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以中国—新加坡自由贸易区为例 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以中国—新加坡自由贸易区为例摘要:本文将在回顾地区经济集团的理论基础上,总结出自由贸易区(FTA)可能带来的静态效应与动态效应。以中国-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以中国—新加坡自由贸易区为例 ,供大家参考。
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以中国—新加坡自由贸易区为例
摘
要:本文将在回顾地区经济集团的理论基础上,总结出自由贸易区(FTA)可能带来的静态效应与动态效应。以中国--新加坡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为出发点,本文将着重分析中新两国的产业互补性状况,从而得出两国在货物贸易、服务贸易以及投资可能出现的经济效应,进而着眼于对发展中新自由贸易区的重点产业方面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自由贸易区
互补性
产业政策
新加坡是中国传统的经贸合作伙伴,两国贸易往来渊源流长。近年来,两国经贸合作迅速发展,在贸易、相互投资、承包工程和劳务以及区域经济组织等方面的合作进展顺利。目前,新加坡是中国在海外最大的劳务市场、第三大工程承包市场,第七大外资来源地和第八大贸易伙伴。中国是新加坡第五大贸易伙伴,仅次于马来西亚、美国、欧盟和日本。显然,在可预见的未来,中新之间的贸易结合度将进一步扩大。经济学家Blomqvist的一项引力模型研究表明,贸易伙伴的GDP规模是影响新加坡与其贸易伙伴贸易额的一项重要因素。近年来,中国GDP规模不断扩大,中国经济增长已经进入“高速稳定类型”,这为中新双边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此外,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顺利进展也是中新双边贸易增长的另一重要推动力。
一、相关理论回顾
1.地区经济集团的类型
一般说来,地区经济集团包括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和经济同盟四个类型。这四个类型的经济集团依成员间的开放程度不同而合作程度不同。概述如下:
其一、自由贸易区。在自由贸易区内各成员国之间取消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但各成员国仍保持原来对外部非成员国的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但对于自由贸易区而言,最大的问题在于某些国家的产品会选择先进入低关税国家,在进入区内高关税国,从而规避关税的可能。为此,原产地规则成为自由贸易区普遍适用的准则之一。
其二、关税同盟。它指各成员国之间取消所有的贸易壁垒,同时建立起统一的对外关税。
其三、共同市场。它的特征除了关税同盟的内容外,成员国之间还允许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其中包括四大自由,即商品自由、资本自由、劳务自由和人员自由。
其四、经济同盟。这是完全的经济一体化。除共同市场的内容外,成员国之间实施共同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社会经济政策,甚至统一货币。截止到目前,欧盟是最成熟的经济同盟。
2.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动态影响
根据国际贸易的相关理论,地区经济一体化能够给成员国带来静态效应和动态效应两种影响。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动态效应往往
更值得关注。为此,本文也侧重从动态角度分析自由贸易区作为地区经济一体化形式之一,所能带来的动态影响。
2.1积极影响
第一,产生竞争的效应。同一产品在统一的市场上公平竞争。在集团建立以前,一些国家的重要产业往往有几家大的寡头企业所垄断,在贸易壁垒的保护下限制竞争,高额利润的同时产业发展缓慢。地区经济集团建立以后,加强集团内的竞争,从而刺激新技术的利用和技术改进,改善经营管理,提高产品质量,开发新的品种等,使生产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第二,规模经济的效应。集团内部撤除各种障碍,使得商品在伙伴国的市场上自由流动,组成了较大统一的市场,生产规模相应的扩大,从而产生规模经济的效益。
第三,专业化分工和生产。成员国之间有更多机会实行国际专业化分工和生产,更好地发挥各国的比较优势和专业优势,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
第四,推动集团内的投资,刺激集团外的国家进入金团内投资,抵消贸易障碍的影响。
2.2消极影响
第一,对外设置比较高的贸易壁垒。一般地,只有在贸易壁垒的保护下,成员国的生产厂商才能从集团外的第三国夺取市场,扩大生产规模,但这种地区合作却抑制了集团的对外贸易,抑制了市场的扩大,也就影响了规模经济的发挥。
第二,增加了集团内部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一些穷国、经济发展较为缓慢的国家吸引力较弱,而且要素的流动也受到文化、语言等的障碍。这种动态效应乍看起来似乎是不合理的,但深入分析,这种类似于“贫困的陷阱”事实上是客观存在的。也正因为可能造成集团内部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在地区经济一体化的签署过程中,所受阻力也是司空平常的了。
3.自由贸易区理论
下面将视角转到自由贸易区本身。Robson,P对自由贸易区的福利进行了分
析。在他看了,在自由贸易区内,由于成员国对外部采用不同的关税,为限制由于关税差异而从最低关税国进口后再在区域内出口产生的贸易偏移,自由贸易区一般制定了“原产地规则”,通过对一国一产品和两国一产品两个模型分析,他认为关税同盟与自由贸易区相比是次优的,原因在于即便是制定原产地规则也无法阻止间接贸易偏转(伙伴国以区外产品代替区内产品而产生的贸易流动);但是若在分析中考虑中间产品的关税差异,那么关税差异导致的区内生产模式的扭曲可能削弱自由贸易区的优势。因此,自由贸易区的发展还需要政策的制定指导。
4.贸易互补性
贸易理论表明:各国应利用技术、资源或规模上的比较优势进行专业化生产然后通过贸易满足社会多样化需求。同时贸易理论也指出贸易虽然能够给一国整体带来福利,但也会导致部分利益阶层受损。如果两国的贸易具有互补性,即一方集中出口的产品与另一方集中进口的产品相吻合,贸易关系的发展将使两国现有的生产模式得以维持。通过消除贸易壁垒与实现规模化生产可以给贸易双方带来较大利益。
二、中新自由贸易区的动态影响分析
从理论和实践上看,衡量一个自由贸易区,甚至是地区经济一体化的标准,一般是考察此经济合作体成立后对于本国经济的促进作用以及促进经济增长的程度。为了考察中新自由贸易区可能给中国带来的动态效应,笔者将针对中新目前的贸易状况,分析相关产业的互动情况(见下表)。
1.为双边货物贸易创造的经济效应
根据中国自由贸易区服务网(http://fta.mofcom.gov.cn)的相关统计数据,中国关税、非关税措施的削减使贸易更加便利自由化。调整后,2008年的关税总水平为9.8%,其中,农产品平均税率为15.2%,工业品平均税率为8.9%。当前新加坡的总体关税水平较低,大约95%的货物可以自由进入新加坡。但是,新加坡仍对汽车维持高关税,税率为45%。关税高峰商品比重的大幅降低相当于降低了市场准入的门槛,从而使得中新两国的产品更容易进入对方市场,促进双方贸易的进展。
2.为双边服务贸易创造的经济效应
通过比较中新贸易的比较优势和贸易情况,服务贸易成为中新自由贸易区促进经济增长最大的突破口。这将具体体现在以下一些部门领域:(1)旅游业。旅游业是中国开放较早的服务业部门。目前中国对旅游业的跨境服务提供和外国人在华消费已没有限制。中国旅游中的外资参与程度已相当高。中国对于新加坡游客有很大的吸引力,是新加坡旅游者重要的目的地之一。2007年前11个月,中国接待
新加坡游客81.2万人次,占来华旅游入境外国人数的3.4%。新加坡几乎没有农村,被称作“花园城市国家”,旅游业是主要外汇收入来源之一,已成为国家经济支柱部门之一。每年接待外国游客500多万人次。因此,两国通过FTA能进一步推动旅游业贸易的发展。(2)人才教育服务。中国的海外留学成为新加坡服务业出口收入的重要来源。目前中国允许外国参与中国的合作办学。两国通过FTA能使新加坡的教育机构更多地参与中国的合作办学,同时能使新加坡的私人教育机构吸纳更多的中国学生。(3)保险和金融服务。中国入世后,保险和金融市场开放的进程加快。新加坡保险和金融市场以高效和开放著称。但目前两国间保险和金融合作相当有限,双方都期待通过FTA为两国间的保险和金融合作创造条件。
3.为双边投资创造的经济效应
如果两国建立FTA,两国的企业会审视以下领域中存在的投资机会,中新两国经济的潜力会得到充分的发挥。(1)农渔业。新加坡农业基础条件较差,粮食全部靠进口,80%的蔬菜从马来西亚、中国、印尼和澳大利亚进口。农业中保存高产值出口性农产品的生产,如种植热带兰花、饲养观赏用的热带鱼,种植一些传统的热带经济作物等,双边在水果产业方面也有着合作潜力。另外,新加坡渔业资源丰富,双方有着很大的投资空间。(2)奶制品产业。13亿人口的中国肯定是一个巨大的奶制品市场。像中国这样的市场,理所当然成为新加坡企业投资中国的理想场所。(3)船运航空业。新加坡是东南亚最大的海港、重要商业城市和转口贸易中心,也是国际金融中心和重要的航空中心。航线通达世界372个港口,货物吞吐量居世界前列,62条航空线通往世界各大城市,空运周转量居世界第五位。中国有必要和新加坡加强合作,发挥双方的资金、管理知识等比较优势,对航空业的重组和发展意义重大。(4)中国的东部和南部区域合作开发。建立FTA,有利于新加坡企业投资中国的上述地区。
三、中国产业政策的倾向建议
中新自然资源禀赋差异很大,中国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市场潜力巨大,与自然资源贫乏、国土狭小的新加坡在经济结构上存在较强的互补性,有利于双方产品互通有无。总体来说,考虑到如上分析的中新自由贸易区可能带来的动态效应,以及理论上为了将可能的消极影响降到最低的目标,中国有必要对在中新自由贸易区框架下的产业发展做出明确的政策指导。
总的来说,中新合作的潜力还是非常大的。正如前文分析的一样,一国的经济实力成为促使自由贸易区的积极影响充分发挥的重要条件。总结起来,中国发展中新自由贸易区的有利条件有以下几点:
1.中国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一方面,外贸地位进一步上升,结构不断改善。据
中国海关总署统计,2004年我国对外贸易规模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达到11547亿美元,成为仅次于美国和德国的全球第三大贸易国。自2002年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已连续4年保持20%以上的高速增长。与此同时,我国外贸商品结构持续优化,突出表现在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在出口总额中的比重显著上升。另一方面,外汇储备跃居世界第一。
2.国内市场潜力巨大。不断扩大开放的中国已成为国际公认的大市场之一。中国巨大的市场为海外资本提供了大量的投资机会。截至2005年月,全球最大的500家跨国公司已有400多家在华投资,其中近40家设立了地区总部,外商投资设立的研发中心超过750家。
3.发展时机恰到好处。“多哈”回合有可能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分歧巨大而再次延期。在多哈回合进展如此缓慢之际,完全有理由相信,WTO各成员国在多边区域、双边的多轨策略选择中将更倾向于借助后者来推动前者,而当前许多国家(如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在积极启动并推进双边FTA谈判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
为此,中国应重点扶持可能成为中新自由贸易区动态影响突破口的那些关键产业,比如在承包工程、劳务合作、金融、旅游、教育等领域的合作与发展开辟广阔的空间。在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方面,作为中国最大的海外劳务市场和第二大工程承包市场,中国公司在新加坡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项目将不断扩大,中国外派海外劳务人员的数量也将日益增加。在金融业方面,随着中国的银行、证券、保险业逐步开放,外国金融机构踊跃进入中国境内设立分支机构,这也将为新加坡的银行金融机构提供发展空间和市场。在港口方面,中国放宽了外资对集装箱码头设施及营运公司的持股比率,允许外资拥有多数股权。它将吸引新加坡港务集团加速进军中国集装箱码头业务,如该港务集团已在大连、福州和广州合资经营码头。在旅游业方面,中国承诺入世后三年内,逐步改变原有对外资进入国内旅游业严格限制的规定,允许外资占多数股权,外商进入中国旅游行业的限制将大幅放宽,这将进一步推动双边旅游业的合作。在教育方面,教育的国际化、产业化和法制化的步伐加快,市场在教育资源中的配置作用将加大,这为双边在教育领域的合作奠定了基础。由于新加坡教育制度受西方国家影响较大,英文教育水平较高,已吸引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到当地留学。
有理由相信,随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扩大,中国与新加坡的经贸关系将进一步发展,而中新自由贸易区也将成为经贸关系深入发展的重要平台之一。
参考文献:
1.陈文敬,《我国自由贸易区战略及未来发展探析》,《理论前沿》,2008年第17期
2.李慈军,《中国和新加坡商品贸易实证研究》,《国际贸易问题》,2006年第6期
3.李毅,《近年来中国与新加坡贸易的现状及前景》,《南洋问题研究》,2000年第1期
4.李欣红,《国际区域一体化的经济效应分析理论综述》,《财经政法资讯》,2007年第3期
5.李应振,《建立中国—新加坡双边FTA的经济效应》,《对外经贸实务》,2008年4月
6.梅平主编,《中国与亚太经济合作--现状与前景》,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盛斌,《亚太自由贸易区的政治经济分析:中国视角》,《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年第3期
8.宋滟滟,严德成,《新加坡的贸易新策略》,《商业研究》,2005年第19期
9.汪祷,于银杰,《新加坡的产业发展特色》,《亚太经济》,2004年第1期
10.王勤,《中国与新加坡经贸关系的新进展》,《东南亚》,2004年第1期
11.温耀庆,《入世五年来中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观察与思考》,《国际贸易》,2006年第12期
12.吴凤娇,《中国—新加坡贸易竞争性和互补性的实证分析》,《国际商务》,2006年第6期
13.杨军红,《全球化视角下对中国自由贸易区的认识和思考》,《湖北社会科学》,2008年第9期
14.于津平,《中国与东亚主要国家和地区间的比较优势和贸易互补性》,《世界经济》,2003年第5期
15.张海森,《中国与澳大利亚建立自由贸易区研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16.张震,《试论FTA与东亚自由贸易区的构建》,《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年第2期
17.周强,李伟,《制定中国区域经济合作总体战略的思考》,《国际经济合作》,2005年8月
18.LongyueZhao,China’semergingregionaltradepolicy,www.emeraldinsight.com
19.StephenHoadleyandJianYang,China’sCross-RegionalFTAInitiatives:TowardsComprehensiveNationalPower,PacificAffairs,Volume80,No.2,Summer,20020.Zhang,Yunling,《DesigningEastAsianFTA:rationaleandfeasibility》,北京:SocialSciencesAcademicPress,2006作者简介:曾雪峰,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硕士。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诚达文秘网 https://www.rk1k.cn Copyright © 2019-2025 . 诚达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诚达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浙ICP备1904212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