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最新中学生物教材教学目标分析论文题目,中学生物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论文(十二篇)【精选推荐】,供大家参考。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文/张彦中
摘 要:生物教师的语言应该达到启发培养学生的思维的目的。
关键词:生物;
语言;
艺术
一、生物学语言以准确性和科学性为原则
生物学语言的两大基本特征是科学性和准确性。这也是生物学教学中最重要、最根本的特征。教师通过自己的语言把教材中的知识和信息传递给学生。学生通过自己的认知和学习,从中吸收和理解化为自己的知识。如果教师的语言不准确,表达方式不明确,就会很大可能地使学生产生误解,与所传授的知识意义相违背。因此,语言准确、深思紧密是每个生物教师所必备的能力,并且用专业的术语使学生正确地理解生物学名词概念和实验。
二、生物学语言能启发学生的思维
生物学本身是一个深奥的学科,在生物学中还有着许多的秘密,能够吸引许多学生的眼球,让学生养成善于提出问题,巧妙设置悬念的学习方法。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巧妙地出题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研究生态环境所必需的因素可提出以下几个问题:(1)所有的生态系统都有阳光,为什么有些生物能在黑暗的环境下生存?(2)为什么在缺少阳光的神态系统最终会崩溃?通过提问一些简单的问题来使学生积极思考。
在启发学生的同时也要注意一些问题:(1)我提出的问题不要过难,但一定要有深度,学生经过仔细思考和相互商议后能够答出。(2)提出的问题一定是本质性的问题,使学生充分理解所学的知识和运用的方法。(3)打出问题后应适当地鼓励学生,从而活跃班上的学习氛围。
三、教师传教的艺术性
正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所以教师以什么形式开始上课是很重要的。它不但体现到学生能学到什么,而且还决定着教学质量,如果以一个好的开场白开始,就注定这节课是成功的,是有深刻意义的一节课。例如,在讲植物的根这节时,可以应用一个成语开始。“同学们,在上课之前先给同学们讲一个故事。一天农夫去田地里看禾苗,看到禾苗后他大失所望,为什么我们一块儿种的禾苗,别人家的比我们家的高呢?他垂头丧气地围着田地转了一圈,他突然想到了一个办法。他把他们家的`禾苗全部都向上拔了一些,心里想这次我家的禾苗长得最高了。于是农夫高高兴兴地回家了。第二天他来到了田地,同学们你们说他们家的禾苗怎么了,没错他们家的禾苗全都死了。”这就是“揠苗助长”的故事。为什么农夫家的禾苗死了呢?是因为他拔禾苗时把禾苗的根拔断了,这节课我们将学习植物根的作用,从这节课中我们就能明白植物的根是怎样给植物提供营养物质的,它是怎样维持植物正常生长的。所以以一种巧妙的开场白来吸引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的气氛,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喜梅。中学生物课堂有效提问的对策。学周刊,(11)。
[2]王凤霞。中学生物教学语言艺术的研究。山东师范大学, -04.
(作者单位 河北省鹿泉市铜冶镇第二中学)
浅谈中学生物探究教学论文
新课程标准的教材,增加了多个“探究”学习课题,旨在让学生参与和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等,从而掌握科学方法,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作为生物学教师,如何使探究活动尽可能成为“科学研究”的过程,让学生通过主动地探索、实践、发现和体验生物学知识的探求过程,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提高科学素养呢?结合自身对新教材的认识及课堂教学实际浅谈一下自己的认识。
一、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第一步,科学探究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是学习者在观察、调查、阅读等学习过程中,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当前学习对象难以理解而产生疑问,问题的提出通常依赖于问题情境的创设。在教学中,教师若能根据教学目标,把握问题焦点,或者是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或感兴趣的事实等,设置一些问题情境,往往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和主动学习的兴趣。例如,探究影响鼠妇生活因素的教学时,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等提出问题:“谁能说说自己在什么地方看见过鼠妇?”接着,教师搬开放在教室墙角的一块砖,让学生观察后说一说发现了什么问题,学生回答后,教师再问“你在有阳光、干燥的地方见过鼠妇吗?”“你想知道影响鼠妇分布的因素吗?”这是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好奇心自然会驱使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活动。
二、作出假设
作出假设是科学探究的第二步,假设是根据已有的资料和客观现实,对探讨的问题设想出一种或几种可能的答案。在教学中,要鼓励、引导学生大胆做出假设,对学生的假设不立即给予评价正确与错误,只是作为一种观点,因为假设是一种推论,所以必须通过实验进行检验。例如,教师创设问题情境:人体生命开始于一个细胞――受精卵,通过细胞分裂和生长,人体完成生长发育。那么,人体的细胞在形态和结构上都一样吗?多数学生根据已有的细胞分裂的知识作出假设:人体的细胞都是一样的。那么,这种观点是否正确呢?学生通过在显微镜下观察人体血液永久涂片和观察人体口腔上皮细胞,比较不同部位细胞的形态和结构,得出结论:人体不同部位的细胞在形态、结构、大小上有明显的差异。
三、制订计划
假设提出后,就要想方设法检验它,用实际材料去推翻或支持假设。过些阶段要让学生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而不是仅仅听老师或其他人的介绍和讲解。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具体实例讲清楚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创设条件使学生积极参与假设检验的设计。例如,在光合作用的实验中,有意识地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分别就光合作用的产物是氧气、淀粉,光合作用的原料和条件是二氧化碳和光照等,设计实验方案。学生提出很多问题,如:
(1)产生氧气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2)可以维持动物呼吸。
(3)动物产生的二氧化碳能够供植物光合作用等等。
从理论上看,凡是涉及氧气的鉴定,可以用化学的方法作为设计的依据,但并非所有的方案都是可行的,还需要进行综合考虑,经过一番选择方可确定。
四、实施计划
探究实验是学生在一种好奇心驱使下的以问题为导向的,有着高度智力投入且内容和体验形式都十分丰富的学习活动。其总的特征可以概括为“活”和“动”两个字。“活”一方面表现为学生投入实验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表现为实验活动的生成性,实验中发生的一切不可能由教师预设,学生在思维和操作上迸发出令教师想不到的创新火花;
“动”表现了学生真正的动手动脑合作学习。
在进行实验观察、控制实验条件、记录现象时,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交流、反思,增强情感体验,调控探究过程、强化成功欲。
五、得出结论
在验证假设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对所获得的事实进行比较、分析、归纳等活动,能发现规律,得出结论。对学生易得出的错误结论加以分析、验证和释疑,能得出科学的论断。
六、表达与交流
让学生交流他们的探究结果,可给学生提供对同一观察资料提出其他不同解释或对不同探讨的问题用不同实验证据检验的机会。这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交流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而且还能通过交流分享成果,达到认识的升华,并获得成就感。
教师应成为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导师,为学生创设探究的情境,建立探究的氛围,促进探究的发展,强调学生是发现者,激发学生对学科本身的兴趣。指导学生应像科学家发现真理一样,通过自己探究、学习和实践活动去发现规律、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能力。
一、信息技术与中学生物教学整合的优势
1.信息技术能形象地研究生命现象和生物的活动规律
信息技术在中学教学中的应用,使教学内容呈现出更多样的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实行视觉和听觉的有效结合,突破了古板的教学方式,例如,我们可以把心脏制造成跳动的动态节奏;
“动脉血”用鲜红色表示,“静脉血”用暗红色表示,“血液”的流动方向用“红细胞”的运动代表;
毛细血管制作成动画来响应机体循环中各种物质的交换过程,和血液颜色在与气体交换后的变化形式。这样,我们会更好地向学生展示“心脏”跳动的频率,“血液”流动的方向,“动脉血”和“静脉血”的转变过程,学生会在他们的头脑中留下深刻的烙印,加上学生的仔细观察和认真思考,学生一定会更快地体会到血液循环的途径和重要意义,一定可以收获到意想不到的结果。
2.信息技术教学能实现生物教学中微观向宏观的转变
微观性在中学生物学中是一个重要的特性。如,细胞是生命中最基本的单位,这节就讲述了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细胞的繁衍和分化;
癌变和衰老等一切关于微观生物学的实质,但其微观性较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有很大的阻碍,也让初学者很难迈出这第一步门槛,造成很多学生对生物学失去了兴趣。传统的教学是以老师的语言叙述、板书的描写、模型的展示来对学生进行教学,逼迫学生重复记忆学习,使学生产生了厌烦的情绪。我们运用信息技术就可以解决这方面的问题。例如,利用多媒体讲述“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与合作”这节内容效果会大大不同,通过色彩形象的细胞亚显微结构整体演示,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了整体的印象,之后演示细胞质基质部分闪动方式和颜色的体现,这样可以使学生对细胞质基质和细胞器更好地区分开。接着逐一对细胞器进行逐一的扩大和特写,通过学生的仔细观察、认真的感知和自主探究的过程掌握了各个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
3.对生物实验进行模拟,从而达到教学质量的提高生物学中离不开生物实验,在实验中,学生可以亲身经历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这对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通过实验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互相交流的能力等。但是实际的教学中,实验经常会被许多方面的条件制约导致无法实施。这样教师只能借助教材空讲实验,学生也只能勉强地熟记实验的过程,学生的学习质量可想而知。现在信息技术走进教学,为中学生物实验提供了宽阔的空间,也解决了技术条件不足的问题。
二、信息技术教学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存在的缺点与不足
现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是当今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必抓内容,要勤于动手,不应一味地依靠现在的教育科技,这样会对我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形成阻碍。课中教师注视电脑屏幕的时间多于与学生交流的时间,再加上教室的灰暗光线导致学生不能清楚地辨别教师的表情、眼神、手势等,影响了教学的质量。另外一些抽象、微观的语言很难叙述问题,信息技术不能很好地表示清楚,毕竟计算机只是创造环境让人们交流、分享隐形知识。因此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相互补充,选优取之,才能获得更好的结果。
总体而言,现在教育化的今天,信息技术在中学教学中的应用,不但对生活现象和有关知识表现得更加直观和形象,实现生物学教学由微观向宏观的转化,更可以很好地对生物实验进行改良,可以帮助学生自己探索学习,从而提高教学效率等。可同时也要了解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育方式是相互依靠、互相补充的,把两种教育方式相互结合在一起,取之长,去其短,这样的教学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中学生物论文]试论目标教学与生物学素质教育
一、问题的提出
如何适应时代的要求,抓好生物学素质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提高学生(21世纪建设人才)的生物学素质,是摆在中学生 物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
然而,在应试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压力仍然存在的今天,要在生物学这样一个“小科”中抓好素质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说说容易,实 行起来会特别困难。
把生物学素质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纳入目标教学的轨道,依据生物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目标分类的理论和方法,制定科学的教学目标,单 元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标使生物教学朝着既定的目标推进,使师生对整个教学过程洞察明晰,心中有底。这 样,实现目标的强烈欲望将促使生物学素质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步步到位。诚然,要达到这样一个理想的境界,付出的艰辛是 不言而喻的。
二、确立完整性的素质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目标
完整性的素质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目标,有两层含义:一是让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
二是面向全体学生的目标。
义务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生物教学大纲(以下简称新大纲)为本学科制定了明确的教学目的要求,主要包括知识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能 力培养和政治思想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三个方面。依据新大纲确立的教学目的要求,学生的全面发展就能落到实处。
对于知识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既要摒弃单纯传授知识的传统观念,又要明确知识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对学科教学来说永远是第一位的。
因为没有知识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作为基础,能力培养和政治思想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都没有依附,也无从谈起,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对知识教 育要有所倾斜(就中学的整体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来说,自然德育是首位)。
对于能力培养,既要知道能力培养必须以知识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作为基础,更要明白培养学生的能力才是教学的最终目 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以渔”,新大纲提出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正是 打开生物科学殿堂的四把金锁匙。切实培养学生的四种能力,必将使他们终身受益。
对于政治思想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不能为了在学科教学中加强政治思想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而喧宾夺主,更不能把生物教学异化为政治 课教学,而应该是潜移默化、自然渗透。所谓的.自然渗透不等于可以忽略思想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内容,任何知识的传授都是 在一定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支配下进行的,我们应该充分探讨教材内在的思想因素对学生进行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
确立面向全体学生的目标,旨在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如果说前一个目标是衡量教学内容及质量的尺度, 那么,这个目标则是教学的着眼点和归宿。与应试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面向少数尖子学生相比,素质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面向全体学生的困难 要大,而这种困难与应试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下师生之间所形成的不正常交往不无关系。由于
[1] [2] [3]
中学生物教学中素质教育探讨论文
摘要:素质教育相对于应试教育,更强调以能力为本位,以素质为中心,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生物是一门实验性科学,尤其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笔者认为,要全方位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综合素质,应科学认识生物学科的特点,以发展思维为核心,以培养情趣为动力,以实验为手段,将素质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在增强基本技能运用和获取信息能力的同时,有意识地进行培养,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思维品质和科学价值观。
关键词:教学;
素质教育;
中学生物;
生物实验
素质教育是把人的自身素质结构的完善和提高作为教育的基本目的与职能,是运用文化手段促进人的自然素质的社会化,使人的自然素质得到改造,融进社会的新质。素质教育的内容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等。生物学作为一门实验性科学,将素质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时,应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高雅的生活情趣,也应纳入素质教育的内容。
1生物教学应以发展思维为核心
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高低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我体验的程度,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给学生感受体验的机会,课外也要给学生感受体验的时间与空间。课外应让学生多自我思考,自我融合、整合知识,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才能使学生获得自我体验的时间。因为学生只有通过自我体验,才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研究探索和实践的过程中,他们才会激发创新灵感,产生思维火花。
2生物教学应以培养学生情趣为动力
生物学是一门与大自然紧密相连的学科。教师在进行生物教学时,应利用课外活动经常引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开展实验研究活动,开辟第二课堂。笔者从实践看来,第二课堂教学能培养学生高雅的生活情趣,让学生变得乐学、喜学。例如,教师可利用课外活动,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学生采集制作昆虫、植物标本,进行花卉、农作物栽培,设计实验等,这样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时也能培养学生高雅的生活情趣。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在此过程中应注重引导的艺术性。教师应紧紧抓住学生的心理,创设“参与”气氛,让学生自己动手,亲自实验,在实验中充分感受快乐和趣味。培养学生的情趣,既能使学生在学习上产生巨大的动力和热情,又能培养他们热爱生活的美好情趣。
3生物教学应以实验为手段
生物教学以实验为手段,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鼓励学生重视生活实践。传统的生物教学往往重视知识,忽视智能和实践。事实上,智能及实践是各种能力的集中体现和综合运用,是最为重要的科学素质。生物教学应重视实践教学,大力改进实验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在掌握好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发展各种能力,提高生物科学素质。笔者在教学中总结了几个要点,对提高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或许有所帮助。
3.1细心观察,提升兴趣。生物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布置些观察型题目,让学生观察某一时期、某一动植物的发展。如常见动植物的辨认,四季花开花落的变化。学生对自然界的花草树木、飞禽走兽的感性认识直接从感官得知。再如农产品保鲜措施的原理;
中耕松土为什么能促进作物的生长;
酵母发酵的现象与原理;
甚至像如何养好盆花等都是这方面的素材。这样,学生可以在观察中识别、获得知识,激发兴趣。
3.2学会思考,拓展思维。在现行高中生物教材中设计了许多旁栏思考题,这些思考题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非常紧密,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可以充分利用这些问题。如“人体缺铁或锌时会出现什么现象?”;
“为什么吸烟容易患肺癌?”;
“苹果储存久了,为什么会有酒味?”;
老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活用这些知识,既让学生掌握了科学知识,又让学生懂得在保护自己的身体健康中应该注意什么,同时在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补充一些与教材有关的学生也感兴趣的问题情景,来丰富教学内容,通过“问题情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环节来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
3.3大胆假设,积极动手。生物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学科,挖掘和开发生物学实验在学习中的功能,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如引导学生改进教学实验,例如“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存在着实验材料菠菜易受地域、季节的限制,实验步骤多、实验现象不明显等问题,就可以引导学生从实验材料、实验步骤、实验方法等进行改进和研究。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笔者充分挖掘教材中的验证性实验,探求其中可以转化为探究性实验的内容,将其转化为探究性实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进学生主动探究,让学生感受到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成为新知识的探究者和发现者。例如“生物组织中可溶性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是一个验证性实验,我们可以多提供一些实验材料,让学生进行对照实验;
可以让学生探究可溶性还原糖和蛋白质的鉴定所需温度条件对反应速度和颜色的影响;
可以让学生探究双缩脲试剂和斐林试剂是否可以相互替代。通过学生的亲自实验,既获得了知识又培养了动手能力。
3.4社会实践,调查生活。社会是生物教学最好的课堂。教师可结合课程进度,鼓励学生进行调查。比如对本校、本地区动植物资源的调查,对环境污染对生态的影响等进行调查,学生调查后将调查结果写成调查报告,在此过程中接触社会、接触实际,从而充实了头脑,用活了知识,提高了社会实践能力和综合概括能力。笔者认为,在生物教学中,应以发展思维为核心,以培养情趣为动力,以试验为手段,将素质教育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必须提出的是,我们实施的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它要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应有的发展。生物教学实施素质教育,需要师生共同努力,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结合生物学科特点,多方位充分利用开发学生潜力的因素,落实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周继军:浅谈生物教学中对学生能力的培养[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5,(1).
[2]丁盛茂:走进生物教学的艺术殿堂[j],中学生物教学,2003,(22).
[3]张贵榜:“转变”生物教学方式[j],陕西教育,2005,(6).
[4]陈德志:浅议素质教育在中学生物教学中的实施,理化生教研,2010,(5).
[5]马长义:浅谈生物教学中的科学素养教育,新课程研究,2010,(173).
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 ,而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也必然是矛盾运动的过程。这一法则,不仅适用于社会科学,同样也适用于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生物学也不例外。
生物学的两个最重要、最基本的观点是生物进化观点和生态学观点,虽然书中的每章每节的具体内容不同 ,也没有明确的辩证唯物主义方面的具体论述,但若细细的分析,用唯物辩证法的思想方法去透视,我们就会 发现,事物的矛盾法则,才是这些内容中最根本、最本质的东西。
事实上,在自然界的万千生物中,不论它是植物还是动物,不论它是水生还是陆生,也不论它是低等的单 细胞植物还是高等的多细胞动物,它们的生长、发展过程,总是伴随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因为生命的过程 ,就是矛盾运动的过程。正如恩格斯所说的:“如果简单机械的移动本身包含着矛盾,那么物质的更高的运动 形式,特别是有机生命及其发展,就更加包含着矛盾……生命首先就在于:生物在每一个瞬间是它自身,但却 又是别的什么。所以生命也是存在于物体和过程本身中的不断地自行产生并自行解决的矛盾,这一矛盾一停止 ,生命亦即停止……”
既然唯物辩证法所揭示的问题是生命发展过程中最根本最本质的东西。那么,在生物教学中,教师有计划 、有目的地把辩证唯物主义和教材有机地结合起来就显得十分重要,这不但有助于学生对书本内容的理解,有 助于提高教学质量,而且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在生物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我认为主要应以三个基本观点为基础。
一、运动和发展的观点。矛盾是简单的运动形式的基础,更是复杂的运动形式的基础。矛盾存在于一切事 物的发展过程中,而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也必然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因此,我们认识物质,就是认 识它的运动形式、认识它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过程。例如多细胞动物是由一个受精卵逐渐发育成为一个个体的 ,在整个发育过程中,始终伴随着吐故和纳新的矛盾运动。卵细胞的发育,正是在这样一系列的矛盾运动过程 中完成的。单个生物如此,整个生物界和整个自然界也都不例外。
二、普遍联系的观点。
一切过程中矛盾着的诸方面,不但有互相排斥、互相斗争、互相对立的一面,同时又有互相联系、互相依 存、互相制约的一面。生物体内各个器官系统之间,在结构和功能上是互相依存又互相制约的。在不同的生物 个体之间,也是关系密切的。如寄生虫同寄主之间的关系,寄生虫若是离开了寄主就无法生存。再如,海葵与 寄居蟹共同生活,寄居蟹依靠海葵的保护,海葵则依靠寄居蟹的活动获得了更多的捕食机会。
三、矛盾是发展的动力的观点。
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并因此而引起了事 物的运动和发展。自然界的变化,主要是由于自然界内部矛盾所引起的结果。植物和动物的单纯的增长,数量 的发展,主要则是因为生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充满了矛盾,并由这些矛盾的存在和斗争推动了生物体的生长发 育,其中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就是很重要的一对矛盾。这一对矛盾的存在和斗争,才是推动生物生长发育的主 要动力。同样,在生物与自然界中,也充满了矛盾和矛盾斗争。例如,位于印度洋南部的克尔格伦岛,岛上经 常刮大风,高大的树木完全不能生长,只有那些发生了矮小变异的植株才能生存,这一矛盾斗争的结果,最后 使这个岛上出现了贴着地面蔓生的植物。
总之,不论是在生物体内,在生物个体与个体之间,或是生物界与自然界之间,无不存在着矛盾,存在着 矛盾的对立和斗争,正是由于这些矛盾的对立和斗争,才促使生物界的不断发展和进化。
由此观之,教师在教生物学的同时,有计划有目的地将唯物辩证法的思想有机地结合到课文中去,应是一 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中学生物教材的教学目标分析论文题目 中学生物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论文篇七一、中学生物核心概念教学的意义
核心概念教学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概括性,有助于教师前期备课和教学中把握知识的重点,将有限的教学时间和教学资源用于重要知识的教学之中。教师将核心概念提炼并组合成体系,让学生在系统学习中掌握核心概念的内容,以核心概念的内容为目标组织课堂内容,精选出较少量的知识,淡化无关的知识,比课程中庞大繁杂的知识体系具有更强的教育功能,从而明确教师的教学目标与方向,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由此可见,核心概念教学提纲掣领,有助于教师明确教学重点,是一种高效科学的课堂教学方式。
二、中学生物核心概念教学的思考
(一)准确把握核心概念的内涵,厘清概念联系
传统教育方法往往强调学生对事实信息的记忆和背诵,教师们过于关注细小、琐碎的知识点,而核心概念包含了许多逻辑内容,涉及的是对抽象的重要概念、原理进行精心组织。许多核心概念包含的信息量较大,需要背景知识的辅助教学,因此,在实施具体的教学之前,教师自身要认真梳理各个概念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进行概念的细化拆分。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梳理构建概念图,将所有联系清晰地呈现出来,分析概念中的“关键词”,从而达到引导学生掌握这些基本概念和原理并能够迁移应用于新知识、新情境中的教学目的。
(二)丰富核心概念的学习内容,创设生动导课
核心概念的学习包括两个部分:第一是必须将事实性知识置于学习者的概念框架中;
第二是概念被各种丰富的有代表性的事实细节展现出来。概念放在一定的应用情境下才会显得生动和有意义。在课前导入知识时,不能和传统方式一样,先呈现给学生概念的文字性内容,而是要精心准备素材,巧妙设计导课方式,激发起学生的探索兴趣,引导学生对核心概念有自主探究的热情。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可以利用学生当前己有的知识导入,或者通过生物实验、生物科学史等丰富多彩的内容导入,也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运用纪录片等视频材料进行导入,创设趣味性和知识性并存、探究性与科学性较强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核心概念的内涵。
(三)结合sts教育理念,创新核心概念的教学方式
sts概念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的美国,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和社会(society)的英文缩写,它旨在探讨和揭示科学、技术、社会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151sts教育的内涵本质在于使人类经验和社会科技发展融入到科学教育之中,一方面,让教育紧跟时代潮流,另一方面,增强自然科学教育的社会化和应用性,运用sts的教育理念可以丰富生物核心概念的教学形式。教师在教学素材的选取中尽量来源于实际生产、生活,化抽象为具体,拉近科学与生活的距离,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科学与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丰富学生的知识内容,增强核心概念的应用性,鼓励学生多用生物学的原理和方法去看待和解决生产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促进学生对生物学的价值观的形成与统一,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完美结合。
(四)及时了解核心概念的学习效果,动态调整教学方法
教学评价是促进和鼓励课堂教学、检测教学效果的重要方式。对教师来讲,要了解学生的真正想法,才能使教学内容更好地被学生接受和理解,使学生厘清概念的关系,在头脑中形成知识的整体框架,帮助他们区分学习中的相异概念。因此,教师可以采取开放式评价方式,测试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深度,包括通过以问题简答为主的对话方式对学生进行访谈,让学生亲自动手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实践让学生调研形成报告等方式,掌握学生在新的情境下概念应用的程度,动态追踪核心概念教学评价的结果,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有助于教师合理地调整教学方法。
作者:武俏然 单位:山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
中学生物教学中信息技术研究论文
【文章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科学技术取得瞩目成就,科学技术逐渐渗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信息技术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也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本文从信息技术在中学生物教学中的优势入手,分析了当前我国信息技术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对策完善信息技术在中学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信息技术;中学生物教学;应用;对策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信息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教学中。为更好地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中学生物教学在借鉴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引入信息技术对教学目标,教学模式及教学内容进行改进,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研究信息技术在中学生物教学中的应用对教学水平的提高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1信息技术应用于中学生物教学的优势
1.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传统生物教学模式下,教师大多照本宣科,采用灌输式教育方法,学生只被动接受书面知识,缺乏独立思考和分析。这种教育方式容易造成学生对生物学科的抵触,缺乏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而在中学生物教学的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将抽象的生物知识变得形象具体,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播放音乐和视频,能够给予强烈学生听觉和视觉冲击,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1.2提高学习效率
信息技术能够将生物知识具体展现在学生眼前,让学生近距离接触生物,观察生物学科中的现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能力,增强学生主学习的意识。另外,信息技术在生物教学中可以将人类肉眼无法看见的微观世界形象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同时,还可以全面地展示整个宏观世界,将现实生活中极为少见的动植物呈现给学生。使原本抽象的书面知识,变得形象具体。信息技术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有利于增强知识的直观性,提高学习效率。
1.3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拥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这就要求学校在教学改革中,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在教学中让学生自主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资料查询,并对所得信息加以思考和分析。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信息技术应用于中学生物教学存在的问题
2.1教师准备不足
虽然信息技术在中学生物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是仍有一些教师对信息技术教学准备不足。首先,有些教师习惯传统的板书教学模式,认识不到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优势,甚至认为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浪费时间;
其次,有些教师对信息技术不了解,无法在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
最后,一些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为了节约时间,放弃了采用信息技术进行课件制作和内容讲解的方式。
2.2学生注意力的转移
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大多教师积极改进教学模式,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由于中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以及追求新事物的观念,在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讲课的时候,有些学生会转移注意力,由注重知识转而注重教师的信息技术运用。比如,有的教师在上课时播放是视频和录音,使得学生出现放松的心态,只注意接收网络视频和录音,而缺乏知识的联系。
2.3教师直接引用教学视频
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信息技术方便了教师备课和信息的搜集,提高了教学质量。但仍有教师为了省力,直接将网上找来的教学视频在课堂上播放。学生在学习中依旧处于被动地位,缺乏独立思考和对问题的分析。另外,学生的学习水平不一,弱点不同,这要求教师制定个性化教学方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直接引用教学视频缺乏针对性,对教学质量的提升毫无益处。
3信息技术在中学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3.1提升教师素质
在信息技术运用于中学生物教学的应用过程中,学校应全面提升教师素质。首先,端正态度,正确认识信息技术在生物教学中的优势;
其次,与时俱进,提高教学技能。教师要积极学习信息技术,并探索科学的教学模式,提高自身素质;
最后,提高教师职业道德,增强责任心,端正工作态度,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
3.2加大重视程度
目前信息技术在中学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但是仍有一些学校没有多媒体设备。对于这中现象,学校和政府应提供资金支持,加强硬件建设,为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提供条件。另外,即使有些学校有多媒体设备,但由于教师教学的过程中极少使用而成为摆设。对于这种情况,学校应积极重视,鼓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培养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教学的习惯。
3.3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
信息技术运用于初中生物教学中,会造成一些学生在课堂上转移注意力。面对这一问题,学校应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使学生正确认识信息技术的用途和作用。同时,积极鼓励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在学习的过程中,主动运用信息技术查询资料,探讨问题以及分享学习资源,使信息技术发挥最大功能。
3.4采取预防措施
信息技术应用于中学生物教学已成为普遍现象,学校在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同时,应考虑到所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并采取措施进行预防。例如,多媒体的应用安全问题,多媒体设备的保护以及网络资源的筛选问题。这些问题要求学校积极采取预防措施,制定相关方针,引导教师和学生正确对待和运用信息技术,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提高教学质量。
3.5探索科学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应用于初中生物教学具有巨大优势,但是如何科学地运用信息技术进行生物教学依然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面对这一问题,学校应在新课程改革的引导下积极探索科学的教学模式。在备课,讲课以及测评环节做到正确运用信息技术。在备课环节,不只是将教案做成ppt,更要积极搜集相关资料为课堂讲解做好准备。在讲课环节,运用信息技术,增强知识的形象性和直观性,但是教师在使用信息技术的同时,要引导学生将重心放在知识的学习上。另外,在测评环节,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技术,借鉴优秀的测评模式,使信息技术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发挥最大作用。
4小结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引起人们的重视。信息技术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拥有巨大优势,能够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能力。同时,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改变传统的较学模式,提升教师素质,提高教学质量。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于新课程改革的开展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新春.信息技术与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整合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
[2]周长梅.信息技术与中学生物教学的有效整合[j].现代教育技术.2007(12)
[3]罗梅,宾淑英,林进添.信息技术在植物保护教学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09)
《鲸》教材分析及教学设计
《鲸》是一篇条理清晰、行文规范的说明文。在统编教材中,它在第九册第四单元,单元的训练重点是“文章的段落”;
它的课型安排是阅读课,是在学习了讲读课文《太阳》之后,在掌握了划分段落的方法(说明文),懂得段与段之间联系的基础上,通过阅读本课继续学习和巩固划分段落的方法,弄清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九年义务教育新教材的第九册,在编排上,把《鲸》一课放在第五单元的首课,即讲读课,它所在单元的训练重点是“抓住事物特点写”。显而易见,过去是读的训练,现在是写的训练。
训练角度完全不同,课型也有所改变。现在,它的任务是:通过讲读《鲸》这一课,让学生了解介绍动物的说明文的基本方法,即抓住动物外形、种类、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特点来写,体会文章是怎样围绕这些特点来写的。由于训练重点的改变,教师在施教中不能照搬以往的教学模式,要在明确新的单元训练重点的基础上,重新分析教材,设计教法。
(一)教材简析
鲸,是个独特的动物,它虽然生活在海洋里,从外形上看,跟鱼没有什么大的区别,但它的属性和习性却与鱼有着根本的区别。《鲸》这篇说明文,就是从它的外形、种类、生活习性这三方面入手,介绍了它是哺乳动物,用肺呼吸,胎生等特点。通过学习,使学生们对鲸有一个常识性的了解,以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索世界奥秘的积极性。
文章共分三段。
第一段(1—2)主要写鲸大,是哺乳动物,不属于鱼类。这一段,首先抓住鲸大这一特点,采用了对比法、数据法、举例法等说明方法,具体地写了鲸的大。然后讲鲸与鱼的区别及鲸的演变过程。
第二段(3)讲鲸的种类。这一段,只介绍了鲸有须鲸和齿鲸的两大分类,因为下段在介绍生活习性时,要分别对这两种鲸作介绍,因此,此段较为简洁。
第三段(4—7)主要讲鲸的生活习性。这一段是全文的重点段,作者抓住了鲸在饮食、呼吸、睡觉、生长四方面的特点,写的详细而具体。作者的写作要点是:
1.鲸的饮食。(从吃什么和怎样吃两方面分别介绍了须鲸和齿鲸的吃食情况)
2.鲸的呼吸。(先讲用肺呼吸,再讲怎样呼吸,最后讲不同种类的鲸“喷潮”情况不同)3.鲸的睡觉。(先介绍睡在哪儿,再介绍怎样睡以及遇到情况是怎样应付的)
4.鲸的生长。(先讲鲸是胎生的,然后讲生长过程及寿命)
总之,由于这篇文章比较准确地介绍了有关鲸的常识和它的生活习性,重点突出,条理分明,又恰当地运用了比较、打比方、列数据等方法来做具体说明,更重要的是作者能抓住鲸的特点写,使读者能比较清楚地了解鲸这个独特的海洋动物,读后印象深刻。
(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新词,理解“上腭”、“退化”、“哺乳动物”、“鳍”、“胎生”等词的意思。
2.通过阅读,了解鲸的大孝种类、生活习性等知识,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3.学习抓住事物特点介绍动物的一般方法。
二、教学重点:
了解鲸有哪些特点,作者是怎样抓住这些特点写清楚的。
三、教学难点:
了解鲸的进化过程。让学生懂得生物常常是随着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它的形体和生活习性的。
四、教学时数:
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审题:①关于鲸你知道些什么?你觉得课文可能写些什么?②判定文体。(目的,初探这类文体的写作内容,发挥潜意识,便于课后小结,明确此类文体的写作安排)
2.初读,扫清知识术语等方面的语言障碍。例:“上腭”、“退化”、“哺乳动物”、“鳍”、“胎生”等。
3.再读、思考:鲸的哪些特点给你印象较深?
4.细读,画出每一自然段的中心句,用归并法给文章分段,明确文章是从哪几方面介绍鲸的。(大歇—种类——生活习性)
5.学习第一段。①针对1、2自然段,各提一个问题。②解决问题。(讨论、交流)课文是怎样写鲸大的?(鲸与象对比;
用数据表明最大、最小;
列举我国捕获的一头鲸说明;
打比方:舌与10头猪,人高与嘴高,四人围桌写宽等)鲸是怎样演变成鱼的样子的?(住抓表示时间的词,理解演变过程的漫长;
抓住环境的变化,理解生存的进化。
第二课时
1.学习第二、三段,思考讨论:①鲸可分几类?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②课文是从哪几方面写鲸的生活习性的?说说每方面的特点及写法。(写法:每段第一节都是总起句,分别用举例、比喻、描述、列数据等手法来写)
2.通读全文,思考:①为什么说鲸是哺乳动物?(用肺呼吸,胎生,哺乳)②课文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请归类举例,并说说列举数字这种说明方法的好处。
3.小结:①写动物说明文的一般程序:外形——种类——生活习性。②要点:抓住事物特点,按顺序采用多种说明方法写清楚,写具体。
第十一册全册教材分析
一、全册教材分析:
本册共有课文28篇,精读课文17篇,略读课文11篇。全册还包括“导读”“读写例话”“积累运用”(过去的基础训练已不存在)积累运用包括读读背背、阅读、口语交际、习作、实践活动)等内容,书后还附有4篇供选读的课文。
二、本册书的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册书的重点与难点是重视学生的阅读能力要求学生要有自己的见解和感受引导学生自读自悟,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本册书的教学要求;
1、过本册书的教学,学生要了解祖国的山川景物,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了解新中国的成立来之不易和革命前辈献身革命的崇高品质,受到热爱党,热爱人民的思想教育。
2、复习巩固汉语拼音,学会100个字,会认40个字。养成自觉运用字典的习惯,写字要求正确、工整有力。
3、进一步提高联系上下文和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句子的能力。提高阅读能力,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整体感知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并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5、能写出内容具体,条理清楚的简单记叙文和想象作文,要求写出真情实感。
四、课时分配:
1、桂林山水 2课时 2、林海 2课时
3、古诗三首 2课时 积累运用 2课时
4、开国大典 3课时 5、狱中联欢 2课时
6、荔枝 2课时 7、梅花魂 2课时
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1课时 积累运用 2课时
8、电子计算机与多媒体2课时 9、只有一个地球2课时
10、宇宙生命之谜1课时 积累运用 2课时
11、长征 2课时 12、争画 1课时
13、一夜的工作2课时 14、我的战友邱少云2课时
积累运用 2课时 15、古诗两首 2课时
16、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2课时 17、童年的发现2课时
积累运用 2课时 18、鸟的天堂 2课时
19、第一场雪 2课时 20、索溪峪的“野”2课时
21、鹿和狼的故事1课时 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1课时
积累运用 2课时 22、凡卡 2课时
23、小抄写员 2课时 24、向命运挑战1课时
积累运用 2课时 25、学弈 2课时
26、两小儿辩日3课时 27、牛郎织女 1课时
28、牛郎织女 1课时 积累运用 2课
[教材分析(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兵马俑的神态与气势,激发民族自豪感。
课文简说: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从两方面详尽介绍了秦兵马俑:一是用详实的数据说明了兵马俑宏大的规模;教材中配有四幅插图,两幅是一号坑的远景图,一幅是铠甲武士,另一幅是秦始皇陵彩绘铜车马图片,既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又能激起学生搜集图片资料的兴趣。
选编这篇课文,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秦兵马俑,感受其宏伟气势,激发民族自豪感,培养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通过阅读课文,想象秦兵马俑宏伟的气势和鲜明而丰富多样的神态,激发民族自豪感,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设计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安排在教材“造型表现”单元的第二个课题,在“优美的校园”这一课题之后。本单元总课题为“多彩的学习生活”,设计本单元的目的在于立足贴近学生生活的校园,培养学生对校园的感受,增强学生对学习生活、校园生活的热爱。
单元的结构为由分到合,从知识技能层面看,教材先分别学习风景写生、单个人物写生,再将两课题的内容结合,具体以第三课题“在校园中健康成长”表现。
由此可见,本课“校园伙伴”单个人物写生,是为后面“在校园中健康成长”这一课题作美术知识技能储备。
教学对象分析及课时安排
学生在本课之前,对人物速写知识所知甚少。故本课决定分解成两课时进行。
第一课时重点让学生了解人体不同姿态的比例,感受优秀作品中线条的.表现,然后临摹一幅优秀速写作品或者根据人物摄影图片作写生(尝试)。
第二课时再让学生进行真人写生练习,重点解决人物动态及重心的把握。这样一来,学生在具备一些速写知识和能力之后再进行写生,效果会好一些。
(注:以下设计为第一课时思路)
课堂体验设计
1、画家速写作品欣赏,分小组讨论,完成课笺练习。
2、学生作业点评
3、测量人的头宽和肩宽比例
4、临摹或写生练习。
课后体验设计
让学生以同学作为模特,验证、测量、分析、比较人在站立、坐、跪等动态时的人体比例。
教学目标设计
1、让学生了解不同姿态的人体比例。
2、通过名作欣赏、讨论、交流,感受线造型艺术的独特和不同线条表现方式所产生的不同感染力,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其合作能力,增加生生交流,和谐同学关系。
3、临摹或者对照图片写生一幅速写人像,体验线造型的艺术魅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优秀线造型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难点:学生能够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或感受
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写真图片):同学摄影图片两幅(正、侧各一);
人体规律示意图;
学习资料一份;
课笺一份;
部分学生作业;
学生作业纸若干
学具准备
铅笔、炭画笔、木炭条、炭精条、任意选择一种,钢笔或圆珠笔一支。
教学过程设计
一、激情互动导入
1、教师作一“优美动作”引入学生对同学常见姿态的回忆(各自回忆,小组互述和表演)
2、学生叙述、表演。
3、切入正题(板书“校园伙伴”)教师语言设计:“同学们对自己身边的伙伴这么熟悉,有没有想过给伙伴们画张像呢?”或“相处这么长时间了,对身边的伙伴还不了解,可不行!不过没关系,咱们一起给伙伴们画张像,让伙伴们在我们每个人心里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欣赏、感受、分析
1、想画好一张同学像并不是件很容易的事,但只要咱们细心去体味,去学习优秀作品的表现手法,成功也不是太难。
2、下面我们就先来看看几幅画家的作品。(请各小组根据分发的的材料上图片及其提讨论、分析,得出各组同学对大师作品的感受,填写课笺。从画面构图、线条、动态等方面进行表达)
3、各组评述,教师点评。
4、讲解人体结构的基本规律:
(1) 除了在绘画过程中需认真观察、大胆表现之外,一些人体的基本规律、比例也不容忽视,比如一个成年人的身高:站立时约7个头长;
……(出示挂图,并要求学生对这一规律在课后进行验证)
(2) 另外人体正立时肩胛带与骨盆带成水平状;
人体活动时肩胛带与骨盆带倾斜成相反状。(挂图显示)
(3) 下面请各位同学用手中的笔或者材料、作业纸,量一量你的同学,看看人的头宽与肩宽的比例大约是多少。(学生现场体验)
5、学生作品评议
好了,看过了大师作品,了解了一些人体结构的基本规律,相信一些同学已经胸有成竹了,不过不要急,我还想请大家帮帮忙,我来南通之前,受我工作学校同学的委托,要我将他们的一些作业带过来请咱们一中的同学帮忙提提意见。
(分发学生作业。学生分小组讨论、评价,将评语写在作业纸上。)
三、教师示范(示范前征求学生意见,示范时讲清要点:构图、动态、线条等)
四、学生练习(要求学生对照学习材料上的方法、步骤进行临摹或者写生,教师巡回辅导。)
五、展示评价(先小组自评,然后大组评议,选出优秀作品进行展示)
六、结束语
同学们在今天这一节课中的表现,让我感觉到一种非常和谐的气氛,这是你们同学间彼此互帮共进的结果。希望同学们继续保持这种良好的氛围,团结奋进,勇攀高峰!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诚达文秘网 https://www.rk1k.cn Copyright © 2019-2025 . 诚达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诚达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浙ICP备1904212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