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关党员教育工作调研报告 ——以资中县财政局党支部为例 中共资中县财政局党支部下设6个党小组,每个党小组有16-20名党员。2009年以来,该局机关支部始终高度重视党员教育培训工作,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中心,以提高党员素质、增强队伍能力为目标,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等为载体,拓宽培训内容,改进培训方式,努力打造政治立场坚定、思想觉悟高、能力素质好的财政队伍,为推进全县财政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
一、调研情况 (一)落实保障措施,推进教育培训工作有序开展 1.思想认识到位。局党组、机关支部高度重视党员教育培训工作,把教育培训工作作为关系财政干部队伍长远建设的系统工程,着眼于建设一支适应县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新形势要求的高素质党员队伍,多措并举,勇于创新,开创了党员教育培训工作的新局面。
2.组织领导到位。局机关支部成立了以支部书记为组长、支委委员和党小组长为成员的党员教育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对党员教育培训工作的组织领导。
3.工作规划到位。局机关支部把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纳入机关党建工作的重要议事内容,并逐年制定《党员教育培训方案》,做到计划清晰,责任明确,指导性强,操作性强,保证了党员教育培训工作扎实有序开展。
4.资金支持到位。一是建立基层党建经费保障机制,坚持把基层党建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加大财政支持基层党组织工作的力度,切实解决基层党建经费不足的问题。二是坚持把村级活动场所、乡镇便民服务中心、远程教育规范化建设纳入财政预算,加大农村基层党组织阵地投入力度,改善办公条件,提升服务功能。三是坚持把党员教育培训、关爱关心、走访慰问等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切实解决开展经常性教育、党内关爱激励无经费、无制度的问题。四是坚持把阶段性的党内活动、专项性的党建工作经费适时纳入财政收支盘子,保障各个时期的党建工作重点有效落实。
5.制度建设到位。建立完善党员教育培训机制,重点完善了“三会一课”制度、职工干部学习制度、财会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制度等,并定期对党员教育培训情况进行检查,保证了教育培训工作规范有序开展,党员综合素质不断提高。
(二)拓展内容形式,努力提高党员教育培训质量 1.坚持理论为先,认真开展集中学习。牢牢把握正确的学习方向,力求学习内容上有新突破,学习方法上有新创新。年初即指定专人通过互联网下载先进理论文章、调研报告供主要领导遴选,确定当年学习内容,精选出的文章在内容上既涵盖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先进政治思想理论,又紧贴财政工作实际,有针对性地包括了公共财政建设、理财方法、服务民生,深化财政改革等先进财政管理理论,凸现了学习内容丰富、理论联系实际的显著特点。在推进学习过程中,局机关支部根据中央、省、市、县的要求和时事政治形势变化需要,及时调整学习计划、补充学习内容,达到了既全面学习又突出重点的目的。
为保证学习收到好的效果,在学习形式上我们大胆探索,积极推行集中学习与脱产学习、个人自学、外出学习相结合,创新和丰富学习载体,呈现了学习方式的多样性的特点。一是严格要求集中学习质量。局机关支部全体党员能够克服财政工作任务多、压力大、时间紧、调研多、责任重等困难,积极统筹安排时间,认真参与集中学习。二是组织开展网络动态学。充分利用财政局智能办公网络,发布更新大量理论文章及财政政策,实行网络动态自学,极大的丰富了党员干部职工财政管理理论,坚定了推进财政改革、实现财政跨越发展的决心和信心。三是开展电教专题学。组织全体党员开展警示教育活动,收看惩治和预防腐败的警示教育片,增强班子成员在财政工作中的自律和他律意识。
2.坚持在做中学,积极开展帮扶行动。以“民生工程”为依托,在就业促进、扶贫解困、教育助学、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百姓安居、民生基础设施、生态环境、文化体育等方面办好群众急需、受益的实事。一是认真落实“万名干部下基层”、“千名干部驻点帮转化”和“三百对子助转化”等活动,宣传科学发展观,鼓励帮扶对象在思想上、工作上、生活上创先争优。二是切实开展扶贫帮困活动。加强与联系点的沟通,有针对性地开展产业升级、科技入户、结对帮扶、捐资助学和建言献策等活动。三是开展机关“公开日”行动,畅通直接联系服务群众渠道,建立群众意见诉求办理回复机制,认真解决好群众生产生活中的难点、热点问题。四是组建党员志愿者服务队伍,积极组织开展志愿行动。五是充分发挥部门职能,切实履行部门职责,为全县九大“民生工程”的开展、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促进和谐资中的建设。
3.重视调研学习,切实开展调研活动。对党小组和党员下达信息调研工作任务,要求结合实际工作,对全县财政系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创先争优活动和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情况进行调研,形成调研成果,转化调研成果。5年来,共完成调研报告120多篇,为全县财政事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谋作用。
(三)坚持统筹兼顾,确保党员教育培训工作实效 5年来,局机关支部紧紧抓住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活动、“作风建设年”、“基层组织建设年”等活动,依托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建党90周年、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抓好结合,增加了党员教育培训工作的时效性。一是结合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祝建党87—91周年,开展了优秀党务工作者、优秀党员的评比表彰,掀起了“学先进、做先进”的热潮。二是结合创先争优示范城活动,局机关支部开展了公开承诺、结对帮扶、党员示范岗等活动,增强了党员干部的宗旨意识和群众观点,把提高履行职责能力和增强服务群众能力统一起来。三是结合“三分类三升级”活动,开展了“旗帜引领”各项工作,在总结成绩、查找不足、发现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党建工作措施,建立了适合财政部门特点的工作网络和机制,形成了领导帮扶制度、党员联系基层服务制度等,在做好各项服务保障工作的同时,锻炼了干部队伍,党组织的战斗力大大增强。四是党员教育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全县财政工作科学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撑。近年来,尤其是实施扩权强县政策以来,在省、市财政部门的指导和支持下,我县先后实施了国库集中收付、预算管理、财政投资评审、政府采管分离、金财工程大平台、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和乡镇最低财力保障等改革,努力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近三年,资中县财政收支管理、扩权强县试点、财政监督检查、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和医疗卫生改革投入等工作先后在全省相关会议上做了经验交流发言,得到了各级领导的高度评价。
二、调研体会 1.加强领导,工作措施到位是党员教育培训工作有序开展的基本前提。局机关支部把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摆在重要议事日程,对教育培训工作进行全面部署和安排,给党员教育培训工作提供人力、物力、资金、场所等支持,保证了教育培训工作有序推进,提高了学习效果。
2.整合资源,形成合力是抓好党员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要保证。局机关支部根据干部教育培训规划,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分层次,明确职责,分工协作,整合资源,形成合力,避免了资源的浪费,使教育培训工作有声有色。
3.立足实际,突出特色是提高党员教育培训工作成效的关键环节。局机关支部始终立足于农业大学、人口大县、财政穷县的实际,顺应新形势下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要求,坚持党员教育培训服务于县域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围绕县委县政府党中心工作狠抓落实。
4.完善机制,大胆创新是提升党员教育培训工作效果的根本保证。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要发展就必须创新,建立完善的培训机制,提高培训的效能。要根据新的形势和任务突出培训的重点,注重培训内容的多样性,兼顾培训方法的灵活性,多层面提高干部的综合才能。
三、调研反思 当前,尽管该局在党员教育培训工作上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存在着一些困难和不足,主要有:
一是个别干部对教育培训工作的认识还不到位。“参训难”的问题依然存在;部分干部缺乏应有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培训时人在心不在,中途开小差的现象时有发生,学习的氛围不浓。
二是教育培训的内容方式缺乏特色,吸引力不强。党员队伍尤其是年龄、文化基础以及从事岗位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客观上也对分类培训、按需施教带来了一定难度。在培训方法比较单一,双向交流不够。同时,教学手段比较落后,现代教学手段运用不多。
三是教育培训机制不健全,特别是缺乏激励约束机制,干部内在的学习动力没有完全激发出来。干部学习的绩效情况没有真正很好地与干部晋升、任用等切身利益挂起钩来,干部需要学习的紧迫感、危机感不强。
四、调研启发 机关党员教育工作具有很大的相似性,既要坚持正确方向,也要创新教育方式,既要关注过程,也要注重结果。
一要加强组织领导。把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列入议事日程,做到一把手亲自抓,充分调动和发挥全体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统一协调、分工协作、齐抓共管、有序运行的工作格局。
二要创新培训模式。适应提高党员素质和能力的需要,积极推进培训模式的创新,增强党员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要坚持完善组织参训、在职自学等制度,倡导党员自主选学、利用网络学习等方式。科学设置培训班次,完善培训内容和课程设计,提高讲授式培训的教学质量。
三要加大培训投入。进一步加大对党员教育培训的资金投入,加强资源整合。改善党员教育软硬件设施,为党员教育提供必要的条件。同时要注意整合资源,通过联合办学、共享师资、共驻共建等方式,尽量发动社会资源,增强党员教育培训力量。
四要抓好制度建设。以现有的工作制度为基本依据,推进党员教育培训制度建设,把制度建设切实贯穿于党员教育培训工作的全过程。建立健全党员教育培训的权益保障、考核激励机制和监督约束制度。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诚达文秘网 https://www.rk1k.cn Copyright © 2019-2025 . 诚达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诚达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浙ICP备1904212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