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解读与教学建议 一.单元分析 本单元是习作单元,安排了“精读课文”“交流平台”“初试身手”“习作例文”“习作”五部分内容。每项内容的安排,目的都指向学生习作能力的培养。精读课文的主要功能是从阅读中学习习作方法;
“交流平台”是结合对精读课文的分析,梳理总结从课文中学到的习作方法;
“初试身手”是让学生尝试运用学到的习作方法进行表达练习;
习作例文提供范例,其功能是继续体会写法;
单元习作是引导学生运用学到的习作方法进行实践。
教材安排了《海上日出》《记金华的双龙洞》两篇精读课文,从不同角度诠释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且各有侧重。《海上日出》一文作者按照日出变化的顺序,重点描写了太阳跳出海平面和穿入云层的壮观景象,展现的是海上日出的动态描写。《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作者则是按照游览的顺序,依次介绍了路上、洞口、外洞、内洞和出洞的情况,重点描写了外洞孔隙的狭小和内洞黑、奇、大的特点。
“交流平台”,以精读课文为例,提炼出本单元的学习要点,梳理总结表达方法。“初试身手”初步尝试运用表达方法,让学生趁热打铁练习学到的方法;
两篇习作例文《颐和园》《七月的天山》进一步感悟积累经验,均配有旁批,在典型的地方加以批注,分别从不同角度揭示按游览顺序写景物的一些要点,使学生进一步领悟习作方法。单元习作是“游 ”,要求学生选择印象最深的一个地方,按照游览的顺序写下来,并写出景物特点。
二.语文要素 关于习作教学,部编本教材主编温儒敏教授在《立足“语文核心素养”,切实提升教学质量》一文中指出:“习作教学要重视教学的梯度,注意激发兴趣,每次突出一个点,逐步连成一线。新教材的写作是有序列安排的,老师们对于小学整个写作教学应当有大致的计划。” 统编版教材当中,几乎每一册都选编了写景文。通过梳理发现,不同的年段,写景文阅读学习的训练要素有不同的侧重点。
三.单元教学目标 单元阅读学习目标 1.阅读写景类文章,感受自然之美,有探索和欣赏自然美景和奇观的愿望。
2.通过找出文章中时间或地点变化的关键词句,梳理出作者的游览和写作顺序。
3.品读文中细致的描写,体会作者是怎样把最吸引自己的景物和感受写清楚的。 单元习作训练目标:
1.通过画游览路线图,理清游览顺序,能按照游览顺序移步换景描写景物,把印象深刻的景物作为重点来写,写出其特点。
2.尝试使用过渡句,使景物的转换更自然。
3.积极主动地与同学互相欣赏习作,看看游览顺序、景物特点是否写清楚了,并提出修改意见。
单元教学建议 本单元的教学应整体把握教材各板块的内容,注意各板块之间的联系和整合。
1.让学生了解“按游览的顺序写景物”应贯穿在整个单元的教学过程中。
本单元的主要任务是按游览顺序写一个地方,培养学生按顺序写景物的能力。教学时,教师应该牢牢把握单元教学的中心任务,贯穿整个单元教学的始终。每一部分的教学都要围绕这一关键能力的培养展开,其他内容的教学要能服务于这一中心任务。课文教学中,内容理解、语言积累不必作过多要求。整体来说,就是先“了解课文按一定顺序写景物的方法”,再通过练笔,尝试“按游览顺序写景物”。
2.各部分的教学要体现整体性。
注意“交流平台”和“初试身手”的整合。“交流平台”总结梳理本单元写法,“初试身手”让学生尝试运用,从认识写法到运用练习,两者相互联系,彼此依托,共同为学生完成本单元习作提供学习“支架”。
注意“习作例文”与“单元习作”的整合。“习作例文”不同于略读课文,重在“用”,突出例文所采用的写法,强调在“习作”中迁移运用。“习作例文”可以根据需要贯穿单元习作的全过程。比如,在写法指导环节,借助例文中的过渡句,把游览过程写清楚,写生动;借助例文重点段落,学会选择重点景物。在习作评改环节,借助例文中的描写方法。写好重点景物。
3.灵活处理本单元各板块之间的关系。
在了解本单元编排意图,充分认识教材各板块功能的基础上,可以从课程的视角出发调整板块顺序,适度整合资源。如,单元习作指导过程中,可以回顾“精读课文”,梳理写法,也可以整合“交流平台”,讨论写法,还可以回顾“初试身手”第二项练习,仿照写法,指导写好重点景物。又如,在讲评环节,利用“初试身手”第一项练习的成果,修改游览顺序。也可以在习作讲评环节,回顾初试身手,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学情、资源运用的具体情况,对“精读课文”“交流平台”“初试身手”“习作例文”“习作”五个部分。做恰当的排列组合,适度补充教学资源。
作为习作单元的精读课文,教学中,应在理解和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着重引导学生了解日出时的景象发生了哪些变化、体会按景物变化顺序写景的写法、并按此顺序复述海上日出的景象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中以“知道日出时的景色是怎样的吗”为话题展开交流,调动学生生活经验、让学生思考:作者是怎么写日出的?首先初读课文,初步感知内容。随后组织逐段朗读,引导学生交流:哪些段落具体描写海上日出的景象?引导学生发现第2~3自然段详细描写上日出过程,第4-5自然段描写不同天气情况下的日出。
2.感受海上日出的景象,领悟课文的写法。
海上日出是一个变化的过程,教学时,先围绕“作者写出了海上日出的哪些变化”组织学生默读课文,圈画关键词句。
在交流阶段,从颜色、光亮、位置三方面展开,借助关键词,一边感悟景象变化一边了解写法。如,抓住“一片浅蓝”“一道红霞”“红是真红”“红得非常可爱”“深红”“有了光彩”,体会颜色是怎样逐渐变化的,并思考“作者是怎样写日出的景象的”引导学生感悟抓住颜色变化进行描写的写法。抓住“一刹那间”“发出夺目的亮光”,引导学生想象极短时间内,发出极强光芒的画面。可以利用图片、动画,直观感受形象;也利用灯泡等实物模拟,获得感官体验。随后思考“怎么写出光亮的壮美”、引导学生发现按变化顺序写景的方法。抓住“出现小半边脸”“努力上升”“冲破了云霞”“跳出了海面等短语、想象画面,并结合课后第二题,抓住这些表现太阳位置变化的词语,体会按照太阳变化顺序写日出过程的好处。
3.感受不同天气情况下的日出。
教学第4-5 自然段,可以组织学生默读,说说日出的景象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表现不同天气情况下日出的特点。第5自然段中,阳光“替黑云镶了一道发光的金边”“把黑云染成紫色或者红色”的情景学生不容易理解,可以利用图片帮助学生感受画面的壮美。
本课教学应在理解和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重点理解课文围绕如何按照游览顺序写的来进行。一边引导学生理清作者游览的顺序,一边根据游览路线了解各处景物特点,领悟作者是如何把重点景物写清楚的。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梳理游览顺序。
初读时,引导学生一边默读,一边抓住表示作者行踪的语句,梳理作者的游览顺序。如,“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店,过了罗店就渐渐入山”“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森郁,很有气势”“这就到了内洞”。依据这些句子,结合课后第一题,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再组织学生讨论:这些介绍行踪的句子在课文中有什么作用?通过讨论,引导学生明白可以利用过渡句写清游览的顺序。可以通过再读课文让学生说说课文重点描写了哪些地方,引导学生发现作者重点写了孔隙和内洞。
本文另一个线索是泉水流经的路线。教学时可让学生通读全文,找出泉水流经的景点,将泉水的来路与作者的游览路线对照。
可以集中出示句子,引导学生发现:每一处景点,作者都写到了泉水的来路。作者的游览顺序正好与泉水流出的方向相反,进而让学生明白泉水的来路是本文的另一条线索。
2.抓住重点段落,感知景物特点,领悟写景方法。
教学时可以组织同桌合作,找出描写各处景物的段落,画出关键语句,概括景物特点。如,感知外洞特点,先让学生读一读相应段落,抓住重点语句概括出其宽敞的特点。随后让学生体会 ,这一段中是怎样具体写出外洞大和宽敞的特点的。引导学生体会,“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是通过作者自身感受来写外洞特点的。
“交流平台”与“初试身手”的学习是对本单元所学方法的阶段总结,目的是引导学生运用从课文中学习的表达方法,教学时要注意把这两部分内容整合起来。另外,要对学生在“初试身手”环节的表达成果进行及时诊断,通过讲评解决学生表达中存在的典型问题,为单元习作作好准备。
1.依托课文回顾总结,交流感悟。
“交流平台”的教学应突出学生自主感悟。建议组织讨论,如,“回顾学过的两篇课文,从写景物的角度。你有哪些收获?”要引导学生充分交流,不要限制交流的内容。在谈及写景物的顺序时,可以让学生回顾作者游双龙洞的过程,回顾海上日出时太阳变化的几个画面,把写法交流与自己的阅读体验联系起来。
2.尝试运用,在实践中初步掌握按顺序写景物的方法。
“初试身手”的第一个活动,练习按顺序说清楚参观路线。教学时,依托教材提供的任务情境,引导学生读图,弄清方向,确定入口和出口,选定参观景点,画出路线图。教师可以借助泡泡,回顾《记金华的双龙洞》中的过渡句,指导学生在地点发生转换时,可以有几种方法进行表达,如,直接写出目的地,写出起点和终点,加入方位词写清地点的转换,运用合适的动词,如“穿过、登上、沿着、坐在”,来说清楚位置的变化。交流阶段,请学生展示路线图,试着运用恰当的过渡句,按顺序说一说参观过程。
第二个活动,强调观察“一处景物”,可提前布置学生独立观察,也可统一组织观察活动,如校园一角、附近公园里的一个花坛、在某个特定的地点观察月亮的变化。动笔前,先简单交流写什么,根据要写的景物,确定按什么顺序写,如,观察一处固定的景物,可以按照方位的顺序写,观察变化的景物,可以按照景物变化的顺序写。之后动笔练习,选取有代表性的练笔进行简单讲评,不一定要修改,指出问题,为单元习作作准备。
3.注意“初试身手”与“习作”的联系与整合。
应发挥“初试身手”的诊断作用,注意发现学生练笔中的不足,开展有针对性的指导。如果学生对游览路线规划不合理,顺序混乱,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片,确定好入口和出口,从不同的人口出发,慢慢梳理出最全面、最经济的游览路线,使游览顺序趋于合理;如果对游览顺序掌握较好,则侧重指导写好印象深的景物;如果学生对景物变化写得不够清楚,可以让学生回顾课文,并结合习作例文的学习,在单元习作中加强指导。
同时,可将学生“初试身手”的练习成果运用在单元习作的指导环节,如回顾画路线图的方法,理清单元习作的游览顺序;学生写一处景物的好的片段,可以和习作例文一起作为写景方法的范例。
教学时,先指导学生理清游览的顺序;再回顾印象深的景物,明白印象深刻的景物要作为重点来写,注意把它的特点写出来,并提示学生可以用上恰当的过渡句;写完之后组织交流评改。习作例文作为学习习作的范例,让学生自主阅读和运用、可贯穿于本次习作的作前指导和作后讲评环节。本单元板块组合灵活性较大可以适当调整顺序,形成不同的教学思路。
1.灵活运用例文与课文,巩固按顺序写景物的方法。
习作例文为学生的习作提供范例,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研究例文是“怎么写的”。例文可以使用全文,也可以使用片段或过渡性的语句,不强求整体性。可以将习作例文用于学生习作之前指导使用,也可以用于学生习作之后帮助解决典型问题。根据本单元习作要求,可以选择以下内容作为指导本次习作的范例。
(1)游览路线。《颐和园》一文按照作者的游览顺序,依次写了长廊、万寿山、佛香阁、昆明湖,游览路线清晰。利用这一课进行指导时,还可结合《记金华的双龙洞》的游览路线、“初试身手”中植物园的游览路线,作为指导学生确定游览路线的范例。
(2)印象深刻的景物。《颐和园》重点写了站在佛香阁前看到的昆明湖的景色,十七孔桥的景色,《七月的天山》重点写了天山深处野花的美景,《记金华的双龙洞》重点写了孔隙的狭小。教师可引导学生品读片段或展开比较,明白“印象深刻的景物重点写”。还可借助印象深刻的景物,指导按顺序写一处景物的方法。《七月的天山》第2自然段可以作为按顺序写一处景物的范例进行教学。让学生找一找文中所写景物,想一想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总结按一定顺序写一处景物的方法。另外,《七月的天山》第3自然段按照从远到近的顺序,《颐和园》第2自然段按照先中间再两边的顺序,都特别有条理。习作指导或作后评讲、可灵活选用上述片段,让学生明白,按顺序描写一处景物,会使习作更有条理。
2.根据学情设计不同的指导思路。
指导思路一:在“初试身手”后,借助例文指导习作。
在“初试身手”的练习过程中,教师已经了解到学生在把事情写清楚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困难。可以以此为基础,有机整合习作例文与单元习作,借助例文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写好单元习作。
(1)整合例文、课文,指导学生确定习作内容,理清游览顺序。
完成“初试身手”之后,先引导学生阅读单元习作,明确习作要求。再组织学生分享游览见闻,唤起回忆,确定习作内容,可借助教材的提示让学生明白,既可以分享外出游览过的风景、名胜,也可以分享身边的、普通的地方。随后,组织学生快速浏览《颐和园》,找出游览地点并画出路线图。接着回顾《记金华的双龙洞》的游览路线图,强调介绍游览过的一个地方,要理清自己的游览路线。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学习单,让学生写下所介绍地方的名称、主要景物,并画出游览路线图。最后组织交流,并在路线图上标注一到两处印象深的景点。
(2)借助例文,指导写好印象深的景物。
利用《七月的天山》第2自然段指导学习“按顺序写一处景物”的写法。教师组织学生默读思考:“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把进入天山所见的景物写得有条理的?”借助旁批引导学生发现“由高到低的描写顺序”。教师还可以利用学生“初试身手”的练笔成果进行赏析,强化“按一定顺序写一处景物”的意识,并回顾写一处景物常用的顺序,如先整体后部分、从远到近、从上到下。之后,再引导学生关注《七月的天山》中描写野花的一段,学习作者对于这一处印象深的景物,是怎样写出它的特点的。
(3)交流评价,修改习作。
交流评改要保护学生习作信心,鼓励大胆分享自己的习作。可针对“初试身手”中发现的问题,借助例文改进。例如,写一处景物缺少条理,可仿照《七月的天山》第2自然段,修改描写的顺序。学生描写重点景物不清楚,可以展示班上优秀作文片段,促进修改;也可以利用《颐和园》第4自然段描写昆明湖的片段和《七月的天山》第4自然段描写野花的片段,引导学生把特点写清楚。
指导思路二:先写习作,再借助例文指导修改。
(1)确定内容,自主习作。
让学生阅读教材,明确本次习作任务:回顾自己游览过的一个地方,按游览顺序写一篇游记。可提供学习单,让学生写下这个地方的名称,写出其中几处景点,之后交流,并说一说印象深的景物。教师提示学生,也可以选择“初试身手”所写的地方,补写相关的其他几处景物,完成习作。
确定内容以后,引导学生回顾“交流平台”“初试身手”,结合习作要求和教材中提出的三点具体建议,让学生说一说写好这次习作的方法,随后自主完成习作。
(2)依托例文,组织修改。
学生写完以后,教师应充分了解习作中存在的典型问题,结合习作例文,开展有针对性的指导。如果游览顺序模糊混乱,可让学生画出《颐和园》中起过渡作用的句子,借助旁批,让学生明白写一处景物之前先介绍清楚游览路线。然后对照例文自我修改,改完以后读给同桌听,互相看看是否写清楚了游览过程,过渡是否自然。
印象深的景物写不具体,是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可以从学生中选取问题片段与《七月的天山》第4自然段对比,说说例文好在哪里,接着阅读《颐和园》第4自然段,借助旁批概括昆明湖面的特点,让学生明白“印象深刻的景物要写清特点”,随后修改草稿,同桌交换习作,围绕“重点景物的特点写清楚了吗”相互评一评。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诚达文秘网 https://www.rk1k.cn Copyright © 2019-2025 . 诚达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诚达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浙ICP备1904212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