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诚达文秘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木兰诗》教案(全文完整)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木兰诗》教案(全文完整)

来源:公文范文 时间:2022-11-04 15:35:05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木兰诗》教案(全文完整),供大家参考。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木兰诗》教案(全文完整)

 

 《木兰诗》教学案例 史海勾沉:

 《木兰诗》,北朝乐府民歌。是人教版三年制语文课本中的一篇讲读课文。《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作品。它产生的时代众说纷纭,但从历史地理的条件可以判定事和诗可能产生于后魏。这首诗产生于民间,后经文人加工润色,为历代传诵,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

 《乐府诗集》现存一百卷,是现存收集乐府歌辞最完备的一部。其中的民歌,较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分南歌、北歌两大部分。北歌,即北方民族民歌,题材广泛,格调雄劲,热烈质朴。

 《木兰诗》和汉乐府诗《焦仲卿妻》被誉为“乐府双璧”。

 作品导读:

 这首诗描绘了木兰代父从军和辞官还乡的不寻常经历,展现了中华民族古朴、忠孝、坚贞、凛然大义等优秀品质,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理想和愿望。是千古以来民谣民歌中的优秀杰作。全诗以“木兰是女郎”来构思木兰的传奇故事,富有浪漫色彩,繁简安排极具匠心,虽然写的是战争题材,但着墨较多的却是生活场景和儿女情态,富有生活气息。诗中以人物问答来刻画人物心理,生动细致;以众多的铺陈排比来描述行为情态,神气跃然;以风趣的比喻来收束全诗,令人回味,这就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整体把握:

 师原文范读: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师重点词语指导:唧唧:叹息声。杼:织布机上的梭子。军帖:征兵的文书、名册。可汗:古代北方民族对民族君主的称呼。市:购买。

 生试读原文后,分小组讨论理解并口头表达:唧唧又唧唧,木兰姑娘对着门在织布。听不到织布机的声响了,只听见木兰在叹息。问问姑娘你在想什么,问问姑娘你在思虑着什么。木兰说我并没有思虑什么。昨夜我看见军中的文书,知道君王在大征兵,那么多卷征兵文书,每一卷上都有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大儿子,我木兰没有兄长,我愿意去买来马鞍和马匹,从现在起替代父亲去出征。

 师生相互交流补充,合作探究后进行评点:这两段写木兰得知征兵消息后权衡再三,只能由己代父从军。诗以“唧唧复唧唧”的织机声开篇,展现“木兰当户织”的情景,然后写木兰停机叹息,无心织布,不禁令人奇怪,引出一问一答,道出木兰心事。

 师原文范读: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

 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师重点词语指导:鞍鞯:马鞍下面的垫子。辔头:马笼头。胡骑:胡人的骑兵。啾啾:这里指马鸣声。

 生试读原文后,分小组讨论理解并口头表达:在东市上买来骏马,在西市上买来马鞍和垫子,在南市上买辔头,在北市上买长马鞭。早上辞别父母上路,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我女儿的声音,只听到黄河流水哗哗的声音。早上离开黄河上路,晚上来到了黑山上,听不见父母呼唤我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燕山那边胡兵战马啾啾嘶鸣。

 师生相互交流补充,合作探究后进行评点:这里写木兰准备出征和奔赴战场。“东市买骏马……”四句排比,写木兰紧张地购买战马和乘马用具;“旦辞爷娘去……”八句以重复的句式,写木兰踏上征途,马不停蹄,日行夜宿,离家越远思家越切。这里写木兰出发经黄河到达战地,只用了两天就走完了,夸张地表现了木兰行进的神速、军情的紧迫、心情的急切,使人感到紧张的战争氛围。其中写“黄河流水鸣溅溅”“燕山胡骑鸣啾啾”之声,还衬托了木兰的思亲之情 师原文范读: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师重点词语指导:戎机机:军事行动,战争。金柝:古代一种金属制作的军中使用的食器,白天用来烧饭,晚上用来打更。铁衣:铠甲。

 生试读原文后,分小组讨论理解并口头表达:不远万里奔赴战场,像飞一样跨过一道道关,越过一座座山。北方的寒气中传来打更声,寒冷的月光映照着战士的铁甲战袍。将士们经过无数次出生入死的战斗,十年之后终于胜利而归。

 师生相互交流补充,合作探究后进行评点:此处概写木兰十来年的征战生活。“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概括上文“旦辞……”八句的内容,夸张地描写了木兰身跨战马,万里迢迢,奔往战场,飞跃一道道关口,一座座高山,“朔气传金柝, 寒光照铁衣”描写木兰在边塞军营的艰苦战斗生活的一个画面:在夜晚,凛冽的朔风传送着刁斗的打更声,寒光映照着身上冰冷的铠甲。“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将士们十年征战,历经一次次残酷的战斗,有的战死,有的归来,而英勇善战的木兰,则是有幸生存、胜利归来的将士们中的一个。

  师原文范读: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师重点词语指导:明堂:殿堂。转:升迁。千里足:日行千里的马。

 生试读原文后,分小组讨论理解并口头表达:木兰凯旋朝见天子,天子坐上殿堂(论功行赏)。记功授爵木兰是最高一等,赏赐财物用车装。天子问木兰有什么要求,木兰不愿做官,只希望骑上千里马,送我早日回故乡。

 师生相互交流补充,合作探究后进行评点:这是写木兰还朝辞赏。先写木兰朝见天子,然后写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再说到木兰辞官不就,愿意回到自己的故乡。“木兰不用尚书郎”而愿“还故乡”,固然是她对家园生活的眷念,但也自有秘密在,即她是女儿身。天子不知底里,木兰不便明言,颇有戏剧意味。

 师原文范读: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师重点词语指导:郭:外城。著:穿上。帖:同“贴”。花黄:古时女子用的一种画饰。火伴:古代兵制以十人为火,共同起灶,所以称同火者为“火伴”。

  生试读原文后,分小组讨论理解并口头表达: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城外来接;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着窗户梳妆打扮;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忙着磨刀杀猪羊。打开我闺房东面的门,坐在我闺房西面的床上,脱去我战时的战袍,穿上我旧时的衣裳,当着窗子整理象乌云一样好看的鬓发,对着镜子在额上贴好花黄。出门

 去见同去出征的伙伴,伙伴们都很吃惊的同行十二年之久,竟然不知道木兰是女儿身。

  师生相互交流补充,合作探究后进行评点:写木兰回乡与家人团聚的情景。先以父母姊弟各自符合身份、性别年龄的举动,描写家中的欢乐气氛;再以木兰一连串的行动,写她对故居的亲切感受和对女儿妆的喜爱,一副天然的女儿情态,表现她归来后情不自禁的喜悦;最后作为故事的结局和全诗的高潮,是恢复女儿装束的木兰与伙伴相见的喜剧场面。

  师原文范读:雄免/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师重点词语指导:扑朔:扑腾。迷离:眼神不定。

 生试读原文后,分小组讨论理解并口头表达:雄兔的脚喜欢不时爬搔,雌兔两眼时常眯缝着,当它们一起贴在地面跑的时候,又怎能分辨得出哪是雄的哪是雌的? 师生相互交流补充,合作探究后进行评点:用比喻作结。以双兔在一起奔跑,难辨雄雌的隐喻,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十二年未被发现的奥秘加以巧妙的解答,妙趣横生而又令人回味。

  局部深化:

 一、复述这首诗的故事情节,背诵全诗。

 设题意图:本题检查学生是否从整体上把握了诗歌的内容,要求学生比较准确完整地复述课文,不仅要掌握诗中叙事的各个环节,而且要抓住重点,做到详略得当,复述也是一种很好的口语练习,教师

 要引导学生清晰流畅有条理的表达。要让学生在复述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二、翻译下列句子,注意上下句的意思是互相交错补充的 1.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2.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3.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4.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设题意图:这些句子都容易引起学生的误解。本题可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句意,并了解古诗词中常见的“互文”现象。题干已经简要说明“互文”的含义,教师可以明确指出并要求学生画线加以重点标示,然后通过翻译这四个句子,引导学生切实体会“互文”的内涵。

 三、注意下列句子中加点的部分,看看这些句子有什么句式特点,从诗中再找出一些类似的句子。

 1.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2.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3.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设题意图:本题旨在引导学生注意这首诗在句式上的一些民歌特色。学生只要注意到这些句子的特点即可,至于所涉及的修辞方法,可以提及,但不必深究。

 四、讨论:一千多年来,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民喜爱,原因是什么?

 设题意图:本题主要引导学生认识木兰的形象。要引导学生紧密联系课文内容,从故事情节中体察木兰的思想感情,并加以适当概括。

 大显身手:

 阅读《木兰诗》,完成练习。

 1、选择对字词理解正确的项。

 ①策勋十二转( )A.次

 B.回

 C.转动

  ②赏赐百千强( )A.多

 B.大

 C.有余

 ③愿为市鞍马( )A.市场

 B.买

 C.集市

  ④愿驰千里足( )A.希望 B.愿意 C.能够

 2、选出对“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将军和壮士从军十年,经历了千百战斗,有的死了,有的胜利归来。

 B.将军和壮士战斗死去了,壮士从军十年胜利归来。

 C.将军在千百次战斗中死去了,木兰却在十年后回来了。

 D.从军十年,经历了千百次战斗,将军死去了,壮士归来了。

 3、对第三段中的“不闻……但闻……”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采用对比手法,反映战争紧迫。

  B.采用反复手法,表达了木兰对亲人的深切怀念。

  C.采用对比手法,表达了木兰对亲人的深刻思念,极大地丰富了女英雄的形象。

  D.采用反复手法,表达了木兰与亲人分离极其悲痛的心理。

 4、对“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一句中的“大”字的理解准确的

 一项是( )

 A.表明了可汗的积极性很高。

 B.“大”就是大规模的意思。

 C.显现战争紧张、频繁、涉及范围广。

 D.意思是非常、十分。

 5、对下列句子修辞手法依次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②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③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④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A.比喻 对偶 反复 夸张 B.对偶 对偶 排比 对偶

 C.借代 反复 排比 对偶 D.对偶 反复 对偶 比喻

 6、对“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两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写征程的遥远和军情的急迫。

 B.写战争到来的悲凉气氛。

 C.以宿营地空旷寂凉烘托木兰离家思亲的情怀。

 D.写行军旅途的欢快。

  吹毛求疵:

  《木兰诗》疑点:

  疑点一:古代妇女要缠脚,花木兰小脚怎能行军打仗?她的“战友”没看出来吗?她是怎样掩盖这个明显的特征的?替花木兰设想几个合适的解决办法。

  疑点二:诗歌中有明显的矛盾:“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与“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中的时间相差两年,花木兰替父从军究竟是多少年?应该怎样理解这里的数字“十二”和“十”?

 疑点三:花木兰家乡真的有东西南北四条街吗?为什么每处只买一样东西?应该怎样理解“东市买骏马……北市买长鞭”四句?

  疑点四:雄兔真的喜欢“脚扑朔”?雌兔真的喜欢“眼迷离”吗?为什么?实际观察一下,并跟生物老师合作研究一下,从生物学的角度找出最合理的解释。

诚达文秘网 https://www.rk1k.cn Copyright © 2019-2025 . 诚达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诚达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浙ICP备19042126号-1

Top