学者们(包括僧人、儒家、道家)利用诗歌寄托自己的政治主张和社会理想。儒家、佛家和道家对晚唐体、西崑体、太学体的批评,对“文”与“道”关系的认识与思考,基本上使古文运动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为后来的文学复古革新和散文正宗地位的确立扫清了道路。

  五、北宋中期以来史学领域内的变革

  宋代,作为中国传统学术思想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史学,由于受晚唐北宋中期以来儒学复兴思潮的强烈影响,亦发生了深刻地变化,出现了“重义理”、“重编年体”、“重正统之辩”的趋势,并逐渐形成新的风气。对于史学领域内的这一变革,刘复生在《北宋中期儒学复兴运动》中给予了关注,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路。早在晚唐时期,史学领域内就已出现了以《春秋》编年、褒贬义例治史的新风气,企图扬弃司马迁、班固开创的纪传史,直接承袭《春秋》,脱离唐初八史的编纂形式。到北宋仁宗年间,随着宋学在史学领域内的深入,新的史风——不迷信权威、敢于怀疑、敢于创新、敢于议论的精神,成为宋代史学的主流。尤其是欧阳修、司马光、朱熹等人的史学,开启了一代风气,典型地反映了宋代史学的变迁。每一个时代都有一个时代的学术,而史学作为学术载体的重要反映,必然反映着这个时代的变迁。冯友兰指出:“每一个时代思潮都有一个真正的哲学问题作为中心,围绕着这个中心问题各方面进行辩论,由此推动哲学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47]唐宋时期学术领域内的这一变化,对我国宋代史学的发展及其走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学术思想领域内的“尊王攘夷”和“正统论”之辩,引起了宋代经学和史学的变化,导致了儒家史学在修撰过程中,开始严厉地区分“中国”和“四夷”的空间差异和文明差异。北宋建立后,经过唐末五代长期的割据混战,封建伦理道德遭到严重破坏,同时又面临着巨大的外部压力。如何从制度上防止地方割据和抵御外来入侵,如何从思想上重建封建伦常道德,成为宋代思想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其中亦包括史学这把锐利的武器。在重修唐史、五代史热的过程中,欧阳修、宋祁、司马光等人,承袭了晚唐时期韩愈反佛、弘扬孔孟之道的传统,在史学领域内展开了新一轮的反佛高潮。他

  们的主导思想就是维护封建礼治,极力抵制外来文化,弘扬儒家固有的“君臣之道”、“礼仪之道”。因此在史书修撰中,效法《春秋》而提倡“尊王攘夷”。

  作为儒学渗入史学的一个侧影,“正统之辨”在北宋和南宋初年异乎寻常地热闹起来,宋代儒家继承了晚唐韩愈以儒学“道统”抗衡佛教“法统”的做法,在史学领域内倡言“正统”。关于中国古代史学中的“正统论”,日本学者西顺藏及我国学者陈芳明、饶宗颐等有过深入地研究,但上述学者未能将“正统论”与宋代经济、政治的变迁和宋代学术思想的变化紧密地联系起来。[48]对于宋代儒家史学的这种变化,葛兆光有一个精辟的分析,认为:

  宋代初期的思想界,虽然看上去总是在讨论政治上的?尊王攘夷?的问题,总是在讨论历史上的?正统?问题,可是,这种合理性的论证一旦从政治延伸到文化,就会讨论思想上的?尊王攘夷?,与文明上的孰为?正统?。所以,宋代的经史之学常常表达这种思想的追求,比如孙复不仅要撰《春秋尊王发微》,而且要在《儒辱》中极力申斥?(佛老)绝灭仁义,摒弃礼乐,以涂窒天下之耳目?,呼吁捍卫儒家学说;而宋代史学中正统论争论的兴盛,正在于重构历史,为这个处在‘尊王攘夷’关键时刻的王朝,以文化上的民族上的认同基础。[49]

  大体上来说,北宋时期的史著主要奉中原王朝为正统,南宋时期则主要为偏居一方的政权争正统,这主要是由北、南宋不同时代背景所造成的。欧阳修的《正统论》、苏轼的《正统论》,就是这一时期倡言“正统”的代表。何为“正统”?欧阳修认为:“正者,所以正天下之不正也;统者,所以合天下之不一也。”[50]其后司马光、刘恕、陈师道、毕仲游、张栻、朱熹等人对“正统”问题亦发表过议论。“正统论”被引入史学,反映了这一时期强烈的时代特征。实际上,在整个中国古代学术思想演进的大潮中,占主导地位的仍是大一统的思想。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以政治观点为内核而生发其它的思想。正如狄百瑞(WmDeBary)在《中国的自由传统》(TheliberalTraditioninChina)中所说的那样,儒家思想的这种变化在于“将过去的思想与典范作为批判当代制度的基础”。[51]史学领域内的变化,无不是这一时期学术思想在史学上的反映。

  其次,学术领域内“春秋学”的大兴,对史学评判标准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由于受宋学议论、怀疑与实用精神的冲击,宋代史学在思想内容上深受儒家伦常道德的影响,而对天人感应的神学迷信则采取批判态度。从西汉到宋初,我国古代史学基本上遵循着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修史原则,注重对史料的编辑,注重总结前代的兴衰成败,以便为统治阶级提供借鉴。但自北宋中叶以后,经济政治关系的变化和北宋外部环境的变迁以及新儒学的兴起,对史学产生了强烈的影响,以往史学评判标准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新儒家们认为历史不应该是史料和史事的单纯记载,而应该是在儒家思想的指导下,表现褒善贬恶的“春秋”精神,并最终把儒家伦常作为评判是非得失的最高准则而置于特殊地位。这样,儒家伦理支配下的道德原则就成了历史学家讨论过去事物时的“终极标准”。无论是过去的事件,还是早出的史书,都重新受到锐利的审视。从清代四库馆臣辑录的114部、1838卷“春秋学”著作可以看出,宋人之作占38部,689卷,以部数论,恰为三分之一,以卷数论,则为三分之一以上,可见宋代春秋学是极其发达的。受春秋学的影响,史学领域内学习《春秋》褒贬笔法,借以惩恶劝善的史风非常盛行。杨亿说:“伏以述作之任,褒贬尤先。”[52]苏洵说:“经不得史无以证其褒贬,史不得经无以酌其轻重。经非一代之实录,史非万世之常法,体不相沿而用实相资焉。”53]尤其是南宋理学家胡寅的《致堂读史管见》,可以说是以义理观品评历史的代表作。他说:“夫经所明者理也,史所纪者事也,以理揆之事,以事考诸理,则若影响之应形声,有不可诬者矣。”[54]也就是说历史“苟不以成败得失论事,一以义理

  断之,则千古是非,如指诸掌,而所去取矣。”[55]随后的朱熹也是以“以义理断事非”[56]来评判历史的。这个标准在他所撰的《资治通鉴纲目》中得到了彻底地贯彻。在这一史风的影响下,崇尚《春秋》而贬低司马迁、推崇编年而贬斥纪传的史学观,与唐初已大为不同。《唐书》、《五代史》的重新改撰和《唐史》、《唐史纪》、《资治通鉴》、《资治通鉴纲目》等史书的修撰,均反映了这一时期史学新风气的变化。从他们的史学著作可以看出,欧阳修、司马光等人是以“春秋笔法”作为自己立论的武器,对宋以前的历史人物和事件进行了新的批判和审视。明确要求史学领域内应该“振三纲”、“讲人伦”、“重人道”,从而维护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封建秩序,重振被晚唐五代之乱败坏了的伦常道德。嘉祐四年(1059)九月,欧阳修为史馆修撰,明确要求:“史之为书,以纪朝廷政事得失及臣下善恶功过,宜藏之有司。”[57]对于宋代史学领域内这种明显带有实用目的的学术思潮,清代学者钱大昕、章学诚等人曾给予了批判。[58]

  第三,学术领域内的变化,又影响了史书的编纂体例。两宋时期,我国古代史学出现了总结与反省的趋势,以编年体为主的通史型史著的编写相当引人注目。其实,早在

  宋以前的晚唐时期,由于受新起啖助《春秋》学的影响,其后的唐代国史转而为编年体了。随着宋代“春秋学”对史学影响的深入,以及《资治通鉴》的成功问世,编年体史书成为宋代史学撰写的基本通例,一直沿续到元明清时期。尽管以国史为主的纪传体仍是宋史学的主体,但编年体史书的修撰已成为宋代史学发展的主流。孙甫《唐史论断》,范祖禹《唐鉴》,宋痒《纪年通谱》,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朱熹《通鉴纲目》等,都是这方面的代表。在这种背景下,宋代儒家对《春秋》开创的编年体极为推崇,而对司马迁《史记》开创的纪传体,提出了尖锐的批评。这一认识大体上反映了当时新儒家们对史学编纂体例的普遍看法。

  综上所述,唐宋时期史学领域内的变革,是儒家学者重建国家权威和思想秩序在史学上的反应。宋代儒家学者将政治思想领域内的“正统论”、“义理观”、“伦理观”引入史学,对我国古代史学的发展及其走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方面,它开启了宋代治史的新途径。另一方面,它又限制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视野,削弱了史学通古今之变的能力,造成史学僵化、史学范围难以扩大的局面,对我国民族史学和宗教史学的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六、佛教的发展及其在宋代的演变

  佛教何时传入中国?学术界没有一致的看法。但学者们普遍承认佛教是在公元前3至2世纪传入中国,东汉永平年间传入中原内地。佛教虽是一种外来宗教,但自传入中国之后,受中国古代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影响,逐步走上了中国化的道路。同时,当佛教广泛传播之后,又反过来对中国古代的学术思想与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宋代以后,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融合,成为中国古代学术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公元五世纪至十三世纪的这八九百年间,佛教与儒、道之间纷争角立与彼此融合,在这种互相渗透、交锋与砥砺中,中国学术思想界这三大思潮各自确立自己的思想畛域。佛教不仅改变了中国的学术体系和知识世界,也改变了它本身。因此,研究中国古代学术思想与文化史,不能不研究佛教。

  佛教经过汉代的传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隋唐时期的繁盛,到宋代时,佛教再一次赢来了它的发展期。这一时期佛教的形势是:佛教完成了此前各种佛说的总结和

  概括;不仅在汉地自成体系的僧团相继纷然蔚起,各具特点、规模空前庞大的教派如天台宗、净土宗、唯识宗、律宗、华严宗、密宗、禅宗等先后标然林立,而且还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佛教禅宗独领天下并最终取代其它宗派成为中国佛教的主流。宋代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是由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所决定的,是我国宋代时期政治、经济和文化作用的结果。由于20世纪我国一流的学者如汤用彤、梁启超、胡适、范文澜、任继愈等都致力两汉魏晋隋唐佛教史的研究,相比之下,宋代佛教史的研究相当薄弱。仅有少数几位学者如郭朋、顾吉辰等从事研究。由于对宋代佛教缺乏深入系统的认识,学术界对宋代佛教至今尚未有一个科学的定位和评价。对于唐以后的佛教,梁启超有一个总的评价:“唐以后殆无佛学。唐以后何故无佛学耶?其内部之原因,则禅宗盛行,诸派俱绝”。[59]梁启超的论断,未免武断了一些,实际上佛教在两宋时期继续在发展,其它诸派,也并未全都俱绝。对于宋代佛教,我比较倾向于赞同日本学者竺沙雅章和中国学者汤用彤、李清凌先生的看法,由于受唐宋间政治、经济、文化变革的影响,宋代佛教表现为不同与唐代的另一种形式的兴盛。[60]宋代,中国佛教进入了它的反省与总结时期,各类藏经、史学类著作的编写相当引人注目。禅宗出现了五家七宗并存的局面,律宗、贤首、慈恩的义学,在宋代也相当流行,天台宗则有新的发展。佛教在宋代完成了儒学化和伦理化的进程,成为中国传统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七、佛儒道三教在宋代的融通与开拓

  中国学术思想的发展,在魏晋以后逐渐形成佛儒道三教即互相排斥、冲突和斗争,又互相作用、影响和渗透的局面。因此,三教关系是魏晋以后中古学术发展的重要问题。20世纪以来,国内外学术界相当关注此领域的研究。[61]即相融相摄又相拒相持、但以融通与开拓为主,基本上是当今学者对中国古代三教关系的看法。然而,这些看法并不意味着对以下问题有了较满意的回答,儒释道三教的融通与开拓涉及了哪些领域?有什么特征?中国古代的三教关系,在学术思想史上具有什么样的意义指向?因此,我想从学术思想史的角度,从三教关系中透视宋代学术的发展及其传承关系。

  早在汉末三国时,牟融、康僧会等最早提出了“三教”理论。《理惑论》载:“尧舜周孔修世事也,佛与老子无为志也”。[62]《理惑论》三教一致论的提出,不仅对佛教在中国的顺利发展扫平了障碍,而且对于整个中国学术思想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三教理论有了新的发展,名士、僧人、道士都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三教一致、三教融合的思想。隋唐时期,佛教的发展及其与儒、道的关系都与帝王的三教政策密切相关。隋唐王朝为了加强思想文化上的统一,对儒、佛、道三教采取了分别利用的政策。它一方面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另一方面又以佛、道为官方意识形态的重要补充,推行三教并用的宗教政策。因此在学术领域,儒、佛、道逐渐形成三教鼎立的局面。三教中许多重要的思想家都从自身发展的需要出发以及迎合大一统政治的需要,提倡三教合流。

  宋代,三教关系出现了新的特色:儒佛道三家思想相互渗透、沟通及其向纵深发展,在三教合一成为整个学术思想与文化基调的背景下,儒佛道三教关系成为当时学术界和思想界关注的热点,也是宋以后中国学术发展的基本趋势和最重要的特点;儒佛道三教在宋代终于形成以儒为主、以佛道为辅的最佳组合形式。宋初僧人释延寿认为“儒道仙宗,皆是菩萨,示劣扬化,同赞佛乘”。[63]智圆也强调“夫儒、释者,言异而理贯也,莫不化民,俾迁善远恶也。??儒乎,释乎,其共为表里乎!”[64]契嵩也说“古之有圣焉,曰佛,曰儒,曰百家,心则一,其迹则异??亏一教,则损天下之一善道;损一善道,则天下之恶加多矣”,[65]公开倡导儒佛道一致。总体上来看,宋代僧人对三教关系的认识已较宋以前有了很大地进步,他们往往主动接近儒学,极力沟通儒、佛。宋代道家的三教一致论也很有特色,张伯端在《悟真篇》中说:“释氏以空寂为宗,若顿悟圆通,则直超彼岸,如有习漏未尽,则尚绚于有生。老氏以炼养为真,若得其枢要,则立跻圣位,如其未明本性,则犹滞于幻形。其次《周易》有穷理、尽性、至命之解,《鲁语》有毋、意、必、固我之说,此又仲尼臻乎性命之奥也,然其言之常略而不详者何也?盖欲序人伦、施仁义礼乐之教,故于无为之道未尝显言,但以命术寓诸《易》象,以性法混诸微言耳。??教虽分三,道乃归一”。[66]宋代帝王对三教关系的认识也超越了前代。宋真宗认为:“释氏戒律之书与周、孔、荀、孟迹异道同,大旨皆劝人为善,禁人之恶。不杀则仁矣,不窃则廉矣,不惑则正矣,不妄则信矣,不醉则庄矣。苟能遵此,君子多而小人少”。[67]宋孝宗亦有类似的看法:“夫不杀,仁也;不淫,礼也;不盗,义也;不妄语,信也;不饮酒,智也,此与仲尼又何远乎?”[68]总的来看,宋代儒学适应封建社会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而成为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形态,佛道虽有发展,但都配合着儒学发生作用。儒家学者表面上虽在批判佛、道,但暗地里却在积极吸收、改造、利用佛道,宋学的兴起,就与这一时期三教关系的发展分不开。从学术思想史的角度来

  看,我倾向于赞同陆九渊对三教关系的评论,“大抵学术有说有实。儒者有儒者之说,老氏有老氏之说,释氏有释氏之说。天下之学术众矣,而大门则此三家矣”。[69]

  总之,宋代儒佛道三教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日益加深,唐宋之际形成的“三教合一”思潮逐渐成为中国学术发展的主流,以儒家学说为基础的“三教合流”构成了中国近千年学术思想发展的总画面。张国刚先生指出:“这种总结汉魏以来的学术发展、开启宋明学术新风的时代特色,是中古历史变化总趋势的一个反映,值得我们认真加以研究。”[[70]]因此,探讨宋代学术史中的儒释道三教关系,对于全面理解中国古代学术思想与文化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八、宋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宋代,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得到了高度的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71],保持了“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72]在科学史领域,宋代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学、生物学、中医药学、农学等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技术史领域,宋代矿业与金属加工、陶瓷业、食品加工、纺织与印染、造纸、雕版与印刷、建筑、水利、交通、军事技术与兵等方面,也有了长足的发展,并创造了许多世界第一的记录,远远地领先于同一时期欧洲、阿拉伯和印度的研究水平。尤其是四大发明中的三大发明(火药、指南针、活字印刷)完成于宋代,它们对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宋以后中国历史的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时,宋代还涌现出了大批优秀的科技人才和传世的科学著作。宋代科技的在自然观、方法论、价值观以及科学发展规律方面的探讨,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拓宽了人们认知世界的视野,这些为宋代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综合以上讨论可以看出,宋代学术创新之功多于继承之功,启下的意义多于承上的意义,理论与实践紧密相结合。这种浓重的开拓与创造精神,反映了9世纪中期至13世纪中期儒家、佛家、道家的一般学术价值取向、理念追求和道德人格精神。而这种理念的形成与宋学的开放性、兼容性和创造性精神有关,同时,也与唐宋变革中学术的下移——即学术从贵族走向平民、从上层走向广大知识阶层有关。历史地看,宋代学术主体,不仅包括了儒家,而且也包括了僧人和道士。因此,我们只有把它们放在整个中国

  古代学术思想史的框架内进行反思,才能更好的认识和评价宋代学术的发展及其在中国历史的地位。

  参考文献

  [1]

  王国维:《宋代之金石学》,《王国维遗书》第五册《静安文集续编》,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83年,第70页。

  [2]

  陈寅恪:《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证》,《金明馆丛稿二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245页。

  [3]宋晞:《宋代学术与宋学精神》,《宋史研究集》第26辑,国立编译馆1997年版,第1页。

  参见〔日〕内藤湖南:《概括的唐宋时代观》,刘俊文主编、黄约瑟译《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4]着选译》第一卷《通论》,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

  [5]

  参见漆侠:《宋学的发展和演变》,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

  邓广铭:《宋代文化的高度发展和宋王朝的文化政策》,《历史研究》1990年第1期。

  缪越:《宋代文化浅议》,《国际宋代文化研究会论文集》,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1年。

  〔宋〕程俱:《麟台故事》卷一《沿革》,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7页。

  邓广铭:《宋代文化的高度发展和宋王朝的文化政策》,《历史研究》1990年第1期。

  〔元〕脱脱:《宋史》卷二○二《艺文志一》,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5033~5034页。

  陈寅恪:《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证》,《金明馆丛稿二编》,第245页。

  [6][7][8][9][10][11]

  [12]

  参见〔日〕小柳司气太:《宋学概论》,东京:日本哲学书院,1934年。〔日〕武内义雄:《宋学的由来极其特殊性》,东京:日本岩波书店,1894年。〔美〕包弼德:《斯文:唐宋思想的转型》,台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

  [[13]]

  参见邓广铭:《略谈宋学》,《邓广铭治史丛稿》,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漆侠:《宋学的发展和演变》,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陈植锷:《北宋文化史述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

  [14]

  邓广铭:《略谈宋学》,《邓广铭治史丛稿》,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165页。

  漆侠:《宋学的发展和演变》,第3页。

  陈植锷:《北宋文化史述论》,第151~152页。

  〔汉〕班固:《汉书》卷八八《儒林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3620~3621页。

  〔宋〕范晔:《后汉书》卷七九上《儒林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547页。

  任继愈先生认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经学可以分为两大支系,一是儒家经学,一是佛教经学。[15][16][17][18][19]儒家经学通过儒家经典阐释直接为门阀地主阶级的统治秩序作论证;佛教经学则从方外立场,在世界观、心性观、心身修养方面为门阀地主阶级的统治秩序作论证”。——参见任继愈:《中国哲学发展史》,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98页。

  [20]〔后晋〕刘眴:《旧唐书》卷四《高宗本纪上》,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71页。

  [21]〔汉〕班固:《汉书》卷三六《楚元王传》,第1970页。

  邓广铭:《谈谈有关宋史研究的几个问题》,《社会科学战线》1986年第2期。

  漆侠:《宋学的发展和演变》,第5页。

  陈寅恪:《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证》,《金明馆丛稿二编》,第245页。

  [22][23][24][25]〔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二○○《啖助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5707页,〔唐〕啖助:《春秋集传纂例》卷一《啖氏集传注义第三》,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6]

  [27]〔唐〕陆淳:《举选议》,《全唐文》卷三五五。

  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1页。

  〔唐〕韩愈:《昌黎先生集》卷一一《原道》,《四部丛刊》本。

  [28][29][30]

  陈寅恪:《论韩愈》,《金明馆丛稿初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

  287页。

  [31〔后晋〕刘眴:《旧唐书》卷一六○《韩愈传》,第4195页。

  〔唐〕裴度:《寄李翶书》,《全唐文》卷五三八。

  陈寅恪:《论韩愈》,《金明馆丛稿初编》,第296页。

  [32][33][34]〔宋〕柳开:《河东先生集》卷一《应责》,《四部丛刊》本。

  [35]〔宋〕石介:《徂徕集》卷五《怪说》,《四部丛刊》本。

  〔宋〕孙复:《孙明复小集》卷二《信道堂记》,《四部丛刊》本。

  〔宋〕李观:《李观集》卷二八《答李观书》,《四部丛刊》本。

  朱汉民:《中国学术史·宋元卷》,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21~22页。

  〔清〕钱大昕:《重刻孙明复小集》卷首《序》。

  方朝晖:《“中学”与“西学”——重新解读现代中国学术史》,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36][37][38][39][40]年,第23~24页。

  [41]〔宋〕薛季宣:《浪语集》卷二三《又于朱编修书》,《四部丛刊》本。

  〔唐〕韩愈:《昌黎先生集》卷一一《原道》,《四部丛刊》本。

  漆侠:《宋学的发展和演变》,第15页。

  程千帆、吴新雷:《两宋文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31页。

  [42][43][44][45]〔美〕包弼德(PeterK.Bol)著,刘宁译:《斯文:唐宋思想的转型》(“ThisCultureofours”:IntellectualTransitionsinT’angandSungChina),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5页。

  [46]

  陈植锷:《北宋文化史述论》第五章第二节《宋学与宋诗》,第431页。

  [47]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第四册第四四章《通论佛学》,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10页。

  [48]

  参见〔日〕西顺藏:《北宋的正统论》,《一桥论丛》,东京,1965年。陈芳明:《宋代正统论的形成背景及其内容——从史学的观点试探宋代史学之一》,《食货月刊》复2卷8期,1972年11月,第10~23页。饶宗颐:《中国史学上之正统论》,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

  [49]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二卷第二编引言《理学诞生前夜的中国》,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78页。

  [50]〔宋〕欧阳修:《居士集》卷一六《正统论上》,《欧阳文忠公文集》卷一六,《四部丛刊》本。

  [51]〔美〕狄百瑞(WmDeBary)著,李弘琪译:《中国的自由传统》(TheliberalTraditioninChina),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3年,第9页。

  [52]〔宋〕杨亿:《武夷新集》卷一九《谢史官马兵部启》,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苏洵:《嘉祐集》卷八《史论》,《四部丛刊》本。

  〔宋〕胡寅:《致堂读史管见》卷一六《隋纪·炀帝》,《宛委别藏》第五八册,南京:江苏古[53][54]籍出版社,1988年,第1043页。

  [55]〔宋〕胡寅:《致堂读史管见》卷九《晋纪·安帝》,《宛委别藏》第五七册,第601页。

  如朱熹在评价《左传》时说:“左氏之病,是以成败论是非,而不本于义理之正。”在同陈亮进[56]行王霸义理之辩时,亦用此标准来评价历史人物。

  ——参见〔宋〕黎靖德:《朱子语类》卷八三《春秋·纲领》,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2149页。

  [57]〔宋〕程俱:《麟台故事》卷二《修纂》,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77页。

  如钱大昕《二十二史考异》卷四六《唐书六·宰相表中》认为欧阳修的《新唐书》“几同于刑部[58]之决狱矣”;章学诚《文史通义》外篇一《史学例议上》亦称“欧阳之病,在逐文字略于事实”、“笔削深得《春秋》法度,实马、班以来所不能及”,《章氏遗书外编》卷一《信摭》称欧阳修《新五代史》“只是一部弔祭哀挽文集,如何可称史才也?”这应当说是公允之论。

  [59]

  梁启超:《中国佛法兴衰沿革说略》,《佛学研究十八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16页。

  [60]参见〔日〕竺沙雅章:《中国佛教社会史研究》,同朋舍1982年版。汤用彤:《隋唐佛教史稿》附录二《五代宋元明佛教史略》,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295页。李清凌:《宋夏金时期佛教的走势》,《西北师大学报》2002年第6期。

  [61]

  参见EdwardTChien,TheNeo—ConfucianConfrontationwithBuddhism:AStructuralandHistoricalanalysis’,JournalofChinesePhilosophy,Vol.15,1988;EdwardTChien,ChiaoHungangRevoltagainstCheng—chuorthodoxy’,inwn.TheodoredeBaryed,TheUnfoldingofNeo—Confucianism,pp,271—303.〔日〕常盘大定:《支那に于はゐ佛教と儒教道教》,东京,东洋书林,昭和四十一年;〔日〕久保田量远:《支那儒佛道三教史论》,大东出版社1943年版;久须本文雄:《宋代儒学の禅思想研究》,昭和五十五年;〔日〕荒木见悟:《佛教と儒教——中国思想そ形成すゐもの》,京都平乐寺,昭和41年;〔日〕荒木见悟:《宋元时代の佛教、道教に观すゐ研究回顾》,《久留米大学比较文化研究所纪要》1987年第1期。

  [62]〔汉〕牟融:《理惑论》,《弘明集》卷一,《四部丛刊》本。

  〔宋〕释延寿:《万善同归集》卷下,《大正藏》第48册。

  〔宋〕释智圆:《闲居编》卷一九《中庸子传上》,《续藏经》2—6—1。

  〔宋〕释契嵩:《镡津文集》卷九《再上仁宗皇帝书》,《四部丛刊》本。

  〔宋〕张伯端:《悟真篇》卷首《序》,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

  〔宋〕李焘:《长编》卷四五,真宗咸平二年八月丙子,第961~962页。

  [63][64][65][66][67]

  [68]〔宋〕释志盘:《佛祖统纪》卷四七《法运通塞志一四》,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2年,第2043页。

  [69]〔宋〕陆九渊:《象山先生全集》卷二《与王顺伯书》,《四部丛刊》本。

  张国刚:《略论唐代学术史的时代特征》,《史学月刊》2003年第6期。

  〔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一卷,科学出版社,1975年,第284页。

  〔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一卷,第3页。

  [70][71][72]

  后记:

  本论文承蒙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黄宽重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王曾瑜教授、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张希清教授、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姜锡东教授给予宝贵的修正意见,论文撰写期间我的导师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李华瑞教授给予观点和史料上的指正。同时,本论文的研究得到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孙小淳研究员主持的“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项目”的资助,特在此一并致谢。

诚达文秘网 https://www.rk1k.cn Copyright © 2019-2025 . 诚达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诚达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浙ICP备19042126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