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 全册教案 2021-7-1 目录 1.1 有关光的思考 2 1.2 光是怎样传播的 4 1.3光的传播会遇到阻碍吗 6 1.4 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吗 8 1.5 认识棱镜 11 1.6 光的反射现象 15 1.7 制作一个潜望镜 18 2.1 地球的表面 20 2.2 地球的结构 22 2.3 地震的成因及作用 25 2.4 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 27 2.5 风的作用 29 2.6水的作用 31 2.7 总结我们的认识 33 3.1时间在流逝 35 3.2 用水计量时间 36 3.3 我们的水钟 40 3.4 机械摆钟 43 3.5 摆的快慢 46 3.6 制作钟摆 49 3.7 计量时间和我们的生活 52 4.1 我们的身体 54 4.2 身体的运动 57 4.3 心脏和血液 60 4.4 身体的“总指挥” 63 4.5 身体的“联络员” 66 4.6 会管理和控制自己 68 4.7 制订健康生活计划 71 知识点总结 73 1.1 有关光的思考 课程基本信息 课例编号 1 学科 科学 年级 五年级 学期 第一学期 课题 《有关光的思考》
教学人员 姓名 单位 授课教师 指导教师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通过生活现象帮助学生了解光源,引发学生对光与对所有的生命体、对世间万物都不可或缺的感悟。
教学重点:观察、去发现光源和光之间的联系和规律。
教学难点:认识到事物之间的变化是有联系的,也是有规律的。在实验观察中养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态度。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环节 主要师生活动 1 2 3 4 5 6 7 欣赏多幅图片,感受生活中光的美丽。
(自然界的光、动物发出的光、人类制造出的光等)
聚焦:光是从哪里来的呢?引出光源的概念。
研讨:哪些物体是光源,哪些不是光源? (月亮、萤火虫、玻璃杯、发光鱼)
探讨关于光的活动 活动1:观察昼夜山景 活动2:寻找沙发底下的玩具 活动3:观察雾中的车灯 活动4:观察手影游戏 活动5:光是从哪儿发出的? 活动6:观察碗中的筷子 活动7:观察黑箱中的物体(苹果、玻璃、金属等材料)
通过上面几个活动,光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思考,相信同学们都感受到了在我们的生活中,光对我们非常重要。
研讨:如果没有光,会发生什么? 有的同学说,如果没有光,几乎所有的动物都无法看见物体,绿色植物也无法进行光合作用,植物将不能再继续生长。
拓展:夜视仪的原理。
在黑暗的环境中,夜视仪能将人眼看不见的光转换成电子信号,在屏幕上显示出我们能看到的图像,从而让我们看到物体。夜视仪的种类很多,无论哪一种,它们也都需要光,才能让人们看到物体。
总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探讨了有关光的内容。知道了自身能发光的物体是光源,因为有光源,有了光,我们才能看到周围的景物。
1.2 光是怎样传播的 课程基本信息 课例编号 2 学科 科学 年级 五年级 学期 第一学期 课题 《光是怎样传播的》
教学人员 姓名 单位 授课教师 指导教师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通过生活现象帮助学生了解光源,引发学生对光与对所有的生命体、对世间万物都不可或缺的感悟。
教学重点:观察、去发现光源和光之间的联系和规律。
教学难点:认识到事物之间的变化是有联系的,也是有规律的。在实验观察中养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态度。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环节 主要师生活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回顾:上节课我们一起探讨了有关光的内容,知道了自身能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光源能够发出光,光对我们非常重要。
观察:我们都看到过光源发出光,照到物体上的情景,老师给大家准备一个视频,请你仔细观察其中的现象。
猜测:从灯发出光到物体上这段距离,光是怎样传过去的? 同学们,把你们的想法画到任务单上吧。
怎样来验证这些想法是否正确呢?老师给大家一些启发,给你一套材料,如果按照你们的想法,怎么去做实验呢? 对不同曲线传播情况猜想的验证实验,观察,解释,总结。
对直线传播情况猜想的验证实验,观察,解释,总结。
还有的同学认为,在两个间距相同的小板之间,光会不会是沿曲线传播呢?那我们怎么证明呢? 观察现象,验证想法,总结。
还有的同学认为,这个实验装置原来只有三个带孔纸板,它们之间的间隔很大,如果在多插入几个带孔纸板,光会不会还是沿直线传播呢?那我们怎么证明这个想法呢? 观察现象,验证想法,总结。
总结:我们借助不同的纸屏实验,研究了光是怎样传播的这个问题。通过实验发现,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研讨:日常生活中,我们遇到过这样的情况, 我们在屏幕前,能够听到屏幕后说话人的声音,却看不见说话人。这是为什么呢?你能利用光传播的道理解释么? 结尾设疑: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通过实验观察了光传播的路径,发现了光沿直线传播。那么光在沿直线传播的过程中,会遇到阻碍么?我们下节课继续研究。
1.3光的传播会遇到阻碍吗 课程基本信息 课例编号 3 学科 科学 年级 五年级 学期 第一学期 课题 《光的传播会遇到阻碍吗》
教学人员 姓名 单位 授课教师 指导教师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发现空气中沿直线传播的光遇到不同物体时,会发生通过、部分通过和不通过等现象。
教学重点:能引导推测光照射到不同物体时光传播路径的变化。
教学难点:够根据数据和现象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和推理。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环节 主要师生活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回顾:光沿直线传播的小孔实验。
猜想:把中间的一张卡纸向左或向右移动几厘米,纸屏上的光斑有什么变化呢? 观察:我们可以清楚看到,光从第一张卡纸的小孔中穿过,到达第二张卡纸左侧,并没有穿过第二张卡纸的小孔。
我们对比观察一下,在第二张卡纸移动前后,纸屏上的光斑有什么变化? 手电筒的光在传播过程中被卡纸挡住了。
有的同学说,把卡纸换成别的物体再试一试,看看还能遮挡光么? 老师选了几种物体放在第二张卡纸的位置上,我们看一看实验效果。一会儿我们认真观察实验现象,然后记录到任务单中吧。
把卡纸换成一块塑料片、金属片、厚纸片做实验。
我们发现,光遇到金属片、塑料片、厚卡纸这些物体的阻碍时,无法继续传播。
什么样的物体不会阻碍光的传播呢? 有的同学说,如果可以换成透明的材料,例如透明玻璃片,就不遮挡光了。
那我们试一试,换成玻璃片后,会出现什么现象? 把玻璃片换成透明塑料会有什么现象?光遇到这种透明塑料时,直线传播的路线没有被阻碍。
小结:我们发现,光遇到透明物体时,可以继续沿着直线传播。
有的同学说,如果换成薄薄的纸片,光可能也会穿过去。
我们可以猜测一下,手电筒的光是否能够通过这种薄薄的纸呢? 插入不同数量的薄纸片做实验,观察现象。讨论。
总结: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光能透过一些透明的物体,比如玻璃;
光能部分透过一些比较薄的物体,比如纸巾;
光不能透过不透明的物体。因为光的去路被阻挡了,不能继续传播。
这里有一个透明的空盒子。用激光笔从盒子的一端照射过去,大家猜测一下,可能会看到什么现象? 观察实验、讨论现象。
在盒子中放入点燃的线香,让香的烟气充满盒子。用激光笔照射,请你观察盒子中的变化,先想一想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 观察实验现象,解释。
这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影子现象,通过光的知识,你能解释一下么? 光照射到透明或者半透明的物体时,这时的光还是沿着直线传播么?传播的方向会不会变化? 1.4 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吗 课程基本信息 课例编号 4 学科 小学科学 年级 五年级 学期 第一学期 课题 《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吗》
教学人员 姓名 单位 授课教师 指导教师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光从一种物质斜射入另一种物质时,传播路线会发生改变,发生折射现象。
科学探究目标:能通过实验观察现象,自行分析、归纳规律。
科学态度目标:在小组合作探究活动中提升合作意识、培养合作能力。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认识到自然界的事物变化是有规律的。
教学重点:认识光的折射。
教学难点:能通过实验观察现象,自行分析、归纳规律。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环节 主要师生活动 1 分钟 9 分钟 3 分钟 1 分钟 1 分钟 聚焦 探索 应用 拓展 回顾与总结 1.同学们,大家好,我是房山区良乡中心小学的冯老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4课 《光的传播方向 会 发生改变吗?》
2.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研究了光的传播方式,让我们再回顾一下上节课看到的实验现象。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光线是直的,说明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
3.光在水中的传播路线是怎么样的呢? 一起看看这个现象。
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光在水中也是沿直线传播的。
1 .出示问题 :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光在水中也沿直线传播, 那你想一想,光从空气进入水中,传播的路线会发生变化吗? 相信同学们都有自己的想法,我们分享几位同学的想法:
2.同学们勇敢的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并说明了理由。你和他们的想法一样吗? 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收集证据,进行分析从而找到答案。
3.出示材料:为了更清晰的观察光的传播路线,我们可以选择激光笔、水槽来进行实验。为了让大家看清楚,老师选择了这种绿光的激光笔,如果你们也做实验,可以选择常见的红光激光笔,无论哪一种,激光笔的光线都非常强,千万不能对着自己和别人的眼睛照射。
4.实验 :让我们仔细看看这个实验吧。(视频)
5. 我们看了三组实验,比较三组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在这三组实验中,我们都发现了光的传播路线发生改变,光都是从空气斜射进入水中,都看到了光在空气和水面交界处发生偏折。想到了光的传播路线发生偏折与空气和水两种物质有关系。
6. 我们把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光的路线发生的变化,叫做光的折射现象。
7. 我们刚才发现光从空气斜射进入水中,会发生折射现象?你还想做什么实验试一试? 老师给大家一点建议,别一下说太多,咱们先把空气固定下来!你们还想做什么实验? 老师收集了一组同学的想法:
8. 光从空气进入这些物体会出现什么现象呢?请看老师的实验。
总结:光从空气斜射进入白醋、食用油、茶水、啤酒这些透明或半透明的物体都能发生折射现象。
9.我们研究了光从空气进入这些透明或半透明的物体能发生折射现象,那么光从这些物体进入空气会怎么样呢?请你仔细观察。
总结:通过实验我们看到光从水、白醋、食用油、茶水、啤酒斜射进入空气也能发生折射现象。
10. 通过前面几组实验,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吗? 我们发现光从一种物质斜射进入另一种物质,传播路线会发生改变,都会发生折射现象。
1.在生活中有这样一种现象,把一支铅笔倾斜放入水中,铅笔看起来好像折断了一样,你能用今天学的知识解释这个现象吗? 自己先试着说一说! 2.到底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光从空气斜射进入水中,传播方向发生改变,人眼看杯子里的铅笔就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3.光通过了空气和水两种物质,导致我们看到的景象发生了变形,铅笔实际上并没有折断,自己对着屏幕用手指一指水中铅笔实际的位置吧! 解释生活中的现象2:
1.你们再来看方形鱼缸里有一条可爱的小鱼,怎样调整你的观察角度,使鱼缸里的一条鱼看上去是两条呢! 2.这可真是有难度的问题!家里养鱼的同学调整你的观察角度试一试吧。没有养鱼的同学也不要着急,你可以找一个方形透明容器,在里面放一个小物件试一试。
观察好了吧!我们来看看同学的做法! 播放视频:先从看到一条鱼开始 慢慢移动到鱼缸的一个棱角,这样就能看上去是两条。这也是光的折射现象。
1.老师利用光的折射原理教给大家一个小魔术,你们想学吗? 需要准备的材料有:1元硬币、透明玻璃杯、一瓶水。请看老师操作。
你可以把这个魔术表演给你的家人看!并向他们解释其中的道理。
1.本节课我们通过观察和实验,认识了光的折射现象, 光从空气斜射进入玻璃等其他透明物体时也能发生折射吗?让我们下节课一起来探究! 2.请你提前准备好:剪刀、铅笔、火柴、量角器、圆规、彩色铅笔、白色硬卡纸 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1.5 认识棱镜 课程基本信息 课例编号 5 学科 科学 年级 五年级 学期 第一学期 课题 《认识棱镜》
教学人员 姓名 单位 授课教师 指导教师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棱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2.棱镜是控制光的传播路线的光学元件。
3.太阳光包含不同颜色的光。
科学探究目标:
能通过实验发现各种色光在不同介质中发生折射的程度不一样。
科学态度目标:在实验观察中养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人类的好奇心和社会的需求是科学发展的动力。
教学重点:知道太阳光包含不同颜色的光。
教学难点:能通过实验发现各种色光在不同介质中发生折射的程度不一样。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环节 主要师生活动 1 分钟 11 分钟 3 分钟 聚焦 探索 拓展 总结 1.同学们,大家好,我是房山区良乡中心小学的冯老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5课《认识棱镜》。
2.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光从一种物质斜射进入另一种物质,会发生折射现象。光由空气斜射进入玻璃材质的棱镜时也能发生折射现象吗? 探索活动1 1.我们先来观察一下棱镜是什么样子的 ? 棱镜是一种透明的光学仪器,横截面是三角形,因此也叫三棱镜。光由空气斜射进入三棱镜会发生什么有趣的现象呢? 2.早在17世纪,牛顿就回答了这个问题。他用三棱镜研究太阳光,并有了惊人的发现。
3.今天我们就像科学家牛顿一样,利用三棱镜研究太阳光,看看我们能有什么发现。除了三棱镜还要准备一张白纸当做纸屏,当然还需要充足的阳光。在天气不理想的情况下,可以选择白光手电筒进行实验。
4.实验提示 我们来看一段视频,你们通过视频来观察阳光通过三棱镜后发生了什么现象。
5.你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用彩铅笔画在学习记录单上。
6.同学们都画好了吗?我们一起来看两位同学的记录。
通过观察同学们都发现了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形成了彩虹一样的颜色。
7.仔细观察,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在白纸屏上形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依次排列的彩色光带。牛顿把它叫做光谱。
8.太阳光通过三棱镜之后为什么会形成依次排列的彩色光带呢? 10.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份资料,自己读一读。
太阳光用肉眼看上去几乎是白色的,但它是由许多不同颜色的光组成的。当白光由空气进入三棱镜时,由于不同颜色的光 发生的折射程度不一样,就出现了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各种颜色的光。其他物体发出的光也具有不同的混合颜色。这句话不要 9. 原来太阳光通过三棱镜时,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发生折射现象,三棱镜将各种色光分开,因此出现了许多不同颜色的光。三棱镜对太阳光有分散作用。
探索活动2:
1. 太阳光在三棱镜的作用下会分散成不同颜色的光,那么色光是不是可以混合成白光呢? 我们制作一个彩色轮研究这个问题。
2. 我们需要这些材料:剪刀、铅笔、火柴、圆规、量角器 、彩色铅笔、白色硬卡纸 3 . 彩色轮是怎样做成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播放视频3分钟] 4 . 你们是不是已经跃跃欲试了呢?别着急,老师帮助大家再梳理一下制作的过程。
出示制作过程:
1 .在白色硬卡纸上画一个直径大约是5厘米的圆。
2 .在圆上画出三个相同大小的扇形。
3 用彩铅笔将三个扇形分别涂上红、绿、蓝三种颜色。
4 把火柴棒穿过圆心做成彩色轮。
5. 制作彩色轮是不是很简单呢? 此外还可以做成拉线彩色轮,牙签彩色轮。
6. 制作完成后自己试一试,看一看,快速旋转彩色轮,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7. 让我们来看一个同学拍摄的视频吧! 8. 快速旋转彩色轮时,彩色轮几乎成了白色, 这说明色光可以混合成白光。
9. 红光、绿光、蓝光是光的三基色,他们混合在一起就能得到白光。
10. 小结:
通过观察和实验,我们发现白光通过三棱镜后,被分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各种颜色的光。
各种色光也可以混合成白光。
11. 牛顿不但用三棱镜把白光分散成多种色光,还把各种色光混合成白光。但是他并没有停止研究光的脚步。让我们通过一段视频来了解牛顿研究光的历史。
12.牛顿发现这些色光不能继续被分散,同学们这说明什么呢?假如能继续被分解又能说明什么呢? 这个问题留给你下课去思考。
1.其实人们对光的研究,经历了几个世纪。
很早以前,人们一直认为太阳光就是白色的,而且白光是单色光。因此,当雨后天空出现彩虹的时候,人们就会感到惊奇和困惑。17世纪,牛顿利用三棱镜对光进行研究,揭开了彩虹之谜。也许有的同学会提出这样的问题,空中没有三棱镜,阳光怎么会分散形成彩虹呢?我们来看一个实验! 2.出示视频 3.你们一定找到答案了! 彩虹的形成和水有关系,雨后空中悬浮着许多小水珠,小水珠就像三棱镜一样,把太阳光分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各种颜色的光,形成彩虹。家中有小喷壶的同学课下可以试一试。
总结:通过实观察和实验,我们知道了光从空气进入三棱镜中也会发生折射现象,被分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各种颜色的光。
光在传播的过程中还会有哪些现象呢?下节课跟随老师一起研究。请同学们提前好准备黑色卡纸、小盒子、长尾夹、手电筒、镜子这些材料。
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1.6 光的反射现象 课程基本信息 课例编号 6 学科 小学科学 年级 五年级 学期 第一学期 课题 光的反射现象 教学人员 姓名 单位 授课教师 指导教师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 光碰到镜面会改变传播方向,形成反射现象。
2. 反射光也是沿直线传播的。
3. 我们之所以能看到物体,是因为物体上有光反射到眼睛里。
科学探究目标 1. 能根据阴影、晃眼睛等生活情境发现光的反射现象,并提出探究问题及假设。
2. 能通过实验发现光的反射规律。
科学态度目标 1. 善于观察生活中光的反射现象,并产生探究的欲望。科学严谨地对待实验,从实验现象中得出光的反射规律。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 人们利用光反射原理发明了很多有用的器具。
2. 认识到自然事物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教学重点:认识光的反射现象及应用。
教学难点:探究认识光的反射现象规律。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手电筒、小镜子、黑卡纸、长尾夹、小盒子、学生任务单。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环节 主要师生活动 一、聚焦 1.以复习和学生曾经玩过的游戏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透明和半透明的物体会发生光的折射,那么遇到不透明的物体时,会发生什么现象呢? 用一块小镜子在阳光下晃动,把反射的光斑投射到天花板或其他物体上。
教师可以提问:“同学们,谁知道这是什么现象?”,“这种现象是怎样形成的?”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可以继续追问:“光的反射有没有规律呢?” 预设:这是光的反射现象。光照到镜面上,有反射回去了。
【设计意图】教师不断增加难度提问,从而让学生不断地思考,不断地产生兴趣。
二、探索 活动一:利用光进行“打地鼠”闯关游戏。
1.准备实验物品。
同学们,请你准备一个手电筒、一面小镜子。
2.小试牛刀第一关:用一面镜子将光准确的投射到地鼠身上。
经验分享:
有同学发现:手电筒发出的光从一边射到小镜子上,又从另一边射出去。还有同学发现,光源和光斑在小镜子的两侧。
3.大显身手第二关:用一面镜子将光准确并快速的投射到地鼠身上。。
经验分享:
有同学发现:镜子基本上处在光斑和光源的中间。
有的同学发现:入射光、镜子、反射光基本在同一平面上。
还有的同学发现,入射光、反射光、镜子、光斑,链接起来特别像等边三角形。
4.画一画光在镜面上的反射路线。三幅图。
5.归纳总结光的反射规律。
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在镜面两侧。并且三者在同一平面上。
6. 资料卡。
与镜面反射相同,任何物体都能反射光,只不过是光在物体表面的反射情况有所不同。我们能够看到物体就是因为他们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
活动二:挑战任务。如何用手电筒发出的光,照亮被纸屏挡住的小盒子?请你画一画光的传播路线。
三、研讨 1.你能画出光在镜面上的反射路线吗? 2.我们发现的光的反射规律相同吗? 四、拓展 1.生活中人们常常巧妙地利用光的反射解决难题。汽车反光镜能使驾驶员看到车后面的情况,让驾驶员获取更广阔的视野,保障人身安全。医生头上戴的额镜是凹面镜,可以把反射光聚在一起,使被照射的位置更亮。
2.提问:你还能说出其他生活中人们利用光的反射解决难题的例子吗? 3.科学家利用光的反射原理测算出了地球与月球的距离。
五、课堂小结 你有哪些收获呢? 1.7 制作一个潜望镜 课程基本信息 课例编号 7 学科 科学 年级 五年级 学期 第一学期 课题 《制作一个潜望镜》
教学人员 姓名 单位 授课教师 指导教师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潜望镜利用了光的反射规律。
科学探究目标 1.能通过对潜望镜内部结构的研究,探究潜望镜的基本原理。
2.通过亲自制作潜望镜,加深对光的反射原理的理解。
科学态度目标 1.通过制作潜望镜的活动,使学生学会欣赏、评价他人的作品,尊重他人劳动成果,愿意合作交流。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 能根据潜望镜的工作原理,利用生活中的材料,模拟制作潜望镜。
教学重点:通过亲自制作潜望镜,加深对光的反射原理的理解。
教学难点:制作潜望镜。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长纸盒、两面小镜子、胶带/双面胶、剪刀、铅笔、直角三角尺、学生任务单。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环节 主要师生活动 一、聚焦 1.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光的反射现象,在最后,老师留了一个问题,你还能说出生活中人们利用光的反射解决难题的事例吗? 预设:(1)牙科医生用小平面镜来观察患者的病牙。
(2)在舞蹈房里,演员们用镜子来观察自己的姿势和动作。
(3)科学家用潜望镜在地下室里观察火箭的发射。
(4)潜水艇在水下航行时,用潜望镜观察海面和空中的情况。
2.聚焦问题。
那么潜水艇工作人员在水下艇内工作,为什么能通过潜望镜观察到潜水艇周围甚至水面上的的情况呢?潜望镜有什么神奇的功能呢?它的内部构造又是怎样的呢?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揭开潜望镜的奥秘,亲自制作一架潜望镜。
3.潜望镜原理。
光水平射入到第一面镜子上,经第一次反射到第二面镜子,然后在经历第二次反射,水平射出进入到我们眼中。我们发现两面镜子是平行的。镜子与边成45度夹角,这样我们才能全部看到外面的情景。
二、制作 制作步骤:
1.准备一个长纸盒,可以是牙膏盒、牛奶盒,也可以用一张厚卡纸制作一个长纸盒。
2.用直角三角板在纸盒两端上画一个与底部成45°夹角的斜线。两条线平行。
3.在纸盒在对立面上同样画两条斜线,保证平行且与底端成45°夹角。
4.在纸盒画的四条线上,按照镜子的宽度做标记。
5.沿着与小镜片相同宽度的线段剪开。共剪四条缝隙。目的是插入小镜片。
6.把两面镜子分别插入纸盒开口,并保持镜子的反射面是相对的。
7.在镜子的反射面前各开一个窗口。
三、拓展 1.视频资料:潜望镜是怎样工作的呢? 四、单元总结 同学们,到今天我们就完成了光单元的学习。我们回顾一下本单元的核心内容。
1.有的光直接来自发光的物体,有的光来自反射光的物体。能发光的物体叫作光源。
2.光源发出的光沿直线传播。当行进中的光遇到物体时会发生反射或折射,会改变光的传播方向,会形成阴影。
3.太阳光包含不同颜色的光。
4.光的反射原理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等等。
最后,希望同学们继续关注、探索光的奥秘。
2.1 地球的表面 课程基本信息 课例编号 8 学科 小学科学 年级 五 学期 第一学期 课题 《地球的表面》
教学人员 姓名 单位 授课教师 指导教师 指导教师 教学目标 1.说出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是复杂多样的,也是不断变化的;
描述山地、高原、湖泊、平原、盆地等主要地形的特点。
2.通过观察、分析图片等资料获得关于地形特点的信息;
对地形变化的原因进行有依据的猜测。
3.愿意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
发展探究地形变化原因的兴趣。
教学重点:说出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是复杂多样的,也是不断变化的。描述山地、高原、湖泊、平原、盆地等主要地形的特点。
教学难点:对地形变化的原因进行有依据的猜测。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环节 主要师生活动 一、聚焦 1.教师为学生呈现一幅从宇宙中观察地球的图片。地球呈现出丰富的色彩和高低不平的表面,这些都代表着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貌,使学生从整体上感知地球表面的样子。
2. 谈话:地球的表面是什么样子的?地球现有的面貌是本来就有的吗?是什么力量使地球变成了现在的样子? 二、探索 (一)观察世界地形图,从整体了解地球表面的样子。
1.谈话:短时间内走遍全球观察地球表面的样子是不现实的。地形图是将地面上的地物和地貌按水平投影的方法,并按一定的比例尺缩绘到图纸上,可以帮助我们快速便捷的了解地形地貌。下面就请同学们跟随老师一起观察世界地形图,尝试描述地球表面的样子。(插播视频)
2.集体交流:说一说通过观察地形图,你对地球表面有哪些认识? 预设:地球表面有陆地、有海洋,海洋的面积比陆地大;
陆地表面摸上去高低不同,坑坑洼洼;
如果学生说不出太多信息,教师可以适当追问,如:地形图上不同的颜色代表什么?目测海洋面积大还是陆地面积大? 3.教师讲解:从地形图上我们可以了解到,地球表面大部分被海洋覆盖,确切的说,海洋占地球表面的约71%,陆地约29%。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海拔高度,表示地势的高低,“坑坑洼洼”也正体现了地球表面的高低不平。
(二)观察我国的地形图,从局部认识陆地的地形地貌。
1.谈话:下面我们把目光聚焦到中国,观察我国的地形图,了解我国的地形地貌特点。(插播视频)
2.集体交流:说一说通过我国的地形图,你对陆地的地形地貌有了哪些认识? 预设:我国地形具有西高东低的特点;
陆地上有平原、高原、山地、盆地、丘陵…… 3.小结:我国地形具有西高东低的特点,通过北纬32°线,自西向东作一幅中国地形剖面图,从西部的高原,到中部的盆地,再到东部平原,西高东低,呈阶梯状逐级下降的地势特点十分明显。有5种不同的地形,如:地面坦荡,边缘陡峭的高原,峰峦起伏、坡度陡峻的山地,有广阔的平原,低缓的丘陵,还有四周群山环抱、中间低平的盆地。
(三)推测地形成因 1.谈话:我们再次缩小观察范围,从全国的地形地貌聚焦到五个具体的地方——香港地质公园、长白山天池、敦煌、黄土高原、黄河入海口,观察这五个地方的地形地貌,描述它们的特点,并在观察、描述的基础上,对其形成原因进行猜测,填写在学习任务单上。
2.集体交流 预设:通过观察,我们发现香港地质公园它的地形特点是是岩层弯曲、断裂。长白山天池,它的地形特点是湖泊被群山环抱。敦煌的地形地貌呈现一个个形态多姿的土丘。黄土高原地面千沟万壑、地形支离破碎。黄河入海口是一个个由河道分割的小岛。我们推测香港地质公园内弯曲、断裂的岩层可能是因为岩层受力发生了弯曲。长白山天池的地形地貌可能是火山喷发后形成的。敦煌的地形地貌可能是由于风的吹蚀形成的。黄土高原、黄河入海口的地形地貌猜测是因为流水的作用。
3.小结:我们的猜测对不对呢?在本单元后面的几节课里我们将继续探究。
三、研讨 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有哪些?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预设:地球表面有5种不同的地形,如:地面坦荡,边缘陡峭的高原,峰峦起伏、坡度陡峻的山地,有广阔的平原,低缓的丘陵,还有四周群山环抱、中间低平的盆地。
四、拓展 影响地形变化的因素有哪些? 2.2 地球的结构 课程基本信息 课例编号 9 学科 科学 年级 五 学期 上 教学人员 姓名 单位 授课教师 指导教师 指导教师 教学目标 1.说出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地壳在不断运动着;
知道组成地壳的岩石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2.通过查阅资料,观察图片了解地壳运动如何引起地形变化;
制作地球结构的模型,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3.保持对探究地球内部构造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
乐于参与地球结构模型的制作活动,能够与他人合作克服困难积极完成制作任务。
教学重点:说出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地壳在不断运动着。
教学难点:制作地球结构的模型,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环节 主要师生活动 一、聚焦 谈话: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地球表面的特点,并通过观察弯曲的岩层(香港地质公园)、火山地貌(长白山天池)等推测地球表面的样子与地球的内部构造有关,地球的内部结构是什么样的呢?” 二、探索 (一)整体认识地球结构 1.谈话:(教师课件展示“地球内部结构”的图片)这是展示地球内部构造的示意图。图中显示,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可分为哪几个圈层? 2.教师讲解: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1)地壳,是地球固体圈层的最外层,由岩石组成。厚度各处不一样,大陆地壳平均厚度为35千米,大洋地壳平均厚度为7千米。(2)地幔,位于地壳以下地核之上,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上地幔顶部和地壳一起合称为岩石圈。岩石圈以下是软流层,被认为是岩浆发源地,热对流活跃,推动了岩石圈板块的运动。岩石圈和软流圈是地质构造发生、发展的区域。(3)地核,是地球内部构造的中心圈层,是地幔以下到地球中心的部分。现在人们对这部分的物质构成以及形态的了解还比较有限。
3.学生填写学习任务单:学习任务一-观察地球内部结构示意图,标注各部分名称。
(二)了解地壳的组成 1.谈话:地球的地壳部分是由岩石组成,在上学期的科学课中我们认识了几种常见的岩石——花岗岩、大理岩、砂岩等。你知道组成地壳的岩石分为几大类吗? 2.学生活动:阅读教科书24页至25页“了解地壳的组成”部分,自学后完成学习任务单:学习任务二-根据典型岩石的名称填写形成地壳的岩石种类。
3.交流汇报。
4.小结:组成地壳的岩石按照其成因分为三大类: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地球内部的岩浆在一定地质条件下会喷出地表或侵入岩石中并冷却凝固形成了岩浆岩;
由水、空气或冰的搬运,沉积在河、海、湖水盆地中或陆地上的沉积物质经固结就形成了沉积岩;
在地壳发展过程中,原来已存在的岩石因遭受变质作用,在基本保持固态的情况下发生结构、构造和矿物组成的改变而形成的一类新的岩石就是变质岩。
(三)了解地壳的运动 1.教师提问:地壳是运动还是静止的?是什么力量使地壳运动的?地壳的运动又会产生哪些自然现象呢? 2.学生活动:阅读学习关于“地壳运动”的相关资料并尝试解释教材中25页“岩层受力产生弯曲变形”的形成原因。
3.师生交流。
4.小结:地壳在不断地运动;
地壳运动会使岩层受力,就会发生弯曲变形。
(四)做一个地球结构的模型 1.谈话:下面我们用橡皮泥来制作一个地球结构模型(出示实验材料),红、黄、蓝三种颜色分别代表地核、地幔、地壳。为了更加逼真地还原地球内部结构的特点,我们还需要获取哪些信息? 预设:地核、地幔、地壳三个圈层的厚度(平均厚度)
2.教师讲解:在地球三个圈层中,地壳最薄,而且各处厚度不一,平均厚度约为17公里;
地幔的厚度约为2865公里;
地核的平均厚度约为3400公里。
3.教师提问:如果按照这个数据去制作地球结构模型,数值大,实施起来将很困难,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吗? 预设:可以将数据进行等比例缩小,将地核的厚度3400公里缩小为1厘米,再将地幔的厚度等比例缩小3400倍后,约为0.8厘米。由于地壳层的平均厚度仅有17公里,缩小3400倍后将十分的薄,因此,我们将蓝色橡皮泥压成非常薄的一层包裹在地幔层的外部即可。
4.分组活动:制作地球结构模型并进一步观察地球结构模型。
5.交流分享:用小刀轻轻划开橡皮泥地球,观察其内部构造可分为三层,中间红色最厚的一层为地核层,中间黄色较厚的为地幔层,最外面蓝色薄薄的一层为地壳层。
三、研讨 哪些现象或证据说明地球内部是运动的? 许多科学家认为,组成地球外壳的岩石圈原来是一个整体,后来地球内部运动的力量使它分裂成几块,形成了现在的大陆板块。就像漂浮在煮沸的热粥上的柚皮块,这些大陆板块相互碰撞、分离、平移,从而导致地表的巨大变化。如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还会引发火山爆发、地震、海啸等。
四、拓展 地震作为地球内部运动的证据之一,同学们都有哪些了解? 2.3 地震的成因及作用 课程基本信息 课例编号 10 学科 科学 年级 五 学期 上 课题 地震的成因及作用 教学人员 姓名 单位 授课教师 指导教师 指导教师 教学目标 1.说明地壳运动是地震发生的原因;
解释地震的发生会使地表形态发生巨大变化,抗震救灾是有方法的可循。
2.通过模拟实验,探究地震形成的原因;
通过阅读资料、观察图片,分析地震后给地表带来的改变;
制作关于抗震防灾的手抄报,宣传抗震防灾的常识。
3.保持对地震现象的探究热情,乐于参加模拟实验;
能基于证据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认真倾听他人意见,形成集体观点。
教学重点:说明地壳运动是地震发生的原因。
教学难点:通过模拟实验,探究地震形成的原因。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环节 主要师生活动 一、聚焦 谈话:地壳在不断地运动,地核中的岩浆在不停地涌动,有时会通过地震和火山喷发让我们感受到。地震是怎样形成的?地震发生时的情景是怎样的?会给地球表面带来哪些改变呢?(课件展示地震后的公路)
二、探索 (一)了解地震的成因 1.提问:要想解开地震成因之谜,我们需要观察地震发生时的现象,根据现象作出假设。如何检验假说? 2.出示实验材料并组织学生思考、交流以下问题:
(1)用什么模拟什么? (2)实验过程中要注意观察什么? 提示:观察现象时,除了要观察“地面”的变化外,还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地面”断裂、隆起的位置与“板块”对接边界的位置关系。
3.巡视指导 4.小结:组成岩石圈的六大板块在不停地运动,它们相互碰撞、彼此分离……板块边缘构成地球表面的活动带,是火山、地震高发地区。在这样的过程中,地壳或岩石圈会发生机械变形、变位,比如升降、漂移、褶皱、断裂、地震等。
(二)了解地震给地表带来的变化 1.教师提问:“地震会给地形地貌带来怎样的改变呢? 2.分组活动:阅读资料、分析图片,从中提取有用的信息。
3.师生交流 4.小结:地震会使地面断裂、隆起,引起山体滑坡、泥石流、阻塞河道形成堰塞湖……强烈的地震会极大改变地表形态。
(三)制作抗震防灾海报 1.教师提问:地震发生时我们应该如何自救与互救呢? 2.交流分享 3.分组活动:制作宣传海报 4.展示与交流 三、研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能试着分析一下地震给地表带来的改变是剧烈的还是缓慢的?为什么? 四、拓展 地震发生前自然界是否会给我们发出一些预警信号吗? 2.4 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 课程基本信息 课例编号 11 学科 科学 年级 五 学期 上 课题 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 教学人员 姓名 单位 授课教师 指导教师 指导教师 教学目标 1.说明地壳运动是火山喷发的原因;
解释火山喷发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对环境产生巨大的影响。
2.通过阅读资料、观察图片,分析火山喷发给地形地貌带来的改变;
通过模拟实验获得证据,探究火山喷发的原因。
3.对探究火山喷发现象保持好奇心和探究热情;
积极参加模拟实验,具有基于证据发表自己见解的意识。
教学重点:说明地壳运动是火山喷发的原因。
教学难点:通过模拟实验获得证据,探究火山喷发的原因。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环节 主要师生活动 一、聚焦 1.谈话:上一节课我们了解了地震的成因,火山喷发又是怎样一番情景?又会给地球表面带来哪些改变呢? 二、探索 (一)了解火山喷发给地表带来的改变 1.教师课件展示教科书29页火山正在喷发的图片以及艾雅法拉火山喷发的资料,由学生阅读、分析火山喷发时的情景,会伴随哪些现象? 2.师生交流:
火山喷发时形成裂缝、熔岩喷涌、充满泡沫的火山岩小山…… 3.教师为学生提供长白山天池和斯图塞火山岛的资料,请学生根据图片和文字资料分析火山喷发后给地表带来的改变。
提示:资料中详细介绍了两种典型地形地貌的形成过程,便于学生通过分析资料形成对“火山喷发后给地表带来的改变”的清晰认识。
4.交流分享 (二)了解火山喷发的成因 1.谈话:通过前面的学习,你们能否推测火山喷发是如何形成的?请说出你们的猜想。
预设:高温高压、地壳中薄弱地带、岩浆中的大量气体。
2.出示实验材料,组织学生思考、交流以下问题:
(1)用什么模拟什么? 预设:土豆泥代表火山,番茄酱代表岩浆,酒精灯加热则代表地壳深处高温的状态。
(2)为了保证实验效果,实验中需要注意什么? 提示:j不要使用石棉网,对罐头盒直接加热;
k番茄酱要适当稀释;
l土豆泥上挖的洞要到达盒底;
m封“火山口”的土豆泥要薄。
3.分组活动:模拟火山喷发实验 4.交流分享 预设:加热一段时间后,“火山口”会向外冒热气,过一会儿“岩浆”冒着气泡从“火山口”溢或喷涌出来。
5.小结:蕃茄酱受热喷涌而出的过程和大自然中炙热的岩浆喷发的过程一样,地壳越到深处温度越高,压力越大。高温高压的岩浆在遇到地壳的薄弱地带时,就会喷出地表,这就是形成火山的原因。
(三)了解火山喷发对环境的影响 1.研讨:火山喷发会对环境造成哪些影响? 预设:多数学生会从负面的角度说出火山的影响 策略:引导学生分析火山喷发的积极意义 2.小结:火山喷发会给人类带来严重的灾难,比如烧毁森林、房屋,掩埋农田和城市,污染空气,导致滑坡、山崩、泥石流、地震等。但落在火山周围的火山灰能提高土壤肥力,使森林和庄稼生长得更好;
火山地热是一种清洁能源,加热后的水能作为热源被人们利用;
火山灰和火山岩还是筑路的好材料。
三、研讨 同学们还记得本节课开始时所介绍的长白山天池吗?你们能否利用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来解释一下它的形成原因吗? 四、拓展 火山喷发给地表带来的改变是剧烈的还是缓慢的? 2.5 风的作用 课程基本信息 课例编号 12 学科 科学 年级 五 学期 上 课题 风的作用 教学人员 姓名 单位 授课教师 指导教师 指导教师 教学目标 1.说明风的作用会磨蚀岩石并且搬运岩石破碎物,对地形变化起到重要作用,而且这种作用和变化是缓慢进行的。
2.根据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风对地形的作用”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根据并且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和分享。
3.体会到大自然的神奇力量;
重视探究成果对解答问题的重要价值。
教学重点:通过模拟实验初步探究风蚀作用对岩石的影响,了解风蚀作用、风的搬运及堆积作用对地球表面的影响,以及相关地形地貌的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探究风蚀作用对岩石的影响。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环节 主要师生活动 一、聚焦 1.谈话: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地震和火山喷发可以改造地球表面的样子。这种改变虽持续时间不长却十分剧烈。其实,还有一些力量持续而缓慢的改变着地表形态,这就是地球的外部圈层,例如风、水的作用。
2.提问:风是怎样改变地球表面的呢?(出示风蚀地貌图片)
二、探索 (一)模拟实验:模拟风卷起的沙子对岩石的影响。
1.出示实验材料,组织学生思考、交流用什么模拟什么? 预设:岩石代表自然界中真实的岩石;
砂纸代表被风卷起来的沙子;
打磨的方向应该是水平方向的,模拟空气流动的方向;
打磨的过程代表风卷起沙子不断磨蚀岩石的过程。
2.分组活动:模拟风卷起的沙子对岩石的影响 3.交流分享:在模拟实验中,是什么力量使“岩石”发生了改变? 提示:在打磨前,我们先用放大镜对岩石进行观察,可以看到砂岩的表面较为平整。在打磨的过程中,我们能看见不断有岩石的碎屑物质脱落下来。打磨一会儿,我们再来观察打磨后的岩石,在岩石表面,我们能看见非常轻微的磨痕。因此,是“风的作用”使“岩石”发生了改变。
4.教师出示敦煌地区地形地貌的照片,请学生根据模拟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推测它们是怎样形成的? 提示:风力侵蚀,简称风蚀,是风的地质作用之一。在气流冲击作用下,引起地表疏松碎屑物质移动或飞扬、转移和积聚的侵蚀过程。多在大风频繁,天气干燥或缺少植被的条件下发生。与地震和火山喷发相比,风力对地形地貌的影响是缓慢的,需要日积月累的过程。
敦煌地区的地形地貌就是由于风的磨蚀作用,小山包的下部往往遭受较强的剥蚀作用,并逐渐形成向里凹的形态。如果小山包上部的岩层比较松散,在重力的作用下就容易垮塌成陡壁,形成雅丹地貌。(二)了解更多风对地球表面的影响 1.教师引导学生在探究风蚀作用的基础上,观察教科书提供了沙漠、戈壁、风蚀蘑菇、雅丹地貌的图片及资料。
2.学生分析、学习这些资料的基础上加深对风蚀作用的了解,并且丰富他们对风力作用的认识。
3.交流汇报。
4.总结风对地球表面的影响 三、研讨 1.在模拟实验中,是什么力量使“岩石”发生了改变? 2.敦煌地区的雅丹地貌是怎样形成的? 3.地球表面的变化还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和地震、火山喷发相比,引发的改变有什么不同? 四、拓展 除了风力作用,还有哪些外力作用塑造着地球表面的形态呢? 2.6水的作用 课程基本信息 课例编号 13 学科 科学 年级 五 学期 上 课题 水的作用 教学人员 姓名 单位 授课教师 指导教师 指导教师 教学目标 1.说出雨水降落到地面会侵蚀土地;
说明河流会侵蚀河床和两岸,这些被侵蚀的泥土在水流缓慢的地方又会沉积下来。河流的侵蚀和沉积作用,形成了许多不同的地形地貌。
2.通过模拟实验探究降雨给土地带来的变化;
通过分析、阅读资料了解河流的侵蚀和沉积作用形成了许多不同地形地貌。
3.认识到地表的地形地貌是不断变化着的;
积极参与模拟实验,尊重事实,愿意沟通交流自己的观点与发现。
教学重点:通过模拟实验认识降雨给地表带来的变化,认识河流对地表的改变,并且用掌握的科学知识解释自然现象,加深对“流水”这一外力作用如何影响地形变化的认识。
教学难点:探究降雨给地表带来的变化。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环节 主要师生活动 一、聚焦 谈话:降落的雨水和众多的河流会给土地的地貌带来怎样的影响? 二、探索 (一)认识降雨给土地带来的变化 1. 教师提供一些降雨与地表变化相关的图片、视频,请学生观察并对“降落地面的雨水会给土地带来怎样的改变呢?”这一问题展开讨论。
预设:雨水会带走土壤、雨水冲出许多小沟…… 2.出示实验材料,组织学生思考、交流以下问题:
(1)用什么模拟什么? 预设:我们用泥土模拟土地,用装有水的自制喷壶模拟降雨。在山丘模型上撒一些带颜色的沙子,便于观察“降雨过程”中山丘上松散的土壤是怎样移动的,又聚集到了哪里。
(2)实验过程中要注意观察什么? 提示:学生先观察“降雨”前山丘的样子并记录下来,便于对比观察“降雨”后山丘的变化,发现降雨对土地的影响。
3.学生活动:模拟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4.交流分享 提示:
“降雨”时,土壤和彩色的沙子被细流带动沿坡面向下移动;
水流到低洼处汇集后,水量变大,侵蚀力变强,“河道”变宽;
土壤和沙子会堆积到坡脚。
5.小结:降雨的过程中会形成细小的水流,它们将带动松散物质沿坡面向下移动。当流水汇集到斜坡低洼处形成较强水流,侵蚀作用增强,松散物质会堆积在斜坡下部和坡脚处。降雨会冲走松散的土壤,造成水土流失。降雨的侵蚀作用改变了地表的形态。
(二)了解河流对地形带来的改变 1.提问:通过模拟实验,我们观察到降雨对土地的改变,河流对地形又有哪些影响呢? 2.学生活动:观察黄河乾坤湾和黄河入海口沙洲的图片,尝试分析河流对地表的改变。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补充视频资料。
3.交流分享:黄河第一湾和黄河入海口这两段河流具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地形地貌? 预设:第一幅图片呈现的是乾坤湾的地形特点。从图片中,可以观察到乾坤湾的两岸一面为凹岸,一面为凸岸。凹岸一侧有悬崖,地形险峻。凸岸一侧是平缓的河滩。形成这样地形特点主要是由于河流的侵蚀作用,具体说是侧蚀作用造成的。自然界里河流总是弯曲的。当河水流过河湾时,河水由于惯性会偏向凹岸,进入单向环流状态,河水及其中的碎屑不断冲击凹岸使得凹岸不断后退。被侵蚀下来的碎屑物质,较粗的沉积在河床底部,较细的则由环流的底流带至凸岸沉积下来,因此凸岸不断前伸。随着凹岸侵蚀,凸岸堆积的发展,河床会越来越弯曲。第二幅图是黄河入海口的沙洲。入海口沙洲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河水的沉积作用造成的。河流入海时流速急剧降低,河水的搬运能力减弱甚至消失,使得河流所携带的碎屑物质沉积在近岸的河口处形成的锥形的堆积地貌。
4.讲解:下雨时,随着雨量增大,地面有了水流。水流从高处流向低处,同时把岩屑和土粒冲到河里,河水夹杂着这些颗粒对河岸进行磨削。在岩石较硬的地区,河水不断向下切削,使河谷加深。在岩石土壤松软的地区,河岸常被冲塌,泥沙石块被水流带走。奔腾的河水,会击碎岩石和土壞,在温度和风力的参与下,磨削、溶蚀河底和河岸,加深和拓宽河床。河流注入湖泊或海洋时,河水所携带的泥沙会大量堆积下来,形成向湖或海洋伸展的平地。这种平地外形像三角形,叫作三角洲。我国长江三角洲,就是千万年来,由长江河水带来的泥沙堆积而成的。
三、研讨 1.降雨会对地表产生怎样的影响?根据你的认识解释沟壑的形成原因。
2.水在改变地表样貌的过程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与地震、火山喷发、风的作用比较,有什么相同与不同? 四、拓展 回顾我们之前的学习,你能否对改变地表形态的内力和外力作用的特点进行一次简单的梳理呢? 2.7 总结我们的认识 课程基本信息 课例编号 14 学科 科学 年级 五 学期 上 课题 总结我们的认识 教学人员 姓名 单位 授课教师 指导教师 指导教师 教学目标 1.说明地球内部力量如地壳运动产生的力,与外部因素如风、水等,都会影响地球表面的形态;
解释斜坡上有无植物的覆盖会影响土地被侵蚀的程度。
2.回顾和梳理影响地球表面地形和地貌的因素;
通过对比实验,研究植被对侵蚀影响。
3.愿意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
教学重点:回顾本单元学习的内容,运用学到的科学知识对典型地形地貌形成的原因做出解释。
教学难点:通过对比实验,探索植物对侵蚀的影响,培养学生爱护植物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环节 主要师生活动 一、回顾梳理 (一)单元整体回顾 教师讲解:本单元从整体上采用了总—分—总的模式,即在单元的起始课也就是第1课我们对主要地形地貌的成因进行假设,埋下探索的伏笔,激起探究兴趣。在后续课的学习中,我们逐课亲历相应的科学实践活动,完善或修正已有认知,逐步形成对地形地貌变化成因的科学解释。单元最后一课回顾、反思学习过程,建构起关于地球表面变化原因的新的认识。
学生活动:回顾反思 (二)具体研究内容回顾 二、拓展提升 (一)探索植物对侵蚀的影响 1. 谈话:“我们知道了雨水对土地具有侵蚀作用,那么怎样可以减少雨水对土地的侵蚀呢?” 预设:通过讨论,学生会想到在土地上种植植物可以减少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2.“是不是我们想的这样呢?植物对侵蚀有什么样的影响呢?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一下。”教师出示实验材料,组织学生思考、交流以下问题:
(1)用什么模拟什么? 泥土代表土地、覆盖在表面的植物模拟土地上种植的植物,喷水器喷出的水模拟雨水。
(2)在实验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提示:两边地形要一样,“降雨量”一样,从同样高度“降雨”。
3.学生活动:模拟实验采用对比实验的方法,通过比较发现有无植物覆盖土地受侵蚀程度的差别 4.交流分享 提示:通过观察,学生发现没有植被覆盖的小山丘,顶部被冲垮,表面形成一条条小沟,雨水带走大量的土壤。有植被覆盖的小山丘顶部保存较为完好,并没有被冲出小沟,雨水带走较少土壤。这是因为植物的根系可以抓紧土壤,减小了水土的流失。
5.小结:没有植物覆盖的土地比有植物覆盖的土地受到的侵蚀程度严重。所以,保护植物对环境保护具有重要作用。
(二)研究方法与思维方法拓展 1.本课研究方法总结;
2.地球科学领域研究方法拓展;
3.地学思想提升。
3.1时间在流逝 课程基本信息 课例编号 15 学科 科学 年级 五 学期 一 课题 《时间在流逝》
教学人员 姓名 单位 授课教师 指导教师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古人利用天体的运动规律计时。
在一定的条件下,燃香变短的速度基本是均匀的,可以用来计时。
科学探究目标 能搜集古人计时方法的资料并进行交流。能观测并记录燃香时间的相关数据。
能就“蜡烛可以计时吗”这一问题结合实验进行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
科学态度目标 有关注计时方法的意识和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了解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计时工具。
教学重点:了解古代人类的计时方法和发明的计时工具。
教学难点:实验研究燃香计时的科学原理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环节 一 二 三 了解没有任何计时工具的古代人类怎样确定时间。
1.动物的迁徙——大雁南飞北归时间 2.植物的生长周期——黍子的播种与收割时间 3.每日的作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4.夜晚计时 了解日晷和圭表相关知识。
实验观察,研究燃香计时原理。
1.准备实验材料。
2.燃香分段计时,并记录时间数据。
3.分析数据,形成解释。
3.2 用水计量时间 课程基本信息 课例编号 16 学科 科学 年级 五年级 学期 第一学期 课题 《用水计量时间》
教学人员 姓名 单位 授课教师 指导教师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初始水位高度和孔径不变,流出相同水量所需的时间一致;
保持水位高度不变, 水流的速度不变。水流的这一特点可用于计时。
科学探究目标 能通过实验发现影响水流速度变化的主要因素。
能通过观察古人利用流水计时的装置,结合自己的实验探究,理解这些装置计时的方法。
科学态度目标 理解古人的聪明才智,对古人的智慧创作产生敬佩之情。在观察和记录实验数据时能始终保持严谨细致的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了解社会的发展会带动计时工具的进步。
教学重点:能引导推测光照射到不同物体时光传播路径的变化。
教学难点:够根据数据和现象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和推理。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环节 主要师生活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1同学们好!我是北京市朝阳区芳草地国际学校远洋小学的高老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用水计量时间》。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一些古代的计时工具,像日晷、燃香钟都能计时,但是在使用过程中也遇到了一定的问题。
3比如:日晷只能在天气晴朗的白天使用,在阴天、夜晚却不能使用。
4燃香钟利用了香燃烧的速度是均匀的,具有等时性,能准确记录一小段时间,但不能长时间的、持续计时。
根据人们新的需求,古人继续探索,寻求更加方便、持续、精准的计时工具。
后来,人们发现利用水来计时也是可以的,还制作出了水钟。
5这就是古代的水钟。我们看,三个水壶依次从高向低排列,高处的水壶都是向低处的水壶里面漏水;
最后的水漏在一个有刻度的圆筒中,人们通过看圆筒中的水位指示,就可以知道流逝的时间了。
既然可以用水流来计时,那么水流的速度有怎样的特点,水的流动速度也是均匀的吗? 马上就有同学提到了前面的研究,我们听。
6音频1:(女)我觉得水流速度是均匀的。上节课在研究燃香计时的时候,我们发现香每燃烧四分之一用的时间都是相等的,说明香燃烧的速度是均匀的。我看到过从水管里往下滴的水,一滴一滴的,看起来水流的速度也是均匀的。
还有的同学不同意呢,我们听。
7音频2:(男)我觉得水流的速度不是均匀的。我从壶里往外倒水的时候,开始水流很粗,接着水流逐渐变细了,然后水就像断了线的珠子,一滴滴的,直到最后壶里就没有水了。
教师:看来,你认为的水流的速度不均匀,是因为水有着一段段的变化。在前面的时段和后面的时段里水流的速度是不同的。
又有同学来补充,我们听。
8音频3:(女)我觉得,水流的速度是可以控制的。我能让它流的快一些,也能让它流的慢一些。就先跟我们在医院里面输液的时候一样,用调节器进行控制就可以了。
教师:这几位同学的想法还真的很具代表性。水流的速度到底是不是均匀的呢?我们一起通过实验的方法来看一看吧! 9请你把上节课要求准备的材料拿出来。我们看:有一个去掉底儿的矿泉水瓶,瓶盖上扎好一个孔,还有一个去掉口儿的矿泉水瓶,和一个有刻度的量杯。
像老师这样把他们组装在一起,就成为一个简易水钟了。用上面的瓶子来装水和漏水,用下面的瓶子来接水,就可以进行实验观察了。
同学们自己的实验装置制作好了吗,我们看一看。
10学生作品1 11学生作品1 12学生作品1 13同学们的实验装置都做好了,我们先堵住瓶盖上的漏水孔,在盛水瓶里面放入一些有颜色的水,然后松开手指并放在接水瓶上,开始观察水流的状态吧。老师也录制了一段视频,我们一起看一看。
14视频播放。通过观察水流的速度,你有什么发现? 15音频1:(女)我发现水流很细小,缓慢的流着,一直是这种状态,所以我觉得水流速度是均匀的。
16音频2:(男)我发现水流一开始的时候,连成一条线,过一会儿像断了线的珠子,接着就一滴一滴的了,最后那一滴水半天才流下来。所以,我觉得水流速度不均匀。
你同意谁的发现呢?你又有什么想法呢?刚才我们是用眼睛观察到的现象,没有那么准确。接下来我们通过测量,寻找证据去证明自己的想法。
17怎样证明水流的速度是否均匀呢?你有什么好办法? 18有同学马上想到了燃香实验。我们曾经把香平均分成四份,比较每燃烧一份用的时间是否相同。
马上有同学来补充,我们要固定一定量的水,如200毫升,把200毫升水也平均分成4份,每流出50毫升记一次时间,然后比较每50毫升水流出的时间是否相同。如果每流50毫升水用的时间都一样,就说明水流是均匀的。如果流出的第一个50毫升水,和流出的第二个50毫升水、以及第三个、第四个的50毫升水都不一样,说明水流是不均匀的。
你同意她的实验设计吗?看来,这个实验中的刻度需要精准,我们怎么在饮料瓶上标记刻度呢? 19首先给盛水瓶标好200毫升的刻度。再给接水瓶上贴一张纸条,然后利用量杯分四次就把每一个50毫升的刻度线画好了,直到200毫升。刻度标画好,还要注意记录和计时两个要点。
20你可以把每次的实验时间填写在这样的表格中。
每接水50ml的时候,就记录一下时间。实验要重复三次以增加科学准确性。
我们如何操作手机的计时工具呢,老师教给大家一个好方法。
21播放录像:打开手机计时工具,选择秒表功能,点击开始就可以计时了,测试完第一个50毫升后可以按暂停,记录下时间。然后可以复位进行第二个50毫升的记录。如果想连续记录,我们可以在到达第一个50毫升的时候点击计次,在到第二个50毫升的时候在点击计次,这样我们既能看到总时间也能看到每次的时间了。
赶快去测试自己的简易水钟吧。老师也录制了实验视频,我们一起看一看。
22播放录像:实验中,同学们通过实验收集了大量的数据,我们来一起分析一下,看看它能为我们提供有力的证据吗? 23我们先来横向比较完整的一次200毫升水流下的过程,第一个50毫升流下来用了 第二个50毫升流下来用了 第三个50毫升流下来用了 第四个50毫升流下来用了 。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每个50毫升流下来的时间是不同的,说明了水流是不匀速的,重复进行的第二次第三次实验结果呢?和第一次一样,同一次实验中的每个50毫升流下来的速度是不相同的,这说明水流速度是不均匀的。
24再来看看其他同学的数据。是否也都说明了这样的趋势。
这些发现都告诉我们,用这样的流水计时并不准确呀!!! 25请大家思考,为什么水流速度会不均匀呢?在刚才的实验过程中,你还关注到了水的哪个方面也发生了变化?有的同学提到,盛水瓶里的水位高低发生了变化,可能和这个因素有关呢。(照片或视频)
26水位高低还真的产生了变化,如果能控制水位高低不变化,是不是水流就会匀速呢?你的小脑瓜转的真快,控制水位不变化还真是一个关键因素。我们看看古代的水钟是怎么控制水位高度不变的。
27图片:通过观察我们发现:这个水钟的漏水壶边上有一个分水孔,多余的水会从分水孔流出。同时还有一个注水口,保证水是源源不断的注入漏水壶的,这样就解决了水位高低不变化和计时持久的问题了。
古代人们真是很有智慧啊!只不过进行了一个精巧的结构设计,既保持了水位高度不变,还有源源不断的流水供应。由此可见,水钟确实是利用水流速度的均匀具有等时性来计时的。
其实,古代的水钟分为两种类型,我们通过视频了解一下。
28视频播放 29请你课后改进你的简易水钟,使它成为一个能够流速均匀、准确计时的水钟。下节课我们还要利用这个改进好的水钟进行任务挑战。好了,同学们。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再见! 3.3 我们的水钟 课程基本信息 课例编号 17 学科 科学 年级 五年级 学期 第一学期 课题 《我们的水钟》
教学人员 姓名 单位 授课教师 指导教师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水钟通过一定的装置,能够保持水在一定的时间内以稳定的速度往下流,从而能用来计时。
我们可以控制水流的速度,从而使水钟计时更加准确。
科学探究目标 能运用画图和文字描述的方法设计制作水钟的方案。
能利用剪刀、塑料瓶等简单工具和材料制作一个简易的水钟。能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对自己的方案进行改进。
经历思考方案—制订计划—实施方案—检验成果—寻找原因—改进完善的探究过程。
科学态度目标 在制作水钟的过程中感受到科学制作带来的乐趣。
体会到在科学研究中分工合作与和谐地开展探究都是很重要的。
体验到完成一个科学制作需要不断重复实验,在实验中逐步完善。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经历一项工程的几个主要过程。
教学重点:我们可以控制水流的速度,从而使水钟计时更加准确。
教学难点:能运用画图和文字描述的方法设计制作水钟的方案。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环节 主要师生活动 1同学们好!我是北京市朝阳区芳草地国际学校远洋小学的高老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我们的水钟》。
2.上节课,同学们都制作了自己的简易水钟,它们都是由一个漏水壶和一个受水壶组成的。通过测试水流的速度,我们发现这样的简易水壶不具有等时性,不能用来计量时间。
3.通过观察古代的水钟,我们发现它的漏水壶边上有一个分水孔,多余的水会从分水孔流出。同时还有一个注水口,保证水是源源不断的注入漏水壶的,这样就解决了水位高低不变化和计时持久的问题了。并且布置了课后的任务,请同学们在课后改进你的水钟,让它能够水流速度均匀、计时准确。下面我们就来一起看看同学们改进后的水钟吧。
4.你发现了吗?这3位同学都进行了类似的改进,我们以一位同学的作品为例来仔细看看他是如何改进的。
5.第一幅图是这位同学上节课的水钟,课下改进后就是第二幅图中的样子了,我们发现他给自己的滴水壶上安装了分水孔,还在滴水壶上再加了另一个滴水壶作为注水补充。这个改进后的水钟能达到水流速度均匀,具有等时性吗?我们来测试一下吧。
6.视频播放:从计时器上能够清楚的看到,每50毫升水的流动时间几乎是相等的。这就说明这位同学他改进的水钟很好的控制了水流的速度,达到了等时的要求。那你自己的水钟达到要求了吗?这节课,我们要挑战一个更难的任务,我相信你一定也能做得非常好。
7.你能挑战一下,制作一个计时10 分钟的水钟吗? 8.不要着急,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个任务,请你思考:1.水钟工作的原理是什么?2.你的水钟流出200毫升水用时多久?3.怎样控制水钟漏水的速度?4.如何用刻度准确记录10分钟? 9.有同学马上就能说出,我们制作水钟的工作原理是:需要控制水位高低相同,以保证水流速度是均匀的,具有等时性。他想的特别好,你想到了吗? 10.刚才我们一起欣赏了3位同学的水钟,他们流出200ml水用的时间分别是6分12秒,6分和4分44秒,再结合你的水钟所需要的时间,你能不能想一想怎样控制水钟漏水的速度呢?有同学马上想到了,快来听听她是怎么想的。
11.(音频女:我觉得漏水壶瓶盖上的孔可以控制水钟漏水的速度,如果孔大的瓶盖漏水就快,孔小的瓶盖漏水就会慢一些。我现在的水钟流下200毫升的水只用了6分钟,所以我打算重新换一个瓶盖,把漏水孔变小一点,让水流的慢一点,再去算一下如果要流10 分钟,需要流出多少水。这样做也许就可以让我的水钟能够完成计时10分钟的任务了。)
12.(音频男:我根据上节课的观察,发现降低水位也可以把流速变慢。我的水钟现在水的流速很快,我打算把分水孔降低一下,让水流的慢一点,然后再去算一下如果要流10 分钟,需要流出多少水。)这两位同学说的都挺好,看来我们可以通过改变漏水孔的大小和改变水位的高低来控制水钟漏水的速度。你也可以思考一下你的水钟适合哪种方法?你还有没有别的好办法呢? 13.水钟改进完以后我们还要想一想,如何用刻度准确记录10分钟呢?怎样通过漏水刻度就能看到10分钟到了。这里有两种划分形式。方案一:我们以自己水钟一分钟的流水量作为一个单位,在受水壶上,从下向上不断累加进行标记,直到标画出10个格子,就是十分钟的标记了。第二种,可以测一下十分钟的总水量是多少,再将总水量平均分成10份,每份就是1分钟了。
14.通过上面对任务的分析,你是否已经想好了自己水钟的改进方案,请你把先把方案记录下来,我们可以使用画图的方式呈现你的想法,为了更好地体现你的设计意图,在重点内容旁边可以使用文字进行标注。我们可以先看一下大家的改进图示。
15.这位同学就是对漏水孔进行改进的。
16.这位同学是想把分水孔降低以把水位调低。下面和你一起分享一下我的调试过程吧! 17大家看,我第一次把分水孔降低,测试了5分钟,发现受水壶的水量已经超过一半了,这样测十分钟漏下来的水就会超过我的受水壶流出来的。所以我又降低了分水孔,又测了5分钟,通过这个水量看基本满足十分钟的盛水需求。然后我就进行了刻度的划分。大家看我的测试过程。
18(播放视频)这是我调试后的水钟,基本达成了计时10分钟的要求,完成了挑战任务。你们完成了吗?有位同学特别想展示一下自己的水钟,我们就来一起看看,观察一下他的水钟达成了任务的要求了吗? 19.播放视频:先为这位同学鼓鼓掌吧!他出色的完成了挑战任务。还有些同学分享了他自己调试过程中遇到的小问题,看看你有和他们一样的问题吗? 20.(录音男:我开始认为把漏水孔扎小一点,这样我就能用比较少的水做好我的水钟了,结果做完后我发现受水壶里面的水位上升的特别慢,水钟的刻度太密集了,不方便计时,容易看错时间,所以我又把孔扎大了一些。)是的,不仅仅是孔小容易出现刻度密集的问题,如果你的漏水孔过大还会出现滴漏的水容易很快到瓶盖的问题呢。所以我们在调试改进水钟的时候要全面考虑问题,这样才能更好的达成任务的需求。
21(音频女:我在改进的过程中发现我的受水壶底部是不平整的,它的底部有凸起的一部分位置,所以为了更加精准,我在调试的过程中提升了刻度的起始位置。这样就能让我的水钟更加准确了。)这位同学就是要改变初始水位。通过这两位同学的经验分享,我们会发现其实制作水钟这个任务真的不简单呢!需要反复的测试和计算,不断地做出来,再改进,老师也是经过了几次调试呢。学习了这么多同学的宝贵经验,现在你的水钟做好了吗? 22.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改进了自己的水钟,让它更加精准。你是否发现了,虽然我们明白了科学原理,但是当把原理转变成科技成果的时候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反复调试、修改,才能不断完善。科学家的工作过程也是这样的。
23水钟即便再准确,携带也不方便,科学家又继续探索准确携带方便的计时工具,下一节课我们会继续研究新的计时工具——机械摆钟。需要大家准备单摆实验器、一根线绳,一个螺母,秒表,笔和纸。单摆实验器和秒表可以使用家里的物品替代。请同学们提前准备好。今天这节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3.4 机械摆钟 课程基本信息 课例编号 18 学科 科学 年级 五 学期 第一学期 课题 机械摆钟 教学人员 姓名 单位 授课教师 指导教师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同一个单摆在相同时间内摆动次数相同,这就是摆的等时性。根据这种性质,人们制成了摆钟,使时间的计量误差更小。
科学探究目标 能较准确地重复观测钟摆及自制摆每分钟的摆动次数。能根据钟摆的特点动手制作一个单摆。
科学态度目标 准确地测量摆的摆动次数,理解重复实验的意义。发展研究计时工具的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了解社会的需求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
教学重点:同一个单摆在相同时间内摆动次数相同,这就是摆的等时性。
教学难点:能较准确地重复观测钟摆及自制摆每分钟的摆动次数。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环节 主要师生活动 同学们,大家好,今天由王老师和大家共上一节课。
通过前面几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古代常见的计时工具,有日晷和水钟,借助这些工具我们只能知道大概的时间,多年来,人们一直在探索比较精确的计时方法,最后终于制作出了更精确的计时器——机械摆钟。
你们见过像这样的机械摆钟吗? 它一般由钟面和钟摆两部分组成,其中钟摆又由摆绳和摆锤两部分组成。
我们先来看一看它是如何工作的。在观看视频的同时请你思考:与日晷和水钟相比,钟摆为什么能够更精确地计时?与什么因素有关系呢? (播放视频,摆钟工作半分钟左右)
有的同学通过观察马上想到了, (播放音频:因为日晷和水钟都是利用有规律的变化来计时的,所以我认为摆钟的计时可能与它下面的钟摆有关,那个钟摆能够有规律的左右摆动。)你是这么想的吗?她所说的有规律你觉得是什么规律? 有的同学和我说了他的想法,他认为钟摆每分钟能摆动60次,因为1分钟有60秒,每秒摆动一次。有的同学说那不一定,感觉钟摆摆动得比较慢。那到底钟摆1分钟能摆动几次呢?让我们一起观察测量一下吧。
那该如何测量呢?怎样算摆动一次呢?一般情况下摆动一次是指,钟摆在中间位置时开始数,当钟摆到达最左侧并经过中间位置到到达最右侧,然后回到中间位置时,算作摆动一次。停止计时的时候,如果正好往返经过中间位置一次就算一次,否则就不计这一次了。我们也可以使用我们的手臂模拟钟摆,(教师演示动作)从中间开始数,手臂从左侧经过中间位置到右侧最后回到中间位置时算作摆动一次。举起你的手臂,像老师一样试一试,数一数。
下面我们就一起测量一下钟摆摆动1分钟的次数,在钟摆连续摆动的过程中,请你数一数,并进行记录。
请同学们做好准备,听我口令我们一起开始数一数。开始。
播放视频,(老师计时开始带头数123后面声音消失学生数次数)像这样的观察记录我们要进行三次。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钟摆1分钟摆动次数都是60次,钟摆1分钟摆动次数是相同的。
这说明钟摆具有等时性。那是所有的摆都具有这样的性质吗?我们可以使用身边的材料自己制作一个摆,看看你的摆是否具有等时性。
今天我们要使用单摆实验器、螺母、线绳和秒表。使用这些材料我们如何制作一个摆呢? 第一步,我们用线绳的一端绑住螺母。线绳就是摆的摆绳,螺母就是摆的摆锤。
第二步,把线绳的另一端穿入单摆实验器上面的转盘里, 第三步组装完成,这就是一个摆,为了方便观察它摆动的次数,我们可以在摆的后面放上一张白纸,在它自然下垂的时候画一条竖线。
在家中也可以找到类似的物体替代实验材料,比如:可以用细绳绑在你的台灯上,用水瓶当做重物。
也可以利用家里的钩子,比如桌子边上的,衣架上的,或者家里使用的吸盘钩,这些能悬挂线绳的结构等。线绳一端绑在钩子上另一端捆住重物,可以是橡皮。
还可以在桌子或者椅子上堆上比较高的书,用书压着尺子,把线绳一端绑在尺子上,另一端绑上螺母,这样一个摆也做好了。寻找你身边的材料,快来试一试吧。
做好了你的摆,我们就要来想一想了,你认为自制的摆具有等时性吗?怎样证明?有同学说到了:我认为我的摆具有等时性,可以观察它相同时间内摆动的次数是否一样,如果一样就证明了我的想法,如果不一样就没有证明我的想法。他说的特别好,为了方便我们之后的交流汇报,我们把相同时间定为和摆钟一样的1分钟。
观察你自己制作的摆1分钟摆动多少次?和钟摆一样吗?那如何让你的摆动起来呢?请你看看老师是如何做的。
(播放示范视频)摆线拉直,轻轻松手,不要推动你的摆锤。
开始自己的实验活动吧,观察三次,每次观察1分钟,请你认真记录。(停顿5秒)你的摆1分钟摆动了几次?下面我们一起看一下小丽自制的摆。
我们一起帮她数一数。看看她做的摆1分钟摆动了几次?请同学们做好准备,听我口令,开始。
(播放自制摆摆动1分钟的视频)这样的实验也应该进行三次,老师从小丽那里收集了她的数据。
小丽的摆每分钟摆动50次。和你的摆1分钟摆动次数一样吗? 老师还收集了其他几位同学自制摆的摆动次数,我们一起看一看,这些摆1分钟能摆动多少次呢?我们一起从数据上看一看吧! 先横着看每一个摆,摆动三次的实验数据,你能发现什么?我们能看到每个摆,摆动三次的次数多数是相同的,少数是不同的。但也很接近。因为我们实验中的摆不是很精确,会有误差,所以实验数据要看多数的次数或者求平均数。从这个表格中我们能够发现同一个摆,摆动的快慢是一定的,说明我们自己制作的每个摆都具有等时性,它们都可以用来计算自己的时间。
再来比较不同的摆,纵向看表格里的每一列,你又发现了什么?有的同学发现,不同的摆,摆动的次数不同,也就是摆动的快慢不同,在相同时间内,摆的次数越多,摆动越快。钟摆每分钟摆动的次数都是60次。显然我们自己做的摆和钟摆的快慢是不同的。数据的表现和我们看到的真的一样吗?下面我们一起看一下这几位同学的摆吧 (播放视频)通过视频我们能够发现自己制作的摆,摆动快慢真的是各不相同的。
尽管它们都具有等时性,可以测量自己的时间,但它们又都与摆钟1分钟摆动次数不一样,可以怎样把他们调成一样的? 有同学马上就能想到,把我们做的慢的摆调快点,做得快的摆调慢点不就行了吗?是的,那我们怎样调整摆可以改变它摆动的快慢呢? 请同学们课下思考: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系呢?怎样调整可以让你的摆1分钟摆动60次?下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寻找摆钟1分钟摆动60次的秘密。
下节课所需要的材料有单摆实验器、一根比较长的摆线、不同重量的摆锤、米尺、笔和纸,制作的摆的材料可以替换成你家里有的物品。请同学们提前准备好。
同学们,再见! 3.5 摆的快慢 课程基本信息 课例编号 19 学科 科学 年级 五 学期 第一学期 课题 摆的快慢 教学人员 姓名 单位 授课教师 指导教师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改变摆锤质量不能改变摆的快慢,摆绳长度影响摆的快慢:摆绳越短摆动速度越快,反之则越慢。
科学探究目标 能根据已有的实验现象推测摆的摆动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能有效开展改变摆锤质量、摆绳长度对摆的快慢是否产生影响的实验研究。能对实验的结果进行分析,并能根据分析进行预测。
科学态度目标 初步意识到获得精确的测量结果是需要反复测量的。
意识到在实验中细心观察并发现新的问题是很重要的。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了解人类的好奇心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
教学重点:改变摆锤质量不能改变摆的快慢,摆绳长度影响摆的快慢:摆绳越短摆动速度越快,反之则越慢。
教学难点:能根据已有的实验现象推测摆的摆动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环节 主要师生活动 大家好,我是来自北京市朝阳区星河实验小学的王老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摆的快慢。
(播放视频)你还记得这三个摆吗?是的上节课,我们曾看到过它们。
通过对他们数据的分析和摆动现象的观察,我们发现他们摆动快慢是不同的,而且都与钟摆1分钟摆动的次数不相同。
请你想一想,如果让这些摆也能够1分钟摆动60次,你有什么好办法? 我们一起听听同学们是怎么想的?有的同学提到挂在尺子上的摆,摆绳太短了,所以它摆动的非常快,他想通过加长摆绳让它摆动得变慢一些。
有的同学想到了挂在桌子上的摆,下面的重物是橡皮,所以它摆动得很慢,而钟摆是金属的摆锤,所以他想更换更重的摆锤。你有什么想法呢? 老师觉得这些同学们的想法和发现都特别好,比钟摆慢的,需要调快一些,比钟摆快的,需要调慢一些,大家想调整摆线长短、摆锤的轻重看看对摆的快慢有没有影响,下面我们就用你自己做的摆和老师一起试一试,摆的快慢到底和同学们说的这些因素有什么关系?他们是不是都能影响摆的快慢呢? 我们首先来调整一下自己摆的摆绳长短,请你仔细思考下面三个问题,1.你认为调整摆绳长短,摆动快慢会有怎样的变化?2.你想怎么做这个实验来证明你的假设?3. 你想观察到什么现象?使用“如果我看到……,就说明……”来说一说。
老师请到了一位同学说一说他的想法,请你仔细听,和你的想法一样吗?他认为摆绳长的摆,摆动慢,调短摆绳可以让它快一些。
那怎样来做这个实验呢?他想利用对比实验来证明自己的想法,可以做1个摆,然后调整摆绳的长短,可以1个摆绳短1个摆绳较短1个摆绳长,都测量1分钟,看一看摆的快慢与摆绳长短有没有关系。哪一个摆长的摆更接近于摆动60次,方便他继续调节自己的摆。那老师这里有一个疑问了,什么样的摆绳就是短?什么样的摆绳就是长呢?每个同学做的不一样我们就不好比较了,为了方便我们后面的交流,这里提示同学们, 摆绳的长度我们统一用20厘米、30厘米和40厘米来确定它的长短。
如果实验中看到摆绳短的摆,摆动次数多,摆绳长的摆,摆动次数少,他的观点就被证实了。如果没有看到这个现象,就说明摆绳长短和摆动快慢没关系,说明他的观点没有被证实。在调节摆的时候不用考虑这个因素。你和他想的一样吗?下面让我们一起梳理一下这个实验的方法。
请按照你的想法填写表格内容。在调整摆绳长短对摆动快慢有什么影响的实验中,你是怎样想的。
我们一起看一下小明同学的设计。为了能够公平的比较出到底调整摆绳的长短对摆动快慢有什么影响,我们要进行一个对比实验的活动,所以这里他设计的不同条件是摆绳的长短不一样。其他条件都要相同。你是这样设计的吗? 下面请你按照自己的设计开始实验,并把实验数据记录在表格中,证明一下你的想法是否正确。请你来和老师一起看一看我进行的实验活动吧。
(播放20厘米第一次摆)停,我数了64次,你数的是吗?请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
(播放20厘米第二次摆)
(播放20厘米第三次摆)
(播放30厘米的摆)这样的实验我们也要进行三次,这里因为时间关系我们不再做了。
(播放40厘米的摆)你自己的摆和老师实验的结果一样吗? 下面我们就根据老师演示的这组实验数据一起分析一下。从这组数据中你发现了什么?横向看每个摆,摆动次数都一样,再次证明了摆具有等时性 纵向看三个不同摆长的摆,我们能发现摆动次数不一样,这说明了调整摆绳长短真的能改变摆的快慢,那通过数据你能说一说,它们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吗?什么时候摆动的快?什么时候摆动的慢? 是的,我们能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调整摆绳长短会影响摆动的快慢,摆绳越长,摆动越慢,摆绳越短,摆动越快。所以我们在调节自己的摆的时候就可以依据这个规律进行尝试调节了。
小明一开始认为摆绳长的摆,摆动慢;
摆绳短的摆,摆动快,通过实验证明了他的想法是对的。那你开始的假设对了吗?调整摆绳的长短能够影响摆的快慢,那调整摆锤的轻重会改变摆的快慢吗? 仿照刚才的实验把你的想法填写进表格中吧!稍后我们一起分享。
有同学已经把自己的方案交给了老师,这一次他只改动了摆锤的轻重,用了1个螺母、2个螺母和3个螺母,其他条件都相同,你和她想的一样吗?下面快按照自己的设计试一试吧! 请你把实验结果记录在表格中,老师也进行了一组这样的测试,请你再来和老师一起看一看我进行的实验活动吧。每个实验应该做三次,由于时间关系,这里我们每个实验只做一次。
(播放1个螺母的摆)
(播放2个螺母的摆)
(播放3个螺母的摆)
根据我演示的这组实验数据我们一起分析一下。从这组数据中你发现了什么?横向看每个摆,摆动次数都一样,再次证明了摆具有等时性,纵向看三个不同摆锤重量的摆,我们能发现摆动次数是一样的,这说明调整摆锤的轻重不影响摆的快慢。
所以,通过实验数据,我们能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调整摆锤的轻重不影响摆的快慢。
这位同学一开始认为摆锤重的摆,摆动快,摆锤轻的摆,摆动慢,通过实验没有证明她的想法。那你开始的假设对了吗? 综合上面两种调整摆的方法,我们可以发现,摆动的快慢与摆绳长短有关,摆绳越长,摆动越慢,摆绳越短,摆动越快。所以我们在调整自己的摆的过程中,只要调节摆绳的长短就可以了。
下节课我们需要用到你自己自制的摆、秒表、软尺、笔和纸。请你提前准备好。
同学们,再见! 3.6 制作钟摆 课程基本信息 课例编号 20 学科 科学 年级 五 学期 第一学期 课题 制作钟摆 教学人员 姓名 单位 授课教师 指导教师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摆的摆动快慢与摆绳长度有关。
同一个摆,摆绳长度越长,摆动越慢;
摆绳长度越短,摆动越快。
科学探究目标 能在真实的情境中研究摆绳长度如何影响摆动快慢,不断地调整摆,直至每分钟正好摆动 60 次。
能运用测量与比较的方法来研究摆的摆动快慢。
科学态度目标 认识到细心观察与准确测量的重要性。对新问题的研究保持积极的探究欲望。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人类对产品需要不断地改进以适应现实的需求。
教学重点:摆的摆动快慢与摆绳长度有关,同一个摆,摆绳长度越长,摆动越慢;
摆绳长度越短,摆动越快。
教学难点:能在真实的情境中研究摆绳长度如何影响摆动快慢,不断地调整摆,直至每分钟正好摆动 60 次。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环节 主要师生活动 同学们好,我是来自北京市朝阳区星河实验小学的科学王老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制作钟摆。
前面的课中我们已经学习过如何自制摆,同学们也都做出了自己的摆,尽管它们都具有等时性,可以测量自己的时间,但他们摆动的次数各不相同,不方便我们使用,那我们可以怎样把他们调成一样的呢?就像钟摆一样,一分钟摆动60次,方便我们统一计时。
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将自己制作的摆调整成为一个1分钟正好摆动60次的摆。
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个任务,请你思考:1.制作中应用了什么知识?2.你现在的摆,摆绳长度是多少?1分钟摆动多少次?3.可能会遇到什么困难?怎么解决? 有同学马上就能说出,我们制作摆的时候需要用到上节课的知识,摆的快慢与摆绳长短有关,摆绳越长,摆动越慢,摆绳越短,摆动越快。他想的特别好,你想到了吗? 那现在你的摆,摆绳有多长?它1分钟摆动多少次呢?请根据你现在的摆思考一下,接下来你想怎样调整?第一次把你的摆绳调整到多少合适? 如果老师给你提供上节课的实验数据,能不能帮你确定从摆长多少开始进行调整?有同学马上想到了,快来听听她是怎么想的。
(音频?:我认为在同一个摆中,摆绳越短摆动越快,当摆绳长度是20厘米时,它摆动的次数是64次,摆绳长度是30厘米时,它摆动的次数是53次,摆绳再长只会越来越慢,所以1分钟摆动60次的摆,它的摆绳长度一定在20厘米到30厘米中间的某个位置上。我只要把我的摆绳调到那个位置就能让它1分钟摆动60次了。)她说的和你想的一样吗? 还有同学和我分享了他的困难,他觉得制作摆很简单,但是让它正好摆动60次有点难,所以在设计方案时他要仔细想一想怎样进行调试。你有同样的困扰吗?可以提前记录下来,仔细思考如何解决。
先把你的设计方案填写入表格中,提示同学们,重点思考如果你的摆快了或者慢了,如何用较短时间、较少次数将它调试成1分钟摆动60次?要在方案中呈现你的想法。
快来试一试吧,把你每次制作的摆绳长度和它对应的1分钟摆动的次数记录下来,看看你用了几次最终调试出了1分钟正好摆动60次的摆。
在制作与调试过程中王老师给大家一些温馨提示:1.认真按照方案进行制作。2.真实记录每次实验数据。3.耐心完成每次调试。
4.准确对自己的活动进行评价。开始制作与调试吧! 已经有很多同学制作成功了,你成功了吗?我们一起看一下。这是一位同学制作的摆。
这也是一位同学调试好的摆。他们非常兴奋地把自己做的摆和制作调试的经验告诉我了,我们一起听听他们的经验,看看有没有值得你学习的地方。
(音频:我调试的方法是逐渐减少摆绳长度的方法。从30厘米开始尝试,每次都减少2厘米,然后测量1分钟摆动的次数,慢慢接近60次,如果摆动快了超过1分钟60次,就再往回进行微调,然后我就成功做出了1分钟摆动60的摆。)
(音频:我在调试的时候使用的是取中间数的方法,我从上节课的记录中确定了摆绳长度一定在20到30厘米的范围里,所以我调试的第一个摆绳长度是25厘米,然后进行测试,发现摆动次数是58次,还是比较慢,所以我确定摆绳长度应该是在20-25厘米范围里,所以我再取中间数继续试,就这样我成功做出了1分钟摆动60次的摆。)他们的方法都非常好,你在调试的时候有什么小诀窍吗?可以与你的家长说一说。下面老师也进行一次这样的制作活动。先教给同学们老师的一个小窍门。
(播放视频)你能猜到我在做什么吗?是的,我想你一定看出来了,老师在摆绳上做刻度呢!我们在进行调试前,可以先按照之前的分析,既然我们调试的范围在20厘米到30厘米之间,不如我们就把这10厘米的刻度画在摆绳上,省的来回使用尺子测量摆绳的长度,你想到这个办法了吗?下面看看老师我是如何调试摆的吧! (播放调试摆的视频)
最后我经历了4次调试才做成功我的摆。
聪明的你一定发现了,我是按照第一位同学调试的经验进行的尝试,我们可以看到当摆绳长度是24厘米时,1分钟摆动了61次,超过了我们标准,我只能再把摆绳的长度调长一点点,最后,在摆绳长度接近25厘米时我成功了。看来细心完成一件事真的不容易呢!你成功了吗?调试了几次? 我们再来看一位同学最终的成品,请你数一数,他的摆符合要求吗?准备,开始。
(播放台灯50次视频)通过实验我们发现他制作的摆1分钟摆动50次,不符合我们的要求,你能帮帮他吗?他该怎么调?是的,只要把摆线继续调短,再测试,再调短,再测试,直到真的到了60次才可以。
(播放台灯60次视频)看,他已经按照咱们说的方法调试了,再来帮他数一数吧,看看这回他符合要求了吗?准备开始 (播放台灯60次视频)正好60次这次,他符合要求了。
还有许多同学制作成功了他自己摆,希望展示给大家看,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下他们的辛苦成果吧! (播放视频)咦,你发现了吗?同样都是1分钟摆动60次的摆,它们一样吗?开始看着还是一样的,但是怎么慢慢地三个摆就出现了极细小的差异,看来这些摆还是不够精准的,我们使用计时工具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取一个统一的精准的时间。
请课后再试一试你的摆,能不能让它尽可能的更加精准。这回老师可不希望你们用太短时间和最快的速度了,现在我们需要的是精准一些。精准到什么程度呢?哪怕就比标准慢一点点,你觉得你还要调多少? 也请同学们在课下进行一项调查活动,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准备。摆钟是我们现在生活中非常常用的精确计时工具,但仍有不足之处,请你调查了解一下目前最先进的计时工具可以精确到什么程度?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3.7 计量时间和我们的生活 课程基本信息 课例编号 21 学科 科学 年级 五 学期 一 课题 《计量时间和我们的生活》
教学人员 姓名 单位 授课教师 指导教师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计时工具的设计运用了物体运动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科学探究目标 能通过表格的方式调查和比较人类计时工具的演变。
能调查因时间的不精准给人类生活造成麻烦的一些事件。
科学态度目标 认识到人类设计不同的计时工具来满足不同的用途和需求。
认识到科技的进步能更好地造福人类。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影响着社会的发展。
教学重点:能通过表格的方式调查和比较人类计时工具的演变。
教学难点:初步认识到计时工具的设计运用了物体运动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环节 一 二 三 调查比较人类计时工具的演变。
1.交流日晷、水钟、摆钟和石英手表的相关资料。
2.完成计时工具演变的统计表。
3.通过比较分析,发现演变的规律。
调查和了解精确计时的必要性。
1.创设生活情境,分析其所需精确到的最小单位时间及其使用的计时工具。
(1)按照火车时刻表,按时乘车。
(2)红绿灯倒计时需要精确到的最小单位时间及其使用的计时工具。
(3)百米赛跑所需要精确到的最小单位时间及其使用的计时工具。
(4)火箭发射所需要精确到的最小单位时间及其使用的计时工具。
2.数据分析,发现人类生活中对计时的精确有不同的需求,可以选择合适的计时工具。
小资料:原子钟。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生活的促进作用。
4.1 我们的身体 课程基本信息 课例编号 22 学科 科学 年级 五年级 学期 第一学期 课题 《我们的身体》
教学人员 姓名 单位 授课教师 指导教师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一)科学概念目标 1.知道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等。
2.知道影响青少年健康的主要因素有睡眠、饮食、运动、压力等。良好的生活习惯有益于健康。
3.知道噪声、雾霾、污水等不良环境对人体健康有害,良好的生存环境有益于健康。
(二)科学探究目标 1.能运用适合的方式搜集自己的身体健康数据,形成完整有效的信息。
2.能运用分析、比较的方法,依据自己的健康状况及《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对自己的健康状况做出客观、准确的评估。
(三)科学态度目标 能对自己的身体状况做出客观真实的评价,并愿意与人交流。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知道人类活动会影响环境,环境的改变又会影响人类的健康与生活。
教学重点:
(一)让学生通过调查等,知道噪声、雾霾、污水等不良环境对人体健康有害,良好的生存环境有益于健康。
(二)明确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良好状态。
教学难点:
让学生真心体会到健康生活的重要性,知道影响青少年健康的主要因素有睡眠、饮食、运动、压力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环节 主要师生活动 聚焦环节 探索环节 研讨环节 拓展环节 提纲:
1.聚焦:身体健康与哪些因素有关?现在我们身体的健康状况又是怎样的呢? 2.探索:检测自己的身体状况,思考影响健康的因素。
3.研讨:健康生活要注意的问题。
4.拓展:不良环境造成的伤害,健康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1.回顾旧知:利用图片,带学生回顾旧知,引入本单元的学习。
2.聚焦问题:我们已经知道人必须吃东西,吸入氧气,才能获得能量,维持生命。身体健康与哪些因素有关?现在我们身体的健康状况又是怎样的呢? 利用图片吸引学生注意,调动学习记忆,重点突出已学内容中人体系统与健康的联系,在情境中充分挖掘学生的已有认知,聚焦问题,明确本单元学习任务是关注人体健康,了解学生对于健康的认知程度。
1.检测自己的身体状况 自己测量收集数据,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根据其他同龄人的数据进行分析,在分析中了解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为下一个讨论环节提供实际例子的支持。
2.讨论影响生长发育的因素 此活动利用第一个活动的研究结果,结合自己的认知发散思维,深入思考。
探索一:检测自己的身体状况 (1)测量身高体重,计算数据。(以此次数据为计算依据,认真记录数据,养成科学严谨的态度。)
(2)与标准进行对照,检测自己的身体状况。
探索二:讨论影响生长发育的因素 (参考资料:影响青少年生长发育的因素也就是影响其身体健康的因素,包括遗传因素、饮食习惯、睡眠时间、体育锻炼、学习压力以及周围环境等。)
问题:为了健康生长,我们都还需要做哪些努力呢? 1.结合上一环节的结论,进行交流研讨。
2.老师进行总结、补充。
结合上一环节影响因素进行深入思考,提示重点从自己能够身体力行做到事情入手。为后面制定健康计划做铺垫。
1.话题一:不良的环境可能对身体造成哪些伤害? (图片介绍)
2.话题二:
除了身体健康,健康还包括哪些方面? 话题一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利用图片视频进行补充,带给学生直观的感受。话题二教师总结明确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良好状态。让学生知道健康不单单是身体的健康。
4.2 身体的运动 课程基本信息 课例编号 23 学科 科学 年级 五年级 学期 第一学期 课题 《身体的运动》
教学人员 姓名 单位 授课教师 指导教师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一)科学概念目标 1.身体的运动是由骨、关节和肌肉协同工作完成的。
2.体育运动对促进骨、关节和肌肉的健康生长有着重要的作用。
(重点:)
(二)科学探究目标 1.能用看、摸等不同的观察方法,感知人体运动时的变化。
2.能通过自制的模型将自己观察、感知、思考的结果呈现出来。
(三)科学态度目标 愿意与他人合作交流、分享研究结果。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知道生活中的一些物体与人体有相似的运动结构,体会科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1.让学生明白,骨、关机和肌肉协同工作,建立系统中各器官的联系,引申各系统的协同工作。
2.领会体育运动对健康生长的重要作用,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
教学难点:
让学生明白,骨、关机和肌肉协同工作,建立系统中各器官的联系,引申各系统的协同工作。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环节 主要师生活动 聚焦环节 探索环节 研讨环节 拓展环节 教学过程设计:四个板块呈现教学流程。
1.聚焦:骨、关节和肌肉是怎样完成运动的?我们需要怎么保护它们并促进它们的生长呢? 2.探索:体验上臂运动,制作运动模型。
3.研讨:描述上臂运动。为了促进骨骼和肌肉的发育我们应该做什么? 4.拓展:观察、分析生活中有与我们身体运动的结构相似的物体。
1.图片导入。
2.聚焦问题:它们是怎样完成运动的?我们需要怎么保护它们并促进它们的生长呢?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身体的运动。
1.举哑铃活动 学生充分体验运动系统在工作的时候是怎样协调配合的,给予学生充足的体验时间,边体验边观察。感受骨、关节和肌肉在运动时的变化情况。为建模型打下基础。
2.制作运动模型 此活动紧密联系性上一个活动,让学生观察材料,进行制作,针对研究对象考虑材料分别代表的是哪种具体的事物。
探索一:举哑铃活动 1.谈话:我们来通过手臂的运动体验运动系统是怎样工作的。
2.举哑铃活动:
(1)用手拿起放在地上的哑铃,慢慢地移到胸前。
(2)观察在移动哑铃的过程中,上肢是怎样运动的。
(3)反复做上述动作,并在运动时用左手按住右上肢的不同部位,感受右上肢不同部位的变化。
3.交流体验结果 4.初步认识骨,肌肉,关节。
充分体验,哑铃可以用其它重物代替,方便操作,保证安全即可。在体验中观察,边观察边体验。用眼观察,用手触摸,初步感知屈伸手臂时的变化。体验感知观察的基础上初步建立骨、关节和肌肉协同工作的浅层概念。
探索二:制作运动模型 1.制作模型:
活动内容:利用所提供的材料,做个前臂抬起的运动模型,将我们的想法展示出来。
活动材料:硬纸板、图钉、橡皮筋 活动步骤:
(1)思考:模型的哪一部分相当于骨、关节和肌肉? “骨”与“骨” 用哪种材料连接?“肌肉”是哪种材料,怎么带动“骨”运动? (2)进行制作 联系上一个环节,观察上臂模型,先思考后制作,明确建模的研究方法,让学生注意连接时怎样操作。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可以 进行难点的示范指导。
2.分享交流:出示人体手臂模型图片,对比自己制作的模型。
3.介绍讲解:骨、关节和肌肉功能和作用。结合图片进行讲解。
4.形成对运动系统要保护的认识。
可以让学生提前收集资料进行介绍,教师利用PPT图片进行补充。学生的思维发展是从结构认识到功能的了解,最后表现在保护上。
问题1:描述骨、关节和肌肉是如何相互配合完成举起哑铃的动作的? 问题2:为了促进骨骼和肌肉的发育我们应该做什么? 问题1可以放在之前举哑铃的环节。学生体验后回答。关注体育运动对促进骨骼和肌肉有重要作用。
1.谈话:生活中有许多与我们身体运动的结构相似的物体。观察图中的物体(合页、塔吊等),它的哪一部分和我们身体中的骨、关节或肌肉的作用相似? 2.学生观察图片和实物,分享自己的想法。
培养发散思维能力,总结与提升骨、关节和肌肉的作用,为本课的学习提供宽阔的实际生活的外延,知道生活中的一些物体与人体有相似的运动结构,体会科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4.3 心脏和血液 课程基本信息 课例编号 24 学科 科学 年级 五 学期 上册 课题 心脏和血液 教学人员 姓名 单位 授课教师 指导教师 指导教师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 心脏是重要的人体器官,心跳是心脏工作的外在表现。
2. 心脏跳动使得血液在血管中流动,维持人的生命活动。
3. 体育运动可以强健心肌,有利于心血管健康。
科学探究目标:
1. 能够借助模拟实验推测心脏“工作”的方式。
2. 学会测量心跳和脉搏。
科学态度目标:
对研究心脏、血管、血液如何工作并维持人的生存感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目标 知道体育锻炼可以强壮心脏,并能够用所学知识指导自己的行为。
教学重点:
通过模拟实验来推测心脏的工作方式,知道血液循环系统在维持生命活动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
理解心率与脉率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环节 主要师生活动 导入 谈话:我们一起来学习《心脏和血液》一课。
4分钟 聚焦 (一)认识心跳,了解心脏的位置及大小,。
1. 通过体育活动后的感受,引导学生感知心跳。
2. 结合学生的实际体验,认知基础,讲授心脏的位置以及大小。
(二)聚焦问题。
1.学生猜测一下,血液在人体这个系统中,有什么作用。
2.结合背景图,讲解血液的运输作用;
了解血液循环系统与其他系统之间的联系。
3.学生产生疑问:血液流动与心跳有关系吗?从而聚焦问题:心跳的意义。
8分钟 探索 (一)
探索活动:模拟心跳实验。
1. 认识实验器具,教师讲解实验要求。
2. 学生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
3. 分析实验现象:挤压吸耳球时,液体的流动规律是怎样的?放松吸耳球时,水又是怎样流动的? 利用实验现象,推测心脏的收缩与舒张,心脏内的血液会发生怎样的现象,理解心脏跳动与血液流动之间的关系。
解决问题:心跳的意义。
4, 如果心脏停止跳动,会发生怎样的后果? 明白心脏的跳动对维持生命的重要性。
(二)
探索活动:测量与比较 1. 通过心脏总是在跳动引导学生认知心率。
2. 怎样测量心率呢?讲授用听诊器直接测量。
3. 间接测量心率方法:测量脉率。指导学生学习测量脉率的方法, 4. 通过视频,指导学生完成心率测量与比较活动,做好记录。
5. 分析记录的数据,认识到运动有益于心脏健康。
6. 理解心脏也需要休息,合理休息与睡眠对心脏健康同等重要。
3分钟 研讨 1. 说一说我们学习过程中,知道了哪些保护心脏的方法? 2. 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还有哪些保护心脏的方法以及注意事项。
3. 完成活动手册中关于保护心脏的练习。
2分钟 拓展 1. 出示几个数字,让学生猜一猜这几个数字可能代表了什么含义? 2. 教师讲解数字的含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 鼓励学生利于业余时间,查阅有关血液循环系统的内容,增加自己的知识量,扩展眼界。
1分钟 总结 1. 总结这节课学习的内容。
2. 下节课的教学准备。
4.4 身体的“总指挥” 课程基本信息 课例编号 25 学科 科学 年级 五 学期 上册 课题 身体的“总指挥” 教学人员 姓名 单位 授课教师 指导教师 指导教师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4. 人脑能够指挥人的行为,产生思想和情感,进行认知和决策。
5. 人脑包括大脑、小脑和脑干等部分,分别控制着人体不同的生命活动。
6. 大脑具有记忆、思维等高级功能。
7. 充足的睡眠、轻松愉悦的心情等有益于脑的健康。
科学探究目标:
3. 能够通过查阅资料寻找问题的答案。
4. 能够通过体验活动推测大脑具有记忆功能。
科学态度目标:
1. 对研究脑的结构与功能有兴趣。
2. 在进行多人合作时,愿意沟通交流,综合考虑小组各成员的意见,形成集体的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目标:
能够应用脑科学知识指导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体会科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了解人脑的结构与功能,利用脑科学的知识指导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教学难点:
脑具有抽象思维功能。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环节 主要师生活动 1分钟 聚焦 1. 提问:“我们的身体能够做不同的事情,是谁在指挥这一切?” 2. 揭示研究对象:它就是“脑”。
3. 简单总述脑的功能:控制着人的感觉器官探索世界,它控制着人类用语言、图画、音乐等表达思想,它控制着呼吸、消化、血液循环等人体系统,维持生命存在等。
4. 举例说明脑在生活中的作用,呼应课题:脑是身体的“总指挥”。
10分钟 探索 (一)
活动1:认识我们的脑。
1. 脑的结构:处于头部颅腔内,被颅骨包围。由大脑、小脑和脑干组成。
2. 分别认识大脑、小脑和脑干在人的生命活动中所起的作用。
(二)
活动2:说一说,我们的脑都能做什么? 1. 提问:前面谈了一些脑的功能,脑还能做什么?结合具体生活经验,谈一谈。
2. 学生发言。
3. 指导学生完成课堂活动记录。
(三)
活动3:做个记忆游戏。
1. 谈谈记忆力的重要作用。
2. 讲解游戏规则;
出示图片,学生记忆。
3. 说一说记住了哪些? 4. 谈谈大脑还有哪些能力,引导学生认识大脑的重要性。
5分钟 研讨 1. 提出研讨主题:怎样保护脑的健康? 2. 讲授:保护头部不要受到撞击,避免外部伤害。
(1)
头部受到撞击可能出现的情况。
(2)
怎样避免撞击的发生:不做危险活动、带头盔、系安全带等。
3. 学生总结保护脑健康需要注意的事项。
(1)
充足休息。
(2)
交替使用脑的不同功能区。
(3)
保持乐观情绪。
(4)
摄入足够营养。
(5)
积极锻炼身体等。
1分钟 拓展作业 1. 观察自己的课程表,课程是怎样安排的? 2. 想一想,根据我们学习的内容,分析一下,课程表的安排是否合理。
3. 试着调整课程表,并说明理由。
4. 知识拓展。
5. 课堂小结,新课准备。
4.5 身体的“联络员” 课程基本信息 课例编号 26 学科 小学科学 年级 五年级 学期 第一学期 课题 《身体的“联络员”》
教学人员 姓名 单位 授课教师 指导教师 指导教师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目标 Ø 通过视频资料、线上案例分析引导学生理解人体感受外部环境刺激并做出反应,是神经系统协助完成的。神经系统中脑、脊髓和神经是协同工作的。
Ø 通过线下接乒乓球活动和线上图片资源引导学生理解神经系统工作过程。
Ø 减缓精神压力,保持轻松愉悦的心情有益于神经系统的健康。
2.科学探究目标 Ø 能够通过阅读资料获取信息,基于接球的体验活动,推测神经系统的工作过程。
3.科学态度目标 Ø 表现出对于人对环境刺激是如何产生反应的探究兴趣。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Ø 知道减缓精神压力,保持轻松愉悦的心情有益于神经系统的健康。
Ø 知道有效的学习和训练能够改变神经系统的功能,并能以此指导自己的学习。
教学重点:理解神经系统的工作过程,掌握保护神经系统及器官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并描述神经系统的工作过程。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环节 主要师生活动 情境 导入 问题情境导入:一不小心我们的手就会被仙人掌的刺扎到,想一想,这个时候你们都有什么反应呢?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聚焦 学生思考:我们的身体是怎样感知到“被刺扎到”这种外界刺激的?身体又是怎样对这种刺激做出反应的呢? 基于学生已有认知的讨论,引导学生意识到:一个简单的缩手动作不仅需要脑,还需要依靠人体的神经系统来完成。
探索1 一、了解神经系统的组成 通过视频资料,引导学生了解神经系统的组成。人体的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初步感知:全身各系统、器官和细胞都是在神经系统的控制下,相互配合,完成各自的功能。我们身体的各种生命活动都是在神经系统的控制和调节下完成的。
探索2 二、探析神经系统的工作过程 1.接乒乓球游戏(第1轮)
问题引领:游戏中,我们的脑与神经是怎样工作的? 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利用线下提前准备的实验材料开展第一轮投球,在游戏过程中感受神经系统对身体的调节作用。
2.研讨神经系统工作过程:人体对环境刺激做出反应,需要经过哪些步骤? 引导学生基于第一轮接乒乓球的体验活动,以及图片资源,分析并描述神经系统的工作过程。
探索3 三、有效的学习和训练能够改变神经系统的功能 1.接乒乓球游戏(第2轮)
问题引领:反复练习接球,成功率提高了吗? 引导学生经过3分钟练习后开展第二轮接球游戏,在游戏过程中思考练习的作用。
2.研讨:反复练习接球,成功率提高了吗? 通过比较两轮接球的数据,引导学生意识到有效的学习和训练能够改善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提高神经系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的能力。
研讨 问题引领:我们应该如何保护我们的神经系统呢? 引导学生讨论归纳出保护神经系统的方法。比如1.保持正确的坐姿;
2.乘车系好安全带;
3.保护我们的感觉器官;
4.减缓精神压力;
5.保持愉悦心情。
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总结本课的学习收获。我们知道了:
神经系统中脑、脊髓和神经是协同工作的。人体感受外部环境刺激并做出反应,也是在神经系统的协助完成的。
神经系统的工作过程是:神经从身体各个部位接受信息传递给脑或脊髓,再将脑和脊髓发出的信息传给身体相应部位,使身体做出不同的反应。
我们还知道了,有效的学习和训练能够改变神经系统的功能,因此,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都要采用有效的方法来保护我们的神经系统。
课后拓展 制作一份保护神经系统的思维导图或手抄报。
4.6 会管理和控制自己 课程基本信息 课例编号 27 学科 小学科学 年级 五年级 学期 第一学期 课题 《学会管理和控制自己》
教学人员 姓名 单位 授课教师 指导教师 指导教师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目标 Ø 大脑管理人的情绪、意志、行为等,人的情绪、意志、行为是可以控制的。
Ø 长期的精神压力会影响人的身心健康。
Ø 良好的沟通方式可以避免冲突。体育锻炼有助于减缓精神压力。
2.科学探究目标 Ø 能基于自己的切身体会以及对周围人和事的观察,通过分析和推理,形成长期精神压力不利于身心健康和大脑可以控制情绪的认识。
Ø 能通过与他人交流与分享,获得面对压力、冲突等情况时,合理控制、管理自我的方法。
3.科学态度目标 Ø 勇于面对自己日常生活中不良的情绪表现,并愿意管理和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Ø 了解科学管理自我可以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和学习效率。
教学重点:勇于面对日常生活中不良的情绪表现,掌握合理控制、管理自我的方法。
教学难点:勇于面对日常生活中不良的情绪表现,掌握合理控制、管理自我的方法。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环节 主要师生活动 聚焦 从一个存在不良问题的学生出发,比如见到老师从不主动打招呼,对老师的批评也很反感,还经常与同学发生争执,造成同学关系紧张。放学回到家里,他和父母的话也很少,还爱发脾气。不管是在学校还是课外班上课,他的注意力都不集中。询问:这位学生的状态良好吗? 引导学生关注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的状态。
探索1 一、 压力知多少——损害身心健康 1.围绕问题讨论:生活中、学习上有哪些事情让你感觉很有压力?这些压力对你有什么影响?当你感到有压力的时候,身体会出现哪些反应呢? 2.学生分享自身所面对的压力及感受。
3.带领学生通过相关研究数据了解小学生压力来源主要有四个方面:学校因素、家长因素、社会因素、学生因素。
4.压力知多少—损害身心健康。引导学生意识到:长期过大的压力不仅会影响你的身体、情绪、行为等。认可面对这些压力,我们不能放任不管,应该学会正确面对压力,管理压力。
二、压力知多少——管理压力 1.案例分析:小明过两天有个重要的考试,可是他还没有开始复习,一想到考试晚上都睡不着觉,你能帮他想想办法吗? 引导学生分析与自己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案例,共同寻求管理压力的科学方法。
2.归纳管理压力的科学方法。可以通过运动、听音乐、倾诉、深呼吸、调整自己设定的目标、练习瑜伽、冥想等等方法都能使你的压力得到缓解。
探索2 三、压力知多少——管理愤怒 1.案例分析:小东在篮球场和其他同学因为场地问题而起了争执时,该怎么处理?引导学生思考应该如何处理面对冲突时产生的愤怒情绪。寻求管理愤怒的科学方法。
2.管理愤怒的科学方法。指导学生学会应用认知重评的情绪调节策略,控制好自己的愤怒情绪。让学生意识到情绪可以得到管理,冲突可以得到解决。
四、压力知多少——管理情绪 1.做自己情绪的主人。愤怒只是情绪的一种。面对繁杂的学习和生活,我们每个人都会产生丰富多样的情绪,可能是高兴、快乐、喜悦,也可能是焦虑、愤怒、悲伤。每一种情绪都会对我们产生不同的影响。
当我们对外界的事件做出过度的反应时,就容易产生不良情绪。不良情绪不仅会影响学习和生活,还会损害身心健康。引导学生学会调节和控制这些不良情绪,争取成为自己情绪的主人。
2.管理情绪的科学方法。通过视频引导学生了解调节情绪的方法也有很多种,可以通过合理宣泄、注意转移、幽默化解、合理暗示等方法来调节自己的不良情绪。
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总结本课学习内容:长期的压力会损害身体健康。不良的情绪会影响我们的生活。但是只要我们学会应用科学的方法来管理和控制自己,那么压力就可以得到缓解,情绪可以得到管理,冲突也能得以避免。可以通过体育锻炼、听音乐、合理宣泄、注意转移等方法来管理压力和调节情绪 课后拓展 制作一份管理压力和调节情绪的思维导图或手抄报。
4.7 制订健康生活计划 课程基本信息 课例编号 28 学科 小学科学 年级 五年级 学期 第一学期 课题 《 制订健康生活计划 》
教学人员 姓名 单位 授课教师 指导教师 指导教师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目标 Ø 良好的生活习惯有益于身心健康。
Ø 科学合理的计划有助于形成健康生活的习惯。
Ø 计划只有变成行动才能产生效果。
2.科学探究目标 Ø 能结合自己的实际,制订科学合理的健康行动计划。
3.科学态度目标 Ø 能够把自己制订的计划付诸行动,并坚持不懈。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Ø 明确健康的生活方式决定了自己的生活质量。
教学重点:结合自己的实际,制订科学合理的健康行动计划。
教学难点:能够把自己制订的计划付诸行动,并坚持不懈。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环节 主要师生活动 回顾旧知 通过一个短视频引导学生回顾健康生活单元以及四年级消化和呼吸单元的学习,再次构建“我们的身体是一个协调统一的整体,身体的各部分分工合作,共同维持我们的生命活动。”的科学概念。
聚焦 如果身体的一个部分出现问题,会导致其他部分甚至整个身体、心理也出现问题。可见,良好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是保护我们身心健康的前提条件。
提出问题:怎样做才能保护好我们的身体,健康快乐地生活呢? 探索 一、 学生评估自身健康状况 1.教师引导学生借助本单元第一课填写的体质记录表中的数据以及自己平时的生活习惯对自己当前的健康状况进行分析。同学们可以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人交往等社会适应方面进行整体的评估。将不健康的行为习惯,以及它对身体可能产生的危害及改变方法填写在这张“不健康行为习惯”记录表中。
2.学生分享自己的健康状况,总结共性的不良行为习惯。
二、 指导学生如何制订健康行为计划 为了制订一个具有针对性、可行性的健康行为计划,教师引导学生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健康目标、对健康的影响、我的计划、计划的执行效果这四个方面指导学生制订健康行为计划。
三、 学生制订并分享自己的健康行为计划 学生在活动手册或学习任务单上制订健康行为计划,并进行分享,教师对学生制订的计划进行指导和评价,引导学生根据自身实际进一步改进计划。
四、 如何确保计划的执行? 引导学生意识到:制订计划只是迈向健康生活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要根据计划,进行长期、坚持不懈地努力,真正将计划变为行动。
提出确保计划顺利执行的具体方法:一定要真实记录自己执行计划的过程,同时做好效果记录。记录形式可以多样,比如通过发朋友圈打卡的方式进行。也可以进行自我监督,比如在自己制作的健康行为计划打卡表中进行每日打卡,或者每天写计划执行效果日记,记录自己每天执行计划的感受和体会等等。也可以带头组织建立班级健康行为计划执行效果群,定期将自己的执行效果用简短的一句话发表出来,以便大家互相监督和促进。
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良好的生活习惯有益于我们的身心健康。而科学合理的计划能帮助我们形成健康的生活习惯。然而计划只有变成行动才能产生效果。希望每位同学都能在生活中坚持自己今天制订的计划。
课后拓展 请同学们课后利用本单元所学的知识,设计一份健康生活宣传海报。
海报的内容主要是对健康生活知识学习的总结和拓展。同学们在设计海报的时候,要考虑所选的内容符合你确定的主题、做到语句通顺、文字优美,也要考虑版面的视觉效果,设计出图文并茂的宣传海报。
2021年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 光 1、通常我们把那些自身能发光的的物体称为光源。太阳、电灯、萤火虫等都是光源,月亮不是光源。
2、像这样,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投影。
3、影子的形成必须有光源、遮挡物和屏幕。
4、影子的长短、方向与光源的位置、方向有关。
5、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
6、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
7、古代的人利用日影观测仪(日晷)计时。
8、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短随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影子的方向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9、光以直线的形式传播,速度约每秒30万千米。挡光的物体会有影子,是因为光是直线传播造成的。
10、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反射也是以直线形式传播的。与镜面反射相同,任何物体都能反射光,只不过是光在物体表面的反射情况有所不同。我们能够看到物体就是因为它们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
11、运用光的反射的有额镜、反光镜 、潜望镜。
12、光由空气斜射入水中时,光的路线发生的变化,叫作光的折射现象。当白光进入三棱镜时,由于不同颜色的光发生折射的程度不一样,就出现了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各种颜色的光。
13、人眼睛中的瞳孔可以控制入射光线。光弱时瞳孔放大,光强时瞳孔缩小。
14、许多光源在发光时也在发热。光强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
15、汇聚太阳光的方法有用凹面镜、凸透镜。
16、人们对太阳能的利用有:太阳灶、点燃奥运圣火、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池板。
17、太阳表面温度达6千多摄氏度,内部温度高达2千万多摄氏度。
18、吸热本领最强的是黑色的粗糙物体。深色物体比浅色物体吸热快。表面粗糙的比光滑的吸热快。
19、物体和太阳光垂直时升温快。
第二单元 地球表面的变化 1、地形及地形的特点:
地形 特点 山地 地势较高,蜿蜒起伏,层峦叠嶂 丘陵 高低起伏,坡度较缓,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 高原 面积广大,地形开阔,周边以明显的陡坡为界 平原 地貌宽广平坦,起伏很小 盆地 四周地势较高,中间低平 2、地球上海洋面积比陆地面积大;
我国西部多高山,东部多平原。
3、影响地形变化的因素有哪些? 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①内力作用主要是地壳运动,以构造运动为主,还会有地震、火山等比较剧烈的运动.会让地形变得高低不平. ②外力作用主要是太阳、水、风等的风化、侵蚀、搬运、沉积作用,使得地形削高填低趋向平坦.” 4、我们现在看到的地球表面与地球的构造有关。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组成地壳的岩石可以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岩浆岩 玄武岩、浮石、花岗岩 沉积岩 砾岩、砂岩、页岩 变质岩 大理岩、板岩 5、地壳在不断地运动,地球内部的岩浆在不停地涌动,有时会通过地震和火山喷发让我们感受到。地壳的运动常常会使岩层发生弯曲变形。
6、地震和火山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绝大部分的地震发生在地壳内。
7、地震震级较大时会使地表形态重塑,由于地震成因不同,形成的新的地形也不同。地震有很多类型,有的使地壳断裂,就形成了断崖,还有的使地壳隆起,形成了新的山丘,还有就是地壳断裂,形成峡谷,如著名的东非大裂谷,还有可能地壳下陷,使山丘变成平原。
8、地球内部的运动使地表形态发生不断的变化,这种变化有时表现出来是很猛烈的,像地震和火山;
有时是极其缓慢的变化,像喜马拉雅山年复一年的隆起;
地球表面的很多变化都是在流水、风、冰川、海浪、气温、重力、动植物等自然力的作用下很缓慢的进行的,我们在短时间内难以察觉。
9、火山活动与地幔和地壳的运动有关。叙尔特塞火山岛、长白山天池是由火山喷发形成的。
10、火山喷发对环境的影响:火山喷发会给人类带来严重的灾难,比如烧毁森林、房屋,掩埋农田和城市,污染空气,导致滑坡、山崩、泥石流、地震等。但落在火山周围的火山灰能提高土壤肥力,使森林和庄稼生长得更好;
火山地热是一种清洁能源,加热后的水能作为热源被人们利用;
火山灰和火山岩还是筑路的好材料。
11、岩石变化的原因有冷和热的作用、流水的作用、植物的作用、动物的活动等。
12、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
13、大风或洪水的力量可以把大块岩石破碎后形成的细小的沙、土搬运到远方,只留下大大小小砾石,这便形成了戈壁滩。备带走的沙子在风或流水速度减小时沉积下来,日积月累,就形成了沙漠。
14、风对地球表面的影响,如敦煌地区的雅丹地貌是由于风的作用形成的。
15、水的作用,降雨和河流会对地表产生影响,如黄土高原的沟壑是由于水(降雨)的作用形成的,黄河入海口的沙洲、长江三角洲是由于水的作用(河水流速度减慢,泥沙沉积)形成的。
16、土壤是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质、矿物质、水和空气等物质的混合物。
17、土壤是地球上最有价值的资源。在每立方米的土壤中,生活着几十亿个生物体。土壤为他们提供了食物和生存空间,也为人类提供了衣食住行的材料来源。而所有生活在土壤中的生物的残体和排泄物都能使土壤的腐殖质更丰富。动物和植物的根能松动土壤,为空气和水营造空间。
18、地面的岩石、沙土在水、风、重力等作用下,被破坏和搬走的现象叫作侵蚀。
19、影响土地被侵蚀程度的因素有土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降雨量的大小等。
20、在坡度大的地方,河流流速快,土地会被侵蚀;
在坡度小的地方,河流流速慢,会发生沉积。所以一般大江大河的下游和入海口往往是平原。
21、自然界中每时每刻都由侵蚀和沉积的现象发生。侵蚀使得一些地面突起的地方土壤流失,而沉积却填平了一些低洼的地方,侵蚀和沉积形成了地球上不同的地形地貌。
22、流水、风、冰川、海浪和重力等都会侵蚀土地。
23、房屋应该建在坡度比较平缓的地方,在坡度较大的地方应该植树和种草,来减少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24、保护森林、退耕还林可以减少土地的侵蚀。
第三单元 计量时间 第四单元 健康生活 1、人的身体一般可以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四部分。
2、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与道德健康四方面内容。
3、从出生到死亡,人体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青少年时期是生长发育最旺盛地时期,对我们的一生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和习惯非常重要。
4、影响生长发育的影响因素:遗传、饮食习惯、营养、生长环境、运动锻炼等。
5、青少年时期,快速的生长和发育过程会促使肌肉、骨骼发生变化。这时,我们要注意保持脊柱和身体部位均衡负重,还要注意保持正确的身体姿势。
6、骨、关节和肌肉组成了人体的运动系统,它们相互配合,使身体进行各种运动。人体内共有200多块骨头,它们相互连接构成了人体的支架—骨骼。分为颅骨、躯干骨和四肢骨3个大部分。骨骼可以使我们身体进行各种各样的运动,同时还具有支撑身体,保护内脏器官的作用。骨骼不能独立运动。
7、骨与骨之间可以活动的连接叫关节。不同地方的关节,活动方式不同。如肘关节和肩关节。
8、人体共有600多块肌肉。肌肉附着在骨骼上,肌肉收缩带动骨骼运动。
9、青少年时期,人体的骨骼和肌肉是发育得最快的,发育和运动又紧密关联着。经常参加活动,身体可以变得更加强壮,柔韧性更好,并且免疫力也会增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使我们的骨骼粗壮,肌肉发达,关节更加灵活。
10、食物中的营养和我们吸入的氧气,进入我们的血液后都将通过心脏、血管等运输到身体的各个部分,维持身体的生命活动。
11、在身体休息状态下,特别是睡眠的时候,氧气的需要量减少,每分钟心跳的次数也会 减少,心脏会得到较多的休息。所以合理的休息与良好的睡眠,会让心脏更好地工作,有利于我们的健康。
12、英国科学家威廉·哈维研究发现,人的心脏可容纳约0.5升的血液。虽然心脏收缩时挤出来的血液不是所有的血,但也有一定的量。假设挤出的量是0.2升,按心脏每分钟跳动75次计算,钟从心脏送出的血量就约有15升,乘60,就可以知道一小时输出的血量约有 900升。
13、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它昼夜不停地收缩和舒张,推动着血液在心血管内循环流动。
14、脑位于颅腔内,包括大脑、小脑和脑干等部分。脑与脊髓相连。脑和脊髓联系着的神经分布到身体的各个部分。脑是身体的“总指挥”,是人体的控制中心,包括左右两个大脑半球,脑的不同区域控制着我们身体的各个部分。
15、我们的脑是柔软而又脆弱的,它需要颅骨来保护,我们平时在生活中,也要注意不要让脑受到剧烈撞击。
16、脑需要适当的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是大脑保持活力的前提,此外,学习一门功课时间过长,也会让大脑感到疲倦,这时适当地活动身体或是听听音乐,都可以让脑得到休息。
17、脑是人体的控制中心,它总是在不断地发送和接收信息。这些信息的传递和处理需要通过身体的联络员——神经系统来完成。
18、神经系统由脑、脊髓以及与其相连并遍布全身的周围神经系统所组成。全身各系统、器官和细胞都是在神经系统的控制下,相互配合,完成各自的功能。
19、人体能够感知各种环境刺激的器官,包括眼、耳、鼻、舌、皮肤等。当人体受到刺激时,都会由传入神经将信号传到神经中枢,神经中枢做出相应的指令并通过传出神经使身体做出反应。
20、长期的精神压力和不良情绪会损害身心健康。
21、人的情绪、意志、 行为是可以控制的。
22、勇于面对自己日常生活中的不良情绪表现,并愿意管理和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23、能通过与他人交流与分享,获得合理控制,管理自我的方法。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工作总结 学校:
姓名 在这一学期,我继续担任五年级《科学》教学,越来越感受颇多。在教学过程中,与其说是我教学生,还不如说是学生与我共同学习,甚至有时是学生促使我教好《科学》课。在教学《科学》之前,我学习了课程标准,阅读了相关 资料。因为我通过几年的《科学》教学,已经发现想上好《科学》课并不是那么容易的。首先,在理念上的转变。新的课程标准提出了以下六个理念: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程的内容要满足社会和学生双方面得需求;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科学课程标准的评价应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这些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其次,在内容方面,我把自然课与科学课进行了对比,我发现: 1、科学课的主要内容,不仅综合了自然课的主要内容,还增加了科技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对人体自身的认识、环境保护教学内容。这样做更利于有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技术素养。
2、科学课程具有更强的实用性、趣味性和灵活性。课程中的内容更注重选择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符合儿童兴趣和需要的学习内容。这样,更有利于发展学生探究能力的教学形式,从而使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全面的发展。
再次,由于理念的转变以及主要内容的变化,引起了我在教学各方面的转变。
1、由于文本提供的学习内容的开放性很强,在备课时,教师要充分想到可能发生的情况,合理安排教学环节和教学时间。所以,在备课时,我不仅要考虑到文本的内容,还要考虑到文本延伸到的内容,查阅相关书籍,上网查阅资料,以防上课时出现过多的学生质疑,而自己却不知怎样回答的情况。
2、既然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那么在上课时,教学方法要根据课堂上出现的情况,灵活多变的运用;教学环节也要随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3、打破传统的教学形式,创设开放性课堂。有的学习内容,实践性非常强,需要的时间也比较长,因此,教学过程不能仅仅在课堂上,需要提前布置学习任务,而在课堂上,只是汇报交流结果。如种子的繁殖,虽然探究的过程在课外,老师不能看到探究的过程,这就要求老师的指导更要及时、准确,这样才更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探究,得出结论。
4、及时帮助学生写出探究记录。在写探究记录时,指导学生把探究的过程写条理、清楚,把结论写明白,并提出自己还没有弄清的问题。这样,就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养成良好的科学探究的习惯。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我也遇到了许多困惑,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逐步想方设法解决,以使自己在科学教学战线上更进一步。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工作总结 学校:
姓名 时光飞逝,转眼间一个学期过去了,本学期我承担五年级的科学教学工作。在学校领导的亲切关怀和正确领导下,加上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顺利地完成了本学期的教育教学任务,实现了学期初制定的教育教学目标。为了更好地完成今后的教学任务,使教学工作做到有的放矢,特对本学期的科学教育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抓住教材内容特点,促进学生进行科学探究。
五年级上册《科学》真正从学生的生活入手,为学生提供了很多的亲身经历的机会,如《制作钟摆》等的探究,促使他们自主地参与、主动地探索,在参与和探索中有所收获。同时把探究学习、体验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有机结合起来,在活动的过程中促使学生进行观察、比较、猜想、验证、动手、记录、整理等一系列科学探究活动。
二、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使用这一教材中,我充分考虑了学生在生活环境、经验背景、个性特点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学习内容、教学活动、设计制作、综合评价等多方面都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和创新空间。实验过程、方法非常灵活,让学生有更多的自行探索创新的空间,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注重培养学生进行猜想活动和交流活动。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没有伟大的发现。”由此可见猜想的重要性,正确的猜想对学生是一种激励,学生会有一种成就感,激励他在以后的活动中更加大胆地去猜想、实践。所以我很注重“猜想活动”这一环节,即使是学生猜想不正确或不够全面时,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也会从中有所感悟,去不断地实践和探究,同时也让学生明白光靠猜想还不行,要勇于去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另外我还非常注重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这对学生的发展是一种促进,在交流中大家可以相互取长补短、可以有新的发现,通过交流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培养学生倾听别人发言的良好习惯,同时有利于拓宽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四、注重培养学生长期进行观察活动的能力 《科学》这一教材非常注重对学生进行长期观察能力的培养,注重培养他们持之以恒的精神,我想这对学生以后的成长会有很大的帮助。我们深有体会,学生进行一时的观察对他们来说很容易,但要长期坚持,很多孩子会中途放弃,最后会一无所获,我们的孩子确实需要在耐力与毅力的方面进行培养,我在教学《植物的根》、《植物的茎》时,指导他们进行课外活动观察,做好记录,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锻炼机会,我觉得,如果我们能用心去上好《科学》这门学科,我们的孩子会是更聪明、更出色、综合能力更强的一代。五、认真教学,注重小组建设教学工作中,我认真了解孩子们的想法,虚心听取教研室有经验的老师们给我的意见,再结合自己的思考,努力摸索着适合自己的教学风格。争取通过我的课堂在带给孩子们知识的同时,再带给他们更多的快乐。我爱孩子们,想给他们每个人最好的教育。在日常教学当中,我尽量去观察、了解每个孩子的不同之处,因材施教,以期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事实也是这样,通过对某些孩子“特殊”的教育,他们对于科学的兴趣更加浓厚了,兴趣反过来就促使他们更积极主动的学习探究,慢慢慢慢形成一个良性的循坏。
组织教学方面,一直是我的工作重点,也是难点。我经常虚心向学校里有经验的老师们、班主任们请教管理学生的好方法,同时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创造出一套独特的评价体制,并且根据情况的变化不断的修改和完善。对一些调皮的学生,及时的了解情况,共同管理好班级。
另外小组建设方面。这是科学组沿袭的传统,但是却是我做得不够好的地方。由于之前对小组建设了解的很少,所以就没有太多去重视这方面的工作,但是在经过一学期的教学实践之后才发现,是我的失误了。忽视了小组建设,使我缺少了一个有效教学的制胜法宝。我想这将是我下学期的工作重点之一。
六、注重培养学生猜想活动和师生、生生的交流活动 爱因斯坦曾说过“大胆的猜想,就的。”由此可见猜想可以地帮助学生活动,合理的猜想会对学生是激励,学生会有成就感,会激励他在以后的活动中大胆地去猜想,去实践;再者即使是学生猜想或时,在老师的下,学生也会从中感悟,去地实践和探究,也让学生明白光靠猜想还不行,要勇于去实践,实践是检验一切的真理。我觉得教材设计的猜想活动环节非常好,它对学生好探究活动、学习好科学有的帮助。逐渐地猜想会学生的习惯,的动力。我觉得让学生无目的的去实践在学生头脑中不会留下很的印象,而带着猜想去实践,学生的活动会更、更充实、更有意义。小学《科学》非常注重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这也会对学生的发展是,在交流中大家可以取长补短、可以有新的,交流也可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倾听别人发言的习惯,有利于拓宽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学生的许多的闪光的思想火花在交流中迸发的。
总之,通过我们师生的共同努力,这学期我所承担的五年级科学教学工作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我深深的知道,我在工作中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今后我将再接再厉,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努力工作,把科学教学工作推上一个新台阶。
为贯彻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联系实际创造性地实践《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作为教师,我们要努力探讨如何在科学教学中进行素质教育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如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不一,要想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全面创新科学课堂,就要切实抓好班级的培优补差工作。
一、培优补差目标 科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是其他学科的基础,是锻炼思维的体操。一部分学生对科学有着浓厚的兴趣,书本的知识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望。然而有部分学生却连课堂上基本的基础知识掌握还不够扎实,作业本上错误率较高,为此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我将在本学期帮助和促进这一小部分同学能够得到新的飞跃,引导他们向更广阔的空间去探索、创新,辅导他们对学好科学有更好的信心。
二、情况分析 五年级三个班共有学生34人。上学期科学平均分77.55分,优秀率达31%。针对这一情况,我将对我们班一些优等生提高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会学生灵活解题的思路和方法。为了能够挖掘出学生内在的潜能,发挥其创造性,我特制定如下的辅导计划。
三、辅导措施 (一)优秀生培养:
1.进一步加强学习目的,动机教育,培养并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
2.进一步改革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3.在共同提高的基础上,每天出一题弹性作业,让优生吃得饱。
4.和学生搞好沟通,及时进行信息反馈。
(二)后25%学生的转化培养:
1.对于差生的教育以表扬为主,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2.经常和他们谈心,多帮助他们找自己的优点,让他们树立起学习的信心。
3.适量地布置作业,定时进行检查,以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安排座位时坚持“好差同桌”结为学习对子。即“兵教兵”让优生给差生讲述自己的学习方法,用优等生带动差生,以优促差,以实现“培优”和“辅差”的目的。
5.平时多与家长联系,共同来解决差生各方面存在的问题。
6.做好“每日清”工作,包括题题清,课课清,人人清。争取做到当堂知识当堂清,不留后遗症。
(三)培优补差过程必须优化备课,功在课前,效在课上,成果巩固在课后培优。培优补差尽可能“耗费最少的必要时间和必要精力”。备好学生、备好教材、备好练习,才能上好课,才能保证培优补差的效果。要精编习题、习题教学要有四度。习题设计(或选编习题)要有梯度,紧扣重点、难点、疑点和热点,面向大多数学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巩卧“双基”,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
习题讲评要增加信息程度,围绕重点,增加强度,引到学生高度注意,有利于学生学会解答。
四、培优辅差注意点 1.不歧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不纵容优秀的学生,一视同仁。
2.根据优差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学习方案,比如优秀生可以给他们一定难度的题目让他们进行练习,学困生则根据他们的程度给与相应的题目进行练习和讲解,以达到循序渐进的目的。
3.经常与家长联系,相互了解学生在家与在校的一些情况,共同促进学生的作业情况,培养学习兴趣,树立对学习的信心。
4.对于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要及时地检查,并做出评价。
5.不定期地进行所学知识的小测验,对所学知识进行抽测。
6.要讲究教法。要认真上好每一节课,研究不同课型的教法。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达成学困生转化,提高优生率。
2021最新教科版(2017)科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及 教学进度表 一、学情分析 通过四年科学学习,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求知欲和参与科学活动的愿望明显增强,学生的观察与描述能力有了明显的发展,在进行观察、记录、实验、交流等一系列活动时,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也得到培养。受年龄的限制,学生的思维依旧处于形象思维阶段,抽象概括和语言表达能力仍然比较弱,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仍然非常重要。教师还要注重观察、记录方法的示范和引导,注重提供语言表达的范例。
学生已能初步控制自己的情感和行为,但还有不稳定的现象﹐自制力还不强,意志力较差,遇事很容易冲动,活动的自觉性和持久性都比较差,且常与兴趣密切相关。另外,他们精力旺盛、活泼好动,具有好奇、好动等特点,在活动过程中需要通过不断巡视来关注学生的观察体验进展,用学生喜欢的形式来促进学生更好地开展观察、体验等活动。
二、教材分析 1.整体情况 五年级上册教科书由“光”“地球表面的变化”“计量时间”“健康生活”四个单元组成。
“光”单元,以研究光的传播特点为主要线索,认识光这种能量表现形式。本单元沿着认识光源,研究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的现象,研究光在行进过程中遇到其他透明、半透明和不透明物体时光的传播路线所发生的变化,引导学生探索光的传播规律,构建光沿直线传播、光的折射及光的反射现象的认识,建立光与自然现象及人类生产生活之间的联系。
“地球表面的变化”单元,以研究地球表面形态一一地形地貌的变化为主要内容。影响地表形态变化的因素有很多,按照其能量的来源可归纳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两个原因。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于地球本身,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及变质作用。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于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和重力势能,其主要表现形式为风化,风力、流水等的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等。本单元从内因到外因,通过指导学生亲历观察、假设、模拟实验、形成解释等一系列科学实 践活动,帮助学生了解地球的结构及其变化,构建地形地貌是经过地球内、外因的共同作用而形成的认知。
“计量时间”单元,研究的主题是与我们人类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计时问题。本单元按照从古至今人类计时方法的发展脉络组织课程内容,通过查阅资料、观察实验、设计制作等一系列活动,引导学生研究太阳、水流、摆等的运动规律;经历古人运用事物变化的规律探索计时方法、制作计时工具的过程;发展工程思维;体会科学技术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健康生活”单元,基于现代健康新理念,立足于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在四年级人体呼吸与消化系统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运动、血液循环及神经系统。通过观察、体验、调查、建模等活动了解相关器官的结构功能,理解各器官系统协调配合共同维持人的正常生命活动以及保护身体健康的意义﹐并由身体健康延伸到心理健康。单元内容始于对自己身体状况的检测与评估,终于给自己制订健康生活计划。整个单元的学习是引导学生不断建构的过程,其目的是让学生建立科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牢固树立保护自己身心健康的意识,使其养成有利于身心健康的良好生活习惯, 本册内容覆盖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及技术与工程四个领域,均指向联系与变化。为了强化科学与生活的联系,四个单元均是从生活中的问题或自然现象开展研究,最终解决或解释生活中的问题及现象,呈现事物结构与功能、内部与外部、局部与整体之间的相互联系、协调统一。揭示事物是不断变化的,事物的变化都是有规律的科学观念。
2.单元概述 第一单元“光”: 从教师的角度而言,本单元首先要弄清楚的问题应该是“光是什么”。历史上,对光的研究曾经推动了科学和技术的长足发展,改变了人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打通了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的通道。今天我们对“光”的认识,看似是对知识本体的认知,实则是对光,抑或是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光是一种电磁波,按照波长可以将光分为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射线等几个波谱区。其中,可见光区又可细分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光具有波动和粒子的双重性质,凡是与光的干涉、衍射和偏振等现象有关的均是波动性的表现,凡是与光的碰撞、散射、叠加等有关的都是粒子性的表现。波粒二象性可以用爱因斯坦公式得到解释:E~hv,p=h/2。这里能量E和动量 p都是表征光的粒子性的量,而频率v和波长人都是表征光的波动性的量,波动性和粒子性通过普朗克常数h联系起来了,这也可以解释“光是能量的表现形式”这一概念的出处。如此,我们对光的本质的认识可以帮助教师准确把握“光”单元教学的概念发展。对于五年级的学生而言,教师没有必要指导学生从光的本质去认识光。教学中应该遵循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完成关于光的课程内容。
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来自课程标准中5~6年级的下列相关学习内容。
6.2.1.1 识别来自光源的光,如太阳光、灯光;识别来自物体反射的光,如月光。
6.2.1.2知道来自光源的光或来自物体的反射光进入眼睛,都能使我们看到光源或该物体。
6.2.2.1知道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
6.2.2.2知道行进中的光遇到物体时,会发生反射现象,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变化。
6.2.3描述太阳光穿过三棱镜后形成的彩色光带,知道太阳光中包含有不同颜色的光。
18.2.2将自己简单的创意转化为模型或实物。
在课程标准中,这三方面的课程内容要求,都是光在传播过程中发生的现象和对这些现象的解释,由此形成对光的一些基本认知。本单元希望帮助学生形成以下认知。
1.光在受到一个物体或物质的影响前能一直保持原方向传播。2.光能够被吸收;能被改变传播方向,产生反射或折射现象。
3.尽管太阳光用肉眼看上去几乎是白色的,但它是由不同颜色的光组成的。其他物体发出的光或反射的光也是由不同颜色的光混合而成的。
4.有些物体折射或反射出的光波进人人的眼睛后,可以被“看到”,就如同某些声波进入人的耳朵后可以被“听到”一样。
沿着上述概念发展线索,教科书对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做了如下安排。
第1课“有关光的思考”,主要了解学生有关光的前概念。通过思考和解释“在黑暗中你能否看到红苹果”的问题,了解学生对于光有哪些认识,以及能做出哪些推测和解释。
第⒉课“光是怎样传播的“,主要研究光在空气中是如何沿直线传播的。光穿过小孔的实验可以帮助学生观察到光的行进路线,初步理解并建立光沿直线传播的概念。
第3课“光的传播会遇到阻碍吗”,是对光沿直线传播的进一步深人研究。当光遇到遮挡物时,会因遮挡物的不同,出现通过、部分通过、不能通过三种情况。对本课所有实验现象的解释,最终都将成为“光沿直线传播”的证据。
第4课“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吗”,主要探讨当光从空气进人水中时,传播路径发生了怎样的改变。对于光而言,空气和水是不同的传播介质,因此光的传播方向(传播路径)也会随之发生改变,其结果是产生了折射现象。
第5课“认识棱镜”,主要建立光与颜色的关系。我们看到的“白光”通过三棱镜后,会发生折射,出现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各种颜色的光。棱镜实验可帮助学生观察到因光的折射而产生的彩虹颜色,初步将光和颜色建立联系。
第6课“光的反射现象”,主要探讨光的反射现象。通过观察光的镜面反射现象,了解什么是光的反射;通过光的反射实验,对反射光的路径做出预设,初步建立人射光与反射光的关系;对光的传播特点做进一步探讨,即光遇到物体会发生反射,反射光也是沿直线传播的。
第7课“制作一个潜望镜”,主要利用光的反射特点,制作一个简易潜望镜。潜望镜的制作,需要综合运用和理解本单元的核心概念,并与工程技术相结合。首先需要观察、了解潜望镜的结构以及工作过程和原理,其次需要设计、制作简易的潜望镜,最后通过展示、实践、评价、交流来进一步理解本单元的知识和技能。
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 本单元中的“地球表面”主要指地球表面的形态,简称地形,又称为地貌。地球表面的地形复杂多样、不断变化。本单元学习的重点指向“变化”一词,即地形地貌的变化。是什么原因引起地球表面形态的变化呢?教科书通过指导学生亲历观察、假设、模拟实验、形成解释等一系列的科学实践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建构起“地球现今的面貌不是本来就有的,而是经过地球内因和外因的共同作用而形成的”这一基本认知。
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来自课程标准中5-6年级的下列相关课程内容。
14.2.1描述地球上的水在陆地、海洋及大气之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之中。14.2.3举例说明水在地表流动的过程中,塑造着地表形态。
14.5.1描述地球内部有地壳、地慢和地核三个圈层, 14.5.2知道地壳运动是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现象形成的原因。14.5.3说出地壳主要由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岩石构成。
15.3.1了解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影响,知道抗震防灾的基本常识。
15.3.2说出人类不合理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15.3.3举例说出人类保护环境的举措,能够针对现实环境问题提出适当建议。
为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本单元在设计上顺应学生的认知与心理特点,采用了总一分一总的模式。在单元的起始课,引导学生对主要地形的成因进行假设,埋下探索的伏笔,引发探究的兴趣在后续各课的学习中,引导学生亲历相应的一系列科学实践活动,完善或修正已有认知,逐步形成对地形变化成因的科学解释,在单元最后一课,带领学生回顾、反思学习过程,建构起关于地球表面变化原因的新认知。本单元共安排了7节课,第1课“地球的表面”,作为单元起始课,除担负明确学习主题的任务外,主要是为学生提供一个亮明“影响地形变化因素”这一观点的机会,为学生后续学习提供反思、建构相关科学概念的基础。本课的设计线索:对地球全貌的观察一陆地内部主要地形的观察每一个典型地形地貌的观察。初步让学生建立一个地球尺度的概念知道我们所看到的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这些地形只是地球整体面貌的冰山一角,是地形变迁到现今的具体呈现。对地球全貌的观察,能够使学生在建立与以往学习内容关联的同时,为今后更深人学习相关知识埋下一颗探索的种子。
第⒉课“地球的结构”,在前后课之间起着桥梁与纽带的作用。本课主要承载两个任务:一是第1课学习内容的延续,由地球外部形态的认识延伸到对地球的内部构造的学习,包括地球的结构,地壳的组成、地壳的运动等,丰富和完善对地球的整体认知;二是为第3、第4课学习地震..永山喷发形成原因奠定知识基础,知道地球内部是不断运动的。本课最后安排一个制作地球模型的活动,旨在增强学生对地球结构的感知,进一步激发兴趣与培养实践能力。
第3课“地震的成因及作用”和第4课“大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让学生通过学习,知道地震和大山喷发是引发地表变化的内在因素,相对于风、水等很缓慢的外力作用,是一种刚烈变化。两课在整体安排上较为相似,均通过模拟实验让学生亲自观察,感受地震和大山喷发时的现象,了解其形成原因。教科书中分别提供了地震和火山喷发的资料,通过阅读与研讨,让学生了解地震和大山喷发时的真实情景以及给地表带来的改变。两课的学习是针对第1课呈现的弯曲岩层和长白山天池两幅图片,引导学生探索其形成的原因,形成科学解释。第5课“风的作用”和第6课“水的作用”,主要研究的是引发地表变化的外在因素, 第5课,研究风的作用对地表的影响。本课主要通过风卷起沙子利蹭岩石的模拟实验以及对沙漠、戈壁、藤菇岩和雅丹地貌等的观察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到风的作用是可以使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发生改变的。通过与地震和火山喷发对地表影响力的比较,知道风对地形地貌的改变是极为缓慢的过程。本课学习是对第1课呈现的教煌雅丹地粮形成原因猜测的回应,学生由此认识到风的作用是巨大的。
第6课,带领学生认识水对地表改变所起的作用。本课关于水的作用主要指地表流水对地球表面形态的影响,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降雨,二是河流。降雨对地表的侵蚀现象是通过模拟实验让学生感知的,而河流对地表的影响与重塑作用是通过观察图片和阅读资料使学生了解的。本课学习是对第1课中黄土高原上的沟壑和黄河人海口的沙洲形成原因猜测的回应,学生通过模拟实验和阅读资料等学习方式,最终形成对两种典型地形地貌形成原因的科学解释。
第7课“总结我们的认识”,是作为本单元学习内容的总结和学生认识的提升来设计的。主要安排两个内容:一是回顾本单元的学习内容,针财第1课填写的班级记录表中的“情测主要形成原因”进行反思,比较学习前后认识的不同,感受自己在“地球表面的变化”单元的学习中获得的成长;二是探索植物对侵蚀的影响。作为大自然的主要成员,人类的活动也影响着地表的变化。本课通过模拟实验引导学生认识到植被覆盖可以减少外力对土地的侵蚀,由此可以增强学生 爱护树木、保护土地的意识,提高他们的自觉性。. 第三单元“计量时间”: 自具有“时间”概念比来,人们便不断地寻求着准确计量时间的方法。古人经过长时间的观测和日常生活经验的积累,发现太阳等天体在天空有规律地改变着位置,并且星现出周期性的运动。根据太阳东升西落固有的周期性,人们制定了历法并用此描述时间,这是我们能够追溯到的较早的划分时间的方法。“天”成了最早的时间单位。那么,一天内的时间进程又如何把握呢?古人发明了日晷,还研究制作出了沙漏,水钟等计量时间的装置。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精确计量时间的必要性和重要性。17 世纪以后,钟表工艺迅猛发展,在时间计量史_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根据伽利略发现的单摆的等时性,惠更斯制造了历史上第一个摆钟,使时钟的误差从每天15分钟减少到5分钟。后来惠更斯又首次造出了第一个依靠发条驱动的机械表,并由此推动了18世纪高精度航海钟的发明,从而解决了困扰人类近两个世纪的经度测定问题,大大推动了航海事业的发展。不仅如此,机械钟的出现还促进了当时整个机械工业的发展,使以钟表、罗盘、检炮、印刷术等为代表的技术革命成为近代科学产生和发展的动力之一。回顾整个科学发展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计时工具的发展史是与整个人类文明发展史同步的,学生在本单元的学习中,要大致了解人类计时工具发展的几个比较典型的阶段:燃香钟- -水钟一摆钟。学生要学会观察、研究这些不同计时工具的差异性,以及保障计时准确的科学原理。在此基础上模拟设计和制作水钟、钟摆等计时工具。如同古人一样,学生通过亲历科学实践活动会发现一些计时方法的局限和不足,于是便会产生改进计时工具的内在需求。由于燃香钟受外界因素影响较大,因此,计时方法直接进阶到水钟。水钟可以说是时钟发展史上比较典型的机械计时工具了,但是其准确性和方便性都有待提高,于是又进阶到摆钟。另外,在研究同一种计时工具时,学生的认知和思维也是在不断向前推进的,例如研究水钟,一开始发现初始水位高度和孔径不变,流出相同多的水,时间是相等的;继而又发现当水位变化后,水流速度并不是相等的,最后认识到只有保持水位不变时,水流速度才是相等的。再比如,对于单摆的研究,学生一开始会发现同一个单摆在摆动起来的时候具有等时性(相同时间内摆动次数相同)﹐但是不同单摆的摆动速度却不同。进一步研究发现,摆绳长度会影响单摆在统计各组自制摆的摆动次数时,学生发现,不同摆的摆动建度不同,由此引发出新的问题,摆的速度受什么因素影响?第5课“摆的快慢“,承接上一课,学生讨论并预测哪些因素影响摆的摆动速度,并通过两组对比实验分别研究摆锤质量、摆绳长度与摆动速度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学生认识到,摆速快慢与摆锤质量无关,与摆绳长度有关,摆绳越短,摆速越快,反之,摆速越慢。第6课“制作钟模“。在前两课的研究基础上,学生将设计制作一个1分钟摆60次的单摆。这是一项需不断调试,改进以达成预期目标的简易工程。同样,需要经过设计(尤其是制订如何根据试验结果更有效、更快捷地改进设计方案的策略)、制作、测试,研讨等环节。学生将简单评估完成这个产品的可行性,预测使用效果,并将自己简单的创意转化为实物。在此基础上,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后继续研究,设计一个1分钟摆动30次或120次的摆,让学生简单体会摆的次数跟摆绳长度之间的比例关系,引导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换索出规律,为了让摆的次数变为原来的2倍(或1/2),绳子的长度需要增长到约4倍(或缩短到约1/4)。这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抽象思维、逻辑思谁,以及利用数学理解物理现象的意识第7课“计量时间和我们的生活”,学生将回顾本单元探究过的几种计时工具,调查比较人类计时工具的演变,归销并初步发现自然界一些周期性运动的事物可用于计时。本课引导学生关注计时和我们生活的关系,举例说明情确计时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性,以及计时不情确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最后,期望学生将所学用于现实,在实际生活中关往计时,珍惜时间,准确用时。
第四单元“健康生活”: 健康是人生存之本,是指一个人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身体的健康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身体主要器官无疾病,各系统、器官、组织、细胞具有良好的生理功他,协调作用完善;二是对疾病的抵抗能力较强,能够适应环境变化、各种生理刺激以及致病因素对身体的影响。上面所说的身体健康指向我们常说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指心理的各个方面及活动过程处于一种良好或正常的状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好的心态。心理健康的理想状态是保持性格完美、智力正常、认知正确、情感适当、意志合理、态度积极、行为恰当等。社会适应指人与社会的关系它包括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人对社会的适应等多方面的内容。传统健康理念只关注身体(机体)是否有疾病,现代健康理念对于健康的关注是多元的、广泛的,包括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各方面。其中社会适应取决于身体和心理的素质状况,心理健康是身体健康的精神支柱,身体健康又是心理健康的物质基础。良好的情绪状态可以使生理功能处于最佳状态,反之则会降低或破坏某种功能而引起疾病。生理和心理是紧密依存的两个方面,生理状况的改变可能带来相应的心理问题,生理上的缺陷、疾病,特别是痼疾,往往会使人产生烦恼、焦躁、忧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导致各种不正常的心理状态。本单元基于现代健康新理念,立足于提升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状态的意识,在四年级学习人体的呼吸与消化相关知识的基础上,组织了人体运动 系统,血液循环系统、神经系统相关知识的学习内容,以此为依托,进一步帮助学生建构“人体由多个系统组成,各系统分工配合,共同维持生命活动”的认知,学习维护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来自课程标准5-6年级的下列相关学习内容。10.1.1举例说出人体对某些环境刺激的反应方式和作用。
10.1.2列举保护这些器官的方法。
10.3简要描述脑是认知;情感,意志和行助的生物基础。
10.4举例说出为保护脑的健康需要来取的主要措施。比如,人需要克足的睡眠,需要避免长期的精神压力,防止外界的激烈冲撞,保持愉快,积极的情绪等。
10.5.1列举睡眠、饮食,运动等影响健康的因素,养成良好生活习惯。10.5.2列举噪声、露在、污水等时人体健康的影响,养成环保意识。
本单元共7课,以身体健康为线索,始于对自己身体素质状况的检测与评估,终于制订健康生活计划。中间5课,其中第2课至第5课侧重对人体运动系统,血液循环系统、神经系统生理结构相关知识的学习,指向认识身体各系统器官及其功能、保护身体各系统器官的健康,即身体健康;第6课通过“管理和控制自己”相关内容的学习,指向引导学生提升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状态的意识和能力。
第1课“我们的身体”,以《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对学生身体健康状况监测的主要项目为依托,组织学生对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进行检测与评估。通过研讨交流,学生进一步了解影响人体健康的因素,关往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构建现代健康生活新理念,提升养成健康生活习惯的意识,形成健康生活的行为方式, 第⒉课“身体的运动”。身体的运动机能状况是检验身体健康与否的最外显的指标之一。与所有生物体一样,人体的身体结构都是与其功能相适应的,是为了满足自身生长发育、生存的需要。本课引导学生悉心体验在移动哑铃过程中上肢各部分的变化,认识骨、关节和肌肉,构建骨、关节、肌肉协同配合完成运动的肢体运动模型,从而了解保护运动器官的重要性以及促进其健康生长发育的方法与策略。
第3课“心脏和血液”,心脏、血管和血液属于人体血液循环系统,承担着运输养料和氧气、废物和皮气的作用。血液循环系统能否正常工作,直接影响着身体各器官的健康。心跳是人体的主要生命体征之一,心脏停止跳动,意味着生命的终止。本课通过模拟实验,帮助学生了解心脏跳动维持血液在血管中的流动,培养学生建模与推理能力。通过测量和比较不同学生运动后恢复正常心跳所用的时间,感悟体育锻炼有益于心脏健康:通过阅读资料,讨论交流,提升关注心脏健康的意识。
第4课“身体的。总指挥’”,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人脑具有高级功能,控制着人体的大部分生命活动现象,使够指挥人的行动,产生思想和情感,进行认知和决策,是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的生物基础。本课将引导学生认识脑的结构特点,依据日常生活和游戏体验了解脑的功能,通过讨论交流进一步增强保护脑及科学用脑的意识。
第5课“身体的‘联络员“”,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我们通常所说的神经是周围神经系统。它是连接中枢神经和身体各个部分的“联络员”,负责收集身体受到的环境刺激的信息,并将其传递给脑、脊髓,再将脑,脊髓发出的指令传递给身体相应部分,使其做出相应的反应。本课在认识脑的基础上,通过扔和接乒乓的体验活动感受人体对外界环境变化的反应,体会人脑与神经是怎样工作的,从而了解神经系统的工作机制以及神经系统对身体健康及学习的重要性,提升保护神经系统的意识和能力。
第6课“学会管理和控制自己”,大脑不仅控制人体各器官的活动,还管理人体的情绪、意志等心理活动。现代健康理念在关注人的身体健康的同时,还关往人的情绪、意志等心理健康及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等社会适应状况。脑是人体情感、意志,行为等的物质基础。本课将在学习脑及保护身体健康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压力对人的身体和心理造成的影响,学会管理自己、缓解压力、控制情绪,保持愉悦的心情,打造健康的生活。第7课“制订健康生活计划”,我们的身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身体的一个部分出现问题,会导致身体其他部分甚至心理出现问题。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是维护身体健康的有效措施。本课在学生了解人体生理结构及如何保护各器官系统健康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他们的健康意识。通过制订有效的健康行为计划,切实引导学生将理念转变为具体行为,并希望能对其健康产生终身影响。综上所述,本单元重在帮助学生进一步完善并建立“人体由害个系统组成,各系统分工配合,共同维持生命活动”的科学概念;学习用系统和联系的方法认识事物;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理念,提高健康意识,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保护身体健康,打造幸福生活。本单元教学涉及一些人体内部生理结构及功能的相关知识,比如骨、关节、肌肉,心脏、血管,脑、神经等,在教室内无法通过直接观察进行探索。学生可以通过查阅资料、体验活动、推理、建模等方式学习。此外,这些内容的学习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从健康生活的视角组织教学活动,重在理解它们与健康的关系,学会保护身体器官,维护身体健康。
三、教学目标 (一)“光”单元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目标 1.有的光直接来自发光的物体,有的光来自反射光的物体。能发光的物体叫作光源。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当行进中的光遇到物体时会发生反射或折射,会改变光的传播方向,会形成阴影。
2.太阳光包含不同颜色的光。
3.光的反射原理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汽车反光镜、潜望镜等都是对光反射原理的运用。
(2〉科学探究目标 1.能用实验验证光的传播方式。2.会观察光的折射现象。
3.能利用镜面反射实验,推测反射光规律,并预测反射光位置。4.会做棱镜分光实验,能推测彩虹的颜色序列并制作彩色轮。5.能自制潜望镜并进行观察。
(3)科学态度目标 1.形成对光研究的兴趣。
2.认识到认真观察、实验和实事求是地记录观察数据的重要性。3.在实验观察中养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态度。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光与我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二)“地球表面的变化”单元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目标 1.地球内部运动和外力作用是形成和重望地球表面多种地形地貌的原因。2.地球表面的地形地就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有的变化是在缓慢的过程中进行的,如风、水等自然作用对地形的改变,有的却是一个比较迅猛的瞬间,如地震和火山喷发对地球表面的改变。地球土的水在陆地、海洋及大气之间不问断地循环。
3.地球表面是崎岖不平的,有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等多种多样的地形。
4.地球内部有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5.地壳主要由岩紫岩、沉职岩和空质岩三大美岩石构成,地壳运动是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现象形成的原因,地震、大山喷发等自然灾害会对人类产生一定的影响,抗震防灾是有方法可循的。
6.人类的活动也会改变地表形态,有些活动对地球有积极的影响,有些则是清极影响。
(2)科学探究目标 1.能通过观察世界地形图,描述地球表面的整体样貌。2.能播述典型地形地貌特点,并对其形成原因做出猜测。
3.会做地震、火山喷发、风蚀岩石、降雨侵蚀土地以及植被对侵蚀的影响等模拟实脸。,会通过观察围片和阅读资料来搜集信息,作为科学解释的证据, 4.能基于搜集到的证据,运用科学思维,进行科学解释并展开科学论证,最终形成科学结论,能反思学习过程,不断调整、完善认知结构,感知自己的进步与成长。会用科学记录单的方式表达想法,作为学习反思、形成科学解释的重要依据。
(3)科学态度目标。
1.具有不断探索地球表面形志变化原因真谛的兴趣与愿望。2.敢于提出猜想,并尝试通过实证的方式证明猜想的正误。3.具有尊重证据、乐于与同学基于证据展开科学论证的品质。(4)科学、技术,杜会与环境目标 感受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人类探索、了解自然带来的可能与便利。认识到人类与环境是相互影响的,应自觉保护环境。
(三)“计量时间”单元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目标 1.水流在一定情况下匀速变化,单摆具有等时性。这些具有周期性运动特点的事物可以用来计时。
2.计时工具准确性的提高主要依靠设计、材料等的改进。(2)科学探究目标 1.能观察和记录燃香长度变化的信息2.能辨别和控制实验中的可变因素。
3.能预测和测试怎样改变一个可变因素从而影响实验结果。4.能解释结果并能总结可变因素是如何改变、影响实验结果的。
5.会用图表等记录、整理,交流信息会设计、制作和改进“水钟”“提钟”等简易计时器。
6.能通过阅读和研究科学资料来获取更多的信息。(3)科学态度目标 1.发展探究时间以及计时工具的兴趣。2.意识到重复实验证实结果的重要性。
3.欣赏前人在测量时间和解释自然现象方面所做的贡献。4.初步体验到科学技术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体会社会的需求是计时工具发展的动力。2.体会计时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影响着社会发展。
3.意识到人们一直在寻求精确的计时方法。随着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人们制作的计时工具越来越精确。
(四)“健康生活”单元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目标 1.人体是一个统一整体,身体各部分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生命活动。
2.关节、肌肉组成了人体的运动系统,它们相互配合,共同完成身体的各种运动。3.心脏、血管、血液组成了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它们相互配合,共同承担体内物质的运输。
4.脑、脊髓、神经组成了人体的神经系统,它们相互配合。指挥人体对环境刺激做出相应的反应。。脑是神经中枢,管理人体绝大部分的生命活动。大脑可以帮助我们控制情绪。
5.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等。.身体的一个系统或器官出现问题,会影响整个身体的健康状况, 6.充足的睡眠、坚持体育锻炼、保持愉悦的心情等良好的生活习惯有益于身体健康。
7.噪声、雾霾,污水等不良环境对人体健康有害。良好的生存环境有益于健康。
(2)科学探究目标 1.能运用分析、比较的方法,利用有关数据对自己的健康状况做出客观的评估。2.能根据需要,通过查阅资料、收集有效信息获得问题的答案。
3.能基于人体结构与功能的学习,用制作模型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研究结果,能运用模拟实验研究人体运动系统、血液情环系统等系统内各器官相互配合的工作机制。能基于人体是一个统一整体,从系统和联系的角度分析保护脑及身体各器官、系统的重要性,并提出保护身体的有效策略。能基于人体各系统、器官的特点及自己身体健康实际制订科学合理的身体健康行动计划。
(3)科学态度目标 1.对人体能协调有序地完成各种工作具有持续的研究兴趣。
2.能够以科学数据为依据,对自己体质健康状况做出真实而客观的判断。3.能真实描述自己的生活习惯,并乐于用所学的知识改变自己的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
4.愿意与同学分享资料,在合作中构建新知。
5.愿意与同学交流,能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能接受不同观点。(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知道人类活动会影响环境,环境的改变又会影响人类的健康与生活。2.知道珍爱自己的身体,保护身体健康。
3.能够用所学的人体有关知识指导自己的日常行为,形成健事生活习惯。
四、主要教学措施 1.了解学生前概念,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开展教学。2.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3.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4.引导学生在观察和实验的过程中做好记录。
5.引导学生用准确、恰当的词语描述观察到的事实和现象。
6.引导学生对观察和实验结果进行整理和加工,形成正确的解释。
7.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
五、教学进度表 周次 起止日期 预定教学内容 实际教学调整备注 1 9.1-9.4 始业教育课 1.1有关光的思考 2 9.7-9.11 1.2光是怎样传播的 1.3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3 9.14-9.18 1.4光的传播会遇到阻碍吗 1.5认识棱镜 4 9.21-9.25 1.6光的反射现象 1.7制作一个潜望镜 5 9.28-10.2 第一单元复习 第一单元测验 6 10.5-10.9 2.1地球的表面 2.2地球的结构 7 10.12-10.16 2.3地震的成因及作用 2.4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 8 10.19-10.23 2.5风的作用 2.6水的作用 2.7总结我们的认识 9 10.26-10.30 期中复习 期中测验 10 11.2-11.6 3.1时间的流逝 3.2用水测量时间 实际教学调整备注 11 11.9-11.13 3.3我们的水钟 3.4机械摆钟 12 11.16-11.20 3.5摆的快慢 3.6制作钟摆 3.7计量时间和我们的生活 13 11.23-11.27 第三单元复习 第三单元测验 14 11.30-12.4 4.1我们的身体 4.2身体的运动 15 12.7-12.11 4.3心脏和血液 4.4身体的“总指挥” 16 12.14-12.18 4.5身体的“联络员” 4.6学会管理和控制自己 17 12.21-12.25 4.7制订健康生活计划 18 12.28-1.1 第四单元复习 第四单元测验 19 1.4-1.22 期末复习 20 1.25-1.29 期末测验 注:以上教学安排仅为参考,实施中根据具体情况作适当调整。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诚达文秘网 https://www.rk1k.cn Copyright © 2019-2025 . 诚达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诚达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浙ICP备1904212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